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习题1.doc

《诗四首》习题1.doc
《诗四首》习题1.doc

《诗四首》训练测试

1.下面各组中加粗字的注音、释义和句中字形无误的一组[ ]。

A.晨兴理荒秽(huì),戴月荷(hé)锄归。

B.大漠孤烟直,长河(黄河)落日园。

C.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D.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荷锄:扛着草木长:丛生

B.孤烟:烽烟长河:黄河

C.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无时:随时

D.腊酒浑:浑浊候骑:等候骑兵

3.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句表明诗人不善于种田。)

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两幅美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

D.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快到节日了村里很热闹,村民因家贫而衣着简朴,但村民的感情很真挚。)

4.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译为:

5.按要求默写诗句。

(1)《游山西村》中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严峻、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田园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强烈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使至塞上》一诗中的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我如飞扬的蓬草随风万里来到塞外,蓝天上一行行归雁飞入胡地。

B.在萧关那里恰逢骑马的侦察兵,他们告诉我都护在更远的燕然。

C.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D.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5.(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十 诗四首

三十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

30 课诗四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第30课《诗四首》

第30课《诗四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设想1、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熟读成诵。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扎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在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①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三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②“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正音、化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③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齐背全文。《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很多诗人也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僚,做他们的参军。这些诗人把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这些记述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的诗歌,便称为“边塞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诗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本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叙事,有写景,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微妙难言的内心情感。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齐读2、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土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

30.诗四首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水平目标 1.增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能够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能够先逐句解释,然后实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0诗四首

30诗四首 西固镇中学姚艳茹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8.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

30诗四首教案

30诗四首 课前活动: 学生自己读诗,查出不会读的字音,并根据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而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而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4、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自学指导(二)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第30课诗四首

第 (一)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二)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 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 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 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 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 安宁、美好的生活的 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 《归田园 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a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 b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 是什 么? c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 进行对照 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 面。(要 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 情) . b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 己喜欢 的理由。 齐背课文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 .全诗 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 劳作的 辛苦与执 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 .田园劳作 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C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 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 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 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 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 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 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 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 戴月辛勤耕耘, 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 《使至塞上》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 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 授课时间 ____ 课时 星期 教学课题 诗四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 学 教师活动 程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研读课 文 a .诗人如 终于来到 种下了豆 豆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 回家的路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 b. “衣 王维 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