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谥号 / 自缢沤肥 / 老

妪湍急 / 逸兴遄飞

B.宫阙 / 商榷饯别 / 鉴

戒孤鹜 / 好高骛远

C.品茗 / 南溟刊载 / 载

体悱侧 / 成绩斐然

D.箴言 / 缄默畸形 / 菜

畦隐晦 / 不容置喙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

B.xx年汶川大地震,中国让世界看到了最高领导人的殚精竭虑和13亿国人的众志成城。

C.由于大幅扩张,各大型的零售商的资金链都相当吃紧,而一旦有哪家挺不住,必然降价出货来变现,而由此必然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某个区域甚至多个区域的整体放水。

D.珠海市IT产业招商会角色分配不同以往,市长跑龙套,专家当主角,按国际化运作,卓有成效。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今天晚上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

B.对李清照的诗词,比之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倒是更喜欢她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能利于遣词用字,写出的作品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

D.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首日便出现“爆棚”,但由于招聘用人的门槛过高,应届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

B.《永不磨灭的番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但观众不满女主角赛貂蝉死得太早,期待其复活,据说导演或许会东山再起,再续荧屏精彩。

C.自古以来,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狗尾续貂”就鲜有成功的范例。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各种续本曾经层出不穷,但无一获得读者认同。

D.《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日本排放核废水,不能独断专行,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③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④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⑤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A②⑤④①③B②①③⑤④C③⑤②①④D③⑤④②①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B.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的福建客家土楼民宅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

C.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

D.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本身确实有益健康,但考虑到农田里施用的大量化肥和催生技术,就要对前面的结论加一个问号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19分)

望庄

①我是在散步时留意到那个叫望庄的村庄的——一个守候在路边的村庄,普通得像一幅褪了色的挂图。

②那天,村里好像在开一个群众大会。临时搭起的主席台坐着一排人。我听到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写着“望庄拆迁动员大会”的红色横幅,在风中呼啦啦地晃来荡去。

③第二天,一群陌生人出现在村里。村头炸油条的老汉说,那是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正在进家入户宣传拆迁政策。

④第三天,村里似乎安静下来。我走在村子的街巷中,偶尔看得见狗,却听不到狗叫的声音。那些时常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也见不到了。

⑤第四天,沉默。

⑥第五天,沉默。还是沉默。

⑦第六天,还是沉默。

⑧第七天,村里的广播喇叭开始响起来,不知疲倦地喊着这样几句话:“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广播喇叭像一朵朝着天空绽放的花朵,发出的声音却是向下坠落的,直接击中了整个村子,击中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击中了正在村里四处游逛的我。我不是村里的人。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路边偶尔可见的树木,高高的枯枝擎着零星的喜鹊窝,站在这样的树下,举步和驻足之间,仰望和低首之间,突然就有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更为空旷的感觉,并且从这空旷里生出一种难言的滋味,说不清是寂寞还是落寞。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蛙鸣,还有成群结队的萤火虫,这些童年里随处可见的平常物事,如今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阳光是柔软的,乏力的,我看到那些从天空洒落下来的阳光,被风吹得摇曳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渐渐地就生出了幻觉。村子里到处都是制服的影子,西装革履的影子,房屋倒塌的影子,老农步履沉重地走向远方的影子,牛眸的影子,

声音的影子,风的影子……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影子们交错斑驳,时而真实,时而恍惚,我能够感觉到影子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地把握和说出它们。

⑨最先被填平了的,是村头的那方池塘。那些远远近近的蛙鸣,不知藏躲到了哪里。还有牛,那些失去了农田的牛,它们就那样用一双含泪的眼睛看着你,一直看得你想要落泪。

⑩望庄被彻底拆除了。

?村里人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来自何处的力,让村庄倒下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将村庄拆卸得支离破碎,一座座屋舍倒塌的地方,裸露出古老大地的新鲜伤口。

?原来的望庄,很快变成了一个建筑工地。

?老槐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在这之前,村庄前方小树林里的空地先被盖上了厂房,然后树木的死亡面积开始逐渐地扩大,终于那片小树林的树木全都死光了,然后厂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扩建,直到把那片小树林的面积全都占据下来。据说,那些树木是被厂房里排出的某种物质给毒死的。这样也好,砍伐树木本来需要经过上级的严格审批,树木既然已经“自然死亡”,在空地上建个企业也就顺理成章。接下来就轮到老槐树了。我一直觉得,老槐树是一个隐喻,很多人忽略了对它的解读。站在望庄中央的这棵槐树,据村里最老的人说,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已经很老很老了。老槐树默立在村中央,风吹来,树叶哗啦啦地

响,像是在对村人追述着什么。有月光的夜晚,老槐树的影子显得坚定,静穆,让人生出几分敬畏。望庄的拆迁,本来是先从老槐树下手的。政府召开拆迁动员大会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安排有关方面去砍伐老槐树,结果谁也不敢去,这个事情就落了空。倒是有个人站出来想试一试,他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天不怕地不怕,因为打架斗殴被判过刑。就在他驾驶推土机冲向老槐树的时候,推土机突然偏离了方向,陷进路边的水沟里。推土机这么结实的一个庞然大物,怎么莫名其妙就掉进沟里呢?大家于是议论纷纷,有人说推土机是被风刮倒的,因为当时老槐树的叶子突然哗啦啦地响作一片。树叶之所以响动,是因为风。好大的风。让人疑惑的是,那些风究竟来自何处?怎么突然就有风了呢?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打老槐树的主意了。三个月后,望庄所有的房屋都被拆除,老槐树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下来的老槐树,周围很快拔起一栋又一栋的厂房和高楼,被钢筋混凝土围得水泄不通。到了夜晚,倘若有些月光,树影就越发显得憔悴和孤单。再后来,老槐树枯朽了。

?我亲见了一棵树的消失。我亲见了一个村庄的消失。然而,我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

【小题1】第④段“村里似乎安静下来”一句中的“似乎”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2分)

【小题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1】第⑧段“村子成了一个影子的世界”的含义

是。(2分)【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作者说“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形象地表现出动员望庄拆迁的人自己也底气不足。

B.第⑤-⑦段,用语简练,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C.第⑧段中作者由眼前景象联想到了不少童年随处可见、如今很难见到的平常物事,颇能让人产生共鸣。

D.第?段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连同他们自己的手”一句,意在揭示村民们的愚昧。

E.结尾作者说自己“无法完整地说出这个消失”,惋惜中透着无奈和怅惘。F.对于望庄的消失经过,作者虽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初看置身事外,但细品情动于衷。

【小题1】本文作者的详略安排颇为讲究,请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来写老槐树?(3分)

【小题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与当代世界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8.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9.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10.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

是()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

三、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徐文长传

袁宏道

①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得诗一帙。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①:“何人作者?今耶?古耶?”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友人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石篑,原名陶望龄,明朝著名学者,号石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后适越()(2)皆首称文长先生()

(3)文长大试辄不利()(4)下狱论

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或向人,或作书副词,有时

B.友人力解,乃得出副词,才

C.卒以疑杀其继室介词,凭借

D.不得志于有司介词,表示原因

【小题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小题1】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2分)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小题1】根据第②段概括徐渭的诗歌特点。(2分)

【小题1】袁宏道主张写文章“不拘俗套”。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请以第①段为例,说说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其效果。(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

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

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老人延入坐延: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由于

C.厚资而遣之资:钱财

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著:显著,显扬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亚父者,范增也

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无不同于芋焉于是余有叹焉

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1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15.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是()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4分)

四、默写

17.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小题1】,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小题1】朱弦已为佳人绝,。(黄庭坚《登快阁》)

【小题1】,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1】我欲因之梦吴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小题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小题1】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小题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小题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

五、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第小题。(8分)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夏夜追凉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小题1】从体裁看,两首诗都是。(1分)

【小题1】对这两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诗“石榴开遍透帘明”一句,用石榴花开写出夏日的燥热,与首句“夏席清”形成对比。

B.从苏诗末句的“梦觉”二字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的是午睡前的情景。

C.杨诗中的“追凉”意即“觅凉”、“取凉”,但与“觅”、“取”相比,“追”更能体现对“凉”的渴望。

D.杨诗首句点明追凉之因;末句“不是风”三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题1】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对此做简要赏析。(4分)

六、语言表达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4分)

高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2B铅笔卖?

售货员: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①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铅笔,这铅笔该不会……售货员:什么意思嘛!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②

学生:(仍然顾虑重重,犹疑不决)(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2B铅笔)

经理:_____③(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使顾客更有亲切感,心里更为踏实,但不能改变原意。

第①句改为:________第②句改为:_______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_____

20.海南人伯畴是明代状元,人称“海南才子”,能诗善文。传说有一天,他路过一家酒店。店老板热情欢迎,客气有加,求伯畴给酒店写几句吉利话。伯畴答应,挥笔而就下面的诗: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边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老板说:“您给我写首诗管用吗?”伯畴说:“我这是字谜诗,其实是四个字。”老板恍然,万分感谢。说起来,这也是一个绝妙的广告运作。(4分)

这四个字分别

是:、、、

七、作文

21.阅读提示,完成作文。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悟而不改,悔无日矣;悟而思变,善莫大焉。

请以“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