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

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好,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三、点评预习学案:

优秀个人:(每人加1分)

优秀小组:(每组加2分)

优点:书写整洁、完成情况良好。

存在的问题:概括、归纳性不强,还需要同学们继续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小组合作:

好,下面在自主改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自由呼吸”部分的答案,交流讨论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组长负责统计。限时3分钟。

五、解决问题:

只要有疑问,就会有收获,请大胆的质疑。对于“自由呼吸”部分哪个小组有疑惑,提出来大家群策群力一起解决。

六、抢时记忆:

三个问题,考察大家的识记能力,全体同学快速找出答案并记忆前两个知识点,限时3分钟。有余力的同学在此基础上识记第三个知识点。

其实历史插图,是我们学习历史非常好用的辅助工具。例如行省制度这个知识点就可以结合历史地图来掌握。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而加强了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另外,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即台湾。

七、合作探究:

看来基础知识难不倒咱们班的同学,下面老师提高难度了,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请看大屏幕。

1、概括蒙古族是如何统一全国的?统一有何意义?

2、导学案的“合作探究”1、2题。

3、元诗有云:“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说明了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以前所学,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还出现在哪些时候?

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组长负责调控,组员边讨论、边总结并记录答案要点。

八、精彩展示:

注意小组展示分工,各组展示代表,各就各位,给小组3分钟时间准备展示,要求板书条理、简明;口头展示尽量脱稿。非展示同学注意整理学案,认真听讲,做好点评或补充。

首先,有请1组同学给我们精彩展示。……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开创了此后元明清长达六百多年的统一格局,意义十分重大。而带领蒙古铁骑南征北战的成吉思汗功不可没。毛泽东就曾经这样评价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有请3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

成吉思汗以其不朽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墨彩的一笔,还有一位南宋的抗元名将也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就是文天祥。可是我们既赞扬文天祥,又要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这不自相矛盾吗?有请5组同学给我们解惑。

文天祥抗元是为了保卫南宋百姓的生命财产不受蒙古贵族的压迫,而元朝的统一,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与元统一的进步性并不矛盾。那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是不是以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为例,总结一下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我们掌握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以具体的史实为依据来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那么,能不能用史实来分析一下元世祖忽必烈呢?

元世祖从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同时促进了元朝经济的繁荣发展。到元朝末年,还出现了“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有请7组同学为我们释疑解惑。

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缔造了强盛的大元帝国,疆域空前辽阔,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众多贡献,元朝到底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我们一起来看9、10组同学总结的答案。

九、整理反刍、当堂巩固:

抓紧时间整理导学案,然后完成“基础自测”

十、小组评价:

今天这节课,咱们班同学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积极思考、发言、动笔,都很有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组的分数。前三名分别是……

十一、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重点有3个时间、3个人物、4件大事。

无论是蒙古族、回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相互交往、和睦相处,共同缔造了中国——这个56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民族团结,是祖国繁荣富强的保障,只有56个民族团结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富强。让我们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课的大部分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都能学会。例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元朝的建立;三个历史人物、三个时间,学生都能根据学案结合课本自主掌握。而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和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表格和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也能找到答案,只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而评价历史人物和元朝的历史贡献则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合作探究才能较好的掌握。所以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处理:先用了大约12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本的情况下,完成导学案的“自由呼吸”部分。然后进行了批阅,了解学生们的自学掌握情况和易错点。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大约用时25——30分钟。然后要求学生整理学案,进行课堂检测大约5分钟时间。

个人认为,上好一节课除了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设计课堂探究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完善的小组建设。堂上对学习小组的学习安排、小组长的作用、学习的要求都要用大屏幕展示,让每个学生知道课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另外,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不足之处:教学中预设的问题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另外需要成熟的学生小组建设,才能事倍功半,因而具有据局限性。由于使用了小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组长和学科班长的课堂任务。

附件1 学案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温馨提示:▲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 1.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和

作用。

※ 2.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3.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

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自由呼吸】

一、元朝统一(温馨提示:横线填人名和时间,圆圈填政权名称)

统一蒙古 即汗位

南宋大臣 坚持抗元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三、民族融合

▲归纳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作用。(请直接在课本上勾画、概括)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1276年,元灭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不久兵败被俘,宁死不屈,最

后被杀。

请回答:

统一全国

①材料一是毛泽东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②根据材料二有人提出,既要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的意见如何?

③通过对以上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请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不仅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而且疆域空前辽阔。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分析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基础自测】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族B.女真族 C.党项族.D.蒙古族

2.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

A.科举制行省制 B.科举制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郡县制丞相制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最早生活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写的诗?()

A.岳飞B.寇准C.文天祥D.李刚

5.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引自《元文类》卷40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城市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图片链接: 资料链接: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 ①瓦子 概念链接:

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 史料链接: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 概念链接: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是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器和木棒作为工具石。。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地,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禅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2)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4)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生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述: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的城市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展示宋代城市繁华的相关图片。 图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教师指出: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感受大相国寺当年的繁荣场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 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 2.图片展示 3.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 4.(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一)宋词 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其中不包括()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洛阳 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地方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表演杂耍的。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草市 B.早市 C.瓦子 D.勾栏 3.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60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 4.司马光的史学著作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著作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5.《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明确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6.下列对宋代城市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封、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B.瓦子中专供读书的地方叫“勾栏” C.城市的繁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在北宋的开封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 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我国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8.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其幸福指数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下列支持这一说法的有()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夜宵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③在勾栏里听艺人唱曲儿④在勾栏里看《窦娥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的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2.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 1 -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 课型: 新课 审核:历史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 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学习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导入新课〗: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蒙古族生活在北方__________ 上,________ 统一蒙古。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 ,建立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建立:_______年 __________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_________即今__________。 2、南宋灭亡: 年,被元朝灭亡。 3.元世祖的政绩: (1)农业方面:a 、 重视发展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 做牧场。b 、治理 ,推广 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运输方面:a 、令人开凿 河和 河,粮船可以从 直通到 ; b 、开辟了规模空前的 ,粮食运输逐步以 为主。 (3)元朝商业:元朝商业繁荣,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 。 (4)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 ,在 时来华,他的《 》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行省制度的建立: a 、目的: 。 b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 ,地方设 ,简称“行省”。 我国 的设立,始于 。 (6)对边疆的管辖:元政府加强对 的管辖,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 的管辖。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 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 包括 ,大量迁入 ,同 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 的 、 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 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 人、 人,信仰 ,他们同 、 、 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 (5)、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 ,促进了 四、【课堂检测】 1、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 A .唐代 B .元朝 C .清朝 D .新中国成立后 2、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3、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 .隋-西晋-秦-元 B .西晋-隋-元-秦 C .秦-隋-西晋-元 D .秦-西晋-隋-元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5 ) A 、到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 、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 、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6、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是谁的名言?是哪朝人? 2)元政权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建立的?何时统一全国? 3)此材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4)此材料出自哪一作品?“汗青”指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 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 2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自学目标】 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2. 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及宋词和元曲。 难点:通过宋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自学填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材料一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摘自《燕翼诒谋录》 材料二……瓦(即瓦子)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潘楼街……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东京梦华录》(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瓦子中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叫什么?试列举其中的几项娱乐活动。 (4)瓦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代? 【巩固练习】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旦 2.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 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舍 D.好汉比武的擂台 3.宋元时期商业十分繁荣,因此也出了很多国际性的大都市,当时世界上的大都市有() ①兴庆②开封③临安④大都 A. 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相同之处体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

中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号:)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完成情况: 教师复备栏课题: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型:新授课设计人:知 识 链 接:学习 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难点:行省制度 一、导学: 二、独学:【知识梳理】 1. 蒙古族生活在北方__________上,________统一蒙古。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 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建立蒙古国。 2.__________年__________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_________即今__________。 3.元世祖的政绩: (1)元朝建立: _____年,_________定国号为元,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 (2)农业方面: a、重视发展______,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____________做牧场。 b、治理_________、推广________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运输方面: a、令人开凿________ 河和________河,粮船可以从_______-直通到_________;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__________,粮食运输逐步以________为主。 (4)行省制度: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简称“行省”。 我国______________的设立,始于_________。元政府加强对________的管辖,________成为元朝正式的 行政区;还加强对____________的管辖。 4.元朝商业繁荣,______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时来华,他的《》描述了大都 的繁华景象。 6.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_________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 _________,大量迁入_____、______,同__________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_______人、__________ 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组合作、自我展示 1、书本P67动脑筋蒙古12世纪“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残杀” 反映了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⑴. 适中的干戈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该诗的作者是谁? (2)那一句体现的作者的崇高气节?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3)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在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同时,应如何正确看待南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元世祖发展经济措施和加强有效统治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4、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评学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2、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 3、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唐代 B.元朝 C.清朝 D.新中国成立后 2、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3、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5、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