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水族鳌虾类(附图)

目录

1、天空蓝魔虾 (2)

2、龙纹鳌虾 (6)

3、黑魔虾 (8)

4、克氏螯虾 (10)

5、澳洲淡水龙虾 (12)

6、狼虾 (14)

7、黄金巨手虾 (16)

8、黄色胶囊鳌虾 (18)

9、蓝月龙虾 (20)

10、东北黑鳌虾 (22)

11、苏菲亚侏儒螯虾 (24)

12、雷蒂斯鳌虾 (27)

13、曼宁鳌虾 (30)

14、蓝斯鳌虾 (32)

15、佛罗里达橘螯虾 (34)

16、红菱背u字鳌虾 (35)

16、杜普拉U字鳌虾 (37)

17、毛毛手鳌虾 (38)

18、雀斑小龙虾 (40)

19、蓝钻鳌虾 (42)

20、蓝纹鳌虾 (43)

21、裂趾小龙虾 (45)

22、恶魔鳌虾 (46)

23、萨特努鳌虾 (47)

24、白鳌虾 (49)

1、天空蓝魔虾

天空蓝魔虾,一种虾体颜色酷似天空颜色的虾类,体型较大,可长至

20~30cm,在观赏虾中可谓是体型最大的了,其中两只巨大的虾钳便占了体长

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此庞大的虾类,其破坏能力也不可小觑,因此还有个别名叫做“破坏者鳌虾”。天空蓝魔虾多栖息在沼泽地、溪流、河流及水坝处,喜欢独居,领地意识很强。

天空蓝魔虾可分为原生天空蓝魔虾、人工天空蓝魔虾和印尼天空蓝魔虾。这里主要说一下人工蓝魔虾同原生蓝魔虾的区别,人工蓝魔虾经过人工的培育与繁殖,通体呈现天蓝色,关节处发白,鳌与鳌的尖端均呈长圆状,人工天空更具观赏价值,饲养起来更容易。原生天空的颜色不一定一直是蓝色的,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原生天空跟人工天空相比,原生天空的头部更大些,关节处呈红色,鳌为扁圆状,鳌端细而长。

二、天空蓝魔虾养殖

天空蓝魔虾养殖的最佳温度是24~26℃,一般饲养温度是在20~30℃,繁殖水温为26~28℃,水质PH控制在7.2~8之间,水的硬度应控制在

17~25之间。

当然在饲养蓝魔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蓝魔虾脱壳,其实蓝魔虾脱壳之前是会告诉你的,只要仔细观察就能避免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在蓝魔虾脱壳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缺氧

2.不要惊吓和打扰蓝魔虾

3.保证水质健康

三、蓝魔虾吃什么?

对食物相当的不挑剔,食性比较杂乱无章,可以喂食一些虾粮,也可以喂食河虾,也可以喂食一些小鱼,适当的喂食一些水蚯蚓和红虫给蓝魔虾换换口味,菠菜及蔬菜叶也可以偶尔喂食,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缸内种植一些水草供蓝魔虾食用,蓝魔虾的最爱吃这些绿色的水草了。其实食物好的话蓝魔虾也会长的好。

四、蓝魔虾繁殖

其实很简单,天空蓝魔虾合窝之后,当雌虾开始拒绝进食,而且不停的翻动底砂,准备给自己造个坑或者是躲在陶瓷罐里不出来的时候,就证明它快要抱卵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喂饲料了,也不要换水了,在缸内放些水草,保证它有食物可以食用就好了。

在蓝魔虾繁殖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惊吓到它,否则很容易出现踢蛋的情况,如果条件信息的话最好配置一个单独的虾窝,除此之外,在蓝魔虾抱卵还应避免强烈的光照。

五、天空蓝魔虾如何分母

1.天空蓝魔虾母虾的第三对足上有生殖孔,公虾的最后一对足有突起;

2.看尾巴,有点弧度的是母的,整齐有角的是公的;

3.天空蓝魔虾公虾的最后一对脚根部有圆点,天空蓝魔虾母虾的倒数第三对脚根部有圆点;

4.腹部有二条凸的而且硬的带尖是公,凹进去的是母的。

六、蓝魔虾选购

够买时主要的区分就是要看甲壳表面粗糙成度,真正的蓝魔虾表面很粗糙,“仿制品”表面相对平滑。

2、龙纹鳌虾

龙纹鳌虾,在鳌虾品种中属于一个特别的存在,为雌雄同体(下面会说到),颜色多变,在观赏虾品种中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龙纹鳌虾,俗称“大理石小龙虾”、“大理石鳌虾”;龙纹鳌虾体型一般,最多可长至10cm左右,生命周期比较长,可以活2—3年,期间,龙纹鳌虾的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多见的是水蓝色、褐色、绿色和白色等;身体上布满颜色不一的花纹,众多玩家养殖它的乐趣之一便是他多变的颜色。

龙纹鳌虾喜欢栖息在池塘、泥泞地、河流处和小水沟等地。因为环境对龙纹鳌虾有着巨烈的影响,水质硬度最好在6.5—7.5之间,水温18—32℃为佳,不过因为它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并不局限于上述条件。龙纹鳌虾极好养

活,在饲养时最好不要使水质有剧烈的变化,同时给提供一定的藏身之处,基本上不用投入过多精力。很适合养虾新手。

龙纹鳌虾的吃食上也不必严格要求,平时给喂食一些虾饲料、绿色植物就好,也可喂食一些瓜果之类的,隔段时间的话给喂食一些软体动物,补充钙质。

龙纹鳌虾属于雌雄同体,至今没有发现雄性龙纹鳌虾,它主要是靠自身繁殖,当长到一定尺寸时便会自行抱蛋,每次产卵40—60颗左右,已经有不少人繁殖成功。可以说,龙纹鳌虾养一只相当于养一对,同时切记此种虾不养的时候千万不要放生,以免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3、黑魔虾

黑魔虾,属于鳌虾中的一种,在观赏虾品种中是一类比较热门的观赏虾,以其黑色的体表和鲜红的长鬃赢得了众多玩家的喜爱。

黑魔虾,全身黑色的外壳,鲜红的长鬃,这是其最大的特点。黑魔虾原产于澳大利亚西南部,体型比较大,看起来很威武,公虾拥有巨大的双螯,母虾则就没有了,母虾抱的虾卵为墨绿色。

黑魔虾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温度15~25℃之间,PH6.5~8.5之间,在弱酸及强碱性环境中均可生存,但对亚硝酸没有抵抗力,饲养时要尽量避免亚硝酸的积累,减少食物残渣的积留,过滤功能最好强大,水温不要过高。

在饲养黑魔虾时,最好在缸内搭建一些洞穴之类的藏身之处或是遮挡物,因为黑魔虾惧高温,喜欢挖洞穴栖居,给创造相应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4、克氏螯虾

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谓是一种观赏与食用兼具的虾类。

克氏螯虾,又名龙虾、大龙虾、大红虾,原产于北美洲,克氏螯虾外壳坚硬,腹部短小,色彩斑斓,头胸部较粗大,背腹稍微平扁,坚厚多棘,体长在20~40cm之间,寿命比较短,在水环境中可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环境干旱、温度较低、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却有2~3年的寿命。

克氏螯虾是一种昼伏夜出的虾类,平常多呆在洞穴或是沉入水底,抱住水中的水草或是悬浮物,基本不动,呈睡觉姿态,在光线微弱或是黑暗时才会从

洞穴或是藏身之处爬出来,进行觅食及活动。克氏螯虾喜欢比较宽大的水域,有很强的耐污能力,这也是它比较容易饲养的一方面,在湖泊、池塘、河流、田地均可生存。克氏螯虾适宜的生长水温在20~32℃,水质PH在7.5~8.5之间,不过在10~30℃的水温中还是可以正常生长。

克氏螯虾是一种杂食性虾类,幼虾多以轮虫、水生昆虫幼体为食,成虾可以吃食藻类、水葫芦、有机物碎屑等,而水蚯蚓、浮游生物的尸体更是他们的最爱,可喂食的种类非常多。克氏螯虾比较贪食,在成虾之间,经常会有鳌虾因为食物而发生争斗,所以在饲养时要注意这点,尤其是在鳌虾蜕壳的时候。

5、澳洲淡水龙虾

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鳌虾类,体型与水中龙虾十分相似且只生活在淡水环境中,故而得名淡水龙虾,澳洲淡水龙虾的经济价值十分高,在观赏虾品种中属于观赏与食用皆宜的虾种。

澳洲淡水龙虾,又名“红螯螯虾”、“淡水蓝龙虾”,体型庞大,可长至20~26cm,单种个体重量一般为100~200克,最大的个体可达500克左右。澳洲淡水龙虾体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主要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全身总共可分为20节,其中头胸部13节。两眼突起,额部有两对小触角,旁边长有6条触须,尾部有5片尾扇,显得它霸气而美丽,故而成为观赏虾中的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的颜色多为蓝绿色,但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澳洲淡水龙虾是一种喜暗厌明的虾类,他不喜欢光线的照射,所以白天多栖息在水底或是洞穴中,在日落之后出来活动,生活环境多为湖泊、沼泽、溪

流等地,是一种爬行性虾类,并不擅长游泳。喜欢干净偏碱性的水质,适应能力强,水温在15~25℃均能生存。

澳洲淡水龙虾属于杂食性虾类,原生鳌虾多吃一些植物的根叶,小型软体动物或是动物尸体,人工饲养的话,可以给喂食一些饲料,红虫等,多栖息在沼泽地的植物群里或是腐木。而且澳洲淡水龙虾是机会主义者,只要能抓住的东西就会往嘴里塞,所以澳洲淡水龙虾最好是单养。

6、狼虾

狼虾,属于鳌虾种类中的一种,在早期,是印尼有名的淡水虾,后来狼虾在不同地域演变出了不同的颜色,被人们当做商机而引向市场,从而成为了观赏虾中的一种,在观赏虾品种中属于最普遍的一种。

狼虾,又被人们俗称为“彩虹虾”、“斑马鳌虾”、“老虎鳌虾”,原产自印尼、澳洲北部岛屿和巴布亚等地,体型中等,可长至20cm左右,颜色绚丽多彩,犹如彩虹般多变,现已发现狼虾六种颜色花纹不同的种类,因为因素不稳定而没有具体的命名。狼虾体色亮丽,鲜艳多彩,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眼睛突出,额角有两对触须,为他平添不少风采。

狼虾同黑魔虾一样,喜欢昼伏夜出,到了夜间出来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喜欢较大的空间,性格温和,可以同其他虾类混养,但要给他提供一定的栖居处和躲藏之处,但是他比较喜欢挖洞穴,这与他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所以铺设底砂时底材可以用大几砂、砾石、珊瑚砂等。

狼虾的身体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在喂食时要以高钙食物为主,可给喂食一些豆科食物,如豌豆,而且它非常喜欢吃螺肉,像苹果螺、翌螺、草螺、无脊椎动物之类的来者不拒,如果你的缸爆螺了,狼虾是个不错的选择。

7、黄金巨手虾

黄金巨手虾作为鳌虾品种中的一种,以其鲜艳的橘黄色及一双厚实而庞大

迎的一种虾类了,在养鳌虾的过程中,基本都会养一对黄金巨手虾。

黄金巨手虾,因为它全身的橘黄色、厚实的大鳌而得名,原产地为巴布亚、新几内亚,黄金巨手虾的本种原为全身橘黄色,后因环境的变化和人工的繁殖衍生出多种颜色,包括有蓝绿色、蓝色、黑色,其中黑色最为多变。黄金巨手虾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它那双厚实的大鳌,这也是众多虾友喜欢它的原因,它的头部有三对触角,用于感应周围的环境,身体背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用于自我保护,防止受到攻击与伤害。

原生黄金巨手虾多栖息在小水沟、泥泞地或是池塘里,如果要人工饲养的话,需要空间较大,体长大约为15~20cm,缸体大概得要两尺左右,饲养时以1—2对为佳,此种虾在脱壳时会进行互残,最好单养。在养黄金巨手虾时,要保持干净的水质,饲养温度20~28℃,繁殖温度为22~25℃,抱卵温度为25℃左右,水质PH为6.5—7.5,GH7—8之间,是一种比较容易饲养的虾类。

黄金巨手虾属于杂食性虾类,对吃的食物并不挑剔,可给喂食一些虾类、豌豆仁、黄瓜、马铃薯之类的或是无脊椎动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4—6个星期便可孵化出虾仔,是目前市场上流通量非常高的一种虾类。

8、黄色胶囊鳌虾

黄色胶囊鳌虾作为鳌虾品种中的一种,是巨手虾品系中因环境的变化而衍生出来的新品种,在台湾市场中属于受欢迎的观赏虾品种。

黄色胶囊鳌虾原产于印尼、新几内亚、巴布亚的沿海岸,产量丰富,在印尼原产地,人们多用来食用或是供给水族。黄色胶囊鳌虾颜色多为橘黄黑或是咖啡色,颜色多变,却也深受玩家们的喜爱。头部有两对触角,大鳌尖端部及尾部为橘黄色,使它更显神采飞扬,多了一份迷人色彩。

黄色胶囊鳌虾同黄金巨手虾一样,栖息在泥泞地、小河沟和池塘里,生性不喜动,白天多栖息在洞穴里或是隐藏物下,难得见到它,喂食也最好在夜间进行。黄色胶囊鳌虾体长15~20cm,寿命不长,只有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水温要求在18~28℃,水质PH6.5~8.2之间,饲养有一定的难度,很少有繁殖成功的案例,当然除却原产地。饲养时最好单养且数量不要过多,以防在脱壳时互残。

黄色胶囊鳌虾同样也是杂食性,但更加偏好喜欢豆科类食物,可多给喂食些豌豆等植物类食物,同时辅助一些虾饲料或是无脊椎动物,均衡营养。喂食最好是多样化,饲主可根据鳌虾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9、蓝月龙虾

蓝月龙虾,鳌虾品种中最为普遍品种之一,在原产地主要以食用为主,后

更加欣赏的是它美丽的色彩。

蓝月龙虾,原产于印尼、新几内亚,是当地一种特色虾种,身体颜色为蓝色,在双螯上有白色的月斑形状,故而得名“蓝月龙虾”,身体背部有坚硬的外壳,尾部有扇尾,为橘黄色,在它庄重的蓝色底上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它显得庄重而不陈腐,头部有两对触角,体型庞大,可长至15~20cm,寿命可达3—4年,在鳌虾中算是寿命比较长的一种虾类了。

蓝月龙虾,多栖息在沼泽、湖泊,森林溪流这些地方,喜好阴凉,黑暗的环境,平时喜欢栖居洞穴中,或藏身在植物后面。蓝月鳌虾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攻击对象为体型比他小的虾类,甚至会捕食同种虾类,所以在饲养时最好

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

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其它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红鲤、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 2、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摇蚊幼虫(血虫)等动物性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痘疮病的抗病力。 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and special tool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lan 1) emergency response (1) If a major accident occurs, the project should set up emergency response teams, chaired by the project manager, head of production and safety

观赏鱼病种类及防治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 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

观赏鱼33种常见病与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 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 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 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 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 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 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 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 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 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 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 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 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 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 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 或继续产几次卵。 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 由此鱼类 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 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 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 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 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 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 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 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 、感染的迹象。 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 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 时也出现 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 、感染详述。 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 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 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 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 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 在水鸟的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 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 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 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 幼虫寄生于 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 当寄 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 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 轻微 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 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 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 、推荐的治疗方法。 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 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 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 *近池塘或水族 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三、血鞭毛虫一昏睡病 (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 (一) 、感染的迹象。 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 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 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 不会产生 如此严重的症状。 春季从卵孵化出来 一旦贴上,它们就 然后交配过的雄性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观赏鱼33种常见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三、血鞭毛虫—昏睡病(隐鞭虫,现在也包括锥桨虫和锥体虫)(一)、感染的迹象。传染上隐鞭虫的鱼无精打彩并且游动不正常,鱼变得消瘦,眼睛凹陷,鱼鳃发白(说明缺少红血球)。受到严重侵害的鱼死亡。锥体虫看来是相对不致病的,并且不会产生如此严重的症状。(二)、感染详述。隐鞭虫和锥体虫都是具有茸毛状鞭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原生动物),因此得学名“鞭毛虫”,它们作为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有危害的隐鞭毛虫有两根鞭毛,而完全没有危害的锥体虫只有一根鞭毛。要在血液涂片上看到这种寄生虫,需要用到少300倍的显微镜。两种寄生虫都是经第二寄主—水蛭传播的。鞭毛虫无害地生活在水蛭的肠内,水蛭叮咬时将其传到鱼身上。(三)推荐的治疗方法。还没有发现能有效防治观赏鱼身上血鞭毛虫的化学处理剂。由于只有受水蛭侵袭的鱼受传染,因此只需要取出受传染的鱼并且除掉水蛭。但是在水族箱里这样做相当容易,而在受到传染的池塘里解决这个问题要困难的多。四、斜管虫(斜管虫)(一)、感染的迹象。受侵害的鱼在硬物体上摩擦,合拢鳍。皮肤上覆盖着发白的蓝色不透明体,尤其是在关部和背鳍之间。如果鳃部受到侵害,呼吸的频率显著加快。在感染的晚期,皮肤表面肿胀然后脱落。(二)、感染详述。斜管虫是纤毛虫,一种单细胞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生物体,不均匀地覆盖着茸毛,茸毛推动虫体在水中前进。使用中等倍数显微镜能看到斜管虫,但是必须迅速采到标本,因为斜管虫在鱼死后两小时之内就离开了鱼体。这种寄生虫首先侵袭受了伤的鱼,但是在拥挤的环境条件里传染到健康的鱼。斜管虫病使鱼变得非常弱,严重的病例能对鳃造成长久的损伤。斜管虫*

观赏鱼常见的十种疾病

观赏鱼常见的十种疾病(淡水) 一、白点病 病因:寄生性小瓜虫,春末、秋末最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尽可能不加进新鱼。延长自来水的晾晒期,让水“熟”透。治疗每天加温2-3度,直至28-30度,小瓜虫会自行脱离鱼体。 二、竖鳞病 病因: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冬季水温较低或换水水温差异较大引起。 防治方法: 10ppm高锰酸钾药浴10min,药浴后清洗(用池水),然后用呋喃西林干粉涂抹患处。 三、打印病(腐皮病) 病因:革兰氏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防止鱼体碰撞受伤,增加养殖水的含氧量,拌料投喂呋喃唑酮,全池杀菌。 四、出血病 病因:荧光杆菌引起。 防治方法:3~5%的盐水药浴15~10秒或强氯精1ppm药浴。全池杀菌。 五、痘疮病 病因: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增强体质,50mg红霉素兑池水25kg浸浴。大鱼可注射百万分之零点二左旋氯霉素。 六、水霉病 病因:水霉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孔雀石绿 1/15000药浴、全池呋喃西林3-5ppm或碘制剂杀菌。 七、鱼鲺 病因:鱼鲺寄虫。 防治方面:溴氰菊脂、氯氰菊脂0.02 ml/t,7天后再杀一次。全池杀菌防止伤口感染。 八、感冒病 病因:换水时水温升降太快造成。 防治方法:换水时新水应慢慢加入。新进鱼放池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同温。间接温差不

要超过±3°C,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特别是缸养)。全池泼洒双季铵碘(双季铵盐络合剂)0.1 ppm。 九、肠炎 病因:投放饲料量变化过大,变质的饲料,突然改变饵料,水中含氧偏低,水质污染等引起。 防治方法:注意上述引起的病因。停食并拌料喂食痢特灵。 十、鱼鳔病 病因:水质变化差异过大,受突然惊吓,饱食过度,引起鱼鳔功能失调。 防治方法:提升水温,增加养殖水的含氧量,保持理想的水质,少量投喂,诱导病鱼摄食和活动,并可增强体质。

观赏鱼病常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观赏鱼病常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容器和工具消毒新购和久未使用的陶瓷容器,工具都应事先消毒、浸泡,洗净后再用。消毒的方法可分别用生石灰、漂白粉、3%食盐水或10 毫克/ 升高锰酸钾液泡半天至 1 天。在鱼容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鱼体消毒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常用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2~3 毫克/升呋喃剂溶液,10 毫克/ 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时任选其中一种药物,将鱼药浴5~10 分钟。若发现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出放回水族箱中。1、 投喂饵料要适当投饵不可过量。饲料供应过多时,残饵在水中容易变质,污染水质,使水质恶化,引起有害细菌的繁殖,病原菌侵入鱼体致病。饵料的品质不良是人们常易疏忽的,如果喂饵不合适或饲料变质,极易引起鱼体营养障碍与内脏机能障碍,降低鱼体抵抗力,导致鱼病发生。发生营养障碍时,要立即补充综合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B 和维生素E。投喂饵料要根据鱼体大小、摄食能力和生长情况确定投喂量,要定时、定量投饵,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来调节

投饵量。 投喂活饵前要注意灭菌、消毒处理,以免将病菌及寄生虫带 入水族箱。 2、 保持水质新鲜,水温适宜 平时每天少量水,保持水质新鲜,必须注意水质,并调整好 PH 值等。 水族箱的水因鱼而异,保持不同的温度,一般来说,热带观 赏鱼保持在 22 至 28 摄氏度。 热带鱼最怕的是水温剧变,水温剧变差距太大,鱼受到过度 的刺激,就易患病。温度变化缓慢,既使超出了适温范围 至 34 摄氏度之间,且变化的时间约在 5 至 6 小时之内, 般还不致伤害鱼体。 为了防止温差变化剧列而危及热带观赏鱼,最好采用自动控 温的加热管。 3、 换水和清洁工作方法要正确 长时间不换水会造成水质变坏,水中的氨和硝酸盐含量过 多,鱼容易生病,但大量的换水和清洁滤材,也会使硝化细 菌难以繁殖,对调节水质不利。 自来水应除氯,此外,在冬季,另入水族箱的水要与在水族 箱中原来的水温度一致,因为水温差常使鱼感冒。 4、 疾病与寄生虫带入水族箱 病原体带入水族箱的途径很多,如经饵料、水草中带入,病 鱼用过的工具未经严格的消毒就放入原来饲养的鱼群中等 都能带入病原体。若水质好,鱼体健壮,尚可抑制细菌的繁 殖;如水质恶化,致使鱼体的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就很易 侵害鱼体。 为减少病原菌带入水族箱的机率, 鱼、饵料、水草、 装饰物、 砂石18 防止

观赏鱼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综述

导致观赏鱼致病原因、如何诊断及治疗方案措施有哪些(综述)院系:理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S) 班级:11-4班 姓名:于胜男 学号:11054412

导致观赏鱼致病原因、如何诊断及治疗方案措施有哪些 1 观赏鱼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的。由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但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2 由病毒引起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2.1 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因】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组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 【治疗方法】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2.2 出血病 【病因】由疱疹病毒所引起。 【症状】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或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 由细菌引起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3.1 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一是由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二是由水生藻状菌,如鳃霉等引起的疾病;三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症状】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泥,最后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疗方法】可将病鱼放入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用11.5%浓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将鱼浸洗15~20分钟;养鱼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万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灭菌。 3.2 细菌性肠炎 【病因】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的肠炎。 【症状】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肌体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严重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的粘液和血脓。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最近看了《观赏鱼疾病及防治》([英]内维尔.卡林顿博士)一书,此书只是一本小册子,但书中论述相当专业,看后受益良多,尤其是对新鱼、饵料入缸前的检疫、消毒有了新的认识。现把书中〈常见的寄生虫和疾病〉一节内容传上,供各位参考。由于现今观赏鱼治疗药物的商品化已有相当程度,所以书中只是详细论述了疾病病因及症状,而涉及的具体治疗药剂不多。还有可惜的是书中的病变示范图谱无法贴上。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 (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靠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观赏鱼疾病防治I

观赏鱼疾病防治I 观赏鱼疾病防治I 1. 珊瑚礁鱼类疾病 感染迹象:(此病主要见于海水鱼)鱼可能在硬物体上摩擦,仔细检查,可能发现鱼皮肤上的雾状物。鳃可能发炎,受侵害的鱼显示出典型的急速的鳃部运动。 感染详述: 病原是腰鞭毛虫的单细胞生物体。对它做仔细检查 需要用300倍显微镜。它在早期倾向于侵入鳃的上皮而不是鱼的身体。寄生虫成熟时落到底部并形成胞囊。胞囊破裂放出自由游动的腰孢子,腰孢子在贴到合适的寄主鱼身上之前能生活72小时。温度在20-25度时,这种疾病在热带海水鱼中最容易流行。 推荐的治疗方法: 含有各种铜化合物的专用的治疗药物非常有效,特别是在没有吸收铜的珊瑚床过滤媒介的情况下。遗憾的是,铜对无脊椎动物有特殊的毒性。使用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作为替代物,但是要认真核对说明书,因为大多数处理剂对无脊椎动物有害,如海葵,珊瑚和甲壳动物。 2. 口丝虫(鱼波豆虫) 受侵害的鱼类常常游动很笨拙,鳍折起来。它们试图在硬物体上擦拭自己。更仔细地检查,有可能看到身体上覆盖着一层米色的膜,大多数受侵害的区域变红。 鱼波豆虫是一种显微镜下可见的原生动物鞭毛虫,通常有两根鞭毛。要清楚地看到它需要用300们显微镜。这种生物体把自己贴在鱼身上,破坏鱼的皮肤细膜,似乎仅在鱼某些方面弱的时候,尤其是在鱼很拥挤的时候侵袭鱼类。在池塘里,开开春时特别有可能侵袭鱼类,这时候由于水中的废物过量,或者因为饵料不充足,或者因为刚刚从冬眠中出来,鱼可能很虚弱。贴在寄主身上时,这种寄生虫通

过简单的细胞分裂进行无性繁殖,分裂之前长出另外两根鞭毛。离开鱼体的寄生虫通常一个小时之内死亡,因此传染仅在有充足寄主 的拥挤的环境里流行。但是有些胞囊生成后可能潜伏一段时间才释放出新一批的寄生虫。感染发生时,如不做治疗几天之内鱼就可能死亡。 推荐的治疗方法: 加热是最简单的治疗方法。鱼波豆虫在25度时感到不舒服,在30度时死亡。如果有可能在不伤害到鱼的情况下,可以把水温升到30度,保持几个小时,以除掉寄生虫。但是,如果鱼娇嫩的鳃膜受严重的感染,这样做可能有危险。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把鱼放入3%的盐水中浸泡,直到鱼蜷缩起来(然后迅速地把鱼放回到它们自已的水族箱里);用1%的盐水洗浴20分钟;或者使用一种新型抗寄生虫制剂。治疗之后,把鱼转移到一只干净的、消过毒的、装有新鲜的成熟水的容器里,确保鱼不过度拥挤。 3. 隐核虫—海水白点病(刺激隐核虫) 感染的迹象: 此病见于海水鱼。刚刚感染之后,鱼用力地在石头上擦拭睚己的身体,鳍向身体合拢。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上出现直径大约2毫米的发灰的白色小结节,但是有时候这些小结节被发炎的斑块所遮盖。如果鳃部感染,呼吸变得急促。 感染详述: 隐核虫与引起白点病或白斑点的小瓜虫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纤毛原生动物(即带有很多推动自身前进的小茸毛的单细胞生物体),它刺穿鱼皮肤的外层和嘴部区域,引起极度的刺激,结果导致鱼体出现发炎的红斑块,可能出现细菌、真菌和其他寄生虫造成的第二次感染。成熟时,隐核虫离开鱼体,并分裂形成更多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再寄生于己经受侵害的鱼类,并且侵袭水族箱里健康的鱼类。 推荐的治疗方法: 这种寄生虫对处理剂有相当的抵抗性。含铜的治疗药物有效,但是使用时要当心,尤其是如果水族箱里有无脊椎动物。作为替代物新型抗寄

常见的观赏鱼疾病肤霉病治疗

常见的观赏鱼疾病肤霉病(水霉病) 极为常见的观赏鱼疾病。 病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病原体:水霉属、绵霉属等水生霉菌。 症状:鱼的身体上长出白毛。严重时白毛可以将鱼体包围起来。鱼的身体瘦弱游动能力降低。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 治疗方法:重要的还是预防。只要捕捞、运输时小心一点不使鱼体受伤,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的话可用如下治疗方法。 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2、特效药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3、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4、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孔雀石绿对人体有害是没错,但观赏鱼不是用来吃的所以用用也没关系。 治水霉,我还有一个安全简单的方法:每天用自来水换水1/5,坚持7--10天就能治好,原理就是利用自来水里的氯气杀菌,我用此法治过几次,效果不错,

只是各地的水中氯气含量不一各位鱼友要灵治掌握。 我自己用过这样的方法: 用氟康唑试试,口服抗真菌药,片剂。这药医院能开到,好像不是OTC,不知道药房能买不。60KG的人每天吃1片就够了,如果水有60KG重,那么每天也捣碎放一片进去,依此比例换算。其实放多了也没关系,这药给人吃就算过量也相对安全,鱼嘛,哪管什么肝肾功损害这些副作用啊。 加强光照,时间尽量长点,光线尽量强点。 氟康唑只是配合的药物,孔雀石绿我觉得太不健康了。皮肤接触照样有致癌可能。 所以我选择了药浴高锰酸钾。 每天换一部分水,大约1/5-1/4 PS:如果鱼全身都长上了水霉,而且肉眼都看得很清楚了,说明病情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这时候治疗可能已经比较晚了,也许用药也不见得能把鱼儿的生命给拉回来。所以治疗要尽快尽早。 庆大霉素2支直接倒进鱼缸第二天换三分之一陈水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 [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症状]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如何预防观赏鱼生病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如何预防观赏 鱼生病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 地图鱼 鱼池浸泡和消毒对新建鱼池或刚买回来的鱼缸,使用前一定要经过认真清洗,还须盛满清水浸泡数天,进行“退火”。特别是用水泥新建的鱼池,含有碱性物质,对观赏鱼有害,必须去除。其方法如下:①按50升水溶解12克磷酸的水溶液浸洗新池1~2天,可达到去碱的目的。接着再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并注满绿水浸泡1周左右,换人新水和少量老水,先放几尾次等鱼试养无妨后,再放观赏鱼就安全了。②用明矾溶于池水中,经2~3天即可达到去碱目的,再换入新水,便可使用了。对于长期不用的鱼池,在使用前,均应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洗,然后才能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观赏鱼生病,可以说大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细心操作,是防病的重要措施。①做到“三定、一训练”投饵定质:饵料新鲜清洁,不喂腐烂变质的饵料。定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鱼体大小、食欲反应和水质情况适量投饵,掌握“宁少勿多”的原则。定时:投饵要有一定时间,一般在上午7~10时。但夏季

可适当提早,冬季可适当推迟。注意中午少投食,傍晚忌投食。训练:每天投饵时,可随意采用轻轻拍打水面或其他声响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这样,就能及时发现不来抢食的病态鱼。②保持水质清洁鱼池的水面是直接与空气接触的,如果水面密布灰尘或浮油,这不仅有碍于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而且灰尘污物容易吸积于鱼鳃部,不利于鱼的呼吸。另外,经日晒后许多鱼粪和底部污物也会浮到水面,阻碍氧气溶入水中。所以,每天下午4~5时前要清洁水面,这对提纯池内的水质是十分有利的。每天吸除池底的鱼粪和残饵、沉积物等,可减少在水中腐败分解释放出的有害气体,防止池水酸性过大,也可防止某些寄生虫和细菌危害观赏鱼。对捞回来的红虫要认真进行漂洗后再投喂,这也是预防鱼病的重要环节之一。⑧操作细心不论在换水或捕捞鱼时,动作要轻。观赏鱼暂养在网箱或盆内时,不要过分挤轧,以免擦伤鱼体,从而减少细菌及寄生虫乘虚侵入的机会,降低鱼病的发生率。 做好药物预防在鱼病发生的季节里,除了上述预防的措施外,采用一些药物预防是十分必要的。现作简略介绍:①鱼体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里,每次结合鱼池彻底换水时,先用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隔10天用29/6~3%的食盐水,再隔10天用2~3毫克/升的呋喃西林药液进行循环轮换浸洗观赏鱼。洗浴时间视鱼体大小、健康情况灵活增减,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可杀死鱼体上的细菌和寄生虫,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在鱼病暴发季节,可在鱼池中酌放微量食盐,这对控制和降低发病率作用较大。尤其对水霍病和黏球菌的防治效果更为显著。②工具消毒日常用的红虫兜子、捞网、面盆、勺子等工具,需经常曝晒和定期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观赏鱼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观赏鱼 三招教你观赏鱼疾病的预防 地图鱼 鱼池浸泡和消毒对新建鱼池或刚买回来的鱼缸,使用前一定要经过认真清洗,还须盛满清水浸泡数天,进行“退火”。特别是用水泥新建的鱼池,含有碱性物质,对观赏鱼有害,必须去除。其方法如下:①按50升水溶解12克磷酸的水溶液浸洗新池1~2天,可达到去碱的目的。接着再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并注满绿水浸泡1周左右,换人新水和少量老水,先放几尾次等鱼试养无妨后,再放观赏鱼就安全了。②用明矾溶于池水中,经2~3天即可达到去碱目的,再换入新水,便可使用了。对于长期不用的鱼池,在使用前,均应用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浸洗,然后才能使用。 加强饲养管理观赏鱼生病,可以说大多数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水体环境,细心操作,是防病的重要措施。①做到“三定、一训练”投饵定质:饵料新鲜清洁,不喂腐烂变质的饵料。定量: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鱼体大小、食欲反应和水质情况适量投饵,掌握“宁少勿多”的原则。定时:投饵要有一定时间,一般在上午7~10时。但夏季可适当提早,冬季可适当推迟。注意中午少投食,傍晚忌投食。

训练:每天投饵时,可随意采用轻轻拍打水面或其他声响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这样,就能及时发现不来抢食的病态鱼。②保持水质清洁鱼池的水面是直接与空气接触的,如果水面密布灰尘或浮油,这不仅有碍于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而且灰尘污物容易吸积于鱼鳃部,不利于鱼的呼吸。另外,经日晒后许多鱼粪和底部污物也会浮到水面,阻碍氧气溶入水中。所以,每天下午4~5时前要清洁水面,这对提纯池内的水质是十分有利的。每天吸除池底的鱼粪和残饵、沉积物等,可减少在水中腐败分解释放出的有害气体,防止池水酸性过大,也可防止某些寄生虫和细菌危害观赏鱼。对捞回来的红虫要认真进行漂洗后再投喂,这也是预防鱼病的重要环节之一。⑧操作细心不论在换水或捕捞鱼时,动作要轻。观赏鱼暂养在网箱或盆内时,不要过分挤轧,以免擦伤鱼体,从而减少细菌及寄生虫乘虚侵入的机会,降低鱼病的发生率。 做好药物预防在鱼病发生的季节里,除了上述预防的措施外,采用一些药物预防是十分必要的。现作简略介绍:①鱼体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里,每次结合鱼池彻底换水时,先用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隔10天用29/6~3%的食盐水,再隔10天用2~3毫克/升的呋喃西林药液进行循环轮换浸洗观赏鱼。洗浴时间视鱼体大小、健康情况灵活增减,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可杀死鱼体上的细菌和寄生虫,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在鱼病暴发季节,可在鱼池中酌放微量食盐,这对控制和降低发病率作用较大。尤其对水霍病和黏球菌的防治效果更为显著。②工具消毒日常用的红虫兜子、捞网、面盆、勺子等工具,需经常曝晒和定期用高锰酸钾、敌百虫溶液或浓盐开水浸泡消毒。尤其是接触病鱼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预防

观赏鱼常见疾病及预防 观赏鱼 我们通常都会说预防疾病一定要防范于未然,而预防观赏鱼疾病也是如此,当发现鱼儿发病事首先要清楚鱼儿发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观赏鱼下次再患上同样的疾病。 一、观赏鱼发病的原因 1、水温、水质失宜 热带鱼对水的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水温的突然变动,温差超过5度以上,或水温长时期偏低或偏高,都会使鱼发病.水质也是一样,如果单位水体中载鱼量太多,使生存的生态环境相对变得恶劣,超过热带鱼适应的范围,便可能发病.如不及时换水,当鱼的排泄物、分秘物不断累积,二氧化碳和氨增多,微生物、藻类大量增长,就会令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因此,保持均衡的温度和良好的水质是非常必要的。 2、饲喂不当 人工养鱼,全赖人工投饲,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使鱼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而致病。若是饲料霉败变质,更可能使鱼中毒致病。 3、操作不慎 在捞鱼的操作过程中,不慎碰伤鱼体,折断鱼鳍,或是鱼跳

落于地上受伤,伤部极易感染。此外,常刮食附着藻的鱼,吻部也易感染。 4、外部带入病原体 将外部病原体带入养鱼容器的途径很多,如由饵料、水草带入,病鱼用过又没消毒的工具,新购入鱼未经隔离观察就放入原来的鱼群等都能带入病原体。 二、预防措施 1、了解热带鱼对水质、水温的要求,使水温、水质符合饲养鱼的要求。放养密度适当,勤排污、换水和清洗滤棉,换水时,新、老水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昼夜温差大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温过分升降。 2、保证饲料质量,要按照鱼的食性投饲,饲料要新鲜、清洁、适口,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喂鱼。投喂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多投、少投,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调整投饲量。 3、换水、捞鱼时要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采用较大的捞网,捞网离水后即用手遮盖,防止鱼跳出。换水时避免水流冲击鱼体。 4、在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用药后用清水洗净,消除残留药性。或在容器中滴些亚甲基蓝液,使水呈浅蓝色,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或2至3ppM呋喃西林溶液、10ppM高锰酸钾溶液,任选一种,将鱼药浴5到10分钟。药浴过程中如见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回原水中。 观赏鱼可以说是比较脆弱的动物,一旦离开水或是不能保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