《叶圣陶教育名篇》之“瓶子的观点”

《叶圣陶教育名篇》之“瓶子的观点”

《叶圣陶教育名篇》之“瓶子的观点”读后感

读完《叶圣陶教育名篇》之后,我对“瓶子的观点”这一篇深有感触。“瓶子的观点”开篇道:“一个空瓶子,里边没有什么东西;把一些东西装进去,就不是空瓶子了;装得满满的,就是实瓶子了。”然而如何去“装”瓶子,却是现在的中国教育最需要去思考的。如今的中国式教育通常以人口基数过大来作为难以改变教育现状的“借口”,所以灌输式教育成为了中国主要的教育模式。但令作为幼师的我欣慰的是,幼儿园教育就像是蓬勃发展的新式教育,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感染幼儿以至于每一位教师。在我看来,教育方式应是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如果只有老师在台上说,而孩子们各玩各的,或者只是听着,这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只是把“瓶子”装填满,至于能否让“瓶子”吸收,却是修行在个人了。虽说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然而先人的观点是否适合现如今的教育,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了。但是话说回来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装填”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成效。孩子的天性是玩,游戏就是他们的灵魂。我们在平时设计活动时,就已经注意到适合年龄段的游戏环节,并根据各个幼儿的发展差异,即最近发展区,制定游戏的难度。这不仅仅需要作为幼师的我们有过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我们的实践经验与观察力。所以在幼儿园中,并不只是幼儿是学习者,教育是师幼共同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其实在幼儿园中,幼教只是引导幼儿寓教于乐的人,更多时候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们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与发展,更有可能在某些时刻,我们幼师成为了学习者,从幼儿的身上学习闪闪发光的品质。自从从事幼教事业以来,我无时不刻地觉得,孩子在感染着我,推动着我,使我越来越热爱这项事业,我衷心希望能终身从事并待它如生命。

完整word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这本《稻草人》,非常的生动与感人,他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形象,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所蕴含的哲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篇叶圣陶 《稻草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书,这次,我从书架里找出一本书,那就是叶圣陶的稻草人。 想起叶圣陶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一看目录,它 原来由24篇小散文组成。当然,最吸引我还是其中之一的稻草人。 它主要讲了稻草人在一夜之中目睹了3件不幸的事。 首先是当飞蛾飞到了稻叶上,稻草人想着主人即将颗粒无收,它非常着急。 接着,看到一位渔妇带着病重的儿子来到河边,想抓一条鱼充饥,稻草人非常同情他们,可是当他又看见被抓的小鱼后,也希望小鱼能够逃过这一劫,心中非常矛盾。 此时稻草人又发现了一位即将自尽的妇女,它因为自己无法移动不能去救那位妇女而 感到非常自责。 最后,稻草人因这一夜的焦虑与自责而心力交瘁,终于倒下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见了稻草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很有责任感的人。他非常乐于助人,和极富同情心。可惜的是:他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一味的自责,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结果,但是他那颗积极勇敢的心始终在打动着我们。由此我想到了做人要乐观向上,遇 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相信自己并积极应对,只要竭尽其力,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这本书当中最让我感触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稻草人守着一片田,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田。“今年稻子的丰收不错,老太太可以笑一笑了。”稻草人想着。 老太太的丈夫儿子都死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 可是上帝偏偏要和稻草人作对,一只蛾子悄悄的潜入了稻子之中,被稻草人发现了。稻草 人想保护这块田,却怎么也赶不走蛾子。星星结队归去,蛾子才慢悠悠地飞走,但是在稻 子上,留下了无数的卵。这些留下的祸害一点点地将稻子吃掉,破坏。稻草人只能无可奈 何地站在那,不能动弹。这时,一个渔夫在捕鱼,她的孩子在不停的咳嗽。稻草人多么想 帮助孩子,但他深深地扎在地里,不能动。渔夫钓到的一条鲫鱼像稻草人求救,稻草人也 无法帮忙。有位女子像自杀,稻草人还是无动于衷。整个夜晚,稻草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气 氛里。最后他倒下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微观世界》精品教案

《微观世界》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微观世界》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让学生观察镜下的各种物体的微观世界,并让学生观察后描述看到的微观景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在创作中,引导学生用点、线和颜色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疏密的美的画面,描绘细致繁杂的微观世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认识微观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体悟、观察、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 2.尝试运用点、线等造型元素,表现出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疏密的美。 3.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微观图像,用点、线、色彩结合的方法描绘微观世界图形。 2.教学难点:较好地运用点、线的节奏、韵律、疏密等方法来表现微观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 教师语言:我们来玩个连线游戏,你能将上下一种事物的图片连线吗? 2.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这些画中表现的是海水和一滴海水放大25倍的图片,第二组是大树和大树的横截面(年轮),第三组是郁金香和它的花粉在显微镜下的样子。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出现的图案,我们把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做“微观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板书课题:《微观世界》。 (二)讲授新课 1.初探微观世界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教师语言:这是海洋中的一种生物——海星,我们来看看在放大镜下它的样子吧! 放到显微镜下,是不是又变样了呢? 教师总结: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表面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形态各异。 2.有趣的微观世界 欣赏图片:蚊子和蚊子的头部。 欣赏图片:高倍显微镜下的花粉。 欣赏图片:高倍显微镜下的人体细胞。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雪花。 3.动手试一试 接下来各小组运用手中工具观察,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魅力和奇妙色彩。 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或一个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树叶、花朵等,体验微观世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是怎么样的。 4.探究运用绘画形式表现微观世界 ①运用在微观世界中的点 教师语言:我们常用圆点、逗点、顿点,以及扩展成不同形状的图形表现物体的细节。 ②运用在微观世界中的线 教师语言:我们将点线化,形成精致、细腻的虚线。线条还可以是高耸、坚硬的直线,柔美、流动的曲线,锋利、紧张的折线。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悟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作品,即使脱离了那个时代,仍是经典,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叶圣陶教育名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这本书里蕴含许多教育相关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本书中提到的“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指出当前小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作为教师首先就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本身就没有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怎样引导小学生呢?他们要么“严格”地要求学生,是他们必须循规蹈矩,一旦遇到学生真性情流露、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便以近乎摧残的方式遏制学生的天性;要么就完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仅是在当时,现在教育中老师自己道德缺失,意识不到教育事业的意义、价值所在,把它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比比皆是。如此怎么传道受业解惑?《礼记》中提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即,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先生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先生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在《假如我当老师》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20181230110233_1829862.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018-12-30 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 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微观世界》名师教案

《微观世界》名师教案 教材分析: 《微观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五年级上册的第14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是一节独特的有别于以往的“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通过欣赏图片和显微镜下各种细胞切片所呈现的形态视频,通过点线的不同排列,描绘细致繁杂的微观世界,体验创作的乐趣,学生在欣赏观察合作探究表现中体悟微观世界独特的美。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用点线来表现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切片所呈现的精美形态。用点和线绘画语言表现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形态,对于五年级学生并不陌生,技法不是问题。但透过显微镜观察物体细胞切片,把观察到的细胞细致繁杂的形态用水性笔运用点线的排列来描绘出来,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通过欣赏显微镜下物体细胞图片和视频,通过微课师范讲述等方法来解决学生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发现和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 2、尝试运用点、线,表现微观世界中的美,体会点线组合排列产生的不同节奏感和趣味。 3、体验观察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自然表现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微观图像,用点、线、语言表现物质的微观世界。 教学难点: 用点线组合排列的方法,有节奏有韵律的大胆表现微观物质世界。 教学准备: 课件、粗细记号笔各一只、显微镜及切片、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要画一个东西,同学们看看是什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让我们看到许多美丽的事物,可是有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一样东西才能看见他,让我们看一看显微镜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播放显微镜下的世界的视频)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出示课题) 二、新授 1、你认为什么是微观?(微观是从微小的方面去观察事物) a、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是什么? b、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的? c、放大的海星,你看到了些什么?像什么? d、什么是点?当我把这些点再放大你又看到了什么? 小结:原来任何图形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点,甚至符号数字我们也都可以把它看成点。 2、这些点有什么变化吗?(大小和疏密的变化) 3、观察植物的根、茎线描。进行比较,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这组图片大家猜猜它们又是什么呢? b、你看到了些什么? c、刚才有同学提到线条,在这组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线?你还知道哪样的线?(让学生上来画)各式各样的线条粗细不一疏密有致,同样组成了微观世界中的一番景象。 4、我们看了微微博士实验室里的照片,发现了点线排列组合之后产生的美,除此之外,你还能发现哪些美丽之处呢?(质感、图案,颜色) 5、听听微微博士是怎么说的? 微观世界里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小点,各式各样的线条,它们组成美丽的纹样,五彩缤纷的颜色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幅灵动有趣的画面,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6、今天老师把显微镜也带来了,想不想看看显微镜下得植物们变成什么样子吗?(请几个同学上来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教师播放观察图片) 7、分析作品:这一幅洋葱表皮,线条的排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感觉像什么?(教师对作品进行了改变,改变点线或者它们的排列方式,都会改变画面的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

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

人教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4课微观世界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微观世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 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 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 教学重点: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教学难点:微观世界的表现 教学准备:显微镜、放大镜、CAI微观动植物活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多媒体欣赏几种海洋与陆地的动、植物(如:海星、海螺、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昆虫 等)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活情境,观察它们外在的形状、颜色和质感 2. 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 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 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所晰。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剖面观察法: 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 截然同的图象 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横剖切后,是发 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二、发展、表现阶段 A、通过线条的粗细、蔬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势。 B、以点的大小为排列基数,通过运动轨迹来体现形象的节奏感。

C、运用色彩要素体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倾向或冷暖变化,使学生懂得色彩能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D、注入自身的情感,更能创造出美丽丰富的微观世界,并从美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其更具艺术性。 三、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五、教学廷伸与拓展 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方法来组织表现许多抽象作品,描绘出更多的微观世界画幅。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感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

小学美术教案微观世界的教案

微观世界的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观察,了解微观世界构造,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学生观察时的耐心及认真态度。 过程与方法: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美妙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探究与创作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微观世界,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进一步探索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点、线,面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三、教学策略 本课通过用显微镜、放大镜对微观世界进行观察、认识、了解, 让学生感受经过放大后的图片竟是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那么宏大,那么神奇。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细致观察的欲望。进而让学生用点、线、面,国画,水粉,彩泥等各种表现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眼中的奇妙世界,再现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在过程中体验观察与创作的乐趣,在欣赏自己创作出的美丽的画面的中,感受创作艺术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本课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是一节充满趣味的美术课。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采用观察发现——鉴赏分析——创作体验——欣赏评述等方法设计教学。让学生眼中发现美,脑中形成美,手中表现美。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课前准备 准备显微镜,放大镜。(课前把一些不同手法表现的微观世界范画贴在墙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课前准备习惯。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看到这些图片你们能想象出画里面都有什么吗? 揭晓谜底:这些画中表现的是水中生物、花朵、叶子、树木、细菌等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出现的图案。我们把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微观世界”。 课件出示微观世界的概念:人们感官所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微小的物体和现象分别叫“微观物体”和“微观现象”,而将这些物体和现象的总体叫“微观世界”。板书课题:微观世界 导课环节选择的图片强烈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会感觉新鲜、好奇、惊讶,通过轻松、积极的欣赏、谈话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又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渴望探求新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索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微观世界的神奇。 出示课件放大镜、显微镜下的向日葵、花粉、细菌图片。说说它和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美国有部电影《微观世界》,发掘人类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拍了20年才完成的。片中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成为壮丽的奇观。 课件播放《微观世界》的视频片段。 &n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李昌盛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和叶圣陶先生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从他的作品,他的言行中我逐渐地走近他了解他,走近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教育的最高境界,领悟其中的道理,也慢慢参悟着身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自身的所作所为。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他思想博大精深,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在文集中,叶圣陶老先生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 叶老提出:“教育”这个词,“‘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么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怕多费学生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东西给与他们,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他们的一点儿”。“若有人问这叫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为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为终身继续教育奠定基础。那么,确立“帮助学生为学”

微观世界小学美术教案.doc

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 描绘下来。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 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 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 六、教学廷伸与拓展 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点、线、面和色彩方法来组织表现许多抽象作品,描绘出更多的微观世界画幅。 2019年微课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1)[1]精品教育1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教案

大河镇黄泥小学赵丽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制作图片学具。 2、回顾加法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引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来给你们讲的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的《连加》。 2、讲解“连加”的意义 我们现在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主题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原来有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是2只)(出示课件:最后跑来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是1只) 现在我们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我们可以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在数学上叫“连加”。 3、现在我们来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这样5+2+1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摆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数是4+3=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是7+1=8根小棒,因此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摆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数是4+3=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7+2=9个三角

叶圣陶教育名言大全

叶圣陶教育名言大全 寄语: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叶圣陶教育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1.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2. 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 3. 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4.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5. 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6. 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7.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总之,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 8.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教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教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透过历史篝火的余烬,我们仍能见到在一个不平静的时代,赫然屹立着的一群教育名人:蔡元培、鲁迅、胡适、陶行知、叶圣陶等。他们在沉思、在酝酿、在燃烧、在传递······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构建起了一个时代教育的高峰。时至今日,尽管他们给我们留下知识隐隐约约的背影,但仍然是我们追赶的方向。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吸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我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已经有上千年了。比如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世界的“轴心时代”,“人们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可是,要回到传统并非易事。庆幸的是,在现代种种的教育理论和事件面前,广大教师的热情是空前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茫然中,反而变得异常困惑、疲惫,变得手足无措:有了好胃口,却没有健壮起来!这是致命的问题。阅读大师是许多名师成为一个有自信的教育者的秘密“通道”,在知识传递、升学和效率之外,看到了教育是事关灵魂的事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说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而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我还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于现在

的小学教育自然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从邻居的小孩、亲戚的小孩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压力是多大,一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堆看不完的书。尽管我不知道老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教法是怎样的,但是光从这些“作业”“书籍”来看,学生也必然得不到什么真正益于生活、益于学生本身的东西的。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呆滞、无神,鼻梁上竟然还挂着个厚厚的眼镜,这究竟是有多悲哀。老师究竟把孩子们当成了什么?机器吗?我想,孩子们不是在学习、不是在长见识、更不是学有所用,只是在“读书”,很纯粹的“读书”,是的,“读书”!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但是有些种子竟然不能发芽,即便发了芽,竟也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或许,是它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又或许那栽培它的种植家不知其根本,横加摧残。就好把植物比作小学生,小学老师是种植家。现在的小学老师对小学生真正负责的又有几个?都说小学教育是为了小学生的,可是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呢?若是单叫他们摹仿古人,记忆古人的思想,那教他们识些字也就完事了,若是单叫他们学得一技一艺,那么叫他们去那种专门招学徒的职业学校就好了呀,何必要受教育呢。 试问现在的小学教师对科学抱得是什么态度?莫名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