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应激

第六章 心理应激
第六章 心理应激

第六章心理应激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分以下三期( )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2.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 )

A.心理反应

B.社会反应

C.行为反应

D.生理反应

3.塞里强调应激源作用于机体后产生( )

A.非特异性心身变化

B.特异性心身变化“

C.特异性生理变化

D.非特异性生理变化

4.综观应激研究史,最早被关注的是应激的( )

A.生物学方面

B.心理学方面

C.社会学方面

D.人类学方面

5.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 )

A.情绪焦虑程度

B.累计LCU的值

C.心身疾病发生率

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6.根据已有的对生活事件“质”的研究,对健康影响居前的事件通常是( )

A.家庭不幸、工作压力、人际矛盾

B.工作压力、人际矛盾、经济负担

C.人际矛盾、经济负担、事业学业受挫

D.经济负担、事业学业受挫、家庭不幸

7.负性生活事件是指( )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公认的有害事件

8.某人内心非常自卑,但与人交往时显出一派自高自大,较恰当的选择是( )

A.潜抑

B.反向

C.否认

D.幽默

9.LCU反映的是( )

A.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刺激的强度单位

B.生活事件的被认知程度单位

C.生活事件对溃疡病等心身疾病的影响程度单位

D.生活事件的改变程度单位

10.应激反应最妥帖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11.不宜作为“心理应激反应”效标变量的有( )

A.焦虑、抑郁情绪水平或躯体生物指标

B.心身症状量表

C.认知评价与应对水平

D.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

12.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

A.认知改变

B.情绪反应

C.个性改变

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13.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 )

A.焦虑

B.抑郁

C.愤怒

D.恐惧

14.作为应激的一种行为反应,所谓“退化”是指( )

A.个体采用远离应激源的方式应付环境

B.个体采用攻击的方式应付环境

c.个体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

D.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的行为反应

15.关于应激的生理反应,请选择下述最确切的描述( )

A.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涉及全身各系统和器官

B.边缘系统的“情绪脑”及下丘脑起决定作用

C.丘脑和网状结构起决定作用

D.自主神经系统是最终的作用环节

16.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 )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神经垂体轴

D.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17.请选择你认为在心理一神经一内分泌中介机制中最主要的调节部位( )

A.腺垂体

B.神经垂体

C.肾上腺皮质

D.肾上腺髓质

18.心理应激通过以下心身中介途径与生理反应和心身疾病相联系:( )

A.神经、垂体、紧张状态

B.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C.神经、内分泌、紧张状态

D.垂体、内分泌、免疫系统

https://www.360docs.net/doc/d09052663.html,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

A.认知评价

B.应对方式

C.个性特征

D.社会支持

20.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A.生活事件的性质

B.个性特征

C.社会支持

D.以上均是

21.应对就是个体对生活事件及其伴随的心身不平衡状态所作的( )

A.情绪调节

B.认识和行为努力

C.潜意识中的防御

D.求助活动

22.某学生对一次考试失败引起的精神痛苦进行调整,最宜称为( )

A.问题关注应对

B.情绪关注应对

C.过程应对

D.特质应对

23.关于特质应对,确切的描述是( )

A.与个性特征和个人行为习惯有较高的相关性

B.与生活事件性质有较低的相关性

C.A、B均对

D.A、B均不对

24.心理防御机制来自以下理论( )

A.行为学习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认知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25.心理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别来自( )

A.心理应激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B.同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理论

C.同一种理论——心理应激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和心理应激理论

26.所谓否认机制(denial)是指( )

A.调整认识,否定生活事件的消极方面

B.隐瞒事实,避免应激事件的产生

C.隐瞒事实,避免应激反应的产生

D.否定应激事件,降低潜意识中的焦虑

27.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四类( )

A.精神病型、心理障碍型、心理问题型、正常型

B.自恋型、神经症型、不成熟型、成熟型

C.精神病型、神经症型、心理问题型、正常型

D.自恋型、心理障碍型、不成熟型、成熟型

28.合理化机制( rationalization)又称( )

A.合理应对

B.文饰作用

C.白日梦

D.矫枉过正

29.潜抑机制(represslon)( )

A.是个体有意不去回想痛苦事件

B.是个体将痛苦事件深埋在心里,不表现出来

C.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

D.是精神分析治疗中医生帮助病人消除痛苦的技术一

30.个体与社会人和社团组织的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称( )

A.人际关系

B.社会角色

C.社会支持

D.应激的内部资源

31.关于社会支持概念,较确切的描述是( )

A.个体体会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支持程度

B.个体与社会的客观联系程度

C.在应激时能被个体利用的社会网络

D.综合以上三方面

32.关于社会支持,目前的研究一般认为( )

A.具有减低应激水平和保护健康的作用

B.只有在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时才发挥作用

C.与应对方式等概念在内容上是完全独立的

D.只有在人格有缺陷的个体身上才发挥作用

33.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忍耐,最宜称其为( )

A.积极应对

B.问题关注应对

C.特质应对

D.应对策略

34.退行最恰当的说法是( )

A.用幼稚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

B.回避应激源

C.是一种消极应对策略

D.常借酒消愁

35.某人丢失—件贵重物品,他称此事为“破财免灾”。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幽默

B.反向作用

C.合理化作用

D.感到非常痛惜

36.“移民”所属应激源的种类是( )

A.躯体性应激源

B.心理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文化性应激源

37.“杞人忧天”故事中的“杞人”面对的应激源属于( )

A.躯体性应激源

B.文化性应激源

C.心理性应激源

D.社会性应激源

38.心理应激反应中的核心影响因素是( )

A.体质

B.认知因素

C.个性特征

D.社会支持

39.有学者对某地大水灾后,连续两年随访调查发现,每个受灾者都在水灾后有焦虑、应激、记忆损害以及内脏不知的复合症状,这种反应可以认为是( )

A.灾难化

B.崩溃

C.困扰

D.创伤后应激障碍

40.个体面临难题,使自己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过程称为( )

A.激励

B.解脱

C.应对

D.回避

41.最理想的控制应激的办法是( )

A.分散注意

B.“松弛”应对

C.“求助”的方式

D.“问题解决”的方法

42.与健康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

A.情绪反应

B.意志改变

C.认知改变

D.感觉异常

43.临床上,有些患绝症的病人拒绝治疗甚至自伤,这种行为反应是( )

A.无助

B.退化

C.敌对

D.攻击

44.在应激过程中,消极性最小而积极性最高的是( )

A.逃避

B.挑战

C.攻击

D.依赖

二.多项选择题

1. 以下认识途径包括在心理应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有( )

A.应激是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B.应激是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

C.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精神病的过程

D.应激是个体的认知、应对等一系列衤介活动的过程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确切的是( )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3.关于目前的心理应激研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的集合概念

B.应激理论为心理病因学提供一种认识思.路

C.某些现代人类不良行为与心理应激密切有关

D.应激是一种社会科学方面的宏观研究

4.关于生活事件的概念,正确的叙述是( )

A.即应激刺激物

B.即应激源

C.即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D.即生活变故

5.以下属于心理应激刺激(应激源)的是( )

A.受奖

B.工作负担过重

C.吸烟

D.失眠

6.在生活事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面,正确的叙述是( )

A.负性生活事件与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正性事件

B.生活事件因素与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其他应激因素

C.在SRRS中,家庭不幸事件与健康的相关程度应高于经济事件

D.自我评分生活事件量表分与健康的相关程度高于客观评分生活事件量表分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应激反应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应激反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动力

C.应激反应是保持健康的条件

D.应激反应是人格和行为健全的促进因素

8.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之间的联系环节包括:( )

A.心身反应

B.心身症状

C.心身二元论

D.心身中介机制

9.关于应激行为反应,正确的描述是( )

A.以应激的心理反应为背景

B.是个体的一种行为应对策略

C.是顺应环境的需要

D.对健康始终是有害的

10.非特应系统(ergotropic system)功能增强,包括( )

A.心理警觉度提高

B.骨骼肌张力增强

C.交感神经激活

D.肝糖原合成加强

11. 下面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中,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进行着双向调节

B.心理应激降低免疫功能

C.慢性应激通过过多分泌皮质激素而抑制免疫功能

D.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是肿瘤心理病因学关注的对象

12.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下面选项描述正确的是( )

A.初级评价是估计事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

B.初级评价事件与己无关,则不再出现次级评价

C.次级评价是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

D.次级评价事件是不可改变的,往往采用问题关注应对

13.关于应对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对的涵义是多维度的

B.应对与多种应激因素有相关性

C.应对保护个体免受应激损害的作用

D.应对活动涉及应激全过程

三.名词解释

1. 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2. 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3. 生活事件(应激源) (life events)

4. 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

5. 正性生活事件( positive events)

6. 生活变化单位(Iife change units, LCU)

7.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

8. 焦虑(anxiety)

9. 退化(regression)

10. 无助(helplessness)

11. 认知评价( evaluation )

12. 应对(coping)

13.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14. 否认(denial)

15.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16.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

17. 转换( conversion )

18.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四.简答简述题

1. 简述社会支持在保护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

2. 简述减少心理应激对个体损害的主要策略。

3. 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主要途径。

4.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5. 简述心理应激的主要心身反应。

6. 简述易感应激人格特征倾向。

五.论述题

1. 试述应对概念的多维性。

2. 试述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

3. 试述如何指导应对。

4. 试述心理应激的多因素交互作用。

5. 试述“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系统”的理论对医学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

6. 试述人格特征通过哪些途径在应激和心身疾病中起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A

5.B

6.A

7.B

8.B

9.A l0.A 11.C 12.B 13.A 14.C 15.A 16.A 17.A 18.B 19.A 20.D 21.B 22.B 23.C 24.B 25.A 26.D 27.B 28.B 29.C 30.C 31.D 32.A 33.C 34.A 35.C 36.D 37.D 38.B 39.D 40.C 41.D 42.A 43.D 4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BC

4.ABD

5.ABD

6.ACD

7.ABD

8.ABD

9.ABC 10.ABC 11.ACD 12.ABC 13.ABD

三.名词解释

1.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适应的过程

3.生活事件(life events):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应激刺激。

4.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5.正性生活事件( positive events):指个人认为可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愉快事件。

6.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7.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8.焦虑(anxiety):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9.退化(regression):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10.无助(helplessness):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通常是在经过反复应对无效,对应激情境无法控制时产生。

11.认知评价( evaluation )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12.应对(coping):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3.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起到了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

14.否认(denial)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否认通常是无意识的。

15.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16.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态度、情绪、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个体难于抉择,因而体验着不安、痛苦的心理紧张状态。

17.转换(conversion ):指将内心冲突或情绪躯体化的潜意识机制,可能的解释为应激时心理矛盾、内心冲突通过转换成为功能性躯体症状,借此摆脱心理上的痛苦。

1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遭受强烈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持续性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应激体验,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持续性的回避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多与应激生活事件和个体的易感性有关。

四.简答简述题

1.社会支持在保护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有:

(1)缓冲作用假说:该假说认为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

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2)独立作用假说:该假说认为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

2.减少心理应激对个体损害的主要策略有:

(1)控制或回避应激源。

(2)改变认知评价。

(3)改善社会支持。

(4)应对指导。

(5)松弛训练等。

3.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主要途径有:

(1)心理一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功能增高,而与之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2)心理一神经一内分泌中介机制通过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

(3)心理一神经一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4.Vaillant将防御机制分为四种类型:

(1)自恋型:又称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婴幼儿时期的孩童只表现自己爱恋自己

所以常常采用,正常人多为暂时采用,而在精神病人常被极端地采用故又称为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外射等。

(2)神经症型:少儿时期得到充分采用,成年人也常采用,但在神经症病人常被极端采用故以此命名。包括合理化、反向作用、转移、隔离等。

(3)不成熟型:多发生于幼儿期,但也被成年人采用。包括退化、幻想、内射等。

(4)成熟型:出现较晚,是一些较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成年人常采用。包括幽默、升华、压抑等。

5.心理应激的主要心身反应有:

(1)情绪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

(2)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3)生理反应,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途径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

6.易感应激人格特征倾向有;

(1)思维上的刻板倾向。

(2)评价上的缺陷倾向。

(3)情绪上的焦虑倾向。

(4)行为上的逃避倾向。

(5)社交上的封闭倾向。

(6)内心多冲突倾向。

(7)选择与决策的艰难倾向。

五.论述题

1.应对概念的多维性有:

(1)从应激过程来看,应对活动涉及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心身反应各个环节,从这一角度所进行的应对研究曾称为过程研究。

(2)从主体的活动角度看,应对活动涉及个体的心理、行为和躯体活动。

(3)从应对的指向性看,有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

(4)从应对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来看,可能存在积极的应对和消极的应对。

(5)从应对策略与个性的关系来看,可能存在应对风格(coping styles)或特质应对。以特质应对的理念进行的应对研究曾称为特质研究。

(6)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还可以有相对“狭义”的应对研究,例如病人对于疾病的应对策略、心肌梗死病人的“否认”应对策略,以及与个性有关的特质应对方式。

2.影响应激反应严重程度的因素有:

(1)生活事件。

(2)认知评价。

(3)应对和心理防御。

⑷社会支持。

(5)个性特点等。

3.指导应对方法:

(1)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清除应激源。

(2)指导个体进行“再评价”的应对,使之改变认知评价,例如换一个角度去认识生活事件,以减轻应激反应。

(3)提供或帮助寻求社会支持,即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

(4)分散注意,即采用“转移”的应对方式,例如指导个体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解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5)指导个体进行一定的放松训练,即“松弛”应对。

(6)催眠、暗示、运动,甚至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等方法,也可被看成是应对干预手段。

4.心理应激的多因素交互作用有:

(1)心理应激的定义: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该定义强调,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始终起关键性的作用。

(3)心理应激的多因素性。无论从诸如应激源、应激反应、应激过程的影响因素等任何一方面,作为一个多因素的集合概念,心理应激皆包括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反应及其他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4)心理应激的多因素交互作用。应激所涉及的各种有关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关系。例如不同质的生活事件,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不同的评价结果又趋向于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和反过来影响生活事件本身。(可继续发挥)

5.心理应激影响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的主要途径:

(1)整合应激心理生理反应的中枢神经两大主要系统:一是下丘脑的室旁核—促皮质素释放( PVN-CRH)系统;另一系统是低位脑干以蓝班为主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及以交感神经为主的自主神经系统( LC-NE/交感系统)。

(2)应激与自主神经反应是通过两个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神经生物系统的动

态平衡,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与躯体内脏功能,即非特异反应系统和向营养系统。

(3)应激的内分泌代谢反应通过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三类调节系统,即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和性腺轴。

(4)应激的免疫系统反应主要通过三条途径相联系,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的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以及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的双向直接联系。

6.试述人格特征通过哪些途径在应激和心身发病中起作用

(1)个体的易感应激人格类型、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2)人格影响对生物、心理社会刺激物的认知评价,决定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

(3)人格影响个体对外环境刺激、挑战、竞争的应对方式、适应能力及其效果。

(4)人格影响个体同他人的人际关系,决定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和利用度。

(5)人格遗传素质与应激心理生理反应性的形成

CopyRigh ? 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