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

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

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

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

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西方人则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

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

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

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彼此内在地对立统一,即“德性”生活。人的“德性”生活也因其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含量不同而水平不一。由此可见,德性生活实际上是物质生活、意义生活的综合,也可以说是由物质生活到意义生活的中介环节。

人性中的动物性不足以使人区别于动物,而精神性使人从动物中超越出来成为真正的“万物之灵”,因而精神性或神性更本质地表达了人性。物质生活是德性生活的基础,但人的生活的本质不是物质生活,人的物质生活总是服从于一定的生活目的(或意义)。

关于人性与道德生活、道德教育本质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质量或生活意义等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质或本质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二、对德育本质的解释及其意义

关于德育本质的讨论一直是中外德育理论谈论的焦点之一。每一位德育理论家或教育家豆油自己的观点。

一种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一种是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讨论德育的本质,认为本质是在实践中通过活动不断形成的,道德的本质是在不断形成中的、需要有所构想的。

第二节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及其认识

正确地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理解德育概念本身。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具体解释以上三者的关系)

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德育效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所以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德育目标的确定。过高则力不从心,过低则潜力挖掘不够。其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

“想要德育干什么”和“德育能够干些什么”是有区别的。在中国,人们对德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人们总是用“应是”的眼光来看待德育,常以“神话”的眼光看待德育现实,于是对德育的评价多为“实效太低”。需要我们用“实是”的眼光看待德育,理解和支持学校德育。

最后,正确的德育功能关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只有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才能使德育工作者做他该做而且能做的事情,既不盲目谮越,又不妄自菲薄。实际影响如下:时间昨天今天明天德育功能观单一(政治)功能观多元(虚妄)功能观现实(本来)功能观德育实践简单的政治宣传无所适从和遵从惯性扎实的德育实践评价政治功利主义、非德育功能观的无度、无序,泛德育功能观的适度、分层与中介,落实的德育(具体解释以上表格内容)

二、德育的主要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是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神态环境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度,人们较早地关注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但在理解上往往片面、直接,缺乏中间环节的说明。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必须注意:

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解释)

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学校德育功能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简直界功能和见解功能之分。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德或道德人格,学校主要通过德才兼备的“产品”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学校德育本身是文化的因子,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伦理文化,使德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方面的社会化,同时,使之具有伦理、政治方面的窗声能力。学校德育的政治、经济、生态诸功能均赖其文化功能的实现而实现。

4、“适应性”功能问题

在我国,关于德育的“适应”问题谈的很多,但依然摆脱不了不能适应现实的种种诘难。

首先,适应不是一对一的尾随,应是对社会现实继往的回顾、对未来的前瞻、并据此对当前现实的合乎实际的分析判断三者先相统一的结果。,任何取消一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其次,学校德育对于社会现实的“适应”还有一个适应“谁”的需要的问题。学校德育起码要四种现实需要:一是适应作为类的一员的人的共同需要;二是适应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四是适应与学校其他平行子系统协同的需要。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知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个体性功能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去空谈,社会性功能也需要以个体性功能为实现的中介。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务。随意,从类的角度看,伦理规范乃是人为自己立法,是内在而非外在的东西。“德福一致”的原则,道德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及其质量提高的。

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静——动

主要是指对个体品德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个体人格的促进功能。应注意两个问题:必须充分尊重道德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和价值学习已形成社会理性。(有才无德是坏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德才兼备是人才)(人没有道德就像鸟儿失去了一翼,腾飞不起来)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苦——乐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1、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赫尔巴特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知对知识的传授,“教育”则是对价值的引导。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2、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促进作用

一是动机作用;二是方向的作用;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必须注意:

(1)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健全人格的塑造为己任,正人先正己。

(2)其次,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复归其统一的原本。

由于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教学人员。应当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发挥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提高教师的人师品质,二是实现“经学”与“人学”的统一。(如何面对经师易遭,人师难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