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士生的培养

浅谈博士生的培养
浅谈博士生的培养

理科博士生何去何从

——对于博士生培养的一点思考

管理学院系统科学系:程洁

学号:0712230001 当自己的家人,同学得知自己要读博士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都是一愣,然后张大嘴巴一声“啊”!接下来,可能就是要劝你可要考虑清楚,这关系到你一生的前途,上船容易下船难,毕业就是失业,等等诸如此类。成为博士无异于就是想不开,洪水猛兽的代名词。

大部分人成为博士生的时候,已经到了成人的时候。很多人在迈进博士的殿堂之前,可能都是这几个出发点:1。经过再三权衡,发现读博比其他的方式能离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职业生涯更近一步。2。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读博就是为了充实自己。3。就是为了一个学历,好就业。4。觉得参加工作没有信心,没有做好准备,也觉得太累。有逃避责任的嫌疑。4。觉得是个机会,但还没想好为什么读,然后稀里糊涂就读了博士。我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首先,是出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在大家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在众人的眼里,读博是直接和工作挂钩的。面对这样一种倾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博士生?我们的大学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生?而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访问教授、联合国大学新技术研究所(UNU/INTECH)荣誉高级研究员顾淑林教授曾这样说:“我希望能从我的学生身上看到这样两种素质:一个是系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是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激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同时具有这两种素质的博士生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育体制、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本身的因素都有。同时,除了科研方面的素质外,我们的博士生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或许一个学生读博的初衷有些功利,或许并非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或许他不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博士生,如何向我们的培养目标靠近,这正是我们的博士生教育所应该担负的责任。”

这是前辈对于后辈的殷切期望。而我们博士生自己应该如何培养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博士的意义是什么?在西方原來的用意是,作为一名博士生要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作为一名理科博士生,首先,要力求打好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集中课程学习期间学好所修的各门课程。同时,要阅读大量本专业和学科某一研究方向领域内近年发表的论文,弄清该领域的历史情况、发展动向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在论文工作中,要自己在理论上和实验或计算技术上探索,通过不定期的反复讨论,逐步形成博士论文的理论框架,明确实验方案,并建立合适的模型,通过实验的检验修正深化理论成果。我的专业系统理论专业的是一门与物理、数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有密切关系的边缘科学。所以不仅需要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要不断地从相关学科中学习有关知识来丰富自己,唯有这样才能站立于本学科的前沿从相关学科得到启发,有利于开拓与创新,获得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毕业后适应更宽的工作面创造条件。这些是作为一名理科博士生在学术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而如果我们只具有良好的科研的素质,对于社会责任感,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博士生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最高级人才的水平。我们在做学问的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做科研只是为了多发几篇论文,拿更高的薪水,读博士不是一条捷径。而应该秉着怀疑,客观的态度求真求实。当然,博士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会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影响,但时刻要记住自己的责任。因为,

国家对每个博士生都倾注了巨额的教育资源,我们有着回报社会的责任。

现在大学的教育体制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博士生禁锢在自己专业或者学校的小天地里,思想不开放,不利于创新。缺少实践的机会,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如何算作一名合格的博士生,我觉得没有绝对的合格,只有相对的合格。牢记自己的使命,在有限的资源下,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责任,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2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农村教育类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立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及农村教育的发展服务。 2.掌握较广博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胜任农村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2.城乡教育均衡化研究 3.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修业年限为3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申请提前毕业的博士生修业年限不能少于3年,并需达到以下条件: 1.修了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必修课成绩达到85分以上,选修课成绩达到75分以上。 2.资格考试成绩合格。 3.按研究生院《关于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规定》,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审查,达到合格的要求。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习主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3.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后,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本所授课,或派出博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或访问。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5.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需紧密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在学期间需经常开展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农村教育改革的实践,参与农村教育研究所及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在学期间,参与农村教育调研及实践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6个月。调研及实践后,需完成和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作为考核依据。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针对和体现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要求。 6.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考试偏重于能力考查,既要突出学生的基本功,又要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方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笔试部分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满分为100分。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育重要理论及前沿问题40分,国内外重要教育文献30分,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分,60分为合格。资格考试时间在第二学期期末。资格考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未通过者,向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申请重新研修或终止学业。经博士生指导小组批准,重新研修的博士生应按培养方案推迟培养过程。 7.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并提交论文;还应在学院范围内公开作学术报告2次。 8.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工作。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文化产业从事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身心健康; 2、热爱教育事业,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系统学习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和从事中小学学科课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5、系统学习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理论,熟悉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用方法,具备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能力; 6、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法规,熟悉教育改革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了解教育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7、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文献检索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归纳、整理、分析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以及具备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学论、课程论、德育原理、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专业考察、专业见习、教育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坚持教育基本理论学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三者并重,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教学活动围绕“教、研、训”展开。通过构建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能并举、教研兼长。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7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0.5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选修课40学分(含通识教育学分10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2) 一、学科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学公共课教学。1980年学校恢复教育系后在教育学专业系统地开设了心理学系列课程,标志着心理学科专业建设的真正开始。经过数年本科层次的积累和建设,1985年取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86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取得“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5年“心理学专业”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200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取得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取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学位授权审核会议我校的心理学专业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元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体系研究、心理科学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心理教育、个性心理与教育研究等。目前心理学科专业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配置了眼动仪、ERP、儿童行为观察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心理学文献中心的图书资料齐全,是我国西北部和民族地区心理科学研究与应用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批判创新和拼搏进取精神、能够担负起心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及社会服务任务的高层次心理学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科学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熟练地掌握一门及以上外语,能够了解国内外心理学发展过程及最新研究进展,并能对其做出科学批评和质疑;有研究学术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较高能力;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应用心理学领域实际工作。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 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是湖南省重 点学科。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十五” 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1981年湖南省首批硕士 学位授予点之一,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历层次高、势力 强劲、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 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 练应用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 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 年。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

博士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0701Z1)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Mathema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数学物理学科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针对物理学研究已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使用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地得到问题的结果,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促使数学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数学物理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数学分支,而是能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并擅长于建立物理世界的数学模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人才。 5. 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并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成为受欢迎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 2.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 (二)导师简介 李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任为第15届国际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学会学术委员,曾任第五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刊物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编委。已在Phys. Rev.,JHEP,JCAP,Phys. Lett.,Class. Quantum Grav.,Nucl. Phys.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论文已被40多个国家的学者他人引用2000多次。他首创的广义采他函数正则化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公认;他对国际著名学者提出的“正质量猜测”给出的反例,得到原提出者的认同,并修正了猜测的叙述。他在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内均有建树,曾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内的9项省部级奖项,由他培养的一位博士成为科学大师霍金的博士后。

1305(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x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 依据,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托周秦汉唐文化传统、西北民族 民间艺术传统、延安文艺传统、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传统,立足西安, 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以具有与当代先进 文化知识相融合的艺术理念,活跃国际艺术和艺术教育交流,扩大学术开放的 视野,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本培养方案切实遵循博士研 究生教育的规律,同时反映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 特色,是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各方向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和基本要求, 也是各方向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培养目 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文社会学科 方面掌握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设计学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 创新研究能力,从事设计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系统设计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当代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能够通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独立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创造性科研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作、翻译能力和一 定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熟练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 设计学科国际前沿动态。 二、学科及学科方向简介( 3-4 个) (一)学科简介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训课件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 一、适用学科 数学(Mathematics),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0100 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二、培养目标 培养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愿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的一流数学人才。使得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并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上做出原创性工作。 三、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二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3、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专题讨论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选择数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普博生 普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2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10。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2、直博生 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42,其中必修环节7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30。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五、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须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内确定导师,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综述、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或相关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现状和动向,尽早确定课题方向,完成论文选题、撰写选题报告并举行选题报告会。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自行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选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会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以博士生导师(至少3名)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选题报告会时间确定后应提前三天张贴“公告”。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交系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3、资格考试 博士生入学两年内必须通过至少三门资格考试课程,其中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生至少通过两门基础数学类课程(另一门可任选),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和控制论)的博士生至少通过一门基础数学类课程(另两门可任选)。两年内未通过三门资格考试课程者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 (1)普博生 ●考试科目:分析、代数、几何、高等概率论、计算数学、运筹学、偏微分方程、 高等统计共8门。 ●考试安排: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具体时间由系研究生 主管部门提前通知。 ●时间限制:2年内必须通过所有3门考试。自入学起1年内通过全部3门考试者 可以3年毕业;自入学起2年内通过全部3门考试者须至少4年毕业。 ●与课程的关系:对应的博士生基础课程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但 课程考核与资格考试相互独立。 (2)直博生 ●考试科目:分析、代数、几何、高等概率论、计算数学、运筹学、偏微分方程、 高等统计共8门。 ●考试安排:每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具体时间由系研究生 主管部门提前通知。 ●时间限制:自入学起2年内必须通过全部3门考试。 ●与课程的关系:对应的博士生基础课程与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密切相关,但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用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能力要求(详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最短不少于四年,最长不超过八年。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程设置 2、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见各专业) 3、补修课程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3门,具体课程由导师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安排,跟硕士研究生上课,但不计学分。 四、学分要求 1.总学分要求 不低于15学分,不超过17学分。 2.学分分配 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5-7学

分。 博士研究生可以选修第二外国语,所选语种可为日语或法语,但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按照研究方向由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决定。 3. 学分计算方法 除公共学位课程外,其它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为1学分,实验教学30学时为1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博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此项活动要纳入学科工作中。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掌握学科前沿,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如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其中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论文发表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SCI、EI或ISTP检索。以上要求发表的论文均需署名第一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者排序为博士生第一、导师第二或导师第一、博士生第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科研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做出不同要求和安排。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方式采用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般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有效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宽广的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胜任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实际工作。 二、招生对象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是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人员。 三、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教育博士培养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在2年内完成,学员脱产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第二阶段为学位论文的撰写,在2~4年内完成。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过程包括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写作与答辩等环节。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小组集体指导,论文阶段导师负责。 四、课程设置和教学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应符合教育发展对专业化管理者和决策者、专家型教师及教育家培养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水平;课程结构应体现综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课程教学采用模块课程和学分制;课程教学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及教育调查等方法,并加强课前自学、课后作业和网上辅导等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总量应不少于20学分。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λ 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 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8版)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及合肥研究院具体情况,总结以往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经验,在合肥研究院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博士专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运用第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

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两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应不超过6年(含休学)。 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间(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所在课题支付。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总学分应不低于19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综合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课堂教学为主,由科学岛分院统一组织;专业学位课学习可采用读书笔记报告或笔试等多种形式,由导师或导师组具体负责。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时间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期,最迟应在入学后三个学期内完成。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全部学位学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补考,并取消博士学籍。 (一)公共必修课,共6学分: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化学(专业代码:0703Z2)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想素质过硬,积极献身于科学事业。 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能够运用化学及食品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并解决各类食品化学及食品安全的热点科学问题。掌握相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探索食品原料及食品新资源的营养及功能成分、构成特点、微观结构、构效关系及这些化学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及控制原理和途径。 4. 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专业文章。身心健康,在食品化学研究中做出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1. 食品营养化学 2. 天然产物化学 3. 食品生物化学与营养代谢 4. 采后生理生化 5. 食品安全检测 6. 现代食品分析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指导小组,鼓励组建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培养过程以提高和锻炼科研能力和素质为主,强调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学风。专业课程学习可结合其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兴趣和创新

的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要求完成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最低学分要求。 脱产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选修课原则上也要求考试。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等,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可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取得13个学分方能进行毕业和论文答辩申请。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 (I)公共必修课(学分:5) 1. 政治理论2学分 2. 第一外国语3学分 (II)专业课及选修课(学分≥4~6:各培养单位决定具体课程数目,但不得少于2门,2~3学分/门) 1. 专业学位课:6学分 (1)光谱分析与结构解析60学时3学分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原理l l 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l l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 9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六、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30次由本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要有记录。报告人应为在本专业研究领域有重大成就、研究状况居于前沿的国内、外学者。博士生在参加讲座时应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博士生从参加的讲座中选择10个相关问题写出书面评论或报告,每个问题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经导师签字后留存,申请答辩前交人文学院业务办记载成绩)。此外,博士生还至少参加若干次其他专业举办的前沿学术讲座。 博士生在论文研究期间,每学期至少应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七、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l、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作好课程学习计划。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进行。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和本学科要求,在三个月内拟定出系统的个人培养方案。 2、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一年左右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研究特色、课题条件、预期目标等做出论证。选题报告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以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选题报告会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确定后如有重大变动,必须经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并重新作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科备案。 3、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由研究所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博士生导师组成员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