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农经复习

第一章

农业的地位: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2)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基地3)农业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

4)农业是积累国民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农业生产最本质的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双重特点。

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的根本特点,还派生出农业完全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许多具体特点:

1)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场所,更是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2)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具有地域性和波动性:

3)农业生产周期长,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

4)农产品既是消费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具有双重性

所谓农业经济,是指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农业经济管理,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经营,科学的管理,适时的调节和正确的监督等,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目标,是指国家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农业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

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1)农民收入

2)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安全性

3)优化农业结构

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5)农民充分就业

农业经济管理职能

1)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经济政策;

2)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3)强化对农业的支持;

4)培育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5)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6)建立健全农业法规;

7)监督控制农产品生产的环境质量.

政府行使农业经济管理职能应遵循的原则1.确立农业企业和农户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政府管理要有利于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

2.确保市场机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管理要遵循和坚持间接调控原则。

3.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引导农业生产与开发,政府管理要遵循和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4.以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流通领域为重点进行管理,通过开拓销售市场来推动农业生产。

5.把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政府管理要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坚持外向化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政府管理要有利于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名词解释:

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目标

二、简答及论述题

1、农业的地位与特点?

2、简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3、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与内容。

4、农业经济管理手段有哪些?

5、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6、政府行使农业经济管理职能应遵循什么原则?

第二章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

是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目标:一、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

三、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

四、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一、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领域

二、农业信息休系建设与服务领域

三、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五、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

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六、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

七、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

复习思考题:1.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为什么? 3.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

第三章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基本特征:

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机械化;

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农工商联合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

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各种农业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二)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

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

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

(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

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第四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美国型——资本集约型:先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后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日本型—劳动集约型:日本、荷兰等国先生物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后农业机械化,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

西欧型——中间型:英国、法国、意大利

等国二者并举,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现代化并进,物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并举,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

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科技,强化农业管理,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体道路:1、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

2、实行生物技术现代化与机械技术现代化相结合

3、注重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有机农业技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来发展农业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特点:易保持生态平衡、少污染,投入少,产量有限。

4、资金集约、劳动集约与技术集约相结合

5、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

6、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7、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8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1.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护和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2.制订好农业现代化的科学规划;

3.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4.积极发展农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农业提供物质技术装备;

5.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搞好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6.重视和加强智力开发,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7.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

名词解释:

农业现代化有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

二、简答及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把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3、简述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

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5、论述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农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的,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特征: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明显的区域性:发达国家:低投入、高效率;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

—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模式

一、主要技术措施作物自然耕作法保护型的耕作法新型种植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法

主要模式(一)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三)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

当务之急是增加农产品生产,稳定供应,优先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所以发展第一、环境第二。

三、战略措施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减轻需求压力

2)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3)建立和完善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度

4)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5)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6)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走国际化的轨道

2、全方位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

二、简答及论述题

1、论述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2、可持续农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3、论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第五章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形式的概念经济形式又称为经济组织形式或经济成分,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有谁支配和由谁受益等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

经济形式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本质

经济活动是以一定所有制的经济形式为基础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演变为产权关系

3.所有权与经营权

农业经济形式的构成一)国有农业经济(二)集体农业经济三)个体农业经济(三)私营经农业济(四)联营农业经济(五)股份制农业经济六)外资农业经济

农业经营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农业经济形式下,农业生产单位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采取的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具体形式。

农业经营方式的类型

1、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2 、承包经营

3、租赁经营

4.家庭经营

5、联合经营

6、集团化经营

7、外商投资经营

8、国际化经营

9、农业产业化经营

所谓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体系及相应的规章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就其性质而言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必须反映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要反映巩固、维护和完善特定生产关系的要求,或者说,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内容1.农业机构的设置。2.管理权限的划分。3.管理形式、方法和制度。管理权限的划分是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机构设置和管理形式、方法则是实现这一划分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微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1.管理层次的划分。2.各管理层次职能部门的设置。3.管理人员的配备。4.领导关系的确立。5.各级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范围的确定和管理权限的划分。6.制度规范与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一)家庭承包制的产生及其意义

2.家庭承包制的主要特征是:

(1) 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基本上归农户个体所有,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

(2)在收益分配上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即通常所说的“包干分配”;

(3)集体与农户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承包合同约定,在合同约定之外,农户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农业家庭承包制的重大意义第一,它在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组织内部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和按劳分配.第二,它彻打破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找到了社会主义农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形式。第三,它使我国农业摆脱了濒临崩溃的危机,重新唤起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热情和信心。第四,它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促动力量和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

2.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实行政社分社,政企分开。3.有意识地组织与开放城乡集市贸易,逐步废除不利于市场健康运行的各种禁令和限制。4.取消统派购制度,建立合同定购制度,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5.允许并鼓励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形式,尤其是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6.改革农业分配制度,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公平税负。7.改革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8.打破城乡壁垒、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及相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农业经济形式

3.农业经营方式

二、简答及论述题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2.家庭承包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应遵循哪些原则?第六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因

1.是人类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农业发展的弱质性,需要对农业发展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开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2.是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客观要求

3.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4.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就是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营销商的连接方式。根据纵向协作方式按照连接紧密程度分为公开市场,合同制和纵向一体化。

公开市场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对于耐储藏,产品差异性小的农产品是主要的组织形式

农产品的公开市场方式适合于那些产品差异性不大,产品容易储藏,产品的质量等级也容易划分和检验的产品。

合同制是纵向协作的另一种形式,是介于公开市场与完全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合同制是作为一种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而存在的。

农业纵向一体化是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联结到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内,实行统一核算,各阶段各环节的经营决策都由一个决策体来完成,从而形成完全纵向一体化的经营。

实行纵向一体化有以下几方面好处。1)协作与控制的方便2)审计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作用

3)激励作用

农业纵向一体化的现状农产品的销售主要以公开市场为主。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制与农户的关系,在中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公司+农户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形式 1.公司与农户是一种纯粹的买卖关系 2.公司与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对称3.公司与农户利润不能共享,风险不能共担

合作社是农民根据自愿互利、进出自由、民主管理、利润一般按惠顾额返还的法人企业组织。它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1.增强农户在市场上的力量2.实现规模经济3.有效

地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复习思考题 1.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外延特征?

2.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的原因?

3.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合同制的类型及原因?

4.你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公司制和合同制与农户的关系如何?

第七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当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农产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移动,这种变动称作供给量的变动。

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1)农产品供给的有限性。(2)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3)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4)农产品供给受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农产品价格竞争性农产品,即指在资源利用上相互竞争的农产品。

2.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3.农产品生产者数量一般来讲,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和农产品供给呈同方向关系。4.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5.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6.政府的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性质

(1)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2)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为正值。

(3)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因农产品品种的不同而异。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

第一,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第二,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农产品需求规律。

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这种反方向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农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在理解需求规律时,“其他条件不变”是假设的前提。

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他农产品需求量的影响。

收入效应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炫耀性农产品是用来显示消费者社会身份的农产品,吉芬农产品是指低档生活必需农产品,其价格上升而需求量反而上升。

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市场需求量即是所有购买者和使用者对某一种农产品的每一项用途的需求总和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对一定价格农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相反,收人水平越低,需求量就越小。

弹性数值弹性类型

E=0 完全无弹性

0>E>?1 缺乏弹性

E=?1 单一弹性

?1>E>?∞富有弹性

E=?∞完全有弹性

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越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越小。(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均收入越低,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支出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比重逐渐降低。这一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二(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X100%

农产品供求平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农产品供求平衡时该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称为平衡价格,该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数量称为平衡数量。

1)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2)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因此,需求的变动总是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3)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4)供给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供给的变动总是与均衡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所谓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平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这是1934年由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多命名的。

(1)收敛型蛛网。农产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2)发散型蛛网。农产品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3)封闭型蛛网。农产品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

第八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2.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

3.农业劳动力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部门转移,二是空间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如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

剩余和相对剩余

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绝对剩余;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称为相对剩余

类型:①积累型剩余②结构型剩余③替代型剩余④季节性剩余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耕地的减少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及配套措施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加剧了人地矛盾,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二)加快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措施

1.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2.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第一,直接指标。按照计算“产品数量”的标准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一般说来,考察单项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时常用实物指标。一般来说,在综合考察一个部门、地区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时常用价值指标。第二,间接指标。间接衡量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农业劳动效率。即单位农业劳动时间完成的农业工作量。采用这一指标可及时了解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②每一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人口数、耕地数。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状况。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增加农产品的基本途径有二:

一是增加劳动者数量和工作时间,即增加社会劳动时间;

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单位产品上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3.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经济因素3.技术因素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4.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5.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要掌握和深刻理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含义、类型及产生的原因,认清中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特点、困境与途径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4.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5.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6.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7.你认为应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九章农业资金

狭义的农业资金,即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人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在所有的

资金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是货币资金。

农业资金的特殊性第一,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第二,农业资金效益的外部性第三,农业资金的政策性。

农业资金的分类

A.按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进行分类(1)农户资金。(2)农业财政资金。(3)农业信贷资金。(4)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投入的农业资金。(5)国外农业资金。

B.按农业资金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1)农业生产资金。(2)农产品销售资金。(3)农业基础设施资金。(4)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

(5)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也包括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①支援农林生产支出;②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③农业综合开发支出;④农业基本建设支出;⑤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⑥农村救济费;⑦其他农业财政支出。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4)持续原则。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信贷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

(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4)民间农业信贷资金

农户资金是指农户农业生产所得或其他收入中可以用于农业投资的现金、银行存款等资金。农户资金是农业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私人投资的主体。

复习思考题

1.农业资金的内涵与特性是什么?

2.何谓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3.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

4.何谓农业信贷资金?试论述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试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农业信贷、合作性农业信贷与政策性农业信贷之间的关系。

6.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

第十章农业中的土地

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在农业生产中不应忽视土地的自然特点是自然赋予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注意土地的上述特点和意义

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一)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二)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是实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三)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可分为1.劳动集约型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

2.技术集约型3.资金集约型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①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③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2.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4.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5.将开发性农业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一定土地关系的基本制度。

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两权”合一型,即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都由一个产权主体行使另一种类型是“两权”分离型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的特征①明确性②排他性③有限性④可分解性即权能的分解和利益的分割。⑤可交易性所有权交易必然是永久性交易,所有权以外的产权交易必然是有限期交易⑥行为性

产权的功能①激励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协调功能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即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处置权、土地收益权等。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农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实践中,农村土地有的归村集体所有,有的归村民小组所有。

中国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节约使用、保护资源、有偿利用的原则;

二要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三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制度,为合理利用土地创造制度基础;

四要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场体系,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

复习思考

1.什么是土地?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2.你认为土地在农业的地位如何?

3.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4.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5.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6.何谓土地制度?它有哪些特点?

7.产权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8.土地产权与权能构成。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教学计划

孝感市工业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管理、会计、统计、市场营销、市场调研等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一)业务范围 毕业生主要面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各类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村社区和公共事务管理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经济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1) 掌握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与部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 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 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的法律、财会、公共关系、写作等知识。 (5)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 (1)具有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2)掌握会计、统计、审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3)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技能。 (4)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初步能力。 (5)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素质结构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就业能力。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心理卫生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 (4)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劳动态度和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三、招生对象和修业年限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修业年限:三年。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公共课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9986547.html,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冯宪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改革,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高效,极大的缓解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压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升农业的服务质量。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物联网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关键性技术,而通过有效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快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本文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解决方法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经济管理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无法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也缺少足够的专业人才。我国是农业强国,而农业产业也是我国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未来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农业的发展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此,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目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1】。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实现信息管理,从而更加高效和科学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我国农业发展当中的关键环节,需要在农业的科学生产前提下,通过将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调动,从而更好地促进生产,使相关生产者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农业信息更好地流通于农业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改造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并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2】。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品行优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社会经济调查方法,灵活应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熟练地应用英语收集国外资料和国际交流,能独立和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或专门的经济管理工作,能主持较大型科学研究、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3、制度经济与农村发展 4、农村金融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为3年。 2、在职攻读博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 3、硕博士连续,学习年限为5-6。 四、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由导师和相关研究方

向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3-5人的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可聘请一名副导师协助指导工作。 2、博士研究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少上课。课程学习应密切与科学研究和时间环节相结合。要提高自学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和社会经济调查能力。学位课一般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进入调查研究阶段。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论文需要指定选修和补修课程,可跨学科、跨学校听课。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20学分(不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六、实践教育 博士生除进行自己的论文课题研究外,还要兼任教学和科研的助理工作,配合导师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独立进行若干次社会经济调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献计献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一般从第二年开始,教学实践工作量不少于120学时。

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渐提上日程。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为论述出发点,在概念性理论论述的基础上,自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发挥好政府的宏观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以信息化管理为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农业现有资源;做好农业经济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成立专业性强的农经信息化队伍;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发展信息网络,取长补短提升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益等几个方面,就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做理论概述,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代化;信息化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容 1.1概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指加强农业技术新成果有效推广,实现各类农业科技信息的获取、传播及利用,提高农业管理决策水平及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持续、高速、稳定发展。合理的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及客观经济条件,有效的组织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正确进行处理,利用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最大效益,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有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水平,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从农业生产到

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都要运用到信息化技术,也就是说在农业生产及销售的各个领域中,信息化都会渗透到其中,全方位的运用在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市场中,从而有效的实现现代农业的决策和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合理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1.2内容 就内容分析,主要囊括这几方面:第一,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当前,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增强其以科技带生产力的初衷。第二,生产要素信息化。生产要素有阳光、空气、水分等等,实现信息化建设,旨在以信息化技术,将生产要素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提速农业发展水平。第三,市场信息化。以信息化技术,整合到农业产销过程中。要以最先进的生产资料,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2.1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 就当前形势而言,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改善,比如:信息化科研力度不强、涉农经信息服务不全等。对此,一方面,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科研力度,使农经管理信息化紧扣科技脉络。逐步扩大信息化技术在农经管理应用中的领域,逐渐渗透到农业物联网、农业传感器、VRA播种等高端领域,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工作,使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有效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以网络化平台为服务终端,做好涉农经各项的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为一线农产品种植、农业管理等提供外源服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课后思考 题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 1、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以现代农业科学为依撑 2、现代农业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四个结合) 1)、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结合:社区性合作组织中的统一层次和和农户这一基础经营层次 2)、农业经营单位和农户生活单位的有机结合 3)、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 4)、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结合 3、目前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问题:1)、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受侵犯 2)、耕地的细碎化与经营规模狭小 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 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措施:1)、认真贯彻相关农业法规,是农业家庭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 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 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1、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那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1)、原始农业:使用简单的石质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 2)、传统农业:古代农业:以手工制造的铁木农具代替原始的石器农具;畜力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产效率低,进步缓慢近代农业:大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具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自然经济向商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转化 3)、现在农业: (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工具和设备 (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 (3)、把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对农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与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1040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10401) 2010年5月11日 9:4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110401) ----------农村基层干部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通过信息教育手段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与管理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能够在基层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农林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受到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备政策执行能力、农村发展规划能力、经营和经济开发等从事农村发展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农村社会学、资源环境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熟悉国家有关农业、农民、农村的方针政策,熟悉农林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 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事农村发展规划、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社区管理等农村发展管理工作。

具备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具有调查研究与决策、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高起专层次: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村政管理、经济法、农业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专升本层次:农业政策学、农业经济学、财务管理、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国家税收等 四、基本学习年限、毕业学分与学位 基本学习年限:高起专层次2~8年、专升本层次2~8年 毕业学分: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与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即准予毕业。高起专、专升本最低毕业学分为80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一览表

农村经济管理考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我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是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 2.我国对种子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包括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种子经营许可 C. 农产品定购合同 D. 农田水利设施承包合同 3.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牛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A )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A. 产品B.利润 C. 价值D.财富 4.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收入(B )无关。

A. 份额B.绝对水平C.比例D.相对水平 5.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其固定总成本的数额随产量的变化而(A )。 A.保持不变B.同增减 C. 反向变化D,不一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lo分) 1)。 4 )等模式。 5.农产品促销是指生产者运用各种手段,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以激励顾客购买,促使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一种活动。—般的,一个促销手段应由( DCD )等要素构成。 A.推销B.奖励 C. 发送方法 D. 传播途径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农业产业化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体化经营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形式。 2 3 4 5.股份合作制 答: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有别于单纯的股份制和单纯的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究 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发展也取得较大进步,但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程度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就要解决好影响与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当下是信息化时代,借助信息化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显得特别重要。文章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以及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标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即是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并以此加快与促进农业信息知识的获取,并进行及时的传播与利用。大体上包括农业资源信息化、农业科教信息化及农业市场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管理应用,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并可加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要注重农业经济的市场化,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另外,在农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注意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升级,总的说来要想使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2.1提高农业市场信息传播范围及速度 可将农业市场信息细化为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对各农产品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明确市场需求,继而依据潜在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及开发,避免生产销售过程中过于盲目。在该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值增加,使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之后,有助于农户和企业优选性价比高的农资产品,实现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在现代化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传统的农业技术正在逐渐被淘汰,新型的农业技术應运而生。 2.2助于政府政策信息推广 传统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户一般通过村广播或村集体会议,对国家农业政策具备初步认识,信息传播速度慢,甚至出现失真情况。近年来,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可将国家最新农业政策传达到农村,使每个农户都能够对其具备清晰的认知,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准确率,都有所提升。而农业生产者依据具体政策,结合区域性因素及市场需求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等进行科学调整,使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为区域性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农业经济学重点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 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中国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教育和科研单位,培养掌握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能够从事宏观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微观的企业管理、营销,以及农业经济研究、教学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公共管理与经营管理人才。 二、主干学科(中英文对照) 农林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农业经济管理(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 四年制本科,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总学分:160 ,其中必修学分: 120占75%,选修学分:40 占 25%。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教育:45学分 此外,还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安排在1秋。 1-2、大学外语:12学分 设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语种。大学外语1-4级每级3学分,学生修完学校四级且考试及格即可取得12学分。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和外语提高类课程,供学生自愿选修。 1-3、计算机:5学分: 1-4、体育:4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体育类课程4学分。 1-5、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类课程:1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课程各4学分; 2、基础教育:53学分 2-1、基础课:要求学分:53

2-2、学科大类基础课:要求学分: 36学分 3、专业教育:要求学分:39学分 4、实验实践:23学分

《农业经济管理》在线作业答案

精心整理农业经济管理_在线作业_1. 一单项选择题 1.城乡人口迁移学说是由哪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5.0 分) a 托达罗b 刘易斯c 拉文斯坦d 舒尔茨 d 提高 (5.0 ) a a 6. 按来源,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b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c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d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 7. 按分配形式,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b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c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d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

8. 按用途,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b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c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d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9. 按周转性质,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b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c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d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10. 资金的循环是指资金经过四个阶段。化肥、农药处于哪个阶段?()。(5.0 分) a 二 手武装 。(5.0 分) 产力 自给自足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6. 农业的农学(根本)特征包括()。(5.0 分) 农产品的多样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7.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5.0 分) 植物动物微生物拖拉机

8. 自然环境是农业的依存条件。主要包括()。(5.0 分) 水分和养分气候和热量土地及土壤阳光和空气 9. 农业管理过程的目的是()。(5.0 分) 多打粮食农产品质量物质生产的时效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10. 农业的管理过程就是()生物的生命动活过程。(5.0 分) 强化管理控制服从 一 料d 产b 程。(5.0 分) a 劳动活动b 运动过程c 生命活动d 经济活动 6. 农业中,解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是()。(5.0 分) a 服务业b 畜牧业c 水产业d 种植业 7.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靠()农业。(5.0 分) a 狭义农业b 养殖业c 广义农业d 种植业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策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策略 【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各领域技术信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进了农业信息的发展与共享,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发展不高。本文在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探究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 引言: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内容,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平台、适当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等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获得快速稳定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一)相关设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经济较为拮据,有些甚至尚未脱离贫困,这样就无法引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设备。但是要想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相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建设成本十分高昂,再加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严重之后于发达国家,长此以往,必将给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专业水平与文化综合素质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对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来说,参与者多是农民,而农民与其他类型的人才相比,具有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技能偏少的特点。多数农民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导致其对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度不高。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在管理上相比,明显是处于落后欠发达的状态,信息传播手段也相对闭塞落后。此种现象,导致了农村信息化管理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建设水平相对偏低。此外,农民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整体偏低,综合素质也明显不足,缺乏对网络的认知。综合多种因素,均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农村经济管理教学计划

农村经济管理》教学具体安排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学习《农村经济管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重点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管理、农村市场管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等内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员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熟悉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掌握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成为具备农村经济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学习书目:陈和平教授主编的《农村经济管理》(2009年7月印刷)。 三、学习时间:安排19周,每周7学时,共133学时。其中面授辅导7次,28学时;讨论2次,4学时;其余学时为自学、作业和复习考试时间。 四、教学安排: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一)学习时数:21学时(第1-3周)。 (二)学习内容:第1、2章。 (三)学习重点:1、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4、农村经济体制;5、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结构的特点;6、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经营形式。 (四)实施方式:面授辅导1次,4学时;自学、作业17学时。 (五)作业题: 1、名词解释: 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管理经济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合作经济社区合作经济联合型合作经济生产型合作经济服务型合作经济农村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农村经营形式租赁经营 2、简答题: (1)试述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 (2)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 (4)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5)简述农村个体经济的作用。 (6)简述发展混合经济的重大意义。 3、论述题: (1)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试论私营经济的作用。 第二单元 (一)学习时数:28学时(第4—7周)。 (二)学习内容:第3、4章。 (三)学习重点: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原则;2、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措施;4、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5、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6、农村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前提;7、土地在农村生产中的作用及特点;8、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意义;9、农业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

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

农村经济管理试卷及答案

农村经济管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同一项生产经营活动,效益大小同劳动成果或产出成——,同劳动占用和消耗或投入成——。 2.由于农业效益在形成上有其特点,所以在考核时也表现出它所具有的与其它效益核算不同的地方,一般表现为成本——、计价——。 3.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_______、——————————————————和——————————————. 4.我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是中西部向——流动、——向城市流动。 5.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较为理想的方式是采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最好是累积的——收入。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农村经济决策中,对确定型决策来说,一个方案只有( )结果。 A.一个 B. 两个 C. 三个D.多个 2.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实质上是一个( )的问题。 A.上级服从下级 B. 物质利益 C.关系协调D.局部服从整体 3.乡镇企业( )承担支农的义务。 A. 可以B.不必 C.必须 D. 不能 4.可持续发展理论把( )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A.保护环境B.发展 C. 节约资源D.减少人口增长 5.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界定范围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 )资产。 A.经营性B.非经营性 C. 资源性D.非资源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现代农业是以( )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A.工业B.生物 C. 信息D.资本 2.经济发展指标包括( )。 A.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B.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C. 小城镇人口比重D.农业产值比重 3.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包括 ( )等多方面的统与分。 A. 所有权 B.经营权 C. 劳动方式 D.分配方式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农业承包合同,有( )情况的,应确定为无效承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思路.pdf

1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认知 将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到农业生产、农业经营与经济之中,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其核心在于农业信息的收集、挖掘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以高质量的人才为基础,基于此,需要关注农民信息化教育,切实提高群众信息化认识水平。此外,还应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如空气、水与土壤等,引导农民了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依托信息化管理,还可有效把握市场动态,为构建市场主导模式的农业经济创造了条件。基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实作用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农业信息,合理优化与调配农业资源,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依托网络平台,可以高效率共享农业信息,加强不同区域间农业信息的交互程度;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指导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提供信息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路径 2.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关注发展规划与整体布局,协调各部门,合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监督资金应用状况,切实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资金利用率。政府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考量农业发展结构与水平,编制符合本地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方案,如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引导专业对口大学生返乡,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优化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2推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 建立并逐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站,构建规范性的信息交流制度,明确信息发布规范,提高农业信息交流频度与广度,推动农业信息共享,以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在构建农业信息网站后,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维护更新,做好农业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农业信息挖掘,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活动,并满足不同种植户信息的需求。网站信息在收集与发布时,需要确保信息具备有效性、及时性与完整性。此外,农业信息应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综合本区域内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收集相关的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坚持信息渠道效益,切实让农民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与具体效益,从而让更多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之中。此外,信息化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群众力量。而农民整体存在着信息化意识低问题,基于此,需要面向群众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通过具体培训让农民准确把握信息化内涵,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引导农民掌握信息化应用方法。可以在农民设置信息化工作小组,为农民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支持,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2.3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进行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可以为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与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提高群众信息化重视程度。政府应通过补助政策、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通过农户自筹与企业优惠等方式,普及农户计算机应用率。引导农民学会通过互联网查询与获取相应的农业信息,加强农业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基于农业开展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在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挥政策导向优势,并积极做好农业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调配资源,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为信息化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注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与发展群众信息化意识,发挥示范基地引导作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信息化价值,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扫平障碍,并服务于农业经济。 作者:美合日妮萨·伊敏 单位: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1]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8):85. [2]王宇飞.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7):12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