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两个主要问题,四个研究方面)

两个问题:

有关心理发展的原理或规律一类的问题;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四个研究方面:

1.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4.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本我: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自我理想。前者: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要求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积极强化作用: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个体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二.简答

1.佛洛伊德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划分

1. 口唇期( 0一1岁);

2. 肛门期( 1—3岁);

3. 前生殖器期( 3—6岁);

4. 潜伏期( 6—11岁);

5. 青春期( 11或13岁开始)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

1. 婴儿期,0-2岁。

2. 儿童早期,2-4岁。

3. 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4. 学龄期,7-12岁。

5. 青年期,12-18岁。

6. 成年早期,18-25岁。

7. 成年中期,约至50岁。

8. 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

3.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及其原因

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由于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原因: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因素

(1) 成熟

(2) 物理因素

(3) 社会环境

(4) 平衡

6. 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要点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是连续的;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7.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观点

1. 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需要。

2. 重视应用研究。

3. 重视整体研究。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

4. 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聚合交叉研究: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

二.简答

1.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的优点及局限,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观察法:

优点: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

局限性:1.受到观察者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

2.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注意的问题:1.了解观察问题,观察目的明确。

2.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研究对象。

3.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便于整理分析。

4.分析儿童其它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访谈法:

优点: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局限:访谈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费时费力。

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注意的问题:1.熟悉访谈的内容,了解儿童背景,选择好时间和地点。

2.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如“近来学习怎样”,以便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

3.掌握交谈的艺术,做到轻松自如。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

4.把握谈话的方向。访谈者可以以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自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设问、追问等。提问时,访谈者要注意访谈对象的特点。5.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点的信息。

问卷法

优点:1.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

2.匿名性强,回答真实,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

局限:1.对被试的言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

2.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它方法加以印证。

注意的问题:1.试题不宜太多,应围绕研究主题。

2.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使儿童愿意配合。

3.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预测。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

4.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5.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

6.注意:儿童可能因某些顾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测验法

优点: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适应不同研究需要。

局限: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注意的问题:1.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指导语等。

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排除干扰。

3.指导语和时限应符合标准,不能随意改变。

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被试的合作。

5.根据被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

如学前儿童应采用个别测验,不适合采用团体测验。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优点:能够严格控制和操纵变量,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局限性:1由于实验室能精密地控制实验条件,使它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

2难用于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注意的问题1、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儿童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使儿童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

3、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现场实验法

优点: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对某些或某种条件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现场的自然性,因而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

缺点:(1)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2)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

(3)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矛盾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儿童大脑各区域成熟的程序:O枕叶——T颞叶——P顶叶——F额叶

大脑的单侧化:在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多数右利手婴儿,语言功能定位于左半球。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脑的几种反射活动:1)足趾反射(五指张开保持五个月)

2)抓握反射(抓的很紧三个月内)

3)食物反射(刺激口部周围流口水)

4)游泳反射(会游泳)

5)行走反射(婴儿抱起来会出现行走动作)

二、简答题

1、儿童动作的发展规律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 从上至下: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 由近及远:

从躯体中部开始发展

肩——上臂——肘——腕——手——手指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

3. 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大肌肉——小肌肉

2、简述言语发展的四种理论

1.强化说

巴甫洛夫、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强化依随

斯金纳提出“强化依随”

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刺激

评价:

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单词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语言获得装置”。

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评价:

1.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

3.模仿说

阿尔波特:

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提出“选择性模仿”

选择性模仿: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四种类型的婴儿言语模仿行为:

(1)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2)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3) 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

(4) 选择性模仿。

评价:

即时性模仿在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被延迟模仿替代。

这两种模仿在2岁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之后,选择性模仿占据了主导地位。

模仿说不能解释言语获得的全部过程。

4.认知学说

皮亚杰

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

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总结

1.言语发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

2.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起主导作用。

3.人类的符号表征能力、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3、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四种模仿行为

(1) 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2) 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3) 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

(4) 选择性模仿。

4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

1.容易型

大多数婴儿属于这一类型。

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易受到成人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约占10%。

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适应环境很慢。

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在养育过程中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

3.迟缓型

约有15%。

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也不象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

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地活跃起来。5.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容易型

早年容易接受并适应父母的教育。当他们走进幼儿园或同龄人的世界时,发现新环境中的要求和规则与他们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有所出入。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十分严重,则婴儿会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

困难型

如果家长在教养孩子时不一致、不耐心或经常性地斥责、惩罚孩子,那么这些婴儿容易表现得更加烦躁、抵触、易怒和消沉。

迟缓型

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如果给他们施加压力以催促其尽快地适应环境,则只会强化或诱导其本能的反应倾向——回避。

6.依恋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一3岁)

7.艾斯沃斯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

3.反抗型依恋

8.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的三个发展过程

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交往”时期,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

3.“互补性交往”时期,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与同伴开展合作游戏。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3.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4.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

5.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6.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7.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二、简答:

1.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

2.幼儿思维的特点

1.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2.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 麦克拜提出的幼儿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1.运动抑制:儿童在自我控制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动。2.情绪抑制:幼儿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认知活动抑制:凯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

4.延缓满足:为得到更大利益而学习等待,放弃眼前报酬。幼儿往往选择即时报酬而不是

等待。

5.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

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1.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2.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亲社会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的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6.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

(1)小班儿童: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

(2)中班儿童: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3)大班儿童: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总和,但是还只限于所熟悉的事物的某些外部和内部的特征,而不能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很好地加以区分。

7. 幼儿游戏的理论及游戏的作用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席勒一斯宾塞“精力过剩说”:

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彪勒“机能快乐说”:

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生活准备说”: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一帕特瑞克“娱乐一放松说”:

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发泄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

埃里克森:

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2. 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 学习理论

桑戴克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8. 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

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一、名词解释:

社会性认知:①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

②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角色采择: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

二、简答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

(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

(3)为个人前途而学习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分化性兴趣。

(3)对具体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发展对有关抽象知识的兴趣。

(4)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对教师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

中年级: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

(2)对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没有形成班集体,同学之间彼此很少互相关心。

从中年级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

(3)对作业的态度

初入学:未把作业看成是学习,不能以负责的态度来对待作业。

(4)对评分的态度

逐渐了解分数的意义,树立对分数的正确态度。

2.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预防与矫治

学习障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差异性:实际行为与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

2.缺陷性: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常常在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

4.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

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出生与抚养:

(1)母亲妊娠期间出血、酗酒、服药或营养不良,母亲患有败血症等。

(2)出生时产程过长或难产造成的脑缺氧,早产体轻,用产钳或骨盆狭窄引起颅压增高。(3)出生后婴儿期的高烧、脑炎、脑膜炎、铅中毒、药物中毒、呼吸器官疾病引起的窒息、严重营养不良或头部外损伤等。

2.心理与环境假设:

(1)缺乏母爱或其他成人所给予的感情

(2)不适当的教学方法

(3)老师的偏见

(4)对儿童经常批评

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3.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

4.提供特殊教育。

5. 行为矫正。

3.小学儿童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2.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

3.小学儿童的思维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

4.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有一定独立见解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对各方面的优缺点

3.开始——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

4.由具体性——抽象性

由外显行为——内部世界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5.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的发展阶段

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一12岁)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一15岁)

6.麦克斯白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个阶段

麦克斯白提出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7.塞尔曼提出儿童友谊的几个阶段

小学儿童的友谊

塞尔曼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游戏同伴关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就是朋

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8.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4.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较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

9. 小学生自觉纪律形成的三个阶段及违反纪律的原因

自觉纪律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教师制订的具体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

第二阶段,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经体会到纪律要求,一般能够遵守纪律;

第三阶段,把纪律变成自觉行动。

小学儿童违反纪律的原因

1.不理解或未正确理解纪律要求,或者对纪律要求的正确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

2. 对教师持对立情绪;

3. 意志、气质上有缺陷;

4.没有养成纪律行为所必须的习惯;

5. 特殊爱好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或旺盛的精力无处发泄等。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4.高傲和自卑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表现

1.假想的观众

2.独特的自我

3.初中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独立意识。

反抗的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性

4.初中生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表现

1.情感上的脱离。

2.行为上的脱离。反对干涉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4.父母的榜样作用消弱。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表现

(一)烦恼突然增多

1.不知道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二)孤独

“心理上的断乳”。

内心冲突及所遇挫折较多,许多问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产生孤独感。

(三)压抑

许多需求不能满足,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6.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1.独立意向发展

多数高中生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理想我”和“现实我”

3.关心个性成长。

4.自我评价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7.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

(1)生理因素,身体外观形态特点;

(2)认知水平;

(3)父母的自我概念影响;

(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8.影响高中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及自治需求的主要表现

(一)表现

1.与父母的关系

2.选择职业

3.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影响自治需求的因素

1.认知水平。

2.性格特点。性格外向、刚烈、攻击性强

3.家庭环境。过于专制、过于保护、态度不一致

4.心理成熟水平。

第九章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1.哈维格斯特关于青年期的发展课题的论述

A.青年期的同龄集团

①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

②学习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及角色。

B.独立性的发展

③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④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

⑤具有在经济上自立的自信。

⑥选择职业及为其准备。

⑦作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⑧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C.人生观的发展

⑨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⑩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2.帕瑞对大学生思维特点的三个阶段的论述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全白或全黑的,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凡事追求“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而不考虑合理的程度。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个体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比较不同的观点、审视各种理论,进而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

在这个阶段,个体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个体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各种现象的解释能持相对的态度,由于能意识到所有事物都具有运动及变化的性质,因此,既能坚持那些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作出调整。

第十章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一、名词解释:

智力发展模式: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智力技能: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组织。实用技能:智力技能和情境、知识相联系的应用能力。

二、简答:

1.影响成年中期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1.生活习惯。(七种不良习惯)

(1)抽烟

(2)过度饮酒

(3)睡眠过多(9小时以上),过少(7小时以下)

(4)不吃早饭

(5)体重过轻或过重

(6)不能有规律地锻炼身体

(7)两餐之间吃东西

2.性格类型

3.消极情绪体验

2.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历史因素

(二)职业

(三)身体健康水平

3.哈威格斯特关于中年期的发展任务论述

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

4.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5.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

7.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4.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1.遵奉者水平。

个体的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2.公正水平,也叫良心水平。

个体遵守(或服从)规则,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也不是因为群体支持和采纳这些规则,而是真正为了他自己才选择、评价规则。

3.自主水平。

自我评价标准与社会规则,个人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双方并不总是一致的、和谐的,有时也是矛盾的、有冲突的。

4.整合水平。

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去调和、解决这些冲突,他们还会放弃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5.中年人重新就业的障碍

(1)雇主的消极态度;

(2)中年人的薪水高于年轻人;

(3)年纪稍大的人不愿重新安置自己;

(4)雇主认为雇佣年纪大的人是不明智的投资,雇员年龄大,职业生涯短;

(5)年龄大的人受教育程度偏低,掌握的现代技术少。

第十一章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

1.如何看待老年心理发展观

(一)传统的老年心理观

个体出生到成熟,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先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开

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越明显。

“老化”≠“发展”

传统的心理观:老年期﹦“丧失期”。

(二)毕生发展观

德国巴尔特斯

1.个体发展贯穿一生,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亦即从胚胎形成到死亡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

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整个发展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由于个体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采取多种形式。5.心理发展由多重影响决定,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年龄是影响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

毕生发展观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认为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缓的,可以采取干预策略或措施来改善成年晚期的心理状态,预防心理衰退。

2.老年人的智力与记忆特点

(一)机械识记减退

(二)记忆广度下降

(三)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

(四)再认能力较差

(五)回忆力显著下降

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流体智力下降,晶体智力上升。

3. 老年人的消极情绪特点

一、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与情感

(一)冷落感

(二)孤独感

(三)疑虑感

(四)忧郁感

(五)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六)老朽感

二、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

4. 老年人长寿的心理特点

(一)热爱生活

(二)心情愉快

(三)性格开朗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林崇德新版)

蚌埠医学院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发展心理学 英文名称:Development psychology 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 36 理论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 精神医学本科专业 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及精神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精神医学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作者: ————————————————————————————————日期:

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00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同学们日后从事小学和幼儿园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知识。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基础,掌握儿童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情绪、个性、性别角色形成、同伴关系等方面产生和发展的特点。 二、本课程与各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 54节学时分配表

三、讲授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二是掌握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三是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的概念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横向研究 二、纵向研究

发展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发展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发展心理学》课程旨在考核学习者通过本课程学习领会和掌握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检查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更重视运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发展心理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而制定的。《发展心理学》课程考试命题应以此大纲说明为依据。 (二)命题的原则 (1)本课程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各章,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 (3)试卷要含有考核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考核应用能力。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体是:识记占30%,理解占30%,应用占40%。 (4)试卷要难易适度,在保证合理的通过率的基础上,要具备较好的区分度,即专业学生通过率不低于70%。 (5)各个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它题答案线索。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发展心理学》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 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理论的条件与结论,原理的表述与使用范围等),并且能在具体情境的运用中正确使用; 熟练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进行有关;理论推导、分析解决较为常见的实际问题。

第一章绪论(约占4%分值) (一)考核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研究领域 2.掌握主要研究方法、年龄划分与年龄特征、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发展心理学的流派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约占8%分值)(一)考核知识点 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划分依据 (二)考核要求 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约占9%分值)(一)考核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设计方式、数据收集方法、结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二)考核要求 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设计方式、数据收集方法、结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及运用 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第四章胎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约占6%分值)(一)考核知识点 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类型 胎儿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儿童心理学》考试大纲汇总版

《儿童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 儿童心理学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儿童发展概述;儿童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儿童发展的规律。 【重点及难点】儿童发展的概念;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和敏感期;儿童发展研究的方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基本要求】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了解儿童发展与人类发展;掌握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了解儿童发展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危机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理解和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主要内容】遗传与产前发育;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儿童动作发展【重点及难点】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本特点。 【基本要求】了解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产前发育;了解胎教的意义和科学

方法;理解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掌握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点。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主要内容】儿童感觉的发展;儿童知觉的发展;儿童注意的发展 【重点及难点】各种感觉、知觉的发展;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基本要求】理解各种感觉、知觉的发展;了解注意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了解影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理解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掌握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主要内容】婴儿记忆的发生;儿童记忆的发展;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重点及难点】儿童的自传体记忆、记忆策略、记忆的准确性和元记忆方面的特点;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 【基本要求】了解记忆的种类和婴儿记忆的特征;理解儿童的自传体记忆、记忆策略、记忆的准确性和元记忆方面的特点;了解记忆的遗忘和保持规律;掌握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 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 【主要内容】儿童想象的发展;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概念的发展;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 【重点及难点】儿童的想象、思维、实物概念、数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特点。 【基本要求】理解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上)

第一单元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案例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抢占先机,就想方设法送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就教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知识。 据媒体报道,“外语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学习外语已被年轻的父母奉为育儿圣旨,这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外语启蒙越来越早,各种早教班、外语补习班办得如火如荼。幼儿园也普遍开设外语课程,甚至出现了儿童连汉语“再见”都说不好,却能流利地用英语说“bye bye”的现象。 点评: 上述现象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相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告诉我们,学前期的儿童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根据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案例二 傍晚时分,夕阳斜照,一只白底黑点的斑点犬拉着坐在轮椅上的男主人,缓慢地奔跑在江边的大坝上。一年来,这一幕经常上演,成为当地一景。 坐在轮椅上的年轻男子35岁。3岁时他因发高烧得了小儿麻痹症,30多年来一直与轮椅相伴。这只斑点狗叫叮叮,已有1岁半,体重25千克左右。一天傍晚,这名男子将拴叮叮的牵引带一端系在轮椅上,没想到叮叮竟能拉动轮椅轻快地跑起来。后来,在主人的训练下,聪明的叮叮不但能够听懂左转、右转、笔直走等一些简单的指令,而且会看红绿灯。看到红灯亮时,它就蹲在斑马线上,直到绿灯亮时才会走,的确是一只聪明的“会拉车的保姆狗”啊!生活中还有很多动物习得行为的现象,如马戏团的动物表演等。 点评: 动物表演节目和动物拉车、辨别红绿灯,其实就是在“表演”它们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而这些条件反射总是与食物等奖励物相联系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喂给食物或轻拍、抚摸以强化、巩固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一般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轻易认为超纲,因此影响自己的答题思路,或者干脆不答题了而失分。 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面对一个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点,得好好的读几遍,一般的案例表述还是文字表述,阅读。就是要认真、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案例材料,要认真阅读材料包括题目本身的材料信息。一般的考试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遍,要理解这个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心中要明白。我们的考试也好,还是我们教材示范也好,还是我们平时在网上提供的资料我们本着一个节约成本的原则,我们提供的材料是短小精悍的,不要怕费时间。另外,我们的问题和材料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材料里的事实和情节与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要练就这个思想的功夫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我们文字教材里用的这些案例的材料我们在考试中会有选择的使用,所以大家不要有顾虑,只要你认真的学习了文字教材,考试中面对案例题目时你不会有陌生感,第二你原来就有所考虑,但是考试时你一定要与题目结合起来重新进行整体思考。用心思考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强化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另外通过答题来总结我们平时对于这些理性思考的一些想法,综合这些想法,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点,阅读好材料过后,如何下笔呢?如果有前面认真阅读的基础,你的思想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时最重要的一点下笔最关键的事情是审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在下笔之前你心中知道这个回答主题是什么,说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表述的观点,这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不要照搬书上的。按照自己想的东西写的主题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主张直接表达主题。比如,题目中要求根据这则案例材料来分析某某教育思想或某个观点,这是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我想,我们对于需要分析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不要死抠书上的表述方式,回忆老是去背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富有生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是最好的。接下来呢,应该回应案例材料所提供的情节或事实来加以评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来答题,还要回过来根据案例提供的内容,这一方面是自我论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考查你对于案例主要的题旨内容、关键的事实情况你掌握的情况。因为你还要针对这个加以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要超越案例,要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地深化讨论,形成完整的回答。 第三点,要特别提醒一下,案例分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如果发现照抄“标准答案”之类的现象,是应当视为失败的回答,分数也是不会高的。真正好的分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范例,值得大家在总复习时候多加以总结。 一、儿童的案例 案例1:下面是三个婴儿的行为。玛丽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麦瑟林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 然而,汤姆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

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概念 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 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 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 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宽泛的研究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 生物性因素 2. 社会性因素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1.人文生态环境的结构 2.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 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婴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2. 了解脑与脑功能的发展; 3. 掌握感知觉的发展;掌握运动机能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婴儿感知觉的发展、运动机能的发展 难点:脑与脑功能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1.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 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编号:(901003) 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3.总课时:44 4.总学分:2.5 5.开课时间:第四学期 6.适用专业:师范生 7.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立足于学院“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学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给学生参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而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主要的是为其日后在中小学工作提供了帮助。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 2.教学要求: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做到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形成特色,以适应教学使用。第二,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对教学内容不做过细要求,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苛求教师,但强调教师的专长,让学生在教师的专长上受益。 3.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观影、自学、团体心理辅导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五、课外作业 自学作业2次、复习作业1次、观影报告1次、团体心理辅导报告1次 六、课程考核 1.考试方式:课堂提问和讨论、检查课堂笔记、作业、观影笔记、章节重难点考核、开卷笔试等考核方式. 2.考试次数:共9次,其中平时考核5次,阶段考核3次,结课考核1次。 3.记分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 4.课程总评成绩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