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福一致

关于德福一致
关于德福一致

实际上,幸福与德行的矛盾丝毫不能否定德福的一致性。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就是说,从人群中的大多数情况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来看,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这既有功利上的原因,又有文化上的原因。所谓功利上的原因,是指道德本身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利益调节器,其分配原则当然是按“德”分配。所以即使是俗福,德与福也是基本一致的。其次,人是一个文化性或社会性的动物。道德是文化的因子之一,其制约人的方式是良心与社会舆论。所以一个人不具起码的德性,没有德行,他就很难为社会接纳。这样的人始终是孤独和不幸的。所以我们说,从总体上说,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韩非子·解老》中韩非子是这样解释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的:“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1[12]在祸与福之间的中介是德行。反之有福之人如果骄傲、邪僻,失去德行,则出现“福兮祸之所伏”的局面。由福而祸的中介则是失去德行。所以“德性与幸福并不仅仅是偶然地通过神灵的中介而发生联系,而是出自事物本性的联系。”幸福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德行,德行与幸福是基本一致的。

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针对人们对德福矛盾的困惑与震惊时说:“这些现象吸引人如此多的注意、引起如此的义愤的事实看来正好说明:这些现象不是常规,而是例外。”“如果这些事件不是违背事物的本性,它是不会引起这样的激动。”

第二,从雅福的角度看,德与福是一种等同关系,具有一致性。所谓从“雅福”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从幸福的精神性这一立场出发看问题。从这一立场看,德行本身就具有自我肯定、超越牺牲的性质。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仁者不忧”,其实就是有德性的人的一种幸福。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孔颜之乐的根据。包尔生也说“外在的幸福并不总是落到明智和有德性的人身上,但有德性者也倾向于认识到这一点。即使他没有得到它,他也能在心中发现幸福。”德性与雅福之间的等同关系更能够体现伦理学上德福一致原则的精神实质。

由于真正有一定德性的人实践德行实际上就是实践其人格的追求,所以德行本身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即使千辛万苦,道德主体也有践行天命的神圣与愉悦。这正是那些恪守道德,宁可玉碎不原瓦全的人格的动力所在。杀身成仁的可能性由此产生。

_德福一致_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

政党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价值理念。在现代民主社会,只有执政党的政治价值理念与社会普遍价值理念相统一,执政党才能获得合法性支持,其政治价值理念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从而也才能维持其执政地位。因此,构建合法性价值基础,既是每一个政党必须认真对待的理论问题,也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 一 合法性,通俗地讲,就是指被统治者对统治权力的认肯。但是,从合法性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合法性”的内涵存在着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不同解释,合法性的标准也存在着学科性质上的差异。从古希腊至中世纪,评价合法性的标准都奠基于一种类似信仰的先验的永恒不变的价值信念之上,如亚里 士多德的“正义”和中世纪的“自然法”,随着中世纪信仰体系的崩溃,这种合法性的基础受到了质疑和破坏。近代政治学试图以逻辑推演和归纳的方法,从自然状态及其自然法的理论支点出发,通过社会契约重建政治合法性标准———公民的同意,并且以宪法作为规制权力的主要依据,于是,合法性(legitima - cy)就转变为合法律性(legality)问题,可以说,这种转 变实际上是合法性从传统伦理学向政治学、社会学的转变。这一转变虽然克服了传统伦理学标准上的抽象性的或先验性弊端,但也从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因为它不再关注合法性标准“应该是什么”的价值问题,也即是搁置对合法性价值本身的追问,而是在承认任何统治形式都是建立在合法性秩序的基础上,只关注公民对政权统治秩序的认可程度,于是,在抛弃了对合法性价值追问之后,政治的合法性问题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原则之间产生了分离,从而也就不 收稿日期:2010-03-25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B7100013)作者简介: 张威(1967—),男,江苏徐州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从事中国伦理研究。“德福一致”: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 第27卷第4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7No.42010年7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l.2010 张 威 (东南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1170) 摘要: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合法性;德福一致;道德人格;制度道德中图分类号:B 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10)04-0038-05

浙江师范大学《思修》期末复习材料一.docx

注意:下述材料分析题仅为你们提供分析思路,不可当作考试题 第一个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现实生活中的经常出现德福矛盾。比如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 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香车美女的生活;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壬J J守守。 材料二:古人云:"吾日三醒吾身,为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而习乎"。 材料三:《礼记.中庸》中说:"道义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盗也,是故君子诫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问题:(1) 谈谈当你面对这些德福矛盾时,你将如何选择?你认为如何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是中国哪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你认为大学生应如何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参考答案: (1 )结合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选择。指出面对德福矛盾,只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坚守道德底线。 (2) 慎独。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要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应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要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第二个材料分析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些情况: 一些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好工作,在推荐材料和推荐表上下功夫。在求职材料的准备中,为了增加材料的"份量”,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随意伪造虚假材料。有的是把原本子虚乌有的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克隆”出来, 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份量。有的毕业生明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自我介绍时却杜撰出很多职位.头衔;有的毕业生没有从事过社会工作,简历表上凭空多出很多参加社会实践

2010德福考试总结

2010德福考试总结 北京莱茵春天德语学校徐立华 2010年的3次德福考试都已经过去了,在几次考试中,我作为专职德福培训教师发现了几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德福考试院已经变得比较懒惰了。也许每年德国的6次考试再加上中国考区的3次考试,这几次考试的出题和判卷已经让德福考试院应接不暇,所以出现了大量的题目重复使用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把德国的考题稍加改头换面,或者根本是原封不动,拿到中国考区来考试。 试举几例: 2010年4月德福考试的阅读题第二篇《Das Aussterben der Mammuts bleibt ein Geheimnis》和阅读题的第三篇《Die Kunst des Einflusses auf Nachahmung》这两篇阅读题目在德国的2009年4月份考过。 2010年7月德福考试的写作题《Ganztagsschule》,是在2009年9月份德国的德福考试中考过的,只是数据图部分稍作改动。 2010年11月6日刚刚结束的德福考试中,所有的口语题目几乎是原封不动来自2009年9月德国的德福考试口语题目。 这种情况以前也时有发生,比如2009年4月的写作题是2007年11月份德国德福考试写作的原题。而2009年7月的口语题是德国2007年11月13日德福考试的原题。2009年11月的写作题是2007年2月德国德福考试的原题。 这给我们教师一个重大启示:积累历年考试题目,精选考试Themen。让学生准备起来有的放矢。 2010年这3次德福考试的另外一个现象是:阅读和听力中大量选材于原始德语资料。 所谓原始德语资料是指在网络中或者科技杂志上直接发表的科技文章。比如2010年4月的《Das Aussterben der Mammuts bleibt ein Geheimnis》和《Die Kunst des Einflusses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树立“有效”理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有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了方向,学生的学习才不会走向岔道。 2.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3.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法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联系身边的实际,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己无关,因而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兴趣,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及对现代的启示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准则和法则两种范畴。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而道德法则却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因此在道德法则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中,法则是形式,而道德准则为具体的内容,道德法则为道德准则的实现提供根据。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在这些高速进步的背后却蕴藏着严重地焦虑: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人们的心灵归宿问题、价值观异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21世纪我们基本道德的问题,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准则,道德法则 一﹑康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一条法则如果要在道德上生效,亦即作为一种责任的根据生效,它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的保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完全划清界限,剔除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即分清准则和法则。 因此,为了区分准则和法则,康德首先区分了主观与客观,以作为准则与法则的先行概念。所谓主观,指一个原理仅对主体之单个有效则为主观的,是准则,不具备普遍性;所谓客观,指一个原理对每个理性主体的意志都有效,则此原理即为客观的,是实践之法则,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认为主观的就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仅对有限个体有效的原理,只能称之为准则,而不能叫做法则。准则就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规范,我们应该遵守,因为它只是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与主观不同,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康德将之命名为“法则”,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这个“法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对此我们不是应该遵守,而是必须遵从,因为其关涉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个法则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对此我们不能反抗,不能反抗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后来康德进一步断言,不仅人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而且只要是理性存在者,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应无条件地遵从实践的法则。在这里,康德的逻辑是:理性本身具有实践性,而具有实践性的理性必定具备一些客观的规律性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理性内在具有的,而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赋予它的,或者说这是理性之为理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两种范畴。道德准则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虽然对我们的道德生活约束性不大,但它对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并非毫无作用。然而,康德所寻求的不是一般性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道德生活随处可见,无需论证其可能与否,他所想要的是道德之可能的根据,这种根据是不能用一般性的道德来规范的。于是康德又找到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原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车美女的生活; (2)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3)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 一、“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 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制度监督及执法的漏洞会使一些人钻空子,导致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徇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2.道德观念的转轨。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所有制的变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转轨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 3.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前面提到现实生活中诸多德福矛盾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正 式因为此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加以报道。虽然德福矛盾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事件的偶发性,人们口耳相传,相互影响。拜金、权力、享乐之类的内容充斥着民众的眼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这种舆论导向污染和侵蚀人们的心灵,助长了只求“福”,不管“德”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对于这样的德福矛盾,我们还是应该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事情的对错并不能但看收效,有很多事情不是只看收效的。比如黑心商贩的例子,商贩们的确赚到了钱,但是出卖了良心,更甚至于,良心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一旦消费者察觉出问题或是政府机构检查出事实,那么他们的还日子就到头了,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失败和巨大的损失,更甚者将会一无所有。反观真正老老实

德福考试题型

德福考试由四个单项组成:阅读理解、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考试的所有内容都与德国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其中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书面表达为笔试,口头表达为机器录音。各单项均单独计分,任何一个单项的等级不会影响另一个单项的评分,语言证书上会分别列出各单项的等级。考生必须在一次考试中完成全部四项内容,不得单独报考其中一项。 德福考试的等级(TestDaF-Niveaustufe,简称TDN)共分为三级,即TDN5级、TDN4级和TDN3级。其中TDN5级为最高级,TDN3级为合格,3级以下不计成绩。一般在四个单项中全部达到TDN4级(即所谓的Test DaF 4×4)即可申请所有大学的所有专业(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如Germanistik)。评级标准会根据当次考试的难度有所浮动。 德福考试的样卷可以在这里下载。 关于德福考试水平等级说明的信息请点击此处。 阅读理解(Leseverstehen) 阅读理解(下文简称LV或阅读)部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为德福考试的第一项内容,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在其他地方填写的答案均无效。这一部分包括3篇文章(LV1~LV3),共30道题。 LV1为短文阅读,要求快速阅读多篇短文并提炼关键信息,短文的内容与大学生活相关,通常为小广告。LV1共10小题,题型类似连线题,即为各篇短文选择恰当的条目。阅读及答题时间为10分钟。 LV2要求阅读一篇较长的文章(约450~550个单词),文章通常选自日常的报刊或杂志。LV2共10小题,题型为单选题。阅读及答题时间为20分钟。 LV3同样的阅读一篇较长的文章(约550~650个单词),文章通常选自学术期刊。LV3共10小题,题型为判断选择题。阅读及答题时间为20分钟。 最后10分钟为填涂答题卡的时间。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观

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观 一、论教师的使命:实现全人类的教育理想 (一)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忘我牺牲 虽然德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但当时德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温顺虔信的顺民和对外侵略的士兵,带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及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针对这一现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培养具有人道和博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牺牲自我。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爱国主义与用轻视或仇恨来侮辱异族人毫无共同之点”。在他看来,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应是“真正的普鲁士”,而应是人和公民!他向教育家及教师们强调说: “你要说、要想: 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 (二)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第斯多惠坚决反对封建教育势力和教会残酷的思想统治,他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民主教育大纲!第斯多惠对当时德国劳苦大众缺乏教育的现状十分同情!他曾义愤填膺地写道:“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地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少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第斯多惠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所有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 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和谐一致的人格为目的; 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因而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教育,认为等级教育使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无法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为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

改革德国的等级学校教育制度,坚决主张设立统一学校,向一切儿童,不论其父母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提供普通的教育。”“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 倾向,要从统治者权威下解脱出来,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三)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 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激发人的主动性,追求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第斯多惠说:“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 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 一切创作"思维"注意力"感受,所有的克己谈话,行动以及所有的自由运动和手势都以主动性为核心力量"。第斯多惠认为,教育 就是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激发人的主动性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指出:“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真与善 的伟大理想,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用全部纯洁的爱,自由自决地,全力以赴方能胜利达到目的!这是全人类最崇高的永恒理想,与上帝的真 与善合二为一"。主动性为“真、善、美”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应当自觉地认识并肩负这一崇高使命,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们的天资和能力。 二、论教师的素质: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 第斯多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他在《论学校纪律及与教学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一切真正的教学中都存在联系着的三要素: 事物的知识、对事物和学 生的热爱、教育才能。这三个要素应在教师的个性中联接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由此可知,第斯多惠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技能3个方面论述了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

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

企业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探析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以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常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以营利策略、法律法规,还是以慈善事业的形式体现,都涉及企业这一特定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因而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在本质上都属于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本质表现形式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术界的争论不断。本文在梳理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范畴。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观点 在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提法的前提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往往蕴含在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说之中。本文概括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几种立场。 策略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应对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或“明智的投资”。 奉献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道义感而对社会做出的无偿奉献。它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牺牲,而不应该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有人提出,惟有本着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观愿望而牺牲经济利益者,才能归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甚至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经济压力强加的。 综合论。这一立场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另一种则把经济责任清除出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其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或认为它包括“强制性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受利益诱导机制采取的通过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之所以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实际上,企业无论是把社会责任当作它的获利策略、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还是这几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差别,而非实质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 奉献论是一种狭义的、有着严格****的道德责任概念,即要求动机必须是道德的。综合论所说的道德责任外延稍广,但也只是指未上升为法律、但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二者不同,这里所说的道德责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即对履行它与否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责任。这种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道德责任概念,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归属进行正确的判定。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知其本质是道德责任。本文不同意把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

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思修论文

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111班刘某某 一.什么是德福矛盾 在现实世界,德福有矛盾,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没道德。是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只有上帝(即无限的善,至善的能力)才能克服矛盾。 按照康德,有德者是最配享有幸福的。如果有德者实际上无福,他也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可称为"自足",这是人能够做到的。 二·德福矛盾在生活忠处处可见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三·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对于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应当正确的对待。应当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能只看而不注重过程。比如市面上的多仔丸,有些商人看中了有许多家庭想要双胞胎,而私底下暗中销售这种药,以牟取利益。这种药是促进排卵的,服用过多会导致婴幼儿发育不良或引起其他疾病,甚至于引发脑瘫。这种黑心商人的确是赚了钱,但也把良心丢了。当我们消费者一旦察觉出问题或政府机构查出事实,好日子就到头了。 现在我们正是学着凭自己的学识去判断是非对错,这项能力非常重要。这将关系到在以后生活中的决定、工作上的判断。诚信做人是人之根本,这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将诚信作为待人对己的要求,要严于利己。我们应当锤炼人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德福兼备的人。 四·我们应该怎么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大学生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德福高分复习攻略

德福高分复习攻略 各位准备考试的同学们是不是正在紧张地进行准备?相信以往德福高分同学的心得体会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学习德语已经将近两个年头了,德福考试鏖战两次,虽未达到完美,却也完成了心中所愿,感谢各位优秀老师在我德语学习道路上给予我的帮助。希望各位如我一般奔跑在赴德道路上的勇士们,在德福考试中顺利地拿到出国所需的语言能力认证。在此我分享一些我的德语学习以及德福考试的经验与教训,希望能够对其他德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德语是一门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德福考试是一门标准化的语言能力考试,这门考试不似其他英语考试一般有详尽的真题解,有完备的“机经”,这样就要求了我们需要拿出自己最本质的语言水平去面对它。所以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在于,切忌在德福考试之路上拔苗助长,在语言能力到达一定水平之前,不去尝试德福考试,不参加针对德福考试的培训班。此举无异于在自己面前竖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结果只能是无所长进,并大挫锐气。在踏入德福考试这条天险前,没有夯实的语法基础,稳定的词汇量是极其危险的。在准备德福的紧张时段中,没有任何机会回过头去翻新基本语法和基础词汇。 对于德语水平达到B1或B2的同学,我想针对德福考试的四个部分,即听、说、读、写,给出针对性的参考。我不想写太多关于解题重点的东西,希望分享一些要点和容易被忽视的点。 阅读:看似是最简单最容易拿高分的一项,但是题目的难度在逐年加大。阅读分为三篇,一般来说只要第一篇全对,拿到4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LV1来说,特别要注意的是题干中的首名词,它限定了你寻找的范围,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直接将这项判定为I,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段落中单数定冠词与可复数化名词的抽象含义,也就是说与题干中关键名词的同义替换,这里我指的是“同义替换”,而不是“一模一样”。举例:题目中die Bewerbung und die Platztierung,在题干中替换为Qualit?tsvergleiche (TestDaf Musterprüfung 2)。如果有能力的同学我还想提醒一点就是题干中的分组,有些时候将所需相近的两到三项对比来看,可能有助于正确解题。关于LV2我想提醒注意的一点在于,我们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而不是带着选项找答案,如果带着选项去文章中找对应,就是看着考官的陷阱向下跳,这是极不推荐的;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在于,当题干中出现了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以下动词的时候,你的文章找寻方向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去找引用语,因为只有在引用的话中,才能出现对应的答案:sagen, kritisieren, loben, glauben, hinweisen, überzeugen等等。在LV3中我相信许多人都会遇到和我同样的问题,那就是nein和dazu nicht分辨不清,在这里我想给出如下解释:什么叫做dazu nicht呢,这个zu指代的是什么呢?这个zu指代的是文章中对应句动词所指代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中,可能有很多成分,比如作为某个格的对象,以及时间和地点状语。排除掉ja的可能,在对比了题目和文章句子中的各项成分后,有这两种情况:文章中的信息反驳了原句,也就是说,如果文章中句子成立,那么题干则不成立,这叫做nein;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文章中的句子和题干中的信息可以并行存在,这叫做dazu nicht。 听力:关于听力没有什么好特殊提供的技巧,我只想说:不!要!放!弃!任!何!一!篇!不能觉得第三篇难,就有选择性的放弃,有时候你会发现第一篇更难,14年7月份考试就

(完整word版)教师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 面发展的人。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 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 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 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 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 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学过程反馈的内容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超前性反馈(前馈) 超前性反馈是防患于未然的反馈。我们知道,教学信息的传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靠反馈来纠正教学偏差,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为了克服反馈信息的这种滞后性,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未出现偏差之前进行预测,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息,以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这叫超前性反馈,又称为前馈。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前馈信息把握得很好。 前馈又总是以反馈为基础的,要实现教学的前馈控制,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外,还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成为难点?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会“卡壳”?教师需要作怎样的帮助?对这些,教师都要力求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平时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记录每节课的教学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的典型例子一定要记载下来,并加以原因分析和提出预防措施。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观摩教学,互相听课,以及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不断摄取教学营养,为以后的教学储存大量的前馈信息。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前馈信息,在教学中才能预测到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使他们的学习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二、诊断性反馈 诊断性反馈是为实现迁移作铺垫的反馈。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各种复习课之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巡视、提问、板演、小测验、讨论等),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课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利用旧知识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即通常所说的由旧可以导新。通过诊断性反馈,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较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不一定再组织复习,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必须组织简要的复习,否则,正迁移就不能实现。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诊断性反馈的目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必须布置学生复习旧知识的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复习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基本概念及与基本概念有关的基本习题。还要利用各种方式,如直接抽查(含提问、板演、批改等)学生完成作业题、复习题的情况,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使得上新课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巩固性反馈 巩固性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课内过关性反馈,指的是在结束一堂课的几个教学目标之后,教师精心设计一套课堂练习题(含讨论题、操作题)让学生当堂及时地巩固新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做练习期间,教师进行紧张的、有目的的巡视,及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疑惑的及时剖析,缺陷的及时弥补。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 巩固性反馈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 1 / 2

2019年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伪.doc

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伪 声明:此文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谢绝转载,著作权 和作品使用授权属作者个人) 内容摘要:在道德中间状态或者说不道德状态,道德自身是未完成的,而 幸福又是自在自为的,道德与幸福之间根本谈不上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所以 在道德中间状态,探讨德福一致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道 德中间状态,德福一致或不一致的命题是个伪命题。道德信念追求的德福一致 只能是一种设定,这种设定出自于人们之间良好的友谊。 关键词:道德中间状态道德幸福证伪 德福关系的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所探讨的主题之一,探讨德福关系的问题 基本上可以转化为互补的,但本质上表达了对同一道德问题的追问:有德的人 为什么不幸福?不道德的人为什么生活的很好?归根到底也就是德福一致或者不 一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康德认为:"道德学根本就不是关于我们如何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关于我们应当如何配当幸福的学说"[1](P134)。他认 为有德只是配享幸福的条件,为了使德福一致,也就是为了实现至善,他认为 除意志自由外,还要进行道德公设:"灵魂不死"、"上帝存在"。这样在纯粹理 性中排除出去的上帝又被实践理性请了回来,"上帝存在"为德福一致提供了一 个最高保证,"灵魂不死"的意义就是此生没有享受幸福来生可以享受。 黑格尔认为现实中道德的完成是永远达不到的,现实中的道德状态只是未 完成的道德状态,也就是处于道德中间状态,那么道德中间状态相对于完成的 道德状态来说是一种不道德状态。我们所探讨的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 伪主要是说:在道德中间状态,探讨德福一致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道德中间状态或者说在不道德状态,道德是未完成的,道德与幸福之间 根本谈不上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道德中间状态,德福一致或不一 致的命题是个伪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