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电影历史和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电影历史和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电影历史和艺术的认识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七~二○○八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23089926 课程名称电影发展史主讲教师刘辉评分

学号2008080192 姓名寇择专业年级传播学院08级(3)班

题目:对中国电影历史和艺术的认识

中国电影,在其发展历程中,由于政治地理等等因素,被分为了大陆电影、香港电影与台湾电影三大派别。三者的发展历程与蕴含文化均存在着极大区别。这次,我将针对我较为熟悉的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浅谈对中国电影历史与艺术的认识。

大陆电影

大陆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或者更确切地说,上海与北京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北京作为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更多地得益于其首都的地位,成为中国最早接触电影技术的城市,这样说来,北京顶多是沾了皇帝的光,其真正的电影艺术与内涵相比于上海则显得浅薄许多。而上海则应该算是中国电影真正的发源地,上海,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其繁华多彩的城市文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土壤。于是,20年代的上海,孕育了《难夫难妻》、《阎瑞生》、《红粉骷髅》等等优秀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出了一条新路,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一批电影反思社会的主题,也造就了其深刻的内涵。

大陆电影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电影几乎已经沦为了政治的宣传工具。1930年在上海成立的左翼戏曲家联盟,作为共产党的文化战线,创作了一大批电影作品,然而所有这些作品都只是作为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文化武器,被政治所指挥的电影,何谈其个性内涵与艺术成就。当然,这一时期的电影,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例如《狂流》、《春蚕》等作品,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作品,激发了中国现实主义兴盛的第一个高潮。

1937-1949年,是中国的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时期,外敌入侵的现实威胁,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在此时已经退居其次,另外,战争的破坏,也给电影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抗日的

激情已经成为电影的第一追求,不可能再有余力去进行艺术的的精细追求。

从40年代到70年代,大陆的电影都充斥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其作为艺术的成就,都体现在现实主义上,例如《三毛流浪记》《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而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电影也缓慢地走向了成熟。

大陆电影发展的高潮,应当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初开,外国文化的进入,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许多的电影人更多地将视线投向了社会现实,这一时期里,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解释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秋菊打官司》《站直了别趴下》《有话好好说》等等出色的代表作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最为芜杂的状态。

然而,到了21世纪,大陆电影又似乎脱离了现实主义这一主题,大陆电影成了商业大片与文艺电影两大阵营的天下,前者是经济至上的社会现实决定的艺术性的缺失,后者则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极端的软弱的抵抗。于是,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在我们的经济急速发展之下,我们的电影已经失去了其艺术特性。

从大陆电影9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陆电影的最高成就应该在于现实主义,当脱离了这一主题,大陆电影便也偏离了去中心思想也同时丧失了其艺术高度。

香港电影

香港40年代以前的电影发展跟大陆电影有许多共通之处,从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到抗战时期的政治题材电影,香港电影的发张与大陆的社会状况关系极为密切。

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的分流发生在中国建国之后,政治因素隔离了香港与大陆的接触,也造成了两地的文化极大差异。从4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的重心是粤剧戏剧片,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每三部影片就有一部是戏剧片。粤剧片由于其制作成本较低也无所谓电影技巧,使得其成为高产的保证。戏剧片作为电影技术与传统戏剧的结合产物,其艺术成就完全只能算作是戏剧的艺术成就,完全没有电影艺术可言。

香港电影的最大成就在于其娱乐性,这一特性从50年代的香港武侠片开始显露出来。而其后的戏剧片言情戏,则更加地显露了香港电影的娱乐性质。到了60年代,李小龙、狄龙等一大批明星的出现,让香港电影真正地成为了一项娱乐产业。

从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武打戏到喜剧到言情,各种类型的电影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状况。而这一时期香港的电影产业也随着电影本身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邵氏、嘉禾等电影公司,产生了徐克、许鞍华等新浪潮导演,造就了李小龙、许氏兄弟等电影巨星。以上这些发展都为电影作为一项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之后,商业化发展让香港电影越来越呈现商业化与娱乐化的趋势。在80年代之后出现的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等演员,成为香港娱乐电影的代表人物与中坚力量。这一时期不得不提的香港电影的三大主题是无厘头搞笑、警匪与动作。这三大主题也成为香港电影今后发展的定式。

香港电影,从其娱乐性来说,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都算得上是佼佼者。然而过多的娱乐性与商业化也让香港电影在艺术性方面略逊一筹。香港电影,更像是好莱坞的亚洲版本。我们不得不否认,香港电影为中国电影的产业化经营树立了一个最好的范例。

从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商业性与艺术性是电影中无法相融的一对矛盾。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一直备受争议,电影自其产生以来便完全颠覆了传统艺术的理念,这使得电影一直游离与娱乐与艺术两者之间,难以获得一个明确的定位。正是这样的特性,让商业化社会下的中国电影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电影在其艺术性上一直难以明说的痛苦。

10种经典电影类型

10种经典电影类型 1“鬼怪屋“型 如同在鬼怪屋中游戏一样,这类电影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某些可耻的原因(通常是贪婪),导致了可怕的事情发生。“生存”是这类电影中的原始情感。代表作品:《侏罗纪公园》“屋子”代表有限的空间,比如海边小镇、太空船、一套房子、一座孤岛,必定会有无耻之事,比如贪婪、疯狂、科学实验等等引发混乱,促使鬼怪诞生,剩下的就是“追踪和躲藏”。要记得给鬼怪增加新纠葛并引发观众的惊叫。这是编剧应承担的职责。想想古希腊的牛头人身怪物,半人半牛、处死罪犯的迷宫,这是鬼怪故事的原型。学习范例:《侏罗纪公园》、《猛鬼街》、《惊声尖叫》系列,有时候是人扮演恶魔,比如《致命的诱惑》。2金羊毛“型如果你的剧本可以归入到公路电影,那么你必须知道这种类型,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英雄去海外寻找金羊毛的神话故事,一般都是这样,主角上路寻找某物,历尽艰辛最终发现别的东西——他自己。 “自我认知”在这类电影中远比“完成任务”更为重要。代表作品:《星球大战》 故事的转折点即主角一路上遭遇的人物和冲突,跟其他故事没什么不同。此类影片的主题都是内心成长,实际上情节就

是冲突事件如何影响主角。不在于走过的路程,而在于主角在前进过程中的转变方式,要使那些转折点跟主角紧密相关。使故事成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主角从那些事件中对自我的认识。 这个类型也包括强盗片,个人或群体进行的所有探险、任务或宝藏,都落入金羊毛的类型,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其中的任务相对于个人的发现而言,常常变得次要。抢劫的意义突然变得比纠葛和情节更重要,比如《十一罗汉》,《十二金刚》等等。 学习范例:《绿野仙踪》、《星球大战》、《一路顺疯》、《回到未来》、皆属于这个类型。3“如愿以偿”型 如字面意思,主人公因某种原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某种原因”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主人公自身的努力。此类型的原型来自于“瓶子里的魔鬼”。不论是神的赐予、幸运还是场景中出现的魔法,都是实现愿望的工具。代表作品:《冒牌天神》 “我想拥有……”或者“要是……该多好”,这种白日做梦类型的幻想是影片经久不衰的动力,它来自于人类对实现自身欲望的极度渴望。 如愿以偿的另一面,是诅咒的愿望,主要讲述因果报应。规则是:如果是个实现愿望的故事,主角必须是个受人愚弄、无助的灰姑娘,观众非常认同能给主角带来快乐的人或事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中国电影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厚德远志笃学创新 《中国当代电影研究》期末作业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学院:文学院 专业:13级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二班 姓名:康泽亮 学号:201342059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13级戏剧影视文学二班康泽亮 201342059 [ 摘要 ]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文艺片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进入 21 世纪,文艺片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文艺片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文艺片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中国文艺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片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 10 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文艺片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 10 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 年前的中国文艺片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文艺片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文艺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文艺片之所以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

对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理解和认识

对当代xx历史任务的理解和认识 当代xx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在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又面临三大主要任务: 一是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二是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历史任务的确定和坚持是在近、当代中国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本上是在与中国封建主义结成同盟的条件下实现的。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我的看法就是如此,一个电影人对电影商业化和艺术化的探索和结合,是在我们能所理解的视听语言里寻找一种可能,一种不仅大家能看得懂,还有大家能就此思考一些东西的可能。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如果按照他以前的方式来拍电影,我们会说他自娱自乐,不顾大众的口味,然而他开始迎合大众了,我们又觉得他低俗。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三枪》与其说张艺谋走向世俗化的一个标志,不如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模式的一个探索,一个很成功的探索,所以我觉得他拍这个电影本身没有价值,但其行为是有价值的。《三枪》是改编自美国的科恩兄弟在1984年拍的一部影片《血迷宫》,据说这部电影是是花80万美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拍成的。而当科恩兄弟听到张艺谋要购买这部影片,自己也很吃惊。因为科恩兄弟作品典型的特点就是黑色幽默:冷峻的悬念,残酷的手段。所以科恩兄弟一直是电影节的宠儿,但在票房上是非常失败的。我看过《血迷宫》原著:一个男职员和自己老板的妻子偷情,被老板发现了,老板派了一个不太职业的杀手来杀他们。两部影片在细节上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并且该片也有三枪。其实科恩兄弟一直独立于好莱坞之外的一个导演,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种好莱坞之外的尝试,后来也慢慢成功了,实际上他们是跟台湾的侯孝贤,杨德昌,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是同属于第五代人,所以张艺谋去寻找科恩兄弟的电影做一种尝试和模仿是没有问题的。艺术的诞生开始就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变成自己的风格,形成高明的存在,就是成功。有人说《三枪》就是俗,哪有张艺谋的风格。但是我们深入想想,《三枪》其实也是典型的张艺谋的影片,他的电影是很相像的: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和一个年老

谈谈对影视鉴赏的认识与感悟

影视鉴赏 题目:对影视鉴赏课的认识、感想、建议及相 关影片的一句话点评 班级: 10电信 姓名:赵海艇 学号: 10110003146

影视鉴赏 对于公选课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但面对上千人的同时争抢,迫于无奈也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不管我们选什么样的公选课,首先我们得端正我们的态度,不能说一定会学的很好,但至少也得有一定的了解。 我平时对影视方面的作品是很感兴趣的,去图书馆的时候也喜欢翻看相关书籍。在作品中不仅能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而且能启发我们,总能折射出一个人生哲理。其实选这个公选课也是一波三折的。刚开始这门课的名额爆满,后来在下一学期我才逮到一个机会选到了这门课程。对于影视鉴赏,一听就感觉就是看一些电影,其实不完全这样,这些电影还是会给人一些启发与思考。 每次,老师是对今天所要讲的主题进行讲解,介绍,然后就看一些很经典的电影。一般时间都控制的挺准的。 收获: 1)就是看了一些平时不太能接触的电影,相比较而言有些电影的年代是久了点,但是确实很精彩,比如说《开水房》,每一次看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耐人回味。这也对我以后选片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正如上面我所提到的在我们被男女主人公着,甚至被一个细小的情节牵动着,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啊,每一部电影的背后总是有一种它所坚持的精神,虽然说我们不能百分百的理解,但这也不正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吗?福贵的乐观、硬朗和幽默; 3)紧张的学习给我提供了放松的契机,电影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享

受。 让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电影本身以外,还有就是老师在出勤这一块抓得特别紧。其他公选课的点名情况我也有些了解,好多老师就因为人数比较多,每次都是随机的。最让我佩服的是有些同学替别人签到,而您总能分辨出来,这一点我不能不佩服。 建议:我觉得在开学第一节课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将这一学期公选课所要讲的题标及相应电影一一分类,然后选出同学们喜欢看的电影,这样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最好还能加强与同学间的课堂沟通,比如说问一些上周一我们的讲的主题是什么,看了什么电影等问题。回答积极的话也可以在期末成绩上或许可以加上一些分数。 影视鉴赏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同学们电影欣赏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享受艺术,在艺术中不断提高自己! 对看过电影的一句话评价: 《你整我,我整你》 人生绝不容许别人来导演。 《华尔街》 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 《居家男人》 有家的男人才算完美。 《开水房》 学会辨别,没有天上掉下的馅饼,股市有风险。

什么是类型电影

在现在,电影成为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娱乐活动,平时没事的时候,人们经常回约上三五知己,闺蜜哥们去影院看一场好看的电影,可以沟通朋友间的感情,而且放松解乏。 不过我发现生活中许多朋友可能对“类型电影是什么”不是特别了解,本文将带来相关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其实我们通常讲的电影类型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讲的什么故事以及如何讲故事,从而电影类型就具有了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种是指电影类型主要从电影叙事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电影的的内容、形式、功能来划分,如故事片、纪录片、文艺片、惊险/动作片等。 另一种概念就是叫做类型电影,即通常所说的类型片,这主要是指在虚构类故事片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具有相似的叙事元素的各种故事片形态,也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片下的分支,如西部片、恐怖片、科幻片等。 类型电影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呢我们一般说的类型电影常常就是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的形成的一种影片的制作方式,是根据观众的一个接受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分析研究而确定下来的。 广义来说按照不同的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制作出来的影片就叫做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的背景 是依于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确立的背景下完成的,制片厂制度就是使影片的生产进入工业化流程,就像我们的生产车间一样有一定的流水线作业。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票房利润,所以类型电影成败的标准主要就是商业票房的高低。 类型电影的分类 一般是分为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强盗片、恐怖片、科幻片等等,现在随着电影的发展也发展出了其他的类别,例如战争片之类的。 当然了,每种类型都会有不同的观众群体,就像科幻片是男性群体的爱好,而爱情片、歌舞片则受到的更多是女性群体的爱戴。 类型电影的特征 1、公式化的情节 类型片有它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例如在西部片里面就会有正反两方,在歌舞片里面就会有小人物变成大明星的这种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 固定的叙事模式必然会产出于其相符的人物形象。例如前面所说到的西部片,里面肯定会塑造出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牛仔,而在歌舞片里就会设置一个能歌善舞的贫家姑娘,这就是所谓对的定型化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一些特定的场景、特定的类型影片中具有特殊的表意功能和象征意义。就比如说在恐怖片中就会设置一些恐怖的氛围,诡异的音乐啊,特殊的跟踪镜头啊,幽暗的走廊房间啊等等。 01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势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我所认识的中国近现代史

我所认识的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治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我之所以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是因为历史能够充分的给我经验,丰富我的思想和精神,陶冶我的情操,再者来说,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我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的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一点历史,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学习历史从如下几方面学习: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开辟新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的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治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列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列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4,。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作为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极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的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历史的经验昭示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己任 1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特色 ——以红色经典电影为例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吸取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并且把它们的精华细胞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并且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体会电影故事带给我们的深刻意义。电影的观众层次也非常广,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人生经历,男女老少,都是电影的观众,所以电影所带来影响也就特别大。 红色电影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基础而创作的抗日 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和反特为主题的电影。在观看这些红色电影时,仿佛我们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们重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发展历程,让我们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对民族凝聚力和对党的先进性教育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红色经典是指建国初期以革命故事为背景、反映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文学作品、剧目或影视作品。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电影、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先生曾经这样解释红色经典:“‘红色’是指流贯在作品血脉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思想风貌;‘经典’是指投注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厚功底,对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体验和表现。在我国,对红色经典作品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定标准,它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电影、戏剧、电影等作品,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等。这批经典作品的横空出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弥漫于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他们的血液中打上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烙印。” 一、红色经典本身的通俗文学特质 1.传奇式叙述 红色经典作品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作品本身具有的通俗文学特质,

类型电影介绍

类型电影 科幻片

什么是科幻片呢?科幻片是类型片的一种,利用科幻元素作为题材,在此基础上展开影片叙述。这些影片中的所谓的元素都是由人为假象出来的,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为此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发生的事情放在科幻片里面很有可能发生。例如: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之中,这些汽车能随时变换状态,可以变化成人类形态作为一名战士去打斗,也可以还原成最初的形态作为一辆超级跑车在大街上极速狂飙。但是反过来放在当下,以目前的科技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效果的。这些就是科幻片的魅力所在,可以将一切不可自主移动的物质赋予生命力,可以将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科技提前设想出来。而且科幻片可以大幅度的改变时间,对人物塑造也相对于简单一点儿,这些细节往往都是被观众所忽略的,因为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特效和情节上,由此可知这也是科幻片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实科幻片很好的反应了目前人类的生活状态,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科幻所创造的幻象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获得片刻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刺激。就比如说好莱坞有关美国白宫题材的科幻片,它们几乎有着同样的目的以及影片的前提,那就是白宫被“摧毁”,所以现在很多人 得出的评价以及结论就是美国人非常“喜欢”摧毁白宫。这一类的信息也是科幻片存在的意义,就是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科幻片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科幻电影不仅仅只是以精彩的画面效果吸引眼球,而是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它们的制作越来越精良,主题越来越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它 1

们在娱乐观众之时还能引起人们对环境、对社会、对道德的反思,从另一个方面也促进了人类对于自己的状况更好的了解并作出最完美的更改。 幻想是每个人的天分,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或多或少的憧憬,有美好的也有沮丧的,所以喜欢看科幻片的人都是有想象力的人,对未来总有太多好奇。相对于国外的科幻片,国内科幻片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跟历史文化也有一定关系,但中国不缺乏没有想象的人,我们在实力上和技术上多下功夫。科幻片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自我艺术的展现。 2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对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开始使得人们更加强调对艺术及美的进一步研究,这显然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尤其在戏剧影视中,国际上的视觉大片不断引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舞台上奢华的服饰、姣好的面容。可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视觉品味亦在提升。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试图对现行状态下的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期为更好地发展戏剧影视美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戏剧影视美术;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1-01 戏剧影视美术通常也被称为“舞台美术”,但这一概念只是总体性的概述,其下辖专业甚多,譬如舞台设计、电视舞美、舞台绘景、戏剧影视服装设计、影视美术等。目前,舞美已经被学界正名,正式定义为“戏剧影视美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推广、普及,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基本被影视媒介占据,甚至相对传统的室内舞台美术设计也开始逐渐朝着电影电视布景、造型设计的方向改变。 一、戏剧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音乐剧以及歌舞剧颇为流行,由此可见戏剧艺术越来越强调节目的深厚文化底蕴。当然,就诸多观众的反应来看,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确实离不开对这种文化底蕴的挖掘。而且随着中小城市舞台小剧场平台的不断搭建,戏剧不再是大城市观众的特权,欣赏人数面临激增的趋势,故而观众品位的不同就使得戏剧影视人员面临更高的水准要求。就当今的戏剧而言,布景已经不再被视作简单的装饰,其功能趋向于广泛化,往往被视为是对观众进行影响的全部视听图像的组成部分。手法、观点上的的多样化使演出风格也趋于多样性,当前有两种潮流最为突出,一种是抽象主义,另一种是写实主义。抽象的戏剧风格往往能够使形状、材料和色彩达到一种交融互通的效果,而且也可以使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后者是指专注于写实,当然就传统的现实主义来讲,多少在内容上有所添加和改变。其次是当下的戏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开始有所不同,灯光和材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往往被视为营造一台成功的舞台剧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通常认为,灯光将会使布景建筑的立体感更加明显,从而进一步凸显演员的地位。灯光能够彰显布景中的阴影部分,进而使得瞬间的戏剧动作得以塑造。同时,灯光往往也是营造气氛的绝佳工具,这种气氛上的营造功能可以改变舞台空间,观者进而会发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而就材料而言,非传统材料越发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建筑和雕塑上,自然材料及合成材料在更大范围内适用,这些材料不仅轻便、牢固、有韧性,易于在布景结构中使用,同时材料的外观往往可以表达诗意的气氛、戏剧的万千世界或社会的风貌,进而产生比传统的绘画布景更加强烈的真实感。通过与戏剧人物及布景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甚至还可以营造气氛、挑明人物处境。 二、影视的发展现状 在影视方面,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为例,影片开始更多地强调整体格局,要求画面流畅、优美,试图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视觉上的冲击力。这跟传统影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影片由于多为动作片,强调体形的移动,要求动作上精确、迅速、流畅,故而在质感上开始面临变化。但显然,动作片尽管一度风靡全国,甚至对走出国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当下的热度已经减退,所以这种市场的需求变化难免会对影视艺术的手法、语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当下电影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改变,更侧重于强调电影的逼真性、运动性和时空结构处理这三大特征。逼真性,通俗来讲也就是像或不像,内容涵盖范围极广,比如时代、地域、语言、质感等方面是否表达到位,有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运动性则主要是指镜头内长宽高的一系列运动以及人物心理补偿的似动现象。影视中当然不可以说是分镜头形态,整部影片必须是运动的,进而在整个运动的流程中通过镜头表达含义,比如光和声就可以对时空进行体现,而运动及空间的处理也要分别来谈,空间往往指画内及

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物理学史——中国古代对光的认识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1038 更新时间:2008-2-12 殷商时期,就出现了有关虹的象形文字,对虹的形状和出现的季节、方位不少书有所记载,如《礼记·月令》指出:“季春之月……虹始见”,“孟冬之月……虹藏不见”。东汉蔡邕 (132 ~ 192) 在《明堂月令》中写道:“虹见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阳亦不见,见辄与日相互,率以日西,见于东方…… ? 这些记载虽然是很粗浅的,经验性的,但它却是关于虹的确凿记录。魏、晋以后,对虹的本质和它的成因逐渐有所探讨,南朝江淹说自己对虹“迫而察之”,断定是因为“雨日阴阳之气”而成。唐初已认识到虹的成因”,“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日照”和“雨滴”是产生虹的条件。后来,张志和在《玄真子·涛之灵》中明确指出:“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第一次用实验方法得出人工造虹,到南宋时,蔡在《毛诗名物解》中,对这一种更有发展:“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不仅重复了《玄真了》中的实验方法,而且更进一步指出了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在国外对虹的成因做出解释的是在 13 世纪,因此,我们对虹成因的正确描述比西方早约 600 年。 关于海市蜃楼,我国古代也早有记载,如《史记·天官书》:“蜃气象楼台”。《汉书·天文志》:“海旁蜃气楼台”。《晋书·天文志》:“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这是对海市蜃楼的如实描写,但当时并不了解其成因和机理。到宋朝苏轼对它才有较正确的认识,他在《登州海市》中说:“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月明中,荡摇浮进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此处明确地表示海市蜃楼都是幻景,蜃气并不能成宫殿的思想。到明、清之际,陈霆、方以智等人对海市蜃楼作了进一步探讨,陈霆认为海市蜃楼的成因是:“为阳焰和地气蒸郁,偶尔变幻 '。方以智认为“海市或以为蜃气,“非也”。张瑶星认为蓬莱岛上的蜃景是附近庙岛群岛所成的幻景,后来揭暄和游艺画了一幅如图 2 所示的“山城海市蜃气楼台图”,图上右方是左方楼台的倒影。文中记载了登州 ( 即蓬菜 ) 海市,并说:“昔曾见海市中城楼,外植一管,乃本府东关所植者。因语以湿气为阳蒸出水上,竖则对映,横则反映,气盛则明,气微则隐,气移则物形渐改耳,在山为山城,在海为

对影视鉴赏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影视鉴赏的认识! 第一、对影视发展的历史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我们虽然从小就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但对影视作品的认识总是感性的。看过几遍就忘记了,很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影视教育,我们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的成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哑剧、黑白片,到后来的“声色俱全”的作品。从只看情节,到懂于一些拍电影专业手法。从只看演员表情,到关注电影配乐的使用。这种深入的了解,使我们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皮毛,而能够知晓一些影视制作上的事情,拓宽知识面。影视作品里有对过去事实的反应,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第二、加强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积极作用。 我想,这是优秀影视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作用,影视教育则大大加强了这一点,起到提点的作用。这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基本都是在课余靠看一点课外书来增长点课外知识,整天忙着高考,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考上,我们也很少主动找一些影视作品欣赏,既没时间也没精力,而上大学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好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样一个好好增长知识的机会。 老实说,现在都大三了,我们对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憧憬另一个国度的生活和模样,常常会幻想亚马逊雨林里的热闹。但是,我们的视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延伸那么远。而影视作品恰好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风俗特点搬到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这个世界。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我们了解世界的目的,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凭借我们自己的阅历,看到的世界还是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都是不真实的,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2、促进大学生的成熟和发展。 大学是一个校园也是一个最令人成长的地方。有人说大学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了“社会”,在这个缩小化的社会里,我们必须成熟起来,成熟是一个需要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是蛹化蝶一样的漫长和痛苦。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像一个好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些东西,听别人讲总是枯燥难耐,但同样的道理由影视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领悟和接受。正如看《活着》,让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会一样两样的本领已经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了,另外,还得做一个易于变通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看《阿甘正传》,让我知道了,只要坚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