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的通知

皖政〔2011〕10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服务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又承担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抢抓机遇,营造环境,全力推

进我省服务业大发展。

《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未来五年我省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制定全省服务业行业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地方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范围是指能够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服务业。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服务业增加值将近翻一番,为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量不断提高。服务业稳步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4193.7亿元,是2005年的1.96倍,年均增长10.8%。

——结构逐步优化。金融、商务服务业、房地产、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长21.4%、17.6%、11.7%、31.2%、30.1%。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改造提升步伐加快。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创意会展、数字媒体、动漫网游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投资快速增长。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08万亿元,年均增长32.9 %。2010年我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6010.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50.7%。

——企业加速成长。服务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知名服务业企业。徽商集团等13家企业进入“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分别位列出版发行类前两名。徽商银行成功实现增资扩股,成为一家跨省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言技术,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言技术提供商。安得物流成为我省首家国家5A级物流企业,芜湖方特取得3年接待600万人次的优异成绩。

——开放水平提升。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5年的1.9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7亿美元,年均增长45.1%。2010年,我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近4倍。建筑、旅游、运输、文化、金融等行业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合肥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模初现。“安徽制造”的

动漫产品出口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明显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102.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49.9万人,提高了5.8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多增加从业人员115万人,服务业成为扩大就业的最主要领域。

尽管我省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相比,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一是总量偏小。2010年,我省服务业比重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总量仅为全国的2.42%、广东的20.4%、江苏的24.9%、湖南的66.3%。二是结构不优。我省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有些可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服务行业仍被当作事业来发展,有些行业市场准入障碍依然较多,竞争力度不够。四是行业管理分散,行业统筹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五是诚信环境有待完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注:表中增加值(文化产业除外)的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表中…?表示累计数。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大发展和上水平的战略机遇期,服务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有利环境。

——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期。“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均GDP将进入3000-5000美元阶段,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由40%向50%跨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业需求进入加速扩张阶段。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性服务业提出新需求,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

业来缓解。正在加快建设的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省具备了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基础与条件,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

——服务业转移加速带来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推进,世界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分工体系重建,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已成为继全球范围制造业转移之后的又一浪潮。服务业跨国投资和业务外包开始出现加速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加速中西部转移,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正着力打造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我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节点,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这将为我省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带来难得机遇。

——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十二五”时期,国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未来几年,国家将不断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我省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服务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同时应清醒认识到,我省推进服务业大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

战和制约。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科技含量不高;大企业大集团不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产业链偏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受限;高端服务业人才缺乏等。特别是在当前,发达省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占有明显优势,我省服务业又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加快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导向,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实行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构建功能完备、布局合

理、服务高效、供给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我省经济全面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打破行业垄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培育市场需求,鼓励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结构调整。以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转型与升级,加快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深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创新管理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为服务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引导产业融合。引导制造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形成产前和产后高效配套的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业科技水平,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服务业。

——实施重点突破。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突出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发展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规模扩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合肥、芜湖等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尤其合肥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就业增加。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达到188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42 %。

——结构优化。力争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业、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

——体制创新。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投融资、对外开放、土地和税费政策,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健全服务业工作机制。

——载体建设。完成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10个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10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100家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5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50件安徽省著名商标企业,创建60个服务业安徽品牌和80个

服务标准化示范企业。

注:表中增加值(文化产业除外)的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表中…?表示累计数。

第三章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功能齐全、带动性强、协调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合肥物流圈、沿淮物流产业带三大物流区域,将合、芜(湖)马(鞍山)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建设蚌埠、安庆、阜阳等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宣城、池州、滁州、巢湖、六安五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支持其他城市建设物流基地。促进外向型经济物流发展,拓展合肥、芜湖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争取设立合肥、芜湖综合保税区。支持沿江、淮河流域外贸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协调解决好跨省、跨地区的转通关,加快通关速度。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制订和推广,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先进经营理念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重要的物流枢纽或物流节点规划和建设一批物流基地。建设以冶金产业为特色的马鞍山物流中心、铜陵物流中心,建设以能源和重化工产品为特色的两淮物流中心,建设以农副产品及其

加工品为特色的阜阳、宿州、滁州物流中心,建设以中药材原料及医药产品为特色的亳州物流中心,建设以文化旅游商品为特色的黄山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要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到2015年,我省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下降1个百分点,基本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金融服务业。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拓展银行业,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在我省发展。支持徽商银行做大做强,壮大证券、期货、信托、汽车金融、财务公司、担保、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华安期货、徽商期货、安粮期货、国元信托、国元农险等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推进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并购重组,积极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引进和开发新型金融衍生产品,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再担保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推进我省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全国“新三板”扩大试点,发展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加强与天津、上海、深圳等股权产权交易机构合作,支持省内股

权产权交易机构发展,为非上市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融资服务。支持省内设立期货交割库,重点推进马鞍山钢材期货交割库建设。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我省注册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投资基金、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的联系。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推动合肥加快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支持芜湖建成皖江区域金融中心。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支持保险法人机构落户安徽,拓宽保险业服务领域,扩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健康和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强保险业综合实力。到2015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境内外上市公司增加到130家以上,保险业保费比2010年翻一番,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500亿元,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咨询、广告、法律、会展、调查、就业和人力资本中介、经纪代理等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评估、检测等服务业。探索建立商务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搭建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行业服务标准,规范市场运行秩序。释放商务服务有效需求,引导党政机关和企业外包商务服务业。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企业进入我省。培育商务楼宇经济,打造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提高本土

商务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本土商务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促进广告业加快发展,提升广告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形成1-3个年营业额超10亿元的广告综合服务和传播集团,以及一批年营业额超亿元的专业化强、特长突出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到2015年,我省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及产业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服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发展,培育第三方工业设计机构,形成一批研发服务业集群。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需求,建设一批专业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仪器、数据、文献共享和专业技术服务。推动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的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和增值服务能力。培育和支持创业服务新业态的发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专业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成长企业群体和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提升科技咨询业信息化水平,增强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继续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做强一批国家

级、省级工程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具有区域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科技风险投资、科技信息、技术交易、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技术平台。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市场培育,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合理降低兴办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人员等门槛。改善科技服务业投融资环境,鼓励企业投资、个人集资、引资等多种方式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到2015年,我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基本建立健全的科技服务业体系。

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电信服务、专业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平。重点支持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软件外包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我省基础地理、人口、医疗、金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在我省建立专业化的数据后台和商务信息中心。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我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达到290亿元,建成一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业集聚

区,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节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文化服务业。做大做强龙头文化企业,鼓励优势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进安徽报业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项目,促进形成一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健全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参与我省文化建设,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加强与国外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合作,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积极推进版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等出口,不断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3-5家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的文化企业和5家以上上市公司,建设3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商贸服务业。完善城市商贸服务功能,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大型精品百货购物、大型超市,

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便利店、餐饮服务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建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体系。推动现代流通方式、营销理念在商贸流通业中广泛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推进网络市场和实体市场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规划建设一批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中心、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畅通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推进大众化、特色化、连锁型餐饮及酒店服务业发展,加快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到2015年,我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旅游业。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振兴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建设面向长三角、联动武汉城市群、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设以商务会展、科教人文、都市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皖北旅游区发展,着力建设区域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以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现代旅游业,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和自助旅游,鼓励发展旅游新业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把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

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进一步融合,做好综合开发。积极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主动参与长三角旅游合作。支持旅游企业集约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到2015年,我省接待入境游客力争达到50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力争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房地产业。积极引导合理住房消费,优化供给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与民生、经济相协调。完善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住宅,积极推进商业、旅游、工业、科技等房地产开发。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提高房地产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经纪、评估、金融等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物业管理体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年,我省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100 亿元,新增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及各类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72万套,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90%。

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家教服务和病患陪护等业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等

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机构。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壮大家庭服务市场。实施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立各市统一的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加大品牌培育工作,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家庭服务企业。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引导大型商业企业、家庭服务机构到社区设立各类便民站点。支持为社区家庭提供购物、餐饮、家政、维修、送货、护理等便利服务的业态。鼓励家庭服务机构与社区管理机构加强合作,扶持社区内家庭服务场所建设。加快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大家庭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将家庭服务业纳入中央和地方民生工程资金扶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大力培养家庭服务人才,把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补贴政策,并逐步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市场监管,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积极宣传家政知识,启迪公众家政意识、提高公众家政素质。到2015年,培育120家优秀家庭服务企业,建设50个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占到20%以上,家庭服务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家庭服务消费需求满足率达到80%以上,家庭服务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

第三节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服务外包。整合服务外包资源,积极承接软件开发、数据共

享、呼叫中心、财会核算、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动漫游戏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为重点的离岸外包业务。推进国内服务业与国际规则接轨,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差异化的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着力建设先进的技术开发平台、服务外包信息和交流合作平台、公共资源库、高速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服务配套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护,逐步完善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促进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到2015年,我省服务外包产值达到15亿美元,服务外包企业超过500家,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会展经济。整合会展资源,完善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奥林匹克中心、芜湖国际会展中心、黄山雨润会展中心及大型体育场馆等会展设施建设。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博览会、中国(马鞍山博望)刃模具暨博览会等为平台,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会展品牌。进一步提高会展接待和承载能力,延长会展产业链条,形成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会展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会展企业,提升会展竞争力。建立健全会展评价体系,促进会展质量提升。加强与国际会展业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会展中心城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提升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部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市加快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北岸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必然选择。为指导我市“十二五”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增强我市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特制定《平湖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我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 2011-2015年。 一、发展背景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 1、总量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加 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1亿元,同比增长1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7%,“十一五”年均增长14%,实现了总量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比2005年的29.3%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7.6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达46.9%;服务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末的6.7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11.9万人,占比从24%提高到24.8%。 2、投资不断加大、质量不断提升 2010年,不含嘉兴港区,服务业投资完成53.3亿元,比2005年增长98.1%,“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237个,累计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张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

家港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前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注意相关语句通顺) 通过对家港市服务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充分对周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分析,确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研究和总结政府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当地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和地区部产业的各种联系,定位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大致方针;借鉴国外和国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合适的专业分析模型预测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家港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策略,地区性的重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带动家港市服务业的长效持续的发展,促

进家港市城市整体性发展。 1.1.2研究的意义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该区域的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长三角地区纵向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分工并行、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局面正逐步形成。面对这样的态势,家港市必须准确定位,捕捉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及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转移,实现与大都市地区服务业互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快速构建家港服务业经济,提升家港在南各县级市中地位。 本次家港的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业专项规划,主要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方针,使家港市经济的持续有力的发展,解决当前服务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年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模式。 1.1.3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对家港市服务业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搜集分析家港市服务业目前发展状况的相关资料; 2.参考文献法:查阅期刊、杂志、报刊、著作、网络等相关资料,借鉴国际、国服务业发展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家港市服务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总体发展战略; 3.比较研究法:主要是针对服务业规划的联系和区别的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归纳有关信息。比较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为解决当前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4.个案分析法:对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服务业规划方案进行个案分析研究,从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 序言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是依照《中共无锡市委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 规划编制的政策依据是: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进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进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6月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服务业提速打算》以及2011年8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无锡市领先差不多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打算》等有关文件精神。 《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进展规划》要紧分析“十二五”期间无锡服务业进展面临的形势、进展目标、进展任务、空间布

局及政策措施,是无锡以后五年服务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营造服务业进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编制实施服务业进展规划及相关重点领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进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无锡服务业呈现健康快速进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我市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型经济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服务业贡献程度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无锡服务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从1055.74亿元提高到2479.57亿元,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由37.8%提高到42.8%,上升5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DOC 34页)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总则 (2)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重点 (2) (三)规划依据 (2) (四)规划原则 (2)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4)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二)面临的挑战 (7)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目标 (9) (三)总体思路 (10) (四)发展指标 (10) 四、重点任务 (12) (一)优先发展民生品质商业 (12) (二)大力发展特色时尚商业 (14) (三)积极推进现代引擎商业 (16) (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8) (五)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20) 五、优化布局 (22) (一)提升三大标志性商业中心 (22) (二)发展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22) (三)建设宜居型社区商业 (25) 六、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26) (二)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环境 (26) (三)加强商业建设的引导 (26) (四)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相关扶持政策 (27)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咨询、教育等社会组织作用 (27) (六)加强行业基础调查研究和规划动态评估工作 (27)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重要时期。商业服务业作为维系民生的重要行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柱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 适应“十二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适应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变化趋势,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服务于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商业服务业内涵式发展,将通过全面、系统、规范建设,构建面向未来,与城市经济运行系统相协调的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系统,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北京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规划适用领域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典当、拍卖、租赁等特殊流通业。 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合肥市十二五家电产业研究

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我国家电业基本情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约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成熟产业,冰箱、冰柜的规模超过6000万台,洗衣机的规模超过5000万台,空调器的规模超过4500万台,彩电的规模超过9500万台,主要产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产区、长江三角洲产区、环渤海产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产区。 2、我市家电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向合肥聚集,合肥的家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超过120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20%. 全市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0.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3.85亿元,同比增长29.7%。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海尔、格力、三洋),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

凌),已经形成了以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家电科研、商贸和配套件生产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系列家电,主要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等大家电产品和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吸尘器、太阳能产品等小家电以及电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平板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家电产业还表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合肥家电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18年家电产业生产电冰箱1805.73万台,洗衣机1251.98万台,空调器861.3万台,彩电305.17万台,家用冷柜105.21万台,微波炉31.6万台。“四大件”产量超过了国内另外两个家电城市顺德和青岛,合肥家电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增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2)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合肥除了本土的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品牌企业外,又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品牌集中度高,产品品种之多在国内罕见。随着合肥家电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为之配套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售后服务}鹤壁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近年来,鹤壁市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已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96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12.4%左右;2010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8%。 图1鹤壁市服务业增加值和增速变化时间序列 (注:2000—2005年数据为公报数据,2006—2010年数据为市统计局修订后数据)图22010年鹤壁市三次产业结构 税收贡献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已经成为鹤壁市税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至2010年期间,服务业税收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5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45亿元,占总税收的比重由2005年的22.8%提高到2010年的33.3%;服务业税收年均增速高达30.5%,高于全市总税收年均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鹤壁市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经过科学规划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和中介等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0年,鹤壁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完成6.55亿元、25.38亿元、6.45亿元、7.7亿元、4.05亿元和26.83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5%、33%、8.4%、10%、5.3%、34.8%。

图32010年鹤壁市服务业内部结构 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省率先实行了行政审批(许可)“两集中、三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组建,农商行组建工作积极推进,成立各种担保机构27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多名,并通过各类高层次人才兼职、担任顾问、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人才柔性流动的方式为鹤壁提供智力服务。 (二)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也是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服务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石武高铁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壶台公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即长-鹤-泰铁路横穿东西,已成为豫北“十”字交通中心。距郑州国际机场130公里,可以就近与郑州共享航空港。距天津港口500公里,通过无水港的建设,产品可直通海外市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贸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完善。鹤壁市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城市道路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利用充分等突出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展和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变革,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创新突破、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信息化发展规划(2O11-2015)》和《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28.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日益明显,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已具备再上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是2005年的3.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0.2%提高到2010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新兴网络软件和应用服务快速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突出,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0年,广东、北京、江苏、山东、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和四川9个省市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的87%。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下简称软件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大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在“核高基”国家科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88.27亿元、222.11亿元、228.9亿元、281.98亿元,327.37亿元(见附图)。京东方、鑫昊PDP、赛维LDK、海润光伏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性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新项目总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共完成投资500亿元。涌现出四创科技、美亚光电、科大讯飞等一大批产值超过亿元、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本地电子信息企业。 “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柱状图 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现由单一向多

元结构的转变,呈现多媒体、信息家电、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PDP屏、液晶显示、雷达等制造产品规模化、多样化;二是软件、系统集成、外包服务产值逐年增加,软件产品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在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煤矿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动漫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产生了语音芯片、多功能移动终端、国产数据库、智能交通监控、数字化色选机等一大批有技术水平、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语音产业园、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已初步形成;经开区以微电子设计、封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日趋完善;随着TFT -LCD6代线、PDP、玻璃基板、LED等项目建成量产,新站区“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共有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种信息显示、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有4项课题(其中:牵头课题1项、联合课题3项)列入国家“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重大专项。共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型及试点企业5家,量子通信、智能交通、汽车电子、雷达、集成电路设备等领域自主创新成果突出,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昌平区十二五时期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

昌平区“十二五”时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商务委员会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8.3亿元(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计算),在10个远郊区县和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排名第三位;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2倍多,年均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高于5个城市发展新区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 (二)行业、业态结构日趋健全完善 批发零售业已有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和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汽车、建材家居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市场;餐饮业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特色的餐饮网点大量出现;居民生活服务业中的洗染、照相、修理、洗浴、美容美发、再生资源回收等网点有所增加;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达到380多家,实现了千人以上大村全面覆盖;现代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三)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 商业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2010年,全区商业服务业(含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下同)实现增加值55.3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7%。2010年,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税收30.9亿元,比2005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4%,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1.7%,占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36%。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商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及税收均居首位。 昌平区商业服务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商业服务业发展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健全完善,规划落实缺乏有效保障,资源配置、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商业经营定位差异不明显,整体经营层次偏低,特别是缺少高端零售商和商品品牌;部分企业经营效率低、经济效益低、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十二五”时期及以后逐步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