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

王振华潘康成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丁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即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又名酪酸菌。主要存在于奶酪、天然酸奶、人与动物的肠道与粪便中、某些树叶、土壤等自然环境中,一般在10%—20%健康人群中能分离到[1]。丁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研究是1933年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首先发现并报告,因此又名宫入菌[2]。丁酸菌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特性,在临床医学和畜牧业方面广泛应用于整肠药物、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微生物肥料等,是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微生态制剂。本文对丁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态学效应、微生态制剂在医学和畜牧业方面的应用、生产工艺等几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丁酸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学特性

丁酸菌为直或微弯的杆菌,产内生芽孢,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偏心或次端生,无孢子外壁和附属丝,内生孢子使菌体近中部膨大呈梭状,菌体大小(0.6~1.2)×(3.0~7.0)μm,端圆,单个或成对,短链,偶见长丝状菌体,周生鞭毛,革兰氏阳性,后期培养物可变为革兰氏阴性菌[3]。

1.2 培养和生化特性

丁酸菌为典型的严格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25~37℃,最适pH值4.0~9.8。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初期试管上部呈轻微浑浊,产大量的气体,后期沉淀较多。平板划线培养31℃24小时,可见直径1.2~3mm大小菌落,正面圆形,边缘整齐,侧面低凸,表面湿润光滑,乳黄色,不透明,略有酸臭味。[3,4]

丁酸菌不水解酪蛋白和明胶,但能使牛奶变酸、凝固、产气。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物质;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甘露糖、棉籽糖、乳糖、低聚半乳糖、木糖、木聚糖、核糖、阿拉伯糖、甘油、淀粉、纤维素,不能利用卫毛醇、山梨醇;发酵产物主要有丁酸、乙酸、丁醇、乙醇、甲酸、H2、CO2、丙二醇等;DNA的G+C含量27~28克分子%。[3,4,5]

1.3 丁酸菌的抵抗力

丁酸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芽孢杆菌,其制剂中活菌是以芽孢形式存在的,对各种恶劣环境及加工运输过程中的高温高湿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加热至90℃10min,100℃5min不会失活,pH=1.0~5.0时仍能存活[5]。其固体活菌制剂在室温、干燥情况下保存3年以上,未见活菌显著减少。能耐受胃液、胆汁酸、消化液。[6]

1.4 药物敏感特性

经多次抗生素药物敏感实验,初步认为该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不敏感,只对新生霉素、先锋霉素V、四环素等少数几种抗生素敏感。

2 丁酸菌的微生态学效应

丁酸菌服食后不受胃液、胆汁酸、消化液的影响,其主要在大肠粘膜表面增殖,但不会从肠壁吸收入血进入其它器官,最后随肠内物质一起排出。丁酸菌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氨、

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6]。经山东省卫生防疫部门证明丁酸菌对人和动物安全无毒、无副作用。目前已证实,丁酸菌作为微生态制剂具有以下微生态学特性:[7,8] (1) 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粪杆菌)的增殖和发育,抑制肠道内葡萄球菌、念珠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弯曲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等有害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减少胺类、吲哚类物质的产生。而丁酸菌本身不能分解蛋白质,所以不会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故不引起中毒症状和器官的病理变化。(2) 在肠道内产生维生素B族、维生素K、淀粉酶,尤对儿童有良好的保健作用。(3)丁酸菌的主要代谢产物丁酸是肠上皮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的主要营养物质。(4) 丁酸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抗生素并用时不会影响其生物作用,并能大幅度降低伪膜性肠炎的发病率。(5)丁酸菌是厌氧梭状芽孢杆菌,在人体内不受胃酸、消化酶、胆汁酸等影响,为人体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之一,在肠道内阻止有害菌的定植和侵入、纠正肠道内菌群紊乱。

3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

3.1 丁酸菌的发酵条件

田刚(2002)进行丁酸菌CM5的培养条件的选择研究,筛选出丁酸菌的最佳培养基,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0%,胰蛋白胨1.0%,酵母粉0.5%,牛肉浸膏0.3%,硫酸铵0.1%,NaCl0.2%,磷酸氢二钾0.4%,碳酸氢钠0.1%,MnSO4.H2O 0.02%,MgSO4.7H2O 0.05%,CaCO3 0.1%,最佳pH值7.0;最适菌体生长温度为36~38℃,最佳芽孢转化温度36℃,因此确定最佳的发酵温度为36℃;最佳的培养时间32~40小时;最佳接种量为5%[9]。

3.2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是在国内最近几年才进行研究,目前发酵培养液活菌可以达到1.9×109cfu/mL,生产成本较为低廉,生产工艺基本流程如下:[10]

培养基原料→溶解→灭菌保护剂

↓↓加入

菌种→活化→接种→发酵控制→发酵液→干燥→加填充料→制粒→质检→成品

若用作动物饲料添加剂,则在干燥后,质检包装即可使用[a]。

4 丁酸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丁酸菌制剂在国内外的应用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日本是研究丁酸菌制剂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国家,在1944年日本将丁酸菌活菌制剂以整肠剂药品(商品名米雅BM)正式投入临床应用。现有片剂、颗粒剂(并有含维生素B2、B5和泛酸钙专供小儿服用),均为日本米雅利桑株会社制造[5]。另外,日本还开发了丁酸菌液剂、粉末剂、胶囊剂等,并将其作为兽医药制品,用来治疗畜禽肠道菌群紊乱,提高生产力。我国对丁酸菌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才刚刚起步,目前仅有一种丁酸菌复配双歧杆菌制成的保健食品“肠康宁”闻世。服用后,在胃肠道内不会失活,临床还可与抗生素合用。与其它非芽孢类活菌制剂相比,丁酸菌制剂的稳定性更可靠,易于研究和开发。

4.1 人用丁酸菌微生态制剂

4.1.1 丁酸菌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丁酸菌为人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中的一种有益菌,其可促进肠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粪杆菌)的增殖和发育,并抑制肠道内葡萄球菌、念珠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弯曲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等有害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5]。从而纠正菌群失调,改善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减少肠道疾病的产生。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实

验[11],对丁酸菌活菌制剂—泰平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对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丁酸菌活菌制剂—泰平片具有一定的增殖肠道内有益菌和抑制有害菌繁殖的作用。

4.1.2 丁酸菌制剂的临床应用

丁酸菌活菌制剂经日本及国内的大量的研究证明,主要在大肠和盲肠的周边增生,目前广泛应用于消化、儿科、外科、肿瘤、妇产科等种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急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症等疾病的治疗[12,13,14]。丁酸菌制剂在临床上不仅对各种原因(肠道感染、肿瘤化疗、外科手术等)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急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对用抗生素所致的伪膜性肠炎有独特的疗效[15]。杨蕊敏等[16]应用米雅BM治疗28例慢性腹泻患者,包括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结果显示:服药后粪便中稀、糊、水、脓、血的改变天数为:第2天5%,第4天60.8%,第6天89.3%,第8天96.5%。另2例严重性腹泻服药2天后粪便黏液减少,第5天水样腹泻停止,腹痛腹胀症状未能立即缓解。所有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映。总有效率为93.4%。

4.1.3 保健食品

我国目前仅有一种丁酸菌复配双歧杆菌制成的保健食品—肠康宁。山东省卫生防疫部门对丁酸菌进行毒性试验[ 5 ],证明该品属于无毒物质,并经过中医药研究所药理室的药效学(功能)研究实验表明:丁酸菌对小鼠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小鼠腹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便秘型小鼠具有润燥滑肠作用(P<0.05 )。这均是该制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调整作用的结果。因此,它是优良的整肠剂,可作为保健食品来进一步开发。

4.2动物用丁酸菌制剂

丁酸菌制剂在人类医学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将其作为兽药制品用来治疗畜禽肠道菌群紊乱及消化性疾病在国内还是空白,其研究开发在畜牧业方面具有广泛前景。

丁酸菌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可在动物肠道内拮抗动物病原菌,维持和调解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的免疫机能,并产生淀粉酶、维生素,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作用,因而它可代替抗生素广泛用于鸡、猪、牛等动物。目前国外已经报道的作用有:促进动物的生长、预防和治疗痢疾和腹泻、预防和治疗肝病、预防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提高新生动物的存活率。另外丁酸菌对乳猪的拉稀有特别的疗效,作为饲料添加剂最大的优点是:其一由于丁酸菌有芽孢,在加工中可以耐受恶劣的条件,不会影响其生物活性,贮存时间的长短基本不影响其总菌数;其二是丁酸菌制剂对多种抗生素药物不敏感,可与多种抗生素药物合用。

丁酸菌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将大大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解决抗生素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向绿色农业前进。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绿色”的基本含义。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开始泛滥,特别是在饲料中大量使用,首先使病原菌突变为耐药菌株,同时还可导致动物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至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形成,严重的导致二重感染,甚至可引起死亡;其次,抗生素在畜禽体内及其肉、蛋、奶等食品中的残留,经加热处理并不能完全使其灭活,人类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另外,由于现代医疗技术、农药、化肥、激素、同位素和其它化工制品,以及物理因素常会直接或间接对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引起多种多样的疾病。微生态学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一门生命科学,随着这一学科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各种微生态制剂应用而

生,并引起高度重视,丁酸菌制剂由于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果作为药品、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和微生物肥料有着广泛的前景,可以使我们的饲料产品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对整个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ENNOY,SAWAK,MITSUOKA T. The intestinal microflra of infants: composition of fecal flora in breast fed and bottlefed infants [J]. Microbiol immunol,1984,(8):975-986

2. 深圳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市场部编,米雅BM片剂’98国内临床应用论文集(三),

1998

3.BUCHANANRE,GIBBONSNE. et al. bergey’s Maunal of Determ inative Bactoriology. Eighth Edition,1984

4.赵建新,张灏,田丰伟.丁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筛选. 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2002,21(6).-597-601,612

5. 庄志发,贺连智.冯紫慧简述微生态活菌(酪酸菌)制剂的研究应用.山东食品发酵,1999,

1:32-35

6. 孙吉萍,王树山,等. 微生态制剂“宫入菌”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9(4):18-19

7.KUROIWAT,IWANAGA M,KOBARI K. Preventive effect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M588 against the Pro clostridium diffcile during antimicrobial therapy[J]. J Jan A Inf D,1990,64:1425-1432

8.TAGUCHI N,ABE F,MIKAMI Y. Preventive of experiment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by Clostridium butyricum[J]. Jan J Bacter,1998,43:829-835

9.王刚.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条件的研究.饲料研究.2002,5:8-12

10.丁酸梭状芽孢杆菌生产简介. 食品工程与科学2003;10(28):1-3

11. 赵熙,冉陆,等. 丁酸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06):

-332-333,338

12. FUJITA I, TAKASHI K, studies on the anti-diarrheal activity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Miyairi 588[J]. Jan

pharmacol Ther, 1986,14:137-141

13. KUROIWA T,KOBTIK,IWANGA M,Inhibition of enteropathogens by Clostridium butyricum MIYAIRI

588[J],J Jpan A Inf d,1990,04:257-263

14. OKAMOTO T,SASKI M,ARAKI Y. therapeutic efficiency of oral-administration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J].

Digestion absorp,1996,19:65-68

15.唐宝英,朱晓慧,刘佳.新一代微生态制剂——酪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中国微生态学

杂志,2000;10(5):297

16.杨蕊敏,张键. 米雅BM棵粒治疗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30例临床验证. 中国老年杂志,

1995;15(4):13-16

微生态制剂市场分析(修改)

目录 一、行业简介 (2) 二、产业链 (3) 三、行业的发展概况 (4) 四、行业的管理体制 (5) 五、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9) 六、行业市场分析及趋势 (9) 七、公司销售情况 (10) 八、同行业竞争态势 (11) 九、未来发展规划 (14)

微生态制剂市场分析 一、行业简介 微生态制剂(Probiotics),也叫活菌制剂或生菌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用正常微生物群成员,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有活菌或包含细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用于动物的活菌制剂。目前微生态制剂己被应用于饲料、农业、医药保健和食品等各领域中。它是一种新型活菌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运用优势菌群,经过鉴定、培养、干燥等系列特殊加工制成的。80年代初四川农业大学何明清教授根据对病、健畜禽肠道12种正常微生物群定性、定量和定位测定结果,提出了幼龄畜禽下痢的原因是肠内菌群比例失调的新观点,在此微生态失调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活菌制剂称为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能提供营养、防治疫病、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畜禽产品的生产性能,使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从而使得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相应降低。可促进肉质改善,减少脂肪沉积。微生态制剂以其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优越性而倍受世人关注。随着畜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微生态制剂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显示出不可限量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公司主营的微生态制剂产品有:1.仔猪宝,主要功能为改善肠道功能,提高仔猪抗病能力,防止腹泻、拉稀。适用于保育猪。规格有500g/袋,20袋/箱和500ml/瓶,20瓶/箱两种;2. 促长灵,其功能主要有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尿中的氨氮排放。适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_裴男才

论文 34Skamarock W C, Klemo J B, Dudhia J, et al. 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3. Technical Note, NCAR/TN-475+STR, 2008. 125 35Hong S Y, Lim J O J. The WRF single-moment 6-class microphysics scheme (WSM6). J Korean Meteorol Soc, 2006, 42: 129–151 36Kain J. The kain-Fritsch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An update. J Appl Meteorol, 2004, 43: 170–181 37Hong S Y, Noh Y, Dudhia J. A new vertical diffusion package with an explict treatment of entrainment processes. Mon Weather Rev, 2006, 134: 2318–2341 38Collins W D, Rasch P J, Boville B A, et al. The formulation and atmospheric simulation of the Commum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J Clim, 2006, 19: 2144–2161 39Chen F, Dudhia J. Coupling and advanced land surface–hydrology model with the Penn State-NCAR MM5 modeling system. Part I: Model implementation and sensitivity. Mon Weather Rev, 2001, 129: 569–585 40Kanamitsu M, Ebisuzaki W, Woollen J, et al. NCEP-DOE AMIP-II reanalysis (R-2). Bull Am Meteorol Soc, 2002, 83: 1631–1643 41Xu Y, Gao X, Shen Y, et al. 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 Adv Atmos Sci, 2009, 26: 763–772 42Yuan Y, Yang H, Zhou W, et al. Influence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t J Climatol, 2008, 28: 1849–1859 ·动 态· 群落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 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 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人采用植物条形码通用的3个片段(rbcL, matK和psbA-trnH), 利用植物DNA条形码和Phylomatic方法构建了鼎湖山20 hm2森林大样地183种木本植物(隶属于24目52科110属)的群落系统发育关系, 并结合大样地5种生境类型分析了该群落的构建方式. 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均发现, 山谷(valley)和低坡(low slope)生境为系统发育聚集分布格局(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表明近缘物种共存于这些低海拔生境, 生境过滤(environmental filtering)可能起主导作用; 而且, 两者均表明, 高坡(high slope)和山脊(ridge top)生境为系统发育扩散分布(phylogenetically over-dispersed), 说明远缘物种共存于这些高海拔生境, 竞争排 斥(competitive exclusion)可能起主导作用. 然而, 对于高 谷(high gully)生境, Phylomatic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 扩散分布, 而条形码方法得到的结果为系统发育随机分布 (phylogenetically random), 表明与系统发育有关的作用可 能在这种生境类型下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 生境随机 化检测结果发现, 495对物种-生境组合(5种生境类型×95 个常见物种)中有52对存在显著物种-生境关联, 表明在物 种水平上非随机生境关联可能在局部群落构建时起到重要 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综合性期刊 PLoS ONE上(doi: 10.1371/journal.pone.0021273). 裴男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1909

微生物制剂专利名称

1.一种水体改良微生态制剂 2.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中硝基苯及苯胺的方法 3.利用微生物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方法 4.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高浓度含氮废水的方法 5.一种污染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 6.一种净化水体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7.一种应用于抗生素废水治理的好氧处理方法 8.一种生产除臭微生物制剂的方法 9.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 10.水产养殖废水杀菌处理方法 11.一种利用微生物制剂处理污水的方法 12.用于流域生物修复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制备和应用 13.一种用于养殖水体改良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14.用于淡水养殖水体改良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15.一种城市水环境修复和保护方法 16.一种高效降解有机废物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用途 17.一种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循环井方法与装置 18.一株高盐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除磷的盐弧菌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9.一种农作物秸秆田间就地生产原位有机肥的方法和应用 20.一种养殖废水处理方法 21.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河湖边坡生态三段治理方法 22.一种用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的改良型组合微生物修复剂 23.一种村镇重污染河水原位生物强化处理方法 24.一种工业化村镇污染河水净化与水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25.一种修复苯胺类污染水体的微生物制剂 26.一种利用好氧与两级缺氧好氧处理废水的方法 27.一种用于污染河涌沉积物原位生态修复的复合生物促生剂 28.一种用于黑臭及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修复治理的生物制剂配方 29.用于水绵大规模增殖的地表水生物修复治理工艺 30.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焦化废水总氮的方法 31.一种利用微生物处理焦化废水总氮的方法 32.一株高盐生物脱氮的小短杆菌菌株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3.一株高盐生物脱氮的盐弧菌菌株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34.一种高效水体脱氮施氏假单胞菌DB-33及其培养方法 35.一种用于养殖水体水质改良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 36.用于物化污泥处理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及制备方法 37.一种同时实现污泥减量的废水生化处理方法 38.一种受重金属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的方法 39.一种用于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微生物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40.一种低尿酸分泌量益生菌及其制备方法 41.含有混合微生物(BM-S-1)的微生物制剂及利用它的河川和湖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污泥自消化工序 42.酿酒酵母与嗜酸乳杆菌的饲料用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生产 43.一种用于池蝶蚌养殖的微生物制剂 44.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2018年益生菌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2018年益生菌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益生菌的前世今生 ............................................................................................... - 5 -益生菌是肠道健康的润滑剂......................................................................... - 5 -国内可食用益生菌名录尚有成长空间 .......................................................... - 7 -研究开发与配套政策:起步晚,奋力追赶................................................... - 9 -行业展望:个体小,价值大 .............................................................................. - 10 -全球益生菌市场:平均增长率约在10-15% .............................................. - 10 -产业链:上游外国垄断,下游多点开花..................................................... - 12 -重点产业介绍之一:酸奶与乳酸菌饮料市场未来空间大........................... - 15 -重点产业介绍之二:看好未来肠胃健康益生菌保健食品........................... - 21 -益生菌市场未来生存指南 .................................................................................. - 25 -差异化与电商化,走在益生菌产业浪潮前端 ............................................. - 25 -投资建议............................................................................................................ - 29 -风险提示............................................................................................................ - 29 - 图表1:肠道菌群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与中性菌三大类 ..................................... - 5 -图表2:肠道内益生菌群比例决定了人群健康程度............................................. - 6 -图表3:常见益生菌功能特性一览 ...................................................................... - 6 -图表4:益生菌具有四大类维持人体健康的功能特性......................................... - 7 -图表5:经我国政府准许添加的动物饲料、可食用益生菌名录 .......................... - 8 -图表6:益生菌研究与开发应用史 ...................................................................... - 9 -图表7:各国益生菌管理政策一览 .................................................................... - 10 -图表8:2010-2014全球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 - 11 -图表9:2016年全球益生菌市场地区结构........................................................ - 11 -图表10:2010-2014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市场规模 ............................................ - 11 -图表11:1985-2004年三种益生菌专利号申请情况......................................... - 12 -图表12:1985-2004年益生菌专利号基本被强国垄断..................................... - 12 -图表13:雪印乳业、生物技术和养乐多在嗜酸乳杆菌的基础专利申请对比.... - 12 -图表14:全球益生菌原料市场CAGR5.6%...................................................... - 13 -图表15:国内益生菌厂商2017年产值对比(万元)...................................... - 13 -图表16:国内益生菌供应商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 ............................................ - 13 -图表17:益生菌产业链示意图 ......................................................................... - 14 -图表18:全球益生菌产业链下游三大类产品占比 ............................................ - 15 -图表19:不同国家的传统发酵食品与所用菌种................................................ - 15 -

微生态制剂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新一代环保型饲料,经有关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在北京、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是从肥沃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经培育、扩繁而制成,它可以作为猪、鸡、牛、鸭及鱼、虾等养殖业的辅助饲料使用。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作用原理: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肠内有上百种、数百亿的细菌形成肠内菌丛,它与动物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肠内菌丛在发挥各种营养生理学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病原菌增殖等防御感染的作用。家畜的大肠菌症、沙门氏菌症以及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的发生都与肠内菌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使肠内菌丛的平衡保持正常对维护动物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它与畜禽生产中的各项指标的提高和改善有密切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取代或平衡动物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的微生物制品。狭义上讲,它是一种能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同时抵制有害菌系生长的微生物制品。 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作为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一方面投入菌种的代谢物中和肠内毒素,抑制了其它有害菌丛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宿主体内形成了正常微生物菌群,为宿主合成主要的维生素,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微生物进入一个微生态系统(畜禽体内)后,能否在那里定

居,生长繁殖并成为正常菌群而形成一个由微生物、宿主、环境三者之间呈生态平衡的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要看做生物和宿主双方是否具备定植条件。一般来说,畜禽在幼年时期最容易接受外来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加速体内正常种群的建立,有利于有机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从幼雏鸡开始饲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料时,其效果最好,其原因也即在此。因此,在使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时应掌握好使用时间,例如猪应在产前就对母猪使用,鸡最好在育雏时即使用。 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起点高,发展快,以研究乳酸杆菌、芽孢杆菌为主。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对动物营养、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首肯。 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 microecologial Ageent AMEA),又称活菌剂、生菌剂,是以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为主体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89

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第1章绪论 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第2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研究报告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研究报告 来源:中国数字医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e4891320.html,浏览次数:36日期:2012-06-08 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报告说明(请详细阅读): 一、本报告撰写来源于两套数据库: 一套数据库侧重于零售药店,来源于10个地区、1200多家药店的销售数据。十个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新疆、河南、湖北、江苏、重庆。 另一套数据库来源于16个重点地区、500家多抽样医院的销售数据,16个重点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石家庄、沈阳、哈尔滨、济南、南京、杭州、西安。 二、本报告将医院和零售两套数据结合起来对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分析,其中对于产品全国销售额的计算是依靠医院进货价和批发商的批发价格进行计算的; 比如妈咪爱,按照医院和药店的进货价计算,2007年销售额在2.8亿元左右。若按照厂商的出厂价计算,则2007年销售额应该在2.3亿元左右,若按照医院和要点的零售价格计算,则妈咪爱2007年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三、报告中对产品的地区销售分析以原始抽样数据为主(相关的图表下方均有说明),其中零售市场和医院市场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不同渠道,因此两套抽样数据之间的对比没有意义(如妈咪爱在北京医院市场监测数据和零售市场检测数据之间的对比没有意义)。 报告正文: 1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概述 1.1 肠道微生态制剂产品介绍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1977年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的。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边缘科学,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是由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可分成三大类: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合生素。1989年Fuller把益生菌定义为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1994年在德国召开的会议上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再次修订:“益生菌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其他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我国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岐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胞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制剂临床上可用于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止泻和防止便秘)、抑菌或杀菌作用(细菌素)、护肝(内毒素)、降压、调脂(甲羟戊二酸单酰辅酶A)、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有着较广的应用范围。 本报告中所述的微生态调节剂重点分析益生菌类,包括下列产品: 复合菌株制剂:贝飞达、金双歧、美常安、妈咪爱; 其它产品为单菌株制剂。 就菌种选择上,主要有: 含双歧杆菌制剂:贝飞达、金双歧、丽珠肠乐、培菲康; 含方乳酸菌制剂:贝飞达、金双歧、乳酸菌素; 含蜡样芽胞杆菌制剂:肠复康 含枯草杆菌制剂:美常安、天悦婷、妈咪爱 含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整肠生 本报告所述微生态调节剂的适应症均为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其中妈咪爱主要用于小儿腹泻的治

微生物制剂使用

池塘微生物制剂使用技术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 经培养、复壮、发酵、包埋、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用于动物的生 物活菌制剂。有时将其称为益生菌、益生素等。我国微生物制剂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水产养殖,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 颇具规模,光合细菌、EM菌、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 一、水产养殖业应用微生物制剂的背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由于种质退化、池塘老化、饲料不当投喂等原因导致病害频繁发生,可以说,病害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防治疾病,用药量不断加大,尤其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不仅使一些致病菌产生较强的抗药性,同时也影响了鱼虾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的正常生长,引起肠道内菌群生态的失调,从而影响鱼虾类的抗病能力。同时,大量使用药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2001年我国出口欧盟的冻虾仁产品含有违禁物质氯霉素便是敲响了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因为药物残留超标引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水产养殖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答案只有一个:推行水产品无公害养殖技术。由于微生物制剂可通过调节养殖水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净化水质,达到提高养殖品种健康水平及改良养殖环境的目的,而且微生物制剂具有无残留、无耐药性、无污染等副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抗生素,为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 二、水产微生物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作为水产动物微生物制剂的主要菌种有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以复合型产品为主,如EM菌。 1、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业中应用较广泛的微生物制剂,它是一类能进行光和作用原核生物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内具有光和色素,可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其在养殖水体内,可利用硫化氢或小分子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同时也能将小分子有机物作为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2019年益生菌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益生菌行业分 析报告 2019年6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产业内涵丰富,应用场景广阔 (5) 1、基本概念:性能类别多样,健康功能较优 (5) 2、产业应用:行业历史悠久,应用场景丰富 (8) (1)益生菌发酵食品及食品添加剂 (9) (2)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及保健品、药品 (9) (3)益生菌动物饲料添加剂 (10) (4)益生菌果蔬发酵液 (10) 二、市场分析:市场体量充裕,国内空间较大 (11) 1、消费潜力:潜在需求旺盛,商业化可行度高 (11) (1)国民经济稳健增长,医疗保健需求旺盛 (11) (2)慢性病问题普遍,益生菌提供解决方案 (12) 2、市场现状:行业蓬勃发展,未来空间充足 (13) (1)益生菌市场规模较大,潜力充足 (13) (2)利润空间充足,推动利润增长 (14) (3)益生菌塑造细分龙头,市值空间较大 (15) 三、老牌益生菌企业丹尼斯克的发家之路 (15) 1、一站式食品添加剂供应商 (15) 2、全球益生菌产业领跑者 (16) 四、重点企业:看好益生菌细分龙头成长空间 (17) 1、伊利股份:乳制品龙头企业,酸奶新品增长强劲 (17) 2、江中药业:单品业绩突破,产品前景可期 (19) 3、汤臣倍健:并购强化益生菌模块,补足产品线布局 (21) 4、健合控股:国内早批益生菌企业,双主业驱动发展 (22)

5、安记食品:复合调料研发制造引领者,看好益生菌新生业务 (23)

益生菌产业内涵丰富,应用场景广阔。益生菌是“经适量服用后,有益于其宿主健康的活的微生物”,其种类丰富,特征差异明显,仅人体内的益生菌就超过400 种,研究表明益生菌的健康功能较为优异。1935 年,益生菌产业化起步,随后的数十年间,益生菌的行业应用不断繁荣丰富,发展至今,益生菌的应用已经涵盖发酵食品、膳食补充剂、保健品添加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多个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与食品相关的益生菌产品主要包括发酵乳制品、饮料、保健食品、糖果零食四大类。 益生菌市场体量充裕,国内空间较大。我国益生菌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需求空间仍在扩大。1)2017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达460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896亿元,年平均增速约14%。益生菌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大健康产业中属于消费群体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2)鉴于益生菌的优异健康功能定位和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双增长,加之益生菌产品品类多,益生菌消费的需求人群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不仅是儿童、老年人,现在年轻人也开始注重补充益生菌。这不仅带动了大健康产业领域消费体量的增长,也标志着益生菌行业的广阔市场前景。 老牌益生菌企业丹尼斯克的发展历程。从丹麦企业丹尼斯克的成长历程看,外延式并购是公司扩大规模,丰富产品线,成为一站式食品添加剂供应商的重要推力。公司把技术研发定位为“火车头”,益生菌品牌的积极建设与维护是丹尼斯克成为世界领先的酸奶发酵菌种、益生菌菌种生产商的主要驱动因素。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 1 概述 微生态活菌制品系由人体内正常菌群成员或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无害外籍细菌,经培养、收集菌体、干燥成菌粉后,加入适宜辅料混合制成。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症状和疾病。 微生态活菌制品必须由非致病的活细菌组成,其在生产过程、制品贮存和使用期间均应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它可由一株、多株或几种细菌制成单价或多价联合制剂。根据其不同的使用途径和方法可制备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多种剂型。 2 基本要求 微生态活菌制品的制备方法、工艺应能保证成品含有足够的活菌数量,保持其稳定性,同时应防止外源因子的污染。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材料及辅料、水、器具、动物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 3 制造 3.1 生产用菌种 生产用菌种应符合“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 3.1.1 名称及来源 选用的生产用菌种应来自人体内正常菌群,或对人体无毒无害、具有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和活性作用的外籍细菌。细菌的分离过程和传代背景应清晰,应具备稳定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并能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经实验室和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3.1.2 种子批的建立 生产用菌种应按照“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建立种子批系统。三级种子批应分别冻干,置适宜温度保存;种子批传代应限定传代次数,原始种子批和主种子批启开后传代次数不得超过10代,工作种子批启开后至发酵培养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3.1.3 种子批的检定 菌种的属、种型分类鉴定,应依据最新版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和伯杰氏细菌命名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的有关规定进行,包括形态、生长代谢特性检查。原始种子或主种子还应做遗传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检查。 三级种子批常规检查包括以下3项: (1)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将菌种接种于适宜培养基,置有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确定菌种为需氧性细菌或厌氧性细菌;以划线法观察在琼脂平皿上生长的单个菌落的形状、大小、表面、边缘、透明度、色泽等特征;也可观察菌种在不同温度、pH值或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等。 取菌种的新鲜培养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染色反应、形态、大小和排列等,有芽孢的细菌应同时观察芽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也可增做芽孢染色)。检查结果均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2)生化反应按细菌生化反应培养基(通则3605)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结果应符合原始菌种的特性。 (3)毒性试验毒性试验是通过动物试验检查菌种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人体使用安全。 用体重18~22g小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0.3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9CFU/0.3ml),连续观察3天,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或每只小鼠经口灌胃0.5ml新鲜菌液(不少于1.0×109CFU/0.5ml),每天1次,连续3天,从第1天灌胃起连续观察至第7天,小鼠均应健康存活、体重增加。 除另有规定外,原始种子或主种子批还需进行以下检查。 (1)细菌代谢产物——脂肪酸测定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或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应符合该菌种的特性。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当代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不断出现,使得微生物学研究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已从细胞水平、酶学水平逐渐进入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和后基因组水平。另一方面是大大拓宽了微生物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与其他生命科学和技术、其他学科交叉、综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发展点甚至孕育新的分支学科。近20~30年来,微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生物技术与方法的运用,已使微生物学迅速丰富着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成果。C.Woese1977年提出并建立了细菌(bacteria)、古菌(archaea)和真核生物(eucarya)并列的生命三域的理论,揭示了古细菌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创立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行分类鉴定的理论与技术。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生化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已经进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即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微生物分化的基因调控,分子信号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生物大分子物质装配成细胞器过程的基因调控,催化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的基因及其组成、表达和调控,阐明了蛋白质生物合成机制,建立了酶生物合成和活性调节模式,探查了许多核酸序列,构建了100多种微生物的基因核酸序列图谱。如大肠杆菌(Escheriachiacoli)的基因图谱早已绘出,1/3多的基因产物已完成了生化研究,80%的代谢途径已有了解,染色体复制模式及调控方式已基本阐明,对许多操纵子的主要特征已有描述,对大肠杆菌细胞高分子的合成已探明,并可以在试管中模拟,即进入了后基因组时期。对固氮酶

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doc

目录 一、调查目的 (1) 二、调查方案设计 (1) 三、调查实施 (2) 四、调查内容分析 (2) (一)保健品行业现状 (2) (二)保健品市场消费者分析 (7) 1.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影响因素 (7) 2.消费者对保健品的需求 (8) 3.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建议 (9)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10) 五、保健品行业发展趋势 (10) 六、调查结论和投资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投资建议 (11) 附件1:关于保健品行业市场现状的调查问卷 (12) 附件2:问卷原始数据 (13)

保健品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1.调查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我国保健品行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近年随着国家宏观措施的落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保健品行业在生产格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保健品的需求也逐渐上升,呈上升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档次的提升,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消费观念尤其关注,安全健康的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意识。 2调查目的: 在保健品市场中,不同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从中我们充分了解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息来源以及对媒体的接触情况,从而得知消费者对各个保健品的品牌知名度及对保健品的忠诚度,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原因,全面了解保健品行业的主要情况,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为投资新行业,更好的选择最优投资对象做准备。 二、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研主题:保健品行业现状调查 2.确定调研目的:在保健品市场中,不同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从中我们充分了解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信息来源以及对媒体的接触情况,从而得知消费者对各个保健品的品牌知名度及对保健品的忠诚度,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原因,全面了解保健品行业的主要情况,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为投资新行业,更好的选择最优投资对象做准备。 3.确定调研对象:网络上的消费者 4.确定调查方法: (1)网络问卷调查 (2)文案调查法,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情报,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网络搜集已加工过的原始资料,收集工作不受时空限制。 5.确定调查内容: (1)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影响因素

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国家药典委员会

附件: 药典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2008.9.25-26 北京 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编纂工作的统一安排,我委于2008年9月25-26日在京召开了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了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细菌制品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讨论并确定了微生态制品总论和相关附录的修订内容,进一步落实了细菌制品各论的起草复核任务。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王国治、谢桂林、曾明、张庶民、刘保奎委员、国家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尹红章处长、中检所等单位有关专家以及13个细菌制品主要生产单位的代表共计41人出席了会议。 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王国治主任委员、谢桂林委员和刘保奎委员分别主持了大会发言和讨论,与会专家和代表就会议的有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科研课题中期报告 与会专家和代表就会上报告的14个科研课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为保证《中国药典》2010版的整体进度,会议要求课题承担单位在2008年12月前完成全部相关的课题复核、验证及文字修订工作,并将资料报我会,应提交的相关资料见附件1。对14个科研课题的讨论意见如下: 1.无细胞百日咳PT、FHA含量定量检测法 中检所血清室分别建立了PT、FHA定量ELISA法、完善了SDS-PAGE和PAGE检测方法,生产企业正在按统一的验证试验方案开展验证工作。由于涉及抗原标准品不稳定,以及方法改进后检定指标改变的问题,专家建议该方法再进一步进行标准化工作,并制订更高标准。 2.鉴别百日咳有效成分方法的建立 中检所血清室建立了百日咳有效成分的鉴别方法,生产企业正在按统一的验证试验方案开展验证工作。该方法检测PT和FHA两种抗原,可作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成品鉴别试验方法收载于2010版中国药典三部,但需在药典中规定效力试验为鉴别试验的仲裁方法。 3.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内毒素测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