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财政规模、结构和风险的认识

对地方财政规模、结构和风险的认识
对地方财政规模、结构和风险的认识

对地方财政规模、结构和风险的认识

————————————————————————————————作者:————————————————————————————————日期:

?

对地方财政规模、结构和风险的认识

徐楠

一、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

中国地方政府支出在预算内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国际比较来看是属于最高一档,1994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再集权化”措施并未改变财政分权的基本格局。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已占到本地GDP的21—22%,人均财政支出的省均值已经在过去10年中上升了3.7倍。全部预算内支出的3/4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从1996年至2003年,地方政府行政开支总额上升了2.92倍。地方政府行政开支过大、上升过快,恰恰是借助于“预算外”这种较“软”的预算约束条件而实现的。

1.预算内支出规模

结果显示:

按国家统计口径的地方预算内与预算外公共支出占当地GDP的比重,在1994—2003年这10年中从15.6%上升至21.0%,共上升了5.4个百分点。进入2000年以后,这个比重一直在2l一22%之间。这说明,一方面地方政府无论是作为各自在本地经济中的份额,还是作为地方政府总体在全国经济中的份额,在1994—2003年的10年里都显著增长了。但另一方面,“财政支出/GDPI’这个比率并不是经济进步的标志,在发达地区,这个比率往往是较低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政府预算规模膨胀能否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政府花钱是否有效率?

尽管上述这几个农业大省的人均财政支出比东部大城市低很多,但是,第一,地方财政支出与这儿个省份的GDP 水平相比是不低的。如四川、贵州,2003年的财政支出/GDP‘‘比率分裂为23.8%与27.8%”分别比1994年上升12与lO 个百分点,说明这些较贫困的省份政府扩张反而相对更快;

表2说明,中国地方政府在预算内支出所占比重从国际比较来看是属于最高一档的,因此,如果考察对于财政资源的最终支配权,则中国绝对属于财政分权的国家,1994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再集权化”措施并未改变财政分

权的基本格局。至于预算外收入与支出,因“预算外”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一块“财政自留地”。中国财政资源格局中并

不处于“弱势”。我们并不否认不少地区尤其是一些农业产区的县、乡政府财政状态窘迫的事实,但从以上三笔大账计算的结果看,中国地方政府总体说来没有“哭穷”的理由。因为我们总不能脱离基本的国力(GDP水平、)人民的承受力(人均财政开支)、总体财力(全部财政支出量)来谈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下,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已占到本地GDP的21—22%,如果人均财政支出的省均值已经在过去10年中上升了3.7倍,如果全部预算内支出的3/4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那么还讲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还努力要中央多转移一些资源给地方,还强调地方政府财权不够,这至少是超越了客观可行性。

地方财权是有界定不清的地方,无论从财政收入权上,还是从支出权上,目前有许多地方是属于“错误配置”的,

但从总量上说,地方财政不应讲规模小。问题正在于,地方政府该有的财政收入没有拿到,不该有的财政收入可能自己悄悄发展出来了;这种财权(财政收入权)与事权(支出权)的配置上的结构扭曲,才是当前中国地方政府与财政规模膨胀与公共品提供不足现象并存的体制原因。因此,主要问题不是“事权(支出权)”一方与作为另一方的“财权(收人权)”之间的总量不对称,而在于“事权”和“财权”本身的配置不当,才造成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的递减。

2.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支规模

(1)自从1978年以来,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外支出都一直在急剧增加。早在1980年代,预算外收人就是经济改革的产物。那时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开始保留其利润,由于当时的国有企业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所拥有,因此这些留成利润的大部分都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从1978年到1993年,地方政府扮演了“代理人”的角色,为地方国有企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当然,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是互利的,地方政府可以将国有企业的留成利润划入

预算外收入,以此为地方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地方国有企业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和特殊保护。1994年分税制的实施将地方国有企业的留成利润从地方政府预算外收人中划拨出来,地方国有企业的预算独立出来,直接由财政部支配。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外支出在1994年前后突然出现了第一次下跌。在1997年,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外支出曲线出现了第二次下跌,这是由于中央政府规定将13项政府基金都统一从预算外划归预算内管理。然而这项规定并未影响到地方政府对于这些基金的控制权,这是因为基金的征收和使用依然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尽管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外支出存在两次较大的下跌,但自从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支仍然持续增加。而1997年之后和1994年之前预算外收支增加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1994年之前预算外收支的增加意味着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共谋,从1994年以后,分税制改革切断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联系,地方政府保护地方国有企业的动机被削弱,然而,地方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的动机却大大加强,这也是中国进行私有化改革背后的原因之一。在剥离了国有企业的留成利润后,1997年后预算外收支的增长是由于一些新的收入来源:收费收入以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隶属于地方政府的代理机构的收入。应当指出,按现有统计口经计算的“预算外”收人与支出,仅仅是地方政府预算以外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2)“预算外”财力“边际留成”比率高,接近100%。“预算外”基本上是本级政府的合法小金库。它基本不存在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上解与下拨关系,因此,每级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对“预算外”扩张有着强烈的激励。这不同于征收增值税的边际留成率,如果省级政府征到增值税,政府边际留成率为25%;如县级政府征到税,县本级可留的只为10%,即省政府要从县政府征到的增值税中提15%,地方几级政府边际留成总和才为25%。由于“预算外”支出的91%是由地方政府花掉的(2005年),这样,地方政府现在每年拥有大约4000亿的预算外资金,这相当于1992—1993年间全国总财力的规模。

(3)“预算外”财政是地方行政支出膨胀的基础。由于2004年预算内“行政管理费”开支只有2417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在预算内的行政管理费开支为1995.21亿;而“预算外”行政管理费开支为3133.8亿元,其中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行政开支约为2851亿元,所以,在全国行政开支这一项中,有56%是通过“预算外”方式花出去的;在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中,有58.9%是通过“预算外”方式花掉的。因此,要改善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尤其是改善“行政管理”的绩效,治理“预算外”收支便是必经之路。

3.土地财政

在整个中国近3年来的这一轮经济扩张与城市扩张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热衷于城市扩张,从财政的角度来说,既有预算外收入扩张的收益,又可以带动预算内税收收入上升。从“预算外”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政府行政收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行政事业收费在预算外收入中的地位受到了抑制,相比之下,土地出让收入则既不列入预算内,又未列入预算外管理,成为地方政府尤其是东部几个省市地方政府(特别是县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面,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与以土地廉价出让为手段的招商引资又可以带来地区经济扩张,从而带动预算内的税源增加。因此,与土地相关的收费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各部门改善财政状况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收费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土地部门的收费。如耕地开垦费、管理费、业务费、登报费、房屋拆迁费、折抵指标费、收回国有土地补偿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二是财政部门的收费,如土地使用费、土地租金。三是其他部门收费,如农业、房产、水利、交通、邮电、文物。

我们将2004年地方政府手中的预算外收入4323.25亿元(地方占当年预算外收入的92.5%)与地方政府留用6150.55亿元土地出租收入两者相加,其和为10473.80亿元。这个数额过亿元且在预算程序以外的资金其规模已经接近于2004年地方预算内收11893.37亿元的水平,相当于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的88%。由于对土地财政这6150.55亿元的收人连“预算外”的管理也未列入,它完全成了地方政府手中的非正式财源,由此产生的败问题日益严重。“预算外”外收入与土地财政收入之和占到GDP的34.5%,且未纳入预算管理。并且,政府级别越低,对预算外收入与土地财政收入的依赖就越严重。

二、地方财政规模的区域性差异

分析各省的相对财政规模,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存在一些区域上的特征。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平均值都是由东向西递增,但是东部和中部的财政规模相差非常小,只有1个百分点

左右,然而西部的财政规模要比东中部高很多,高出八九个百分点。

我国的财政分权是一种不纯粹的分权。这种不纯粹使得在我国财政收支的分配并不意味着相应的财政权力的转移或下放。因此,财政分权在我国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仅要单独考察收支分配的影响,也要另寻途径来反应我国的财政权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配置。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在预算外部分中体现的最充分,基于此,选择了以下的一组指标来全面反映我国各省的财政分权状况:预算内的本级支出指标(DCbexp=各省预算内本级支出/全国预算内支出)、预算内本级收入指标(DCbrev=各省预算内本级收入/全国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支出的分配(DCexap=各省预算外支出/全国预算外支出)、财政自给程度(FS=各省本级收入/本级支出)、财政依赖度(FD=中央对各省的补助收入/各省的预算内总收入)。

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预算内支出的分配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其中尤以西部为高,其系数达到了8.5927,东部和中部则差别不是很大,分别为3.0913和4.4981,这意味着,同样的是本级支出占全国财

政支出的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相对于GDP的财政规模增加的程度分别是将近东部的3倍,是中部的2倍多。本级收入的分配虽然对东部地方产生了负的影响,而对其他两个地区产生了正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只有对中部地区来说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在中部地区,一个省的本级收人越多,其财政规模就越大。预算外自主权对预算内财政规模的影响则在3个地区都是不显著的。财政自给程度对东部和中部来说,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这意味着,在这两个地区,各省支出所需的收人由其自己来组织而不是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补助,越能激发地方政府节俭使用资金,或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各省财政规模的降低。但是对于西部来说,财政自给程度的影响却是不显著的。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各省自己组织的收人一般都不能满足其支出的需求,都需要中央的补助,因此,自给程度的大小是无关紧要的。1994年开始引进的财政依赖度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同样是不一样。财政依赖度对东部来说,是显著的负影响,也就是说,对东部的各省来说,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赖度越高,其财政规模反而越小。这可能是因为对于东部的各省来说,在中央对其的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占了大部分,而税收返还是与地方税收的增长有关的,因此,花掉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得到更多的补贴,而这种“粘纸绳”效应只有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是适用的。

其他变量对财政规模的影响是,无论是总人口规模、人均GDP还是GDP的真实增长率,都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产生了负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GDP的真实增长率,这意味着,在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相应的财政规模的增加与之相适应。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那么,这也验证了我们所说的,我国地方居民增长公共支出的需求可能反映不到地方政府那里,至少是在预算内的财政规模中体现不出来。GDP的实际增长率对财政规模产生了显著的负的影响,这意味着我国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财政规模相同程度的增长,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征集收入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了相应地提高。非农业产__业比例越高和开放度越高的地方,财政规模就越大,而且二者的影响都非常显著,但是我国城市化的程度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却非常不显著。

总的来看,越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支出分配对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张作用越大,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收人和支出的一致越能对地方财政规模的降低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来说,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其的财政规模的扩张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是出于对缩小地方财政规模的考虑,那么,显然,对于越是落后的地区,中央政府应该减少支出责任的转移,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又要使地方的收人和支出更加一致,减少地方对中央的依赖,以激励地方更有效率地使用资金。

三、地方财政风险分析

财政风险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全过程,我国财政风险既具有财政风险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征在地方财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地方财政收支两个方面考查了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在财政收入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地方税收收入风险和转移支付风险。财政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一种,一般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入和安排财政支出的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1.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

(1)地方税收收入风险。政府的职能范围,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或通过市场可以解决得更好的事项,政府就不应介入,凡不能通过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事项,政府就必须涉足,即纠正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又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外部效应的矫正、垄断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几个方面,这就相应地决定了政府的职能范围,决定了政府为履行这些职能所必须的财力保证必须主要以税收的形式取得。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主要承担地区公共服务;对于外部效应矫正、垄断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解决。地区性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相应地要求其资金来源要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即主要以税收形式取得。与此相反,在我国地方财政的现实运行中,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是税费并行,而且基本上是费大税小,这种收入格局的形成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非体制原因。主要表现在:地方税主体税种不明确,地方税种的划分随意而不规范;现存的地方税种不合理。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地方进行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但从计税依据上看,实质上成为一种附加税,税基小、税率低、税收规模小,难以满足对城镇建设的资

金需要;立法权、解释权等税权的高度集中使得地方无法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征新税种。

(2)财政转移支付风险。根据国际经验,要稳定地方政府的基本收入来源规范政府筹资行为,地方税收入的规模必须保持在地方政府基本需要的70%左右,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基本财力保证,其他不足部分应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和规范性收费予以解决。在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由于地方税体系不健全,致使地方税收入的比重远远小于这一标准,再看一看作为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另一途径财政转移支付,由于存在诸多不足,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一是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形式不合理;二是转移支付的方式不够规范: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方式过于复杂,达6种之多,有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及其他补助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建立两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即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三是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在我国目前现存的转移支付方式中,只有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的公式化分配,但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预算安排上仍有较大的随意性。四是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_制度建设滞后,在转移支付的规模、方式、资金分配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3)地方财政支出风险:一是财政支出规模风险。财政支出规模风险主要是指财政支出规模的失控风险,当前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规模远远超出了地方预算收入,加大了地方财政的收入风险,同时又引发了财政支出的结构风险。二是财政支出结构风险。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应有所改变,要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型财政,即财政支出主要投向生产领域,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转变,即财政主要为市场提供服务。因此,地方财政的支出结构风险,就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风险,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财政的现实状况是,财政的生产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很小,已经明显地失去了生产型财政的特征。同时政府机构庞大,人员繁杂,而财政收入规模有限,财政缺位,造成财政支出缺位与越位并存,政府角色的扭曲,这种现象在地方财政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财政支出结构风险,还包括财政支出方式构成风险,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财政支出基本上是财政拨款的方式,完全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无法满足其需要。

(4)财政支出效益风险。财政支出效益低下是各级财政普遍存在的风险,支出效益风险主要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财政资金的供给机制,即单一货币化的形式,该种供给的弊端:一是造成经费使用不经济,各预算单位已分配的资金,既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又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二是不能发挥规模购买的优势,不能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买方市场优势节省购置成本;三是给以公谋私者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个原因是财政支出的管理方法落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财政支出采取分配加增长的办法,容易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

四、地方财政风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国际经验

几乎所有的工业国家在进入90年代早期时都面临严重的财政风险,这从结构性预算赤字上可得到反映当代工业国家法律制度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其财政风险的成因主要是支出增长更为迅猛。为此,在多数工业国家,政府把防范财政风险的重点放在削减开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财政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但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财政赤字仍居高不下,甚至部分国家的财政赤字在90年代初有所上升据统计,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赤字多年来一直占GDP的近10%,从长期来看,政府债务不可能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这种赤字是不可能维持的,财政面临较大的风险。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财政风险的成因主要是公共支出迅速膨胀的结果。造成公共支出超常增长有几个原因:(1)政府通过增加国家干预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意图,扩大了财政支出;(2)公共企业的亏损;(3)准财政活动的成本;

(4)财政管理薄弱和公共部门缺乏财政责任;(5)一些发展中国家,内战、政治不稳定以及地区紧张形势导致军事开支迅速膨胀,超出了财力的承受范围。并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削减政府支出,实施广泛的私有化。

对于转轨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相差很大,但是随着中央计划的瓦解,转轨国家大都面临严重的财政挑战。1992年,在26个转轨国家中政府总赤字高于国内生产总值3%的就有19个,其中有10个国家的赤字率超过了10%,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塔吉克斯坦更是超过了30%。。因此,转轨国家随后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整顿,并在实现财政合理平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8年,26个转轨国家中有16个国家政府总赤字等于或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其主要措施有: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实行价格自由化,将企业和银行部门的财务与政府相分离,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改革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2. 国外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防范财政风险要结合我国国情。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行政区划、国家大小、民族状况、地区差别等因素的差异,各国财政的级次及各自职责、收支规模和制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差异,因此,各个国家防范财政风险韵内容都要密切结合本国情况。由于财政风险的主要成因在于支出增长迅猛,工业国家的应对措施重点就是削减财政支出;而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因财政风险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除了削减财政支出外,还采取了其它一系列符合各自国情的措施。我们在防范财政风险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全盘考虑,统筹兼顾。

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地方财政风险是经济困难的必然结果和集中反映。

注重从体制上防范财政风险。俄罗斯等转轨国家在防范财政风险过程中就实行了诸如出售国有企业、价格自由化、企业和银行部门的财务与政府相分离等一系列措施。这对于减轻财政包袱、缓解财政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相对照,我们今天还在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使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为此,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在强调稳步推进的同时,必须大胆地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改革目标,大力推进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取得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壮大的“双赢”。

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财权。任何国家不管采取何种政体,都必须确保中央财政的领导和制约地位,保证国家财政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过,工业国家财政体制之所以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得益于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运用。

加快财政支出改革。在财政整顿过程中,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都强调完善支出改革,遏制财政支出增势。近年来,我国也积极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实施包括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为核心的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努力使财政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今后,我们要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制度,加快改革步伐。此外,要扩大地方财政报告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对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

五、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

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根本保证,也是防范与化解地方税收收入风险的根本所在,应严格按照税种划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构建新的地方税收收入体系。

(1)培养地方主体税种,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必须具有税源丰裕且稳定的特点,从我国当前来看,地方主体税种仍是营业税,培养地方主体税种可以从地方政府公共职能的角度考虑,第一,可考虑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扩大征税范围、改变征收依据,并将城市维护建设方面的基金、收费并入其中,可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之一。第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财产税制,对财产课税’的若干税种可考虑合并,并且在适宜的时候开征遗产与赠与税。

(2)优化地方税制结构,形成地方税体系中增长性税收、纠正性税收、受益性税收的合理构成,逐步取消地方税体系中内外有别的两套作法。

(3)一般而言,地方税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全国统一的地方税,即由中央立法在全国统一开征,由地方征管使用,二是费税化的地方税,这一类地方税,凡涉及全国范围征收的应由中央统一立法,其他可由各地方政府立法征收。三是特别地方税,即根据各地区经济税源的状况,由地方政府立法而设置征收的税。按照地方税的分类,分别给予相应的地方税权,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实施细则制定权、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权等。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各地区财政的横向均衡和共同发展的目标,也是化解和降低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最主要转移支付形式是税收返还,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这种作为与规范的转移支付相去甚远,违背了转移支付的根本目标,应改变目前多种多样的转移支付形式,逐步推广相对规范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改革目前基数法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广过渡到因素法,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客观公正的公式化转移支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在因素选择、公式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宏观调控需要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力需要,除均衡化为目标的一般转移支付外,对专项转移支付也应采用公式化方法;

建立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我国不仅存在着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距,在一省之内各地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也应参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建设同步推进;四是考虑到我国现实存在的三大经济地带,在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在地区间进行财政资金的余缺调剂,也可以起到降低财政风险的作用,这一涉及到地区利益的重新调整,建立与实施的阻力会比较大,可以考虑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

3、控制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控制财政支出规模,并非是把财政支出的总量减少,而是使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速度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财政支出规模随着政府社会、经济、政治职能的扩展必然会有所增加,但财政的支出规模除考虑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之外,更要考虑到财政收入的限制。财政支出的项目要有增有减:改变目前吃饭财政的局面,财政投资从竞争性的生产领域中退出来,应继续增加基础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职能支出,继续增加科教文卫支出,尤其是基础科学、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等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支出。

4、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提高了,就节约了资金,相对就降低了财政支出的规模,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为使我国财政从粗放型财政向效益型财政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一是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可以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使财政支出结构更明析化,二是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并推行单一国库帐户制度,加强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与监督,使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由货币形态伸延到实物形态,改变了以往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后便失去控制的状态。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李勇刚 14号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0101班) 摘要: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 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元消费群苛刻而且不稳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求多样化的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商业环境。竞争的结果使得企业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只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导致了企业间更多的合作和协同。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模式。当然包括企业中的一个内部物流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要求建立一种机制,用以协调位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时延向最终用户交付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然而供应链管理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即管理的主体并不能控制供应链上所有的资源,然而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其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运作水平以及各自的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所有这一切都会增加供应链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的产生。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 1.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1.1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摘要: 把AHP 方法运用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实现了风险因素的排序、系统总风险的评价以及风险响应措施的选择。除了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 将风险因素的可控制性和企业信誉风险也同时作为风险判断准则之一, 使得风险的评价更合理, 更反映工程实际。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价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 项目风险可以被描述为“任何可能影响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期完成的因素”。其中风险评价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意义重大,其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风险决策。由于工程风险具有模糊和不确定的特点,所以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和量化,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对工程项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成为当前风险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文章中的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风险分析技术。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早提出来的,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各类定性问题的一种简单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能够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和专家意见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各个层次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把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计算出能够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对它们进行排序。其基本原理是先分解后综合。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该方法于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后,迅速地在能城市规划、科研评价、经济管理等各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除涉及技术创新领域外,还涉及科研试验能力、项目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而风险存在于工程项目的各环节中,正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以期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并能有效地预防、控制风险事件,把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应对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应 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分析的方向: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及应对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1202 姓名:王健 学号: 所在院系:商学院

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4)、四是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就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存在分歧,影响供应链的稳定。5),经济波动的风险。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的上升。另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问题 一、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要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关系、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坚持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并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更要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巨大的优势,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稳固的内需基础上。 (二)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应放在以投资促进消费上。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要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三)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扩大居民消费一是要完善消费政策。要总结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但扩大居民消费不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还要探索多种办法,

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同时要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三是培育消费热点。要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加文化、体育、旅游、培训和家政等消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当前,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二、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需要有一个过渡,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优化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要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通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作为重点,形成并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避免城镇过于分散造成的土地浪费和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 (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条件,任何时侯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护农民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这方面的建设既要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提高技术起点,注意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根据需求,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福平铁路FPZQ-3标项目经理部一分部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福平铁路FPZQ-3标一分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充分辨识出项目的潜在危险,完善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评估更具实际指导意义。依据《铁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建设【2010】162号)文件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福平铁路FPZQ-3标一分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各相关单位应主动、及时、动态地进行,以保证风险评估全面、可靠,风险处理合理、有效,风险监测准确,反馈及时。 第三条各阶段风险评估与管理,应根据施工技术特点,针对安全、环境、质量、投资、工期及第三方等风险,以安全风险为风险评估与管理重点,高度重视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的风险。对安全风险等级评定为极高的,应予以规避。 第四条福平铁路FPZQ-3标一分部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将根据不同建设阶段的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施工技术特点,确定评估与管理对象、目标和方法。 第二章风险评估管理目标 第五条风险评估管理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注重施工管理、措施评价和落实,保证施工安全和减少损失。 安全目标: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环境目标:满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总体目标,专项验收一次通过

工期目标:满足施工合同工期要求 投资目标:控制在铁路总公司批复的初步设计概算以内 第三章风险评估管理机构 第六条为推进福平铁路FPZQ-3标一分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成立风险评估与管理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常务副经理 副组长:总工程师、常务副总工、各工区经理 组员:副书记、副总工、各部门负责人 项目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由安质环保部负责。 第四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各工区应分别建立风险评估与管理领导小组。 第八条各相关单位应积极参与风险评估与管理,通过风险计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测,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工程实施动态、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跟踪处理。 第九条一分部评估小组主要职责: 1、积极参与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 2、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实施。 3、对参与风险管理的作业人员上岗前进行培训。 第五章风险评估 第十条风险评估组织工作的基本规定 1、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各施工阶段工作特点和内容,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和目标,进行评估工作,提出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当风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浅谈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认识 温总理说:“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分析与防范课后测试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分析与防范 1.课程学习 2.课程评估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以下哪个不属于风险管理的四阶段?(10 分) A风险识别 B风险分析 C风险应对 ?D风险控制 正确答案:D 2、以下哪个不属于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方法?(10 分) ?A风险识别 B风险转移 C风险自留 D损失融资 正确答案:A 3、以下哪个不属于供应链里面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公约条例?(10 分)A《维也纳公约》 B《罗马公约》 C《国际贸易术语》 ?D《国际贸易解析》 正确答案:D 多选题 1、供应链外因型风险有哪些?(10 分) A意外风险 B价格风险 C采购质量风险 D技术进步风险 E合同欺诈风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2、供应链内因型风险有哪些?(10 分) A计划风险 B合同风险 C验收风险 D存量风险 E责任风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3、合同履行后的风险管理有哪些?(10 分) A信息收集 B信息反馈 C调查处理 D登记备案 正确答案:A B D 4、防止暗箱操作方法中的“五个到位一个到底”,其中的“五个到位”是指签字时的哪五位必须到位?(10 分) A采购人 B验收人 C证明人 D批准人 E财务审核 正确答案:A B C D E 5、在供应链道德风险管理实践当中,防止暗箱操作的方法有哪些?(10 分) A三分一统和三统一分 B三公开两必须 C五到位一到底 D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制度 正确答案:A B C D 判断题 1、法人不是人,是公司,是机构,是团体。(10 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为了让腐败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采取审计的方法。(10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3004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学生:王孝霞 指导老师:xxx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土木工程 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2016年7月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建工程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日趋庞大,导致投资增加,建设周期加长,工程项目实施失控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不加防,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鉴于此,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风险是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可能会遇到的,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但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技术和风险应对的研究也还不成熟,本文在介绍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阐述了评估工程项目风险的含义,以研究风险识别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为主要容,对工程项目风险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缓解风险、转移风险、风险自留、风险回避和风险监控五种应对风险的有效对策。力图提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水平,因此研究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national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the new project number increase rapidly, increasingly large scale, increas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eriod lengthen, the harm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out of contro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if not prevent, is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troublefree oper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eve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view of this, the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roject risk is every project, you might encounter in advance to cope with. 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n the aspect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research on risk analysis and risk response is still not ma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s of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to research and risk evaluation methods as the main conten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countermeasur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study, puts forward the risk mitigation, risk transfer, risk retention, risk avoidance and risk monitoring five kinds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risks. Tried to promote the actual level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o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Key words:Engineering projects,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valuation, risk countermeasure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

辽宁大学 研究生考试试卷 姓名王英霞 院(中心、所)经济学院 学生类别博士()硕士(√) 学号403090263 年级09级 专业国际贸易学 考试科目国际物流 考试时间2011年3月7日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 摘要:当今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供应链涉及的参与者众多且彼此联系紧密,使供应链系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受各种供应链风险的攻击。任何一个环节的突发问题都可能给整个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供应链风险防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供应链风险定义的界定、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过程,并通过引导案例阿尔伯克基事件总结了企业常见物流管理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应充分结合市场和自身特点,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供应链,并有效地运用各种成功的管理方法,优化供应链和降低风险,打造一条既精益又安全的制造供应链。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 正文: 伴随着工业化的充分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技术近年来得以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供应链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因其信息共享、凝聚各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能力,而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追捧但在供应链这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引起连锁反应,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和发挥供应链优越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多起重大的供应链中断事件。“9.11事件”、印尼海啸、“苏丹红”事件、美国西海岸工潮等等,这些突发事件给相关行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面对供应链风险,不同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风险的水平。飞利浦公司在美国新墨西哥洲芯片厂是爱立信和诺基亚共同的芯片供应商。2002年该工厂的火灾中断了二者的芯片供应。爱立信失去芯片供应,新款手机无法生产,白白失去了市场,市场份额从12%降低到9%。而诺基亚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保住了市场,坐稳了手机市场的第一把交椅。可见,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新焦点,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 1供应链风险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定义 1.1 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供应链风险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效率,甚至导致供应链中断和失败的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国内外很多学者都

开题报告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本科专业工程管理 本科班级1107 姓名廖海涛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13年3月22日 湖北工业大学

目录 1.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2)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4) 4. 研究方法及技术途径 (5) 5. 实施计划 (6) 参考文献 (6) . 1.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风险管理问题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因此德国人较早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系统理论。而美国早期的风险管理研究比较狭窄,他们以费用管理为出发点,把风险分析和评价作为促进经营合理化的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的重大损失使高层决策者认识到了风险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至上的长期信仰受到了挑战,当人们利用新的科学和技术来开发新的材料、工艺流程和产品时,也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社会、法律、经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和技术的压办,风险管理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 从20世纪60年代起,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分析专门处理些因发生的事而带来可能性的负面影响?随着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工商界和举术界对项目分析和评价的功能及其重要性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业务活动而必须承受的所有风险,以便采取经济有效的应对策略,趋

利避害,使组织可靠?高效地达成预定目标? 本文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基本理论程投资建设项目中的研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风险具体特征的分析,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定义: 2?在对工稳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3?在对分析和评价的结论更为科学和全面,以解决在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中的定性分析过多?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是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针对项目中所面临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衡量(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以确定处理风险的最佳方案,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建立在对建设投资项目风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分析,对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为最终的决策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工程项目诸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2)从工程项目整体出发对工程项目风险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挖掘项目各风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3)以项目风险分析结果为客观基础,以各种评价方法为工具和手段,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工程项目风险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4)进行项目风险量化研究,进一步量化已识别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估计中的不确定性,为风险应对和监控提供依据和管理策略?(5)完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体系,探索和建立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数学模型,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提供方法,为科学控制工程项目风险提供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项目的规模化以及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复杂化突出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项日管理的重要一环,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对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项目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合理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促进项目实施决策的,可以减少或消除各种经济风险?技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现状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快速发展的核心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和其他元素在快速的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新的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至2006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自70年代以来连续四年。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3.8%;世界贸易增长9.4%,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2%,达到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中经济体已提出了全面振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6年为7.3%,低于世界3.5%的整体增长率越高,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上升到了全球的贡献率为30%,25%,按照购买力平价超过50%。其原因是:首先,由于投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其发展资源的经济能力增强的领域进入较快增长;其次,中东国家和贸易顺差得益于石油收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长期和稳定的员工队伍的工作,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约3%到目前的6%;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最强劲的经济增长,70年代2006年,5.2%的经济增长率;四是经济稳定增长在拉丁美洲,大国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以抵御日益增加的外部冲击的能力,经济增长在2006年的5.3%; 5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良好,虽然有过短暂的泰国金融风暴,东盟经济整体的声音,四小龙经济较快增长,2006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8.3%的经济增长;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已经成为在美国之外的另一大动力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 在2007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很高。同时,在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峻。这种不平衡的贸易不平衡主要表现,美国的贸易赤字在最近几年扩大,短短几年已经翻番。这种不平衡反映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相对缺乏美国的储蓄,而其他国家相对缺乏消费,而来自美国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正是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导致贸易失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过流动性和利率上升的持续收缩,CPI增速在主要经济体目前都比较适中。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服务价格(特别是物价和生活相关的服务,如租金等)占主导地位导致了上涨,而贸易品(不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但由于全球化和提高生产力和呈现下降趋势。但流动性泛滥的资产泡沫方面得到真正的体现。在经历不仅房地产价格仍然固执地上涨宏观调控(美国房地产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不太可能大幅下跌),以及股市继续朝着泡沫新的高度。2006年,全球股市上涨了近20%,已经超越了创建2000年初的历史峰值,同时,在流动性支持商品市场已经运行的高。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会接触到商品市场,流动性将支撑繁荣的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高企反弹,回到上升通道。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性产业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然而,农村经济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也随之显露出来,这也成为影响我国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对策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成为了增强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首要任务,本文将从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1.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近几年来,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 1.1.1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认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大为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 1.1.2农业内部开始打破了传统粮棉型、数量型为主的单一结构、多元化、效益型结构日趋合理种养模式不断优化。 1.1.3区域特色逐步形成。 1.1.4农村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1.2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2.1农业结构层次偏低。主要是结构不优、特色不足、新的增长点不多的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种植业内部传统粮棉型种植面积偏高、优势特色的经济作物不多。大农业内部,林牧渔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主导性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偏低。

1.2.2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低。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1.2.3目前农业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水平更低,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发挥不够。 1.2.4农产品市场发育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农村目前尚未构筑起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 1.2.5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这也是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1.2.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期间年均增幅为18%,“九五”期间降到10%近几年来仅5%左右,而且县、市、区、乡镇村之间很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综合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缓慢是重要因素。 2.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2.1把握基本原则,突出发展重点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避免调整的盲目性。 二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为先,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四要在认真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和产品。五要切实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状况,在调整重点的基础上,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扩大反季节种植、设施化栽培、无公害栽培和立体栽培面积。林果业重点加强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果和加工专用果,积极培植苗木花卉、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