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35新、旧三民主义(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35新、旧三民主义(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35新、旧三民主义(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35、新、旧三民主义

错因归纳:对新、旧三民主义在内容和实践上的区别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D。

3.(2014·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择的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信息,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文综·39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

权宪法”等主张;

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

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解析】(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只要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扼要阐述即可,侧重①,可以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进行扼要阐述;侧重②:可以从其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吸取西方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等角度作扼要阐述。

模拟突破

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答案】C

【解析】从“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孙中山主张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故C项正确。

2.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答案】C

【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材料中“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应从民生主义的角度理解,而非社会主义者,故A项错误;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与“彻底认清”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者与材料中“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不等于完全了解,故D项错误。

3.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据此推断,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答案】D

【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帝和民族平等,与中庸无关,故A项错误;“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这是严肃的阶级斗争,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B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与俄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故C项错误;“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

4.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民道”指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制度,“天道”指君主专制制度。变法维新主张保留清政府及皇帝制度,未能让民“顶天立地”,A项错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主权在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B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更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C项错误;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清政府已经灭亡,D项错误。

5.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一贯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领导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故排除A、B两项;责任内阁1912年建立,与题干不符;1924年,孙中山在吸取旧三民主义缺陷基础上,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这个办法”指新三民主义,故选D项。

6.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的进步,根据所学,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

的民权。A项是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D项是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本题选C项。

7.(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此成不平等的世界。”这是孙中山发表于《民报》上的讲话,为此,他要突破欧美之恶果的主张表现在( )

A.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革命

B.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节制资本,实现社会革命

D.平均分配土地,实现真正的均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反映了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现象,针对该问题,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

8.(2018·甘肃兰州模拟)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剥削严重导致农民贫困,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使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农民负担则会大大减轻,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是孙中山主张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此时民国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9.(2019·北京昌平区模拟)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主义( )

A.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毛泽东所指出的三民主义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所以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即革命的任务,故C项正确。

10.(2016·湖南四市联考)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

A.反对私人资本发展,追求社会公平

B.强调发展国家资本,力求造福国民

C.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不均

D.关注工人利益,反对阶级分化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的“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国家实业”“国民所享”等可知,孙中山主张发展国家资本,所获之利归国民共享,对私人之垄断资本加以限制,以免其操纵国计民生,B正确;孙中山反对的是“私人之垄断”“资本之专制”,A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1.(2016·河北保定模拟)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答案】 D

【解析】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作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达到实现,故D项正确。

12.(2016·湖北联考)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表明( )

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革命派对三民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强调“国家是国民的国家,政治是国民的政治,权利是国民的权利”,说明孙中山是在强调在国家中国民的主体地位,要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

13.(2016·河南郑州三模)“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

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改良主义

【答案】 C

【解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推翻满清王朝为内容,与材料中“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内容,与材料“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不符,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改良主义是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系制度进行修订补充的政治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2016·江苏扬州期末)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 C

【解析】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材料涉及思想是在1924年提出,故B项错误;按照思想主张,孙中山在材料中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按照时间来看,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共主张,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正确;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6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做法与民生主义主张截然不同,故D项错误。

15.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结合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核心是( )

A.土地所有权问题B.平均分配财富问题

C.土地使用权问题D.武装建立政权问题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推行的“民生主义”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这解决的是土地所有权问题,故A项正确;平均分配财富问题是空想的平均主义,这不是孙中山提倡的,故B项错误;民生主义解决的是土地所有权,不是土地使用权,故C项错误;武装建立政权问题是民权主义,故D项错误。

16.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了孙中山( )

A.节制资本的思想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C.关注工农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孙中山主张建立合作经济以避免“商家垄断”,对资本家多征税,体现了“节制资本”的思想,故A项正确;体现孙中山思想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内容应是“扶助农工”,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与关注工农利益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的合作社经济并不一定是公私合营经济,故D项错误。

17.“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上述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并结合所学新旧三民主义可知,国民党的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而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思想提出于1924年,抗战开始于1931年,解放战争开始于1945年,故C、D两项错误。

18.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答案】A

【解析】 1924年,孙中山公布《工会条例》,保护劳工权利,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实现了升华,体现了三民主

义的新发展,故A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改变其政治立场,故B项错误;在《工会条例》公布前国民革命运动就已兴起,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没有背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故D项错误。

19.(2017甘肃兰州一模)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农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在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剥削严重导致农民贫困,而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农民免受地主的剥削,负担就会大大减轻,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错误;B项不是孙中山主张的主要目的,故错误;此时民国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20.(2018四川资阳高三一诊)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先生说:“至共产主义之实行,并非创自俄国,我国数十年前,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孙中山对“圣库制度”的认识表明( )

A.俄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B.“联俄”未必要全盘学习俄国

C.共产主义和“圣库制度”一脉相承

D.民生主义是对“圣库制度”的补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已经实行(‘圣库制度’),且其功效较俄国尤大”可知孙中山表示并不一定要完全学习俄国,故B项正确。

高考政治_易错点归纳

高考政治——易错点归纳 所谓热点知识就是近三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52.7%,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高考政治热点知识归纳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容、形式、作用) 4.我国基本经济制度(what、why、how) 5.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what、why) 6.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涵义、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缺陷)和宏观调控(why、what、how、财政、税收、银行等经济手段) 7.经济效益(why、what、how);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兼并联合是优化企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8.企业信誉和形象、反对不正当竞争(why、what、how) 9.农业(why、how、农民增收的途径和意义) 10.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why、how、支柱工业及其作用) 11.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和意义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why、what、how) 14.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15.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why、what、how)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7.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汇率的变化、关税作用、进出口关系18.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和原则。 19.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0.哲学原理(略,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最新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最新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1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 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 的两个方面。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 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

2019年高考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集锦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易混易错 1.全面理解国家的属性 (1)主权属性。每个国家都拥有主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看,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要素构成的。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2)阶级属性。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属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3)社会管理属性。国家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从属于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国家的社会管理属性和阶级属性既不能相互对立、相互取代,也不能并列。 2.区分民主与专政 民主专政 区别 含义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 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适用范围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特征 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以国家力量的强制实施为基本 特征 功能 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①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只有在统治阶级内部充分实现民主,才能使国家政权获得有效的 政治支持和必要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 ②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施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的专政,才能巩固特定的国家 政权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才能使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获得必要 的保障 3.正确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区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表现。 (1)广泛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多”,人民享有的权利广泛,享有民主的主体广泛。 (2)真实性的表现:主要指向“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 己管理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度,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期末考试的脚步越走越近,你的政治怎样复习呢?小编提醒大家易错、易混淆点一定要着重学习,不然丢分就真的很惨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一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2)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3)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doc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的易错观点 (一)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二)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注意: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三)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四)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之所以需要交换的原因。) (五)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一)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二)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注意: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三)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注意:商品价格下降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注意: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3:货币的易错观点 (一)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注意: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注意:应该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三)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注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注意: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五)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一)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排查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货币与商品是同时产生的。() 2、黄金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获得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无实际意义。() 4、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量,也有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6、使用银行信用卡既非常方便又十分安全。() 7、外汇就是外国的货币。() 8、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9、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提高(或稳定)人民币汇率。() 点拨: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澳大利亚元等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结算,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交易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但人民币与主权国家货币直接兑换,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关系。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2、“物以稀为贵”,因此,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3、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 4、价值决定价格和市场形成价格是矛盾的。() 5、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 6、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7、商品价格上涨,消费需求一定会减少。() 8、水价提高,会使居民用水量大幅减少。() 9、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 10、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无关。()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居民收入。()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资料、 3、恩格尔系数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4、恩格尔系数降低,家庭消费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减少。() 5、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收入越高消费水平越高。() 6、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7、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8、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会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发展。() 9、绿色消费的主旨是可持续性消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社会保障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4、消费引导生产健康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平等。()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7、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8、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股份合作制属于混合所有制。()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编

经济生活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目的——)

2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22.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2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27.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28.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29.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3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31.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2.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33.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34.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35.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36.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7.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38.消费决定生产。 39.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4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汇编(必修一至四)新人教版

易错易混知识(选择肢) 经济生活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无关)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 10.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目的——) 2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22.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2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2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6.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27.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28.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29.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3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31.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2.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33.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34.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35.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36.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37.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38.消费决定生产。 39.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4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根本标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2.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4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以经济和法律为主)44.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45.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6.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47.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4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49.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2、我国国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P5 3.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4、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6、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 7.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8.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9.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 10.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1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12.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13.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14.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P44合理——公平、公正;合法——遵循法定程序) 1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 (民主决策原则:依照法律程序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政治生活》易混易错点最全汇总 |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全体公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3、民主是全社会的民主。(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总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对被统治阶级来说,不是民主而是专政) 4、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因此,人民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才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6、政治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和守法平等。(法律具有阶级性,不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意志,立法平等的说法错误,守法平等正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和平等实用法律三层意思) 8、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而不是享有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机关代表的权利)9、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村委会主任也是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体现。(选举权特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特指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 10、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放弃。(公民的权利可以放弃,但义务不能放弃,只能履行。不能因为放弃了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不管放不放弃权利,都应履行义务。)1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 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纠错: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4.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纠错: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纠错: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16.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纠错: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17.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必修3易错易混 第一课 1.文化具有阶级性。 分析: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分析:经济是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分析:文化素养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4.文化是种物质力量。 分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文化决定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即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不能与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都是片面的。 6.文化是种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分析: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文化本身不属于经济现象。 第二课 1.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分析: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2.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文化自然而然地影响个人发展。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分析:要注意文化的多元性,优秀文化文化才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5.社会发展必然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分析: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客观条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必然的、充分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 1.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多元性。 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的多元性则应持辩证分析的态度。2.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分析: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2018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 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4】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含答案)

专题24 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 【2019高考预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近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用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了解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能力。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密切联系,可以广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适合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比较内因与外因及其关系 (1)内因不等于主要矛盾,外因也不等于次要矛盾。因为在内因这个内部矛盾中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在外因这个外部矛盾中,同样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 (2)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决不能把内外因之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之分混同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内外因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内因对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有决定作用并不是说内因对外因起决定作用,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只能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笼统地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例1、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重创素有“藏乡江南”的甘肃舟曲县城,舟曲告急。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大救援战役旋即打响:舟曲人民奋起自救,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各有关方面火速驰援,众志成城托起生命之舟,与时间赛跑,千方百计拯救每一个生命。材料表明( ) ①内外因同时存在,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据②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④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变式】法国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这一观点( ) ①正确把握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②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③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④表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中政治必修二易错易混知识点

《政治生活》易错知识 第一单元 ? 公民的政治生活 ?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公民与人民不能等同。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 2、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 3、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不一样的) ?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 (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宪法 有规定,要年满18周岁,而且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 5、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 6、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 7、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多少。) ? ?8、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 ? ?9、“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 (错,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 ? ?10、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 ?(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 ? 11、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见课本) 12、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13、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都不是国家机关。)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