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2014年,全省高校认真落实《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把握国家扩大开放良机,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又有了新的提高。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学生国际化状况

1.招收外国留学生状况

2014年,高校外国留学生总数已达23817人,与上年相比增长13.5%。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硕博授权高校,占全省外国留学生总数的89.8%。其他本科院校占4.5%;高职高专院校占5.7%。

外国留学生总数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到2.29%,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外国留学生留学时间分布:浙江高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以三个月以上的长期留学生为主,数量达19334人,占留学生总数的81.2%;其中硕博授权高校的长期留学生17254人,占该类高校留学生总数的80.7%;其他本科院校的长期留学生815人,占该类高校留学生总数的76.2%;高职高专院校的长期留学生1265人,占该类高校留学生总数的93.3%。与上年相比,所有层次高校的长期留学生人数都有所增长,其中,其他本科院校的长期留学生规模增长最为明显。

——外国留学生留学类型和层次分布:2014年,浙江高校长期留学生的类型和层次发生较大变化,结构进一步优化。语言类留学生的比例进一步降低,硕博授权高校的长期留学生中,语言类留学生占26.7%,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的语言类留学生占16.1%,比上年下降44.8个百分点;其他本科院校的长期留学生仍以语言生为主(占65.0%)。

学历留学生继续快速增长,2014年,学历留学生总数达9351人,比上年增加1902人,增长25.5%;学历留学生占长期留学生的比例达到48.4%,与上年相比增加4.3个百分点。学历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硕博授权高校,该类高校的学历留学生占全省学历留学生总数的99.0%。学历留学生仍以本科为主,本科层次的学历留学生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78.61%。研究生层次的学历留学生数保持增长,其中硕士留学生1468人,比上年增加257人,增长21.22%;博士留学生496人,比上年增加53人,增长11.96%。

——外国留学生接受学校分布:在全省108所高校中(含独立学院和筹建院校),40所拥有留学生。在本次调查的78所高校中,21所硕博授权高校都有留学生,12所其他本科院校中9所拥有留学生,4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2所拥有留学生。

——生源地分布:全省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来自171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164个国家和地区),生源地分布较广,留学生的前5大生源国分别为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英国。在被调查的78所高校中,有28所高校接纳了来自10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

2.学生出国交流情况

2014年,浙江省高校派出的交流生总数7369人,比上年增长9.5%;交换生总数4862人,比上年增长7.7%;学位生总数1391人,比上年减少3.9%。其中,硕博授权高校派出的交流生5647人,交换生3601人,两者占该类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5%,与上年持平;其他本科院校派出的交流生629人,交换生817人,占该类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0%,与上年相比提高0.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派出的交流生1093人,交换生444人,占该类高校在校生总数的0.4%,与上年持平。

2014年,浙江省高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总数低于当年的外国留学生总数。浙江省高校派出的交流生、交换生和学位生总数(13622人)相当外国留学生总数(23817人)的57.2%。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情况

(1)聘用外国文教专家和境外高层次兼任教师情况

2014年,在被调查的78所高校中有61所聘用了各类外国文教专家1514人,比上年增加235人,增长幅度为18.4%。外国文教专家占全省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3.2%,其中,硕博授权高校聘用外国文教专家1174 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7%;其他本科高校聘用外国文教专家173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3%;高职高专院校聘用外国文教专家167 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1%。

高校聘用的外国文教专家以专业类为主,占总数的67.7%,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专业类外国文教专家中长期聘任的高职称、高学历专家占半数左右。

2014年浙江省高校聘用的外国文教专家和境外高层次兼任教师集中在硕博

授权高校,该类高校聘用的外国文教专家占全省高校聘用总数的77.5%,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外国文教专家约有95%集中在硕博授权高校。

(2)聘用留学归国人员情况

2014年,浙江省高校共聘用留学归国人员3566人,比上年增长4.3%;留学归国人员占全省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7.5%,与上年持平。留学归国人员有64.4%就职于硕博授予权高校,15.9%就职于其他本科院校,19.8%就职于高职高专院校。浙江省78所高校中72所拥有留学归国人员。

(3)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三个月以上情况

浙江省高校教师出国进修、访学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硕博授权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2014年,全省高校教师出国进修、访学三个月以上者1270人,比上年增长35.8%。截止2014年底,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中曾出国进修、访学三个月以上者已达84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93%。其中,硕博授权高校出国进修、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共7698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0.8%;其他本科院校教师出国进修三个月以上教师共531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7.0%;高职高专院校出国进修三个月以上教师共264人,占该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中1.8%。过半数出国(境)进修、访学三个月以上的教师具备高级职称(67.4%)和博士学位(64.6%)。

(4)专任教师参加国际交流情况

2014年,全省高校共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5464人次,比上年减少3.0%。其中,考察访问495人次,比上年减少10.2%;参加国际会议2103人次,比上年减少1.7%;合作研究1213人次,比上年增长49.9%;参加短期

培训或进修1087人次,比上年减少1.3%;其他交流566 人次,比上年减少45.2%。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中,派出专任教师参与合作研究的人数持续三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14年,全省高校接待国外教师来访4833人次,比上年减少5.0%。2014年,考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以及其他交流的派出和接待人数主要集中在硕博授权高校,该类高校派出和接待人数均超过全省总数的70%。(三)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情况

1.全外语课程与双语课程建设

2014年,78所浙江省高校中有57所高校至少开设了1门全外语课程,有58所高校至少开设了1门双语课程。当年全省高校共开设全外语课程2725 门,比上年增长6.4%,占全省高校当年开课总门数的3.4%;共开设双语课程2351门,比上年增长17.43%,占全省高校当年开课总门数的2.9%。硕博授权高校开设全外语和双语课程的比例最高,其他本科院校次之,高职高专院校排在末位。

2.教学国际化

2014年,课程与教学国际化受到更多高校重视,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提升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程度,如派遣教师出国学习同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引进国外教师开设课程,组织海外名师为学生提供各种专题的系列讲座,与海外名校合作建设联合课程,选择部分课程和教学方案组织国际论证,加强国际原版教材引进力度,选择部分专业整体引进国际同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尝试开展教学国际评估,开展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多渠道开展境外暑期课程项目,引进国外名校或组织国际校区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浙江不少高校的教学生态正在逐步优化。

(四)国际合作情况

1.合作协议情况

2014年,全省高校新增国际合作协议592项,比上年增长17.9%。其中,教学类合作协议501项,比上年增长18.7%;科研类合作协议66项,比上年减少17.3%。

各高校的国外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2014年底,全省有31所高校的国际合作拓展到10个以上国家。其中,浙江师范大学与52个国家的有关机构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是全省合作国家最多的高校,其次是浙江工业大学(44个国家),宁波大学排第三(43个国家)。合作机构数量最多的三所大学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176个)、浙江大学(162个)和宁波大学(112个)。浙江大学是全省合作学校(162所)最多的大学,其次是浙江师范大学(152所),宁波大学排第三(108所)。

2.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及国(境)外资助科研项目情况

2014 年,浙江高校新增国际合作科研平台40个,其中,长期平台(合作期限≥3年)31个,与2013年相比,尽管增速在减缓,但是这两类指标的总数近年来稳步增长。截止2014年底,全省27所高校建立了211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其中长期科研平台172个,有26所高校1509名教师参与其中。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主要集中在17所硕博授权高校,一共191个,参与教师1255人;4所其他本科院校拥有8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参与教师79人;6所高职高专院校拥有12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参与教师175人。

2014年,19所高校(上年16所)获得国(境)外资助科研项目134项,

比上年减少56.4%,但获得国(境)外资助科研经费有所增加,达2070.7万美元(经换算),比上年增长33.8%。

3.主办或承办国际(区域)学术会议情况

2014年,全省高校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80场,比上年增加1场。其中硕博授权高校主办或承办163场,占90.6%;其他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主办或承办17场,占9.4%。

4.中外合作办学情况

2014年,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重大突破。据《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信息一览表》统计,全省高校共有7所经批准设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上年的3所翻了一倍多;共有43所高校(上年33所)经批准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硕博授权高校49项,其他本科院校5项,高职高专院校51项;项目总数达105个(上年91个);另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3所独立学院举办了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与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复,成为我省高校首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全省高校尚未在境外设立经过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孔子学院新增了3所。截止2014年底,我省有12所高校在17个国家共建了21所孔子学院。(五)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指标达成情况截止2014年底,浙江省高校在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共建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3项指标上已超过2015年规划目标;硕博授权高校在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等

三项指标上已超过2015年规划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在外派交换生和交流生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这两指标上已超过2015年规划目标。其他本科院校在外派交换生和交流生百分比这一指标上已超过2015年规划目标。

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国际合作科研平台、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共建孔子学院数、外派交换生和交流生百分比等六项指标推进情况较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略有进展,其余指标离2015年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表1 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达成情况(= 1 \* ROMAN I)

指标(校均数) 2008年2014年2015年规划指标2020年规划指标硕博授

权院校

其他本

科院校

高职高

专院校

硕博授

权院校

其他

本科

院校

高职高

专院校

硕博授

权院校

其他

本科

院校

高职高

专院校

硕博

授权

院校

其他

本科

院校

高职高

专院校

外国留学生百分比* 0.86% 2.29% 2% 4%

1.6% 0.6% 0.1% 5.9% 0.7% 0.4% 4.5% 1.3% 0.2% 8.6% 3% 0.4%

外派交

换生

(含学

位生)、

交流生

百分比

0.9% 0.6% 0.1% 2.8% 1.1% 0.5% 4% 1% 0.3% 8% 2% 0.5%

外国文

教专家

百分比

4.5% 3.9% 1.1% 4.7% 2.3% 1.1% 8% 4% 2% 10% 5% 3%

专任教

师访学

三个月

以上人

员百分

20.0% 11.2% 4.1% 30.8% 7.0% 1.8% 30% 18% 6% 40% 25% 8%

4.3% 1.6% 2% 7.9% 3.4%

5.8% 6% 4% 3% 12% 8% 6%

全外语

和双语

授课课

程比例

2.8 0.7 0.7 2.3 0.4 1.1 4 2 2.6 6 3 3

中外合

作办学

项目*

15.4 1.6 0.4 10 1.1 0.2 22 3 0.5 25 5 1

国际学

术会议

(主办

或承

办)

2 1.1 0.2 9.1 0.7 0.

3 5 2 0.5 9 3 0.6

国际合

作科研

平台

14.4 1.4 0.2 6 0.3 0.2 30 1.5 0.4 40 2 0.5

获得国

外或国

际组织

资助的

项目

注释:2008年为调查数据;2014年带*号栏的数据即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省厅数据,其余为调查数据。

表2 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达成情况(= 2 \* ROMAN II)

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共建孔子学院数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数2014年浙江省高校合计721 0

2015指标≥7 ≥15 ≥1

2020指标≥10 ≥20 ≥2

注释:本表数据均以2014年省厅数据为准。

二、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与普通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序

为了使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能较为清晰地了解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总体状况和高校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的表现,并使省内高校在今后相关工作中有所参照,本报告根据调研结果,以《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所列的12项国际化指标为依据,编制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

并对全省普通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和单项水平进行排序。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分别以2008年和本报告上一年度的数据为基数,编制这一指数旨在反映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变化,及各指标对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和贡献程度。现将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公布如下:

表3 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数

指标2014年指数值(2008年基数值100)2014年指数值(2013年基数值100)

硕博授权院校其他本科院

高职高专院

硕博授权院

其他本科院

高职高专院

共建孔子学院数700.0 233.3

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

构数

262.5 116.7

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数0 0

外国留学生百分比266.3 111.2

368.8 116.7 400.0 111.3 175.0 100.0

外派交换生、交流生百分比311.1 183.3 500.0 100.0 137.5 125.0

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104.4 59.0 100.0 120.5 100.0 100.0

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

百分比

154.0 62.5* 43.9* 193.7 129.6 163.6

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83.7 212.5 290.0 129.5 103.0 305.3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2.1 57.1 157.1 104.5 133.3 122.2

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64.9 68.8 50.0 104.2 137.5 100.0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455.0 63.6 150.0 98.9 175.0 300.0

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

41.7 21.4 100.0 41.4 300.0 66.7

注:*标注的“其他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的2014年指数值,均低于2008年的基数值是因为2008年数据申报时部分院校对该指标的不同解读而导致该指标基数值过高。

(二)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序

总体水平排序中各项指标的权重为:

外国留学生百分比0.13

外派交换生、交流生百分比0.13

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0.13

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0.07

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0.07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0.07

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0.07

国际合作科研平台0.07

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0.07

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0.07

共建孔子学院数量0.07

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0.05

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排序结果:

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国际化总体水平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综合得分

1 浙江大学61.07

2 宁波诺丁汉大学50.70

3 宁波大学29.63

4 浙江科技学院27.84

5 浙江师范大学25.68

6 浙江工业大学24.73

7 温州大学23.47

8 温州医科大学23.25

9 中国美术学院16.97

10 浙江理工大学15.70

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综合得分

1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15.21

2 浙江外国语学院7.45

3 宁波工程学院 5.61

4 浙江警察学院 3.95

5 湖州师范学院 2.96

6 浙江树人大学 2.80

7 嘉兴学院 2.78

8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2.36

9 丽水学院 1.89

10 宁波大红鹰学院 1.66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综合得分

1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8.38

2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4.45

3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14.18

4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11.84

5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1.38

6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9.35

7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7.95

8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69

8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4.69

10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4.36

三、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2014年,浙江省高校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原有基础较好的学校在逐步扩大交流与合作规模,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学校也在尝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使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应共同努力,不断化解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差距仍比较明显。在发达国家,不仅外国留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31个OECD国家国际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平均为6.9%),教师队伍中通常也有大量的外籍教师(美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外籍教师的比例达到4.4%)。在国内,浙江

高校2014年外国留学生的绝对规模居全国第五,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

1.总体趋势向好,但各项指标进展不够均衡。就“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看,总体上达标的仅5项(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课程比例、国际合作科研平台、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共建孔子学院数),其余指标完成得不够理想。令人欣慰的是,浙江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更加扎实,这为进一步推进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校际差距并无实质性改变。在浙江高校中,国际化态势较好的仍是硕博授权学校,这一层次的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既有较好的条件,也有较强的自觉性,各校都配备了较多的专职人员来推动这项工作;其他本科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略有起色,尤其在科研合作方面有较大的进展,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等数量都显著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校际分化仍非常明显,强的恒强,弱的举步维艰。

3.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高校自身的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水平高校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规模与质量;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对部分指标的完成情况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中外办学项目的政策环境已经从重量转向重质,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也限制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源的增长空间;财政经费使用和财务制度的规范化则使高校在参加公派出国

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受到约束。

(二)推进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交流力度,充分认识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1)通过宣传交流和制度规范纠正高校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的认识误区,使高校把国际化进程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出各具特色的国际化强校之路,充分发挥国际化在提升浙江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和浙江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2)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国战略的对接,加强与浙江经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协商模式,使高等学校成为浙江抓改革、促转型的核心成员,成为浙江技术、浙江资本、浙江文化走出国门的支撑力量。

2.强化问题导向,切实解决高校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浙江高校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的难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渠道不畅,首先表现为信息不畅,其次是通道受限。三是条件落后,主要表现为人才匮乏。

(1)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召开高等教育国际化座谈会,了解各高校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征求解决方案。并对这些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梳理,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解决。

(2)充分发挥浙江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民间社团的作用,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或经验交流,为高等学校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流和合作平台。

(3)组织帮扶活动,对师资和生源条件较差的学校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使这些学校逐步积累国际化条件和经验;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成效显著的学校,组织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3.加强顶层设计,盘活高等教育资源,引导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浙江省“十三五”教育规划应明确提出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任务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规划得以落实。

(2)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切实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工程建设。

(3)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试点范围,在做好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将杭州列为第二个试点城市。

(4)以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总体办学水平为依据,鼓励高校间实施托管、兼并、重组,盘活高等教育资源。

(5)设立“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有目标有计划地推进国际化进程,引导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步入高质高效发展轨道。

(6)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产教协同平台等各类平台建设,使全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反应更加灵敏、渠道更加畅通、资源更加丰富、服务更加有效。

(7)加强分类指导,应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开展国际化活动,减少盲目性,提高国际化对学校发展的贡献度。

(8)梳理、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制度保障。附录:浙江省普通高校部分单项国际化水平排序结果

1.浙江省普通高校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排序结果

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宁波诺丁汉大学13.79%

2 浙江大学12.40%

3 宁波大学11.62%

4 浙江科技学院9.34%

5 中国美术学院9.33%

6 浙江工业大学8.37%

7 浙江中医药大学7.59%

8 浙江师范大学 6.71%

9 浙江工商大学 6.59%

10 温州医科大学 6.30%

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9位位次学校名称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91%

2 宁波工程学院 1.50%

3 湖州师范学院0.91%

4 浙江外国语学院0.68%

5 嘉兴学院0.59%

6 浙江树人大学0.53%

7 浙江警察学院0.47%

8 台州学院0.36%

9 宁波大红鹰学院0.08%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外国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留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1.45%

2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0.94%

3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0.75%

4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0.72%

5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0.41%

6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0.32%

7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05%

8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0.04%

1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0.02%

2. 浙江省普通高校外派交流生、交换生、学位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排序结果

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外派交流生、交换生、学位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外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宁波诺丁汉大学15.33%

2 浙江大学 6.69%

3 浙江科技学院 4.63%

4 浙江理工大学 4.53%

5 浙江工业大学 2.78%

6 浙江海洋学院 2.76%

7 浙江工商大学 2.75%

8 浙江农林大学 2.09%

9 温州大学 2.03%

10 宁波大学 2.02%

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外派交流生、交换生、学位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外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3.85%

2 浙江外国语学院 2.68%

3 浙江警察学院 2.48%

4 宁波工程学院 2.01%

5 湖州师范学院 1.76%

6 浙江树人大学0.73%

7 嘉兴学院0.56%

8 宁波大红鹰学院0.28%

9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0.25%

10 丽水学院0.19%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外派交流生、交换生、学位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外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百分比

1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36.54%

2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3.36%

4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1.24%

5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1.05%

6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0.84%

7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0.82%

8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0.79%

9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0.66%

10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0.56%

3. 浙江省普通高校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排序结果

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

1 浙江大学90.28%

2 宁波诺丁汉大学64.19%

3 宁波大学37.32%

4 浙江理工大学28.42%

5 中国美术学院27.48%

6 温州大学26.57%

7 浙江工商大学26.44%

8 浙江师范大学25.40%

9 杭州师范大学24.85%

10 温州医科大学24.02%

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

1 浙江警察学院13.25%

2 浙江外国语学院12.04%

3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11.09%

4 宁波工程学院9.88%

5 湖州师范学院9.22%

6 嘉兴学院9.02%

7 衢州学院7.34%

8 浙江树人大学 5.28%

9 丽水学院 4.06%

10 台州学院 3.29%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前10位位次学校名称出国访学三个月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百分比

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8.67%

2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6.70%

3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5.26%

4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4.85%

5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15%

6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3.79%

7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3.56%

8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3.55%

9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54%

10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96%

4. 浙江省普通高校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排序结果

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

学项目数

1 浙江大学7

2 温州大学 6

3 浙江工业大学 5

3 宁波大学 5

5 浙江师范大学 3

5 浙江财经大学 3

5 浙江科技学院 3

8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海洋

学院、浙江传媒学院

2

浙江省其他本科院校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前4位

位次学校名称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

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

2 丽水学院 1

2 宁波工程学院 1

2 宁波大红鹰学院 1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前10位

位次学校名称经批准设立的中外

合作办学项目数

1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6

2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

2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4

4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3

4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

4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3

4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3

4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3

4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3

1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

装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

5. 浙江省普通高校共建孔子学院数排序结果

位次学校名称共建孔子学院数

1 浙江师范大学 5

2 浙江大学 3

3 宁波大学 2

3 浙江工业大学 2

3 浙江科技学院 2

3 温州医科大学 2

7 温州大学 1

7 杭州师范大学 1

7 浙江工商大学 1

7 浙江传媒学院 1

7 浙江农林大学 1

7 浙江外国语学院1

注:孔子学院总数为21个,其中1个为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大学合办。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研究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具有服务外交、促进教育交流合作与发展的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文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国际交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促进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还能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人力资本和缓解就业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还通过学生教师的国际化、科研交流合作、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等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作为一种服务外交的手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治方面还有助于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理解,扩大国际交往范围,建立新型政治伙伴关系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做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立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尽快推进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政府和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贡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几经曲折,在经历初创期、快速发展期、全面停滞期和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期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对于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来说依然不够成熟,面临的问题也依然众多,比如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依然有差距,国际知名度不高、留学生层次和结构构成差、地区分布不均匀等,这些都会使我国不能完全开发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收益,同时由于高等院校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在国际化进程的激烈竞争中没有优势,文化软实力

缺乏国际竞争力。鉴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局限,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国际化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基础,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 首先分析了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争论,在总结对比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之后,本文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并且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社会宏观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论上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应,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效应分为经济效应、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着重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时,通过将学生国际流动引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理论分析了学生国际流动对流出国和流入国总体的经济效应以及经 济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问题。结果发现,在一个简化为两国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整体来说是有益的。但是收益需要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国家是否受益于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由众多参数共同决定,主要包括留学生人数占比,留学归国人数占比等。模型中还分别论述了学生国际流动的短期水平效应和长期增长效应。短期的水平效应是指短期内收入可能会降低,但是长期来讲,还是会带来收益,比如,国外学生大量流向国内,对于东道国而言,首先要支付大量培养费用,会在短期内将低收入,但是因为长期增长效用的存在,在长期中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1.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认为是一种概念,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通常认为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内的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的理念。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生产力迅速的发展,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全球社会向一个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全球化进程伴随着15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出现,然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才真正地趋于成熟,并逐渐以成熟的态势和逼人的速度显著地在宏观上改变着世界格局。 实际上,全球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而并非是一个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在于通过自身的优势力量去跨越地理上的障碍,其中包括独立的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与一体化过程的增强。同时,这些超越了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国家又必须共同面对和克服在全球化过程中涌现的全球性问题,这就又使得全球化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全球化也属于一种认知工具,是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观察

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新视角、新背景与新框架。 而经济上的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提供服务、资本流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要前提与物质基础,为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指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理念和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或者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使之符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生活需求。例如,A公司生产一款口杯,在设计款式的同时,设计师把所有有需求的地区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融合到一起进行设计,把所有地区中的个性剔除,留其共性,从而生产出受不同地区喜爱的口杯。这就体现出了一种国际化生产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联系 经济全球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加速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地使世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逐渐扩大,也更加紧密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那么,不可避免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也日渐加强,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实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扩大的当今世界,知识在生产力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经济融合、知识流动也促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影响与分布。1985年莱维提出“全球化”概念来形容这一变化,尽管“全球化”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一些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变革。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与必然后,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面对这一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势在必行,然而面对中国的现状,我们有应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必须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要从思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切入,创造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要根据国情,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要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研究与行政组织中去,发挥推动、协调和组织的作用。同时,在规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保护、引进与输出以及短期应对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不可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尽快制定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规划。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当是一种各国文化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而不应是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的泛世界化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结果应当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全一致”。只要我们把握和利用好这一国际化发展趋势,一种各国文化教育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到来。 二、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必须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世界他国文化、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世界公民意识,同时加强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素质及管理经验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和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劳动力。首先,课程结构要国际化。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加具有国际化内

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重。例如,选择一些医学杂志上典型的统计误用问题(实验设计不当、统计方法选择错误、统计图表和相对数误用等),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统计学知识从其设计、统计分析方法选择和统计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全面评价。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上述考试的内容正是把学习、考试和应用融为一体的作法。同时,通过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建立标准题库和非主讲教师命题等有效措施,实现教考分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比重 课堂讨论对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益处。例如,将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实践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结合统计理论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内容纳入课堂讨论之中。针对其内容展开辩论、评价,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给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尽快巩固课堂教学 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综合判断和理解运用理论知识的素质,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而任课教学也能突破“写板书、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近五年我教研室数位教师在研究生班进行了这种尝试,同学收益匪浅,基本上摆脱了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的传统作法。例如选择一些适合教学的开题报告,请写报告的本人上讲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平时若提问:“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基本无人举手,但是围绕开题报告的课堂气氛却大不一样,同学们发言非常热烈,争先恐后,既谈试验设计的理论,又谈专业上的问题,采取此种教学的结果既完善了台上同学的开题报告涉及的设计方案,又使台下同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实际进行一次大融合,把原来脱节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还触动了平时不发言同学的思想,尤其是对那种单纯知识型的学生很有振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高淑贤 (新疆医科大学社科部)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指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当前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影响到教育,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要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在高等教育上,各国高校之间只有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沟通,才能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共同促进各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1在学科发展上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攻克“科学堡垒”。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学科领域不断地拓宽和加深,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既竞争又合作,互相促进。 31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战争、爱滋病等,单靠一国是无法解决的。处在科研攻关前沿的各国高校只有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才能找出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危机和困难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41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局面,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这也必须依靠交流与合作,才有可能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加速本国社会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与实施者是高校的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无法实现的。在当前先进国家的大学中,国际化战略的相当部分工作(尤其是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直接落到了教师身上。 1993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所作的调查中,有183所大学的90%回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凡是那些教师对国际化事务不感兴趣的学校,基本上都远离国际化的轨道。 二、高校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1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一个民族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使其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高校是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自然责无旁贷。一方面他们向本国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过出国进修学习、讲学、合作研究及对外国留学生教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宣传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族教育走向国际,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21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国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的重任。高校是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汇聚地,各种文化充斥其间,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选择、吸收引进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是本国学术、文化的精英,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够根据本国实际选择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将其融汇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充实更新,更有利于本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31高校教师承担着发展科技、创造人类共同文明的职责。当今世界许多新的发明、创造,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大学中生成的,高校教师是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而且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国内国外许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开发的结果。如日本的东京理科大学里,就有很多来自中国新疆一些大学的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同日本的科研人员一起,在能源、智能材料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41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际人才的重任。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各国的相互联系与依赖日益紧密,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 581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JOU RNAL O F X I N J I A N G M ED I CAL UN I V ER S IT Y 2000Jun.,23(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

?教育体制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 与体系变革 潘懋元,肖海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在大众化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分析这种变革,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适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的现实基础和指导思想;(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结构与体系的演变;(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与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结构与体系;变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8)0520026206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 (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changing greatly.And t he changes affect t he way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reverse.G iving st udies to t he changes is helpf ul to const ruct rele 2vant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According to t he logic rela 2tions ,t he paper p robes t he changes according to t hree items :t he realities base and guiding t ho ught 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t he t rans 2formatio ns of st ruct ures and systems in t he course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of t he changes of st ruct 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mass higher education. K ey w 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 ure and system ;change 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外在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内在特征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变革。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正经历着 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众化发展的道路;这种变革既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律所决定,又不可避免地经常面 ? 62?2008年5月第29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8 Vol.29 No.5 3收稿日期:2008203228 作者简介:潘懋元(1920-),男,广东揭阳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肖海涛(1965-),女,湖北浠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0060250.html,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作者:李兰冬邢文英张学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前沿性、高质量为特征。在这种全球领先的地位背后,其成 功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试图从教育国际化策略、重视高等教育本身、校企结合、充盈的经济资助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毋庸置疑,谈到高等教育,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诸如此类。这说明,美国不仅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还几乎成了成功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据统计,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大学供职。全球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 文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雄踞全世界榜首。在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环环相扣,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 一、教育国际化策略 美国高等教育大至经历了三次国际化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前;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至今。这三次浪潮中,有一项内容是始终被重视的,那就是对外交流。同时,美国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国家,他们认为辉煌的过去代表不了明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然而,美国本土的青年却不是特别热衷于跻身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据统计:在2001-2002学年全美留学身及其家属对美国经济总贡献值达到119.5亿美元,2004-2005学年,已增至132.9亿美元。 二、重视高等教育本身 美国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评;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灯塔。 正因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回归教育风靡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士,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以后,应能定期地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知识经 济的蓬勃发展,特 别是信息高速公路 的建设,高等教育 被WTO纳人服务贸 易总协定GATS,跨 国办学和大规模留 学潮以及国际间高 等教育的合作与交 流日益扩大,这一 切使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趋势不可阻 挡。研究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和它 对发展中国家的双 重影响,因势利导 地制订符合本国高 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所 属的国际大学联合 会(IAU)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给予了以 下定义:“高等教 育国际化是把跨国 界和跨文化的观点 和氛围与大学的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主要功能相结 合的过程,这是一 个包罗万象的变化 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建设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和表述不尽相同,比如,广州市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重庆市规划建设国际中心城市;天津市规划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北京市和上海市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球城市,等等。 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将直接决定城市的发展路径、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国际化策略。现代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和房地产的无限度膨胀,以及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高度聚拢,其核心应该是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文明创造能力、人类发展的引领能力。为此,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关键中的关键。 当代社会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是一个日渐开放的社会,因此中心城市还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质。通过对外开放与国际合 作,构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既是推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又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心城市的建设,外延靠房地产发展和要素扩张,内涵则取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文章简要介绍上海市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

体设想与做法。 一、战略导向 所谓战略导向问题,即上海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原因所在,这与上海的城市定位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海要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而建成世界城市。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自身的发展劣势与优势。最大的劣势是自然资源十分有限,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沟通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便利。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这关键取决于高水平的人才与高质量的教育。 正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旨在全面提升本市教育国际化水平,面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开放本地教育市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培养、集聚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为早日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中,重点领域是推进本地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是说,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颁布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并在全国较早地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行全面部署。 二、战略目标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 韦家朝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办学体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观念,科学、准确地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选聘优秀校长,引进一流师资等。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 igher Educa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 m ent on China sH igher Education WE I J ia -chao (R esearch I 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 ji n g Un i v 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 n ter nationalization o f h i g her educati o n o f Stanford Un iversity are m a i n l y e mbod ied i n its school-runn i n g i d ea w ith i n ternati o na l v ision,t h e unique schoo l-runn i n g syste m, the world-c lass teaching force , etc The enli g htenm en 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 Ch i n a s h i g her education can be summ arized as f o llo w s :Ch i n a s higher education shou l d develop inter national concepts ,estab lish and adhere to the ir o w n sc i e n tifi c and accurate deve l o p m enta l orientati o ns ,se lect ou tstanding pri n c i p als ,i n v ite first-class teach i n g fo rce and so on K eyw ords :S tanford U niversity ; internati o na lizati o n of higher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 m ent 1995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一)兴起 斯坦福大学(Stanfo r d University )注册于 112 * 收稿日期 2009-09-18 资助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项目编号:08J YB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韦家朝(1972-)男,广西贵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差异化的定义。日本学者喜多村和指出,交流性、开放性和通用性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素,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將高等教育与国际化的观点相融合,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过程中加以体现。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德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从而积极引导国内教育市场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国内教育体制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注重国际交流,满足内在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出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质人才。英国诺丁汉大学院士杨福家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人才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基础上,国家大学对教育国际化给出了基本定义,即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文化观点和氛围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功能相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过程,包括了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所有变化过程,是学校政策全面落实的重要过程。综上所述,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认知,但却有许多的共识存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其中,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基于本国,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本国的优秀文化精髓,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目的,为应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挑战而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方式 1.人员流动国际化 (1)学生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流动包括输出和输入两种,输出即美国的学生到国外其他国家留学;输入即世界各国的学生到美国留学。这种留学生输出与输入的交替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有利于开展国际化的课程研讨,提升国际教学的高度和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现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教育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留学生。2012年有超过80万国际学生就读于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与2011年相比,留学生增加了5.5万人,即增加了7%。此外,美国在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大力鼓励本国留学生到外国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既是美国宣传其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又是美国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 (2)教师与访问学者的国际交流。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代表,不仅与大规模的留学生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和访问学者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国际交流。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社会团体为促进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不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_孙刚成_宋紫月

第18卷第4期集美大学学报 Vol.18No.42017年7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Jul.,2017 [收稿日期]2017-04-05[基金项目]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教育学”(2015SXTS0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 题“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陕西的启示研究”(SGH13093) [作者简介]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 任,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 孙刚成,宋紫月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加入WTO 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需求的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诸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高校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教师国际化水准低、校际交流与合作不足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国际化训练与交流机会等突出问题。为此,中国高等教育亟须通过加快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师国际素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更多地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与国际沟通能力的高级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平衡;教师国际素养;师生流动;跨文化视野[中图分类号]G 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17)04-0043-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走向经济 全球化时代。在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已经波及政治、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高等教育也在渐渐向国际化迈进并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联合会IA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给出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涵盖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 下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1]45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本国的高等教育工作放在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 国际大背景之下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 [1]68 。近些年,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 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上已取得显著成绩。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高校师生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科研合作不断深入。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发展 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首先,这一发展需求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对外贸易的逐步扩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进一步强化了世界经济总量大国地位;对外贸易总量达到245741亿元,其中出口1141255亿 元,进口104485亿元[2] 。其次,信息社会的到来 使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20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在任何时候都是信息传播的核心,面对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高等教育也必须国际化。再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出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要提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以此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有一定规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中国大陆赴海外留学生人数居世界前列。而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从大陆2015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知,该年度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52万人,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约为40万人。因其政治的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 ?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300万人,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数达到2500万,是2018年的4倍,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特点 ?(1)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人为性。2018年,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了加快实现现代化,也为了刺激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改变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