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沉积作用与沉积物小结

沉积作用与沉积物:物理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生物沉积作用复合沉积作用

一、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

1.牵引流的沉积作用

——牵引流的分类:层流紊流

——水动力类型:缓流Fr<1 急流Fr>1

——牵引流碎屑的搬运方式:滚动跳跃悬浮

——牵引流搬运方式的主控因素:自然粒级

——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和细粒化作用

——牵引流的分选作用

总牵引力称为水动力(Hydrodynamic force),它的大小可用下面的状态函数来衡量:Fr=V/√gD , V为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D为水深。Fr称为佛劳德数。Fr的大小可将水流分为三种流动状态(Flow regime):

Fr<1时为低流态,又称缓流(Tranguil flow),大致相当于河流下游(水深流缓)的状态;

Fr>1时为高流态,又称急流(Torrent flow),大致相当于河流上游(水浅流急)的状态;

Fr=1时为临界流态。在水深足够大的同一水流内,临界流态可能会出现在中间的某个深度上,在它之下和之上分别是低流态和高流态.

所以低流态和高流态又分别称为下部水流动态和上部水流动态(或机制)。

颗粒被水流牵引时的具体搬运方式是滚(挪)动、跳跃还是悬浮主要受流速(或流态)和被搬运颗粒的大小、密度和形态的控制。

当流速一定时,较小、较轻或片状颗粒容易趋向于悬浮,较大、较重或粒状颗粒容易趋向于跳动,更大、更重的颗粒则更容易趋向于滚(挪)动。

在普通的天然水流中,象石英、长石这类粒状轻矿物(密度<2.67)或密度相似的其它颗

(如岩屑),其粒径大小与搬运方式间的实际关系是:超过2mm时多为滚(挪)动,2-0.05mm时多为跳跃,0.05-0.005mm时多为悬浮,小于0.005mm时则不仅易于悬浮,还有可能向胶体转化。根据这一特点,地质学中常将这几个数量界线作为划分砾、砂、粉砂和泥的标准,这样的粒度级别就称为自然粒级。

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和细粒化作用

搬运过程中,颗粒与颗粒,颗粒与水流边界会发生碰撞和摩擦,因而颗粒的搬运过程也是它经受物理改造的过程。改造的总趋势是颗粒棱角逐渐磨平、圆化,粒度也逐渐减小,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Abrasion)和细粒化作用(Fining)。

磨蚀程度既与搬运距离和搬运方式有关,也与颗粒的大小和自身物理性质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搬运距离较长(或来回搓磨的时间较长)、搬运方式为滚(挪)动或跳跃、粒径较大、硬度较低时,磨蚀相对较强(较易于圆化和细粒化),否则磨蚀相对较弱。

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的细粒化原因除磨蚀以外,更重要的是破碎,尤其象长石和多晶集合体(岩屑)这类易沿解理面和晶间接合面裂开的颗粒更容易破碎。

破碎结果不仅是粒度突然变细,破碎后的小颗粒还产生了新的棱角,而小颗粒的重新磨蚀圆化将更为困难。

2.其它流体的沉积作用——风暴流沉积作用——浊流沉积作用——风和冰川沉积作用3.碎屑沉积物和碎屑结构

碎屑沉积岩组(构)成: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孔隙

碎屑结构是指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粒度、分选度、圆度、支撑类型和孔隙等几个方面。

碎屑结构的形成受物理沉积作用的支配,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联系

碎屑沉积物的结构

粒度(Grain size)φ=-log2d;自然粒级标准:主要粒级(注意和岩浆岩粒度结构的区别)

φ值:-10 -8 - 6 -3 -1 0 1 2 3 4 5 8砾砂粉砂泥

漂砾巨砾粗砾中砾细砾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砂细粉砂

毫米值:1000 250 50 10 2 1 0.5 0.25 0.1 0.05 0.03 0.005 杂基或基质:泥基,砂基(如为砂泥混合物则称混基)。

(2)分选度(Sorting)分选度又称分选性,

分选度级别:极好、好、中等、差和极差,更粗略地可合并成好、中等和差三个级别

(3)圆度(Roundness)圆度也称磨圆度,圆度级别:极圆状、圆状、次圆状、次角状和角状5个,

也可粗略地合并为好、中等、差三个级别。

(4)支撑类型(Supporting style)支撑类型:颗粒支撑(Grain-support),基质支撑(Matrix-suppot)。

过渡性支撑(Transitional support)

(5)孔隙(Pores):原生孔隙,次生孔隙

2)碎屑结构的分类命名:

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和泥状结构4大类。

4.碎屑沉积物的成熟度(Maturity):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

1)成分成熟度(Compositonal maturity)

成分成熟度也称矿物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指数(CMI)。

砾级碎屑沉积物:石岩砾石+石英岩砾石/ 其它岩类砾石

砂或粉砂级碎屑沉积物:单晶石英/ 单晶长石;单晶石英+燧石岩屑/ 单晶长石+其它岩屑泥级碎屑沉积物:Al2O3 / Na2O (二者均为化学分析结果)

二、化学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物

在地壳表层,在化学和物理化学规律支配下,物质以离子状态迁移、再结合成固态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沉积作用。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矿物都是自生矿物

1.真溶液的沉积作用

1)易溶矿物溶解和沉淀的控制因素:浓度,温度2)难溶矿物溶解和沉淀的控制因素(1)溶液的pH值(2)Eh值(3)温压条件CaCO3的补偿深度(CCD)。

2.胶体溶液的沉积作用:絮凝或聚沉作用

3. 化学沉积物和化学结构

狭义:主要是由蒸发矿物构成的沉积物以及某些硅质、磷质等沉积物,也包括更少见的泉华(Sinter),如硅华(Geyserite)、石灰华(Adarce)等,

广义:地表中的沉淀物,先成沉积物被彻底交代和重结晶的产物。

我们所谈的都是是广义的化学沉积物,可以是:均一,纹层状,条带状

化学结构可仿结晶岩结构划分为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和显晶质结构三大类。

粒度级别极粗晶粗晶中晶细晶极细晶微晶隐晶晶体直径(mm) 2 1 0.5 0.05 0.005 0.001 (注意和岩浆岩粒度结构的区别)

三、生物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物

由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物质的迁移和聚集作用称生物沉积作用。

1.生物沉积作用方式或途径

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或途径来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聚集:

1)生物化学2)改变环境的物化条件3)机械捕集或粘结

2.生物沉积物

由原地生物遗体、遗迹及其相关产物构成的沉积物,如生物礁和藻叠层.碳酸盐岩是(be born)生出来的,不是(not be made )造出来的

四、复合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

由物理、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共同实现的物质的迁移和聚集过程称为复合(或复杂)沉积作用。从结构面貌出发,复合沉积作用形成的中间产物可按粒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泥级大小的细微质点,称泥晶;泥晶又称微晶(Micrite);另一类是粉砂或以上级别的较粗粒实体,称自生颗粒。自生颗粒:异化粒(Allochem,异常化学颗粒),粒屑,自生颗粒是指在沉积盆地以内由化学、生物、机械或它们的复合作用形成的粒度不小于粉砂级的游移矿物集合体(极少数也可以是单晶体)。

自生颗粒的种类:—磨蚀颗粒:生物碎屑和内碎屑—加积凝聚颗粒:鲕粒、团粒、凝块石和核形石等。

1)生物碎屑(Bioclast)简称为生屑,又称化石颗粒或骨粒,

2) 内碎屑(Intraclast):砾屑、砂屑和粉屑。

3) 鲕粒(Ooid):复鲕、负鲕、放射鲕、同心鲕、真鲕、表鲕、偏心鲕。

4) 团粒(Pellet):藻团粒和粪团粒

5)凝块石(Clot)

6) 核形石(Oncolite)又称藻灰结核或藻包粒,

复合沉积物的结构:

基本单位是:泥晶结构

自生颗粒结构:1)生物碎屑结构2) 内碎屑结构:砾屑、砂屑和粉屑结构。3) 鲕粒结构。

4) 团粒结构:藻团粒和粪团粒5)凝块石结构6) 核形石结构

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

甘肃地质学报 2003 2003 第12卷 第2期 ACTA GEOLO GICA G ANSU Vol.12 No12 文章编号:100424116(2003)022********* ① 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 王争鸣 (甘肃省地矿局培训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缺氧沉积环境是一种能够提供多种类型矿化定位的特殊沉积环境。缺氧环境判识指 标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地球化学三方面。在缺氧环境的研究中,地球化学指标如矿物、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最为重要。因受地质历史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球化学指标具有一定 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故只有多项参数综合应用才可更为准确地进行环境分析。 关键词:缺氧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标志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B 缺氧环境指水体中溶氧量小于1ml/L的环境,一般形成于水体分层、循环有限的区域(如海湾、泻湖、海洋和湖泊深层水)或大陆边缘的上升流区。它是油气源岩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矿化定位的沉积环境。现在大多数学者都把原先认为是同生沉积的矿床用有机质成矿理论或氧化还原沉积模式解释。尤其金、铀矿床的发现以及矿化与有机质关系研究的新成果使人们对缺氧环境中的矿床成因倍加关注。许多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形成是与缺氧环境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区域和全球背景综合的结果,两者相互作用并长期偕同和持续发展控制了矿床的规模。 1 缺氧环境的基本特征 缺氧沉积环境,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沉积岩石、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上,笔者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缺氧环境和富氧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判识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对应关系总表(表1)。 2 地球化学判识指标 近年来,在缺氧环境研究中标型矿物、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微体化石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物及其同位素组成来探讨缺氧环境特征,取得了显著成果。 ①收稿日期:2003207202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 fault subsidence basin 由断层所围限的陷落盆地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 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列 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之 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 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 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 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时间界面一般是水

地球化学

1.生物圈: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水圈,大气圈,浅层岩石圈。 有机圈: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空间。它不仅包括生物圈,而且包括沉积岩石圈。 2.地球化学界面:是指Eh值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某种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的一边存在,不在界限的另一边存在。 3.有机物界面:指位于Eh值为0的界面(界限),有机物在下方为还原环境,有机物能够保存,在上方为氧化环境,有机物不能保存。 4.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提取的可溶有机物。 沥青B: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积物,经过高温热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沥青C: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余物,经过酸(HCL)的处理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5.氯仿沥青A组分:(1)油质:即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3)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6.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7.有机显微组分: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来的有机组分。 8.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是指稳定13C与12C相对原子丰度比值。 9.干酪根的类型:一,据生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腐泥型和腐植型。二、根据显微组分、如果干酪根主要由某一显微组分组成,即称它为这种

干酪根。三、根据干酪根元素分类法:可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 10.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高的腐泥质(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干酪根。 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低的腐殖质(高等植物组分,木质素,丹宁,纤维素)组成的干酪根。 11.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低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总和。 12.生烃演化模式:是指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3.生油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跨越这一成熟度或深度后,干酪根便开始有效的生烃作用。 液态窗:油气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65.6—149. 14.未熟—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地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1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油气中和沉积有机质中源于生物具有的特征,稳定的碳骨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能追溯和识别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化合物。 16.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结构属性离解成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1.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 ②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 ③研究元素的迁移 ④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 ⑤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见微而知著”。通过观察原子、研究元素(同位素),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地球化学现象。 4.简述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A.野外工作方法: ①宏观地质调研 ②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 ③在地质地球化学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采集各种地球化学样品 B.室内研究方法: ④量的测定,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值 ⑤质的研究,也就是元素结合形态和赋存状态的研究 ⑥动的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包括测定和计算两大类。 ⑦模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⑧测试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和计算。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时间连续,具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 2.丰度:一般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3.分布: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的总的含量特征。

4.分配: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各个区段中的含量。 5.研究元素丰度的意义: ①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 以在同一体系中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量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基本特征和动态情况,从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等系列的地球化学概念。是研究地球、研究矿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 宇宙天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主要元素不一样?生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 6.获得太阳元素丰度的主要途径: 光谱分析;直接分析;利用宇宙飞行器分析测定;研究宇宙射线 7.陨石研究的意义: 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②也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 ③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稀土元素,铅、硫同位素)。 8.陨石的类型: 陨石主要是由镍-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份分为三大类 铁陨石 石陨石 石铁陨石 9.太阳系元素的丰度特征: ①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 ②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核子结合能低,形成后易分解),而O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核子结合能最高,核子稳定) ③原子序数较低时,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

河口沉积物_水界面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_陈宗团

第12卷第5期1997年10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 AN CE IN EART H SCIEN CES Vo l.12 No.5 Oct.,1997河口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陈宗团 徐 立 洪华生 (厦门大学国家教委海洋生态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 厦门 361005) 摘 要 河口区既是人类排污物的主要汇集地,又是单向流体和双向流体相互作 用的场所,三者构成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地球化学物理场。在这里因一定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使来自陆地的重金属污染物从水体中沉降下来,进入底部沉积 物即积累过程,又会因类似的作用使这些金属从沉积物中活化而再次进入水体即 释放过程,产生所谓的“二次污染”,河口沉积物水界面过程调控着这一体系的方向 与限度。对该领域在过去几年里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阐述,进而指明该领域研究中 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过程 重金属 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分类号 P343.5/P593 全球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工业城市座落在河口及邻近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这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巨量“三废”物质反过来又给它们赖以生存的河口及邻近海域带来严重污染。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除了直接对水生生物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外,长期积累在水底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又会由于界面环境条件的变化诸如孔隙水酸碱度、有机质的分解和生物活动等而再次进入水体,构成“二次污染”。由于沉积物具有积累功能,这种“二次污染”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事件,所以研究沉积物水界面作用过程中污染物的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一原因,在过去二十年里,重金属的行为机理一直是环境学者的热门课题。本文意在对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尝试指明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1 河口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的积累与释放 粘土、有机质和氧化物的活性表面对重金属的行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被粘土、有机质和氧化物结合的重金属随这些物质进入水底之后经受着界面过程的改造,这种界面过程包括吸附与解吸作用、沉淀与溶解作用、分配作用、离子交换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作用 ?第一作者简介:陈宗团,男,1961年10月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收稿日期:1996-10-15;修改稿:1997-03-24

河流的沉积作用

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又称地堑盆地。它的外形受断层线控制,多呈狭长条形。盆地的边缘由断层崖组成,坡度陡峻,边线一般为断层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断陷盆地中充填着从山地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其上或者积水形成湖泊(如贝加尔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积作用而被河流的冲积物所充填,形成被群山环绕的冲积、湖积、洪冲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间盆地和地堑谷中发育着的冲积洪积平原。低于海平面的断陷盆地被称为大陆洼地。 坳陷 depression 泛指地壳上不同成因的下降构造。这一术语无尺度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如盆地、坳槽、地堑、裂谷等。而这种下降可以直接起因于垂向地壳运动,也可以由侧向挤压或伸展所导致。 ①地壳内的碟状沉降区,它以没有或不发育盆地沉积断层为特征,因而成为与断陷相并列 的构造单元。 ②盆地内的相对沉降性更强一级的构造单元。它可以是克拉通内盆地的若干个沉降中心之 一,也可是复杂断谷盆地的沉降区(如渤海盆地的济阳坳陷),此时它是与隆起并列而性质相反的构造单元。 进积 p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其特点是地层柱的岩性自下而上变粗或岩相变浅,并形成向盆地原始倾斜的反S或陡斜型退覆沉积层。进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小于沉积物堆积速率的时期发生,并且二者的差越大,退覆沉积层的原始倾角越陡。 退积 retrogradation 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沉积物堆积作用。退积作用在盆地的沉积物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时(即沉积基准面上升期)发生。其地层柱的岩相自下而上变细或变深,并形成向物源区超覆的沉积层。 加积 aggradation 流水塑造和改造地表形态的一种过程。通常指通过泥沙在同一方向上的均匀沉积,使河床或斜坡表面不断抬高。 加积作用是指松散沉积物在地表低洼的地方沉积对地表起的充填作用。当河流松散沉积来源丰富,河流在搬运过程中,无力将其全部搬运走时,就有部分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填高。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地层特征:时间界面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时间界面与岩性界面时平行或基本平行。环境分布:较深水海洋盆地、湖盆、泛滥平原。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

《沉积地质学》复习整理(一) 1.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或物理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体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形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在沉积物内部可发生颗粒的滑动、转动、位移、变形、破裂,进而导致颗粒的重新排列和某些结构构造的改变。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压实作用的表现形式: ○1颗粒接触方式: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2颗粒破裂:刚性颗粒易发生,产生微裂隙。○3颗粒变形:塑性颗粒易发生,形成假杂基。○4软性颗粒弯曲:云母等。 压实(溶)受控因素:颗粒(-孔隙水)的成分、填隙物的类型、胶结物的类型和胶结速率、地温梯度、埋藏速度、时间。 (1)内因:颗粒的成分(石英难)、粒度、形状、圆度(反,因为填积紧密孔隙度小)、分选性(反)、粗糙度(f影响压实作用的进程)。 (2)外因:沉积物的埋藏深度、埋藏过程、胶结类型及程度、溶解作用、异常高压。早期快速深埋、胶结弱或溶蚀强、不存在异常高压时,有利于压实作用。 Eg:泥炭(假设厚度为100%),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下变成褐煤(厚度20%),变成烟煤(厚度10%)。 2.压溶作用:一种物理化学成岩作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所承受的来自上覆层的压力或来自构造作用的侧向应力超过正常孔隙流体压力时(2~2.5倍),颗粒接触处的溶解度增高,将发生晶格的变形和溶解作用。随着颗粒所受应力的不断增加和地质时间的推移,颗粒受压处的形态: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砾石中的砾岩)---缝合接触(砂岩中的石英颗粒)。 3.白云岩化作用 白云岩的成因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沉积学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古代地层中所见的白云岩大多具有交代的证据,它们是经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的机制很复杂,并不是一种机理所能概括,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来解释白云岩的成因。 亚当斯等(1960)在研究美国二叠纪白云岩的成因时,提出了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形成交代白云岩的假说。后来迪菲耶斯等(1965)在研究加勒比海的博内尔岛的现代白云石形成时,也证实存在这种作用。亚当斯和罗德斯(1960)等所提出的蒸发泻湖渗透回流作用机制是:在蒸发强烈的海洋地区,堡礁或沙堤所阻挡的近岸泻湖,与外海海水交流不能正常进行,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使间歇性进入泻湖的海水盐度不断增高。向岸方向盐度更高。当盐度达到72‰时,除CaCO3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方式沉淀外,开始出现石膏沉积,向岸越近其蒸发作用越强烈。当盐度达到199‰,沉积物中大量出现石膏并逐渐出现石盐。大量过盐水中的Ca被沉淀。大大提高了海水中Mg含量。这种重卤水沉降到泻湖底部并顺着泻湖向海洋方向平缓的斜坡流动,当遇到堡礁或沙堤和附近的沉积物时,由于沉积物的孔隙中饱含正常盐度海水,因浓度差使高盐度高密度的重卤水向含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正常海水沉积物中渗透,并向海洋方向回流。在流经疏松的钙质沉积物和礁体时,Mg进入沉积物的CaCO3晶格中,逐渐形成白云石。 4.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形成岩石的作用。是沉积物转变成沉积岩的重要作用,也是使沉积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的主因之

地球化学在物源及沉积背景分析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物源及沉积背景分析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12-16T14:30:17.0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0期下供稿作者:范秋菊 [导读] 科学合理的选择地球化学技术是掌握地球化学资料,保证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同时还能开创了我国资源勘查与环境调查的新局面范秋菊 重庆热展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中心重庆 400012 【摘要】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分析盆地与造山带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地球化学在物源及沉积背景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物源分析;构造背景;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一、前言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物源及沉积背景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前人利用地球化学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除了气候、地形、搬运距离和成岩作用,一般认为碎屑岩组分主要受物源区母岩性质和构造背景影响,因此,利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判断母岩特征,并分析研究盆地沉积环境、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等。 二、物源分析原理 物源分析方法较多,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裂变径迹法、地球化学法、同位素法等,其依据为不同物源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岩性、岩相和地球化学特征响应,可以实现对岩石、矿物成分及组合特征,地层发育状况(接触关系、沉积界面等),岩相侧向变化、纵向迭置、地球化学特征及组合变化等的研究。本次工作以薄片鉴定、碎屑岩类法、沉积学法及碎屑骨架三角图法为主,考虑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沉积物源进行了分析。 三、源区物质组成 不同岩类克拉克值有一定的丰度特征,盆地沉积物元素丰度及其比值反映了剥蚀区的母岩性质。 REE在源区岩石中的丰度以及源区的风化条件是控制沉积物中REE的主要因素,在搬运、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对沉积物中REE含量的改变甚微,因此源区岩石REE特征能够被可靠保存在沉积物中,砂岩的REE被广泛用作判别源区岩石的主要标志。 四、地球化学在物源分析中需注意问题 与其他物源分析方法相比,地球化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但由于影响岩石化学成分的因素较多,特别是对于沉积岩,很容易受外生营力的影响,所以在分析中要结合具体地质情况进行合理解释。 碎屑沉积岩的物源属性判别和成岩构造背景识别都是基于碎屑沉积岩的化学组成特征。然而,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化学风化、搬运方式和介质、迁移距离、分选作用、沉积古地理、沉积物蚀变或再循环等沉积成岩后生作用,加上沉积物物源的非单一性及不同物源区贡献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碎屑沉积岩的化学组成,为利用碎屑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物源分析及成岩构造背景判别带来多解性与复杂性。充分认识这些因素对判别参数的影响,获取更为合理、有效的判别参数,同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扬长补短,才能使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判别中的应用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 五、沉积地球化学的运用 1.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 元素地球化学包括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有元素和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对沉积岩无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利用岩石微量元素特征研究沉积岩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成岩作用环境,已成为沉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沉积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源区母岩性质、沉积盆地地形、沉积环境和沉积介质物化性质对元素分异作用的影响,长期以来,沉积学家一直在探讨并研究古地理环境对元素分散与聚集的控制,以期了解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区、不同沉积类型及不同沉积环境的元素分布规律。目前,元素地球化学在划分海陆相地层、分析物源区岩石成分、恢复沉积的古气候条件,利用微量元素对不含生物化石的“哑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特别是确定沉积水介质地球化学环境、划分地球化学相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目前已广泛使用某些元素、元素含量及比值如Fe、Mn、Sr、Ba、B、Ga、Rb、Co、Ni、V及Sr/Ba、Fe/Mn、V/Ni、Fe3+/Fe2+等判别海相与陆相、氧化与还原、水盆深度、盐度及离岸距离等沉积条件。 2.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地球化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在沉积学领域中,同位素地质学已成为追索物源、探讨沉积一成岩环境的重要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古坏境分析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利用氧、硫、锶、碳的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特点研究沉积物来源、古水温与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沉积旋回性质、确定海岸线位置和海平面升降、利用硫同位素分馏特点分析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的开放与封闭系统等。 3.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石油勘探发展的需要使以沉积岩,特别是碳酸盐岩和泥岩中有机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机地球化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至今,有机地球化学已成为地球化学中又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油岩的生烃能力分析,以进行油气资源的远景评价。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基于沉积岩有机质的丰度与演化不仅与埋藏史、地热演化史有关,而且受沉各环境制约的认识,一些地球化学家和沉积学家根据气候、环境、水介质条件与原始生油母质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特征并提供了与原始沉积环境有关的某些有机地化指标,特别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发明,使人们识别、鉴定出许多新的生物标记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油源对比的“化石’,而且由于某些化合物的埋藏演化中的相对稳定性,还可以根据它们与现代生物有机组成的关于推断有机质原始堆积条件。近些年来,有机地球化学工作者提出并运用“有机相”的概念研究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来源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有关某些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环境意义的论证基础及使用价值也正在进一步探讨中。 4.现代沉积地球化学环境的研究 与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一样,沉积学家和地球化学家在运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古地理分析时,也同样使用了“将今论古”这一沉积学研

化感作用文献总结

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Allelopatlly)近年来成为化学生态学研究中的持续热点之一。植物化感作用的发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和5世纪古希腊学者Democritus和Theophrastus 就分别提到植物间存在化学物质的相互反应(和丽忠等,2001)。1937年奥地利植物生理学家Molisch在解释乙烯对果实成熟的影响时首创了化感作用一词,在他书中写到:描述一种植物能影响另一种植物的现象,在生理学上很重要,它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名称,为此,我从希腊文的化感物质allelon和pathos创建了化感作用一词(allelopathy),其中allelon表示“相互的”,pathos表示“有害或影响”。短单词耐人琴,allelopathie也合适,但它以在文学中与homeopathy相对应。1984年Rice定义化感作用为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来影响另一种植物的生长的作用,它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两方面。Rice给的这个定义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植物的化学生态方面。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学科的参与及合作,植物化感作用正在成为新的热点研究领域(柴强等,2005;Bocchietal,1996;Cecile et al,2003;pengetal,2004)。 化感物质的种类及释放途径 化感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存在于植物的所有器官中,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但生物活性较强。Rice(1984)将其分为: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的不饱和内脂;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醌类;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内黄酮类;单宁;内菇;氨基酸和多肤;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子油苷;嘌呤和核酸等14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酚类和类萜类化合物(Bradow and Connick,1990;Einhellig,1995)。 化感物质几乎存在于植物的叶、茎、根、根状茎、花、果实和种子等所有器官中,必须经过适宜的途径进入环境才能发挥其化感作用,研究表明植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释放化感物质。 挥发:植株体表茎、叶、花等部位挥发释放出的物质可直接被其它植物吸收,或溶于雨水、雾等进入土壤中而被植物根直接吸收。Hasson and Rao(1995)发现挥发性物质在茂密的树干下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直接对植物种子萌发、茎叶生长有抑制作用。 淋溶:多数植物的化感物质是从植物叶面溢泌的,由于雨水或雾滴的作用这些化感物质被淋溶于土壤中产生化感效应。Wa11er等(1986)研究结果证明,咖啡树小枝和根的自然降水淋溶液对受试植物莴苣、黑麦草和羊茅草的萌发和生长发育都产生显著的抑作用。 根系分泌物:很多化感作用物是从根中分泌出来的,植物根系分泌物一直是植物化感作

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学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三(上)《沉积盆地分析》考前复习题 一、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论述 与岩石圈挤压挠曲有关的盆地统称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发育与逆冲构造产生的构造载荷使岩石圈挠曲引起的前陆沉降作用有关。 前陆盆地的沉降机制有以下三类: 1 构造应力作用 前陆盆地地壳或岩石圈厚度变化主要是挤压作用动力学机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汇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如周缘前陆盆地和陆内造山前陆盆地,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和消减后,在继续俯冲的、向下挠曲的陆壳之上形成的沉积盆地;后者是陆内板块碰撞挤压挠曲形成山前凹陷继而形成沉积盆地。 2 负载(重力作用) 某些前陆盆地与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有关。如弧后前陆盆地,其发育于仰冲板块上的岩浆弧之后。火山岛弧构造载荷导致挠曲沉降,盆内充填了大量来自前陆和后陆方向的沉积物。 3 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在前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这种作用机制很少,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此有关。 前陆盆地沉降机制一般以构造应力作用为主,三种机制综合作用。 二、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 列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列陷盆地沉降的控制因素:(1)岩石圈的变薄;(2)热异常;(3)沉积物负载的均衡沉降;(4)软流圈上升造成的熔融作用 2、列陷盆地的形成作用主要有两种:即主动裂陷作用(张应力作用和地幔作用相伴生)和被动裂陷作用(先张应力作用引起破裂,后热地幔物质上侵) 3、岩石圈的伸展模式:(1)岩石圈的纯剪切模式,包括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和非均匀纯剪切拉伸模型(2)岩石圈的简单剪切模式(3)简单剪切—纯剪切挠曲悬臂梁模型(4)拆离—纯剪切模式 4、裂谷盆地具有幕式进行的热点

沉积期后变化

第三章沉积期后变化 第一节概述 物源区原始沉积物质 ↓搬运和沉积作用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 沉积区松散的沉积物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阶段 埋藏区沉积岩 ↓后生、表生作用沉积后作用阶段 变质岩(之前) 一、沉积后作用(概念): 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亦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广义成岩作用包括:狭义成岩作用、后生作用 狭义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狭义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埋藏成岩作用:碎屑沉积物随埋深增加,主要由于机械压实作用和化学胶结作用,致使岩石逐渐致密、孔隙度减小、物性变差等一些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直到变质作用。 二、沉积后作用特点: 沉积后作用的时间一般极其漫长; 由于最终被埋藏后脱离了地表环境,温度、压力、pH、Eh、CO2 、O2、生物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但却十分明显地变化; 变化是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既有物理的也有化学的,既受物理也受化学规律支配控制; 对沉积岩的性质起极重要的控制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起决定性的作用; 成岩的过程也是岩层中各种物质的迁移、富集或重新分配重新组成的过程,也即是油气成矿的过程。 研究内容极丰富多样,成岩变化原因极其复杂。成岩阶段划分方案众多。 第二节沉积期后变化的阶段划分和特点 一、沉积后作用阶段的不同划分方案依据 1、根据粘土矿物(塞根札柯(Segonzac,197O)将沉积后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早成岩;所有粘土矿物都是稳定的,蒙脱石可以生成; ②中成岩:所有粘土矿物尚稳定,见高岭石的迪开石化及蒙脱石的伊利石化 ③晚成岩;温度大于100℃,蒙脱石和不规则混层粘土矿物消失; ④近变质:温度约200℃,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 2、根据煤岩学(瓦索耶维奇等(1963,1968)的划分方案) 1)成岩作用(泥炭阶段) 2)后生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时期: ①早后生(褐煤阶段); ②中后生(煤化阶段); ③晚后生(成煤阶段)。 3) 近变质作用

2014《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

《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 一、岩石与岩石圈变形 1、区分体力(body force)、面力(surface force)和应力(stress) 体力(body force)在固体内处处存在,与其体积或质量呈正比,又称质量力。地球引力引起的重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力是岩石圈中岩石受到的两种最重要的体力。 面力(surface force)作用于物体的外表面,又称接触力。面力的大小与受力表面积和表面的方向相关。水平表面上受到的垂直面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 应力(stress)是在体力或面力作用下引起的,是作用在物体内或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力。垂直表面的为正应力(σ),平行表面的为剪应力(τ)。 2、什么是静岩压力? 地质学中常用静岩压力来描述地下深处岩石纯粹由于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应力状态,它造成对底面A的垂直压应力为:σ1= ρgh。 3、目前有几种地壳均衡模型?Platt模型与Airy模型差别是什么? 20世纪初,J. F. 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 A. 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 A. 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普拉特-海福德模型、艾里-海伊斯卡宁模型和韦宁·迈内兹模型。 4、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各自会对岩石变形发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岩石圈变形中会发生作用吗? (1)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 外界因素:围压:围压增大,岩石的强度极限增大,韧性增大 T-P联合作用! 缓慢的永久性变形,称为蠕变。 内部因素:各向异性:各种面理会成为先存薄弱面,岩石的极限强度会随主应力轴与各向异性构造的方位变化而变化。 (2)有三个参数决定了岩石发生脆性变形或韧性变形:压力、温度和应变速率。 5、区分Byerlee定律和内维尔-库仑破裂准则。 脆性破裂的发生取决于正应力N何时超过岩石内潜在摩擦阻力F,二者的比值等于摩擦系数(f),或内摩擦角的正切(tan?):F/N = f = tan?。 Byerlee(1978)通过一系列实验后发现,在应力很低时,摩擦系数会因材料而不同,在应力为5-100 MPa时,摩擦系数与材料间对比关系变差,而当正应力超过200 MPa后,摩擦系数不再材料相关,有:F = aN + b这就是著名的Byerlee定律。在压力>2kbar(200MPa)时,系数a和b分别为0.6和0.5 kbar。 Byerlee 定律的形式与内维尔-库仑破裂准则(Nevier-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相同:τc= σtan ? + C式中τc为破裂的临界剪切应力,σ为正应力,?为内摩擦角,C为正应力等于零时岩石的强度,称粘度。

植物化感作用_Allelopathy_及其作用物的研究方法_阎飞

第20卷第4期2000年7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 LOGICA SIN IC A V o l.20,N o.4J uly ,2000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 )及其作用物的研究方法 阎 飞,杨振明,韩丽梅 (解放军农牧大学农学系,长春 13006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中之重“95-01-05”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 收稿日期:1998-04-20;修订日期:1999-01-29 作者简介:阎 飞(1969~),男,甘肃省人,讲师。主要从事植物逆境营养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摘要: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的研究方法,重点评述了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检测方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化感作用;化感物质;研究方法;综述 Review on research methods for alelopathy and allelochemicals in plants YAN Fei ,YAN G Zhen -Ming ,HAN Li -Mei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Ag ricu ltu re an d Animal Sciences , Chang chun 130062,Ch ina )Abstract :Resea rch metho ds o n allelo pa thy w er e r ev iewed .M ethods o n ex tr actio n ,separa tio n ,purificatio n and e termina tio n o f allelochemicals w er e mainly summarized too.The resear ch issues,on which mor e a tten-tio n sho uld be paid in the future ,w ere pro po sed. Key words :allelopathy;alellochemicals;r esea rch methods;r ev iew 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4-0000-00 中图分类号:Q 948.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从而产生了不少新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生物间的化感作用就是新兴学科——生态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1~3]。化感作用的英文为“Allelo pa-thy ”,源于希腊语“Allelo n (相互)”和“Patho s (损害、妨碍)”[4~5]。1937年M olish 首先将其定义为:某种植物(包括微生物)生成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某种作用的现象[6]。随着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全面。1984年Rice 在《A llelo pa th y 》第二版中将其较完整地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7]。 在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形成和演替、种子萌发和衰败的抑制,农业生产中的间作、混作、套作、轮作、前后茬搭配、残茬的处置或利用以及作物和杂草的关系等,都存在化感作用,它在作物增产、森林抚育、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化感现象的记载,但在过去漫长的时期内,这方面的工作却始终停留在野外观察和现象描述方面[2,7~9],这主要是因为化感作用是在较长时期内发生,并常被掩盖在明显的种内 (间)竞争中,加上非生化环境因素同微生物的介入、干扰,使其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众多学科的联合,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一学术领域逐渐活跃起来,并且获得了较大的进展[3~ 5,8,10]。但是,由于该学科内容广泛,研究者的专业结构复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一致,因而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为此,本文就该内容作一综述,试图为其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化感作用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谭晓东学号:20102501024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0科四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实验项目:化感作用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时间:2013年4月18日 实验指导老师:周先叶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具体来讲,它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种作用是物种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有化感作用。化感作用发生在两个不同种之间,本实验研究的是外来入侵植物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 二、实验工具 实验材料:莴苣种子(受体植物)、空心莲子草(供体植物) 实验器材:培养箱、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烘箱、摇床,剪刀、滤纸、大漏斗、纱布、锥形瓶、烧杯、容量瓶、封口塞、玻棒、量筒。 三、方法和步骤 (一)采集材料,制作浸提液 1. 采集新鲜空心莲子草; 2. 将植株洗净,取植物叶片、匍匐茎和匍匐茎上部,各剪成< 2 cm的片断; 3. 配制0.05 g DW mL-1浸提液:叶片、匍匐茎和匍匐茎上部各取相当5 g,加入蒸馏水70 mL,室温下浸提2次,待用。 (二)培养 吸取 5 mL 上述浓度的浸提液加入放有双层滤纸铺的直径为11 cm培养皿中, 每皿均匀放置50 粒已消毒的莴苣种子(之前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10 min),以蒸馏水为对照,设3个重复(贴上标签,注明姓名、日期)。于人工气候箱中保湿遮光培养,湿度65%,温度设置为白天30 ℃ 12 h,晚上25 ℃ 12 h。 (三)测量 种子出现萌芽(胚根长度≥1 mm)后开始记录每天种子的萌发个数,7d 后统计萌发

沉积学复习题

《沉积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沉积岩的基本特点 z沉积岩的成因特点,建议和岩浆岩对比分析;沉积岩有哪些显著特征,建议从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分布等方面等方面进行总结。 z简述沉积学(包括沉积岩石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给你的启示? z试述沉积(岩石)学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 z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几种来源?并论述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z造岩矿物的稳定性有何不同,它们如何反映在风化作用的阶段性和风化产物?并试述母岩风化产物的主要类型。 z试述鲍文反应系列及其和矿物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z母岩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顺序及影响元素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z什么是风化壳?其地质意义? z雷诺数 (Re) 的含义,及其水力学解释在地质中的应用。 z佛罗德数 (Fr) 的含义,及其水力学解释在地质中的应用。 z解释下列名词:层流、紊流、静流、急流。 z试论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基本特征和区别,重点在于试论牵引流和重力流在搬运和沉积方面各有什么特点?理解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福劳德数和雷诺数的意 义。 流体参数 z试述斯托克斯沉速公式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z以龙尔斯特龙图解为例,说明不同大小的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临界流速和侵蚀区、搬运区、沉积区的关系。理解细砂级颗粒为何分选最好。 z试述影响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 z什么是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它们在搬运和沉积方面有何不同? z什么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试述机械沉积分异和化学沉积分异的关系及其在地质中的意义。 z试以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沉积为例,说明CO2溶解度对其的影响。 z与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相比,风和冰川的搬运、沉积作用各有哪些显著特点? z溶度积、PH 值、Eh 值对溶解物质的搬运、沉积有何影响?请举例说明。 z试述成岩作用的物化环境 (T、P、Ph、Eh) 特点,及各类沉积物在此阶段的变化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