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文练习

第一单元课文练习
第一单元课文练习

冶治

镫澄凌陵

天马

巩固 基础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 ? ti áo l íng k ōng ( ) ( ) sh ùn ji ān p ai t óu ( ) ( ) yīng lu ò m ǎ t à f ēi y àn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天马》这一课高度赞扬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力量。( )

2.“天马”曾经是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 )

3.“马踏飞燕”中飞马踏的是一只美丽的

燕子。( )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近义词。

反义词:

肯定---( ) 珍贵----( )

疾速---( ) 协调----( ) 近义词: 惊叹----( ) 普遍---( ) 非常----( ) 飞速---( ) 五、对号入座,任选一个成语造句。

1. 形态,外貌,神态二者都具备,这大多是用来夸赞某种作品( )

2.指某物在历史上已有很深的历史背景。 ( )

3.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 ) 造句:

六、在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用剩下的一组关联词语造句。

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无论……都…… 既……又……

不但……而且……

1.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 )

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 )极为

生动健美。

2.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

动作协调,( )使人感受到力量,( )

激发人们的想象。

3.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 )燕

子,( )龙雀。

4.( )今天下了大雨,( )小明还是坚持去上学。

造句 : 七、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1. 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

土,立刻 , 。它是我国古代

和 、 的结晶,是我国悠久

的 杰作。

2. 用这个

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

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飞速前进。

3.在你的了解中,你知道那些书中有关于“天马称谓”的记载。例:、。提高阅读练

九、结合课文,理解句子。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紧扣哪两个词写出了天马的特点?

2.“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化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这句话从对天马进行了描写。

3.“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这句话从对天马进行了刻画,分别写出了天马的、、、等的特点。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历史遗产:

智慧:

2.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写出了龙的几种姿态?请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2)写出了龙的种姿态。

3.仿照例句写句子。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不但,而且。

4.赵州桥是形状的桥。大小共有个桥洞。它体现了

5.学习了课文《天马》,再阅读《赵州桥》,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请想一想,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吧。

拓展应用练

十一、巧嘴小话筒。

学完《天马》后,你想对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古诗两首

巩固 基础练 一、把生字和拼音连一连。 锋棱蹄堪

tíléng f ēng k ān

二、看拼音,写汉字。

wǎn l?ng k ān y ān

( )( )( )( )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四、形近字辨析,并组词。

骁( ) 堪( ) 棱( )

饶( ) 湛( ) 凌( )

宛( ) 骏( ) 甫( )

碗( ) 俊( ) 铺( )

五、解释词句。

1.《房兵曹胡马》是 朝诗人

写的。

2.《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中的词句你会解

释吗?

兵曹 胡

锋棱 竹批

堪 骁腾

3.《房兵曹胡马》这首诗共有 句

话,

此诗中, 、 、

写意,正面写马的 和 , 、 、

、 四句话是抒情,写出了马的 和 。 4.《马诗》是 朝诗人 写的。

5.《马诗》这首诗中的词语你理解了吗? 燕山 似 金络脑 走 六、读古诗,辩修辞。 A.比喻 B.夸张 C.设问 D.拟人 E.对偶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七、背古诗,我最棒。 1.补充诗句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 2.我会默写《马诗》 3.我会背古诗

(1)杜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他与诗仙 齐名,他被尊为 。他的诗篇被称为 。他与诗仙被合称为 。分别代表着中国诗歌创作 和 的两大高峰。 (2)你还会背杜甫的其他名篇吗? 八、 “马”的诗句我会连。 夜阑卧听风吹雨, 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 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提高 阅读练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马价十倍 有个卖马的人,牵着马在市场上一连站了三天,竟没有一个人看得上他的马。他气坏了,就去求见最会识马的伯乐,说:“我的这匹骏马想卖掉,可是在市上站了三天,没有人来问个价。请你帮个忙,只要去我的马儿旁转一转,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看,就行。” 伯乐一听,很同情他。就真的踱在市场上,经过他那匹马旁边,瞟了几眼,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下。买马的人听说了,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霎时间提高了十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蜂拥:

霎时间: 2.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 有一匹千里马老了,被人用来拉脚。主人

让它拖着沉重的盐车在太行山道上攀登。 老马低头负重,一步一步在坎坷的山道上挪移。它被烈日晒得汗水淋淋,四条瘦腿战战兢兢,一个打滑,就倒了下去。它使尽全力,刚挣扎着站立起来,又一个前失,趴到地上,摔得蹄溃膝烂,尾巴无力地搭拉着,鲜血混着汗水一滴一滴洒在山路上。来到一道陡坡前,老马跌着滚着,怎么也拉不上去了,赶车人的皮鞭象雨点一样落在它瘦骨嶙峋的背上。 这时候,相马专家伯乐乘车迎面而来。他仔细地看了看老马,连忙跳下车来,抚摸着伤痕累累的马背大哭起来。他解下身上的麻布袍

子披到老马的背上。老马泪水汪汪地看着伯乐,忽然打了一个响鼻,仰天长啸起来。那啸声既苍劲又悲凉,在山谷中久久回响。它是在告诉人们,伯乐才是千里马的知己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战战兢兢: 嶙峋: 伤痕累累: 2.用 画出老马惨不忍睹的句子。 3.用﹏画出伯乐“爱马”的句子。 拓展 应用练 十、《古诗两首》已经学完了,但是相信大家的脑海中一定存在一副美丽的《马诗》的画面,下面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把它画在下面好吗?

()

()吓

()

()

巩乃斯的马

巩固基础练

一、看拼音、写汉字。

shū di bēi chuàng

()()

xuān xiāo han jian

()()

xiōng hún jīng xīn dòng pò

()()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认真()紧张()

消逝()规则()

临危不惧()

争先恐后()

四、照样子写词语

1.大喊大叫(ABAC)

2.争先恐后(第二、四字是反义词)

3.前呼后应(第一、三字是反义词)

4.烟尘滚滚(ABCC)

5.干干净净(AABB)

五、形近字辨析,并组词。

混()破()牡()浑()坡()牧()具()毫()涌()惧()亳()通()六、填成语。

七、对号入座,并任选一个成语造句。

1. 比喻抢着向前,

唯恐落后。()2.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

3.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造句:

八、照样子写句子。

1.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上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用这个修辞方法仿写一句:

2.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

上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用这个修辞方法仿写一句:

3.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

..的大河。(解释加点词语并用这个词语造句)

喧嚣:

4.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给句子换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提高阅读练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枣红色的马

这匹枣红马,到底想得到怎样的自由?

它突然挣脱了缰绳,向远方跑去。这是一颗枣红色的流星。

它亮开四蹄,轻叩冰冻的大地,清脆有声。

在平原上,跑得最快的,只有风。这匹脱缰的马,好像正在努力地追赶风。不,当它从远方转着圈跑回来经过我们身边时,它带动的风擦脸而过摩得脸生疼。此时,地面上的落叶追逐着风,一个劲地翻滚;而风正追逐着马,在后面旋卷。

它只是在奔跑,奔跑,一圈圈地跑。这真是匹好马!它不断前耸的腰身,亮丽的毛匹,像波浪在浪花后面紧紧追逐,一潮高过一潮,能够不时地折射出晃眼的阳光。

这颗枣红色的流星,忽然跃起了前蹄,咴咴叫着——似乎它找到了向上的阶梯,它要朝天空奔跑。天空,对于它,何尝不是一片没有疆域的大野?

然而,它失败了。

它的前蹄重重地落回地面。

它静在那儿,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像。

忽然,它訇地一下子倒在了地上,四肢挛曲,头在风中振颤。它在地上翻滚。

我赶紧跑过去。难道它跑得心脏猝然停止,它要倒在大地的怀里死去吗?难道这匹向往奔跑的马死于奔跑吗?难道这颗枣红色流星要殒落吗?眼见我近了,它又站起来了。

它没有奔跑,只是仰头向天,抖了抖鬃毛,把身上沾染的泥土草叶甩了个干净。

它躲开我伸向缰绳的手,自己昂着头,拖着缰绳,任风随意地抚弄鬃毛,大踏步向放仆的车在车辕旁边,它驯服地低下头,用嘴啃着伏在地皮上的枯草根。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1.文中有次提到“枣红色的流星”,“枣红色的流星”指的是,为什么用“枣红色的流星”来借代马?

2.“难道它跑得心脏猝然停止,它要倒在大地的怀里死去吗?难道这匹向往奔跑的马死于奔跑吗?难道这颗枣红色的流星要陨落吗?”

(1)这是三个句,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请你在文中画出描写枣红马奔跑样子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4)你觉得这匹枣红马为什么要这样的奔跑呢?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拓展应用练

十、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是否也有过惊心动魄的记忆?在那紧张、激动的一刻,你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呢?回忆当时的情景,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 案。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2(4)(2)(3)浪,之口 有石钟山焉。”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 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 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用玉或石制成。(33)(32)(34),不知其

如钟鼓不绝。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而 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 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函胡,同含糊。(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 (50)(51)(52)(53)。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而响亮。越,高扬。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 27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莫(m ù)夜:晚上。莫,通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附答案

16 太阳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ā jūn fán zhí liáng shi shè shì dù()()()() gū jì shū cài dì qū zhì liáo ()()()() 二、用关联词将下列句子分别合成一句话。 1.太阳离地球太远了。太阳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没有太阳。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2.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3.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第二课时 一、文中描写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多选)

A.大 B.远 C.热 D.高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找出选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 2.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杀菌繁殖粮食摄氏度估计蔬菜地区治疗 二、1.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 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1. 列数字 2. 打比方 3.列数字举例子 第二课时 一、ABC 二、1.光明黑暗温暖寒冷 2.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

《石钟山记》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 硿硿 ..焉()栖.鹘()磔.磔() 云霄.()鹳.鹤()罅.隙() 噌吰 ..()()之声..()()窾.坎()镗鞳 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 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问题探究 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 二、问题探讨 (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 ..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五年级按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 4《窃读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5.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泊船瓜洲》中作者渴望回到家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思》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__(诗人)所作,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风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 4.悠悠天宇旷,___________。 5.明月有情应识我,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鲸跟牛一样靠_______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 2.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_________;它们的窝通常搭在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干净又暖和。 3.《新型玻璃》一课讲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_________玻璃、_________玻璃、_________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4.春风能解冻,________________。裙裾微动摇,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钓鱼的启示》里,作者从自身成长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落花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_______的人,不要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珍珠鸟》中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上无难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剑锋从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回顾知识。 1.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__________。 2.《兰亭序》是___________的书法作品,他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_”;《玄秘塔碑》是___________的书法作品。 3.在文字发明之前,古人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人们把竹子剖成同样长、宽、厚的细长条,再用结实的绳子把竹条缀起来,一篇文章写在一大块竹片上,卷起来捆好,就是一“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错”。 1.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训练营(42分) 1.看拼音写词语。(9分) zhìhuìpán xuán chónɡɡāo dīàn gélóu ()()()()( ) zītài diāo kèjiàn zhùgōng diàn ()()()() 2.补充词语并填空。(10分) 金( )辉( ) ( )( )气爽 若( )所( ) 南征( )( ) 跃跃( )( ) ( )( )约约 奋( )( )搏( )经( )场 (1)炎热的夏天,恐怕没有什么比一杯冰镇可乐更让人感觉 ______________的了。 (2)天色渐晚,我透过薄雾,_____________看到几颗星星在闪烁。 3.选词填空。(5分) 发现发掘 (1)兵马俑规模宏大。已( )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 (2)秦兵马俑是1974年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 )的。 美妙美好美丽 (3)北京的颐和园是个( )的大公园。 (4)大家都爱听这首( )的乐曲。 (5)我们的生活多么( )! 4.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无数劳动人民一块一块抬上来了这数不清的条石。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城长。长城高大坚固。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来。 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发现与运用。(8分) 例句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例句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1)两个例句的后半部分,是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十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能写出类似的句子。 a.河道很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我国发现的一头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展示厅(9分) 6.2016年5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 (1)给你熟悉的旅游景点拟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旅游景点,你看到一个男青年正在栏杆上乱写乱刻,我会这样劝阻: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旅游景区有如下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请谈谈你对这则告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本直通车(9分) 7.学了本组课文,我们了解了我国许多“世界遗产”,其中有气魄雄伟的___________、美丽的大公园——____________、震撼人心的______________。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我还知道的文化遗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8.江苏苏州沧浪亭的一副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写一副关于风景名胜区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四、阅读检阅台(15分) 美丽的北海公园 星期日早晨,我来到风景如画的北海公园游玩。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要点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

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含答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按课文内

容填空答案 1找春天 1、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 (寻找)春天。几个动词可以感受到孩子们找春天那急切激动的心 情。 2、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3、(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

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 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 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 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

桃花、杏花(枝头笑),, 2 古诗两首 1、默写。 草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唐白居易 篱落疏疏一径深,离离原上草,树头花落未成阴。一岁一枯荣。

儿童急走追黄蝶,野火烧不尽, 飞入菜花无处寻。春风吹又生。 16 岁。作品2、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写《草》的时候才 写出了草那顽强的生命力。《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 1 二年级语文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 草送别》)。杨万里是(宋)代诗人。《宿新市徐公店》写了(篱落)、

(径)、(树头)、(花)、(儿童)、(黄蝶)、(菜花)先写了静态景物, 再写动态景物,非常生动。 3笋芽儿 1、(春雨姑娘)把笋芽儿唤醒了,(雷公公)的呼唤让笋芽儿钻出地 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 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

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同步练习题(二)(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卷 第五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看拼音,写词语。(8分) f àn w éi n ǔ l ì c àn l àn z ǐ s è y ōng j ǐ gu ān sh ǎng d ēng l ù d ù ju ān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扩.大(ku ò gu ò) 刹.那(ch à sh à) 镶.边(r āng xi āng ) 浙. 江(z è zh è) 宽窄.(zh ǎi z ǎi ) 漆.黑(x ī q ī) 葱郁.(y ǜ y ù) 蜿蜒. (y án y áng )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襄嵌 矫健 代替 萦绕 B. 清澈 负荷 分辩 一簇 C. 光茫 臀部 漆黑 幽静 D. 斑斓 漆黑 蜿蜒 溪流 4.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荷.花 B.负荷. C.重荷. D. 荷. 枪实弹 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2分) 准:①一定,确实。②正确。③允许,许可。 (1 )我准. 确无误地背诵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 ( ) (2)你要是踩上去,准. 会滑倒。 ( ) (3)郊游的方案得到了老师的批准. ,同学们可高兴啦! ( ) 6.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拟人)

C.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排比) D.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7.给句子排列顺序。(3分)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月台两头种了几株杏树。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种着一棵小树。 ()杏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喷泉从小树下的石孔喷出,把假山洗得一尘不染。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宁静的小站。 8.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4分) 不管……都……如果……就……即使……也……只有……才…… (1)( )刮风下雨,解放军战士( )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3)( )没有空气和水,人类( )不能生存。 (4)( )善于调査研究,( )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9.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12分)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怀着好奇心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慢慢地上升。(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花朵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叶子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

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项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四年级下册“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班级:姓名: 1、我看见过()的大海,玩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 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那是一块()。船桨激起的微波()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岸在()。 2、我()过()的泰山,()过()的香山,却从没 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像老人,像巨象,像(),(),();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像新生的竹笋,(),()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下来。 3、这样的山()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山间(),江上(),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的画卷,真是()。 4、一路()着()。()着山势,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时而(),溪声也()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5、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流出。虽说是孔 隙,可也()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的心情()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到脚跟,没有一处()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抬起一点儿,()额角,()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了,这就到了内洞。 6、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 7、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其中的石油大王是(),他用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同步训练A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同步训练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2020·漳州) 新年晚会上,老师让每位同学从一个装有许多玻璃球的口袋中摸两个球,这些球给人的手感相同,只有红、黄、白、蓝、绿五色之分,结果发现总有两个人取的球颜色相同。由此可知,参加取球的至少有多少人?() A . 13 B . 14 C . 15 D . 16 2. (2分)一个口袋里装有红、黄、蓝3种不同颜色的小球各10各,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个. A . 10 B . 11 C . 4 3. (2分) 14个同学中,一定有()人是在同一个月出生的。 A . 2 B . 3 C . 4 4. (2分)王东玩掷骰子游戏,要保证掷出的骰子点数至少有两次相同,他最少应掷()次。

C . 7 D . 8 5. (2分)袋中有60粒大小相同的弹珠,每15粒是同一种颜色,为保证取出的弹珠中一定有2粒是同色的,至少要取出()粒才行。 A . 4 B . 5 C . 6 D . 7 6. (2分)任意5个自然数的和是偶数,则其中至少有()个偶数。 A . 1 B . 2 C . 3 7. (2分)把25枚棋子放入下图的三角形内,那么一定有一个小三角形中至少放入()枚。 A . 9 B . 8 C . 7 D . 6 8. (2分)(2020·扎兰屯模拟) 13名学生分进4个班,则至少有一个班分到的学生人数不少于()名。 A . 1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石钟山记(1)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舟人(33)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此世所以不传也(50)。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部编版四年级按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练习(附答案)

一、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观潮》是从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在号称“_______”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________,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________。 3.《鸟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和朋友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___。 4.雾锁山头山锁雾,__________________。 5.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填空。 1.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3.《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作品)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 4.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____”的假说。 5.正月梅花香又香,_______________。五月石榴红似火,_______________ 九月菊花初开放,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寓意,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幸福要靠劳动,要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我们要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3)生活是复杂的,要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和面对。 (4)快乐应该与大家分享。 《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 《小木偶的故事》()《去年的树》() 四、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鹅的步调从容,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不相让。 2.当白鹅在潜水滩里,扇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会泛起层层,岸边的芦苇也会。 3.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抱着花枝,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天真可爱! 4.它负责、、、,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是因为它是母亲。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除了长城,北京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故宫、天坛、避暑山庄等。 B.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的第八大奇迹,它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I 丫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i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I i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 U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 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 硿硿k e 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I鹘 h u,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 e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m鹤.he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eig吰h di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 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 d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 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 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叶,有窾ku?坎k峦(击物声)镗tmg鞳t d (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 i 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 i也(判断句),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