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效益

林业生态效益
林业生态效益

河南发布《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

2012-08-13 08:34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记者赵飞周林林))8月12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经评估,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50.27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830.10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920.17亿元。截止2011年,河南全省森林总的碳储量为1.22亿吨,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8107.06万吨,疏林碳储量为32.70万吨,散生木碳储量为326.72万吨,四旁树碳储量为2393.47万吨,竹林碳储量为90.07万吨,经济林碳储量为491.78万吨,灌木林碳储量为756.77万吨,发挥了巨大的碳汇作用。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和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的专家,按照国家林业局2011年3月31日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根据河南省森林及湿地资源等资料,共同完成了2011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项目。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护农田、森林游憩、节能减排等9个方面共26项指标计算出了河南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按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游憩、蓄水调洪、净化水质、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6项指标计算出了河南省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2011年,全省共有林地面积552.27万公顷,其中,乔木林面积368.65万公顷,竹林面积2.46万公顷,灌木林面积85.27万公顷,四旁树折合有林地面积80.09万公顷;散生木折合有林地面积14.37万公顷,疏林地折合有林地面积1.4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22.68%。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3个,面积75.9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1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分别达到30处和71处。

2011年,全省共有湿地面积67.10万公顷(不含水稻田),其中,人工湿地面积16.56万公顷,河流湿地面积49.55万公顷,湖泊湿地面积0.30万公顷,沼泽湿地面积0.69万公顷。

2011年,全省认真组织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当年共营造林23.7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93.50千公顷。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森林结构进一步优化,森林质量逐步提高。

另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11点左右,河南省林科院在郑州市区、三门峡市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设了三个测试现场,对三地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

结果表明,郑州市区、、三门峡的即时气温分别为36度、34.1度,每立方厘米中的空气负离子含量分别为217个、305个,根据科学测定,每立方厘米中含300个空气负离子才有利于健康,超过700个就能治疗相关疾病,而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却高达4065个。

话说灌木林多功能大效益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佚名[日期] 2003-8-27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造林和灌木产业化利用实践表明,灌木具有显著。特点:

适应性强灌木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耐高寒、耐平茬等特性,相对乔木来说,虽植株矮小,但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自我繁殖快,栽种一株灌木,三五年就能形成较大的灌丛,地上枝条茂密,地下根系盘根错节,能够发挥有效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作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这些特性的灌木树种不胜枚举。给沙漠戈壁带来阵阵绿意的,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沙漠姑娘”的梭梭。梭梭具有二次休眠的特性,遇到连续干旱的年份,梭梭就会假死,叶子变成枝条,枝条甚至会脱落,以保持水分,减少蒸发,一到雨水充沛的季节,它又会重发枝叶,涵养水源。梭梭极耐干旱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的利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无灌溉造林。目前在我国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及宁夏等省(区),都能见到梭梭的身影,在干旱荒漠中发挥着任何植物难以替代的作用。

生态效益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乔木的发展,而灌木耐旱节水,繁殖容易,生长稳定,一般造林三五年后就可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如柠条贴地丛生,枝叶繁茂,5年生的柠条一般能覆盖地面5平方米,每亩120丛,覆盖度达80%以上,减少地表径流75%左右,减少表土冲刷65%—70%,拦截泥沙0.15立方米,是防止土壤水蚀、风蚀和固沙的好树种。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灌木林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番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热量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全国干热风特重区,每年造成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世纪60年代曾做过在沙地营造乔木林的尝试,由于干旱缺水和幼树遭风蚀、沙害而失败。70年代后期开始,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进行梭梭、沙拐枣、红柳等耐旱灌木造

林,至今灌木防护林面积已达5.2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田沙害得到有效控制,干热风危害大大减轻,10万亩农田因受灌木林保护。位于黄土高原区的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陕西省吴旗县,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大力发展沙棘、柠条等灌木林,目前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在最新的遥感地图上,以灌木为主体的林草植被使吴旗县的区域版图清晰可辨。与灌木混交的乔木树种抗病虫鼠害能力强。沙棘、柠条与针叶树混交,对于防治鼠类危害效果非常明显。晋西北一带中华鼢鼠对针叶纯林危害十分严重,而与沙棘、柠条混交的针叶林很少遭受危害,能稳定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林业生产实践证明,保护和发展灌木林对维护森林、草原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料”价值高许多灌木既是很好的工业原料、饲料、木料,又是极佳的燃料、油料、肥料,对调整农牧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灌木作为工业原料,可用于生产人造板、制浆造纸、酿酒果汁饮料加工业。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以沙柳为原料的林业产业,仅沙柳一项就为农牧民每年增收100元。

其次,灌木作为牲畜饲料,可为畜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许多灌木如柠条、沙棘、杨柴、花棒等叶片、种子、嫩枝条等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碳水化合物等,牲畜适口性好,同牧草一样都是可食的植物质饲料。沙棘的粗蛋白、粗脂肪等饲用价值指标均高于号称饲料之王的紫花苜蓿。1亩3年生的花棒、杨柴可采鲜叶1000多公斤,足够两只羊冬春饲用;鄂尔多斯市建立的柠条颗粒饲料加工厂,年产量2万吨,可为6万只牲畜提供全年的饲料;灌木林作为冬草场,每5亩可饲养羊1只,5万亩可饲养1万只,每年饲草价值10万元。

第三,灌木作为木料,其枝条坚实柔韧,可以条代木,以条代竹,能生产、编织箩筐、凉席、门窗帘、簸箕、麻绳、麻袋等多种农具、日用品和工艺品,有的也可做建筑、包装材料,为城乡居民的生产、

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为农牧民增收拓宽了门路。有的农户利用各种杂灌木制成根雕、盆景、盆花等,年收入达千元以上。有些地方的柳编,品种繁多,工艺精巧,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小叶锦鸡儿、甘蒙柽柳、紫穗槐、胡枝子、红皮柳、荆条等都是编织、制造小农具的优良用材。

第四,灌木作为燃料,可解决部分农民的生活用能。许多灌木耐平茬,易更新,枝条外皮有蜡质,干湿均能燃烧,热值高,是良好的薪炭林树种,如沙棘3年生开始分孽串根,每年可向外扩展2米,栽一株可成一片,是极好的薪柴,火力旺、耐烧、烟小,发热量高于油松、刺槐、杨柳等乔木树种。

第五,灌木作为木本油料,作为经济林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为改善城乡人民的食物结构,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果盘子”,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茶、花椒、沙棘、榛子、文冠果等果实的含油量较高,营养丰富,油茶油比花生油、菜油、豆油含油量还高,长期食用有降血脂的显著作用。花椒亩产达15公斤—25公斤,年亩收入400元左右。

第六,灌木作为肥料,能有效改良土壤。一些灌木是豆科植物,含氮量、枯落叶量大,能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沙棘是非豆科固氮植物的佼佼者,其固氮能力可与豆科植物比美,1公顷沙棘林,每年可固定氮素180公斤,相当于375公斤尿素。紫穗槐有“铁杆绿肥”之称。与沙棘、紫穗槐混交的乔木树种,林地肥力高,生长量成倍增长,易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的复层林。1000公斤柠条枝叶所含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公斤羊粪的肥力;沙柳叶中含氮、磷、钾分别为2.14%、0.19%和1.59%,优于杨树。除以上6方面的利用领域以外,还有蜜源灌木、鞣料灌木、观赏灌木、淀粉及糖类灌木等等。许多地方抓住当前造林任务大幅度增长、灌木种子供不应求、价格上扬的大好机遇,加强种子采收工作,收益相当可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5.2万亩灌木林,年种子收益达450多万元。

药用保健作用大当今世界,肿瘤、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等各种疾病困扰着人类。许多灌木的根、茎、花、叶、果等是名贵的中药材和保健品,在一些疾病的防治上均可作出重大贡献。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沙棘、黄麻黄、冬凌草、枸杞、金银花、连翘、五味子、白刺、山桃、黄刺玫、玫瑰、文冠果、紫穗槐、酸枣、紫丁香等等,仅黄土高原区就有药用灌木200多种。沙棘是奇异的医药宝库,沙棘果中的营养成分达190多种,Vc含量比Vc之王猕猴桃要高得多。沙棘果的提取物能有效治疗心血管病、肝脏病、胃溃疡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抗癌、抗衰老和增强免疫功能。枸杞果实滋肝补肾,生精益气,治虚安神,祛风明目,对治疗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糖尿病和肺结核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枸杞的根皮(也叫地骨皮)、嫩叶(也叫天精草)也是中药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力开发灌木产品的医药保健功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灌木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栽树种,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混交树种,是平原地区、城镇乡村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的重要伴生树种。由于许多灌木全身都是宝,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众说:“灌木是个宝,气候干旱土壤瘠薄能长好,防风固沙把土保,还是牲畜的好饲草,综合利用好原料,生火做饭离不了,医药保健价值高。”

认识亟待提高发展尚须提速

灌木是宝贵的生物资源,但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认识不足,受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的影响,重乔木,轻灌木,还有人认为灌木不是林;二是保护不力,林牧矛盾、林柴矛盾突出,随意毁坏、利用灌木林,改变林地性质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造林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特别是灌木采种基地建设滞后,满山遍野采种,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和数量需求,大部分地方没有做到采用优良种源区的种子和苗木造林;四是虽然我国灌木树种资源极为丰富,但开发利用极少,绝大部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灌木潜在的经

济价值远未开发出来,如何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没有对现有灌木林的有效保护,难以巩固和发展灌木林建设成果;若不加大灌木林培育力度,荒山荒沙依旧,生态环境将持续恶化;灌木林开发利用滞后,经营主体没有动力,建设成果难以保护,不能做到可持续经营。

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必须把灌木林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切实保护好灌木林资源。根据生态区位、功能主导利用不同划分灌木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不同的保护管理措施。灌木公益林实行封禁、封育和划定自然保护区等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对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生态群落、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珍稀林木资源的灌木林,为保护其资源和生长环境,对集中分布区域应逐步建立灌木林自然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沙源区、200毫米降雨量以下地区、优良种源区、生态区位重要公益林区的灌木林应加大保护措施,严格禁止人畜破坏。应加强灌木林资源管理,灌木生态公益林应实行严格的面积采伐限额和更新管理制度,禁止商业性采伐;凡萌蘖能力弱不具有自然恢复能力和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灌木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平茬、采条等经营活动;严禁采伐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珍稀濒危重点保护灌木和自然保护区内的灌木林。灌木枝条等资源的经营、加工、运输应实行许可证制度。灌木林具有同乔木林同等重要的生态作用,国家对灌木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在抓好灌木林特别是灌木公益林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大灌木林培育力度,快速增加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覆盖。我国有26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4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灌木是这些区域的主导植被类型,只有加快灌木林培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区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应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搞好灌木造林作业设计,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结构配置,加快良种墓地建设,充分发挥封山育林的优势,多种造林方式并举,

大力发展混交林等造林模式,为我国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应高度重视灌木工业原料林、经济林、饲料林、药用林、保健林等的开发利用工作,这是推动灌木林发展的动力和改变传统生态建设模式的催化剂。多数灌木生长周期短,萌蘖力强,只有通过及时平茬疏伐,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平茬收获的灌木能够实现经济价值,才能实现灌木林可持续经营。这在鄂尔多斯市灌木产业化的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该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发展以灌木资源为原料的林业产业,先后建成人造板厂8家,总生产能力达到9万立方米,全市灌木资源不但没有减少,反倒从90年代初期的5万亩沙柳发展到目前的900万亩,收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两全的好效果。灌木商品林采伐不应限制,可依据森林经营方案,选择合理的采伐时间、采伐方式、采伐强度进行经营性采伐利用,但严禁在生长期进行采伐作业,采伐后的灌木林地必须封禁保护,加快植被恢复。为以产业利用带动灌木商品林培育,应大力扶持以灌木为原料的龙头企业,将其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范围,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贴息,并免征企业所得税,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加快建设灌木原料林基地,处理好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灌木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改善、企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多重目标。

我国北方广大牧区,由于多年来超载过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减少、生物产量下降,整治退化的草场、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迫在眉睫。今年国家启动了退牧还草工程,这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灌木林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适宜灌木发展的地方,基本上是农牧过渡地带和草原畜牧地带。自古以来,草原畜牧业就依附森林、森林草地(稀树草地)放牧,把可食的树木枝叶作为牲畜的辅助饲料加以利用,特别在旱灾、牧草枯竭、冬季厚雪覆盖草地等灾害出现时,树木枝叶就成为牲畜度荒的救命饲料。退牧还草工程启动后,灌木林发展更应为退牧还草工程提供保障,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护牧林,改善草场生态环境,提高产草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应大力发

展饲料林和以灌木为原料的饲料加工业,为舍饲养畜提供充足的畜牧饲料。应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划定护牧林和饲料林地,选择适宜树种,护牧林应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选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强、耐盐碱、抗病虫害等树种,饲料林应选用适口性好、耐平茬、易更新等树种。

随着我国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灌木乡土树种造林良种化,已成为林业科研和林业生产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加强灌木选择育种工作,加大灌木良种基地建设力度,逐步实现灌木造林良种化。

在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的同时,应积极、谨慎地从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相似的北美、中亚和西亚部分地区,引进比我国现有树种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性能更好或经济价值(工业原料、饲料、果品、蜜源、园林观赏、药用等)更高的外来灌木树种,做好引种驯化工作,以丰富我国灌木种质资源和育种原始材料,增加造林树种。应吸取物种引进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把好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三步走”的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到2010年、2020年和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19%以上、23%以上和26%以上。要实现《决定》提出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快造林绿化进程。随着我国造林绿化向纵深推进,东南沿海等地区已基本绿化,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潜力不大。只有加快中西部地区造林绿化进程,才能确保如期实现《决定》提出的奋斗目标。但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土壤瘠薄,荒漠化、石漠化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给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确定适宜的造林技术路线;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状况出发,大力发展灌木林,实行以灌木为主,灌草结合、灌乔结合、灌草乔结合的造林指导方针是符合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客观实际,遵循林业生态建设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和田河流域天然柽柳灌木林生态价值评估

杨丽文何秉宇黄培佑努尔巴依

【摘要】:以分布于和田河流域的天然柽柳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评价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在和田河流域,面积为223 万hm2的天然柽柳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 970.58~2 974.62 亿元·a-1之间,平均值为2 972.60 亿元·a-1。

林业生产的外部性

1.2林业外部性 林业是以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环境资源经营并以资源经营为基础的具有双重职能的产业。我国的林业部门一直担负着经营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双重任务。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要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商品林而言,经营者虽然从有形产品中获得收益,但其生态效益却被社会其他成员无偿享用。因此,林业产品从本质上讲,应当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X畴。公共产品同时具备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具有不可避免的外部性。 1.2.1林业资源外部性的内涵 所谓林业外部性是指林业生产过程附带给相邻方福利的影响,是游离于林业生产主体之外的副产品。林业的外部性具有如下特点: (1)林业外部性是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只有具有林业生产行为,才会产生林业外部性。没有林业生产行为,就谈不上外部性问题。

(2)林业外部性是林业生产过程的结果,是林业生产的副产品。该副产品游离于林业生产主体之外,而非林业生产主体主动追求,因此林业生产的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目的是生产培育林木或生产木材[2]。 3)在培育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生产出林木及其它生物附属物的同时,也生产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人们环境福利的生态效能产品。其中实物性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使生产者得到补偿和价值增值;但生态效能产品却没有或不能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对生产者的价值补偿,为其它消费者无偿使用,并为他们增加了福利,即森林培育带来了外部经济性。 (4)与培育过程相反,森林采伐利用的过程中,与实物产品相伴生的生态效能产品在没有价值补偿的情况下也消失了,使其它消费者失去了相应的福利,即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在一个产业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外部性,是林业生产的一个特殊性。 1.2.2林业外部性分类 按林业生产类型分,可将林业外部性划分为公益林外部性和商品林外部性。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 ——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问题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即 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 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 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同步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1—2题。 1.关于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原因或治理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 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 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 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 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小D.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 A.林内郁闭度大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D.林外风速较小 4.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 A.慢,风速较小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5.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A.春季融雪量增加B.融雪速度降低 C.融雪时长缩短D.河流汛期提前 下表示意我国干旱地区(祁连山)不同森林覆盖率与河流枯水期径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该表直接反映出干旱地区森林可以 A.减少枯水期径流量B.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C.减少洪水期径流量D.增加洪水期径流量 7.针对黑河上游下段枯水期径流量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兴修水利工程蓄水B.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落实植树造林规划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19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的林带建设。据此完成8—10题。 8.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创新,特别是对于当前时代背景而言,追求可持续发展往往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各行业的主要需求,而林业也是我国的基础行业,行业的发展也体现出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而研究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也是当下环保部门关注的主要话题与理念。而分析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也体现出关键的意义和价值。 标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分析研究 0引言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虽然森林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再生性,但是再生往往需要历经较长的周期,而且林业资源也具有更多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因而探索如何合理运用森林资源,从而发挥出其主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也显得格外重要。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我县林业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森林资源的理念及效用概述 一般来说,森林资源的概念可以按照宏观和微观进行诠释,即如在微观方面,森林资源主要是一般的树木,特指大部分的乔木资源;而宏观方面,森林资源储量包含普通树木资源以外,还包含林区及周边范畴的所有树木、植被、生命体等构成的自然环境范畴的整体称谓。 当然,森林资源也是自然环境下包含物种最多,层次最分明,生产效率最高的陆地生态体系,也是多种天然库的集合,包含物种库、资源库、能源库、基因库以及水库等等。因而森林资源的首要效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对一定自然范畴内的大气、土地、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保持效用。特别是针对维护自然环境均衡性及人类生存条件的维持也将带来关键性的价值。此外,森林对于太阳能的利用率最大,并且也包含丰富的生物物种。而生活在森林的生命体也会历经新陈代谢,生物转化、物理效用等多种方式,调整森林的基本环节,甚至对周边临近的生物群体以及环境条件产生显著的影响。当然,森林资源的效用也是多样且丰富的,对于人类而言,森林资源的首要效益体现在林业产品生产方面,即如为人类提供果实、木材等多种基本林业产品,为地区生态环保带来一定的效果,供给人们丰富的物质资源,吸引旅游行业进步与研究,为科研事业提供多种资源库,保证形成具备大量物种资源的天然生产场所,并且也是天然的氧气储存仓库,能够保证空气的基本成本平衡[1]。 2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分析 2.1保水固肥的生态效益价值。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生态效益价值首先可以体现在保水固肥方面,首先保水方面,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对比,就是荒山地与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报告 的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林建设,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和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正确评价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情况去年7月,我省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组织完成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全省区划界定公益林面积4783.3万亩,向国家申报重点公益林面积1969.74万亩。经国家林业局审核,沙河、汝河因不属于淮河一级支流,蟒河因长度不足150公里,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因尚处在待批阶段,合计面积135.56万亩,均未列入国家重点公益林范围。在国家认定的1834.18万亩重点公益林中,天保工程区757.22万亩,非天保工程区1076.96万亩。去年11月,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面积550万亩。我省各级林业部门为扎实管好重点公益林,充分发挥补偿基金的使用效益,在分配和落实补偿面积的过程中,按照国家下达的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控制面积及有关要求,一手抓补偿面积的落实、将分配的补偿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一手抓管护责任制的落实、签订护林合同、制定管理办法,为开展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奠定了基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合理布局,认真落实补偿面积为了扎实做好这一补偿制度实施的基础工作,我们依据各地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资源情况,首先制定了我省落实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面积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基本要求,确保补偿面积落实到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 二是优先满足国有林地中有林地管护的需要,较好地解决山区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 三是集体林和其他所有制的林地纳入补偿范围时,必须坚持林权者自愿的原则; 四是不论何种权属,纳入补偿范围的林地要优先安排有林地,其次是疏林地和灌木林;五是以县为单位,当分配面积不能满足区划界定的面积时,应适当集中安排,但不准超越区划界定的重点公益林范围。经过全省林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补偿面积落实任务。据统计,全省各类生态区域第一批重点公益林的补偿面积是: 江河源头77.5万亩、江河两岸197.2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5.3万亩、大型水库周围140.4万亩、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9.6万亩。共涉及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13个自然保护区实施单位、22个国有林场、27个集体林场,共计1608个林班、18379个小班,涉及乡(镇)170个、村1286个、林农61936户,初定护林员3350名。 (二)建立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公益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省林业厅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全省第一批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所涉及的10个省辖市、30个县(市、区)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管护单位都确定了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部分重点县在林业局内设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选调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重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

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 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就是一项产业,又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与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就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与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就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与地表径流、改善水质与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就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 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 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

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 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 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 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就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 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与死根,在水、土、光、温与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就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

2019届高考地理专讲讲义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㈠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⑴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南美亚马孙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亚群岛 ⑵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⑴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⑵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㈡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㈢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提示] 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㈣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㈤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计量目的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程度的限制,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3.1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 ()l价值法 V(alueMhetdo)。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其主要方法有:替代品市场法、消耗法、效能价值分解法、再生产费用倍乘法、补偿法、加权推比法、估计法等。 (2)效益法B(neetfiMcthdo)。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运用这种方法的程序是:首先确定森林诸效益的等效益物及其等效益调整系数;其次确定随时间变化的森林诸效益在特定时期内的空间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森林诸效益在各年度的空间作用及其程度,借助于等效益物及其调整系数,计算出分年度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3)效能法(FunctoinMethdo)。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用货币额表示时,有形产品由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量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产品的价格换算。森林无形产品效益计量值一般采用类比法或效能置换法计算。 3.3.2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对象分类 (1)效果评价法。该方法是根据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如以森林影响范围内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资源的增加以及土壤流失量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益做出经济评价。目前,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保护农田效益的经济计量等都普遍采用此类方法。 (2)消耗评价法。该方法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注重森林诸效益如何分担凝结在森林中的价值量,而不注重森林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使用。这两类方法的着眼点是不

邵毅-森林资源的外部性及解决途径

森林资源的外部性及解决途径 邵毅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森林资源外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森林外部性概念及产生。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将森林资源外部性内部化的三条解决途径。 关键字:森林资源,外部性,森林环境税 在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中, 被称为“ 地球之肺” 的森林资源不仅仅关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平衡发展, 也间接影响到了其他自然资源的发展和维护。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长期偏重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而森林外部性对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引入绿色GDP这一概念后,学者们更加重视对森林外部性经济评价的研究,旨在准确评价森林外部性的经济价值,如实在GDP中反映出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刘春发对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的研究[1];李文华等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开了系统研究[2];侯元兆、张颖等对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及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3];曹建华等对森林资源环境效果评价法和意愿调查法进行对比分析[4]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森林外部性评价补偿制度,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实施对农民的补偿制度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消除森林外部性研究的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森林资源外部性的概念及产生 外部性理论是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A. C. Pigou)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A .Marshall)发展而形成。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5]。由于外部性存在导致市场价格扭曲,政府应该纠正这种扭曲,可以向厂商增税来实现。 根据外部性理论,“ 生产外部效应发生在一个厂商的生产可能性受到另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选择的影响的时候”( H. 范里安,1996),森林环境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在森林环境状况影响到了其所有者以外的主体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时候产生的,比如一个林场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周围生产经营组织单位与个人产生有利或有害影响,导致相应的经济损益。可见,森林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只是使用单位生产过程中的伴随物,且其产生不受影响主体阻止或者调节的。森林环境的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其中正效应是指有利无害或利大于弊的效应,负效应指无利有害或弊大于利的效应。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条件下,森林环境外部

生态效益评价

讨论题目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一、生态效益评价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总结: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所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考虑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与价值,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开始项目。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生态效益评价内容:1.从生态环境因素分:(1) 地质(2) 水文(包括地表水、水域和地下水) (3) 土壤(土质、水土流失、植被等) (4) 气象(5) 自然资源(动植物、矿产等) (6) 人口(人群健康、居民迁移等) (7) 自然景观、古迹等(8) 工农业生产(农作物、渔业、牧业、工农业产值等) (9) 生活设施 2.从生态效益的经济效果来分:1)环境收益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直接使环境质量提高而引发的收益。这种收益一般可用市场价值法估计,即估计项目实施前后各环境因素质量提高的市场价值。另外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使环境损失减少, 则项目实施前后环境损失的差值为该项目的环境收益。2)环境损失与环境收益相反,指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的环境变化。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经济活动中为消除不良环境影响所必需的消耗, 通常包括环境工程投资、环保工程运行费用及其它环境保护费用。 3.从生态效益作用的对象来分: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来说明: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 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 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 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 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 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 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

浅谈森林资源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文章编号:1006-6993(2010)04-0111-02 浅谈森林资源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高娃 (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业物质公司,牙克石 022150)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 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森林资源被认为是保障地球前途、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 价。 关键词:森林资源;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评价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B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林木、竹类和林区范围内其他植物和动物以及林地资源(含水资源)的总称;从狭义上讲,仅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组成部分,简称森林。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如同森林可以生产木材一样,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森林的产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庇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护牧(草)场、减灾防灾、维护水利设施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作用。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可以通过劳动投入和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均有利于提供就业机会,对林区经济加快发展、林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和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产品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性:一是它不具有实物性,无法通过直接的交换关系实现其价值;二是它的消费过程无法界定,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享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而不必立刻为这种享用付费。因而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就表现为林业生产的外部效益,同时表现为巨大的社会效益,被社会全体公众免费享用。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工作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1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 对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对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效益进行货币计量,即对森林资源具有的诸种功能效益进行的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评判和估价,其目的就是以货币为表现手段来表示森林资源的间接效益的多少。2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实质 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的实质是森林资源效能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经济评价,是一定森林资源所能产生社 会、生态效果的货币表现。3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作用森林资源的社会、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在宏观上为政策制定和宏观资源配置服务;在微观上为企业的经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 4森林资源社会、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方法简介4.1防护林的防护效益评价 Z 1= n i =1 P i (Q i 1-Q i 0) 式中:Z1--防护林防护效益经济评价值;Q i 1--第i 个单位受益后的产量; Q i 0--第i 个单位受益前的产量;P i --第i 个单位产品的价格。 4.2森林资源涵养水源效益的经济评价4.2.1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W =n i =1 P i X t i 式中:W --涵养水源增加生物产量的经济评价值; X--增加水量;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高娃(5),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人,经济师第33卷第4期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v o.l 33.NO .42010年8月Inner M o ngolia Forestry Investi gatio n and Desi gn August .2010 :2009-04-10 :199-.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1)

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制 度(1) 摘要: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陷入了资金不足的困境,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就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早灾害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万公顷,森林面积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亿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立方

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XX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防、科研、教育等,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以不同的经营思想进行运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也是无

森林生态效益计算方法

森林生态效益计算方法(科技成果;森林生态;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估算)2008-12-29 09:00 森林生态效益计算方法(科技成果;森林生态;生态效益;森林生态效益估算) 一、保持土壤功能价值——山区森林计算此项 根据《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绿色效益调查》(﹝日﹞林野厅,杨惠民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森林保持土壤功能价值=有林地与无林地年侵蚀量差×森林面积×倾斜度在5度以上森林面积的比重×防护工事费用。 据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观测,该省有林地与无林地年侵蚀量差为:太行山区41.76吨/公顷、伏牛山区28.85吨/公顷、大别桐柏山区31.95吨/公顷。 防护工事费用按清除水库淤塞工程造价计算。根据相关资料推算,清除1吨水库淤塞土壤的工程需投入36元。 二、蓄积养分功能价值——山区森林计算此项 根据《河南林业生态效益评价》,蓄积养分功能价值包括:森林减少土壤流失中的养分价值和森林枯落物分解增加的土壤养分价值两部分。 1、森林减少土壤流失中的养分价值=减少流失土壤中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折算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硝酸钾的价值。 各山区土壤流失量按“保持土壤功能价值”的标准计算。 根据河南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测定:太行山区土壤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3100毫克/公斤、2.54毫克/公斤、230.36毫克/公斤;伏牛山区土壤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5900毫克/公斤、1.87毫克/公斤、84.16毫克/公斤;大别桐柏山区土壤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4215.04毫克/公斤、4.99毫克/公斤、102.2毫克/公斤。 2、森林枯落物分解增加的土壤养分价值=森林枯落物中含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折算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硝酸钾的价值。 根据河南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测定结果:太行山区年森林枯落物风干重7600公斤/公顷,伏牛山、大别桐柏区年森林枯落物风干重为6699公斤/公顷,枯落物风干重中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占1.12%、0.08%、0.19%。 1公斤全氮=2.18公斤尿素,1公斤速效磷=33.34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速效钾=2.59公斤硝酸钾;尿素1.05元/公斤,过磷酸钙0.44元/公斤,硝酸钾0.5元

xx县2015年度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xx县2015年度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 自评报告 XX县2015年度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为加强财政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XX省林业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XX县林业局、财政局认真组织对2015年度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现将绩效评价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概况 XX县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公益林面积为27.75万亩。涉及6个乡镇,14个村委会,2个国有林场及小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共97个林班692个小班。其中:勐糯镇1.9708万亩、腊勐乡0.3497万亩、平达乡0.3642万亩、木城乡1.0949万亩、碧寨乡0.8468万亩、龙镇0.0536万亩、三江口国有林场7.3151万亩、亮林场10.1959万亩、小黑保护所5.559万亩。按权属划分,国有林地面积23.07万亩,集体林地面积3.0885万亩,个体林地面积1.5915万亩。 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战略部署,严格执行森林分类经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XX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和现有森林资源特点,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突出公益林的管理保护,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建立管护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大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高,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县的生态环境,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我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2015年,按照《XX县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XX市财政局XX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5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通知》、《XX市林业局关于下达2015年第二批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通知》文件规定,对我县27.7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以国有4.75元/亩.年,集体和个人14.65元/亩.年进行补偿。建立管护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提高。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XX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面积27.75万亩,依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4.75元;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4.65元,2015年公益林补偿基金178.1445万元,其中:国有林面积23.07万亩,补偿基金109.5825万元;集体林面积3.0885万亩,补偿基金45.246525万元;个体林面积1.5915万亩,补偿基金23.315475万元。 经过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国家级级公益林的管护,今年以来,在管护的省级公益林区没有发生林地征占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现象,公益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效益得到更有效发挥。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XX县林业局收到《XX省林业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文件后,领导高度重视,安排精兵强将,专门负责绩效评价工作。对照评分表的相关内容和要求,组织工作人员到具体管护责任单位检查、走访管护人员和补偿对象,得到第一手资料,为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项目资金情况分析

高中地理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保护3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某中学地理探究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读表完成1—2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均温差值0.13 0.10 0.18 -0.16 -0.13 -0.25 月份7 8 9 10 11 12 月均温差值-0.43 -0.40 -0.20 -0.10 0.11 0.22 1.探究结果表明 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 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 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 【答案】1.D 2.C 2.由于该片林地位于学校与高速公路之间,因而可起到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的作用。 森林的分布及生态效益 1.森林的分布

2.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的生态效益可以笼统地概括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在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又有所差异,总结如下。 地区生态功能破坏后果 湿润地区、山地丘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下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农牧业减产沿岸地区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台风(飓风)、风暴潮加剧, 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城市、交通道路两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等大气污染加剧、噪声污染加剧、 环境质量降低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 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灾害多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 图示说明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