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A卷

河南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______________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山梁便是桥面,()。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______。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______的传说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B . 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 .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如果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 .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如果被浓缩成一年的话,那么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 振聋发聩千钧一发唾手可得穿凿附会

B . 醍醐灌顶千钧一发触手可及牵强附会

C . 醍醐灌顶危在旦夕唾手可得牵强附会

D . 振聋发聩危在旦夕触手可及穿凿附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脚下便是滔滔流水,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

B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便在脚下

C . 滔滔流水便在脚下,桥侧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万丈深渊

D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为16%(仅次于美国的24%),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更是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企图再现美国绝对主导的历史。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B . 当今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并从西方国家移向了非西方国家。

C . 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

D . 大变局中的中国,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意义重大的原因分析为前提,进而提出观点。

B .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冷静剖析了世界秩序为何会进入“无人区”。

C . 文章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如何定位自己,思路特别清晰。

D . 文章擅长运用理论讲道理但读起来又不枯燥,得益于语言的精炼和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带的一些天然因素,能有效快速让目前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化危为

机”。

B . 哲学家伯克曾说:“不要依据过去策划未来”,这与文中提到的“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理念是相通的。

C . 2019年美中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与不愿意坐等“被塑造”之间的矛盾。

D . 虽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得以维持。

3. (2分) (2019高三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背景”大揭秘

(摘编自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存在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

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取得的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和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而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还指出了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 . 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 .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用技术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D .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奖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 . 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在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C . 本庶佑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仍然22年如一日坚持科研,76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即使年龄大,也能取得成就。

D . 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回答。

4. (12分) (2018高一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 . 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 . 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中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 . 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喻生动。

(2)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 . 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 .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 . 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 .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 . 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临沂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逢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现存严子陵钓台遗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讲究炼字,一个拟人化的“倚”字赋予夕阳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B . 诗人面对静谧悠然的秋景,不禁羞于为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C . 颈联采用剪辑拼贴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D . 本诗和杜甫《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借助于描绘古迹,表达感情。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三上·霍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写“________,________染出阴沉昏暗的雨前景象,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了浔阳城里的民歌声音嘶哑,反衬出琵琶声的美妙动听。

(3)苏轼在《赤壁赋》中善用对比手法。例如同是饮酒,自己是“举酒属客”,曹操则是“________同时乘舟,自己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则是“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 (2020高三下·大庆月考) 如果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植物有很多令人称奇的地方。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植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感情,________高度敏感。很多时候,它们的智商和情商________不低于人类,________人类尚未完全发现而已。有一种叫苜蓿的植物,在欧洲能生长得很好;________被移植到非洲后,就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它会额外分泌一种激素,使得羊不愿意去吃,________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①以便②只是③甚至④但⑤而且

9. (1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2B铅笔卖?

售货员: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①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铅笔,这铅笔该不会……

售货员:什么意思嘛!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②

学生:(仍然顾虑重重,犹疑不决)(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2B铅笔)

经理:③(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使顾客更有亲切感,心里更为踏实,但不能改变原意。

第①句改为:

第②第②句改为:

第③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

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怎么看待?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