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_《心理学》(第4章-认知过程)

教案_《心理学》(第4章-认知过程)
教案_《心理学》(第4章-认知过程)

单元四认知过程

授课内容: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辨别注意的不同类型

(2)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明白感觉测量方法的理念

(3)描述常见感觉现象

(4)归纳知觉特性、类型和错觉现象

(5)掌握记忆基本规律

(6)知道思维过程、类型及概念形成

(7)了解言语结构理论

2.能力目标:(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2)有效运用增进记忆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3.素质目标:(1)体会高效准确的认知过程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

(2)依据科学建议尝试改善自己的认知过程并学会理性思考

(3)掌握小学教学过程中增进记忆方法并能与实践结合

教学重点:注意类型;感知觉基本概念;感觉现象;知觉特性;记忆过程

教学难点:感觉测量;言语产出;思维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导入:感觉剥夺实验视频。你早上起床睁开眼睛就会接受到外界信息,听、看、闻和触摸都是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

二、讲授新课

(一)注意

1.注意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2.注意功能

——呈现图片,并问学生:①是什么数字?②它们的总和是多少?待学生回答后,再呈现同样图形,并问:图形都有哪些形状?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学生感受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出现无关动作停止、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比如,专注学习阅读时的呼吸及身体状态。

4.注意种类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比如,某陌生人突然出现在教室。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此刻在上课,长时间地在学校学习是为拿毕业证作出努力。

有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高级形式。比如,熟悉地骑车、熟悉地打毛衣。再如,一个人学习外语,最先是枯燥难学,用很大努力才能聚精会神地学,这是有意注意;后来通过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学习起来不费劲,能稳定地注意学习。

——小结:以表格形式突出三种注意形式的区别。

5.注意特征

(1)注意范围

注意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知觉对象的特点——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主观因素——如知觉者的活动任务、知识经验和情绪等。例——先后呈现两张图片,并都问学生图中多少个点?

(2)注意稳定性

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稳定性)。

——呈现《注意稳定性训练》图片,让学生感受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性。

(3)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呈现《注意起伏》图片,让学生感受注意起伏是客观存在。

(4)注意分心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

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呈现两可图形,让学生感受注意分心是客观存在。

(5)注意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比如,边刷剧边吃饭。(6)注意转移

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活动。

6.注意机制(略)

7.注意品质培养(略)

(二)感觉

案例——画家乔纳森在其前期创作了许许多多五彩斑斓的画作,65岁因脑损伤而成为色盲,此后创作了黑白灰三色的画作。说明色彩对视觉很重要。

1.感觉概念

案例——挑西瓜,用到视、听、触和味觉四种感觉通道。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具有四个特征:客观性(不能掩耳盗铃)、直接作用(没有中介过程)、脑机能(感觉信息传入各种中枢产生感觉)、个别属性(每种感觉通道一般不能产生其它感觉)。

2.感觉分类

分为内部感觉(内脏、平衡、运动)和外部感觉(视、听、嗅、味、皮肤),其中,皮肤感觉又分为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3.主要感觉

(1)视觉

重要性:占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的80%。

适宜刺激: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即可见光。(发光体、反光体)。

视觉的特性:色调(光波波长)、明度(光强、物体表面反射系数)、饱和度(颜色纯度)。

视觉的感受器官是眼球(折光系统、感光系统)。比如,照相机就是模仿眼睛的一种仿生产品。

颜色混合规律包括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2)听觉

——视频《听觉产生的3D演示》。

适宜刺激:频率16—20000次/秒(赫兹)声波。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1000—4000

赫兹。

感受器官:人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前庭、耳蜗)。

声音特征:音高(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乐音是听起来悦耳;噪音是对人的生理、心理有伤害的声音。

——视频《年轻女性长期戴耳机听歌导致噪声性耳聋》,树立学生保护听觉能力的意识。

(3)皮肤觉

①触压觉

活动体验——两人握手,让学生体会压力差最大的是在两手交界面。

来源:压力差。

感受器:真皮内的迈斯纳小体、毛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

分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振动觉和痒觉(机械+化学)。

敏感部位:面部、躯干手指上下肢,女性略敏感。

②温度觉

案例——极度冷会有热的错觉、冻疮。

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变化。范围是-10℃-60℃。

感受器:罗弗尼氏小体、克劳斯氏球。

生理零度:裸露部位(28℃)、前额(35℃)、衣服内(37℃)。比如,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用手试水温与淋水有不同的温度体验。

与受刺激皮肤面积有关:左手手指40℃<右手37℃。

③痛觉

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即将出现损伤,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避免损伤。人类对痛觉机制不明确,导致癌痛无法长期地有效抑制。

三、巩固拓展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明白感觉的几个特征,下节与知觉做对比。

四、评价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时所学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及其特征和分类、感觉概念和部分主要感觉。学生能更好地辨别注意的不同类型,理解感觉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注意种类和特征、感觉的概念和特征及部分主要感觉。

二、讲授新课

(一)感觉

1.嗅觉和味觉

(1)嗅觉

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嗅神经、嗅球。适宜刺激:有挥发性的物质。比如,回锅肉和硫酸。感受性:刺激性质、环境、机体(感冒时)、适应。作用:工厂芳香物质、剧院海滨气味、病房天竺花香。

(2)味觉

味觉感受器:味蕾、自由神经末梢。适宜刺激: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如,不能尝到铁的味道。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饥饿对甜和咸)。作用:厨师长期从业导致做菜越做越咸,糖后苹果,同一顿饭上菜先后影响口味。

(3)二者关系

嗅觉是远距离感觉、味觉是近距离感觉;嗅觉味觉感受器分布位置不同。嗅觉能触发味觉。

2.运动觉和平衡觉

动觉感受器:肌肉组织肌梭、肌腱韧带腱梭、关节小体。

作用:动觉和肤觉判断物体大小形状,动觉感受器使人能够产生言语。

静觉感受器:内耳前庭器官(半规管:反应身体旋转)、(前庭尤其是其中耳石: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

3.机体觉

机体觉感受器:脏器壁。作用:饥渴、饱胀、便意、恶心和疼痛等都是机体觉感受。(二)感觉测量

——思考:外界刺激强度能引起等量的心理感受吗?比如温度升高3℃身体一定感受等量变化吗?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认识到从心理层面测量感觉量有现实意义。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或范围。

案例——心理鸡汤“幸福是一种能力”。因为笑点低的人对快乐开心的事情感觉阈限低,所以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强。因此“幸福”是一种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强会让人幸福感高。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去发现快乐源泉,做一个幸福感高的人。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案例——戴项链久了,掉了也不知道;“久住兰室,不闻其香”。

含义: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人具有很高的适应性,适应机制使人能够在变动的环境中分析和反应复杂的事物,顺利的开展工作。长期在严寒环境下工作的人能适应低温作业。但适应是有限度的,不断的适应和过度的适应则易使人疲劳,降低感受性。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听力会降低。

(1)视觉适应

案例——白天进出电影院。

分类:明适应与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分钟-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2)听觉适应

不太明显,具有选择性,较难发生,强烈的刺激会降低听力。比如,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

(3)嗅觉适应

适应速度以刺激物的性质为转移,带有选择性。新装修的房子甲醛气味很浓,置身其中一段时间就感觉不明显了。

(4)味觉适应

味觉适应较为明显。比如,“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

(5)触压觉适应

适应性高(实验证明,只要经过3秒钟,触压觉的感受性会下降到原始值25%左右)。刚刚戴上近视眼镜觉得不适应,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

(6)温度觉适应

案例——“温水煮青蛙”实验,说明温度适应

较为明显,从觉得水冷、水热到不觉,只需要三四分钟。

(7)感觉适应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从有利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也可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行为,以便更好的生活工作。从有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比如,化工厂工人长期从业中毒而不自觉、麻风病人对痛觉无感。

2.感觉后像

——呈现正、负后像图片,让学生感受后像。

含义: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做感觉后象,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3.感觉对比

含义: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类:同时对比(月明星稀)、继时对比(先吃糖再喝酸奶)。

4.联觉

含义: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比如,暖色调(红、橙和黄)通常被认为是欢乐的、积极的、刺激的和兴奋的,而冷色调(青、蓝、紫)则暗示着宁静、冷淡、镇定和肃穆的。

(四)知觉

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

1.与感觉的关系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比如,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比如,人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

三、巩固拓展

知觉一般是用主体经验来解释和加工感觉信息的过程。

四、评价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时所学内容,主要包括部分主要感觉、感觉测量、感觉的现象。学生能明白感觉测量方法的理念,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感觉现象。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3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感觉现象和感知觉关系。

二、讲授新课

(一)知觉

1.知觉特性

(1)选择性

——呈现《知觉选择性》图片,请学生数图片中人头数。

含义:从众多的刺激物中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

(2)整体性

——呈现《知觉整体性》图片,请学生分辨。

含义: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包括以下5种组织定律。分别呈现图片。

①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②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③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④封闭性(closure):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⑤良好图形(goodness):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小结:接近性与相似性注意区分,连续性包括时间或空间上的连续。

(3)恒常性

含义: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等。分别呈现图片。

(4)理解性

含义: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的。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呈现图片。

——总结:知觉特性分为4种,其中整体性又有5个组织定律。

2.知觉类型

(1)空间知觉

含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①深度知觉

——呈现相应图片,让学生感受并验证各类知觉线索的客观存在。

含义: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

影响因素(线索):单眼线索、生理线索(肌肉线索)、双眼线索、双耳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结构极差(纹理梯度)、相对大小和位置;生理线索(肌肉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

②方位知觉

含义:人对物体空间位置关系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线索:视觉包括视网膜上的投影位置和主客观参照物,听觉包括单耳双耳。

(2)时间知觉

含义: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不一定由固定刺激引起;没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特征:听、触觉较强,视觉较差;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兴趣和情绪。

(3)运动知觉

含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分类:真动和似动。真动知觉是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引起的知觉。似动知觉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呈现似动主要形式的图片。

似动主要形式: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比如地铁广告、电影电视等);自

主运动(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此即自主运动,它也是一种运动幻觉,又称沙蓬特错觉或游动错觉);诱导运动(在没有更多的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看成是运动的,比如云移月动、坐火车时看到其它车动以为自己车动);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比如自行车车轮)。

3.错觉

——呈现错觉相关图片

——视频《10种惊艳的错觉现象》

含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包括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

大小错觉:垂直——水平错觉;缪勒——莱耶错觉;潘佐错觉;贾斯特罗错觉;多尔波也夫错觉;月亮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佐尔拉错觉;冯特错觉;爱因斯坦错觉;波根多夫错觉。

意义: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比如飞行员在海上飞行,由于海天一色,环境中缺乏知觉线索,容易产生“倒飞”错觉。可以在飞行员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消除错觉,避免悲剧发生。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如动景运动。

(二)记忆

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基本环节:记忆不是一瞬间的活动,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回忆则是识记、保持结果的表现和加强。

1.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记忆系统模式图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感觉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迅速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第二阶段—短时记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述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第三阶段—长时记忆。

三、巩固拓展

知觉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同时体现的,没有单独出现的特性。

四、评价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时所学内容,主要包括知觉的特性、类型、错觉及记忆的概念与分类。学生理解并举例说明知觉特性,掌握知觉类型、错觉现象及其意义和记忆类型。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第4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知觉特性和类型、记忆类型、错觉及其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记忆

1.遗忘

含义: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回忆,或者上错误的回忆。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规律: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抽象的内容比形象的内容、无意义材料要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影响;清醒和睡眠状态对遗忘的影响有明显差异;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防止方法: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及时复习、分步复习;恰当安排复习材料;恰当安排复习材料;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观参加复习。

2.表象

含义: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出现来的形象。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通常讲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特征:形象性,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概括性,表象是经过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所以它具有概括性。

作用: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表象是正确认识到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间休息、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个体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充分利用无意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合理的安排记忆材料、适当运用记忆术。

(二)思维

含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呈现鲜花图片。指出感觉是“颜色鲜艳、芳香扑鼻”,知觉“鲜花非常美丽”,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说明思维具有间接性特征。

——呈现《交通工具》图片,指出不管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概括为“交通工具”。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都概括为“人”。

1.分类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1)直观动作思维,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思维的对象只是正在做的事,或直接感知到并正在操作的物体。(2)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是学龄前以及学龄初期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可分为:(1)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2)分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1)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一般过程

——呈现例题

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通过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各结构要素或各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

——呈现图片,说明比较过程。

比较与分类。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则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方法。

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和原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如“举例说明”。3.概念形成

含义:概念学习,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途径:布鲁纳的假设检验说。利用现有信息主动提出可能的假设,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不断检验,正确的假设继续使用,错误的假设放弃。此过程不断持续,最终形成概念。

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一次改变一个属性)、博弈性聚焦(一次改变一个以上属性)。

(三)问题解决

含义: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如小学生成绩差原因分析。(四)言语

语言结构是从简单到复杂,具有不同层次。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其中,短语是重要结构。乔姆斯基把句子分为两种结构,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是字词及其组织,涉及句子形式,深层是抽象表征,涉及句子内容。

言语产出经历三阶段,构造阶段(依据目的来表达)、转换阶段(应用规则将思想转换为言语)、执行阶段(言语形式说出或写出)。

三、巩固拓展

记忆与思维是认知过程的高级形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要用到的主要过程,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掌握其方法和规律。

四、评价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时所学内容,主要包括记忆及其规律,思维过程与类型、言语结构理论。学生能有效运用增进记忆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体会到高效准确的认知过程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了教学过程增进记

忆的方法并结合实践。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六、课后反思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 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 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 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你眼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认知能力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一、 意义及作用 认知活动主要是指以人的思维为核心的认识活动,它是构成人的智力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智力发展一方面与人的遗传素质、个体发育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社会文化环境和现实生活条件有密切关系, 因此,康复训练是开发特殊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康复训练不能脱离特殊儿童的实际,超越特殊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 能力训练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来进行。 有关研究和康复训练实践表明,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抽象思维方面的障碍和缺乏应变能力。改善他们的智力和社会适应 能力,认知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音的差异,而且表现为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对特殊儿童进行认 知的康复训练,不仅需要遵循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特别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对其实施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二、 训练内容 在《系统康复训练测评表》中领域三,提岀了认知能力训练的长期目标。我们为本领域的长期目标提供了必要的短期目 标,作为开展康复训练的活动建议。因此在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岀特殊儿童在本阶段的长期目标以后,就可以在本章节 中找岀适合特殊儿童的短期目标。 此外,各地还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特点自行拟订一些短期目标, 以充实康复训练活动。 认知能力训练的短期目标如下 (编码的第一级数表示领域,第二级数表示类别 (长期目标),第三级数表示短期目标。三位 数码表示岀一个短期目标的确切代码: 3 . 认知能力 3 . 1 物体的存在 3 . 1 . 1 能指向物体失落的位置 3 .1 .2 能寻找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如给儿童看苹果后藏在背后,他会找 ) 3 . 1 . 3 能从部分推知该物整体 (如只给儿童看到狗尾巴,他知道是一只狗 ) 3 . 2 从背景中选择知觉对象 3 . 2 . 1 能从两个物品(如苹果和梨)中按指示选择任一件 3 . 2 . 2 能从3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3 . 2 . 3 能从多个物品中按指示正确选择一件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

认知中的符号加工主义和联结主义( 姓名:郑伟学号: 2110912092学院: 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摘要本文客观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联结主义这一认知的新的理论范式,试图阐明联结主义的基本理论,追溯其产生的背景和学术渊源,在此基础上尝试着从神经学的合理性、心理学的合理性及方法论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对其进行评说联结主义是和符号加工理论一道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而产生的认知心理学的另一研 究范式联结主义以“心理活动象大脑”作为其理论启示,以结构和功能模拟、还原的研究策略等为其方法论,通过对大脑的同构型和同型形模型的研究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本质之符号加工理论,联结主义对认知过程本质的揭示更符合人认知的真实情况。在其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联结主义特别注重和强调神经网络的整体括动以及联结权重的作用,对感知觉、学习和记忆、语言、认知障碍等问题均有较为深刻的探讨,文章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研究,并认为尽管联结主义对认知过程本质的揭示更为合理,也具有一定的神经学的合理性、心理学的合理性和方法论的可行性,但与真实的认知过程相比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对联结主长来发展进行了预测,认为联结主义不可能代替符号加工理论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联结主义与符号加工理论的融合可能才是联结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也可能是认知心理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认知联结主义符号加工神经网络 20世纪中期,西方主流心理学掀起了一场推翻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革命,其结果是产生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其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之时就以假设、模拟、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是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而出现的两种研究范式。符号加工范式把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其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象计算机”:联结主义则以,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最初,两种研究范式共同活跃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且并肩发展各有千秋。但是1969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A. Minsky和S.Pa pert在对当时人工神经网络深入研究的荃础上,出版了‘感知机》一书,指出感知机的处理能力有限,从而在理论上给联结主义网络研究以沉重打击,使联结主义的研究进入了潇条期。而此时,符号加工范式则跃居主导性和支配性地位,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符号加工范式也被称为认知主义,由于其指导性隐喻和核心工具是计算机,因而它采纳的是功能的或软件的描述水平,把心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认知主义者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都是通过操纵符号,即通过对符号的接收、编码、储存、提取、变换和传递来加工信息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是模式,其功能是代表、标志和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符号通过一定的联系而形成符号系统。符号和符号结构代表着一定的内容和意义,是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符号不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也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Newell和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均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且每一组成部分均有其相应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系统必然表现出智能行为,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语言谈话活动设计教案

语言谈话活动设计教案

语言谈话活动设计教案 【篇一:谈话活动教学教案】 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组教学讲义 授课科目:活动设计授课教师:王文侠授课班级:授课周次:第周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组教学讲义 授课科目:活动设计授课教师:王文侠 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组教学讲义 授课科目:活动设计授课教师:王文侠授课班级:授课周次:第周【篇二:幼儿语言教育—谈话活动设计方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期末考试 (大三上学期)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赵云凤 学号094010134 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题目《我喜欢的季节》 教师孔垂斌 2011年12月26日

我喜欢的季节 人数:日期: 设计意图: 春夏秋冬是一个更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各种不同的变化。为中班幼儿设计《我喜欢的季节》的谈话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四季的不同,区分和了解各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同时,让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可以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喜好和正确认识各个季节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景象,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中班孩子的交谈和谈话能力整体情况来看都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智力水平也处于正在发展时期,社会实践经验基本为零。所以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感受、体会大自然的变幻,说出自己喜欢的季节,充分认识四节的谈话活动,对幼儿的身心都有很好的发展和提高,话题也能较好的引起幼儿兴趣,为其发展提供了帮助。 活动目标: 1、围绕“我喜欢的季节”为主题进行谈话,学会用“我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我不喜欢夏季(或春季、秋季和冬季),因为?”的因果句式来表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轮流交谈的习惯,并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对四季的认识。 3、使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乐意在集体面前自然大方地谈话。 活动准备: 1、事先让幼儿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调查表“我喜欢的季节”。 2、老师准备好春、夏、秋、冬不同景物的图片和投影设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实验中学林广寒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

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他?你眼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那个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师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展示: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齐答:“一个白点”。 师高兴道:“同学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生活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或别人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他的缺点,我们更要认识他的优点。 谈一谈:你同桌的优点吧!指名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你还想谈谈谁的的优点?能谈谈你自己的优点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归结:人各有所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四: 问一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进而发展自我,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那么如何培养自信心呢?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 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 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充分注重给每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5.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6.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7. 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8.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9. 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10. 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11. 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2. 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体化融合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13. 综合应用:从UET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2.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

联结主义

联结主义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工作产生了行为心理学最初的刺激一反应理论的雏形:学习是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形成联系的结果。这种关联或者“习惯”通过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连接的本质和频率而得到加强或者弱化。刺激一反应理论的最初模式是试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某种反应由于得到奖励而处于支配地位。联结主义的证据是不需要对任何不易观察的内心状态的说明,它就足以解释学习的发生。 桑代克的理论包括三条法则:(1)效果律——对能够带来奖励的条件作出的 反应能够得到强化,然后形成对那个条件产生习惯性反应。(2)准备律一一好几 种反应连接在一起以达到某个目标,如果被中断可能导致烦恼。(3)练习律—— 联结通过练习得以加强,也会因为练习中断而消退。效果律的一个推论就是,减 少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反应(即惩罚、失败),反应的强度将减弱。 联结主义理论表明学习的迁移取决于在最初的和新的学习情境中某些因素的 出现情况。也就是说,迁移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普遍一般性的。在后来的联结 理论中引入了“相属性”的概念。“相属性”的概念认为如果人感知到刺激或者 反应同时出现,那么联结就更容易建立。 (美)肯尼斯·莫尔著.课堂教学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 1、概述与历史 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他们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和最初的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以及此后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提出赫布学习定律、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提出模拟视知觉的感知机模型,开始引发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提出的模型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模型的学习算法和规则不够成熟,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而在理论上又难以有所突破,加上美国人工智能权威人士明斯基和佩帕特对于感知机能力和应用前景的批评,信息加工取

认识水果教案特殊教育

认识水果教案 课题名称:认识水果 授课班级:培智一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形象、直观演示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轻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即(苹果、香蕉、橘子、梨)掌握“这是……”、“这是......颜色的……”的句式;中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并会说“这是……”的句式;重度学生认识四种水果的名称及颜色。 2.发展目标:通过观察以及动口、动手能力,提高轻度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通过感知觉刺激,提高中、重度学生发音的准确性。 3.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树立自信,提高生活常识技能来补偿缺陷。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学习,用适合每个学生的目标来挖掘他们的潜能 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所确定的本课教学重点为:使学生认识四种水果,并会说“这是……”、“这是......颜色的……的句式。教学难点:让语音障碍学生清楚表达所学内容 师把PPT定位至第一张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生:喜欢 师: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跟水果有关的歌曲,在听之前呢,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听完以后,你们要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水果的名字。大家可要竖起耳朵认真听哦。(播放水果歌,2分钟) 师:好啦,歌曲听完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呢,你们在歌曲里边都听

到了哪些水果的名字,请同学们举手回答。(生自由回答:苹果、梨、西瓜、香蕉、葡萄等) 师:哇,这么多的水果,老师都快流口水了,大家想不想吃啊? 生:想 师:今天啊,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水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认识水果) 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告诉老师,这是什么? 生:苹果 师请一位重度同学站起来说:苹果 师:我们把这句话说完整:这是苹果 生重复:这是苹果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来说,XX(轻度),这是什么 XX:这是苹果 师:真棒,XX同学声音洪亮,清晰,我们一起来给她鼓鼓掌吧 师生齐鼓掌 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说呢,请举手 师再请一位轻度、两位中度学生起来说:这是苹果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香蕉):这是什么 生:香蕉 师:应该怎么说啊,举手回答 生站起来:这是香蕉 师:同学们,他说得对吗,非常正确,你真聪明,还有谁愿意站起来说一说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师一一出示西瓜、梨的幻灯片,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的句

【K12学习】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学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下面是xx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我国著名青年歌唱演员臧天朔曾经唱过一首名叫"朋友"的歌,其中有两句歌词是这样的:朋友,如果正享受幸福,请你离开我;朋友,如果你正面临痛苦,请你告诉我。 真挚朴实的歌,使我们对真正的朋友有了深刻的认识。今天的班会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中学生该如何交友这一重要人际关系的问题。 1、学生讨论:青少年为什么十分渴求青年朋友? a、学校生活越发重要,朋友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关系。 b、对独立的渴望,希望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朋友是最好的听众。 c、与父母在沟通上存在困难,同龄人之间易产生共鸣。 2、教师小结: 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中心从家庭转到学校,这是走向独立的一种表现,青少年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也希望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而这种需要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所以他们只能去寻找与他们有更多共同语言的青年朋友。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发表至少一个代表性观点。各组观

点提出后,有异议者可要求讨论,展开辩论。 1、朋友可帮助你增进对自我的了解。 2、朋友可以帮助你肯定自我的价值。 3、与朋友相处,还可以使你得到情绪上的缓解。 4、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是青少年学习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 1、每个人的性情爱好不同,但是,真正的朋友都应该能够相互帮助,以诚相待,这是交朋友的首要原则(讨论) 2、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目的,为了某种实际好处而去结交朋友,这种关系是不会持久的。 1、珍重友谊,与朋友相处应当学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短处,应尽力帮助对方改正,切勿嘲笑、轻视朋友的缺点、错 2、当发现自己交了一个坏朋友,如果,你不能改变他们,反而在交往中受到他们的坏影响,那就要拿出决心和勇气,坚决离开他们。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愿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都能找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关心,共同提高,一起进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快的时期。我认为班会要围绕如何维护心理健康为主线,组织一些内容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作业:1、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有何影响? 2、举例说明减法反应时实验。 3、模板说与原型说有何不同? 4、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知觉的优势效应? 5、试述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6、如何理解记忆的结构? 7、简要评述记忆的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8、述评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 9、述评层次网络模型。 10、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11、简述表象的功能。 12、些实验证明了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13、为在三段论推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14、解释选择作业中出现的困难? 15、第一章描述的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请你预测以后50年间该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具身认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概述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就是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的 内部过程和结构,即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并在此对能量做进一步加工。 外界的物理能量必须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这种模式作为以后所有认知加工的基础。 一旦感觉刺激中的物理能量被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则所有未被转换的物理能就会完全丢失。 编码操作——转换、约简、添加 1、转换:感知输入编码形式的改变。 2、约简:意味着神经和认知过程不能保存感觉世界中的所有能量。 在感觉世界中我们不断地处于潜在刺激的包围之中,这种衰减是必要的。 3、添加:当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不足时,人会根据系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添加”数据。 记忆与应用操作——储存、提取和使用,表现为人的记忆功能。 编码操作与记忆与应用操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与心理过程。 (一)心理表征 表征: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Glass,1986)。 表征所代表的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既可以形之于外,也可以是心理或内隐的。 研究表征问题一般从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媒介。 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如:“猫”、“cat”和“mao”。 相同的形式又可以表征不同的内容,如:“猫”和“狗”(都是中文)。 表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独立的。

特殊教育教案

主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各种主要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特点和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以及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难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以及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国外游戏理论概述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1.代表人物 席勒斯宾塞 2.主要观点 游戏是机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吃、喝等)满足之后,仍有富余的精力的产物,游戏的动力来自于机体的“剩余精力”。 3.评价 (1)消极对贬低游戏的价值负有责任 A.既然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那么它就是无价值的、不道德的,应当予以禁止。 B.只是把游戏当成是“导泄”的手段,认为与其禁止儿童游戏,不如让儿童去游戏,在游戏中发泄剩余精力更为明智。 (2)积极 A.说明了游戏的物质前提只有当机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机体才有可能去游戏

B.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作用 (二)松弛消遣说“松弛”说 1.代表人物 拉扎鲁斯帕特里克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起来的一种活动。 (三)预演说“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1.代表人物 格鲁斯 2.主要观点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功能,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3.评价 (1)积极 A.认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B.对于改变人们的儿童观、扭转当时人们认为儿童游戏物价值的传统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2)消极 A.只用“本能”的概念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齐观。 B.成人已不需要为生活做准备,可成人仍然有游戏的需要并继续游戏。对于这一点不能有很好的解释。 (四)复演论 1.代表人物 霍尔 2.主要观点 游戏是个体再现祖先的动作和活动,重演人类种族进化的历史。 3.评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共6篇) (一)做家务的能手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劳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经常做家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1.整理书包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三组:炒鸡蛋。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做家务的能手 主动、经常做家务 (二)不要明日复明日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拖拉作风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好,下面教师给大学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寒号鸟》。 二、教师讲故事(音乐配音) 听完故事,大家想一想,寒号鸟最后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故事听了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情境表演 1.舞台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室,一半是学生冬冬的家。冬冬坐在中间,左边可够到教室里的课桌,右边可够到家里的书桌。 2.一学生用手举一日历,分别用大挂历形式展示,星期一、……;一学生扮演冬冬的同学,轮流找冬冬去玩,日历从星期一开始展示。 同学们,今天的课外作业是第一课的练习题。 (冬冬从教室的书桌里取出一本练习册,放在家里的书桌上。) 同学甲:冬冬咱们出去打球吧! 冬冬:我的作业还没做呢!(想了一会儿,好吧,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跟同学甲下场,然后回到舞台中间。 日历翻到星期二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其实质是用数学与计算模型的说明人类心智的过程与特点。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采用启发式程序,用“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办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后解决问题。 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模型,从中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或心理活动是一种“计算”的观念。 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信息加工流程模式: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经常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图例39)

认知心理学概述

大腦與語言神經作用 一、腦的構造 (一)腦葉(Lobe)與功能區 ?額葉(frontal):中央溝前,與推理,計畫,某些語言與運動,情緒,以及問題解決有關。 ?頂葉(parietal):中央溝後,與觸覺,壓力,溫度以及疼痛有關。 ?顳葉(temporal):外側裂,與知覺、聽覺刺激辨識、以及記憶(海馬迴,hippocampus)有關。 ?枕葉(occipital):腦後側,與視覺有關。 (二)語言區 ?布洛卡區(Broca's area):額葉下方,與使用語詞有關 B型失語:無法講話,無法用字詞,說話緩慢並且不連貫 ?韋尼克氏區(Wernicke's area):顳葉後方,與瞭解/組織語意有關 W型失語:無法了解語言內容 ?神經纖維束(Arcuate fasciculus):連接兩區,訊息(視覺或聽覺)先到W再到B A型失語:講話雜亂無章無且無法複誦字詞 (三)半球與側化 ?大腦半球從中央分成右腦以及左腦兩半球,透過一條由億萬條神經纖維組成的寬帶(稱為胼胝體)溝通訊息,每一個腦半球都特化來執行某些行為。 ?身體左側的感覺訊息傳遞至右腦,右側感覺訊息傳遞至左腦。一般人的腦是左右並用,透過胼肢體來分享資訊。 ?右腦對於空間能力,臉孔辨識,視覺心像以及音樂具有優勢;左腦則在評估,數學與邏輯上具有優勢。

?90%的人使用右手書寫,吃東西、丟球(right hand dominant),其餘10%的人是左撇子。 ?95%的右撇子語言的優勢腦是左腦,左撇子中也有60~70%是由左腦掌管語言。 ?Sperry及Gazzaniga(1981諾貝爾獎得主)以腦部分割實驗證實切除胼肢體的受試者表可以行走,閱讀,談話,從事體育競賽,以及進行手術前會做的任何事。 病例直視前方螢幕的一點,若一個湯匙的圖案在點的右方閃現,病例可辨識出湯匙,並且說是湯匙。假若是在點的左側閃現,病例會說「什麼也沒看到」。當病例被要求選出一樣左手專用的物件時,可以正確的選出湯匙(觸覺訊息傳至「看到」湯匙的右半腦),但當被問到這個東西是什麼時卻無法說出來,因為右腦不司「語言」。 ?另一項實驗是複合圖,圖中左邊是一位女士的臉孔,右邊是一位男士的臉孔,病人凝視額頭中央的的點。當被要求由完整的圖片中指出先前所看到的臉孔時,通常會選女人臉孔。假如病患需要說出這張圖所呈現的是男人或女人,病患會說是男人,左右腦對不同的反應有主導權,在這個案例中,右腦是臉孔辨識的優勢腦,左腦則是語言的優勢腦。 ?醫師進行腦部手術時為避免傷及語言區,常採用瓦達測試(Wada Test),將快速麻醉劑注進入左側或右側的頸動脈,於是會有一側的腦半球會被暫時性麻痺。如果是左腦主導語言的人,會出現啞口無語的狀況,但如果右腦半球被麻痺,他們仍舊能夠言語以及回答問題。 二、腦神經運作 ?大腦是由萬億個特化的神經細胞(神經元) 所組成,每一個神經細胞有細胞體、一或 二個軸突(傳送)、近萬個樹突(接收)三個部 分,軸突末端細分多個發送端(神經末梢), 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間有個稱為突觸 的小空隙。 ?神經系統以低電壓脈衝引發化學物質傳導與擴散的方式傳送訊息。神經元啟始訊息以電脈衝的方式在軸突中傳導至發送端,引發化學物質(神經傳導物)流到突觸,藉擴散 作用傳送到下個神經元的樹突,再引發一個神經脈衝繼續傳送,反覆循環直到訊息到達目標位置。當神經脈衝傳到下個神經元時,神經傳導物會被回收再使用。 ?神經元傳電部分的結構類似電線,中央是軸突,外面包裹著一層叫髓鞘的物質(由神經膠細胞組成),有絕緣的作用,和電線不同的是,髓鞘是一節一節的。髓鞘間的裸露處 稱為蘭氏結,脈衝在蘭氏結上跳躍式的傳導可以使訊息的傳遞更加迅速,最快約每秒100公尺。

综合幼儿特殊儿童认识动物

中年级生活语文教案(中度) 课题:认识动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4课时 授课班级:中年级 授课教师:赵雪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鸡、鸭子、狗、猫、牛、羊”动物名称,能准确发出小动物的叫声。 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我是xxx,xxx。”并协调小动物的动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4、康复目标: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提高学生手指灵活性和手指的协调能力。 分层要求: A组:(王馨悦、于明洋) 1、会读“鸡、鸭子、狗、猫、牛、羊”动物名称,能准确发出小动物的叫声。 2、能说出“我是xxx,xxx。”并协调小动物的动作。 3、学会倾听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掌握游戏方法,遵守游戏规则。 4、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提高学生手指灵活性和手指的协调能力。

B组: 1、会读“鸡、鸭子、狗、猫、牛、羊”动物名称,能发出小动物的叫声。 2、能说出“我是xxx,xxx。”并协调小动物的动作。 3、提高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4、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提高学生手指灵活性和手指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句子。 教学难点: 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演示法。 教学资源:词卡6张;小动物图片6张;多媒体课件一个;音频一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手拍拍》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个地方美不美啊小动物们也觉得很美,它们想来这里和我们做游戏,我们去邀请它们好不好 三、图音结合,学字学句

中学心理健康课优秀教案(全)

《学会设计》 【设计理念】 本活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 【活动目标】 1.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 2.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难点: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张白纸、一个信封。 2.一盒舒展、悠扬的音乐磁带。 【适应对象】 中学生。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引题 二、游戏活动: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 导语:“每一个人都从过去走到现在,又从现在走向将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前进。看到了一些你曾经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稍作停顿) “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10年了.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