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

摘要: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逃避自由》一书在全球影响很大。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现代人生存困惑的机制及其原因,提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个体化;个体化的过程是人的自由与孤独感并存的过程,由此形成了现代人生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现代人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困惑中,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关键词:弗洛姆;现代人;生存困惑;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很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他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交汇处人手,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作出各种解释,被人们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现代人异化的三部曲之一《逃避自由》畅销欧美,风靡全世界。该书对现代人异化的各种心理病态现象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地分析,虽然它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的精神困境,但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人认识自身存在的各种困惑同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现代人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现代人“逃避自由”的生成过程

1.现代人与传统人。弗洛姆认为,现代人产生于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人的生成过程,它的特征就是以理性、个性、自由为发展内涵,它的本质即与传统人的重要区别就是人的个体化。传统人,就是指中世纪以前人们的生存方式。它的特征就是:在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处于同一状态,人完全受制于自然界,相应的人与人之间也处于“共生”状态,互相牵制,互相保护。也就是说,在那时,人类根本就不可能论及自由,更不可能有自由的个体。直到中世纪时,人作为真正的个体也还尚未生成,人仍然缺少个体自由,人们主要还是依靠原始的关系与自然、社会和世界联系起来。所以说,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就是人的个体化。

2.传统人安全但不自由。传统人虽然未形成独立的个性,从而没有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然而,他在心理感觉上却是安全的。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人从生下来开始,便在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位置,他或是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工匠,或是作为一个武士、一个商人,他生根在一个结构固定的整体中,这一结构给他提供了自在的生活意义。因此,人便获得了一种生存的安全感。弗洛姆说:“社会秩序被视为如同一种自然秩序,而人成为社会秩序中的一个确定的部分,使人有安全和相属之感。”[1](p19)在中世纪,虽然人缺少独立和自由,但他并不感到孤独和焦虑,这是因为,传统的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会制度、狭小的生存环境、不变的社会地位等等,都给人以一种原始的束缚,同时也给予人们一种天然的安全感。

思修论文最终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很小的时候就有过迷茫,那时的疑惑是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想通。从小的教育,老师都教我们要把学习成绩往上提,却很少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的读书,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荣誉。大了些就微微的明白读好书是为了将来能上个好大学,所以中学里拼了命的学习,回想起来,真是壮观。也许这是有点消极了,但这是我出现过的状况。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思索过这个问题,但谁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没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回答。 一、生命的价值 在关于生命的思考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生命目的的问题,是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的。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依据。一个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他所选择的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意义的。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

成就人生的辉煌。 在我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正确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和特征,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 首先,生命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生命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生命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所以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生命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生命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不论是人,还是其他的生灵,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的,个体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发展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价值的标准和评价。我认为生命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个体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对我们人来说,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劳动以及通过劳动为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在实现我们个人自我价值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社会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在不断的提升完善中绽放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1]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3] 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

绪论 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在《活着》这本生命字典里,我们看到了“败落”、“离别”、“疾病”、“痛苦”、“死亡”,同时也看到了“接受”、“珍惜”、“改变”、“忍耐”、“活着”。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 境 刘岩 内容提要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观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卡夫卡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关键词卡夫卡个人化写作精神困境 “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 无穷的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 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弗兰茨·卡夫卡 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 高峰。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

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因此,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优秀作家。 一、纯粹的个人化写作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暂,社会、种族、家庭、自身的心理等主观因素使他陷于矛盾与冲突中不能自拔,这注定了他的过早毁灭,但同时也形成了他的作品所赖以产生的特殊土壤。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充满了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性格坚强、粗暴,母亲气质忧郁、耽于冥想。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一度学过文学和医学,后来迫于父亲的压力,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06年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他转入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任职。1917年他患上结核症,1924年死时年仅41岁。卡夫卡履行公职人员职责长达14年,虽屡获升迁但却并不喜欢这一

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论生命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 摘要:生命教育对人具有重要的作用,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 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 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 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 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个体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要想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这种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的不断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只有把自己的根基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它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展开自己的活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若教育离开了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这一真实的存在,那么,它将永远是无限的,片面的,脱离实际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认为:“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如果我们脱开了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识读,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生命律动的倾听,只是机械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计划去从事教育工作的话,那么,这种教育“将意味着生命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⑴ 由此可见,认真解读个体生命的意蕴,发现个体生命的价值,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倾听个体生命的律动是生命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建立在每个个体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要真正关注个人,就必须关注生命,因为生命不仅是个体的,而且是个人最可贵的。”⑵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命对每个人仅有一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青少年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呢?在深深的惋惜之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据有关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自杀高居榜首。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和上海教科医院普教所得一项调查也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或者不如死了好”的想法。究其自杀原因,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无形杀手。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的压力也就更为严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发展到极点。学生负担过重,父母期望过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求学的乐趣,还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压力过大,必然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严重的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1)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生命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们普遍接受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生命本无意义,不存在任何先决的意义,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从这个角度说,意义是主观的,人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生命的意义就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人类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幸福就谈不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为了人类幸福,但社会发展不仅包括人类幸福。人类幸福可以是静态的,而社会发展则是动态的过程,静止就意味着死亡。社会发展的含义是:探索和改造宇宙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改进社会制度和结构使之更有利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的幸福;增强人自身的能力,产生超人;使整个世界更符合理性、更理想,朝着完美的极限前进。 纯粹就生命来说,象石头一样,也可以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没有生命就没有进化,生命对于进化是有用途的,生命是进化的载体。如果没有过去生命的存在和进化,就不会有现在的生命。所以,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的生命是有用的、有关系的,因而是有意义的。同样,现在的生命对于将来的生命也是有意义的。过去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他们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过去的人们的努力,我们决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是有意义的,因为没有我们现在的存在和努力,也不会有人类社会更美好的将来。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对于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命对于亲人朋友都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来说,他们的生命当然是有意义的,失去他们,我们会感到悲痛。而且我们正是从这些关系中感受到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假如人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意义,那么当我们死后,我们的生命对于后人就没有用途、不发生关系,这从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显然也不是事实。如果我们死了便灰飞烟灭、不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我们的后人也将和我们一样永远生活在原始社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类产生。 假如说人的生命没有意义、每个人赋予自己生命任意的意义,人只为今生今世活着,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没有意义,就像路易十六所说的“我死后,哪怕洪水 滔天。”,那么,由于每个人所赋予自己生命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是相互 冲突的、不稳定的,由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漫无目标的、忽东忽西的,全凭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结果不可能产

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5101429016 楼罕璞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如何在平凡中绽放生命的光彩?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充实生命的过程?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不断探索。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作过解释,但却始终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人都对生命有着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 这几个礼拜,将《居里夫人》和《走出非洲》两部电影看完,突然发觉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献身于科学的居里夫人以及富家女卡伦,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在不同形式的思想价值观引导下不同的人生。 《居里夫人》可以说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着居里夫人由一个学生进步成为举足轻重的科学家的重要片段,从这些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异于平常人的气质。她有着对物理极大的热情,她专注于工作,这是这点,深深吸引着她丈夫居里。玛丽获得硕士学位后,想回波兰工作,居里把她劝住。他说:“留在巴黎你才能发挥物理方面的天赋,实现你攀登科学高峰、造福人类的梦想。”在这问题上,玛丽听从了居里的劝告,决定留下来。去与留,决定于玛丽自己,离去或许可以让玛丽回到波兰,但她把理想建立在“兼济天下”上,选择留下。影片中居里说,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放在感情上。是的,他们不得不马不停蹄地研究,甚至把研究问题带到餐桌,惹恼两位老人。居里夫妇的感情渗透于工作,他们科学家式的爱情,总能让人体会到蕴含其中的甜蜜。另外,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艰苦已超乎常人的想象,是什么让他们始终如一,不言放弃?那是一种为了开拓一个科学新概念,为了造福人类的勇气。无法忘记,居里夫人见到镭“不翼而飞”时的撕心裂肺,也无法忘记她看到镭发光时的烂漫热泪,她早已把对科学的追求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丈夫不幸逝世,她依旧背负着丈夫的期望以及当初的梦想,坚强地走了下来,走了二十五年。可以说,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追求、跨越的人生篇章,她用理性去面对生命所赋予给她的一切,一生不息追求。在她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享受,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福利。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和他结婚。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芬奇.哈顿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卡伦失去了他的爱人,失去了她的财产,失去了她的名份,失去了她留在非洲的权利。她在非洲这段生活,什么不复存在,唯有记忆残存。然而,这段生活确实改变了卡伦的一生,成了她的晚年重要的回忆。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留给观众的只有深刻的思考。 两部电影,两个女人。前者一生执着地追逐着梦想,心怀全人类。后者一开始只为名利奔波,一心只为自己。作为我们,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是选择居里夫人的

论生命的意义

论生命的意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保尔 一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的哲学定义: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经验过的全部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元实体事物。而生命和生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生命、生存发展性能、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的本质、属性、规定和规律,是生物的组成部分和组成元素,生物是生命、生存性能、生存意识的载体和存在形式。 因此生命是生物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从生物或进化角度来说它是事物发展到某个阶段的自然形态。对于一切生物来说活着才是创造下一代生命和生产生物自身生活资料的最重要前提。 二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人具有意志,可以认识和创造人生的价值。认识是创造的前提。我们只有清晰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了解人生的意义,才能够去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我们具有智慧和文明,因此每个人都有继承、发扬和创造文明的责任和义务。 生命的长短不足以决定生命的价值,其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缩缩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义的人,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三十岁、二十岁的人,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虽然,前者多活几十年,后者则少活了几十年;但,这只是人们观念上的感觉与执著,对于认得生命意义,清楚宇宙真谛的人,存在的长短已不觉得遗憾。时间就是永恒,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二十岁,是一样的;万年就是一年,一年存在万年中。人们以为离开了瞬息万变的时间,就没有永恒的存在了,这是不对的,永恒是存在时间中,离开了无常的时间,就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只要你创造了永恒,将人生提升到永恒的境界,那么,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活得有意义,生命就会接近永恒,不再只是短短的几十年。比如孔子。他老人家一去世上千年,但他却活在现代每个人的心中,家喻户晓。 因此,生命本不永恒,只因生命价值的存在生命便有了永恒。 冰心说;“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

生命的意义

“一切为了儿女”的虚妄 很多人说“一切为了儿女”,那么儿女又是为了谁呢?如果儿女也是秉承着相同的想法(往往如此),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不就是老鼠会、不就是传销、不就是谎言一堆嘛! 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父母不应该把生命的意义放在孩子的身上 什么反思呢?就是利他与利己,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将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捧上了神坛,而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我们认为,利己个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而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奉献。 在这样的逻辑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要为别人活着。 但问题来了,我为你活着,你配吗?于是乎,我会紧紧盯着你,势必变得非常挑剔,而且我们会轻易地看到,我把一切都给你了,但看看你,缺点到处都是啊!那么反过来,你既然也是为我活着,一样会挑剔我。 结果我们这个社会,很容易盯着其他人地道德缺陷,说三道四。这个逻辑发展到家庭里面就变成:一切为了孩子。一代为了下一代活着,结果每一代都没有为自己而活着,都没有很好的创造独特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地精彩来。于是,一环扣一环的生命价值在看似高尚地选择在指向终极地虚空。 生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最终“成为你自己”,这时的自己富有饱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是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 但是,或许,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的活法很危险,“一切为了孩子”就成了一个常见的活法。课真相是,相比于个人主义的西方而言,我们对于孩子的尊重和爱护程度实在相差太远。听上去,“一切为了孩子”是家长牺牲很多,但是换来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不敢活出自己,这种心理在很多地方都非常常见,且表现的有些微妙。深入探讨侥幸考了高分的这个说法,我发现她很好胜,希望考高分,但是又怕高分会带来嫉恨。 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 成为你自己

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怎一个“困”字了得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大师,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是他文学成就的最大特征。《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较为著名的一篇。这篇小说充满了各种令人费解的意象和隐喻。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意象和隐喻,从物质生存的困境、精神状态的困境、主人公梦想的破灭和精神的顿悟四个方面揭示文本隐含的主题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阿拉比》;隐喻;幻灭;困境 一、引言 《阿拉比》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都柏林人》是乔伊斯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共有十五个短篇小说故事,都以作者的故乡都伯林为背景,按照童年、少年和成年的顺序展开,每一篇小说都是以一种顿悟为核心,揭示出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整部小说集从结构到内容上都蕴含着高度的寓意。《阿拉比》描述了一位男孩初恋的故事。故事中的男孩喜欢上了“同伴曼根的姐姐”,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能在星期六晚上专程到阿拉比集市去为心爱的女孩买礼物以表心意。但当他费尽周折最终达到梦想中的阿拉比时,大多数商店已经关门,灯火阑珊而且毫无趣味,结果他什么也没买到,他感到痛苦和愤怒,男孩的梦想在冷漠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幻灭了。整篇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但是考虑到有人称乔伊斯是“最不容易被人理解,最容易被人误解

的作家”,那么乔伊斯写这样一部小说仅仅是要告诉我们一位男孩朦胧的初恋故事吗? 二、文本中生存环境的困境 《阿拉比》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故事背景的,故事发生在居住在都柏林北里奇大街的一个小男孩身上,乔伊斯是这样描述的:“北里奇大街是一条死胡同。因此,在每天基督教兄弟学校放学以前,总是静悄悄的。死胡同的尽头有一所无人居住的两层楼楼房”。在英语中,“死胡同”(blind)这个单词同时又有“盲”、“瞎”、“盲目的”和“徒劳的”这些含义,所以作为整篇小说的头三句话,无形之中给整部小说渲染了一种荒漠凄凉之感。紧随其后,作者写道:“街上别的房子,仿佛自知住着体面的人家,都沉这棕色的脸,相互对持着。”在英语中,“棕色的”这个单词同时兼有“黑暗”、“阴郁”和“沉闷”的含义,寂静的街道和相互对持的楼房也预示着居住在这里的人同样是冷漠的,死气沉沉。男孩和他的同伴们经常沿着“泥泞的街道”到那“粗俗的人们”居住的地方,“路旁的垃圾堆里”散发出一股股的恶臭。语言大师乔伊斯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故事中男孩所处的生活环境,寂静、阴沉、冷漠和压抑。随着小说的展开,作者所描述的背景就像一副画面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肃静的房子、寂寥的街道、阴森森的房屋、黑暗泥泞的胡同、黑乎乎湿漉漉的园子,刺鼻的气味,臭哄哄的马厩。这幅画面从一开始就给小说定小了基调,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这样的

《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着有限的交往。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往主体以符号化的形式开展着全新的网际交往。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的符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强了交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但是,新型交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滋生着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现实生活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自我生存方式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段的同时,也逐渐深化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技术的无节制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形成了巨大的科技漩涡,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事实上,原始的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但现代技术的崛起,魔幻般地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这种片面性的急剧扩张所形成的科技漩涡,无情地将人类抛入一个机械力高度发达,但生存危机丛生的世界之中,技术逻辑约定着人的生存逻辑,从而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人们在面临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多元价值交相激荡、多元信仰交相碰撞的文化样态的同时,还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支配,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假设技术理性被不断泛化成主导其他更改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被认定为这个时代人的最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便彻底地失去了价值根基。这样,科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制约了人文文化。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矛盾加剧了科技

生命的意义_人生感悟

生命的意义 罪恶从意图开始。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在意图的促使下,不断创新、进步,也因而产生了“贪婪”,这种理念增加了人类对权力的欲望、对金钱的渴求。于是,大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滥杀、毁灭。几个世纪下来,战争未曾间断,多少生命为权力而死、为金钱所亡!生命,成了只有利益、自私的秽物,成了被“贪婪”玩弄于股掌中,再被欺压在脚底下的玩具。 有意图,就有贪婪。 贪婪的人,满脑子已被权贵冲昏了头,眼睛根本已被各式天花乱坠的私欲所蒙蔽,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只有权力、只有金钱;他们心中早已被利益、自私所填满,哪里还会有爱的心境去体会人生呢?他们为了私欲,杀人、耍诈、互相欺凌,早已失去生命原有的灿烂、绚丽;他们,已忘了生命真正的意义了。 生命,像一本空白的画册,任由我们自己发挥、创作;有些人将它渲染得七彩缤纷、斑斓鲜丽,有些人则好整以暇、任由自己颓废、虚度。这两种生命,在人生成功亦或失败、快乐抑或黯淡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了。也有些人积极努力,勤于创作,但到后来却因为意图求取更高、更深的利益,最后反而成了一个闭关自守、自私自利的人,虽然得到了许多,但也失去其人性。 一个有意义的生命,不一定要做出什么雄伟壮烈的大事,也

不一定要得到崇高的地位或者金银财宝,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充实、安排自己的人生,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虚度此生! 一清早起,你可否注意过那些吱吱喳喳、小巧玲珑的麻雀?它们虽然没有鲜艳的羽毛,也没有窈窕的身段,但是再仔细看看,那种迷你可爱、俏皮逗趣的身躯,是否也散发着一种朴实可人的美感呢? 你可否注意那些爬在地上、毫不起眼的蚂蚁?它们从你脚边溜过、在你睡觉时,在你身上爬上爬下,甚至连你不小心踩死他们,都不一定会发现呢!但是,它们是一种互助合作、任劳任怨的昆虫,如果你仔细观察,每天都可以发现他们忙碌的身影。这样的生命,是否也散发着一种勤劳之美呢? 你可曾注意过,伫立在一旁的大树?长年忍受着乌烟瘴气的空气、纷乱的噪音和人类无情的摧残;但是它凭着坚忍不拔的性情、靠着永不妥协的勇气,努力地生长;经过了这一连串的磨练。它挺拔的身躯,终于能立足在这险恶的环境里;它的生命,像太阳般散发出璀灿的的光芒。当你接近它时,是否感受到一种威武不屈、刻苦耐劳的美感呢? 可曾注意过路边的野花?有人说她们只是荣华利禄,倏忽即逝,不值得学习;但是在我看来,她们深知自己的生命短暂,因此在生命结束前,她们决定绽放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挥发所有的娇媚,将自己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大地;虽然年华总是过了,但这一刹那的美丽,仍停滞在心中,久久未去。她们,除了表面的妍丽,是否也有着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卷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试卷 2019届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语 一、现代阅读 论述类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我国先贤们就主张人要修身,现代人的生存境遇,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观与古人相观照有诸多异同之处,其修身方式自然也不尽相同。 修身最简要的定义是要修除个体身上的缺点不足,使之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古人的修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境界性,是一种境界修身,鼓励人们不要被眼前艰难的生存状态击垮。即使处于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也应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已经不再为生计烦恼,有时人们强调修身是防止过于优裕的生活使人失去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更多时候,现代人面临的最大生存境遇是激烈的职场竞争压力、复杂的职业环境、严格的职责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起伏与挫折等,于是他们更需要通过修身使

心理、生理和伦理诸方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现代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主张工作和生活分殊,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他们追求举家出游,或结伴而行的方式,以达到“休身”和“修心”的目的。这种修身与古人的境界修身是有差距的,古人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他们的修身是“正心”,现代人是“休心”“松心”;古人的修身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而是具有浓厚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与人情怀。 现在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修身健身要处于运动之中。一是与“独”相反的“群”修身健身方式。古人的修身多为“独”和“静”,而现代人独处的时间比古代人更多,心灵的孤寂更深。现代人相信集体行动比个人行动更能够调节气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就读的学生,在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到kTV去“飙歌”的情形时常可见。二是与“静”相对的“动”的修身健身模式。“琴棋书画”是传统的中国式修身方式,其主要特征是以静入胜。毋庸讳言的是,古人“静”的健身方式,表达的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健身的精神追求。现代人的观念则相反,“动”则有活力。 古人的修身是一门功课,每天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反省。从前有一种“功过格”,每天做完事情之后,睡觉之前要静坐思过。有做错的事,用笔墨在格中点一个黑点儿;如果做了好事、善事,总用朱笔在格中点一个红点,这

201606辩论生存重要还是尊严重要

生存重要【一辩稿】 谢谢主持,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所持观点是:生存比尊严重要,所谓生存,是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尊严简单的说指的就是是一个人的权利被尊重。详细的定义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 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我方观点: 1. 没了什么生命,何来尊严?只是在肚子吃饱了的情况下才能讨论的,呃,虽然饿着也行但是必须活着对吧,当然,对方辩友要是死抓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或..而忽略了做抉择时忽略了最根本的活着这个条件的话我们再讨论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2. 我们不否认尊严重要,但是我们说,生存比尊严更重要。我们都知道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但他在选择 3. 生命一旦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也终结了,可以盖棺论定;而保存生命,意味着生命的意义还将延续,珍惜生命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古代为尊严而死,可敬吗?可敬蠢吗?真的很蠢。都听过忍辱负重吧?韩信为什么可以在生存和尊严之间选择生存,忍了胯下之辱?我们不能多加揣测,但是我们能看到后来韩信受到刘邦的重用,帮助刘邦一统了天下终封王候。所以他选择了生存之后实现的人生价值,比选择尊严一死了之大得多。所以当然生命更重要 4. 生存.强调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国家、学校不是老喊着安全第一吗,安全就是生命不受威胁没有危险,这人人都喊的口号,不正是说明了生存的重要性吗? 5. 尊严本身却难以界定——许多人勿将面子做尊严,误己误苍生。生命是美丽的,美丽的世界是由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人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的维度我曾执意索求,而尊严眼望着我,现出绅士般的嘴脸.我不止一次朝生命微笑,为那可怜的尊严走遍他乡.当我疲惫乏力,饥渴难忍,试着祈求的时候,尊严漠视我的困境,一味逼我走入死亡的沼泽.那时我恭维了生命,万千双眼睛盯得我发慌,我不知做错了什么,我只是想活着,并不想背弃尊严。 总之,我方坚决认为无论是在肚子饱不饱的情况下还是创造生命的意义方面都说明了,生命比尊严重要。 生存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没错,国家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但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居多,涉及到的尊严也不过就是个人尊严,如果为了这区区小的尊严放弃生存,未免太可笑了.如果对方举那些非常典型为国献身的例子,那只能说是以偏概全.“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人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食物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以及对尊重的需求。你可以在任何的社会阶级或是人群身上发现这一点。当人处于一片荒野之中的时候,他唯一关注的是维持生计,食物是早期人类的最重要需求。当食物问题基本解决后,安全的住所就变得重要了。看看任何一种动物就可以知道,越是高级的动物,越看重住处。家,和食物一样,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把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是对情感的需求,对关系的需求。最后就是对尊重的需要。自尊,就是这种需要驱使那些传统的工薪阶层到就业中心去,随便找一份工作,以便能通过职业获得尊严,哪怕那份工作是把粪便从一个地方铲到另一个地方,也不打紧。因为那是工作,意味着自我价值。当然了,如果他吃不饱或无处安身,工作的尊严就顾不上了,更别提人际关系了。”毕竟饱暖才能思淫欲啊。 生存是低级需求尊严是高级需求必须先满足低级需求才能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探索生命的意义

探索生命的意义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启了探索我们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的意义的旅程。在这个旅程里,我们会感悟到生命带给我们的多姿多彩,我们会感悟到自己生命独特的意义… 要探索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得有个健康的生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对当今中国的学生而言,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却不知道身体也很重要啊!所以对我们而言,要多锻炼,在运动中锻炼身体锻炼身心,保持生命的活力,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说我们可以去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而在拓展生命宽度的路上,需要我们梦想的支撑和我们脚踏实地的奋斗。 生命就是在一次次为梦想奋斗中而变得有意义的。为了梦想,我们经历梦想路上的风风雨雨,在这条路上,我们收获成长与成熟,对生命的意义感悟更深。每个人在其人生路上都会遇到很多会有成功,会有得意,会有失败,会有失意,会有退缩,会有懈怠…但更多的是这些挫折,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坚强,学会在失落后学会成长,才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多彩。 生命就是在不断超越自我中实现其意义的。刘翔―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用他的汗水与泪水在展现着他生命的意义。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雅典奥运会的金牌得主,再到后来因伤退出北京奥运会而沉寂两年,到现在重回职业生涯的巅峰,这是多么曲折的过程啊!未成名之前,他努力训练就是为的金牌,金牌之后他为的是打破世界纪录,他一直在不断超越自己,而一场大的磨难突然降临,面对外界的批评与质疑,他选择了沉默,他依然在努力,好好回复身体,好好训练,而今,我们又看到了那个自信勇往直前的刘翔,但此时的他更多了份成熟与稳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在不断成长中收获到的吧。 生命就是在不断坚持梦想中实现其意义的。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用他一生的时间在坚持着杂交水稻的培育,一次次刷新水稻亩产量的记录,他仍不满意,他说他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虽然遭受过一次次试验的失败,遭受过岳母的歧视,但这仍然阻止不了他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坚持着,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硕果累累,不管身体年龄,不达目的不罢休。我想,人们对他再多赞扬也不为过,因为他用他的一生阐释着他生命的意义。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是啊,人的一生很短暂。正如我们一样,从一个妈妈手里的小孩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了,这仿佛是一瞬间的事。的确,时间不等人,生命很可贵,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那份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好好努力,实现我们的价值。 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这份短暂而美好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最好时光了。很多人会很羡慕这个时候的我们,年轻,有激情有活力。而我们,很多人都把这段美好的时光花在没有意义的事中,玩游戏,上网…殊不知我们是浪费我们生命中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啊!在大学生的我们仿佛有些退去了那些属于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有些害怕承受失败而选择退缩,在课堂上发言的人渐渐少了,活动参加的人也不多了… 我想说的是,青春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青春是我们的财富,青春会因奋斗而美丽!重拾我们的热情与激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展望未来,好好拼搏吧。就算遍体鳞伤,就算风雨兼程,我们也不怕,因为至少我们让我们的青春时光值得去回味值得去品尝,而且我们也会在这其中学会成长,为未来的人生做好铺垫。

我国电视纪录片生存境遇的探析

我国电视纪录片生存境遇的探析 文/熊晓艳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思潮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者利用自身创作动机造就出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电视节目趋于娱乐化分流观众的外在原因,还是纪录片创作本身中存在题材边缘化、“纪实主义”手法误区等内在原因,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困境,缺乏高水准、影响力大的优秀纪录片。本文将着重从电视纪录片创作体制和创作本身的缺陷来分析当今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情况,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现状生存缺陷 一、电视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被世人公认为世界电影的开端,与此同时,源于记录发生在人们身边真实事物的纪录片概念开始出现。 在美国《电影术语词典》里,纪录片被界定为“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①。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两种主要类别。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段,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它根据题材和表现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时事报道、文献、传记、自然和地理纪录片等。 真实性和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坚持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实,并且一般在现场拍摄完成,不允许出现摆拍、导演的痕迹。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 我国纪录片创立开始至今,研究者们按照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和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至今)。 1958年7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新闻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被学界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几十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受到体制的限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难免脱离单纯进行官方宣传的嫌疑。 过去几年里,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和电视台商业操作的加剧,越来越多经济较宽裕的年轻人开始对纪录片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了解底层。独立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和民间影像的蔓延为电视纪录片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带来了彼此的困惑。1996年以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开始走向低谷。电视产业化的扩张、电视剧和其他娱乐节目的迅速膨胀影响着社会的审美趋势,并分流了受众,使得电视纪录片的收视率普遍下降,而曾经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收视率也从以前的30%降到7%。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认为,随着受众文化需要的提高而不断设立的纪录片频道,却因为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平衡而出现日渐萎缩的情况,并逐渐退出黄金时段,是因其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如今的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为民间独立纪录片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还是自身栏目化的创作存在着种种困惑,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发展遇到了瓶颈。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作者:靳凤林来源:成言艺术 摘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海德格尔由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引伸出此在(Dasein) ;二、由此在在存在者中的优先地位引伸出此在的存在方式——生存(Existenz) ;三、由此在生存样态展开的两种形式引伸出此在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生存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七卷中指出,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被亚氏?不幸?而言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至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就是?存在?问题的诠释史,其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上帝论、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但这些理论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承续运行,直到海德格尔的出现,才发生了异质性变化,实现了西方哲学由传统存在论向生存本体论的根本性转向。笔者在此试图以海氏的《存在与时间》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其《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圣——逻辑学机制》等前后期著作,对其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予以简要评述。 一 反者道之动,不破不立。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起点是?破?,即揭露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与弊端,挖掉传统形而上学大厦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我们知道,有物存在,不是这物存在,就是那物存在,总之有存在者存在,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但哲学家要问的是:为什么总有存在者存在,或为什么存在者总存在。在这种追问中,所追问的不是别的,就是存在一直在场的根据。传统形而上学将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单纯地理解为?物?或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与此同时,人也就作为?物?的对立面而被确定,被?物化?成为?主体?,这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何者为第一性,亦即物质和精神、主体与客体何者是根据?何者是最高的存在?二是二者有无统一性,亦即?主体?作为思维或精神,何以能超越自身,达到这一最高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这些引起过去哲学家们思殚力竭的问题实质上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以未经探讨的所谓?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这种主体与客体的截然二分完全耽搁了人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存在问题本身走入迷途。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黑格尔为止,主客对待始终是明白无误的形而上学的根据。当然,其中也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化,康德以前的哲学家认为应当让主体去适应客体,而康德认为应该让客体来适应主体。如此以来,康德似乎应该有可能发现,主体与客体已不单纯是次序的颠倒,而是不能再沿用主体与客体这种名相概念了,可惜康德忙于欢呼颠倒的胜利,没有再进一步将此问题深究下去。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呢?海德格尔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康德继续前行。?一是他(康德)一般地耽搁了存在问题,与此相联,在他那里没有以此在为专题的存在论,用康德的口气说,就是没有先行对主体之主体性进行存在论分析。康德存在论教条地继承了笛卡尔的立场,虽然他在某些本质方面多少有所推进。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尽管康德已经把时间现象划归到主体方面,但他对时间的分析仍然以流传下来的对时间的流俗领会为准,这使得康德终究不能把‘先验的时间规定’这一现象就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清理出来。由于传统的这种双重作用,时间和‘我思’之间的决定性的联系就仍然隐藏在一团晦暗之中,这种联系根本就没有形成为问题。?1) 海德格尔在康德止步处为《存在与时间》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他发现上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