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TiO2可见光响应的机理研究

氮掺杂TiO2可见光响应的机理研究
氮掺杂TiO2可见光响应的机理研究

氮掺杂TiO2可见光响应的机理研究

於煌1 刘斌2 潘炜3

1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400067)

2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黑龙江分公司(150076)

3武汉凯迪水务有限公司(430223)

E-mail:yuhuangmail@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摘 要:综述了N掺杂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的几种机理,包括杂化能带减小理论、杂质能级理论和氧空缺理论,并指出了以后N掺杂TiO2机理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可见光;能带减小;杂质能级;氧空缺

1.引言

自1972年Fujishima和Honda[1]报道利用TiO2单晶电极光解水的实验结果以来,人们对半导体光催化剂TiO2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去除水中难降解污染物方面,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强氧化性、污染物矿化完全,可直接利用太阳光等特点,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但是,TiO2光催化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困难,阻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激发光波长的问题。由于TiO2半导体禁带宽度较宽为 3.2 eV,其对应的波长为387 nm属于紫外光区,而紫外光只占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光的3 %-4 %,在太阳光谱中占绝大多数的可见光部分(能量约占45%)未得到有效利用[2]。为此众多科研工作者对TiO2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使其能够响应波长较长的可见光部分[3-7]。在众多改性方法中,非金属元素N掺杂显然成为最近的研究热点。N掺杂TiO2具有明显可见光活性,但其机理目前仍很有争论,其主要观点有杂化带隙减小理论、杂质能级理论和氧空缺理论,下面将做一一介绍。

2.杂化能带减小理论

对N掺杂TiO2的可见光活性,Asahi[6]解释为N的2p轨道与O的2p轨道杂化而使TiO2的禁带减小。

Asahi认为,只有形成的掺杂态符合以下3个条件,才能产生真正可见光的光催化活性:(1)掺杂能够在TiO2带隙间产生一个能吸收可见光的状态;(2)掺杂后的导带能级最小值,包括次级的混合状态,应该和TiO2相等,或者比H2/H2O的电极电位更高,以保证催化剂的光还原活性。(3)新带隙的状态应该和TiO2的带隙状态充分重叠,以保证光生载流子在它们的周期内被传递到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而条件(2)、(3)要求用阴离子掺杂,原因是阳离子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050702)

作者简介:於煌(1981-),男,湖北黄岗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的d轨道在TiO2带隙中较深,导致成为载流子的复合中心。通过计算C、N、F、P、S的密度函数,指出N掺杂效果最好,N的p轨道能够与O的2p轨道杂化而减小TiO2的禁带宽度。虽然S与N有相似的作用,但S不可能掺杂进入TiO2晶体,原因是S离子尺寸太大,而C、P轨道太深,能量不匹配而不满足条件(3)。

通过对TiO2-x N x进行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N 1s的402、400和396 eV 3个特征峰。Asahi把402、400 eV两个特征峰归结为分子吸收态的γ-N2,396 eV特征峰归结为原子态的β-N。在可见光下降解亚甲基蓝的实验中,N掺杂TiO2的光催化性能与396 eV 特征峰N的含量有关。而396 eV是TiN中Ti-N键的键能。从而说明,N掺杂TiO2的可见光活性是由N置换引起的。

但是,最近的研究对Asahi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一是,C[8]、S[9]、F[10]都成功掺杂进入TiO2晶格,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见光活性。二是,一些实验中并没有发现代表Ti-N键的396 eV特征峰[2; 11-14]。对此Di Valentin[14]认为这可能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影响了N的X射线电子能谱;二是由于TiO2-x N x中存在不同形式状态的N。Gyorgy [15]通过研究Ti 2p、O 1s、N 1s区域,发现Ti-N-O键的存在导致Ti 2p区域的解释复杂起来,使得TiO x N y化合物在Ti-N键的上面添加1.7±0.2 eV的能量损失,这样观察到的N 1s 特征峰有可能与396 eV有几电子伏特的偏移。Gole[2]据此认为他们观察的400.7 eV特征峰与Ti-N键有一定的联系。

3.杂质能级理论

杂质能级理论认为N掺杂与金属掺杂一样,也是在TiO2价带上方引入一个杂质能级,可见光下电子能够从杂质能级激发到导带从而使N掺杂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

Irie[16]通过NH3气流下灼烧TiO2得到N掺杂TiO2,XPS图中观察到396 eV特征峰,这表明N以替代O的形式掺杂进入TiO2晶格。在降解2-丙醇的实验中,发现不管TiO2-x N x中的x 值是多少,可见光下TiO2-x N x的量子产率比紫外光下低。如果N掺杂减小了TiO2的能带,那么可见光下TiO2-x N x的量子产率应该与紫外光下相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N原子的引入在TiO2的价带上形成了独立的N的2p窄带,紫外光照射能够激发价带和N窄带上电子,而可见光照射却只能激发N窄带上的电子,从而引起可见光下TiO2-x N x的量子产率比紫外光下低。并且在紫外光与可见光下,量子产率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Irie认为,可见光下量子产率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是由于灼烧过程中形成了O空缺并成为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紫外光下则是由于掺杂的N成为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中心。

但是Irie是通过分析可见光下N掺杂TiO2的光催化产物来推测其机理的,这种产物分析法有其局限性。首先,产物分析法不能够区别反应产物是来自于光氧化反应还是来自于光还原反应。更重要的是,产物分析法不能够区别产物是来自于有机物直接与光生空穴的反应还

是来自于有机物与水的光氧化反应中产生的表面中间产物的反应。鉴于此,Nakamura[13]通过测量N掺杂TiO2电极上的光生电流的方法也即光生电流测量法来分析N掺杂TiO2的光催机理。光生电流测量法能够区别这两种氧化过程,因为只有与光生空穴发生直接反应光生电流才会大大增大,而与水的光氧化反应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发生的间接反应光生电流几乎不增加。作者发现,紫外光下向电解液中添加甲醇时N掺杂TiO2电极上的光生电流强度(IPCE)大大增大,而可见光下却增加很少。这说明可见光下,甲醇不能够被氧化。而以往产物分析法实验中却发现N掺杂TiO2能够在可见光下把很多有机化合物如甲基蓝、2-丙醇、丙酮氧化成CO2和H2O。这一矛盾表明N掺杂TiO2粉末体系中有机化合物的光催化氧化反应是借助于氧的还原反应或水的氧化反应中产生的表面中间产物而不是与空穴的直接反应。向电解液中添加I-、对二苯酚(H2Q)、SCN-、Br-还原剂时,紫外光下所有的还原剂都能使光生电流强度增大,而可见光只有添加I-、H2Q还原剂时光生电流强度才增大。这表明紫外光下I-、对二苯酚(H2Q)、SCN-、Br-还原剂都被氧化,而可见光下只有I-、对二苯酚(H2Q)还原剂被氧化。可见光下减弱的氧化能力不能够用能带减小理论或者在导带下面形成氧空缺层的理论减小。只能解释为,掺杂的N在TiO2的价带(由O的2p轨道构成)上方引入了中间能级(N的2p轨道构成),可见光下空穴从这些中间能级产生,而紫外光下空穴从O的2p价带上产生,且这两种空穴的氧化能力不同。由于I·/I-氧化还原电位比N引入的中间能级水平高很多,故I-能够很容易被氧化而导致光生电流强度增大;虽然SCN-、Br-的氧化还原电位也在N引入的中间能级上方,但添加SCN-、Br-时光生电流增加很小,这可能是由于在电子转移反应中存在较大的重组能量,故不能被氧化。可以说,Nakamura的分析是充分的,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杂质能级理论。

而Di Valentin[14]用理论计算对杂质能级理论给予了论证。他认为:N在TiO2中存在两种状态,一是N原子替代了O原子,一是N原子置隙。通过DFT计算,表明N参杂导致在TiO2带隙间形成局部能级,替代N的局部能级刚刚在价带上方,而置隙N的局部能级更高。从这些局部能级到导带的激发是N掺杂TiO2吸收波长红移产生可见光活性的主要原因。而且他们DFT计算表明,N的参杂导致形成氧空缺所需能量减小,从而推断N参杂过程可能伴随有氧空缺的形成。而且替代N和置隙N的相对量和制备条件有关,例如气氛中O2浓度,煅烧温度等。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Asahi的杂化能带减小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Irie实验中发现的紫外光下与可见光下量子产率不同、Nakamura实验中发现的紫外光下所有还原剂都能使光生电流强度增大而可见光下只有少数还原剂都能使光生电流强度增大。虽然杂质能级能够减小这些现象,但是也存在不足。如Irie实验中掺杂N的含量很小,而Nakamura实验中N掺杂TiO2的粒径较大不是纳米级,这些的不同也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与可见光催化机理的不同。

4.氧空缺理论

氧空缺理论认为氧空缺能够在TiO2价带上方2.02 eV处形成氧空缺态,电子能够从该氧空缺态激发到导带从而使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

Ihara[17]通过分析N掺杂TiO2的晶粒大小,发现可见光活性能够在多晶颗粒上实现,因为氧空缺很容易在多晶颗粒界面上形成,从而表明在多晶颗粒界面上形成的氧空缺是N掺杂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的主要原因,而掺杂的N的作用是阻止氧空缺位被再氧化。而Ihara[18]和Nakamura[19]通过等离子体加热处理纳米TiO2的方法制得的氧空缺型纳米TiO2,实验表明也具有明显的可见光活性。

从上面文献来看,氧空缺确实能使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但是氧空缺是否是N掺杂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的主要原因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5.展望

N掺杂TiO2具有明显的可见光活性,能够利用太阳光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提高了TiO2光催化剂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N掺杂TiO2具有可见光活性的机理仍不明确,详细机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N掺杂TiO2中N的形态这主要反映在XPS特征峰上,N掺杂TiO2是否出现396eV 特征峰,如果不出现N又是以何种形态存在于TiO2晶格中;N掺杂是替代掺杂还是间隙掺杂,或两者都有。这些仍值得研究。

2、可见光活性是一种因素引起还是多方面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虽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N掺杂TiO2在禁带间引入杂质能级的理论更能解释一些现象,但是这也不排除其它方面如氧空缺、表面形态等的作用,有可能N掺杂TiO2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详细的机理仍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Fujishima A., Honda K. 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Nature,1972, 23837~38.

[2] Gole J. L., Stout J. D., Burda C., et al. Highly Efficient Formation of Visible Light Tunable

TiO2-xNx Photocatalyst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at the Nanoscal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4, 108(4):1230-1240.

[3] Bozzi A., Yuranova T., Kiwi J. Self-cleaning of wool-polyamide and polyester textiles by

TiO2-rutile modification under daylight irradiatio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2005, 172(1):27-34.

[4] Zhu J., Chen F., Zhang J., et al. Fe3+-TiO2 photocatalysts prepared by combining sol-gel

method with hydrothermal treatment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5] Yamashita H., Harada M., Misaka J., et al. Degradation of propanol diluted in water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using metal ion-implanted 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t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2002, 148(1-3):257-261.

[6] Asahi R., Morikawa T., Ohwaki T., et al.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in Nitrogen-Doped

Titanium Oxides. Science,2001, 293(5528):269-271.

[7] Stylidi M., Kondarides D. I., Verykios X. E. Visible light-indu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7 in aqueous TiO2 suspension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004,

47(3):189-201.

[8] Khan S. U. M., Al-Shahry M., Ingler W. B., Jr. Efficient Phot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 by a

Chemically Modified n-TiO2. Science,2002, 297(5590):2243-2245.

[9] Umebayashi T., Yamaki T., Tanaka S., et al. Visible light-induced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on S-doped TiO2. Chemistry Letters,2003, 32(4):330-331.

[10] Li D., Haneda H., Hishita S., et al. Fluorine-doped TiO2 powders prepared by spray pyrolysis

and their improv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decomposition of gas-phase acetaldehyde.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2005, 126(1):69-77.

[11] Sakthivel S., Janczarek M., Kisch H. Visible Light Activity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itrogen-Doped TiO2.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4, 108(50):19384-19387.

[12] Chen X., Burda C.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Nitrogen-Doped Titania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4, 108(40):15446-15449.

[13] Nakamura R., Tanaka T., Nakato Y. Mechanism for Visible Light Responses in Anodic

Photocurrents at N-Doped TiO2 Film Electrod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4,

108(30):10617-10620.

[14] Di Valentin C., Pacchioni G., Selloni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magnetic Species in

N-Doped TiO2 Powders by EPR Spectroscopy and DFT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5, 109(23):11414-11419.

[15] Gyorgy E., Perez del Pino A., Serra P., et al. Depth profiling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obtained by pulsed Nd:YAG laser irradiation of titanium in nitrogen.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2003, 173(2-3):265-270.

[16] Irie H., Watanabe Y., Hashimoto K. Nitrogen-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n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O2-xN x Powder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2003, 107(23):5483-5486. [17] Ihara T., Miyoshi M., Iriyama Y., et al. Visible-light-active titanium oxide photocatalyst

realized by an oxygen-deficient structure and by nitrogen doping.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003, 42(4):403-409.

[18] Ihara T., Miyoshi M., Ando M., et al. Preparation of a visible-light-active TiO2 photocatalyst

by RF plasma treatment.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2001, 36:4201-4207.

[19] Nakamura I., Negishi N., Kutsuna S., et al. Role of oxygen vacancy in the plasma-treated

TiO2 photocatalyst with visible light activity for NO removal.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2000, 161(1-2):205-212.

Mechanism of N-doped TiO2 photocatalyst response to

visible light

Yuhuang1 liubin2 panwei3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Bioengineer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 Qing 400067

2Heilongjiang Branch Company Of China Tiancheng Chemistry Engineering Copany, Harbin,

150076

3Wuhan Kandi Waste Water Treatment Limit Company, Wuhan, 43022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N-doped TiO2 photocatalyst with visible light activity is introduced, included bandgap narrowing theory、impurity energy level theory and oxygen deficiency theory, and point out the trend of the mechanism research of N-doped TiO2.

Keywords: visible light; bandgap narrowing; impurity energy level; oxygen deficiency

於 煌:男。1981年生,湖北黄冈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水处理中脱氮原理及工艺

水处理中脱氮原理及工艺 张路 摘要: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危害环境生态、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本文论述了我国水处理的概况以及脱氮的原理及传统脱氮工艺和新的脱氮工艺。 关键字:水处理;脱氮工艺 1 氮污染概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总量28124亿m3,位居世界第六,然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340 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并且我国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受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及地势等因素影响严重,在地域及时间上分布都极不均匀。尤其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危机日益严重,如何合理配置现有水资源、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全国年排污水量为350亿m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百分之七,百分之八十的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使我国的水污染状况和水质富营养化十分严重,并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可以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危害环境生态、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我国缺水的东北、华北和沿海地区,每年可回收污水量约五十多亿立方米,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全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成为江,河,湖,地下水之外的新水源,从而促进工农业产值的大幅度提高。 污水的再生利用往往离不开脱氮除磷技术,这是因为传统的污水二级生物处理技术氮磷去除能力低,氮磷含量较高的再生污水回用于城市水体、工业冷却水、工业生产用水或者市政杂用水时将造成危害。因此,当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第二水源开发时,在污水再生利用过程中,对于某些回用对象,必须对氮和磷的含量加以控制。

军事理论

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 1.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 局状况和总体趋势,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综合体现。 2.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特点: 1)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 2)大国较量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 3)军备竞赛趋缓但质量竞争激烈 4)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新的表现形式 5)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3.国际战略格局:指世界各主要战略力量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斗争而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4.新旧格局转换及其特点: 1)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不是通过战争手段或是由于战争的结果,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不是多极格局已经孕育成熟的结果 3)这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转换还受地缘政治差异的影响 5.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1)美国单边主义难阻多极化潮流 2)欧盟整体实力和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3)俄罗斯发挥军事优势,力保大国地位 4)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6)印度已成为一支新生的世界力量 6.“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包括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和英美德为代表的欧洲联盟等 7.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因其形式的历史条件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1)历史上长期遗留的领土争端 2)殖民统治者为了给获得独立的国家制造麻烦而留下的领土纠纷 3)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独立国家间的领土争端 4)新的国际法出台前后引发的国家间领土争端 8.局部战争已成为威胁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战争形态。 9.我国陆地边界22000多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4个,我国领土总面积1260万平方公里。 10.三大毒瘤:1)国际恐怖主义2)宗教极端主义3)民族分裂主义 11.我国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少数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强化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

TiO2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TiO2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一.前言 在世界人口持续增加以及广泛工业化的过程中,饮用水源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地球上22% 的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饮用水标准。长期摄入不干净饮用水将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世界围每年大概有200 万人由于水传播疾病死亡。水中的污染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毒重金属、自然毒素、药物、有机污染物等。常规的饮用水净化技术有氯气、臭氧和紫外线消毒以及过滤、吸附、静置等,但是这些方法对新生的污物往往不是非常有效,并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包括我国在世界围广泛应用的氯气消毒法,可能在水中生成对人类健康有害的高氯酸盐。臭氧消毒是比较安全的消毒方法,但是所需设备昂贵;而紫外线消毒法需要能源支持,并且日常的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吸附法一般需要消耗大量的吸附剂,使用过的吸附剂一般需要额外的处理。这些缺点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围,迫切需要发展一种高效、绿色、简单的净化水技术。 自然界中,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能在太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氧)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这种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代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光化学反应的过程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很相似。光化学反应一般可以分为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两类。直接光解为物质吸收能量达到激发态,吸收的能量使反应物的电子在轨道间的转移,当强度够大时,可造成化学键的断裂,产生其它物质。直接光解是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形式,但这类反应产率一般较低。间接光解则为反应系统中某一物质吸收光能后,再诱使另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半导体在光的照射下,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使化合物的合成或使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分解的过程称之为半导体光催化。半导体光催化是光化学反应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它能使许多通常情况下难以实现或不可能进行的反应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顺利进行。与传统技术相比,光催化技术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光催化是低温深度反应技术。光催化氧化可在室温下将水、空气和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等完全氧化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第二,光催化可利用紫外光或太作为光源来活化光催化剂,驱动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净化目的,对净化受无机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废水及回收贵金属亦有显著效果。 二.TiO2的性质及光催化原理 许多半导体材料(如TiO2,ZnO,Fe2O3,ZnS,CdS等)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可以作为光催化剂。但是,由于某些化合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而且有的半导体在光照下不稳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光腐蚀现象。在众多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TiO2以其化学性质稳定、氧化-还原性强、抗腐蚀、无毒及成本低而成为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半导体光催化剂。 TiO2属于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它有三种晶型——锐钛矿相、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板

Si基体中掺杂B,P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Si基体中掺杂B,P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B和P是太阳能级多晶硅中的主要非金属杂质。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基于V ASP软件计算Si晶体中依次掺杂B、P原子,不同掺杂原子个数时Si晶体的自由能、结合能以及态密度。通过相同的掺杂原子数时,不同掺杂位置时Si晶体自由能、结合能的具体数值来找到Si晶体掺杂B、P原子的具体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无论怎样掺入P,其形成能均为正数,故掺杂P 时无法通过直接替换Si原子的方法进行掺杂。由于向Si中掺入B时其形成能始终为负数,即体系的总能量均升高,故向Si基体中直接替换B原子的掺杂方法是可行的,并找到了具体的掺杂过程。 一、计算方法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已经在各种材料计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V ASP软件计算了在赝势条件下Si晶体中依次掺杂B、P原子数,不同掺杂原子个数时Si晶体的自由能、结合能以及态密度。通过相同的掺杂原子数时,不同掺杂位置时Si晶体自由能、结合能的具体数值来找到最稳定的掺杂形态找到Si晶体掺杂B、P原子的具体过程。 二、计算过程 A 1 B1 A首先讨论无掺杂原子的情况 此时V ASP给出free energy TOTEN为-346.99134eV,形成能则为0eV。MS 软件给出的晶格图为A1 B掺杂一个原子 掺杂一个B或P原子时,杂质原子所在位置均等效。在MS上任选一点即可,算出掺杂B时free energy TOTEN为-347.45804eV,形成能为-0.4667eV;掺杂P时free energy TOTEN为-346.78050eV,形成能为0.21084eV。MS软件给出的晶格图为B1。 C掺杂两个原子 当掺杂两个B或P原子时,杂质原子的位置则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下面进行分情况讨论。 C 1 C 2 C3

可见光响应型窄带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可见光响应型窄带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张 彤,张悦炜,张世著,陈冠钦,洪樟连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杭州310027) 摘要 近年来,窄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吸收太阳光可见波段能量、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及可见光解水制氢的优异特性而成为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热点。综述了以TiO 2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掺杂体系以及全新组成材料体系等两大类具有窄带隙半导体特性的材料种类、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材料制备工艺以及应用前景,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研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窄带隙半导体 可见光催化 可见光解水 带隙 制备工艺 R 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Visible Light R esponsive N arrow B and G ap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ZHAN G Tong ,ZHAN G Yuewei ,ZHAN G Shizhu ,C H EN Guanqin ,HON G Zhanglian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arrow band gap semiconductors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the novel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because they are capable of absorbing the visible light ,degrading the organic pollutants and producing clean energy by splitting the water into hydrogen and oxyge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In this paper the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material syn 2thesis technique and f uture application of two kinds of materials with narrow band gap characters ,the modified titania and new narrow band gap semiconductor are summarized.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ir research and applica 2tion is also discussed. K ey w ords narrow band gap semiconductor ,visible 2light catalysis ,water spiltting ,band gap ,synthesis me 2thod  张彤:女,硕士研究生 洪樟连:通讯联系人,男,1968年生,副教授 Tel :0571287951234 E 2mail :hong_zhanglian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0 引言 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 恶化两大问题,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对有效利用太阳光能量的清洁能源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需求尤为紧迫。理论上,从自然界廉价获取和持续利用太阳光能量并低成本制取氢能源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理想途径,发展相关技术与新材料具有广阔的前景。 自1972年日本科学家Fujishima 等[1]发现TiO 2单晶电极可以实现光催化分解水,以及随后发现纳米TiO 2具有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效应以来,以TiO 2为代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具有利用太阳光的紫外波段能量进行光催化降解有机物,以及光解水制氢的独特优势,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本征TiO 2(锐钛矿型带隙为3.2eV )只能吸收波长λ<380nm 的紫外光,无法充分利用占太阳光谱约43%的可见光波段(400~750nm )能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国科学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大量有关能吸收太阳光能量的可见光响应型窄带隙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并在以下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通过对以TiO 2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材料进行掺杂和改性,将其 带隙移至可见光波段;二是开发全新组成的窄带隙半导体材料。本文就以上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窄带隙半导体的光催化反应机理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一般由填充电子、能量较低的价带和全空、能量较高的导带构成,价带和导带之间存在禁带。窄带隙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一般小于3.0eV ,能够吸收可见波 段的太阳光能量。当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宽度的光(h υ≥E g )照射时,半导体吸收光子能量并产生电子2空穴对;随后,光生电子和空穴向吸附了有机或无机物种的半导体颗粒表面迁移,与氧及羟基结合产生活性自由基,并诱发光催化降解的反应。 光生载流子产生的几率及迁移速率取决于导带和价带边的位置及吸附物种的氧化还原电位。光催化氧化2还原反应发生的热力学条件是:受体电势要比半导体导带电势低,供体电势要比半导体价带电势高,这样光生电子或光生空穴才能供给基态吸附分子。而且,与光生载流子向吸附物种迁移过程竞争的是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都是在半导体颗粒内部和表面进行的,属放热过程。窄带隙半导体与传统TiO 2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反应机制类似,区别是

污水脱氮除磷机理

浅谈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研究 摘要:介绍了污水中氮磷的来源和危害,污水脱氮除磷的机理以及几种常用的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分析了其优缺点,并介绍了相关污水脱氮除磷的研究。 关键词:生活污水脱氮除磷 1 前言 氮和磷是生物重要营养源。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人均排放量持续增加,加之洗涤剂的普遍使用,以及二级生化处理城市污水出水中氮磷含量较高,排入水体后使受纳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蓝、绿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并产生毒素,水质恶化。我国淮河流域、太湖、巢湖、滇池等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近海岸每年发生的十多起大面积的赤潮,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 大量氮、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后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降低了水体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影响供水水质等;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不利于水体质量的改善以及鱼类的生存;降低氯的消毒效率,大大增加氯的消耗量,同时对人类的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因此,解决氮磷污染问题对解决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 污水脱氮除磷机理 污水中氮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可通过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常用的物化方法有氨吹脱法、化学沉淀法、折点加氯法、选择性离子交换法和催化氧化法。污水中磷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磷酸盐、聚磷酸盐和有机磷,其去除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结晶法和生物法。由于生物脱氮除磷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和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且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好,因此,目前污水脱氮除磷大多采用生物法。 2.1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处理脱氮过程主要是氮的转化,即同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 (1)同化作用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同化作用的氨氮去除率一般为8%~20%。 (2)氨化作用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一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残体以及

ZnS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引言 (1) 1.2ZnS的基本性质 (1) 1.3ZnS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2) 第2章理论计算方法 (3) 2.1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介绍 (3) 2.2 绝热近似(Born-Oppenheimer) (3) 2.3 密度泛函理论 (4) 2.3.1Hohenberg-Kohn定理 (4) 2.3.2 Kohn-Sham方程 (5) 2.4 交换关联能函数近似 (5) 2.4.1 局域密度近似(LDA) (5) 2.4.2 广义梯度近似(GGA) (6) 2.5CASTEP软件介绍 (6) 第3章ZnS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7) 3.1纯净ZnS计算 (7) 3.1.1计算模型与方法 (7) 3.1.2 几何结构优化 (8) 3.1.3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8) 3.1.4 光学性质 (8) 3.2 Ag、N单掺杂ZnS的计算 (9) 3.2.1 计算模型及方法 (9) 3.2.2 几何优化 (9) 3.2.3能带结构 (10) 3.2.4态密度 (10) 3.2.5 光学性质 (11) 万方数据

目录 3.3Cl、Na 共掺杂ZnS (12) 3.3.1计算模型与方法 (12) 3.3.2 几何优化 (12) 3.3.3能带结构 (13) 3.3.4态密度图 (13) 3.3.5 光学性质 (14) 3.4Ga、O共掺杂ZnS (15) 3.4.1计算模型与方法 (15) 3.4.2几何结构优化 (15) 3.4.3 能带结构图 (15) 3.4.4 态密度 (16) 3.4.5 光学性质 (17) 3.5 本章小结 (17) 第4章过渡金属TM(Sc、Mn、Mo)掺杂ZnS第一性原理研究 (18) 4.1 计算模型与方法 (18) 4.2 几何结构优化 (18) 4.3能带结构 (19) 4.4态密度 (20) 4.5 光学性质 (20) 4.6 本章小结 (21) 第5章ZnS纳米管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2) 5.1 计算模型与方法 (22) 5.2几何结构优化 (23) 5.3 能带结构 (24) 5.4 态密度图 (25) 5.5光学性质 (26) 5.6 本章小结 (26) 第6章ZnS表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7) 6.1计算模型与方法 (27) VI 万方数据

高可见光响应型单斜介孔BiVO_4的合成与表征

第26卷 第12期 无 机 材 料 学 报 Vol. 26 No. 12 2011年12月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Dec., 2011 收稿日期: 2010-12-28; 收到修改稿日期: 2011-02-21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2009ssxt242); 中南大学米塔尔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MX14) 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Projects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9ssxt242); Mittal Steel Fund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Venture projects a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0MX14) 作者简介: 肖 奇(1971?), 男, 博士, 副教授. E-mail: xiaoqi88@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文章编号: 1000-324X(2011)12-1256-05 DOI: 10.3724/SP.J.1077.2011.01256 高可见光响应型单斜介孔BiVO 4的合成与表征 肖 奇, 高 兰, 张 响 (中南大学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长沙 410083) 摘 要: 利用纳米铸造法, 以立方有序介孔分子筛MCM-48为硬模板, 550℃成功制备了结晶良好的纯相单斜介孔BiVO 4. 采用XRD 、TEM 、BET 及UV-Vis 光谱分析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与水热法制备的大颗粒样品相比, “纳米铸造”介孔BiVO 4的平均孔径为16.8nm, 孔体积为0.1 cm 2/g, 比表面积高达22.9 m 2/g, 有效减少了光生电子和空穴复合的几率, 在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优良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90min 内对乙基黄原酸钾的光催化降解率高达78%. 关 键 词: 纳米铸造; BiVO 4; 介孔; 光催化; MCM-48 中图分类号: O643 文献标识码: A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ly Visible-light Active Monoclinic Mesoporous BiVO 4 XIAO Qi, GAO Lan, ZHANG Xiang (School of Resources Processing and Bio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Ordered nanocrystalline mesoporous BiVO 4 with pure phase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at 550℃ via nanocasting using cubic MCM-48 molecular sieves as hard template. The long-range ordered meso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BET as well as UV-Vis spectrophotometer. Compared with the BiVO 4 synthesized by conventional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nanocasting mesoporous BiVO 4 has the average pore diameter of 16.8nm, pore volume of 0.1 cm 3/g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up to 22.9 m 2/g. The structure decreases the recombination of optical excitation electrons and holes efficiently, so the mesoporous BiVO 4 has an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 As a result, the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of mesoporous BiVO 4 for xanthate in 90min reaches 78%. Key words: nanocasting; BiVO 4; mesoporous; photocatalysis; MCM-48 BiVO 4具有铁弹性、声光转换、热致变色和离子导电等优良特性, 在气敏传感器、固体氧化燃料电池的阴极材料及无毒高性能无机颜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从而得到广泛研究[1-2]. 最近研究发现, BiVO 4带隙仅为2.4eV, 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分解水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环保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 它的光催化性能与晶型、结晶度、颗粒尺寸、结构和形貌等有关. 在三种晶型BiVO 4(单斜白钨矿型、四方硅酸锆 型和四方白钨矿型)中, 单斜白钨矿型具有最好的 光催化活性[3]. 但大颗粒钒酸铋由于吸附性能差、 电子?空穴易复合等原因, 催化活性很低. 研究发现高比表面积能提高有机污染物在其表面的吸附脱附动力过程, 促进电子?空穴的迁移[4-5]. 因此, 颗粒纳米化成为提高单斜介孔钒酸铋光催化性能的有效手段. 目前, 已采用水热法、超声化学法、微波法等合成技术成功制备出具有片状、梳状、粒状、纺锤状和管状等多种形态的BiVO 4纳米颗粒[6-10] .

微生物脱氮原理

简介:介绍了生物脱氮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为环境工作者掌握生物脱氮。废水中存在着有机氮、氨氮、硝态氮等形式的氮,而其中以氨氮和有机氮为主要形式。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氧化分解,即通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成氨氮,而后经硝化过程转化变为NO3-N和NO2-N,最后通过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成氮气,而逸入大气。由此可见,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关键字:生物脱氮基本原理影响因素 废水中存在着有机氮、氨氮、硝态氮等形式的氮,而其中以氨氮和有机氮为主要形式。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氧化分解,即通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成氨氮,而后经硝化过程转化变为NO3-N和NO2-N,最后通过反硝化作用使硝态氮转化成氮气,而逸入大气。 由此可见,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1 氨化作用 1.1 概念 氨化作用是指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也称为矿化作用。 1.2 细菌 参与氨化作用的细菌成为氨化细菌。在自然界中,它们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好氧性的荧光假单胞菌和灵杆菌,兼性的变形杆菌和厌氧的腐败梭菌等。 1.3 降解方式(分好氧和厌氧) 在好氧条件下,主要有两种降解方式,一是氧化酶催化下的氧化脱氨。例如氨基酸生成酮酸和氨: [2-1] 丙氨酸亚氨基丙酸法丙酮酸 另一是某些好氧菌,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脱氮反应。例如尿素能被许多细菌水解产生氨,分解尿素的细菌有尿八联球菌和尿素芽孢杆菌等,它们式好氧菌,其反应式如下: [2-2]

1人眼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习题十一 一、选择题 1.人眼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200-400nm b.400-750nm c.10-200nm d.750-2500nm 2.物质的颜色是由于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些波长的光所致。KMnO4显紫红色是 由于它吸收白光中的。 a.紫红色光 b.绿色光 c.黄色光 d.蓝色光 3.吸收曲线是。 a.吸光物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吸光物质浓度与透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c.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溶液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d.入射光波长与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符合光吸收定律的某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的吸收波长λmax的位置将。 a.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高峰值增大 d.不移动,但高峰值降低 5.吸光光度法中光吸收定律可表示为。 a.I=10abc b.A=1gT c.I=I0×10-εbc d.I0=I×10-εbc 6.下因素中,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大小的是。 a.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b.入射光强度 c.比色皿厚度 d.入射光波长 7.用邻二氮菲光度法测Fe含量,当浓度为C时,测其透光度为T0,若将此溶液稀释一 倍,则透光度为. a b.2T0 c. d. 8.有一浓度为C的溶液,吸收入射光的40%,在同样条件下,溶液浓度为0.5C的同一 溶液的透光度为。 a.30% b.20% c.77% d.36% 9.现有不同浓度的KMnO4溶液A、B,在同一波长下测定,若A用1cm比色皿,B用 2cm比色皿,而测得的吸光度相同,则它们浓度关系为。 a.C A=C B b.C A=2C B c.C B=2C A d. 10.某试液用1cm 比色皿测量时,T=60%,若改用2cm比色皿测量,则A和T分别为。 a.0.44和36% b.0.22和36% c.0.44和30% d.0.44和120% 11.某显色剂在pH=3-6时,呈黄色,pH=6-12时呈橙色,pH>12时呈时红色,该显色剂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呈红色,则该显色反应在条件下进行。 a.弱酸性 b.中性能 c.弱碱性 d.强碱性 12.在吸光度测量中,参比溶液的。

氮化铟p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氮化铟p 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丁少锋 1)  范广涵 1)  李述体1) 肖 冰 2) 1)(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广州 510631) 2)(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西安 710049)(2006年11月8日收到;2006年12月7日收到修改稿)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的总体能量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对Mg ,Zn ,Cd 掺杂InN 的32原子超原胞体系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从理论上给出了掺杂和非掺杂体系的晶体结构参数,其中非掺杂体系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计算了掺杂InN 晶体的结合能,总体态密度、集居数,差分电荷密度,并对此做了细致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Zn 和Cd ,Mg In 在InN 中的溶解度会更大,并能提供更多的空穴态,非常有利于InN 的p 型掺杂. 关键词:氮化铟,p 型掺杂,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 PACC :7000,7115A ,7125,7155F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060201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06025083),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批准号:2006A10802001),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批准号:2005Z 12D0071)资助的课题. E 2mail :ds f006@1261com E 2mail :g fan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11引言 氮化铟(InN )是Ⅲ2Ⅴ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一种.常温常压下的稳定相是六方纤锌矿结构,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最近很多文献研究表明其禁带宽度是017eV 左右[1,2] ,而不是之前报道的119eV [3] .因此,通过调节In x G a 1-x N 合金组分可以获得 从017eV (InN )到314eV (G aN )的连续可调直接带隙,这使得InN 材料在制备长波长半导体光电器件、全彩显示、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理论研究表明,InN 材料在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中具有最高的迁移率[4] 、峰值速率、电子漂移速率 和尖峰数率 [5,6] 以及具有最小的电子有效质量 [7] ,这 使得InN 在高频率,高速率晶体管的应用开发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InN 材料制备比较困难,到现在为止,人们对InN 的电学、光学特性的了解还远不如G aN 材料那样透彻.要实现InN 基光电子器件,如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发光二级管,高速高频晶体管,必须先获得良好的p 型掺杂.通常情况下制备出的本征InN 材料都显示出很强的n 型电导特性,这给p 型掺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近 Jones 等人[8] 利用M BE 技术在G aN 缓冲层上生长了 Mg 掺杂InN 薄膜,成功研制了p 型InN 薄膜.然而 结果并不理想,在InN 的表面还呈现出很强的n 型 反型层.这需要理论和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性原理赝势计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模拟 [9—12] .文献[13]对InN 的本征缺陷和杂质做了第 一性原理研究,但针对InN p 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 面波赝势法(PWP )对Mg ,Zn ,Cd 掺杂InN 的32原子超原胞体系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从理论上给出了掺杂和非掺杂体系的晶格参数.计算了掺杂InN 晶体的结合能,总体态密度,集居数,差分电荷密度,并对此做了细致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Zn 和Cd ,Mg 在InN 中的溶解度会更大,并能提供更多的 空穴态. 21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 2111理论模型 InN 是六方纤锌矿结构,属于P 63mc 空间群,对 称性为C 6v 24,晶格常数a =b =31544!,c =51718!, 第56卷第7期2007年7月100023290Π2007Π56(07)Π4062206 物 理 学 报 ACT A PHY SIC A SI NIC A V ol.56,N o.7,July ,2007 ν2007Chin.Phys.S oc.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精选版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作者:weidongwin 阅读:994次 上传时间:2005-10-13 推荐人:weidongwin 简介: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 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关键字:生物脱氮基本原理氨化硝化反硝化同化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NH3-N转化为N2和N x O气体的过程[1]。 废水中存在着有机氮、NH3-N、NO x--N等形式的氮,而其中以NH3-N和有机氮为主要形式。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氧化分解,即通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成NH3-N,而后经硝化过程转化变为NO x--N,最后通过反硝化作用使NO x--N转化成N2,而逸入大气。 由此可见,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1.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NH3-N的过程,也称为矿化作用。参与氨化作用的细菌称为氨化细菌。在自然界中,它们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好氧性的荧光假单胞菌和灵杆菌、兼性的变形杆菌和厌氧的腐败梭菌等。在好氧条件下,主要有两种降解方式,一是氧化酶催化下的氧化脱氨[2]。例如氨基酸生成酮 酸和氨: (2-1) 丙氨酸亚氨基丙酸法丙酮酸 另一是某些好氧菌,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脱氮反应。例如尿素能被许多细菌水解产生氨,分解尿素的细菌有尿八联球菌和尿素芽孢杆菌等,它们是好氧菌,其反应式如下: (2-2) 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氮化合物进行还原脱氨、水解脱氨和脱 水脱氨三种途径的氨化反应。 (2-3)

侦察监视技术

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其不朽名著《孙子兵法》地形篇的结尾中写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是说只要了解敌情和我情,就能胜利而不会有什么危险,只要了解天时地利,胜利就会接踵而来。可见从古代开始军事家就对了解敌情、掌握天时、地利等情况非常重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对敌情的了解就更加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了解敌情、掌握天时地利呢?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要了解敌情无非是派人去侦察,通过人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要想看的远一点,只有在前敌修筑了望塔,在技术不发达、武器装备落后的古代,这样也就够了。在现代则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进步,战争样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要了解敌情就不能只靠人眼看耳听,而是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各种装备,也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侦察监视技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侦察监视技术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但是在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的节来讲授,我是将各节中有关的内容摘出来并将我掌握的有关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大家作一介绍。)?一、概述 ?二、几种常见的侦察监视技术 ?三、对抗侦察监视的基本措施 ?四、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简要介绍主要内容)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侦察?其目的是什么?侦察目的实现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我们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所研究问题的概念,从而确定我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侦察的概念。 ?侦察是军队为获取军事斗争所需敌方或有关战区情况而采取的措施。 我们讲的侦察是指在战争中或为战争做准备过程中所从事的获取敌方情况的工作。 ?侦察的直接目的是探测目标,具体可分为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目标、跟踪目标和对目标进行定位。 要达到探测目标的目的,一定要借助与技术手段和装备。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技术。我们研究侦察监视技术,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目标为什么可以被发现和识别,它的物理基础是什么,应该说:自然界中目标和背景之间总有一些差异,可以由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技术手段加以区别。这是我们进行侦察的基础。 为了更好的了解常用的几种侦察监视技术,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二)基础知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有关电磁波的基础知识,对电磁波谱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知道根据波长的不同,可分为各种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我们采用的是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通常对应照相机、红外扫描装置和雷达。 ?1、电磁波 ?波长0.4—0.76微米为可见光波段 ?波长0.76—1000微米为红外线波 ?波长1毫米—1米为微波 我们介绍这些电磁波的特性是因为任何物体都有发射和反射电磁波的性质,下面我们来介绍: 2、物体发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性 ?(1)发射特性 ?高于绝对0度的物体都有热运动。

单层MoS_2分子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_刘俊

单层MoS2分子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刘俊梁培?舒海波沈涛邢凇吴琼 (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杭州310018) (2014年1月25日收到;2014年2月27日收到修改稿)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的计算,研究了通过吸附不同有机分子对单层MoS2进行化学掺杂.计算结果表明有机分子与MoS2单层衬底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瓦尔斯作用力.吸附不同有机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均表现出间接带隙的特征,还表明吸附TTF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表现出n型半导体的特质,而吸附TCNQ,TCNE两种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均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性质,这些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吸附的分子来实现对单层MoS2的掺杂类型的调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单层MoS2在晶体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关键词:MoS2,密度泛函理论,有机分子吸附,分子掺杂 PACS:71.15.Mb,68.47.Pe,61.72.U–DOI:10.7498/aps.63.11710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石墨烯[1?3]等二维层状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的兴起,一类新型的二维层状化合物——类石墨烯二硫化钼引起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众多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4?7].类石墨烯蜂窝状二硫化钼单层结构是由六方晶系的单层二硫化钼组成的具有三明治夹心层状结构的准二维晶体结构:单层二硫化钼由三层原子层构成,中间一层为钼原子层,上下两层均为硫原子层,钼原子层被两层硫原子层所夹形成类三明治结构,钼原子与硫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维原子晶体;多层二硫化钼由若干单层二硫化钼组成,一般不超过五层,层间存在弱的范德华力,层间距约为0.65nm[8].单层二硫化钼(MoS2)[9]可以通过机械剥离的方法直接从它们母体材料中得到,由于量子尺寸效应的影响这些准二维纳米材料表现出许多优于块体材料的力学、电子、光学和化学性质[10]. 另外一方面,由于摩尔定律的限制,科学家在寻找下一代半导体材料时尤为关注低维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电子性质优异的半导体材料,单层MoS2在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11]. Cao等研究了过渡金属V,Cr,Mn掺杂单层MoS2的电子结构、磁性和稳定性[12].在常规的半导体工艺中,一般采用掺杂的方式实现对半导体材料的p 型和n型掺杂以最终实现p-n结的制备,构建最好的电路逻辑单元.但是在低维材料中,尤其是二维材料中,常规的掺杂工艺会影响到载流子的输运效率,还会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半导体材料结构,在掺杂缺陷位会产生载流子的散射.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有效的掺杂方式,对于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尤为重要.分子掺杂是一种利用表面吸附物中电子转移,实现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一种方式,在半导体纳米线[13],石墨烯材料[14?16]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Mouri等[17]通过有机分子吸附成功的在实验上实现了对层状MoS2的p型和n型掺杂.尽管如此,化学掺杂由于其复杂的吸附过程和材料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使得这种掺杂比起传统的掺杂而言更复杂,因此弄清楚化学掺杂的过程和相关的作用机理,对实现低维材料,尤其是二维材料的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006051,61177050),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批准号:2013R409016)和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应用研究(批准号:2013C31068)资助的课题. ?通讯作者.E-mail:plianghust@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2014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5580248.html,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摘要: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关键词:生物脱氮基本原理氨化硝化反硝化同化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NH3-N转化为N2和N x O气体的过程[1]。 废水中存在着有机氮、NH3-N、NO x--N等形式的氮,而其中以NH3-N和有机氮为主要形式。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氧化分解,即通过氨化作用转化为成NH3-N,而后经硝化过程转化变为NO x--N,最后通过反硝化作用使NO x--N转化成N2,而逸入大气。 由此可见,进行生物脱氮可分为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步骤。由于氨化反应速度很快,在一般废水处理设施中均能完成,故生物脱氮的关键在于硝化和反硝化。 1. 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NH3-N的过程,也称为矿化作用。参与氨化作用的细菌称为氨化细菌。在自然界中,它们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好氧性的荧光假单胞菌和灵杆菌、兼性的变形杆菌和厌氧的腐败梭菌等。在好氧条件下,主要有两种降解方式,一是氧化酶催化下的氧化脱氨[2]。例如氨基酸生成酮酸和氨: (2-1) 丙氨酸亚氨基丙酸法丙酮酸 另一是某些好氧菌,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脱氮反应。例如尿素能被许多细菌水解产生氨,分解尿素的细菌有尿八联球菌和尿素芽孢杆菌等,它们是好氧菌,其反应式如下: (2-2) 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氮化合物进行还原脱氨、水解脱氨和脱水脱氨三种途径的氨化反应。 (2-3) (2-4)

(2-5) 2. 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是指将NH3-N氧化为NO x--N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个过程由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共同完成,包括亚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两个步骤。该反应历程为: 亚硝化反应 (2-6) 硝化反应 (2-7) 总反应式(2-8) 亚硝酸菌有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螺杆菌属和亚硝酸球菌属。硝酸菌有硝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统称为硝化菌[22]。发生硝化反应时细菌分别从氧化NH3-N 和NO2--N的过程中获得能量,碳源来自无机碳化合物,如CO32-、HCO-、CO2等。假定细胞的组成为C5H7NO2,则硝化菌合成的化学计量关系可表示为: 亚硝化反应 (2-9) 硝化反应 (2-10) 在综合考虑了氧化合成后,实际应用中的硝化反应总方程式为: (2-11) 由上式可以看出硝化过程的三个重要特征: ⑴NH3的生物氧化需要大量的氧,大约每去除1g的NH3-N需要4.2gO2; ⑵硝化过程细胞产率非常低,难以维持较高物质浓度,特别是在低温的冬季; ⑶硝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质子(H+),为了使反应能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碱中和,理论上大约为每氧化1g的NH3-N需要碱度5.57g(以NaCO3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