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赵占良)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赵占良)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赵占良)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赵占良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课活动也需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下面主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谈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的一些思考。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1]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2]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事实是为掌握概念服务的,有时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性材料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老师关注了学科概念,但一节课下来,往往重点不突出。要从这个情况转变到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概念。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概念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非常重

要。生物学里边有很多概念是跨学科的,如系统、生命系统、物质、能量等。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就提出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重要性。当然,学科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夯实学科核心概念,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关注跨学科概念。听评课活动中,要关注执教教师是否重视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

(3)教学活动

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听评课时应该从关注探究转变为关注探究与实践,既关注探究又关注实践。探究和实践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探究主要是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界现象的一种解释;看到一种现象,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探究一番,探究后获得的是知识,是对自然界的解释,是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观点,这是科学层面的东西。而实践主要不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它是要解决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为获得新的概念、观点、新的理论。解决问题,可能是生产新的产品、可能是发明新的技术。实践育人是教育部明确提的一个要求,而实践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科学教育在重视探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这也是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趋势,现在流行的STEM,其中有一个就是工程实践。

前不久我到武汉调研,武汉49中的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了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后,他们就做化妆品、香皂;学了植物组织培养后,他们就做一些试管苗、会发光的组培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非常大。而且他们还成立了学生公司,公司里有总经理、市场销售人员、财务人员等,都是学生兼任,在学校里开展模拟公司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包装、营销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转变的可能更多,我只说两点。

第一,在情境创设方面,要实现从关注作为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到作为问题解决型学习任务的真实情境的转变。过去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情境创设怎么样,往往看导入环节是不是设计得巧妙、生动,是不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作为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所谓真实,就不应是虚构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生活、科学研究中真实存在的。例如,我们教材里种群密度这节,“问题探讨”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一张纸上,撒了很多不同颜色的碎纸片,问学生,统计这么多纸片中红色的和绿色的各有多少,你怎么统计?学生可能会想到取样。按照过去的观点,这个情境应该是可行的。但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它就不是真实的情境,而是一个虚构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中,谁会去数这么多小纸片?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改。农业科技人员试验了一种新型除草剂(低毒、无害)对于杂草的除草效果,在进行试验时,涉及杂草的数量统计。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我们把农业科技人员科研论文的一段摆在这里,让学生讨论,学生会觉得这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们将来教学方式里涉及的一个

大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第二,从关注释疑解惑到关注激疑生惑的转变。原来关注教师的释疑解惑,而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仅释疑解惑是不够的,必须要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然后去分析解决问题。怎么去激疑生惑?目前还做得很不够。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满堂问,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在高中,齐问齐答的状况非常普遍,但这不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能不能让学生在更多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应该是听评课重点关注的。

(5)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评价学生的?有哪些手段、做得怎么样?在这方面,听评课要实现从关注评价的促学功能,到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的转变。原来我们各种评价的目的都是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显得比较局限,视野还不够开阔、境界还不够高。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应该更加关注评价的育人功能,通过评价去育人,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他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要关注他在情感方面、观念方面、思维方面的表现。如果老师做到了这点,那就是他关注了育人功能。我们听课者也要关注老师在这方面的表现。

2. 从听课到课堂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关于听评课,现在比较专业的说法叫课堂观察。我们要把听课活动变得更专业,就要实现从“听课”到“课堂观察”的转变。需要明确,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观察什么呢?崔允漷教授指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程实施、课堂文化。[3]

怎么观察呢?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上观察和课后交流三个方面。听课者在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如果不准备,往往收获很有限。有人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而决定。你不想看到的东西,往往就视而不见。爱因斯坦也说过,“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这在认知心理学上叫观察负载理论。每一种科学的观察,它背后都是有理论指导的,负载着理论去观察。

我们在听课前,应该对听课做一些理论的准备。李杰提出准备阶段的五个确定:确定观察的主题(不一定是这节课的课题,比如观察课堂提问、对话行为或其他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和确定分工。[4]工具包括一些量表,事先要设计好量表;分工好了要确定观察者坐在什么位置观察。如果都坐在后面,便于观察老师的行为,但不便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听课者如果负责观察老师的行为,那你就坐在后面,如果你负责观察学生的行为,你要坐在前面的角落里。

课上观察,有人提出“2+1”,即两个记录一个访谈:记录时间、记录细节,最后要有课后的访谈。关于课上的记录,有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种,大家平时可能多用定性的记录。如

果要做课堂观察,提高科学性,定量观察就更可取。定量观察是要预先对课堂上的要素进行解构和分类,然后对特定时间内出现的行为进行记录,比如观察的主题是提问,要把提问解构成若干个观察点:提问的数量、类型、层次,提问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类型,教师候答的时间,教师理答的方式……厦门市教科院在很多年前就专门对课堂观察进行了课题研究,并出了专著。[5]例如,问题的类型,可以解构为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论证性问题、情感性问题等。老师提问时,你要判断是哪一类问题,然后在相应位置下打勾。提问的方式,是直接点名还是齐答、自由回答,还是举手者答、未举手者答、相互补充?也是在相应下面打勾。提问的广度记录表,就是对学生的覆盖面,把座位位置次序图画在纸上,提问哪个学生就在哪个位置下划勾,一堂课下来提问的广度怎么样就一目了然。“教师理答情况观察表”中将理答分为几类:记忆性的、目标性的、发展性的、诊断性的,还有压制性的。我也看到过压制性的,让学生有很强的挫败感,不太好。课堂观察表如果设计好了,记录起来就非常简便。关于课堂对话,也有老师就对话的类型、记录进行了探讨。大家也可以阅读文献,借鉴记录的方法。

当然,也有整体综合性记录的观察表,这是比较常见的,使用比较方便,但比较粗放。

3. 评课:科学民主+人文关怀

评课包括评课的内容和评课的方法。评课的内容,有的人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个性、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八个方面对老师进行综合评议。这里不详细展开,而是重点探讨如何在评课时做到科学、民主,有人文关怀。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评课之前要跟授课教师交流,避免先入为主

听完课之后马上评课,这是有风险的。我举个例子。某次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上课老师面面俱到,把教材中的旁栏思考题、拓展题都让学生在课上思考。我觉得这没必要,这些是拓展性的,学生有兴趣就想一想,没有兴趣就不想,这也是我们编教材的意图。我本来想在评课的时候批评这种做法。幸好,我在批评之前跟老师交流了一下。他说,现在高考什么都考,别说旁栏思考题了,连小资料都考,我们不敢放过。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不符合我的理念,但他有他的道理,于是我就正面评论,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聚焦重要概念、大概念,有些枝节性的东西,可根据时间,能让学生课下做的就让学生课下做。这就说明听完课跟老师交流的必要性。

(2)评课时应倡导并建设平等、民主、真诚、探讨的教研文化

教研员都是各地的专家,老师们都把你们看得很高。在评课的时候,第一,别总以专家自居;第二,要发动所在区域的其他老师来评。我在北京市听过好几次课,参加过他们的区教研活动。他们非常民主,区教研员往往不先发言,作为组织者,让听课的老师先说;而老师们评议得非常好,哪些地方不足、可以怎样改进等,都说得都非常到位;最后教研员再总结一下。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我们要倡导一种平等、民主、真诚、探讨的教研文化,被

评者会觉得你确实在帮他,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给他打分。

(3)听课小组根据分工各有侧重地评议

各小组要根据分工有侧重地评议,不要都是综合评议,教研员最后做总结的时候可以综合评议,其他听课老师事先可以分好工。

(4)拿证据说话,以理服人

实现比较专业的课堂观察,就要拿证据说话,以理服人。

(5)挖掘事实(行为)背后的理论(理念)支撑,上升到理论高度

要挖掘事实背后的理论,或行为背后的理念,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评课。上升到理论之后就可以影响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仅仅这一节课。我在一个地方听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做小组活动,实际是运用导学案做题目,学生围着桌子坐,很认真地一边看书一边做学案上的题目,非常安静。过了一两分钟,老师突然大声说:“怎么都是自己在做啊?要小组合作,大家讨论啊!”学生就开始讨论。后来我在跟他交流的时候说,小组合作不是形式,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完成的,一定要让他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需要合作的时候再合作,合作应当是自主基础上的合作。比如做一个复杂的实验,有人负责操作、有人负责观察、有人负责记录,大家配合。做学案上的填空题,合作什么啊?可以先自己做,做完再交流。就是说,这个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上还有误区,还不到位,为什么合作?他还不清楚。觉得既然是围在一块了,做什么都得合作。

(6)关注育人价值、生命教育

生物学科更要关注生命教育,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学生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是一种生命体验,都是他的经历,这个体验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是兴奋的、激动的还是沉闷的、无趣的,那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生命教育、育人价值贯穿在他的生命体验里边。有时老师觉得开个玩笑没什么,但如果这个玩笑让学生不舒服,哪怕是一瞬间给学生的生命体验不好,那就是不好的。这背后其实都是一种理论支撑着。

(7)根据场合,尊重授课教师

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尊重授课教师。不同的场合,评课的方式也不一样,评哭不是目的。哪个做课的老师都不喜欢被评哭,但有时候就有评课专家把上课老师评哭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在会上讲,有些内容会下单独跟老师交流。

(8)既要规范,又要灵活,突出重点

评课不要八股化、模式化。关于模式化的专家评课,有一种说法是,专家在听课时睡着了,一打下课铃醒来就评:三条优点两条缺点一条建议。这就是套路。

4.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评课总得有标准,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应试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答案肯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答案也是不同的。省教研员、市教研

员,两者评课角度就不完全一样。

虽然好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要求,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有很多专家提了不同的标准,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个人的观点是,生物课最基本的是要突出一个字——“活”。生物都是活物,一定要讲活。怎么体现这个“活”字呢?第一,知识要学活。概念教学要重在理解概念的实质,不去抠字眼。如果仅仅是抠字眼而对概念的实质理解不了,那你就没法活起来,会越学越死。第二,思维要活跃。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那肯定活不起来。第三,思维要灵活。思维光活跃了还不行,还得灵活。如果思维总是钻牛角尖,不会换角度来思考,没有发散性,那种思维再活跃也不行。生物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学生物学需要思维上的灵活性。第四,要有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既要包括探究活动,又要包括实践活动。第五,要联系现实生活。即使学习非常微观的内容,也要联系现实生活。第六,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生活,这是最高的要求。学生物课,能够做到启迪人生吗?我在《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一文中,说到生物学的学科思想有什么特点,说它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覆盖,举了很多生物学如何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例子,那不就是启迪人生吗?[6]比如我们讲细胞,会讲到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过程,这是为个体做贡献、为整体做贡献,当然也是由基因决定的。我们联系一下每个人在社会里边生活,有时候也需要一些牺牲精神,牺牲个体、牺牲局部是为了整体。再比如,我们讲人体的稳态,说到稳态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这不就是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吗?如果将细胞学讲到这个程度,是不是对人生有启迪呢?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说的这些都不是标准答案,我希望各位

老师一起来思考,去补充一堂好课的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1]沈正元.课堂观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场革命[J].现代校长,2007年第5期:页码?

[2][3]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 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79~83.

[4]李杰.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5]伯海英.促进师生发展的校本课堂观察技术.学苑出版社,2011年.

[6]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2):4~6.

注:本文由包春莹根据赵占良老师于2017年5月18日在长沙市召开的“人教版中学生物课标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上的讲座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语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6日至2017年12月30日参加“中小学教师学科核心素养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听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文清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的中国教研网执行总编、中国教师研修网副总编朱立祥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

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总之,通过此次的学习,犹如在我的脑际间吹过一阵清爽的风,促我警醒,让我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核心素养培训后的学习感悟

核心素养培训后的学习感悟: 临河一职池永昌2106.10.26 10月22日下午2点,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武新春教授在我校举办的题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其培育》教育理念培训会,在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方面阐述的翔实具体,对我帮助很大。 在武教授看来,良好的人格,聪慧的心智和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正确成长的基本要素。那么,作为一线教育者的我,如何更高效地高质量地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将来的有用人才,就成了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了-----以前的培养思维还有哪些能保留?我要给自己充实哪些新鲜血液?具体入手处在哪里?道理简单,可入手却非容易之事。 武教授说,教育的根本在心灵,思维灵动为始终。纵观那些高考张元的后续发展,几乎没有一个在自己的行业里的有多么突出,也没有成为“职业状元”。反而,我们的那些共和国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凭借着坚定的目标、强大的的精神意志和创新意识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他们的文化并没有多高。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是要面对社会,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但是,过于强调高考和就业的实用主义专业化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完整的全面的人格塑造,使得很多学生一踏入社会更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差,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能力差,吃苦耐劳能力差。前两年,著名歌手李代沫因涉嫌吸毒、藏毒被刑事拘留一事成为热点新闻。李代沫曾经辉煌的一连串的荣誉与犯罪形成鲜明的对比。教育中,德为先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自尊感、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等优秀的品质。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宣扬,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起学生的道德意志。基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与行为习惯。我们对学生的个人仪表和文明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统一执行中职学生的个人仪表要求,如男生禁止染发,头发前不覆额、不遮耳,禁止戴耳环、耳钉,进入实训场所身着工作服;女生不带耳环和项链,不化妆,进入实训场所不穿裙装,身着工作服。在文明习惯方面,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迟到,爱护教学设施,着重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等良好文明习惯。 1、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要求有机的结合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来源:《中学生物教学》2017 年第 7 期 作 者:赵占良
[日期:2017-07-30]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5 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 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 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 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 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 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 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 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 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 课活动也需要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下 面主要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谈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 课的一些思考。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 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 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 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 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 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 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 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 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 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 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 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 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 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 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30)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此书名称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该本书的主题,即是有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此本书的作者是余文森教授,余教授目前是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兼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课堂教学改革及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颇有心得。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也是现在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都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而余教授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论述并且结合理论与实践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 全书从三个主题来层层推进核心素养落地,分别是第一篇“核心素养的意义”,此篇主题是全书的方向与基石,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基本原理;第二篇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这是全书的关键和先导,阐述了素养本位的新型教学观;最后一篇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与途径,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三个主题环环相扣,互相呼应,构建了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深入浅出,将高深的理论浅显化,令人获益匪浅。 全书内容丰富,我就选取一些自己较感兴趣,有共鸣的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从我们高中开始,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更应该牢牢把握住教育改革的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而作为一

名历史教师,我更关注我们本学科的内容。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类。这五个内容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这五点内容浅显的认识。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来讲,就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在史学中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历史观,比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正统史观等等,当然还包括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组成的各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结论,以史为鉴,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历史要有恰当的方法,很多同学对历史没有宏观的框架,是因为他们没有历史结构,没有历史的时空观念。在历史中,时空观念好比数学坐标中的XY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在坐标中找到对应的位置。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素养了。学习历史很重要且基本的就是要搞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在单元练习时,总是张冠李戴,将唐代的事物错误的记忆成宋代的,将汉代的记忆成秦代的,等等。这反映出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时空观念模糊,导致考试失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完全可以通过课后来记忆强化。 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实证就是高中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听名师谈“核心素养”有感 九龙小学徐润丽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

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

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的改革总会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作为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英语素养,关注英语内容、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学实践与英语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的给学生提供能够脱颖而出的条件。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英语课程。高中英语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整体掌握英语课程目标,整体认识英语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整体把握英语课堂可以凸显英语知识的脉络,抓住英语本质,弄清英语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英语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英语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听、说、读、写、看等,积累英语活动经验,感悟到英语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在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英语情境、历史情境。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面向未来而化解问题的创新能力远比复制既往的知识更具建设性价值,强调个人在面对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境时,灵活“分析、推断和沟通”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基于独立人格、自由思考而做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发展性探究能力。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提供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他们在英语知识与其应用之间建立即

读书心得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基础教育改革正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现如今的学校教育。余文森教授首先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完整地表述了核心素养的划分和形成体系,最后以课堂教学策略为例,清晰地说明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如何实施,让我获益匪浅。 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正如一个人的素养:学识、智慧、道德、品格、思想等一定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和神态表现出来。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及创造、文化传承及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唯一或者主要属于语文的核心素养,我们称之为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提出“生命语文”的熊芳芳老师说:语文教育,应该进入并唤醒生命,将之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作为“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脱离了特定场合的知识,知识就是死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知识的情境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转化为与知识产生或具体运用的情境具有相似性结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类似知识产生或运用过程的情境,从而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 前几年在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时,觉得他真是位善于思考,专注钻研教学的老师,他从“心灵力”和“敏感力”出发,创设贴近生活实际,易于被儿童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会说的基础上学会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在我看来,这就是贴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对低段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情景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我在设计《小书包》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小书包里都装了哪些学习用品。因为每天,学生都会背上书包来上学。学生都会说并且说的完整。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进行一段时间后,又设计看看同桌的书包里有什么文具,再次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背诵。在课堂活动的最后,设计“比比谁的书包整理的最整齐”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小书包是上学的好伙伴,应该学会整理好。升华了学生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就这样,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教学贯彻整个课堂教学,它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超越个人狭隘的时空限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长而久之,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赞科夫强调:“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地作用。除了通过联系生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7)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今年暑假学校分享的读物是余文森教授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说实话,看到书名,你就知道这是一本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类指导书籍,不大能勾起阅读兴趣。但当你沉下心来潜心阅读,你会发现书里不仅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名家名言,还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教学实例,读完让人受益匪浅。本书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当前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实施策略,让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和理解,对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了更好的认识,对课改所需的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明确的概念。现将我读本书的认识和感受主要总结如下: 首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这些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次课改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新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简单地说,核心素养就是品格和能力。就能力而言,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把学生学习的基本及核心能力归纳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对于这一点,作为英语教师的我颇有感触。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英语学科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老师把英语学科当作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来对待,除了要求学生背词汇外就是刷题,做阅读理解以提高阅读分,而忽视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其说英语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用来沟通的语言工具,其学习的目的更在于运用,因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能力,缺一不可。目前我们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流利地读完一篇英语文章并正确理解、从来都是用中文思考英语问题、以及无法正确流畅地用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想法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同时也困扰着我们老师。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抛开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正如书中所言,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接替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文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都能相应地得到发展了。 其次,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的认识。“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就教学方向而言,书中提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强调人才是教学的对象,“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传统的教学往往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把书中的知识在40分钟里迫切地往学生脑子里塞,认为把要教的内容讲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来都忽视学生是否有接收、消化。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教学的首位,其实就是要尊重宽容学生,顾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这一点与一直以来的“因材施教”自然呼应,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让学生通过教育变成快乐人。这一点,让我触动很深。还是应试教育把学生和老师都压得喘不过气,无暇顾及学习和教育的趣味性,渐渐地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英语学科。理想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充满了学生的声音,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小组之间思想碰撞、或是写完文章分享点评等等,而如今我们见到更多的还是教师一人讲得多,个别学生被点名回答问题,缺乏交流的时间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更多的任务是背诵单词课文、做阅读理解,渐渐地也就对英语失去兴趣。因此,正如书中提出的,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努力建立真正的新型课堂。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

听尹少淳教授《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常态——主题式学习》讲座有感

听尹少淳教授《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常态——主题式学习》讲座有感 今天上午区里组织中小学美术老师听尹少淳老师的讲座,这是第一次到艺术中心听有关美术教学方面的讲座,提前调了课,一大早怕路上堵车,所以早早的到了。 一开场尹教授就以问题“黄河的起源在哪里?又是从哪里汇入大海的?”导入了他要讲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倒难倒了不少人呢,因为如果不是尹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说到了河流的起源,尹教授自然引入了核心素养的由来,它的源头在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的五步教学法。 那核心素养最终要达成什么呢?尹教授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最终是要去解决问题。如何在本学科中有结构与节奏的安排你的教学,能使用本学科专业术语、专业技能、融入生活的完成要解决的问题。 他在论证中引用了司马光砸缸的典故,通俗易懂的说到司马光能救出那个落水的小孩儿,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首先他要知道水是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危险的,否则他也许会在一边看乐子,好玩得很!再者他还得知道缸是能用坚硬的石头砸破的,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得砸在哪个位置才行,最重要的在危急时刻他得有沉着、冷静、机智

的品质,敢去做才行。看似并不复杂的事情,完成它却需要知识的获取与储备,这是最重要的前提,而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所具备的能力与心理品质也同样不可少。 另外尹教授也用实例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大数据、国际化的现状进行了阐述,让从事育人工作的老师听了之后有一些危机感,而我们不同又优于网络计算机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情感、思维、能动性的。 这次讲座我的主要收获是在教学中如何能更好的创设的问题情景,设计合理层次结构的课,让学生利用本学科所学知识完成学习目标,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定稿版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要从预设目标及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5个方面发生“转变”;要从听课转到课堂观察,并说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评课,指出评课要做到科学、民主且有人文关怀。结合前述,说明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观察课堂;好课;标准 1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目标的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事实是为掌握概念服务的,有时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性材料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老师关注了学科概念,但一节课下来,往往重点不突出。要从这个情况转变到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概念。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概念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生物学里边有很多概念是跨学科的,如系统、生命系统、物质、能量等。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就提出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重要性。当然,学科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夯实学科核心概念,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关注跨学科概念。听评课活动中,要关注执教教师是否重视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 (3)教学活动 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在这个方面,听评课时应该从关注探究转变为关注探究与实践,既关注探究又关注实践。探究和实践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理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感悟体会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感悟体会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感悟领会篇【一】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答复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 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开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 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其实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习题,其实不能给人生好的途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途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的一些思考

导读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听评课是广大教研员的重要工作。教研员通过听评课来指导教学,还通过组织一线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观摩、切磋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听评课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发布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核心素养成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听评课活动也需要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断改进。 本文主要结合中学生物教学,为各位老师提供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的一些思考,建议各位老师收藏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5个“转变” 当前的听课、评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有散漫化、表面化、作秀化、一刀切、无准备、少对话、欠精细、效率低等。 崔允漷教授认为,听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任务、没合作;有结论、没证据;有实践、没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应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目标预设和达成 在目标预设和达成方面,听评课要从关注三维目标转变到关注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表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今后的听评课应当更多地从这四个方面评价教师关于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 我认为关注核心素养,不仅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素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还要关注更上位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等同的。归根结底,要更加关注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听每一节课,都要想一想,这节课这么上有没有育人价值?有什么育人价值?还是只有“育分”价值?要从“育分”到育人,关注育人价值。其实关注核心素养就是关注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达成目标,在这方面,我认为要实现从关注学科概念到关注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转变。 过去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概念,不分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等,有时甚至关注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的事实。事实是为掌握概念服务的,有时我们把具体的事实性材料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把概念放在一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老师关注了学科概念,但一节课下来,往往重点不突出。要从这个情况转变到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概念。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跨学科概念对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生物学里边有很多概念是跨学科的,如系统、生命系统、物质、能量等。美国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就提出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重要性。当然,学科教学重要的还是要夯实学科核心概念,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关注跨学科概念。听评课活动中,要关注执教教师是否重视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九龙小学徐润丽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 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

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精品教育文档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基于以上要求,根据《进步》一课的内容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立足时空变化,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具体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将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统一起来,使历史成为特定时空连接点上的一个坐标,展示自然、社会与个人三位一体的历史。 1.营造时空背景,扩大历史视野 《进步》的教学设计,受中国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构图启发,立足宏观时空背景,展示历史时空之美、动态之美和多样之美。让学生在近与远、动与静、微观与宏观的交互变换中,不断调整观察历史问题的视野和视角,在整体与局部、表象与实质、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分析对比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强化时空观念。教学伊始,抓住本课标题,提醒学生务必在近代以来中国特定时空背景下思考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流淌中,在中国与世界的空间变换中,看到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快,内陆地区发展速度慢,城市发展速度快,农村发展速度慢等特?c;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沿海与内地交通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看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科技互动过程中,中国由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到与世界同步,到逐步成为引领世界交通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2.设置历史情境,引发跨时空思考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择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现象,在不同

学生核心素养感悟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感悟体会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生实验过后,可以将萌生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开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做出奉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习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

致生态平衡的毁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习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习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假如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假如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明确提出了态度在素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差异,有的早慧,有的要等待“开窍”。落到最现实升学的来讲,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中学,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适宜的好的开展平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核心素养感悟领会(二)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须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构造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感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感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感悟范文1#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

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