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民俗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民俗(P1):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三要素:民族、时代、地域,即主体、时间、空间

民俗学(P6):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帮组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内容包括六部分(P9):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民俗事象:关于生产、生活、文娱、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的总称,亦可表示单一的民俗活动。此术语由日本民俗学家最早使用,后传入我国,成为民俗学界的一个通用语。

民俗的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

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饮食民俗(P74):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祭祀食俗(P79):来源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特殊食俗(P82):

待客食俗(P80):

商业民俗(P63)

交通民俗(P68):

服饰民俗(P84):

居住建筑民俗(P92):

工匠习俗(P56):

社会组织民俗(P99):

岁时节日民俗(P131):

人生仪礼(P156):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P6):伊耆氏是传说中氏族部落首领,古人认为即神农或帝尧。《蜡辞》是指年终祭祀时对神灵的祈祷词。

春祈秋报():出自唐〃孔颖达《诗经〃周颂谱》疏

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祈:迷信的人向神恳求。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神,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现在的客家文化中依旧保留这样一种以祭祀土地伯公为主的庆典活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臵(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分二至():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7/23 冬至12/22,其中二分日昼夜均长,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丁祭():礼制名。又称“祭丁”。为祭孔之礼。顺治二年(1645)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称丁祭。

昭穆():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礼记》中太牢指的是大牢。

少牢():古代祭祀燕烹用羊、豕各一者,叫做“少牢”。少牢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少牢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驱傩(P19):傩是一种巫术礼仪,是初民用以驱除疫病的禳祭。驱傩是一年之终、新年伊始时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在西周时期已成礼制。古时的祭礼大体有两大类,一为神祀,是对各种神的庆祝礼仪;一为镇魂,是对鬼怪的镇慑礼仪。驱傩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例证。它是旧时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迷信活动

卜筮():龟为卜,策为筮。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是利用一些无生命的自然物呈现出来的形状来预卜吉凶。

禁忌():禁忌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

它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危险和具有惩罚作用是禁忌的两个主要特征。

厌胜():“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百工五法():1、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2、“百工五法”是:矩、规、绳、水、垂。

《墨子》载:“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

布泉():北周钱币。以一当五,与五铢并行。”即此钱1枚当5枚五铢。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上衣下裳服制: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始源与黄帝。上衣的形式是交领右衽,有袖,长至于腰,因为较短,又称“襦”,即短衣。下裳类似于现在的围裙,用带子系于腰前,长短至于膝。最初只是蔽前不蔽后,男女无别。

巢居: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穴居:远古时代一种最主要的居住方式。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的发展序列为横穴、竖穴、坑穴,后演变为半穴居,有时亦交叉并存。井干式建筑: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林区。

干栏式建筑:干栏型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建筑,流行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干栏式建筑可防潮、散热通风及避虫兽侵袭和洪水冲击。这类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木结构,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另一种为土木结构,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把山坡削成一块“厂”形土台,土台以下用木柱支撑,铺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面圈养牲畜。屋顶呈“人”字形,屋墙用木板装修或用土块砌筑。如贵州的布依族就多住此类干栏房屋。

社会组织(P99):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

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族(P105):

五服制度(P106):所谓”五服”,就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音展崔)、齐衰(音资崔)、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是用刀剁成的不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也来不及讲究,仓促而就。父死后,其子女要服斩衰,长子死了,丈夫死了,父亲和妻妾都要服斩衰,一般是服三个年头。

齐衰是用熟麻布做成的缝了边的丧服,齐衰期有3个月的,也有1年和3年的。妻子死了,丈夫要服齐衰1年。

大功是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大功期一般9个月。

小功是用较强的熟麻布做成的丧服,小功期一般5个月。五服制度规定兄或弟之妻死后,兄或弟都要服小功之丧。

缌麻是用细麻布做成的孝服,缌麻期一般为3个月。

族谱(P106):

祠堂(P107):

岁时节日(P131):

腊八节: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为庆祝该传统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创作的诗词作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留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当今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

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中秋节: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

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四大鬼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盂兰盆会:盂兰盆,乃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盂兰盆会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自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放焰火施饿鬼食、在河中放莲花灯为主的民间习俗,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社区组织(P126):是指某社区内主要团体间交互关系的模式(Pattern of Interrelationships),社区内居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经由此一模式而获得满足。

行会(P118):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后来,行会的代表还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

行业神():行业神最初是某一行业中杰出的人物,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行业神崇拜源于从业人员对行业创始人的崇拜。在行会出现之后,行业神便转化为各种独立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保护神。因此行业神崇拜反映了各行业劳动者祈求神保护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心态和愿望

白莲教(P122):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传说宋高宗绍兴三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天地会(P124):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天地会创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其成员,最初多为农民或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成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交通沿线的运输工人及其他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以后成分日益复杂,但仍以下层穷苦人民为主。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口号,反映了当时平民的民族观念和反对阶级压迫的要求。

青帮(P125):(正式称清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雍正四年间翁岩、钱坚及潘清三人所创。徒众昔皆以运糟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青帮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祖师崇拜(P62):

集市(P64):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相传为武财神。民间认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安国药市:古名祁州,现为河北省保定市辖区,我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称祁州为"药州"、"药都"、"天下第一药市",素有“草到祁州方成药。药到安国始生香"之说,享有"祁州药材名天下"之盛誉。安国药市的兴盛,起源于药王庙。凡参加药市的人,总要去瞻仰、拜谒药王庙。安国药王庙坐落于安国市城南(原南关),是全国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

人生仪礼(P156):

通过仪礼(P156):

成年仪礼(P165):

冠礼: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张仙:张仙,又称送子张仙。是一个传说中能够赐给世人儿女后嗣的道教男性神祇,类似于送子娘娘、鬼子母神,张仙还有以弹弓逐打凶神“天狗”,保护世人生儿育女的能力。民间流传的《桃园明圣经》则认为张仙奉天帝指派为关帝君的属神。

高禖: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

洗三:“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

弄璋: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后来把生

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

弄瓦:旧时生女的代称(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人把它给女孩子玩)

一般婚姻形态:一夫一妻

特殊婚姻形态:抢婚童养媳、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

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周公六礼:为封建聘娶婚的成立程序。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周公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纳采,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等同现在的“相亲、说媒”。

二问名,即男方的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后到宗庙里占卜吉凶,结果为吉的才能进行下一步,凶的则到此为止。

三纳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后定下婚姻。

四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请期,即请女方确定结婚日期。

六亲迎,婚礼之日,男方必须亲自去女方迎接,然后男方先回,在门外迎候。

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合卺:汉族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

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

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

“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

2.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方面?它与民俗文化有

何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质

遗产,共90项,其中中国有4项,分别是哪些?

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歌舞,蒙古长调民歌

4.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代表性的有哪四种?P3

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5.民俗事象一般分为哪四部分?P5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6.少数民族有哪些歌节和民俗节日?试例举。

藏族的洛萨节(春节)

和雪顿节(藏历六月十三):吃酸奶子的节日

藏族“花儿”会对歌农历六月十四

壮族、侗族、苗族的三月三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彝族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7.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P11

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8.什么是民俗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P11

内部特征:民俗事项内在属性所显示的特征,大体上有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区别,全人类的普通性。

外部特征:民俗事项在时间、空间、以及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特征,包括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等。

9.什么是民俗的集体性特征?P11

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10.什么是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特征?P13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11.什么是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特征?P17

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活产生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民俗文化的变异,除了自身渐进的变化外,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渐进的和阶段性的状态,就是他的变革性。局部变异和整体变异、内容变异和形式变异。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12.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什么是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P20-22

类型性(或者说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规范性: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服务性: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13.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分别是哪些?分别有哪些民俗内容和功能?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小节”是指: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

14.关于春节起源、名称、由来及其习俗?

起源:“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几年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民称: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在汉语各地方言中也有不同叫法,“春节”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由来:

习俗: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年画,爆竹

15.宋代王安石《元日》诗表现的传统民俗节日是?诗中提到了哪些民俗活动?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换新春联)

16.关于中秋节起源、名称、由来及其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

固定的节日。

习俗中秋祭月赏月月光马儿兔儿爷宴俗玩花灯舞火龙食俗......

17.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和传说有哪些?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中秋传说之四——丑女无盐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8.目前世界最长的史诗是哪个民族的?名称是?

我国藏族的长篇叙事诗《格萨尔王传》。它创始于公元11世纪,是一部以民间说唱形式歌颂英雄的诗歌。这部长史诗的散文部分不算,单史诗部分有150多万行,1500多万字。史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是研究西藏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和风俗的“百科全书”。诗中塑造了以格萨尔王为首的一群英雄人物,同人民一起,勇敢、机智地向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形象。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150年的印度古诗人毗耶娑写的长达40万行的《摩呵婆罗多》史诗,是世界上最长的诗。

19.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名称、由来及其习俗?赛龙舟的民俗活动起源?

20.关于重阳节起源、名称由来及其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表

现的民俗节日是什么?提到的民俗活动是?

登高、插茱萸

21.被称为中国“女儿节”的传统节日是?

七夕节918

22.乞巧节的时间及民俗活动是?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为牛庆生,吃巧果

23.涉及民俗节日的文学作品(诗、词)有哪些?试例举。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4.关于寒食节的由来?

25.民间汉族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农历时间是?中元节的民俗活动是?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26.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别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27.民俗的五大社会功能分别有哪些?试简述之。(P27)

教化、规范、维系、调节

28.试简述中国民俗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

29.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哪些?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依靠的劳动得以实现。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30.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地域性

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

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

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31.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民俗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32.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些?其中构成二十四节气主体的八节分别是?二十四

节气是属于物质生产民俗中的哪一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3.什么是农业习俗?农业习俗包括哪些?

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34.什么是农业禁忌?农业禁忌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评价农业禁忌)?

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禁忌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意义:

35.中国古代传说中是谁发明了网罟?

伏羲

36.列举中国传统行业的祖师神?

女娲娘娘—制伞业、绣补业、瓦窑业、纺织业。

*关圣帝君—豆腐业、武术馆、警界、商人。

*鲁班—营造业、木匠、造车业、搭蓬业、玉器业、泥瓦业。

*华陀—外科医师。*神农大帝—药商、农民。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C587-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俗学概论大纲

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民俗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民俗学概论》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一、考试方法:闭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问答题、分析题、论述题 三、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民俗与民俗学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四、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农业民俗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 三、工匠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一、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二、宗族组织民俗 三、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二、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第六章人生仪礼 一、人生仪礼的性质 二、诞生仪礼 三、成年仪礼 四、婚姻仪礼 五、丧葬仪礼 第七章民俗信仰 一、信仰对象 二、信仰媒介 三、信仰表现形式 四、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民间口头文学 一、口头散言语叙事文学的体裁和分类 二、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流传和演变

三、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讲述和功能 四、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 五、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 六、民间诗歌的体式、表现手法与功能 七、歌节、歌俗与歌手 第九章民间语言 一、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常用型民间熟语 三、特用型民间熟语 第十章民间艺术 一、民间音乐 二、民间舞蹈 三、民间戏曲 四、民间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民间游戏娱乐 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 二、民间游戏 三、民间竞技 四、民间杂艺 第十二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二、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考试书目: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二、简答 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4.表演理论的意义 三、论述 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 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 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试题整理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到指定地点以后,姑娘一般会给司机一些钱作为报酬。回去以后,司机发现姑娘给的钱是冥钞,再去姑娘昨晚下车的地点一看,原来是一片墓地,姑娘的坟墓也在其中。司机这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遇到鬼了。 这个传说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有的时候,传说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印证。传说比较容易被人们相信是一种事实,而且人们在讲述或重述传说的时候,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强调自己讲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引起听者的主意。 5、中国民间饮食中有“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的说法,你怎么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人重视饮食的习尚。民间饮食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我们生活中一日三餐,每一餐实际上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中国人最重要的饮食观念是“食补”即吃什么补什么。例如,吃动物的肝脏就可以补肝虚,吃动物的内部,就可以补人的内部,还有许多如“吃脑补脑”,“吃胆补胆”等说法。 这种说法至少没有考虑到以下三点: 一、人体器官的构造及成份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器官,如猪肺的成份并不同于人肺。 二、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的程序是很复杂的,吃进去的食物必需经过分解成红血球载得动的分子或离子,才有可能被身体利用。而分解出来的分子或离子,是不是会被用到特定的部份也未知,说不定都补到贪得无厌的癌细胞去了 三、动物的器官由于功能的关系,有可能是毒素累积最浓的场所,如肝脏是解毒器官,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等待分解或正在分解中的毒素。又如肺里累积的空气污染,或肾脏中等待排出的废弃物。 7、简单分析“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条迷信里,乌鸦是一种条件或者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条件),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会大祸临头(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尽管上述的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 在这则迷信中,左眼和右眼的跳动是先决条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左眼的跳动能给人们带来幸运和吉祥,右眼的跳动却是灾难的前兆。究其原因,是人们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思考题

民俗学思考题 1、说说传统服饰所承载的社会观念。 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的传统报馆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可以了解其时其境的历史风貌。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不同,服饰也就不同。服饰涵纳了复杂的社会内容。3、服饰的民俗表现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条件,决定着服装的形式,颜色和装饰。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服饰上也都有些不同需要和表现。”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5、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2、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矣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粤、苏、湘、闽、徽、浙、鲁等。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民俗学》试卷

. ;..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网络教育期末考试 《民俗学》试卷 学习中心:望谟职业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7]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1403 姓名:罗吉海学号:201403857084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汤姆斯(thoms) 答:1846年,汤姆斯(Thoms)英国考古学家。 2、《金枝》 答:金枝》是英国民俗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集纳了全世界无数类似仪式和信仰的例证,从而显示出原始植物草木崇拜残余在现代农民中的存在。 3、祖先崇祀 答:祖先崇祀是鬼神崇祀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特别突出。祖先崇拜是对民族,宗族、家族及行业集团先祖的顶礼膜拜。 4、专用服饰 答:专用服饰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各种传统民俗服饰,民间主要表现在人生礼俗的各个环节上。 5、填箱 答:填箱,拿嫁妆前一天,女家要行填箱礼,父母将嫁女的陪嫁品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俩一一装入箱内,以示东西都是哥嫂同意带到婆家去的。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民俗与法律、政令的区别。 答:民俗的法约性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 2、为什么民俗具有很强的流传惯性? 答:人们对民俗的传播,以口承的、心意的和行为的人身天赋的一些功能作为手段。 三、分析题(共20分) 密封线

. ;.. 英国班尼(C.S.Burne)女士在《民俗学概论》(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中说:“民俗学是 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传留 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并强调,这里所指的仅是无形的文化残留物,她说:“‘民俗’包括民众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 的祭献等事。”对这两段话分别进行评论。 答:(1)民俗作为一种未经提炼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团,使它与一般的文化意识区别开来,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2)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 生活的一部分。(3)、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 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惯习,或行为模式。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 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层意思,不同民族群体的民俗反应和表现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区域人群的民俗形式也会有差异的。 四、讨论题(共20分) “非典”流行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在抗拒这场灾祸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避免感染病毒,自觉地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变得更加卫生、更加健康、更加文明。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分餐制。你认为分餐制能得到普及吗?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分餐制得不到普及;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 长期俘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民间工艺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 在今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一)中西饮食习俗比较: 1.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 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及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干缕万丝的联系。西方人秉承着游牧 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 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 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 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动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 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样做,吃是一个目的,但主要还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这种方式便于个 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3.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 感性。在饮食不发达的时代,这两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一—度命充饥。而到了饮食文化充分发展之 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在营养学上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 究。中国饮食的艺术属性及西方饮食的科学属性表现在烹饪加工方面,便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差。中西方饮食性质的差异,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是吻合的。 五、论述题(共20分)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答:(一)对民俗生活属性的认识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 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二)民俗的双重性:与一般生活事象相比,民俗事象具有明显的文化意识和生活特征交融的双重 性。将民俗事象归属于生活方式,如同将它上升为纯文化意识,同样是不符合民俗本身特质的。民 俗事象以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外表的生活方式形成它的双重复合,这是一种文化型的生活,生活化的文化。民俗的双重复合的本质还表现在民俗的嬗递变异之中。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意识承袭流传,而且也以程式化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陈陈相因。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俗,之所以能世代相传,长久不歇,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的双重性,无形的心愿意识和有形的生活样式综合一体。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分析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 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民俗的双重性,是复合体的两个侧面。外表的生活方式是民俗文化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总之,民俗具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王国其它臣民所 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点,既是此,又是彼,集文化意识和生活样式于一身的独特的社会存在。(三)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的原因: 1、意识形态不能直接从经济基础上产生 2、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 3、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构建中,民俗是率先沟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意识的 桥梁。第五讲民俗的功能(一)民俗的规范作用: 1、民俗的轨范特性民俗的轨范性是一种与法 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 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民俗的轨范能力并不是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习题答案

《民俗学》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民俗学的定义和范围 1.一般了解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科学的专有名词首先出现于(英国),这个学术专名是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斯)于1846年用萨克逊语的两个词合成的。原来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作为学科名称可以直译做“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 2.掌握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研究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文化事象的科学。 3.了解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①经济的民俗:它是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 ②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的; ③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的; ④游艺的民俗:它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民俗学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民俗学的性质。 ①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②民俗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掌握民俗学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第三章民俗学的方法和作用 1.一般了解民俗学的方法。 ㈠调查方法㈡研究方法 2.重点掌握民俗学的作用。※ ⑴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可以丰富世界人文科学宝库,积极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 ⑵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振兴中华的勇气和自觉性。 ⑶民俗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自觉地推动“移风易俗”的工作,发挥它应有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⑷民俗学的研究可以为制定和落实党与国家的政策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⑸民俗学的研究,在国际间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与各国人民的相互团结。 第四章民俗的主要特征 1.掌握民俗的内部特征。 民俗的内部特征有三,即民族的区别、阶级的差异、全人类的共通性。 ⑴民族的区别 民族的区别是民俗的重要属性之一。所谓民族的区别,既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言,又是指不同民族生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 ⑵阶级、阶层的差异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