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闻素材积累

2019年高考新闻素材积累

整理人董营涛

社评:美国冲动时,中国的定力将影响未来 (1)

社评: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坦荡、坚定与理性 (2)

方兴东:数据造假并非无药可治 (3)

郑若麟:瑞典辱华节目就是种族歧视 (4)

重罪案“冰释前嫌”并着力宣传,无异于“自黑” (5)

谁在为凶手编织正义的光环 (6)

网络安全靠人民,你准备好了吗 (8)

月明中秋,以家的温情慰藉人心 (9)

中秋月圆定要“常回家看看” (10)

与朗月对话守护美好精神家园 (11)

社评:美国冲动时,中国的定力将影响未来

2019-09-25 00:51 环球时报环球时报

美国对2019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10%关税于北京时间24日中午12时开始生效,12时01分,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产品的征税措施正式启动,中美贸易战至此打入人类从未见过的千亿美元的级别。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美国时间23日表示,如果有人把这称为一场贸易战的话,那么我们已经下定必胜的决心。美国媒体还广泛引用白宫前首席顾问班农的话说,特朗普就是要把贸易战打到史无前例的规模,渲染了中美之间的冲突氛围。

美国显然正在从中国人所熟悉的中美关系中脱轨,如何同一个冲动、情绪高涨,且傲慢地相信可以通过强硬施压来改变中国经济模式的美国打交道,将是对中国外交的空前考验。

毫无疑问,中美贸易战将极大调动两国社会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负面认识和想象,引导人们更多相信过去一些模糊的直觉和猜测“是真的”,甚至推动一些底线思维成为双方彼此的现实防范。如果中美关系朝着进一步恶化的方向走,那么贸易战将在提供大量理由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推力。

然而应当说,迄今为止,中美都没有做好在21世纪彼此全面交恶的准备。美国政治精英们现阶段对华贸易战的战略目标首先也是试图改变中国内部的经

济运行方式,削弱中国竞争力。如果华盛顿真要像对待苏联那样对待中国,全面开启对华“冷战”,它要在美国社会进行多得多的政治动员。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贸易战有可能演变成美方开展对中国全面战略遏制的实际社会动员过程。美对华战略思维有可能在这期间变得越来越负面、越来越极端。如果美国社会对华整体认识固定在“要扳倒美国的超级战略对手”上,那么华盛顿推行越来越激进的对华政策就很可能成为惯性。

中国的难度在于,我们一方面要坚决反击美方贸易战,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和核心利益,同时又不能与美方的战略冲动进行相互拱火的对抗性互动,防止两国关系最坏的情况被坐实。

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把握分寸和平衡是不容易的,但并非没有可能。因为贸易战虽然打,但美国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那些利益不会消失。美国与中国“脱钩”是很幼稚的想法,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其他发达国家占美国撤出的便宜,美国怎么可能受得了?只要中国不主动赶美国企业走,继续扩大开放,美国公司只会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扩张在中国的参与度,这个过程根本不是美国设置关税壁垒能够挡得住的。

中美贸易战肯定会给中美双方都造成损失。中方需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走一步多往前面看几步。我们要争取把两国贸易战变成华盛顿搞坏中美关系损害美国利益的一个教训,而要尽量避免这场贸易战成为美方验证它对中国进行全面战略遏制必要性的过程。

为此,我们要在坚决反制美方贸易施压的同时,认真扩大对外开放,确保中国的营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中国社会的其他开放度也应同步增加,对冲外界一些势力所进行的中国社会正变得“封闭”“保守”等鼓噪,巩固国际社会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会越来越开放,而不会成为“另一个苏联”的共识。

中国想取代美国成为超级的“超级大国”吗?我们想用中国模式来改造西方世界吗?我们想把美国的力量赶出亚洲,进而由中国主导亚洲吗?中国从上到下显然都没有这样想。那么我们应通过外交沟通和媒体讨论将我们的真实战略意图告知美方,同时提供美方通过中方行动打消上述顾虑的更多机会。

中国是有实力的大国,无论与中国开展经济还是军事对抗,都意味着巨大代价。因此与中国和平相处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都是有吸引力的。无论今天的贸易战是如何形成的,美方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中国都有影响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相当能力和主动性,我们对此应有充分信心,并且积极行动。

社评: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坦荡、坚定与理性

2019-09-24 16:04 环球时报环球时报

中国今天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白皮书》

3万多字,内容极其丰富,列出了中美贸易的各种事实,回应了人们关心的几乎所有问题。《白皮书》秉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原则,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面对来自美方前所未有经贸压力时的从容。

中美贸易真的是中国单方获益、美方严重受损的关系吗?中美除了货物贸易,不断增长的服务贸易在双方经贸关系中处在什么地位?谈论中美的公平贸易时

能不能脱离世贸组织的互惠互利原则?为什么不应违背契约精神指责中国进行

强制技术转让?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并取得了什么成效?

等等,这些广受关注的问题都在《白皮书》中得到正面阐述。

《白皮书》具体指出了美国从歧视他国产品到滥用“国家安全审查”阻碍中国企业在美正常投资活动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批评了美国政府的贸易霸凌主义做法,如根据美国内法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片面指责他国实施产业政策,以国内法“长臂管辖”制裁他国等等。《白皮书》同时论述了美国政府的不当做法势必对全球经济发展将造成的危害。

《白皮书》全面论述了中国的立场,强调了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对于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同时强调中国谈判的大门一直敞开,但谈判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为前提。

《白皮书》重申了中国坚定推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态度,就外部世界关心的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等问题再次做出坚定承诺。《白皮书》阐明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并且以中国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作为了整个《白皮书》的结尾。

美方一直在利用其掌控的强大媒体资源,宣扬美国受到中国不公平的贸易对待,仿佛华盛顿在进行一场道义上正当、规则上合理的“拨乱反正“,以此带动美方终将打赢这场贸易战的预期。今天发布的《白皮书》通过大量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中美贸易的真实面貌,纠正了各种错误印象和想象。它告诉了人们美国对华贸易战的非理性,以及为何美方的做法行不通。

外界对中方的态度一直存在各种猜测。有的分析认为,中方可能会“服软”,为结束贸易战不惜做美国要求的绝大部分让步。还有分析认为,中方可能无限度地对美开展报复,甚至全面打击美国在华投资,毁掉美国及西方国家在华企业的营商环境,在对外开放方面形成大倒退。《白皮书》的回答是,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

中国是讲原则的国家,原则必会转化成面对强大压力时的战略定力。我们知道无原则的妥协意味着未来更加糟糕的处境,同时也很清楚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之本,为打贸易战把在开放上的倒退作为“重磅炮弹”,这是非理性的自暴自弃。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态度从贸易战一开始直到今天表现得超级稳定,既不怯懦也不激进,而是坚定按照原则和既定方针来。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约半年时间里,中方的语言表态一贯很克制,对美方打压的反制则在不过度的大前提下进行得十分坚决。时间长了,经历多个回合之后,想必美方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清楚了。我们相信,今天仍认为华盛顿的贸易大棒能将中国击垮的人在美国那边越来越少了。

星期一出版的《白皮书》对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的方方面面情况做了系统梳理,我们希望这将有助于美国社会及整个国际社会准确了解围绕中美贸易的事实,更加熟悉中国立场的内在逻辑。我们还希望中国公众也通过这个《白皮书》了解事态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中国对策的稳健。

我们想说,不管中美贸易冲突将持续多久,中方在做我们应该做的。天道酬勤,也酬正,中国因为做得堂堂正正,而且我们是有力量的贸易大国,没有人能够击垮我们。

方兴东:数据造假并非无药可治

2019-09-25 00:53 环球时报方兴东

中国互联网领域数据造假问题旷日持久,俨然成为了互联网领域的“癌细胞”,如今似乎到了不得不根治的临界点。据报道,2019年全年有12部影视剧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播放量甚至达457.9亿次。很多影视作品的“大”数据远超全球人口总数,使得不少网友调侃说“中国8亿网民已然不够用

了”“全球人口凑不足一部剧的点击量”。

数据造假的原因很多。首先,当然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有关。而更重要的症结在于主要的互联网平台缺乏基本的透明度,自律机制薄弱,惩戒机制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作为守门人的法律和监管机构,往往不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手段,实际上缺失网络时代新型的监督和执法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数据造假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利益。宣传需要漂亮的数据,融资上市更是需要良好的数据支撑。劣币驱良币的全局性的游戏使得数据造假,由潜规则变成显规则。互联网领域的数据造假无疑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欠缺的产物,而今,随着整个社会进入网络时代,数据造假又成为进一步侵蚀社会诚信体系的助推器。

数据造假对于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来说,无疑相当于整个社会体系注入的“三聚氰胺”。一方面,企业诚信难以确立。即便今天众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平台在数据造假方面都长期放纵,难以想象他们在基本的诚信建设上如何能够过关?另一方面,行业的基本竞争秩序

无法建立。数据造假直接扰乱市场秩序,坚持不作假的企业只会置身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其实,往重了说,谋求巨大的商业利益的数据造假,无疑是一种欺诈行为,是很严重的刑事犯罪。

数据造假问题虽根深蒂固,但真要下决心也并不是无药可治。在当下全局性的数据造假情势下,单点突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抓大放小,先从最主要的互联网平台入手,从社会危害最严重的问题入手,比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刷单问题,影视剧的注水问题,媒体公号的点击率问题。同时,通过抓一批典型案例,依据法律法规,及时处置,并广而告之,树立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当然,最终还是要依靠长效机制。那就是引入网络治理最有效的多利益相关方机制,形成企业、政府、学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规则制定和实施平台。透明,是数据造假最大的杀手,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打破互联网平台长期封闭的“黑匣子”操作方式,积极导入符合国际规范的各种透明化机制。对于执法和监督机构,需要针对性地配置技术手段和相应的工具,建立新时期工作必备的技术能力。

最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新文明的代表力量,理应成为互联网精神的倡导者,理应走在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列。(作者是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

郑若麟:瑞典辱华节目就是种族歧视

2019-09-25 00:50 环球时报郑若麟

瑞典电视台日前播出一档辱华节目,激起轩然大波。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件明确、毫无含糊之处的辱华事件,节目主持人事后竟然狡辩称“中国人不懂幽默”。更令笔者吃惊的是,竟有不少人——包括中国同胞和西方民众——从精神上站在施辱者一边,好像羞辱对象是中国人的话,就不构成种族歧视似的。

笔者在海外生活了二十多年,经常与海外媒体打交道。其间,经常应邀参加法国媒体各类有关中国的辩论。因此笔者对某些西方民众对中国人怀有的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有着切肤之痛。笔者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后得出的结论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媒体经年累月地对中国做负面报道,使得这些国家中不少人有歧视华人的观念,尤其是欧洲人。而其中又以北欧某些国家的人为甚。

这种歧视表面上是出于政治原因。笔者曾在《自由的幻觉》一书详细分析过,某些西方媒体硬套在中国头上的某种“民主原罪”:因为中国不民主,所以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然而实质上,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借口。可以断言,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改变部分欧洲人对中国人抱有的歧视和偏见。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种族歧视,一种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法律都严禁的种族歧视。

要验证这是否是种族歧视,实际上非常简单,就看瑞典电视台是否敢对其他种族的人群做同样的事情。瑞典电视台敢用同样的方式去讽刺、挖苦犹太人吗?恐怕不敢。换成是讽刺、取笑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恐怕也不敢。如果瑞典电视台不敢对其他种族人群做的事,却敢施加于华人,这就被证明是一种种族歧视。因为政治言论自由可能针对任何肤色的人,而种族歧视则往往是有特殊针对性的。

为什么瑞典电视台不敢讽刺挖苦犹太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却敢恶搞中国人?笔者认为,恶搞中国人一是会被部分人认为“政治正确”,二是不会付出什么代价。这里的“政治正确”是一个典型的西式概念,即符合大多数人的观念和意识。在长期西方媒体的灌输下,恶搞中国人恰好反映欧洲民众的这种“政治正确”。瑞典电视台如此肆无忌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恶搞犹太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会受到法律制裁;而恶搞非洲人、阿拉伯人则会遭到强烈抗议,甚至可能会发生流血事件……但恶搞华人,过去往往是一片沉默。

在此,笔者要提及一件发生在法国的事。2019年8月23日,法国《观点》周刊发表一篇题为“在法华人耐人寻味的成功之道”的文章,文章将华人描述成“雇用非法偷渡劳工”、组织黑手党等专以“非常规手段”获得成功的族群。报道激起法国华人的巨大愤慨。该刊社长也以“这是幽默”应对,但法国第二代华人已不再接受这种辱华行为。他们通过法国“反种族歧视组织”SOS Racisme对该刊提出诉讼,并打赢了官司。

在任何一个欧洲法庭,这类案件的是非曲直是明确的,用“言论自由”“艺术幽默”的幌子完全掩饰不住其种族主义的实质。而且,不管中国人是否存在着任何报道中或节目中所描述的某些不当行为,都绝不能构成对中国人种族歧视的任何理由。所以,今天我们不仅要追究瑞典电视台的种族歧视违法行为,而且中国人也会用实际行动回击。我们也要大声说:我们不会像某些瑞典人那样,以“种族歧视”为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者是旅法资深媒体人)

重罪案“冰释前嫌”并着力宣传,无异于“自黑”

2019-09-23 10:4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刑诉律师刘昌松

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院通过官微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鲁山一初中生一时冲动犯错检察官介入下双方冰释前嫌》,说的是16岁初中生赵某,一时冲动强奸了17岁少女小花,鲁山县××院在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努力做“刑事和解”工作,小赵家赔偿小花家8万元,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为了不误小赵上学,县××院还将其逮捕措施及时变更为取保候审,文章同时晒出了小赵母亲给该县××院送来的“执法为民、尽职尽责、情系少年、倾心相助”的锦旗。文章

发表后,迅速被网友大量转载并引发热议,关注的焦点为,强奸之重罪也能进行刑事和解?且能冰释前嫌?

有媒体进一步挖出,鲁山县××院今年3月还发布《喜报》披露,该院对另一起因校园欺凌引发的未成年犯故意杀人案,也积极促成双方当事人刑事和解,最后经鲁山县××院建议,鲁山县法院对被告人判三缓刑,一点未影响学业。该案还被评为河南省未检十大精品案件。该信息更是引发一边倒强烈质疑,有媒体嘲讽称“原来故意杀人也可以冰释前嫌”。

看来,鲁山县××院对重罪案刑事和解的适用同公众的普遍认知,存在严重抵牾。到底是公众对法律有误解,还是鲁山××院滥用刑事和解制度,我们还是回到法律规定本身吧。

刑事和解,是指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罪案和除渎职以外的过失犯罪案之两类公诉案件,法律鼓励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公检法机关对和解内容进行审查、确认并制成和解协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最大限度从宽的刑事制度。根据我国司法实践,当事人之间刑事和解的案件,最终从宽处理的幅度都很大,视案件所处侦查、起诉或者审判之阶段不同,大多作出了撤销案件、不起诉、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处缓刑的处理。

而杀人案、强奸案都是典型的重罪案,不在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罪案件之列;也是典型的故意犯罪,不在过失犯罪之列,也就是说,杀人、强奸等重罪案,依法不属于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因此,鲁山县××院在重罪案当事人之间进行刑事和解,没有法律依据。

鲁山县××院强调“最大限度地关注未成年嫌疑人的成长”,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能僭越法律规定,不能滥权渎职,也不能违背刑事案件的基本规律,例如未成年嫌疑人走上重大犯罪道路,都是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检察官见几次面即可教育过来的,若能那样还需要少年犯管教所等专门管教机构干嘛?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很深,也非赔点钱、做点心理干预即可消除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犯罪对应的法律措施就是刑罚,重罪对应的刑罚是重罚。刑罚的功能既包括惩罚犯罪分子,令其不敢再犯,也包括威慑有犯罪倾向的人,还包括满足被害方期待惩罚罪犯的强烈愿望。因此,对未成年人犯杀人、强奸等重罪也进行刑事和解,最终从宽到不受处罚、不影响其学业的程度,是对刑事和解适用条件的罔顾,是对重罪未成年嫌疑人利益的无原则迁就和对其犯罪行为的纵容,更是对被害方权益的漠视和次生司法伤害,也会让众多青少年包括犯重罪者本人,模糊是非观念,从而促使未成年人严重刑事犯罪案件频发高发,断然使不得。

当然,鲁山××院在办理未成年犯案件中力求体现“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是正确的,例如该××院按照刑诉法规定,对未成年犯的成长经历、监护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工作;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能不逮捕尽量不逮捕,都值得肯定。

就算今年3月份那起故意杀人案,建议判三缓三也不一定错,由于官微内容不完整,不好直接作评,这里可作点假设。若该案被告人长期遭受校园欺凌,最后不堪忍受动了杀机,但杀人未遂(因为有对被害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表述)。那么,该案就构成义愤杀人,法定刑在3至10年之间,又有未成年犯(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未遂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等法定从轻情节,哪怕没有所谓刑事和解,从最轻判处3年再适用缓刑,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当然,若是校园欺凌者犯杀人重罪还这样处理,那就很成问题了。

总之,鲁山县××院的官微文章强调该院对如此重罪之案也进行刑事和解,还作为检察工作亮点和成效进行大力宣传,确有自曝渎职滥权的“自黑”味道,也对社会公众产生严重误导。到底是宣传有误,还是适法过“度”,期待鲁山县××院和其上级机关尽快调查并回应公众。

谁在为凶手编织正义的光环

作者:舒锐

9月21日,浙江瑞安一名男子持刀入校杀害一名小学生。据瑞安市××局通报,犯罪嫌疑人林某某的女儿19日与同校的十岁男生叶某发生口角,眼部被打致疼痛(伤势轻,未就医,正常上学),林某某心生怨气,21日携带水果刀到学校寻找叶某报复,将叶某杀害。此前微博上有谣言广为流传:该男子杀人是因为女儿眼睛被该男生戳瞎。

孩子之间磕磕碰碰,产生小矛盾,本是再普通不过的纠纷。即便孩子在磕绊中吃了亏,受了委屈,家长原本也有多种妥善解决争端、为孩子讨个说法的途径,比如找学校、找对方家长,乃至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等。而林某某却因为孩子之间的口角,对年仅十岁的小学生连砍数刀,将其残忍杀害,如此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这起恶性刑事案件导致了两个家庭的悲剧,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遇害男孩的家人不仅沉浸在丧亲悲痛中,更饱受着谣言刺痛。这些谣言将事件起因编造为女孩眼睛被男生戳瞎,并把只有十岁的小男孩污化为“校霸”形象,使得不少网民认为受害男孩“活该”,纷纷对男孩及其家人进行攻击。在一篇流传甚广的网文中,一名认证身份为律师的作者甚至在

前述谣言的基础上,将行凶者的残忍暴行诠释为“爸爸的爱太深沉,深沉到为了女儿痛下杀手”,为男子的暴行戴上了正义的光环。

对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刑事案件背后的舆论状态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影响较大的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后,往往就会有谣言四起。这些谣言为凶手编织了一个个正义光环,有的将凶手虚构或夸大为蒙冤未雪者;有的将凶手标榜为“替天行道”的英雄;有的为凶手狡辩出各式各样合理化、合法化的理由;有的对受害者恶意中伤,或者抓住受害者的一些瑕疵、过错无限放大,进行污名化、妖魔化处理。

这些谣言的炮制者,有的可能只是误听了小道消息,以讹传讹;有的可能是为了出风头或满足虚荣心,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危言耸听;有的则是别有用心,旨在为凶手开脱罪责,为了让他们减轻处罚、逍遥法外而制造舆论,给司法机关施压;有的则可能居心险恶,试图通过个案中的造谣传谣,营造出法律不保护“好人”的幻象,攻击我国现行司法制度,动摇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赖与信仰。

实际上,无论谣言来源于何处,无论出于何种初衷,都模糊了正义与邪恶本该泾渭分明的边界,传播了施暴有理、行凶无罪的错误价值观。必须强调的是,现代社会之所以得以延续,一个基本条件在于,人们放弃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式私力救济,选择由国家通过法律来解决争端。种种为凶手编织正义光环的言论,不仅深深伤害到了被害者以及家属,更挑战着社会秩序与伦理底线,破坏着人们基本的生存法则。

值得肯定是,浙江瑞安林某某杀人案发生后,当地警方能够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减少了谣言进一步扩散的空间。在类似事件中,各方还须反思的是,一些造谣者和恶意传谣者也触犯了法律,他们中有的涉嫌侮辱诽谤,有的涉嫌寻衅滋事。对这些为凶手编织正义光环的人,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予以规制制裁,避免谣言让受害者承受二次伤害,还网络社会一个晴朗的空间。

网络安全靠人民,你准备好了吗

2019-09-24 18:23:23 来源:千龙网

被攻击后显示付款金额为“0元”的超市收银系统,同时操控着16张电话卡实施账号虚假注册的“猫池”,能窃取手机通讯录和短信的手机充电桩……从9月17日到23日,在成都举行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90多家参展企业带来的展示与体验项目,给观众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网络安全课。

这是今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的一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从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本届宣传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9月17日至23日期间举办网络安全博览会、网络安全技术高峰论坛等活动。

网络安全,跟每个网民息息相关。每个网民都希望自己上网是安全的,也都愿意为网络安全出一份力。一年一度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网民了解网络安全状况的契机,也提醒网民关注网络安全,参与维护网络安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9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9年末增长3.8%。此外,我国网络购物用户和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占总体网民的比例均为71.0%,网络购物与互联网支付已成为网民使用比例较高的应用。

我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不仅需要抓好基础设施安全等重大工程,也依靠广大网民做好自身工作,养成安全上网习惯,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网络安全问题等。当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如同过街老鼠,一露头就人人喊打,形成不了气候,网民上网就放心得多。而让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成为过街老鼠,就需要每一个发现过街老鼠的人,都第一时间喊出来,通知相关部门处理。在这方面,近些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过程中,许多网民现身说法,献计献策。又比如,治理网络谣言,网民的火眼金睛犹如照妖镜,让谣言无处藏身。

从本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传递的信息来看,网络安全是动态的,危及网络安全的新因素会不断出现,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防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技术的发展使“封堵查杀”的防护手段已经过时。还有专家举例说,企业的机床被劫持,就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消费者的智能门锁被攻破,小偷就能轻松入室盗窃。魔高一尺道必须高一丈。只有善于处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网络发展才有保障。要想解决安全问题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就需要广大网民密切配合、高效配合。

如今,网民在网上反映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便利,网络的虚拟性也利于保护网民的安全。随着网民识别网络安全风险的本领越来越高,我们对网络安全更有信心。网民该出手时就出手,网络安全就有了强大的人力防火墙。(倪恒虎)

月明中秋,以家的温情慰藉人心

新京报社论作者:新京报社论

天已微凉,中秋又至。这是延续千年的节日,也是数亿个家庭的邀约。在这三天的假期里,人们暂时从世俗羁绊中抽身,与家人从容地坐在一起,看月亮变圆,听盈风过耳,心绪归于平静。

家庭与团圆,是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亘古不变的主题。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其实质就是人们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贤等家庭伦理抱有的美好期待。说到底,所谓中秋佳节,就是一家人齐齐整整

坐在一起,面与面相对,心与心相连。

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庭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家是血缘的纽带,亲情的润滑剂。有家在,家庭成员的情感才有了具体而微的载体,亲人的感情才会增益更多。故而,在中秋节,我们祈望每个孩子都能回家,感受家人之间的熨帖。而因种种原因未能归乡的游子,也不妨在今天放下心中焦虑,放下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去温习家的温暖,感受家人的亲情眷顾。

我们明显感觉到,近些年,随着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社会流动日益加速,家庭的角色功能似乎也正在变弱。

根据卫计委发布的2019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一个直接效果是削弱了家庭的纽带作用,原本那些建筑于家庭之上的孝道、情感、互惠等价值也难免趋于淡漠。这本都是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正向价值,但地理位置的隔膜让人们对此少了切身之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常在舆论场上看到诸多关于亲子关系不睦、夫妻关系失调的案例,不少关于家庭关系的吐槽动辄刷屏,“亲亲”“尊尊”的家庭关系,不再那么紧密。

于此,重申家庭的价值,让传统家庭伦理中积极的元素复归现代家庭,就显得迫切而必要。而选择以团圆为内核的中秋节这天重申这一价值,再合适不过。

从传统社会开始,家庭关系就是中国人主要的社会关系。时空骤变,现代社会将人们分离成一粒粒细沙,随时可能独自飘向远方。但家庭作为温情脉脉小共同体的底色没有变。比翼连枝、血脉相缘、互惠互助这些根植于家庭内部的正向价值,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

如果说,天上的一轮明月象征着人间的团圆,那人间的每个家庭,也是为所有人掌着的一盏明灯。在中秋节,按时回家的儿女吃上母亲张罗一天的丰盛饭菜,不能回家的游子与家人打一通暖暖的电话,这便是家的所有意义。所谓家庭,就是无论身在何方,所有人都能在这个小共同体中声气相求,休戚与共。

家庭,是少年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是他们一生故事的起点,是每个人“无可逃乎天地之间”的所在。与此万家灯火、清风朗月之际,惟愿归家和在外的每个人都能够放下焦虑、孤独、执拗,回归最初的自己,回归纯粹的亲情,在家的温暖中抚慰忙碌而又困惑的心灵。

中秋月圆定要“常回家看看”

作者:冯创志

中秋节是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又是一年中秋节。祭月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礼记》中就有祭月活动的记载。祭月、赏月成为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中秋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之一。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庆中秋,团圆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这样的时刻总是会让人惦念那些离家的海外游子。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传统佳节。

海峡两岸对于中秋节的重视与节日习俗几乎一样。闽南是台胞主要居住地,两地同胞都称月亮为“月娘妈”,对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到户外,摆上桌几,陈上各式各样的月饼以及柚子、柿子等时令水果,敬奉月娘妈。这种敬月习俗表达了两岸同胞对亲人团聚的盼望和对生活美满的希冀。柚子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柚子皮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正好给小朋友们做帽子。

早在2019年,中秋节即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月、赏月、拜月……传统习俗在今人的重温中更有生命力,万家灯火在习俗流转中更添文化自信。2019年,中秋节被中国大陆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休假一天。设立法定休假,让中秋节更受认同,让民众在认同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台湾地区一直重视传统节日,中秋节也会放假,“当家食品”也是月饼。台湾的月饼花样繁多,而且是中秋节最好的伴手礼。除此以外,祭祖、团圆、赏月,这些事一件都不会少。

中秋节已成为两岸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长期滋养着两岸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仍是中华民族不可忽略的文化底色,已成为我们文化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长住大陆的台湾同胞已经有200多万,截至2019年12月大陆已经核发了269万本卡式台胞证。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求学、就业、定居,相信两岸团圆的那一天会很快到来。

中秋节前夕的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不仅与广深相连,并且与北京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等纳入同一个高铁网,这对香港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开通高铁让香港市民的生活圈骤然扩大,针对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产品早在高铁开通前就纷纷开始宣传,这一切都给香港社会平添了几分兴奋和信心,也为“常回家看看”提供了更多方便。

中秋节是团圆节,但“常回家看看”这一强制性法律条文仍然不同程度“悬空”。专家表示,一些老人在传统节日期间更需精神慰藉,“空巢”不“空心”还

需政府、社区、家庭各方合力。

今年的中秋节与以往也有所不同,节日送礼之风有所收敛,过一个风清气正的中秋成为公众期待。

过节之际,我们也不能忘记给贫困户、给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而处于困难状态的人们送上慰问。这些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如何过好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

与朗月对话守护美好精神家园

作者:北青社评

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断绝不了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割断不了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到中秋节,思念都是永恒的主题。抬头凝望,头顶那轮皓月照过屈原、李白,也照过杜甫、苏轼,如今正在照着我们。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情感,在今天却有不同的抒怀。比如昨天是秋分,是我国首个农民丰收节,这让今年的中秋节变得分外不一般,更加充满浓烈的节日气氛。

丰收是一种圆满,团圆也是一种圆满。有丰收的圆满做基础和保证,阖家团圆才会显得更加圆满美好。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我们不仅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有更好的心情庆祝中秋节。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不忘向农民致敬,不忘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更要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谱写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中秋节是一个有内涵的节日,是一个沉淀着文化、氤氲着文明的传统节日。无论中秋节还是其他节日,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代代相传而不失落,正在于每个传统节日里有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充满仪式感的程序中找到共鸣,在庄重而有节奏感的温习中实现传承,传统节日就会更加勃发出魅力。

新时代,新气象,无论传统文化还是传统节日,都在延续中有所精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此,我们亲近传统节日,是因为我们真正对传统节日有认同感,真正意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而主动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中秋月圆,清辉盈门,我们欢度中秋节,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清廉、想到廉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刊文指出,赏月时的愉悦,绝非来自于天价月饼、盛筵佳宴、钟鼓馔玉,中秋佳节,人们在月下团圆,赏的是月,更是那明月清风的境界。此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释放的信号很明确:紧盯节点纠“四风”。释放这一信号的背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重要节点抓党风”已成为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秋节中央纪委抓月饼,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抓这后面隐藏的腐败。抓了中秋节抓国庆节,抓了国庆节抓新年,抓了新年抓春节,抓了春节抓清明节、抓端午节,就这么抓下去,总会见效的,使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往往是一些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高发期,所谓“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任何时候都不能贪腐。党员干部如果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违规违纪,不仅玷污了节日清辉,更败坏了党的清誉,必须依法依规严厉追究惩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再次仰望星空,与朗月对话,与历史畅谈,以更好地思索今天,把握未来。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断绝不了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割断不了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这种背景中,我们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懂得让传统节日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和守护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