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当代高校教育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综合运用教育教学、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途径全力推动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塑造学生价值导向、构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应该把“中国味”文化经典嵌入学生的头脑里,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绵延不断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历史沉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字、语言、艺术、节日、民俗等走进学校这个场地,从而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传播、弘扬、激发、熏染人类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从而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

程中,挖掘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大事,但就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却正在遭遇“被应试教育边缘化”“被西方、日韩文化冲击”“一阵风”“走过场”等现实瓶颈,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最紧迫的教育任务。

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形成了非常庞大复杂的文化体系,对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要挖掘和把握受教育者的特点,因势而为开展教育。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固本工程,应该融入和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在具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时,搭建结构化的传统文化课程框架,包括经典研读、学科渗透、传统技艺和文化实践等方面,比如儒家经典研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阶段以蒙学为主,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礼仪的训练教育为重点,同时注重历史典故、《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诵读教育;在中学阶段以读书明理,灌输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国家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了解国粹、知晓励志历史名人、认识优秀乡土文化等,培养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在大学阶段,恢复****课程,同时利用线上线下,课上课下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魂工程,应该融汇各学段教材体系。优秀

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以国家统编教材为抓手,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分学段、分年龄推荐给学生。幼小阶段着重突出故事性即“事趣”、中学阶段偏重“知趣”、大学阶段偏重“理趣”,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了解继承,使他们的人生方向不发生偏离。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底色工程,应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安全与否的大问题。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在各阶段学生教育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三、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方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要在“四件事”上下功夫。第一件事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把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到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纳入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永远跟党走”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到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环节,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第二件事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在校园文化里,进一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因素,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社团、兴趣班等,引入传统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武术、太极等。同时,校内的标志牌、宣传牌、走廊上的各种固定标语牌均可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广播站可以播放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生血液。第三件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学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究阐释。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深入研究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力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四件事是加强队伍建设。教师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要加强队伍建设。同时,要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因地制宜、采取长短结合、通专兼顾、学教互促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文化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