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 舌诊

中医四诊 舌诊
中医四诊 舌诊

中医四诊—舌诊

主讲:李雪英

中医舌诊诊法,归属于望诊,望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中望色和察舌象更具特色,舌象是人体内脏的一面镜子,观察舌象可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判断疾病轻重。它在所有医学里只属于中医,而且舌象易辨别,可以说是辨别疾病类型的捷径。所以为世界医学拓宽了领域。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望舌象

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是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而以下舌象应当警惕。

光滑舌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如镜面,舌质淡而无光。多见于恶性贫血、胃酸缺乏症、胃癌、营养吸收不良或糙皮病等患者。维生素A缺乏时,舌光滑呈斑块状。维生素B2缺乏时,舌光滑或现蓝色斑。

异常舌苔黄而干燥的舌苔,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常患有高血压、痔疮。舌苔少、舌色深红,多为感冒发烧的后期。

裂纹舌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及维生素B2缺乏症,少数为先天性,也可见于常人。

草莓舌见于猩红热初期或长期发烧的病人。可有白色舌苔,舌尖乳头增大发红,晚期舌苔完全消失,乳头增大状似草莓样。

地图舌舌面出现黄色上皮细胞堆积的隆起部分,边缘不规则,剥脱部分新生乳头而出现舌苔,如地图状,无痛感。这种移行性舌炎可能因维生素B2缺乏所致。

色素斑与白斑色素斑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舌的两边出现暗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的黑色素斑。白斑多因嗜烟或牙痛等慢性刺激所致。

舌震颤舌伸出时发生震颤,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神经质者。

舌麻木多见于运动神经中枢性疾病患者,尤其是体形肥胖者,如舌根部发麻,食指、中指发木,多为中风的先兆,常由于暂时性脑缺血引起。

<一>望舌色

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

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表示病人患热证。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舌

边红色为肝胆火旺。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

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舌尖绛为心火炽盛。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舌根绛为血热内燥。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

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舌质紫暗,为瘀血证。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二>望舌象的影响因素

1.光线:充足柔和的室内自然光线,伸舌时可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舌面,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

2.姿势:患者坐位,重病卧位亦可,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可令患者稍事休息,重复观察。

3.顺序: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看舌八法:一看舌苔,二看舌质,三看舌尖,四看舌心,五看润燥,六看舌边,七看舌根,八看变换。

4.辨染苔:某些食物、药物可影响舌苔颜色,造成辨色假苔,应注意问诊鉴别。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使舌质较红;

——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

——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

——复方甘草片可染成黑色舌苔;

——黄连、核黄素可染成黄苔;

——食花生米可使白苔增厚腻;

——食绿色蔬菜如黄瓜、茴香等可染绿苔;

——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另外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变化。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

5.刮舌与揩舌:为观察舌之润燥、苔之松腐坚敛、有根无根,常需刮舌与揩舌以利观察。如用消毒刮舌板以中度力量,由舌根向舌尖慢刮舌面,或用消毒纱布,蘸少量生理盐水轻重适中力度揩抹舌面,以观察舌苔是否易刮揩去,露出舌质的本色,及刮、揩后舌苔复生情况;也可了解舌苔燥裂程度。

6.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可随四季变换而稍有变化。

——夏季暑湿盛而苔易厚,易淡黄;

——秋季燥胜而苔多薄多干;

——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一天昼夜交替,舌象也有不同:

——晨起舌苔略厚,色暗滞;

——活动进食可使舌象恢复红活薄润。

——张口呼吸,舌苔薄易燥;

——过度用力舌质骤红;

——过量烟酒,舌色也易变化失常。

7.年龄与体质:常人因年龄增长,舌象也呈现规律变化。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生机勃勃,舌鲜活娇嫩;

——而患病则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常见剥苔、红点、厚苔。常见舌生白衣白膜,或白屑如未。

——老年人常气血偏虚,肾亏脾弱,舌多裂纹,或少苔无苔。

男女体质禀赋不同:

——男子气壮,血不易瘀,故若见瘀血舌黑多属危症;

——女子经水适来适断,舌象也相应变化,病理也常见瘀血舌黑。

——另外肥胖之人舌多略胖而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偏红。

<三>望舌苔

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舌苔是舌体上面所散布的一层苔垢。正常人的舌苔为薄白而湿润,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由于病人的胃气有强弱,及机体的寒热,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舌苔。观察舌苔的方法分为望苔色和望苔质。首先了解苔色:

1、望苔色

(1)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2)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苔薄黄厚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3)灰苔: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2、望苔质

最后讲述望苔质的知识。望苔质即望舌苔的形状质感。主要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及偏全等情况。

(1)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2)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3)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易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4)剥落苔: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

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证。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5)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证、寒证。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6)全、偏苔: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证。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证。

二、舌诊

舌诊主要是观察舌体的舌质、舌苔、形态及其润燥。由于五脏之脉皆络于舌,赖气血津液上输濡养,故通过舌诊可以直觉观察到病变所属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病邪的性质及浅深。望舌苔要注意苔色和舌质的变化。舌质淡红为平人,淡白为气血亏虚,红绛为热盛伤阴,青紫为血瘀。苔色有白、黄、灰黑之分,白苔主表、主寒,薄白而润为常人,薄白而干为表证津伤,薄白而滑为寒湿,厚白为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为湿热秽浊上蒸。黄苔主里、主热,薄黄为邪热未盛,初传入里;黄腻为湿热内蕴或食积化热;黄而黏腻为湿浊痰热胶结;黄而干燥,甚至焦黄者为燥热伤津;淡黄润滑者,多为湿蕴痰聚。苔灰黑,质干者主里热,质润者主里寒;白腻灰黑,舌面湿润为阳虚寒湿、痰饮;黄腻灰黑为湿热久蕴,焦黑干燥为热极津枯。

同时,还要观察苔质的润燥,以测知体内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临证对舌诊的辨析,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外感内伤,分别掌握其重点。

外感急性热病:重在观察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内伤慢性杂病:重在观察舌质,以了解脏腑气血虚实,证候特征及病机的属性重点。

②同一舌苔,在邪正虚实寒热方面,有轻重深浅的差别,例如:舌苔白腻病属寒湿,但白腻的程度悬殊较大,必须依此判断湿邪的轻重;同一黄腻舌苔,病属湿热,如深黄厚腻者为湿热深蕴,中部聚积成腐者又有夹滞之候,若干燥少津,已有伤阴之机。

③判别病机属性真假:同一黑苔,如黑而润滑者为阴寒内盛,有水极似火之势;若黑而燥裂有刺者,又为热极之证。

④注意病机的错综夹杂:如舌苔黄白相兼多为寒热错杂,或温邪由表初传入里,表里同病之候。舌质光淡少津者,多为正虚气阴两伤之象。

⑤舌面五脏分候法的鉴别:一般以为“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笔花医镜》)。临证虽有参考价值,但不可机械。

皮肤健康人的舌头色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没有裂痕和凹痕。

如有下列情形者往往提示身体不健康:

舌面味蕾丝聚在一起,形成沟和脊,表面长期缺乏维生素B。

舌部运动不灵活,有此僵硬,说话不清,常是脑血管破裂的先兆,或是中风的后遗症。

舌面出现芒剌,一般表明患有肺炎及其它发高热的疾病,猩红热病人的也是这样。

伸舌时震颤,表明神经衰弱和久病体虚。

舌苔黄腻,反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化道中腐败有机物增多。急性肝炎病人也往往有这样的舌苔。

舌色过淡,说明是贫血或组织水肿。

舌色青紫,是身体缺氧的表现。

舌头胖大,可能病人患有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肢端肥大症。

舌体胖嫩,舌连齿痕,表明患有水肿,中医认为是"气虚"。

舌质干澡,表明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因此唾液的分泌减少。

舌色鲜红而平,往往表明患有糖尿病。

舌光亮而红,说明缺乏烟酸。

舌光亮而舌苔少,表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

舌略呈紫色或洋红色,表明缺乏维生素B(2)。

舌头是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如果出现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环不好;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与饮食和心情都有关。有些心脏疾病还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三、舌之味觉征象

明代研究舌诊的申计垣说:“舌通各经内脏,内脏有病属寒属热与舌之味觉有特殊象征”。

口淡:多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现代医学认为患者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的病人,口里常沉淡而无味。同时多伴有食欲不振、胸脘胀满等症状。

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的病变,故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之说。现代医学认为常以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性炎症,特别是肝胆炎症。如:名种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伴有腹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

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的病变,古人称“脾热口甘”。现代医学认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可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刺激舌上味蕾而感染口甜,糖尿病患者出现口甜,多表示血糖增高,应加以注意。

口酸:常见于脾虚或肝气犯脾的病变。现代医学认为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常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同时可有口苦、胸满、胁痛、性急易怒、头痛眩晕、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口咸:多见于肾虚或寒水上犯的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这与病人唾液里钠、钙、镁含量增多有关。

口臭:大多数口腔卫生不良或口腔疾患,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等,另外,消化系统疾病也可致口臭,如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口辣:口辣是感味、热觉与痛觉的一种混合感觉,多见于肺、胃两脏疾病的患者,如气管炎、肺癌、胃炎与胃癌等。

四、中医舌诊理论运用于高血压患者

运用中医舌诊理论,根据患者舌质、舌苔表现,把高血压分为痰湿型、瘀血型、阴虚型、气血虚弱型。并以此选择降压药,实行个体化治疗,使选择药物时少走弯路,疗效确切,最大限度地避免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痰湿型:患者的舌质为淡红或淡白,舌苔为白腻、白滑或灰黑而润,中医辨证为湿邪,此型选择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效果较好。

瘀血型:患者全舌青紫色或局部有青紫斑点、瘀点,中医辨证为气血不畅、瘀血凝滞。此型首选以硝苯地平代表的钙通道阻滞剂,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如果舌苔白腻或滑,可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如果舌苔黄或白而燥,则忌用利尿剂。

阴虚型:患者舌质呈现为鲜红,舌苔白干,薄黄而干或厚黄而干,中医认为出现此类舌质、舌苔是热入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所致。直白地讲是“水”少了,所以此类病人使用利尿剂类降压药几乎无效,并易出现不适反应。这类病人可使用以普洛奈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用牛黄降压丸等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成药。

气血虚弱型:患者舌质淡白或有齿痕,舌苔白或无苔,或舌苔中间剥脱。中医认为是气血亏虚或阳气衰微所致,目前使用的西药降压药都不适合此类病人。中医认为,这类病人属真虚假实证—血压很高,实际身体虚弱,如果一味选择用降、消的药物,就犯了“虚虚”之或反之,依据中医理论,大量使用红参、黄芪、当归、白芍等补益气血的药,不仅血压能轻松降下来,而且无不适感。

概而言之,舌与心胃病变关系密切,因舌为心之苗,观舌尖部位的色质,多能显示心经的病候;舌为胃镜,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蒸而生,故观苔之色质,多能显示脾胃的病候。至于肺的分属部位虽无明确界定,如结合《伤寒指掌》胃经分候法,似当界于上脘舌尖与中脘舌中之间,上脘病涉心肺,中脘则关乎肺胃。

观察舌体形态,亦是重要的一环。察老嫩以辨邪实或正虚;视胖瘦以辨是阳虚、水湿或阴血亏虚,舌有裂纹者为精血、阴津亏耗;见点刺舌者为脏腑热盛,舌边齿印为阳气虚衰、水湿内蕴。舌体暴萎为热极阴伤,久萎为气血虚衰;舌强为热盛伤阴,或风痰阻络;歪斜为内风夹痰,瘀阻络脉;舌卷缩为寒凝络绌,或痰阻舌根,或热伤津液;舌下络脉粗胀青紫为血瘀。

观察舌苔、舌质、舌态,虽各有不同的病理重点,但临证必须综合分析,方能提高辨识的准确性。

谢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