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教材中很多科学知识无法用实验演示,教师总是强加塞给学生,使学

生很快丧失了学习的趣味性,因为学生头脑中装的物理素材很少。作为教师,应通

过类比法让科学道理形象化,形象化的东西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真真切切感觉到。初中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他们的求知欲才会应运而生,

学习趣味会更加浓厚,课堂会更加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从而提高

教学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叙述一个案例:

一、导体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而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教师讲: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一样,绝缘

体相比之下束缚电子本领更强,很少有电子可以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教师类比: 各班的班长对自己班的学生的束缚能力不一样,自习课时,能力强

的班长管理的学生会认真做作业,很少有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类比为自由电子,能

力弱的反之。

二、电流怎样形成,

教师讲:如金属导体,在没有电压作用下,它里面的自由电子是杂乱无章运动

的,不能形成电流,一旦在电压作用下,这些自由电子便由杂乱无章运动改为定向

移动,即形成电流。

教师类比:把你们的教室看成一段导体,每个学生看成一个

自由电子,没有教师的管理,你们在教室里随便走动,这时能不能定向走动,

假如教师管理,让你们排成一列纵队,围绕教室逆时针转圈,这时能不能定向走动,

三、如何依据电流的流向分析正常电路和电源短路,

准备知识: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

(2)基本电路中的四大元件: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电阻)。

(3)向学生说明:这些元件本来都有电阻,而往往忽略电源、导线、开关的电阻,而不忽略用电器的电阻。

(4)电源外部自由电子由负极移向正极(物理学中规定,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5)打比方:电流欺软怕硬。

(6)微弱电流忽略不计。

1. 教师讲:电源短路是将导线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形成强大电流,迅速烧毁电源,甚至引发火灾,这是严重的电路故障。如图1所示。

教师类比:你们都在教室里,现要出去且只有前门可走,前门有一个人守门,这人很软弱(类比为无电阻),你们蜂拥而出,会不会形成强大的拥挤,会不会有危险,

2. 教师讲:如果在图1电路中接一个白炽灯泡,就不会形成强大的电流,也不会有危险。如图2所示。

教师类比:如果守门人很凶,你们只会排队而出,会不会形成强大的拥挤,感觉安全吗,

3. 教师讲:如果将一根导线并在灯泡的两端(试触法),看到灯泡不亮,用电流流向分析,电流流到十字路口作出的选择是:不经过灯泡,而是绕道而行。如图3所示。

教师类比:你们现在要出教室,前后门都开着,前门守门人很凶,而后门守门人很软弱,你们便不会从前门走,而是从后门蜂拥而出,同样会形成强大的拥挤。

小结:如果这个类比法用得好,后面的如?串联电路的局部

短路和电源短路;?并联电路只有电源短路;?电路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都能够很好的被学生掌握,且印象很深。

分析这个案例,不难看出:

(1)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微观领域的微粒,学生对它们毫无感性认识,自然也不知道自由电子是怎么回事,实验演示更不可能,只能利用学生熟知的宏观世界来类比,达到一种活灵活现的效果,使学生保持对电学的一种求知欲望。

(2)再把学生比作每个自由电子,他们对自己的运动形式造成的整体运动效果是很清楚,类比到电流的形成,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师一直强调短路,但学生对短路的认识一直模糊不清。我们用试触法做实验,看到实验现象,那毕竟是微观微粒运动的宏观外在表现。教师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清楚。通过这种类比法,学生不仅学得清楚,还觉得电学知识很简单。

(4)依据电流流向分析电路,在电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上述案例中的类比法就说得很透彻,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宝。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多想一些方法,让学生避开沉重的作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简析中学数学抽象概念的具体形象化

简析中学数学抽象概念的具体形象化 p人认识事物过程一般都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是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它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教学是符号抽象概念定义的综合书属于人认识事物的该机阶段,为了让处于初中年龄阶段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做好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梯子。 人的记忆方式有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以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儿童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超大容量和快速且永久性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记忆一幅画和照片比记忆一段文字和符号要容易得度偶且很难忘,而我们的数学一般都是一些符号和文字的组合,所以数学即便是一个很短的公式或一个很短的概念与定义学生都很难记住,所以在给学生讲解数学定义和概念时我一般都把定义变成图形,如轴对称图形,我先用一张纸先画好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系列的轴对称图形,让他们首先在脑中有轴对称图形的形象,然后再拿出事先在纸上画好的轴对称图形讲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一边讲解一边将纸对折讲解。以后只要我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时他们就会和我做一样的手势来记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数学思维的发展呈现年龄特征,要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等阶段,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徐苏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初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与思维特征可说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过渡年龄,初一新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对具体数据比较敏感,如果把具体的数据变成字母他们就理解比较困难了,比如小明买了a个苹果b个橘子我问小明共买了几个水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比较难回答了,对此类问题我在教学是先把a换成3,把b换成2,此时学生都能回答是5个,此时我又会问5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3+2=5,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现在将3换回a,2换回b,于是他们很快就能答出是a+b个水果。 数学学科中常有许多抽象的概念与定义,初为人师的我每当讲到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时,看到学生一脸茫然的眼神我都很无奈,比如初一的有理数运算,让刚踏入中学的小学生们很迷惑,其实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只比小学的混合运算多了一个负数,但对于初次接触负数的学生会感觉负数很抽象,他们不知负数是个怎样的东西,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的初一新生作为老师应该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进行感受,存储的基础上结合客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并用一定形式手段和工具创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它要用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或形象性的符号去表达,对有理数的运算我借用数轴这个形象的东西,以数轴为载体进行运算,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中学物理前概念研究

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前概念及其转变 陈雪梅 摘要: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物理概念之前对周围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物理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并对物理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分析了物理前概念的来源,阐述了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讨论了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纠正错误前概念,进行科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学习;前概念;科学概念;概念转变;图式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直观认识在他们接受正规的物理课程学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种在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的一般狭义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或看法。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便是一个概念。这些前概念中,有些与科学概念有相通之处,但是学生对这种概念的理解大多还是相当肤浅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质,更多的则是与科学的概念相悖的,因此前概念又常常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者“相异构想”(alternative framework)。关于前概念的研究早已有之,从8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已经召开了多届有关自然科学与数学教育中的学生错误观念的国际研讨会,至今仍是热点[1]。科学教学及科学学习心理研究,都将学生前概念及其对于科学学习和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建构的作用和影响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对有关前概念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错误概念的来源及其心理学归因 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有关学生错误前概念的研究。芬德等(Pfundt & Duit,1991)的文献目录中列出了1,100多个这类研究,其中物理学方面的错误概念占总数的70%[2]这些错误概念从何而来呢?研究者发现,每个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先入错误都有它的客观条件,但从宏观分析也有一般的共性,这些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观感觉带来的错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正确,相反,它很容易成为错误的根源。例如,铁比棉花重;冬天室外的铁块比木块温度低;车不拉就不走等等。2、知识迁移的负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数学工具运用不当所引起的。比如看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初学者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电阻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3、由语言带来的曲解。学生常用生活语言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概念的曲解。例如,匀加速运动就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运动;“裂变”就是把整体分为部分,因此把一些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也都归为裂变。4、不正确的课外渠道。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的不少信息是不正确的。例如,重量、重力和质量三者不分;路程和距离互相混淆;电容器概念与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电容不分等等。 这些前概念的核心特点是[3]:(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和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 霍华德(Howard,1987)曾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错误概念的形成并且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原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看作

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分析

类比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分析 初中物理教材中很多科学知识无法用实验演示,教师总是强加塞给学生,使学生很快丧失了学习的趣味性,因为学生头脑中装的物理素材很少。作为教师,应通过类比法让科学道理形象化,形象化的东西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真真切切感觉到。初中学生需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他们的求知欲才会应运而生,学习趣味会更加浓厚,课堂会更加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叙述一个案例: 一、导体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而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教师讲: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一样,绝缘体相比之下束缚电子本领更强,很少有电子可以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教师类比: 各班的班长对自己班的学生的束缚能力不一样,自习课时,能力强的班长管理的学生会认真做作业,很少有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类比为自由电子,能力弱的反之。 二、电流怎样形成? 教师讲:如金属导体,在没有电压作用下,它里面的自由电子是杂乱无章运动的,不能形成电流,一旦在电压作用下,这些自由电子便由杂乱无章运动改为定向移动,即形成电流。 教师类比:把你们的教室看成一段导体,每个学生看成一个自由电子,没有教师的管理,你们在教室里随便走动,这时能不能定向走动?假如教师管理,让你们排成一列纵队,围绕教室逆时针转圈,这时能不能定向走动? 三、如何依据电流的流向分析正常电路和电源短路? 准备知识: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 (2)基本电路中的四大元件: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电阻)。 (3)向学生说明:这些元件本来都有电阻,而往往忽略电源、导线、开关的电阻,而不忽略用电器的电阻。 (4)电源外部自由电子由负极移向正极(物理学中规定,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5)打比方:电流欺软怕硬。 (6)微弱电流忽略不计。 1. 教师讲:电源短路是将导线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形成强大电流,迅速烧毁电源,甚至引发火灾,这是严重的电路故障。 教师类比:你们都在教室里,现要出去且只有前门可走,前门有一个人守门,这人很软弱(类比为无电阻),你们蜂拥而出,会不会形成强大的拥挤?会不会有危险? 2. 教师讲:如果在电路中接一个白炽灯泡,就不会形成强大的电流,也不会有危险。 教师类比:如果守门人很凶,你们只会排队而出,会不会形成强大的拥挤?感觉安全吗? 3. 教师讲:如果将一根导线并在灯泡的两端(试触法),看到灯泡不亮,用电流流向分析,电流流到十字路口作出的选择是:不经过灯泡,而是绕道而行。 教师类比:你们现在要出教室,前后门都开着,前门守门人很凶,而后门守门人很软弱,你们便不会从前门走,而是从后门蜂拥而出,同样会形成强大的拥挤。 小结:如果这个类比法用得好,后面的如①串联电路的局部短路和电源短路;②并联电路只有电源短路;③电路故障分析等难点内容都能够很好的被学生掌握,且印象很深。 分析这个案例,不难看出: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资料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公式 质量m 千克kg m=ρ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 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Ω 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 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 比热c 焦每千克摄氏度J/(kg?°C) c=Q/m△t 常用数据: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 -------------------------------------------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 单位换算: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

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流体力学课程中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讲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343344.html, 流体力学课程中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讲解 作者:吴宗铎严谨吴光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9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去帮助学习者理解流体力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为解决抽象思维的难题,在流体力学课上可视化教学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目前已将可视化应用于势函数、点源(汇)、漩涡、波群速等诸多概念。学习者可以将概念和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接受这些抽象概念。 关键词:可视化;抽象概念;流体力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162-02 一、概述 流体力学课程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类学科。该课程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概念引入到船舶运动相关的流体运动中,并提出了许多水动力学的新概念,包括理想流体、粘性流体、边界层等,同时开扩了许多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如波浪理论、漩涡理论、相似理论、机翼理论。虽然流体力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已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1-3],但无论哪本教材,流体力学的知识体系基本类似,从流体静力学起步,随后过渡到流体运动学,研究流体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时的质量守恒,最后再把流体运动和流体受力结合起来研究流体动力学。然而,从流体运动学开始,学习者就将接触到许多抽象的概念,从运动学中的流线、势函数到动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再到随后的各种理论,很多概念抽象复杂,较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如果照书本强行灌输概念,会造成学习者理解障碍,对概念感到模糊不清[4]。 针对流体力学中很多知识点抽象性强的特点,如果将概念同生活中所见到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浮现在学习中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际事物。因此,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将流体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尽可能地用一些具体事物来做类比,使学习者在学习和理解的抽象理论过程中,对理论的陌生程度将大大降低,增强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势函数与流函数 势函数与流函数是流体力学运动学的入门级知识,但要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势函数和流函数属于复变函数知识体系下的共轭函数内容,对于没有接受过复变函数课程的本科生来说,只能靠强记公式来生硬地接受这些内容。 由于势函数和流函数同属于势流理论中的概念,其特点是流动具有势场,即流动只能从高势向低势流动,流动方向不能反向。这个理论和射出的弓箭的运动较为相似,因为弓箭射出后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情况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几个“经典性”的文化概念

80年代初,庞朴先生去问钱钟书先生,文化如何定义,钱钟书说。文化这个东西,你不问嘛。我倒还清楚;你这一问。我倒糊涂起来了。80年代初中国的文化讨论中,有的学者建议说,文化的概念就像“模糊逻辑”、“模糊数学”一样,它的界域本来是不可能确定的,只要确定它到底包含哪些范围,也就没有必要追求简单而确定的定义了。

几个“经典性”的文化概念 在文化理论研究中,有几个被祢为是“经典性”的文化概念。其首推的便是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在其1871年写的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泰勒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共用。他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

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文化学研究者将泰勒的这一定义看作是最早对文化进行界定的一个经典性定义,并且对其后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由于泰勒的文化定义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补充进了“实物”的文化现象。泰勒的定义是描述性的,但却第一次给文化一

个整体性概念。后来的文化定义,都没有超出泰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基本观念。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1905—1960)曾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载1951年第41期哈佛大学《小人物陈列馆论文集》一文中,对1 61种文化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接近,所不同的只是方法而已。他认为:“文化

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了的方式当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另外,文化构成了人类群体各有特色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的各种具体形式;文化基本核心由二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即从历史上得到并选择)的思想,一是与他们有关的价值。”克鲁克洪在《文化的研究》一文中讲到:

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初二物理上册概念整理复习汇总: (一)序言 1.测量的目的:为了准确的进行定量的比较。测量后记录数值和单位。 2.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3.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一拳的宽度大约为10厘米,大拇指的宽度约为1厘米,一步大约长为1米。 4.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为m。 5. 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是物体的物理属性。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为50克。中学生50千克。 6. 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7. 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处,这时天平水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水平;(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示数。 8.时间本身的符号为t。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1h= 60 min=3600 s. 9.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秒。 (二)声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 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发声体的结构有关。(2)响度: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程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三)光 1. 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等现象可证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 最大,是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8 3.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 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1)(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点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水平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但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动有效学习的实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协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理应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

初中物理概念题大全(含答案)

初中物理概念八年级(上)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是测量的工具。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2.使用刻度尺前,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使用刻度尺时,要把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秒表。5.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 .。 6.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比较速度的大小。 7.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8.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公式为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 。1m/s= 3.6 km/h。 9.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运动。 10.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1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在不同介质声速不同,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12.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13.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 和距离有关。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

色来辨别。 14.物理学中把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Hz 。 15.人的听觉范围是20 Hz至20000 Hz。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叫次声波。 1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来源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减弱噪声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进行:一是防止噪声产生;二是阻断噪声传播;三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7.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8.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 19.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做成的。温度计的℃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它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规定为100℃.。 20.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等示数稳定再读数。 2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叫熔点。 2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改变。 2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汽化要吸热。24.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液体在确定温度、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电冰箱是利用制冷剂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汽化、吸热,在冷凝室里液化、放热的原理工作的。 2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方式,液化要放

抽象概念形象化 玄妙微观探究化

抽象概念形象化玄妙微观探究化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元素的海洋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板书课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广告:黄金搭档 【教师活动】黑板上分别用红色磁贴、绿色磁贴、黄色磁贴表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的微观模型。请仔细观察这些分子,将同一类原子放在一起。 【学生活动】学生3:将分子拆开,从分子中分别找出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并归类。 【教师活动】在化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同一类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这样的同一类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这样的同一类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元素吗? 【学生活动】学生4: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活动】板书 【教师活动】以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为例,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氢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都为1,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氧分子中的氧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都为8。大家知道这些同一类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活动】学生5:质子数相同。 【教师活动】投影: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活动】同一类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那你知道碳元素与氧元素的区别是什么吗? 【学生活动】学生6:质子数不同。 【教师活动】为了便于交流和有利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目前发现的这110多种元素。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副元素扑克牌,请大家将这些扑克牌摊开来,对比扑克牌所提供的信息,看看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写在学案上。 【学生活动】根据元素扑克牌提供的三个信息,小组讨论并完成学案。 小组1交流:第一个发现: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第二个发现:有的元素符号是一个字母,有的元素符号是两个字母; 第三个发现: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教师活动】板书:符号书写:一大二小 【教师活动】请从符号书写的角度找出co与co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学生6:前一个符号的o是大写,后一个符号的o 是小写。 小组2交流:这些元素可以按照质子数由小到大排一排顺序:氢、碳、氮、氧、镁、铝、硫、氯、钙、溴。 小组3交流:从名称上看,只有四种偏旁,分别为气字头、三点

教育心理学中几个抽象概念的解读-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教育心理学中几个抽象概念的解读?教育 心理学复习资料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我们知道,在任何教师考试当中教育心理学一般都会 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这一块涉及很多学生发展的问题,涉及很多学习本质的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或者研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使用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大多不是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认识这部分内容是有些困难的,大部门的内容都是抽象晦涩难懂的,更别提做题目了。这里,笔者就对教育心理学当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作出解释,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图式一词最早由康德提出来之后,很多人对其做出了 不同的解释,皮亚杰将其作为认知发展中的一个核心词汇, 阐述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机理。作为教师考试的一个重点,多次在真题当中体现。 图式,通俗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头脑中认知的结构,我们是通过这样那样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认为我们学习的过程都是S(刺激)-R(反应)之间的链接,而皮亚杰是反对这一点的,他认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S I(AT)T R,这里的AT就是指我们先将外界的刺激经过认知结构的处理才做出相应的反

应。通过这样的式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图式就是我们头脑中固 有的一种行为模式或者认知模式,正是在图式的影响下我们才会这么想才会这么做。皮亚杰认为,我们头脑中最先具备一些初始的图式,而后我们通过一定的动作感知觉等等扩大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而扩大的我们的图式。每个人初始的图式不尽相同,看到听到的不尽相同,从而每个人的图式也是千差万别。 而皮亚杰认为我们适应世界的方式大致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所谓同化就是指能够将遇到的新刺激纳入到原有的图式当中,不改变原有图式。而顺应是指我们不能用原有的图式去解释新的刺激,必须要改变或者扩充原有图式。举个例子来说,例如小孩子具备这样初始的图式,会动的东西是有生命的。之后他看到新的刺激,天上的月亮在动,自然的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个我们叫同化。而当孩子看见纸飞机在天上飞这个新刺激的时候,发现纸飞机并不具有生命的特征,他需要改变原有的图式,原来并不是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更切合实际来说,大家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当中就是不断同化和顺利的过程,我们之前一定对心理学的内容有一个认识,当你真正 深入其中的时候发现有些东西并不 是自己想的那样,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的一些固有观念或者想法。 在知识的概念学习那一章,我们强调了变式的概念, 在教师考试当中常常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书上给的定义是: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上的变化。很多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完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 1 S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