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重点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重点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这是今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区域协调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走入了新时代。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高度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三+四”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发展,不断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深化各类型区域合作,完善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党中央着眼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不断优化完善区域发展格局,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五年来,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三大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成为我国统筹对外开放的总引领,使我国的新疆、广西、云南等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以对外

开放促进改革发展的地区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探索出了经济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跨行政区的要素有序流动,解决了过去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沿江11个省市联动发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串联起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渝经济区,有效发挥了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共抓生态环境大保护,加快统一市场建设,有力推动东中西协调发展。

五年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已不仅仅是地区发展差距缩小,更体现在区际关系改善、区域合作加强等方面。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三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本质上都是为了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还包括近些年开展的对口支援、东北和东部地区对口协作、跨区域生态补偿等,都在优化区域关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不再是“独角戏”,已发展成为“大合唱”,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在转变,发展合力正在形成,政策手段在不断完善,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区域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作为新型国际化智库,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委党组要求,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开展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剖析,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发展,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心作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单位,积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造性地落实和拓展国家重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探

索“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建设。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心协办了“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对接平行主题会议”,推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机制与平台以及具体项目四个层面的对接。中心牵头创办了“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围绕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服务发改委中心工作,承担区域战略和政策评估任务,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区域发展战略开展第三方政策评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在河北鹿泉、新疆和田等地建立扶贫基地,连续五年赴南疆共同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发挥新型智库作用,积极推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战略意图更加明显,战略任务更加明确,对我国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发展到“美好生活”,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发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的不平衡发展体现在多个领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不充分是其中重要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上均

存在明显差距;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各区域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分工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仍然不均衡,要素单向流向趋势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三是部分地区发展不充分,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发展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尤其是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新时代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崇高历史使命。

(二)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除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之外,还包含了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城市群发展、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内容,从陆地到海洋、从城市到乡村,以点带线、由线及面,涵盖了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的行动纲领,

能够进一步提升各层面区域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开创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下,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创新区域政策工具,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利互助机制、区际利益平衡机制,更加有效发挥区域功能平台作用。通过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将有利于协调解决跨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难题,降低区域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区域发展效率,减少对行政力量的依赖,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在市场化环境中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关系。例如,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国家创新地提出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东部地区输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进产业向东北地区转移,实现互利共赢。该举措着眼于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能够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利益,尤其是有助于东北学习借鉴东部的市场化机制,加快东北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东北经济振兴发展。

(三)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从战略层面对区域发展作出新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等,各项重点任务更加明确。

具体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落后地区,受交通区位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步伐缓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进发展,加大政策

倾斜,增加资源投入,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开放发展水平。东北地区经济衰落的根源在于经济和行政体制僵化,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改善营商环境,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使东北经济真正“脱胎换骨”。中部地区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经济发展平稳有序,今后需要巩固产业、创新等优势,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推动中部地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龙头,创新引领不仅是科学技术创新,还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要深化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制度探索,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此外,十九大报告对其他类型区域也做出了明确部署,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任务体系更加清晰,为今后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设计了实施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

三、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是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重大判断,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被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彰显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巨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今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按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区域发展制度建设,加大区域发展资源投入,创新完善区域发展理论,扎实推进地方发展实践,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国际合作中心作为新型国际化智库,应主动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立足新时代、把握新矛盾、树立新目标、推进新战略,形成一批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心在新时代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思想准备和政治动员。同时,中心应发挥国际化、专业化优势,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依托“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新巴山轮会议、新莫干山会议等学术会议,整合各方研究资源,汇聚国内外一流的区域经济学大家,搭建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新时代区域经济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加强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有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阵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深深扎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深厚的实践土壤中汲取学术养分,密切跟踪地方经济发展典型样本,充分总结中国各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挖掘地方发展潜力,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切实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