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案

第三单元学案
第三单元学案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三历史导学案

第3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课型】反馈课【课时】1

【备课组】初中历史组【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并能熟练的应用于习题。【单元剖析】本单元主要围绕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主题,介绍了历史上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即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即战争)。以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

地中海等冲突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客观上,

战争又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途径,因此可以说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

一个使得东西方文化出现大规模交融的希腊时代。

【单元重点】介绍古代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个时期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单元难点】对文明传播与交往两种途径的正确认识。

【思维导航】通过对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来培养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战争的能力。

【学习格言】收获来自辛勤的耕耘。

【选择】(每题2分,共52分)

1、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抵抗马其顿

B、希波战争

C、远征特洛伊

D、伯罗奔尼撒战争

2、曾成为地中海霸主的古代国家有()

①古代埃及②希伯来王国③雅典④古巴比伦⑤罗马共和国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

3、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A、希腊人

B、阿拉伯人

C、荷兰人

D、西班牙人

4、下列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人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B、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D、阿拉伯人编著的《医学集成》、《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

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6、在古代世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是()

A、希腊字母

B、拉丁字母

C、腓尼基字母

D、楔形文字

7、世界三大宗教包括()

①佛教②道教③印度教④基督教⑤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8、某宗教学者若要实地考察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为圣地的西亚名城,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耶路撒冷

9、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是在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

B、佛教教义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否认众生平等

D、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顺从”的说教并大力扶植

10、圣诞节、上帝、十字架、公元元年,与这些词语有关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1、成为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是()

A、《荷马史诗》

B、《伊利亚特》

C、《奥德赛》

D、《俄狄浦斯王》

12、《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出自()

A、《天方夜谭》

B、《安徒生童话》

C、《木偶奇遇记》

D、《阿拉伯的故事》

13、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A、阿基米德

B、亚里士多德

C、牛顿

D、杨振宁

14、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索福克勒斯

C、埃斯库罗斯

D、阿里斯托芬

15、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伟大的建筑,它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

A、中国古典式

B、罗马式

C、普通式

D、哥特式

16、埃及罗塞塔石碑上刻有三种文字中,有下列选项的是()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汉字

17、在2世纪,如果你不想出国就能畅游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方,那么你应生活在()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18、穆斯林的经典是()

A、《新约》

B、《圣经》

C、《天方夜谭》

D、《古兰经》

19、曾经在欧洲掀起“东方热”的作品是()

A、《医典》

B、《医学集成》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

20、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在说明()

A、西方陆路交通十分发达,罗马是欧洲的中心

B、罗马帝国繁荣强大,罗马是帝国的中心

C、意大利富庶、繁荣,是欧洲文化的中心

D、罗马与欧洲各地的陆上交通十分方便

2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B、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C、中国的糖、稻米、棉花等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D、《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22、欧洲古代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

A、《荷马史诗》

B、《伊利亚特》

C、《罗马史》

D、《一千零一夜》

23、历史上在疆域没有达到地跨亚、非、欧三洲的是()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24、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的是()

A、阿拉伯人

B、苏美尔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希腊人

25、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后,受到元朝皇帝的赏识,被留在朝廷中任职,当时的皇帝是()

A、成吉思汗

B、努尔哈赤

C、忽必烈

D、朱元璋

26、拜占廷帝国实际是指()

A、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列举】(共15分)

27、列举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9分)

28、列举古希腊两位著名的科学家(6分)

【材料解析】(共33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当时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进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帝国同北欧、印度、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入帝国。”

(1)材料中的“帝国”指的是哪一个国家?(3分)

(2)帝国初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哪一个朝代?(3分)

(3)当时中国如何称呼该国?(3分)

(4)帝国初期的二百年间经济繁荣,请用一句西方谚语来说明它的繁荣。?(3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我在东方看到了喷油的泉,可燃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做货币……”

铁匠劳洛说:“打死我也不信,大家卖命的工作,都是为了金币、银币,少说也是为了铜币,给一张纸,谁肯收呢?”

(1)材料中的“我”指谁?(3分)他是哪国人?(3分)

(2)他来到中国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3分)他受到了中国哪位皇帝的赏识?(3分)(3)记述他在东方经历和见闻的著作是什么?(3分)这部书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 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单元内容及学习目标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68795.html,/v?vid=1843911709459990523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青蒿素)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68795.html,/x/page/u0533jp4wx9.html(广义相对论)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68795.html,/v?vid=13371402646531508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斗拱)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d4368795.html,/v?vid=8508549922540938268&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中国木建筑)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 Section A Happiness is found along the way—not at the end of the road.---Sol Gordon 幸福将在路途中被发现,而不是在路的终点。 知识目标:koakas tiger elephant 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zoo cute map smart animal box kind of south Africa 能力目标:Describe animals;Express preferences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要热爱动物,保护自然 Importance: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Difficulty: Express preferences (一)预习导学(Warming Up) 1.Read new words by themselves,then check some students’ pronunciations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finishing the exercises.(英汉互译) 只可爱的大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几分_______ 一只有趣的海豚________________ 几只可怕的狮子 _________________

come from___________ welcome to the zoo____________ a smart koala__________ want to see the pandas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根据首字母和汉语提示写单词 1.--Why do like tiger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________ 2.________(让我们) play with the cats. 3.Look at the ___________(长颈鹿).They are eating leaves. 4.Penguins live in south A__________ 5.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__________in the zoo. (三)情景导入 First play a vedio about many kinds of animals ,then make a dialogue by asking them questions: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animals have you seen in the zoo? And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四)自主探究 1.译成汉语,注意划线部分 Let’s see the lions first. 2.让他做这件事吧。 Let___________it. (五)合作交流 Make the conversations following the example A: Let’s see the lions . B: Why do you like them ? A: Because they are cute. B: Where are lions from? A: They are from South Africa. (六)拓展创新 找出与划线部分意思相同的选项 The panda is kind of interesting. A little B a kind of C kinds of D a little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案设计附答案

第五单元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游踪,理解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写法。 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受丽江的美。 3.领略古城魅力,培养自己发现美、热爱祖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默读课文,标画出疑难字词,并查字典解决。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矗.立()目眩.()开闸.() 徘徊.()翡.翠()砚.池() 蘸.()擦拭.()喧.哗() ()眺.望()喧.腾() 苍劲 .. 硕.大()映.照()奔.流() 亭台楼阁.()目眩.神迷()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矗立: (2)徘徊: (3)眺望: (4)喧哗: (5)苍劲: (6)映照: (7)硕大: (8)亭台楼阁: (9)五彩斑斓: (10)目眩神迷: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1982年,他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空山》,长篇地理散文《》,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他主编的《科幻世界》,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2015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年,他的作品《》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2.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于是阿来先生写了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对的一个纪念。

三、认识“水滴”,理清行文线索 1.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路径。 2.这篇文章作为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作者又赋予“一滴水经过丽江”怎样特殊的含义? 四、跟随“水滴”,探寻丽江之美 1.“一滴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幻的生命旅程呢? 2.丽江的美,美在哪里? 五、品读美句,体会独特视角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风景,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视角去描述丽江,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从文中描绘的美景中,能够体会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学习游记写法 在文中,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身份,介绍了自己游览丽江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可以仿照这

三上第三单元

预习指引 9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模块一初读课文 (一)学习步骤 步骤一:审题,以“景”与“情”作为内在阅读理解目标 提示:请你读题目之后,就以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思想”作为学习目标。如题目——夜书所见,我们先理解题目。夜:晚上;书: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题目的意思就是书写晚上所看到的(景物)。而写了什么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就是我们读诗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就是以“景”与“情”作为内在阅读理解目标。 步骤二: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句,感悟“景”与“情”。 提示:好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读诗抓住“景”与“情”就是抓住了关键。 步骤三:想象诗歌为你塑造的画面反复诵读全诗。 (二)学习思考 1.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景”?将你看到“景”与同学分享。 2.在读诗过程,遇到不懂的词语或诗句时,你是怎么想办法去理解的?将你的方法与同学分享。 模块二我的感悟 1.写下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 我最喜欢的诗句是: 用以下句式向同学表达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悟。 它仿佛让我看到。 解读古诗评价量规

范例: 我最喜欢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诗的:秋风萧萧,吹动着梧桐树的片片叶子,让人感到了丝丝寒意,江上缓缓吹过的秋风,让游客触景生情。 它仿佛让我看到:一位外乡人(游客)在一个明月高照的夜晚,感受着阵阵秋风从掠过江面送来的寒意,听着梧桐树在风萧萧中轻轻的摇曳声,他触景生情…… 2.诵读诗歌,读出你的感悟。 模块三我的批注 1.对你认为精彩的描绘“景”与“情”的词语、诗句作批注。 如:江上秋风动客情。批注:江上秋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下的秋江图,月光倒映水中,江上送来阵阵秋风,景色很美。动客情:在美景下,在阵阵寒意中,让人触景生情。这情,可能是思乡之情,可能是对眼下和谐的乡村美景的赏识。 2.浏览自己的批注,你体会到“景”与“情”在诗歌中的布局了吗?将你的体会与同学分享。 模块四基础知识操练 1.掌握生字词,能读会写,听写过关。 2.背诵诗歌。 3.了解作者,将搜集到信息与同学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模块一初读课文 (一)学习步骤 步骤一:审题,以“景”与“情”作为内在阅读理解目标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写作《抓住细节》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教材分析 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就给写人的作文定了基调。通过这一次训练,学生对写人物的作文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抓住细节”,是对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巩固和延伸。因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细节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写出鲜活的人物来。 学情分析 作文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分析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三是缺少细节或细节描写不到位。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鲁迅笔下的阿长给你留下最难忘的是什么? 是的。阿长对人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

尖”“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还有,杨绛笔下的老王,李森祥笔下的父亲都让我们过目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这样的效果,要归功于细节描写。 二、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细节描写及作用 1.经典范例 引导学生识别细节描写,谈谈肖像、动作、景物、语言等细节描写的作用。 找一找品一品: 动作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典型化的动作描写看出了阿长睡相粗俗,令少年鲁迅苦不堪言,心生厌恶,也可能是白日太过劳累,以至于睡得很死,也只有鲁迅中年以后才有可能这样去体察他的保姆吧。 肖像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分析:这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我们害怕,也和杨绛一样对他心生同情,也有不祥的预感,生命将息的人还在惦记对他心怀善念的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情,也就会理解杨绛给钱的愧怍,她觉得亵渎了这世间纯善的一个人,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杨绛本身的善良,她对老王充满同情和顾念。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可见一斑。 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景物描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台阶》 分析:一棵桃树的树荫里坐着羡慕人家高台阶的父亲,柳枝随风飘拂,似乎在扰乱父亲的视线,也在扰乱父亲的信念,但是父亲依然目光坚定,一动一静的映衬里见出父亲内心的执念,也见出父亲渴望改变自己地位的殷切。 这些都是非常典范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叫细节描写?它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作用:在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

高一英语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学案设计

一、词汇变形 Book2 Unit5 Music 词汇导学案 1. music (n.)--- musical (adj.)音乐的 --- musician (n.)音乐家 2. perform (v.)表演,履行 --- performance (n.) --- performer (n.)表演者 3. act (v.&n.)做事--- action(n.) --- actor (n.)男演员-- actress (n.)女演员 4. earn (v.)挣得---earning (n.)薪水 5. humour(n.) 幽默,诙谐--- humorous(adj.) 二、重点单词 6. rely(v.) 依赖---reliable(adj.) 可信赖的 ---reliance(n) 7. f amiliar (adj.)熟悉的---familiarity 8. attract (v.) 吸引--- attraction(n.) --- attractive(adj.) 9. invite(v.) 邀请---invitation(n.) 10. attach(v.) 系,附---attachment(n.) 附属品 11. confident(adj.) 自信的--- confidence (n.) 1. pretend vt. 假装;假扮 pretend that -clause 假装…… to do...假装做…… pretend to be doing...假装正在做… When his mother came in, he pretended to be studying. to have done... 假装已做…When his mother asked him, he pretended to have finished it. 2. attach vt. 系;贴;附加;认为有(重要性等) attached adj. 依恋的,留恋的 attach importance/ value etc. to sth. 认为……有重要性(或价值等) attach sth. to sth. 把某物系到某物上 be attached to 附属于;依恋 Mary was attached to her mother. 3. form vt. & vi. 形成;组织;养成;培养 form(=set up) a club 成立俱乐部 form an organization 成立一个组织 form a good habit(= develop)养成好习惯 fall/get into the habit of 养成……的习惯 n. 形式;表格;形状,外形;状况;精神 fill in the form 填表格 in the form of 以……的形式 in/out of form 状况良好/不佳 4. earn vt. 赚得;挣得;获得 earn one's living =make a living 谋生 earn one's own living 自食其力 earn money =make money 挣钱 5. perform vt.&vi 履行;表演;表现 n. performance 履行,做,执行 perform one's promise /duty 履行诺言/职责 perform an experience 做实验表演;演出 perform a piece 演奏一曲 put on a performance 演出 表现/运转 (vi) The machine is performing poorly. 机器运转不正常。 6. familiar adj. 熟悉的;常见的;通晓的;亲密的 (1) be familiar with sth.对……熟悉 (2)be familiar to sb. 为……所熟悉 7. confident adj. 自信的;确信的 confidence n.信心 confidently adv.自信地 be confident about/in sth.对…有信心 have/show confidence in 对…有信心be confident of doing sth.对做…有把握 8. sensitive adj.敏感的;易受伤的;灵敏的 sensible adj. 明智的;合理的 善解人意的 She is sensitive to other people’s feelings. 敏感的,易生气的 She is sensitive to criticism. 一听批评就急。 (对光,事物)过敏的 She is sensitive to sea food.海鲜过敏。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主预习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狂人日记》2.① qí shèn líng m áo bó yōng záo cuán liǎn tuì suǐ mì hǎn ǎo bǐ ①确实②轻快。③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④寻找食物。觅,寻找。⑤(学识)深而且广。⑥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3.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课内探究案】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自由快乐枯燥无味①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③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2.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4.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②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6.略7.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儿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8.①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9.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拓展检测案】 1.2.B 3.D ●课内语段阅读。 4.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5.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6.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7. 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8.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9.拟人。续写略。 10.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课外语段阅读 11.①D ②B ③C 12.“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棕榈的叶缘略长,边缘分岔,用“伸开巴掌”作比拟,贴切而新鲜。作者把写眼前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展开想象,于微风吹佛下,棕榈叶子飒飒作响,仿佛成了扳着指头数家珍的絮絮细语,读来亲切感人。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人格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就是赞美鲁迅精神。 14.①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②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③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是哺育中华儿女的精神营养,它会增进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5.本文从百草园的景物生发开去,歌颂了鲁迅奋力进击的精神,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10再塑生命的人 自主学习: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2.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测量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是: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的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与原来的《修订大纲》比,突出了探索性。因此,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教材在设计思想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即变过去只重公式计算为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变过去重教师讲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将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推导都将借助前一图形面积计算,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充分渗透,这种数学思想也将为学生在六年级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转化”思想的体验需要学生在数、剪、拼、摆等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得到,进而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操作”是本单元教

学的重要环节。到这一单元结束,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学段就基本学完。 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由义务教育教材的选学内容设定为本教材的必学内容,其好处在于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编排特点】 其一,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基础:长方形面积计算; 线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方法:未知向已知转化。 其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数方格→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直接要求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 梯形面积: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推导。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学案(全)仁爱版

Unit3 Topic1 SectionA 精品学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主备人: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拼读含/?:/, /?/, /?/, /?/, /t?/, /d?/发音的单词以及掌握连读技巧、重音。(2)能正确拼读,拼写Section A重点单词及短语并学会运用。 (3)能熟练运用表请求的问句和回答以及掌握like的句型变化。 (4)能熟练模拟section A 的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做好预习,根据音标特点记忆单词,在小组活动中练习对话内容,再逐步上升为学生自己编对话,并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实施,同学间能更加熟悉亲切,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学习重难点: (1)相应音标、单词、短语和句型的掌握。 (2)自编对话并展示自己。 I. 课前自主预习案 一、过词汇、短语、语法关 (1)大声朗读Section A的单词(包括音标)。 (2)在家听写Section A单词(英汉)(家长签字哦)。 (3)预习section A 的课文。翻译下面单词,短语,句子并在文中勾出来1.come from/be from_____________ 2.in Canada_______________ 3.very much________________ 4.help …with_____________ 5.No problem___________ 6.speak Chinese_____________ 7.want to do _______________ 8.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下列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 3

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班别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3、了解元素的分类; 4、初步了解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变化前后是不变的;并能简单应用。 学习过程: 一、元素的概念: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碳原子除了有碳12外,还有碳1 3、碳14等碳原子,它们的构成如下表: (1)根据所学原子的知识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空格。 (2)从上表中数据观察可以得出:以上三种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数和___________数。不同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我们把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把核电荷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____________数(即____________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与中子数、电子数无关) 3、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气(O2)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CO2)是由______元素和_____ 元素组成的。虽然目前已知的元素只有__________种,但它们组成的物质却有___________种。生活中所说的“补锌、补铁、补钙”,其中的锌、铁和钙都是指元素。

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 数(即 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区别—— 原子是粒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也讲个数!可以说“几种原子”,也可以说“几个原子”。 元素是粒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可以说“几种元素”,不能说“几个元素”。 例如: 可以说二氧化碳由 元素和 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但不能说二氧化碳由碳、氧两个元素组成; 可以说,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两种原子构成的,也可以说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 和2个 构成。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1、物质由 × × 元素组成; 2、物质由 × × (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 3、分子由 × × 原子构成。 3、阅读P59“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_________,原子 ,元素_________。(在横线上填:“改变”或“不变”) 三、元素的分类 ( 阅读P62“资料卡片”和“表3-4” ) 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含量(阅读P60图3-17和“资料卡片” ) 在地壳中,含量前4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_。又如,在生物细胞中,含量前4位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人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人生》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 学习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3.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课前活动案】: 一、作家作品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勃兰兑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

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二、生字注音 陷阱()瞭()望瞻()望忙碌 ()撒()旦攫()取 充沛()鲑()鱼停滞()臆()测馈赠()() 三、词语积累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瞭望:登高远望。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撒旦:圣经故事中的魔鬼。原为上帝的使者,后妄想与上帝比高下而被贬堕落。

诗词(教师版)第三单元学案

1. 蝶恋花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和“”(2分) (2)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共2个得分点,每点3分,共6分。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2.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2.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 3.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三上第三单元优佳学案

PEP三年级上册优佳学案 Unit 3 Let’s Paint 第一课时 A Let’s talk Let’s play 名师导航 一、难点解释 1.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你好吗?我很好,谢谢。 2.Miss Green 格林小姐;Mr. Black 布莱克先生 3.How are you? 用于熟人之间打招呼。用于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对方身体欠佳或者正式的场合下。在日常生活中,不必每次见面都说此话,每天见面时,说Hello!/ 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 二、知识链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 Fine, thanks. →I’m fine, thank you. → Very well, thanks. 课前预习 一、Read and choose.(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中。) ()1.课文中有几位老师在对话? A. 2位 B. 3位 ()2.课文中“How are you?”的汉语解释为下面哪个选项? A. 你好吗? B. 大家好。 二、Read and choose.(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中。) ()1.---How are you? ---I’m ________. A. fine B. nine ()2.Nice ________meet you? A. to B. for ()3.________Miss White. A. This B. This is ()4.Nice to meet you,________. A. too B. to 三、Read and answer.(读句子找答语,将右栏答语前的字母填在前面的括号内。) ()1.How are you? A. Good afternoon. ()2.Good afternoon B. Fine,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