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0年1月

目录

学校方案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4)

一、背景 (4)

二、基本思路 (6)

三、组织管理体系 (7)

四、学生来源与培养模式 (8)

五、学籍管理 (9)

六、培养计划与方案 (10)

七、质量保障体系 (11)

八、培养机制 (12)

九、建议和所需政策支持 (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案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 (17)

附件1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研究机构 (24)

附件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25)

附件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情况 (26)

附件4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27)

附件5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34)

附件6电气工程本科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的细化 (37)

附件7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案例 (41)

附件8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校内培养计划 (57)

附件9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企业培养计划 (7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

学校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一、背景

(一)山东大学的基础和优势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前身是1901年创建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第二所国立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镇。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汲取齐鲁文化营养,遵循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各类人才。2000年7月,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揭开了山东大学历史新篇章。

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达6万人,其中本科生4.3万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061人,博士生导师534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是中国目前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大学之一,在综合性大学中具有代表性。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涉及哲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9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74个,本科专业114个,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

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办学目标。山东大学坚持把发展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世界范围内来审视,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办学理念。在新的

历史起点上,学校提出了“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目标,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山东大学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努力培育、彰显山东大学的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

(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多年来,山东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名师、精品课程等标志性项目硕果累累,专业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践教学平台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建设初显成效,现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13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3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9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全国各类学生创新竞赛获奖数量名列前茅(2009年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高教社杯”)。推出和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探索在学科综合、开放办学和研究型大学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倡并稳步推进的“三个相跨”(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和“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加上本校经历)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成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最直接的“催化剂”,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山东大学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区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机械、材料、电气等学科优势,与海尔、海信、潍柴、重汽、鲁能等国家骨干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探索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和研究平台基础。

(四)已有的改革与探索

作为十所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山东大学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学校投入数百万元资助学生开展以兴趣为驱动的学生创新项目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工业生态等校级基地为载体的长学制复合型人才培养,都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思路

山东大学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我校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国内合作办公室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依托各工科学院,拟在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部分基础较好的学院进行试点。从2010年起,全面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建与山东大学办学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措施、政策、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

将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校百余年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打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

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索建立专业的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校将以相关院系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体制机制、配套政策)、分步推进,各工科专业拟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方案。拟先期实施该项计划的学科专业为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工程教育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所覆盖的专业点,首先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开设卓越工程师培养试验班,然后再推广至材料科学、软件工程等其他工科专业。

实施该项试点计划的学院每个专业1个试验班(本科阶段),每个班30人,两个专业总规模控制在60人以内,实行本-硕-博打通培养。根据实施的效果对试点专业学生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试验班实行小班制,便于在企业实习与挂职以及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

三、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依托山东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教授和业界专家组成(附件一),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大事项的决策,校企之间的高层沟通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依托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

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由学校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生处、研究生院、人事处、国内合作处、国际合作处等),相关学院负责人和业界专家组成(附件二),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工作组职责是统一制定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招生方式、学籍管理、推免方式、质量管理、就业推荐,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协议的签订,企业教师的聘用,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措施和办法,保证培养过程顺利开展。

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组,由学院院长、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附件三)。项目组职责是,组织实施培养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融入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确保在学生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效果。

四、学生来源与培养模式

学生来源方式初步拟定两种:一是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后组建,新生入校即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验班;二是2010年春季学期由在校一年级(09级)理工类本科生通过自愿报名、择优选拔进行组建。加强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学业指导和专业指导,在试点过程中按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实行动态培养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分流出的可按照普通班继续完成学业。

1.校内培养阶段

学校将整个培养模式划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采用模块化结构整合本、硕、博培养方案,形成贯通的培养模式。明确每一阶段相应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分流方案和衔接模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贯穿“工程”这一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研发型工程人才。

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的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

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1+1”的培养模式,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培养。本科毕业后,未分流的试验班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升入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培养,累计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或挂职培养。

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4+2+3”的培养模式,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再加上3 5年工程博士阶段培养。

2.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在学制内穿插进行)

学校旨在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工程教育和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将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并确保成效:

建立企业和学校之间在实践岗位的提供、学生的招聘、薪金的支付以及学生工作质量的监督、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机融合的运行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定,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参与实践环节和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已建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明确全方位合作的内容、模式,建成若干满足学生实习与顶岗工作的实践基地。

毕业设计尝试让学生结合签约岗位选题,也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或历届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信息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3.提高试验班的国际化程度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校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利用最优秀的工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其核心是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学校将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四种经历”、“暑期学校”为载体,扩大试验班学生(本科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短期交流的比例,尤其是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的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学校还将通过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吸纳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内容、建立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等措施确保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立足校情基础上,吸收国际上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既有成果,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点班学生在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阶段学习期间,至少有一年的海外学习经历。

五、学籍管理

本科阶段学籍由教务部门管理,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并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方可进入工程硕士阶段。工程硕士和博士阶段学籍由研究生部门管理,达到工程硕士毕业要求的,方可进入博士阶段。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须由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签订“企、校、学生”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学生的安全。定期组织关于校企结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讨会,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六、培养计划与方案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坚持通识教育,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坚持“方案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基本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探索建立专业的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将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

方案修订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

2.总体要求

各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在具体企业充分参与下,研究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这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研发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

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分别制定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校内和企业培养方案,三个阶段均要有到国内大中型企业顶岗或挂职,接受工程实践训练。

3.学分及学业要求

学校要求各专业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行业特色和合作企业要求自行制定,学校不作统一要求。采取灵活机动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提前或推迟毕业,

也可以先就业后完成学业,学生完成学校工程试验班规定的本科学业要求,经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取得学校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完成规定的硕士研究生学业要求,经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可取得学校颁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顶岗与挂职:各专业学院制定出本学院专业学生顶岗与挂职阶段的考核标准及考核的要求,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即可。

毕业环节:毕业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营销等策划方案、实验报告、工程论证报告、研发报告、管理制度与机制构建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或者研究报告。各学院依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要求制定相关专业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

4.课程设置要求

根据专业特点及工程实践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并根据各专业自身实际,选择确定本专业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和研究生学业,必须修读的最低课程类型和最低学分要求。可将本科、硕士阶段课程打通。课程内容要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教学内容要精,适当削减部分理论课程学时,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教学与考核要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专业课以案例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要突出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一般为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社会需要,设立灵活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应为专业能力培养型课程,可以采取讨论式、研究式、工程设计式、案例式、创新训练式等多种形式,课程规格小型化。要求保证绝大部分专业课结合企业现场教授,为具体工程服务。要有l/3的培养环节在工程现场完成。

七、质量保障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进行全面建设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制度保障: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制度,专家委员会和工作组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企业实践跟踪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师资保障: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外聘教师的授课量将达30%以上,明确学校和企业外聘教师的资格和任职条件。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指导教师外,必须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配备学业指导老师。

3.条件保障:依托企业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融入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

4.经费保障:学校将加大经费投入,在教学个环节中优先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需要。对先期试点的机械、电气、材料、软件4个专业每个投入10万元作为启动经费。

八、培养机制

1.实行导师制,培养后期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制定校内外教师聘任标准,严把外聘教师选拔,配备优秀的工程博士和归国人员担任辅导员,邀请名师、名人开设“卓越工程师导论”;部分专业课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授课;30%的教师有要有一线工程背景。

2.建立中外工程教育交流机制。建立学期交流或暑期交流制度,加强和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聘请国外一流大学的名师来校授课,与国际工程教育人才标准接轨,试点班学生在校期间都具备短期或长期的海外学习经历。

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重视过程管理,定期组织校企联合培养体联席会议,定期举办由企业高层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专家和学校专家教授参与的“高级工程人才培养论坛”;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议和工程试验班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座谈会,及时总结和改进。

九、建议和所需政策支持

1.完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保障体系。国家层面要通过立法和设立相应的机构来为定校企合作关系,明确学校和企业的各自责任和义务,出台相应减免税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并支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需要教育部设立学籍注册一体化的通道。

3.利用教师海外培训计划,优先派出试点专业的工程指导教师出国进修、参与国际项目合作。

4.对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的层次、地位进一步明确(工程学士、硕士、博士与原有其他学位的区别),并加大宣传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有哪些优势,提高全社会的认可度。

5.教育部、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学金以支持该项目的持续开展。

附件一: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

附件二: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

附件三: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组

附件一: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领导小组:

组长:徐显明

副组长:樊丽明陈炎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传峰王仁卿王剑敏井海明曲明军

刘树伟刘泽洪(企业)芦延华佟光武

周洁姜卫东(企业)赵显

附件二: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组:

组长:樊丽明

副组长:王仁卿刘树伟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传峰王仁卿尹丰富(企业)王勇王剑敏

井海明王善坡(企业)刘玉田曲明军刘树伟

芦延华佟光武李剑锋赵显韩学山潘久平(企业)

附件三: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组:

组长:李剑峰刘玉田

副组长:王勇韩学山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刘川(企业)李凯岭李瑞川(企业)杨志宏

陈淑江张慧张宫运(企业)赵军姜兆亮

高琦常光志(企业)黄传真葛培琪霍志璞

王秀和丛伟张卫星李光友张文张利

李红伟房玲赵建国(企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案

目录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 (17)

附件1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研究机构 (24)

附件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25)

附件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情况 (26)

附件4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27)

附件5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34)

附件6电气工程本科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的细化 (37)

附件7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案例 (41)

附件8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校内培养计划 (57)

附件9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企业培养计划 (74)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

一、引言

1.电气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迫切性

电能是现代社会化文明的基础和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已置身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电力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系统之一。然而,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电力工业依然有诸多领域在国际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如大型电力设备(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制造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大型太阳能发电技术,分布式电源技术,微型电网技术,智能仪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等,急需一批高水平和起领军作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等教育大发展可喜可贺,有目共睹。然而,高等教育不断的扩大招生,加之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师资、办学条件发生失调,尤其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已有偏离工程技术轨道的倾向,具有创业、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匮乏,难以与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接轨,难以与国际化接轨,已不适应整个国家的布局和发展战略,急需要高等教育对工程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回归高等工程教育,瞄准国内外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创业、创造、创新的意识、气魄和胆量,开展卓越工程培养计划试点,本身就是对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挑战。

因此,无论从人才需求角度,还是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都有迫切性和储备性战略意义。

2.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

山东大学1946年成立电机工程系,先后设立电机电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电气技术等四个专业。1997年按教育部文件,统一合并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1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电气工程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电气工程是“211”和“985”的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围绕电气工程,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设有“长江学者”(到岗2人)、“泰山学者”(到岗1人)、“齐鲁学者”等特聘教授岗位。

200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又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3.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六十多年的演变、建设和发展,遵循“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继承百年来治学严谨、以人才教育、培养为中心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1)以电力行业为龙头的最优秀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彰显人才在电力行业领域的魅力,培养了史大桢、刘振亚、薛禹胜等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电力及相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以电气工程领域为线索的学以致用,务实求真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产、学、研密切结合上有鲜明的个性,以电力故障录波器为龙头的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取得明显办学效益的同时,赢得行业用户的赞誉。

(3)以山东大学特色文化传承为背景的人格与知识、身心与体魄交融的人才培养风格,凸显塌实、厚重的人才品格,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信赖。

4.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优势首先,作为教育部985重点大学,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校企合作,均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电气工程学院一直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大发电公司保持密切的校企合作(见附件1),而且这种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这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使我们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了根本的保障。

其次,地处山东省的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内影响最大、水平最高是无容质疑的。同时,山东地域正急需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原因体现在:一是山东电网即将接入特高压直流输电和交流输电,大型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厂等几乎遍布全省电网的发展趋势;二是山东打造沿海经济带,大型设备制造业、装备业发达的经济大省特色。

最后,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配置,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需要,师资状况见附件2。同时,为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师生视野,紧跟国际前沿,学院近年来聘请了几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现场专家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师(详见附件3),他们的加盟,对促进教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奠定了基础。

当然,为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将在如下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养的力度,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结构;(2)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年教师企业经历的培训,创造具有工程意识的教育、教学氛围;(3)积极聘请和扩充校外有经验、有水平的专家做兼职教师,逐步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效果。

二、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视野开阔,具有创业、创造、创新意识,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掌握和利用电气工程领域技术和技能的素养,显现电气工程领域行业特点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此为基础,实施吐故纳新,继续在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深度细致地磨砺和训练人才,最终达到具有洞察力、识别力,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关键攻关技术能力,并在其相应领域具有领导力的硕士和少而精的博士工程型人才。具体阐述如下: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基础宽厚、扎实,确保学生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理论电工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具体注重在可再生资源发电、核电、节能减排等新技术)的一个或几个方向上有初步的专长,初步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的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电气工程领域有发展潜力,下的去上的来,达到见习电

气工程师水平。

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确保学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较深入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或攻关技术等

对应的一个子问题的开发或设计或研究锻炼,使其具有独立承担并解决开发或设

计或研究类似问题的能力,达到电气工程师水平。

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导师指导下,确保学生掌握所从事领域的深入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实际复杂工程问题或攻关技术的开发或设计或研究锻炼,使其具有独立承担并解决开发或设计或研究复杂问题或攻关技术能力,达到高级电气工程师水平。

三、培养标准

附件4是本科、硕士、博士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标准,以下对应各类标准,阐述和说明如下几点:

1 本培养标准,在理解和遵循通用标准的基础上,主要结合山东大学的办学特色,具体聚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三个尺度定位上,即知识的储备程度界定、能力水平界定及道德品行水平的把握。

2 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是关键和核心,是继续进行硕士、博士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体现连续性培养的理念,即本标准一般适应本硕博连读,中途只有淘汰,未有替补。

3 本科电气工程型人才所从事的是电气工程领域,并紧密跟踪当今在此领域中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核电、节能减排等新兴知识与技术(详见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方向可归纳为:(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2)电机与电器;(3)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依据本标准培养本科生,可达到电气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

4 硕士电气工程型人才所从事的是电气工程的某二级学科领域(详见硕士工程型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是:(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或(2)电机与电器;或(3)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或(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或(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依据本标准培养硕士生,可达到电气工程领域工程师的要求。

5 博士电气工程型人才所从事的是电气工程某三级学科方向领域(详见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