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

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

4.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修课程分设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选修Ⅰ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Ⅱ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选修Ⅰ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Ⅱ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图3-1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选修Ⅰ课程共设3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0~6学分)。选修Ⅱ课程共设9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学分)。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

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

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

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修Ⅰ课程

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内容标准】

I-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I-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I-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I-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I-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I-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I-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I-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I-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

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

方法,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修Ⅰ-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内容标准】

I-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I-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I-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I-2.4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I-2.5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

I-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I-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I-2.8以某些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2.9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

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征作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内容标准】

I-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I-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I-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I-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I-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I-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I-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有害物跨境移动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I-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提示】

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认识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选修Ⅱ课程

选修Ⅱ-1 天文学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天体观测,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标准】

Ⅱ-1.1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说出一些星座的地理导向意义。

Ⅱ-1.2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

Ⅱ-1.3简述太阳系的发现和起源。

Ⅱ-1.4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和其他资料,描述太阳系的结构和大行星运动特征。

Ⅱ-1.5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Ⅱ-1.6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Ⅱ-1.7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说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万物的影响。

Ⅱ-1.8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恒星概况,说明其演化过程。

Ⅱ-1.9观察并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外貌和结构,说明其演化过程。

Ⅱ-1.10说明“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描述宇宙的基本组分。

【教学提示】

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组织学生观测星空,指导学生阅读星图,通过参观天文馆、天文台、大学天文系和请科学家做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探索宇宙的愿望。组织阅读、辩论、撰写天文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表达对天体形成、宇宙演化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天象拍摄的基本方法,制作简单的天文模型,如月相变化模型。在课堂上讲述“星云、星系鉴赏”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宇宙天体的欣赏能力。

选修Ⅱ-2 海洋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海洋的浩瀚,认识不同海洋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巨大影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一)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英吉利海峡、巴黎(0o东侧)、伊比利亚半岛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西非、几内亚湾等。 30oE :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摩尔曼斯克(30O东侧)、莫斯科(30O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海峡东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苏伊士运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海岸等。 60oE :穿过亚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90oE :穿过亚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 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东侧(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不丹、恒河河口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100o E:祁连山脉、青海湖、横断山脉(大理) 110o E:包头、晋陕交界、华山、巫峡、桂林、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 南岛中部 120OE: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 漠河西侧、大兴安岭(东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上海(东侧)、杭州、 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0E: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大分水岭、澳大利亚东侧拉、悉尼)等。 1800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吻合,穿过太平洋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斐济、新西兰以东等。 150OW: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120OW :穿过北美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西海岸(洛杉矶) 90oW :穿过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德逊湾、苏必利尔湖西侧、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中部、中美洲。 60oW :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主要有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二)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汇总

2017年高中地理会考资料(一) 主要经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英吉利海峡、巴黎(0o东侧)、伊比利亚半岛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西非、几内亚湾等。 30o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芬兰与俄罗斯的国界、摩尔曼斯克(30o东侧)、莫斯科(30o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海峡东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苏伊士运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海岸等。 60oE:穿过亚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伊朗与阿富汗的国界)、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90oE:穿过亚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东侧(青海与新疆、西藏的界线)、不丹、恒河河口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100oE:祁连山脉、青海湖、横断山脉(大理) 110oE:包头、晋陕交界、华山、巫峡、桂林、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南岛中部 120oE: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漠河西侧、大兴安岭(东侧)、秦皇岛、渤海中部、青岛、太湖、上海(东侧)、杭州、福州、台湾西侧、菲律宾群岛西侧、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oE: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日本群岛东侧、新几内亚岛东侧、大分水岭、澳大利亚东侧(堪培拉、悉尼)等。 180o经线:与国际日期变更线基本吻合,穿过太平洋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斐济、新西兰以东等。 150oW: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120oW:穿过北美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西海岸(洛杉矶) 90oW:穿过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德逊湾、苏必利尔湖西侧、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中部、中美洲。

2019北京通州区高三(一模)地理

2019北京通州区高三一模 地理2019年4月本试卷共14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8年8月18日~9月2日,第18届夏季亚运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读图1,回答第1~3题。 ·丁 图1 1.本届亚运会期间 A.甲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B.乙比丙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适逢中国农历白露节气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不断扩大 2.图中 A.马六甲海峡地处板块生长边界B.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幔底部 C.新加坡的石化工业和航运发达D.雅加达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 3.途经丁处的洋流 A.流向和寒暖流性质随季节变化 B.属风海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大 C.进入到马六甲海峡,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冬季能使印度至中国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9年3月3日报道:韩国最大的垃圾场(36°N附近)从去年12月就开始燃烧,截止到目前已经连续烧了3个月,并且看不到任何熄灭的迹象......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和废弃聚合物。回答第4题。 4.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 A.受陆地内循环的影响,污染水源 B.燃烧情况可用GIS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C.燃烧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D.可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 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读图2,回答第5题。

2017年地理高考真题全国卷一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卷)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 .常绿硬叶林D .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 .行政管辖不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气温B.降水C.光照 D .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 年,海德堡已成立了 6 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 ?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 ?产量大B.价格低 C .款式新 D . 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

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 6 ?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 . 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 .约为210毫米 D ?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 ?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 ?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 .湖水富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高三地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地理2019.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手机定位信息大数据可用于研究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及变化,图1为北京市部分街道(乡)的常住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3题。 图 1 1.与传统入户调查方式相比,利用手机定位信息进行人口调查 A.获取数据的成本高B.汇总数据的速度慢 C.所得数据时效性强D.收集数据的难度大 2.据图推测,图中各区域中新增住房需求最大的是 A.甲街道B.乙街道C.丙街道D.丁街道 3.甲街道人口增长速度比丙街道慢的原因是其 A.面积大,人口合理容量大B.基础设施完善,住宅价格高 C.工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D.距市中心近,交通通达度好

读图2,回答第4、5题。 图 2 4.图示时间段, A.中国的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B.印度农村人口随城镇化水平提升而减少 C.中国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印度D.两国城镇人口数量之差呈现扩大的趋势 5.城镇化对两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②农业总产值下降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④就业压力提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图3为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示意图。读图,回答第6—9题。 图 3 6.1980—2010年期间,我国 A.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快于北移 B.水稻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约150千米 C.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 D.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于南方地区 7.20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位于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两广丘陵D.长江中下游平原 8.造成图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有 A.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B.川、渝山区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新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最新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 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 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 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学科%网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 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 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 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017年上海高中地理等级考试真题及答案打印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与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试题均为简答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与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椰林婆娑送天舟”。选择海南文昌作为我国又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 A.纬度 B.地貌 C.水文 D.气候 2.当地时间某日14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区)起飞,大约3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A.14时 B.15时 C.16时 D.17时 3.2017年3月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再次爆发。火山喷出的岩浆物质冷凝形成的岩石就是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4.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5.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就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6.2016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近38毫米,上升幅度为30多年来最大。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沿海城市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 ①提升防潮排涝能力②控制城市地面沉降 ③加速城市化进程④植树造林修复生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北京顺义区高三一模地理

2019北京顺义区高三一模 地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在答题卡中涂黑。 2019年8月5日~8月21日,第31届夏季奥运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读图1,回答第1~3题。 图1 1.巴西 A.地势南高北低,城市多分布在北部平原 B.亚马孙河径流量大,流经经济发达地区 C.东南海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渔场 D.里约热内卢比巴西利亚降水季节变化小 2.奥运会期间,里约热内卢 A.正值多雨季节,天气凉爽 B.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C.日出越来越早,昼长夜短 D.地球自转线速度比北京慢 3.与里约热内卢同纬度的大陆西岸 A.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高温多雨 B.河流众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荒漠景观 D.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图2是2019年1月22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4、5题。

4.图中 A.①地比②地风速大B.①地比③地云量少 C.②地比③地气温高D.②地比④地气压低 5.该日 A. 云、贵两省交界处可能出现雨雪天气 B.北京风向偏北,即将有冷锋过境 C. 西北地区受高压控制,出现降雪天气 D.福建、广东沿海受到风暴潮袭击 题。 图3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第6 图3 6.图中 A.甲—山地成因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B.乙—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丙—岩层受到挤压断裂抬升成山 D.丁—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2019年春晚舞台上,540个机器人伴着孙楠“冲冲冲,冲向最高的巅峰”的歌声,以非常完美的同步方式跳舞。让所有观众赞叹不已。据此,回答第7、8题。 7.机器人产业对所在地区科研水平及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要求高,最适合发展该产业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B.成渝城市群C.环渤海地区 D.东北老工业区 8.机器人需求量大的地区特征有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2017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最新整理)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地理试卷 (2017 年6 月)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包括填空题和简答题等类型。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 8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A.土星 B. 木星 C. 水星 D. 天王星 2.月球表面环形ft密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火ft喷发②陨星撞击③太阳风吹拂④风力堆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地球上大潮发生时的月相是 ①新月②上弦月③满月④下弦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当地时间 20:30,全球多个城市的地标建筑都会熄灯一小时,以响应全球“地球一小时”活动。下列城市中最早熄灯的是 A.伦敦(零时区) B. 上海(东八区) C. 东京(东九区) D. 纽约(西五区) 5.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于 A. 23°26′N纬线 B. 26°23′N纬线 C. 23°26′S纬线 D. 26°23′S纬线 6.去年暑假小林乘坐高铁,一路向北游玩了上海、南京、济南和北京等地,游玩期间,白昼最长的城市是 A.上海 B. 南京 C. 济南 D. 北京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8-2019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地理期中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地理2018.1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回答第1题。 1.“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18年9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召开。图1为非洲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第2、3题。 图 1 2.峰会期间, A.北京比金沙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B.北京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C.北京日出东南,比开普敦日出早D.地球公转和自转速度都逐渐减慢 3.图示区域 A.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增加B.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C.甲地受寒流的影响,降温明显D.乙地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图2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读图,回答第4—6题。

图 2 4.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5.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 6.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3、4月份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图3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第7—9题。 图 3 7.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⑤⑥D.④⑤⑥ 8.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A.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B.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D.南极大陆紫外线强烈 9.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A.B.C.D.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北京市丰台区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及答案

丰台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 三 地 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北京市某中学教室(窗户朝南)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 A.春分清晨 B.夏至上午 C.秋分下午 D.冬至傍晚 2.北京时间12:00,该校学生在校园内测量“立杆影子长度”时发现杆影朝向 A.北略偏西 B.正北 C.北略偏东 D.正南 图2为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米。该水库水源主要来自附近石化企业经处理后排放的污水。2017年该石化企业积极改造和修复当地环境,建造湿地公园,现已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图3为市民游览公园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3~5题。 3.图3照片拍摄地点位于图2中 A.a 地 B.b 地 C.c 地 D.d 地 4.图2中 A.水库修建的首要任务是发电 B.水坝坝体最高的是二副坝 C.水库的流域面积枯水期时变小 D.甲处的地形部位为山脊 5.该湿地公园 A.生态教育价值较高 B.适宜开展漂流、游泳等水上项目 C.山高谷深,水光潋滟 D.免费开放可以增加旅游环境容量 图4为南极大陆示意图。图中四个科考站因其有别于其他科考站的突出特征,被分别冠以极点、寒点、磁点和高点的别称。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①、②、③分别为 A.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7.南极洲周边海区浮冰较多的季节可能为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8.图中 A.高点与寒点间的直线距离约为2500km B.高点是南极大陆上海拔最高的地点 C.文森山位于磁点的西南方 D.极点附近年均降水量比磁点附近少 图1 图2 图4 图3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文综地理试题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图1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4~6题。 图2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学*科网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