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论文

———GE公司盈余管理的启示

作者

专业

指导教师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中外会计学者关注较多的会计行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有助于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使盈余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经济价值,因此,在中西方倍受推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策略会产生不一样的盈余管理效果。

本文以美国GE公司成功的盈余管理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对比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因入手,逐步深化,进而探讨盈余管理策略及具体手段等,像调节收入确认时间,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说明使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手段,发挥盈余管理的资源配置作用,才是我国上市企业应当借鉴的,深刻体现盈余管理策略在揭示财务会计信息中的重要性,最后借鉴GE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提出了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宏观策略。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源配置盈余管理策略适度管理

目录

一、美国GE公司盈余管理案例 (1)

(一)GE公司简介 (1)

(二)GE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 (1)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涵义 (2)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2)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优点分析 (2)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缺点分析 (3)

(三)我国盈余管理策略存在的缺陷 (3)

1.资产与债务重组 (3)

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 (4)

(四)GE公司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企业的启示 (4)

1.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 (4)

2.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披露信息真实性 (4)

(三)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5)

(四)加强会计事务所监督,强化审计责任 (5)

(五)提高市场参与者素质,提高判断盈余管理能力 (5)

三、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论文

——GE公司盈余管理的启示

一、美国GE公司盈余管理案例

(一)GE公司简介

美国通用电气(以下简称GE)是由技术、金融服务、传媒、制造等12个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构成的巨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经营区域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现有雇员34万,2000年预计销售收入1300亿美元。

1986年GE收购Kidder Peabody投资银行80%的股份,1994年,Kidder Peabody投资银行因其雇员的交易行为损失12亿美元,GE因此损失7.5亿美元。这一巨额损失可能会毁了大多数大公司一年的盈利表现,甚至陷入财务危机。但GE基本上没有因此而削弱它持续稳定的收益增长历史趋势。尽管有这些损失,华尔街一些分析家仍然相信GE在会计政策变更前还可以使利润与上一年的51.8亿美元相持平甚至超过这个数。

虽然1991年和1993年的净收益由于与退休福利相关的会计原则发生变更而有所下降,但GE的收益每年都在增长,收益增长率保持在1.7%到17%的范围内。对于GE这样一个由多项受商业周期影响的业务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在其他许多公司受商业周期困扰、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GE超然于商业周期困扰之外、收益稳定增长的表现非同寻常,极少数公司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GE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

GE保持利润稳定增长的奥秘何在?一个不可否认的解释因素是GE下属企业的业绩确实都比竞争对手出色。但实现利润稳定增长的另一个办法是“盈余管理”,即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精心安排确认收益和损失的时间来消除利润波动,特别是防止利润下降。不少投资银行家认为,GE是一个积极的盈余管理实践者。

为了消除利润波动,GE经常用重组费用来抵消出售大型资产带来的一次性收益。这样做能避免收益上升得太高,导致在以后年度里无法再超越。GE还选择一些权益资本的出售甚至是收购活动的时间,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制造”利润。

GE进行盈余管理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利用重组费用。当GE出售一家公司获得资本收益或有其它非常收益时,通常会用差不多等额的重组费用来进行冲销。在1983年以来的六年里,GE用这种方法提取了总值为39.5亿美元的费用。

1993年,当GE出售其航空航天部门获得14.3亿美元的(税前)收益时,它以“在世界范围内关闭、缩小、调整一些产品、服务和管理设备”的名义借记了10.1亿美元的费用。这些收益和费用税后的金额恰好都在6.78亿美元左右,两者互相抵消。而且,通过在1993年预提1994年的某些特殊费用,如“资产减记、租赁终止、遣散费”等,GE得以在1994年能有更好

的利润报告。如果没有1993年提取的那笔费用,其中的一些费用会减少1994年的净收益。投资分析家指出,由于其中的一些费用最终将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来支付,这种财务报告策略使得GE 能把一次性收益转变成未来的经营收入。通用公司利用重组的利得,如表1所示。

表1 通用公司利用重组的利得 单位:百万美元

GE 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购买利润——收购可以立即盈利的公司或资产,因为它们产生的收益要大于GE 的融资成本。过去几年中,通用电气资本(GE Capital )收益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大量的收购活动。仅1993年通用电气资本公司就收购了总值达169亿美元的资产。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涵义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优缺点分析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优点分析

避税,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严格意义上的盈余管理并不违背会计原则,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制度对盈余管理有相当大的支持。如果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管理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盈余管理通过调节收益的实现来帮助上市公司合法筹划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得更加有效。 年度 税前所得 利得来源 税前重组费用 1993 1430 把航空部门出售给Martin Marietta 1011 1987 858 对税负和存货的会计变更 1027 1986 50 出售国外联营公司 311 1985 518 出售煤矿和37%的电缆股份 447 1984 617 出售U 公司,小家电分部,电缆公司 636 1983 117 出售广播/电视站台和在Gearhart Industries 中的股份

147

通过合理范围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即使在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也给管理当局一个缓冲空间,以保护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于这一点可引用外国实证研究的结果来证实(如表1所示),美国通用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表2 实施盈余管理可获得的好处单位:%

项目比例(%)

提高管理当局可信赖程度70

增加取得新资本的途径60

增加长期投资者数量44

增加证券分析师的关注程度42

增加股票价值40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缺点分析

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盈余管理是合法的,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会有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在我国的滥用造成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盈余管理往往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滥用已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千亍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3)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的滥用,短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对企业的长远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判断,导致市场价值下降。

(三)我国盈余管理策略存在的缺陷

对比GE公司的盈余管理,我国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存在缺陷,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如:

1.资产与债务重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与债务重组很大程度上是由有关部门扶持完成,资产与债务重组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头戏”。新债务重组准则使得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使得企业的账面业绩出现很大变化,因而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

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就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盈余

关联方交易其实并非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关联方交易都违背市场原则,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和政治背景。导致我国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过度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失真。通常采用以下手段:其一,商品购销及劳务提供,以不合理的定价进行交易;其二,转嫁费用。当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达不到理想时,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其三,资金占用。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获得高额利润。

从表面上看,上市公司采用某种盈余政策属于会计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某种盈余政策的选用总会同公司的经营政策和理财政策相联系。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政策的选择效果上,真正进行最优化盈余管理选择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大部分公司还没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很多上市公司选择盈余政策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因此,公司管理层必须权衡各种因素,明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不同的的盈余管理策略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优化的会计政策组合。

(四)GE公司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企业的启示

1.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

一方面完善增发新股和配股资格的控制指标,实行多方位考评。目前,有关配股条件的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单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应建立一个更科学的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助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盈余管理经常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异常利润以及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上做文章,因此可将主营业务损益作为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异常利润与利润总额比率、不良资产总额与总资产比率等指标,并关注关联交易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来提高操纵难度;另一方面改变终止上市公司挂牌交易的条件。公司管理者为避免被监管部门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就会采取亏损清洗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亏损清洗是那些已连续两年发生亏损,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的上市公司所广泛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因此,对于PI’和盯的股票,要改变以连续3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唯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2.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披露信息真实性

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在制定时留有可选择的空间。再加上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一些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所以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这都给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计价方法和企业合并范围等准则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会计体系的质量。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借款费用资本化、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等准则却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因此,必须对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订。对于选择空间大的会计政策应规定更为详尽的限制条件,并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缩小可调控的空间等予以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从而提高信息公开性和透明性,减少披露信息的不对称。

(三)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上市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基于合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从外部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发育完全、运作规范的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还未形成:从内部看,董事会、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公司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这些都助长了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的滥用。首先,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和兼并市场的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直董事,并赋予他们一些特殊权利,负责对董事提名、高级管理层聘用与报酬、重大关联交易、吸收合并、股份回购等重大事项发表意见。独立董事除了向股东大会负责外,同时对证券监督机构负责,从而有效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趋于一致。上市公司应使管理人员的绩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挂钩,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比如引入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励经营者双重作用的期权、期股等新的报酬方式,使经营者通过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长期成长性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其经济效益。

(四)加强会计事务所监督,强化审计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一般充当审计委托人,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的公司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因此受到制约,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购买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一方面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应健全相关监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层不介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制约管理层变更事务所的情况发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资产或利润的一定比例缴付一定的资金设专门账户,交由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独立于管理层的专门部门管理,用于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佣金;另一方面强化中介机构的质量监督功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质量进行监督,完善行业举报制度,对涉及执业质量问题的举报,要认真调查核实。

(五)提高市场参与者素质,提高判断盈余管理能力

除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外,投资者处理信息能力的瓶颈也会增进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户居多,投机性强以及专业知识的缺乏均属于此。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层滥用专业判断的诱因,助长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要提高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关的部门对投资者进行证券业和财务报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资者了解证券业知识,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投资者可以及时地发现证券公司和上

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形成对这些公司的一种制衡,同时这些公司也会迫于一定的压力而减少采用盈余管理来掩饰财务报表。

三、结语

上市企业盈余管理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上市企业运营管理成熟的标志之一。但是在我国比较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通过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健全上市企业治理结构及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综合治理措施,更好地发挥盈余管理的优势,减少盈余管理不当造成的影响。总之,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一种长期行为,通过合理范围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即使在企业遇到突发事件时盈余管理也给管理当局一个缓冲空间,以保护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有多种策略可供选择,但是一定要遵循盈余管理适度原则,防止过度的盈余管理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适当的盈余管理策略,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意义,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会计新准则的实施,使财会人员做账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创造了新的盈余管理空间,这就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盈余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剑锋,李淑花: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武汉:财会月刊,2001(14),25-26.

2.张泽波: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06(20),27-28.

3.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南京: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5),52-55.

4.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上海会计,2000(8),37-41.

5.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6. 肖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1(4).

7. 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8. 陈小悦,肖星,郭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9. 孙铮,王跃堂:资源配制与盈余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透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8-128.

10. 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11. 任春艳:盈余管理的概念及辨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4(1).

12. 俞乔,杜滨,李若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复旦大学工作论文,2004.

13. 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4).

14. 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忽略此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以万科集团为例的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以万科集团为例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4.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 幵发企业,公司产品定位为自住,贯彻快速销售策略。 2011年,公司实现新幵工面积1448万平方米,比年初计划增加9%,实 现竣工面积659万平方米,新幵发项目52个,销售面积达107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15亿元,营业收入717.8亿元,净利润96.2亿元,在已进入的54 个城市中,公司在25个城市的销售业绩排在前三名。 万科的成功基石是坚持用专业的能力从市场上获得回报,在2011年,公 司项目获得省级及全国性奖项104项,并连续第九次获得经济观察报社与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评选的最受尊敬企业称号。在《财富》杂志公布的“最善于培养领袖的25大公司”排行榜上,万科位列亚太地区第四名。 万科199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上市之后业绩持续增长,公司 治理结构规范和透明,以此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好评。公司建立了集团标准成本体系和成本适配体系,加大对成本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公司的质量管理能力。并且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战略,加大推广绿色建筑,力图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推广平台。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万科坚持稳定的经营策略,坚持小户型和装修房、 快速周转和较少的土地储备,公司重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用稳健的投资策略来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 在未来,万科将继续专注于发展普通住宅市场,并在加强传统业务的同 时结合城市发展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曲线,逐步加强与住宅相配套的其他业

务类型的发展,同时继续强化自身的综合开发能力,努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4. 2万科集团盈余管理的动机 4.2.1资本市场动机 万科集团在2007年8月22日,公布增发A股招股意向书,展开公开增 发A股股票发行工作。本次增发采用A股股东全额优先认购,优先认购剩 余部分网上、网下定价发行的方式进行,发行价格31.53元/股。本次发行共 增发A股317,158,261股,募集资金总额9,999,999,969.33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9,936,601,701.22元。2007年9月5日,公司增发的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众所周知,多数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都将增发股票作为最佳的融资渠道。 但是增发股票在组织机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文件、募集资金 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如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财 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和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 且企业资产质量良好、现金流量正常,还规定企业最近三年用现金或股票方 式分配的利润大于可分配利润的30%等。 在这种要求下,迫使公司的管理层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粉饰,使企业可 以达到增股要求从而顺利增股。 另外,股票受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大,企业的财务收益也与股票市场 的情况息息相关。图8是万科集团2006至2011年的盈余公积和每股收益, 图9为这二者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盈余与每股收 益呈正相关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会计盈余与股价之间的正比关系。因此为 了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公司也会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毕业论文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合理性。 1.2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docx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来越普遍化,但是盈余管理的行为降低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了上市公司决策者的会计信息判断失误,因而大股东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容易损害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政F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防范与治理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力才行,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上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以便在未来的企业经营中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1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是会计学界存在的争议性话题,随着会计学的发展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指管理当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某种私人的利益,在企业对外财务报表中会产生有目的性的干预行为。第二种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为了能够更好地作出相关的决策,应当需要作出准确的会计报告,并通过修改或构造公司交易情况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财务报告过程中关于数据的分析以及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侧重于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会计学界在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过程中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去实施相关的治理措施,并能够在准则允

许的范围内对会计进行相关的整改。上市公司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而且往往是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决策事件需要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一些重大的会计判断和决策会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上市公司中获利最大的是控股股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控股股东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往往会损害其他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过程中其方法包括了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其中会计方法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货物交易时点的把控,而企业的非会计方法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交易事项的构造。 2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2.1债务契约动因和管理层的报酬动因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债务契约动因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债权人或者是相关的金融机构能够维持自身的利益,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贷款业务签订相关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的保护性条款。例如:金融公司会通过该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等措施。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根据相关的法规以及签订的条款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降低违约的成本,采取会计方法或者是非会计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动因分为显性的薪资报酬和隐性的非货币报酬两种形式,企业管理层报酬是和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挂钩的,当企业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会计手段 1.利用准备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 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 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能够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 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对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 该项资产时,能够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对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实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很多上市公 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实行盈余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 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不过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 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实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实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 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很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 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 项目增加收益。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 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 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 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 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实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 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 1.关联交易因为关联方之间存有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实行盈 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水平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实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 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 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处理的时间差部分上市公司为在年度结束时能给股东丰厚的报酬,往往借助跨年度调节利润。传统做法是:在本年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不合格为由冲回;或者先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 3.利用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提升报告盈余,往往通 过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调节,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减少折旧 费用;对存货水平的估计、存货发出和采购时间实行人为操作;调整 收款政策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 1.规范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健全 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 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 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是股东目标成为管理目标,消除 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一方面,准则 制定部门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 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如会计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2 相关理论概述 (5)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 (5) 2.2 审计意见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6) 2.3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分析 (6)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7) 3.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 (7)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8) 3.3 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 (9) 4 实证分析及其过程 (12) 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取 (12)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3) 4.3 相关性分析 (14) 4.4 逻辑回归分析 (14) 4.5 实证结果分析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国外许多学者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盈余管理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盈余管理由于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及其选择性进行盈余的调节,看似是合法且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的报表使用者来说,它显得极不合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涉及十几种行业类型,每种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使得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的研究观点。他们怀疑注册会计师不具有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帮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监督作用的质疑一时被推到风口浪尖,针对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含有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信息,是财务报表使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盈余管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严重削减了投资者的信心,极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而审计对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审核作用,因此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成为上市公司隐含信息的一种信号传递,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是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键。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否被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所识别,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审计质量是否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防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审计领域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证明注册会计师具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判别能力,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真实的了解上市公

(【 标 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106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201 【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作者】邹小péng@①/陈雪洁 【作者简介】邹小péng@①陈雪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 一、引言 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将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经济学的成果借鉴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至60年代和7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Watts and 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1986)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后,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实证会计学,以其独特的体系与鲜明的特征脱胎于会计学和实证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在美国的三大会计学刊上几乎已“独霸江山”。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的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我国的实证会计学发展较晚,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介绍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我国今后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 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从广义上讲,盈余管理除通常所指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应计项目控制外,还包括游说准则制订机构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对会计报告中利润数字的操纵等。本文从广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但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但要确证还需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通常的做法是,先确定管理当局可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然后估计非预期应计项目类型是否与这种动机相一致。为了估计非预期的应计项目,许多研究从应计项目总额入手,将基确定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的差额。然后,通过那些代表预期应计项目的变量对应计项目总额进行回归,诸如以收入作为变量,考察营运资本需要的影响;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变量,考察正常折旧的影响。这样,应计项月总额中无法解释的部分即残差,就是非预期的应计项目额。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上市前在IPO过程中进行过度的财务包装,上市后为了维持“配股资格”,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为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需要等而进行盈余管理。国内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述动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这些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 1、IPO过程中进行利润操纵。Aharony,Lee and-Wong(199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的财务包装现象。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利润操纵动机,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检验很少。前期,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改变,即“发行价=每股收益×适用的发行市盈率”。其中,发行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掌握在12~15倍之间,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欲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惟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 (函授站):济宁轻工学校 年级专业: 会计学 层 次: 本科 学 号: 姓 名: 黄东霞 指导教师: 杨老师 起止时间:2009年03月08日~05月08日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4) 摘要 (4) 引言 (4)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5)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5) (二)盈余管理的性质 (5) 1.积极方面 (5) 2.消极方面 (6)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及手段分析 (7)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7) 1.为了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而虚增利润 (7) 2.企业管理层为了体现自己的经营能力而虚增利润 (7) 3.为了少缴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8) 4.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假 (8) 5.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增发新股资格。 (9) (二)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9) 1.利用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销的变化 (9) 2.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发生变化 (10) 3.折旧和摊销方法的变化 (10) 4.利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11) 5.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11) 6.利用收入以及费用确认比率发生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12) 7.销售成本(存货)核算方法的改变 (12) 三.规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建议 (13) (一)提高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壮大投资队伍 (13) 2

(二)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14) (三)尽快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 (14) (四)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14) (五)完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15) (六)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15) 结束语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6)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佳电股份为例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0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 ——以佳电股份为例 黄超钰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广泛存在。本文选用案例研究法研究了当前会计准则下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分别从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3-0106-02 一、案例简介 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6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注册资本48989.3万元,股票简称“佳电股份”,股票代码“000922”。 公司的前身为佳木斯电机厂,并继承了前者的全部优质资产,拥有70多年生产电动机的历史,是位于哈尔滨的大中型电机和特种电机的创始厂和主导厂。在节能环保的大趋势中,公司在保证原有产品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重点开发了以汽车电机、高效节能电机、核电、风电为主的新一代节能产品来谋求长远发展。 二、案例背景 在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结构正在转型以保持长久动力,面临多重挑战、保持中高速发展、需要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纵观整个行业,整体行业产能过剩、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不断加剧的同质化竞争。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游行业对电机需求萎缩,最为严重的是煤炭和钢铁行业,而这正是公司面对的主要市场,直接导致公司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造成2014年净利润开始大幅下滑,公司净利润为565万元,较上年减少96.67%。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亏损,2015年开始出现巨额亏损,净利润亏损4.46亿,2015年净利润比2014年减少8,009.96%。2016年经营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公司持续亏损4.36亿。公司营业收入逐年降低,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3亿,较上年减少23.25%;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5亿,较上年减少26.66%;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66亿,较上年减少15.85%。 2017年3月18日,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公司股票交易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暨停牌的公告》,鉴于佳电股份连续两个会计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根据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的规定,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称由“佳电股份”变更为“ST佳电”。如果公司 2017 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继续为负,不能实现扭转,那么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 2018年11月23日,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撤销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公告称ST佳电2017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50.2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成功实现摘帽并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证券简称由“*ST 佳电”变更为“佳电股份”,证券代码仍为000922。三、案例分析 (一)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3564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国严格的上市条件,使得上市公司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根据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ST制度,针对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中财务或其他状况出现较大问题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这类股票成为ST股。佳电股份2015年度、2016年度连续两年亏损, 因此, 2016年公司被实施了“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佳电股份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如果2017年度继续亏损, 那么公司将会被暂停上市甚至被退市。 在ST制度下,亏损的上市公司通常有两到三年的缓冲期来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实现企业的“保壳”。从数据上看,2014年~2016年佳电股份的营业收入逐年递减,这说明了佳电股份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好转;2017年企业现金流主要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70.17万元,可见佳电股份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并不强。由于我国对“ST”上市公司摘帽的审查并不是非常严格,要想实现摘帽,“ST”公司只需要在财务报表层面实现盈利即可,这就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创造了条件。面对退市危机,佳电股份有可能采取一些盈余管理手段在短期内增加公司的净利润以此来避免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二)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分析。2006年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但应收款项、贷款和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仍允许转回。这次修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旧准则的漏洞,但企业仍有一定空间继续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表1为2015年~2017年佳电股份资产减值损失的一些项目发生额,从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发生额与2015年、2017年的发生额相差巨大。 从资产减值损失的异常变动来看,佳电股份有对公司业绩进行“洗大澡”的嫌疑。洗大澡亦称“巨额注销”,是指企业在特定年份对损失或费用的过度确认,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已经亏损的年度大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造成当年巨亏,提前确认损失。这样一来,以后年度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准备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另一种则是在某一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同样也能达到增加当年利润的目的。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当公司出现经营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