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判定经典讲课教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经典讲课教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经典讲课教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经典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

B

C D

E

F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表示方

法:如图所示,在△ABC 和△DEF 中,AB DE AC DF BC EF =??

=??=?

∴△ABC ≌△DEF (SSS )。

例1. 如图所示,AB =CD ,AC =DB 。求证:△ABC ≌△DCB 。

A B

C

D

分析:由已知可得AB =CD ,AC =DB ,又因为BC 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

边,所以根据SSS 可得出△ABC ≌△DCB 。

证明:在△ABC 和△DCB 中,

∵???AB =CD AC =DB BC =CB

, ∴△ABC ≌△DCB (SSS )

评析:证明格式:①点明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②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

的条件(注意写在前面的三角形,条件也放在前面),用大括号括起来;③条件按照“SSS ”顺序排序;④得出结论,并把判断的依据注在后面。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

“ASA”。表示方法:如图所示,在△ABC和△DEF中,

B E B

C EF

C F

∠=∠

?

?

=

?

?∠=∠?,

∴△ABC≌△DEF(ASA)。

例2.如图所示,AB∥CD,AF∥DE,BE=CF,求证:AB=CD。

A B

E F

C D

分析:要证明AB=CD,由于AB、CD分别是△ABF和△DCE的边,可尝试证明△ABF≌△DCE,由已知易证:∠B=∠C,∠AFB=∠DEC,下面只需证明有一边对应相等即可。事实上,由BE=CF可证得BF=CE,由ASA即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证明:∵AB∥CD,

∴∠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F∥DE,∴∠AFC=∠DEB(同上)

∴∠AFB=∠CED(等角的补角相等)

又∵BE=CF,∴BE-EF=CF-EF,即BF=CE

在△ABF 和△DCE 中,

()()

()B C BF CE AFB CED ∠=∠??

=??∠=∠?

已证已证已证

∴△ABF ≌△DCE (ASA )

∴AB =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3)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

角边”或“AAS ”。表示方法:如图所示,在△ABC 和△DEF 中,A D B E BC EF ∠=∠??

∠=∠??=?

,∴

△ABC ≌△DEF (AAS )。

例3. 如图所示,R t △ABC 中,∠ACB =90°,AC =BC ,AD ⊥CD 于D ,BF ⊥CD 于F ,AB 交CD 于E ,求证:AD =BF -DF 。

A

B

C

D

E F

分析:要证AD =BF -DF ,观察图形可得CF =CD -DF ,只需证明CF

=AD ,CD =BF 即可,也就是要证明△CFB ≌△ADC 。由已知BC =AC ,∠CFB =∠ADC =90°,只要再证明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即可,由BF ⊥CD ,∠ACB =90°,易证得∠CBF =∠ACD ,问题便得到证明。

证明:∵∠ACB =90°,BF ⊥CD

∴∠ACD +∠BCD =90°,∠CBF +∠BCD =90° ∴∠CBF =∠ACD (同角的余角相等) 又∵AD ⊥CD ,∴∠CFB =∠ADC =90°

在△CFB 和△ADC 中,CBF ACD CFB ADC BC AC ∠=∠??

∠=∠??=?

(已知)

∴△CFB ≌△ADC (AAS )

∴CF =AD ,BF =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CF =CD -DF ∴AD =BF -DF

评析:由条件AC =BC 和垂直关系可得,AC 、BC 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还需要一对角相等即可用AAS 证三角形全等;由条件可用余角性质转换角度证明角相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表示方法:如图所

示,在△ABC 和△DEF 中,AB DE B E BC EF =??

∠=∠??=?

,∴△ABC ≌

△DEF (SAS )。

例4. 已知:如图所示,AB =DE ,∠B =∠DEF ,BE =CF 。求证:AC ∥DF 。

A

B

C

D

E F

分析:欲证AC ∥DF ,可通过证明∠ACB =∠F ,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证。而∠ACB 与∠F 分别是△ABC 和△DEF 的内角,所以应先证明△ABC ≌△DEF 。由BE =CF 易得BC =EF ,再结合已知条件AB =DE ,∠B =∠DEF 即可达到目的。

证明:∵BE =CF ,

∴BE +EC =CF +EC ,即BC =EF 。

在△ABC 和△DEF 中,AB DE ABC DEF BC EF =??

∠=∠??=?

∴△ABC ≌△DEF (SAS )。

A

B

C

D

∴∠ACB=∠F。

∴AC∥DF。

评析: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提供角相等、线段相等,进而解决其它问题。这里大括号中的条件按照“SAS”顺序排列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方法:如图所示,在R t△ABC和R t△DEF中,∵AB=DE,

BC=EF,∴R t△ABC≌R t△DEF(HL)。

A B C

D E F

注意: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有一个必要条件是:有一组对应边相等。②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可以画图实验,如下图,在△ABC和△ABD中,AB=AB,AC=AD,∠B=∠B,显然它们不全等。③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两个大小一样的等边三角形。

例5. 如图所示,R t △ABC 中,∠C =90°,AC =10cm ,BC =5cm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上和过A 点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M 上运动。 问点P 运动到AC 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PQA 全等?

B

C

A

P

Q

M

分析:要使△ABC与△PQA全等,由于∠C=∠PAQ=90°,PQ=AB,则只需AP=CB或AP=CA,由HL即可知道它们全等,从而容易确定P点的位置。

解:由题意可知,∠C=∠PAQ=90°,又AB=PQ,

要使△ABC≌△PQA,则只需AP=CB或AP=CA即可,

从而当点P运动至AP=5cm,即AC中点时,△ABC≌△QPA;

或点P与点C重合时,即AP=CA=10cm时,△ABC≌△PQA。

评析:要证某两个三角形全等,但缺少条件,要求把缺少的条件探索出来。解决这类题要从结论出发,借助相关的几何知识,探讨出使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本题中涉及到分类讨论的思想,要求同学们分析思考问题要全面,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

例6. 如图,△ABC和△EB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结CD、AE,并延长AE交CD于F。

(1)求证:△ABE≌△CBD。

(2)直线AE与CD互相垂直吗?请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易得AB=BC,BE=BD,∠ABC=∠CBD=90°正好是△ABE和△CBD全等的条件。对于AE与CD垂直关

系的证明需要推证出∠CFA=90°。

证明:(1)∵△ABC和△EB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B,BE=BD,∠ABC=∠CBD=90°A

B

C

E F

D

∴△ABE≌△CBD(SSA)

(2)AE⊥CD,

∵在△ABE和△CEF中,∠EAB=∠ECF,∠AEB=∠CEF,

且∠ABE=90°,

∴∠ECF+∠CEF=∠EAB+∠AEB

∴∠ECF+∠CEF=180°-(∠EAB+∠AEB)

即∠AFC=∠ABE=90°

∴AE⊥CD。

评析:利用已知,结合图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逐步分析解决问题,把握解题思路。

拓展提高

1.(07北京中考)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

(1)请写出一个你学过的特殊四边形中是等对边四边形的图形的名称;(2)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

设CD BE

,相交于点O,若60

A

∠=°,

1

2

DCB EBC A ∠=∠=∠.

请你写出图中一个与A

∠相等的角,并猜想图中哪个四边形是等对边四边形;B

O

A

D E

C

(3)在ABC △中,如果A ∠是不等于60°的锐角,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

且1

2DCB EBC A ∠=∠=∠.探究:满足上述条件的图形中是否存在等对边四边

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 解:

(1)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满足条件的即可. (2)与∠A 相等的角是∠BOD (或∠COE ) 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3)此时存在等对边四边形DBCE.

证明1:如图,作CG ⊥BE 于G 点,作BF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F 点. ∵∠DCB=∠EBC=

1

2

∠A ,BC 为公共边 ∴△BGC ≌△CFB ∴BF=CG

∵∠BDF=∠ABC+∠DCB=∠ABE+∠EBC+∠DCB=∠ABE+∠A ∠GEC=∠ABE+∠A ∴△BDF ≌△CEG ∴BD=CE

故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证明2:如图,在BE 上取一点F ,使得BF=CD ,连接CF.

易证△BCD ≌△CBF ,故BD=CF ,∠FCB=∠DBC.

∵∠CFE=∠FCB+∠CBF=∠DBC+∠CBF=∠ABE+2∠CBF=∠ABE+∠A ∠CEF=∠ABE+∠A ∴CF=CE

A

B C

D E

F

M

N P

∴BF=CE

故四边形DBCE 是等对边四边形.

2.(09宣武一模)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边AB 、AC 、BC 的中点,M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DMN 为等边三角形(点M 的位置改变时, △DMN 也随之整体移动).

(1)如图1,当点M 在点B 左侧时,请你连结EN ,并判断EN 与M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 是否在直线NE 上?请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当点M 在BC 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若点M 在点C 右侧时,请你判断(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第23题图1) (第23题图2) (第23题图3) 2.解:(1)判断: EN=MF ,点F

在直线NE 上.

证明:如答图1,连结DE 、DF 、EF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AC=BC . 又∵D 、E 、F 是三边的中点, ∴DE

、DF

、EF 为△ABC 的中位线. ∴DE=DF=EF ,∴∠FDE=∠DFE =60°. ∵△DMN 是等边三角形,

M

F

E

D

C

B A

M N

N

M

A

B C D E

∴∠MDN =60°,DM=DN .

∴∠FDE +∠NDF=∠MDN+∠NDF , ∴∠MDF=∠NDE .

在△DMF 和△DNE 中,DF=DE ,∠MDF=∠NDE , DM=DN , (第23题答图1)

∴△DMF ≌△DNE . ∴MF=NE . 设EN 与BC 交点为P ,连结NF .

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且D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可得△DBF 是等边三角形,

∴∠MDN=∠BDF =60°,

∴∠MDN -∠BDN =∠BDF -∠BDN ,即∠MDB=∠NDF. 在△DMB 和△DNF 中,DM=DN ,∠MDB=∠NDF ,DB=DF , ∴△DMB ≌△DNF . ∴∠DBM=∠DFN . ∵∠ABC =60°, ∴∠DBM =120°,

∴∠NFD =120°. (第23题答图2) ∴∠NFD+∠DFE =120°+60°=180°.

∴N 、F 、E 三点共线,∴F 与P 重合,F 在直线NE 上.…………………………………………4分 (2)成立。

证明:如答图2,连结DE 、DF 、EF .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AC=BC . 又∵D ,E ,F 是三边的中点, ∴DE ,DF ,EF 为△ABC 的中位线. ∴DE=DF=EF ,∠FDE=60°. 又∠MDF+∠FDN=60°, ∠NDE+∠FDN=60°, ∴∠MDF=∠NDE .

在△DMF 和△DNE 中,DF=DE , ∠MDF=∠NDE , DM=DN ,

∴△DMF ≌△DNE . ∴MF=NE .……………… 6分

(3) MF=NE 仍成立. ……………………………………7分 (第23题答图

3.(09崇文一模)在等边ABC D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 、N ,D 为ABC V 外一点,且60MDN

°?,120BDC

°? ,BD=DC. 探究:当M 、N 分别

在直线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及AMN D 的周长Q 与等边ABC D 的周长L 的关系.

图1 图2 图3

(I )如图1,当点M 、N 边AB 、AC 上,且DM=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 此时

Q

L

=__________; (II )如图2,点M 、N 边AB 、AC 上,且当DM 1DN 时,猜想(I )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III ) 如图3,当M 、N 分别在边AB 、CA 的延长线上时, 若AN=x ,则Q=________(用x 、L 表示).

3.解:(I )如图1, 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 BM+NC=MN .

此时

3

2

=L Q . (II )猜想:结论仍然成立.

证明:如图,延长AC 至E ,使CE=BM ,连接DE .

ΘCD BD =,且ο120=∠BDC .∴ο30=∠=∠DCB DBC .

又ABC ?是等边三角形,

∴90MBD NCD ∠=∠=o .

在MBD ?与ECD ?中:

??

?

??=∠=∠=DC BD ECD MBD CE BM ∴??MBD ECD ?(SAS) . ∴DM=DE, CDE BDM ∠=∠

∴ο60=∠-∠=∠MDN BDC EDN

在MDN ?与EDN ?中:

??

?

??=∠=∠=DN DN EDN MDN DE DM ∴??MDN EDN ?(SAS) ∴MN=NE=NC+BM

AMN ?的周长Q=AM+AN+MN

=AM+AN+(NC+BM)

=(AM+BM)+(AN+NC) =AB+AC =2AB

而等边ABC ?的周长L=3AB

3

232==AB AB L Q . (III )如图3,当M 、N 分别在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AN=x ,

则Q= 2x +L 3

2

(用x 、L 表示).

课堂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

A. 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

B. 有三边分别对应相等

C. 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

D. 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 2. 下列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 )

A. 有三个角相等

B. 有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

C. 有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

D. 有一条边和两个角相等

3. 如图所示,已知AB ∥CD ,AD ∥BC ,那么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

A

B

C

D 第8题

A. 1对

B. 2对

C. 4对

D. 8对

4. 如图所示,已知∠A =∠D ,∠1=∠2,那么要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

A. ∠E =∠B

B. ED =BC

C. AB =EF

D. AF =CD

5. 如图所示,点E 在△ABC 外部,点D 在BC 边上,DE 交AC 于F ,若∠1=∠2,∠E =∠C ,AE =AC ,则 ( )

A. △ABC ≌△AFE

B. △AFE ≌△ADC

C. △AFE ≌△DFC

D. △ABC ≌△ADE

6. 我们学过的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

A. 5种

B. 4种

C. 3种

D. 2种

7. 如图所示,AB ∥EF ∥CD ,∠ABC =90°,AB

=DC ,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 ( )

A. 1对

B. 2对

A

B C

D

E

1

2第4题

F A

B

C

D E

1

23第5题

F

A

B

C

D

E

F 第7题

A

B

C

D

O

第3题

C. 3对

D. 4对

8. 如图,在△ABC 中,AB =AC ,

AD ⊥BC ,垂足为D ,且BC =6cm ,

则BD 的值( )

A. 1cm

B. 2cm

C. 3cm

D. 4cm

9. 如图所示,DE ⊥AB ,DF ⊥AC ,AE =AF ,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

A. BD =CD

B. DE =DF

C. ∠B =∠C

D. AB =AC

二. 填空题

10. 如图所示,AC ∥BD ,AC =BD ,那么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11. 已知△ABC ≌△A'B'C',AB =6cm ,BC =7cm ,AC =9cm ,∠A'=70°,∠B'=80°,则A'B'=__________,B'C'=__________,A'C'=__________ ∠C'=__________,∠C =__________.

A

B

C

D E

F

第9题

A

B

C

D

O

第10题

12. 如图所示,已知AB =AC ,在△ABD 与△ACD 中,要使△ABD ≌△ACD ,还需要再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如图所示,已知△ABC ≌△DEF ,AB =4cm ,BC =6cm ,AC =5cm ,CF =2cm ,∠A =

70°,∠B =65°,则∠D =__________,∠F =__________, DE =__________,BE =__________.

14. 如图,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BE 、CD 相交于点O ,AE =AD ,要使△ABE ≌△ACD ,需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只要求写一个条件).

15. 如图,AC 、BD 相交于点O ,∠A =∠D ,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使得△AOB ≌△DOC ,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___.

A

B

C

D 第12题

三. 解答题

16. 已知:如图,∠1=∠2,∠C =∠D ,求证:AC =AD.

17. 如图,A 、E 、B 、D 在同一直线上,在△ABC 和△DEF 中,AB =DE ,AC =DF ,AC ∥DF. (1)求证:△ABC ≌△DEF ;(2)你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

注或使用其它字母)

18. 你一定玩过跷跷板吧!如图是小明和小刚玩跷跷板的示意图,横板绕它的中点O 上下转动,立柱OC 与地面垂直. 当一方着地时,另一方上升到最高点.

A

B

C

D

12

A

B

C

D

E

F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可打印修改)

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这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及教案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展开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动手实践,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逻辑分析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案目标 在本课的教案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边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能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案重点: 掌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并会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线段、角相等。 教案难点: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教法设计 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时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既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又培养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增强直观性,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法设计 根据教案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图、叠合、展示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提高。 五、教案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四)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五)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内容,我由复习引入,提问: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学生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由学生思考: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它们全等吗?学生可以由定义知道全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较少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自然引入课题:《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可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①只给一条边:AB=3cm ②只给一个角:∠A=60° 探究二 2.给出两个条件:(分几种情况呢?)①两边:两边分别为3cm和4cm. 60° 60° 60° 3cm3cm 4cm 4cm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这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展开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喜欢动手实践,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逻辑分析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所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边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能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并会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线段、角相等。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教法设计 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时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既可以掌握新的知识,又培养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增强直观性,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图、叠合、展示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四)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五)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内容,我由复习引入,提问: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学生回答后,我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然后由学生思考: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它们全等吗?学生可以由定义知道全等。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较少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自然引入课题:《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可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①只给一条边:AB=3cm ②只给一个角:∠A=60° 探究二2.给出两个条件:(分几种情况呢?)①两边:两边分别为3cm和4cm. 60° 60° 60° 3cm 3cm 4cm 4cm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4 人教版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四川省蓬安县城北中学唐鹏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源自于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请多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小节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和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在知识结构上,以后学习的几何图形很多要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启迪和发展。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先通过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引出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元素这些核心概念,然后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从中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的意识,进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小节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的,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通过本小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然而由于学生在图形识别能力上的不足,教材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也就成了学生有待突破的难点。 (四)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全等三角形判定公开课教案

13.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S.A.S)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 一、背景介绍与教学资料 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等多种研究模式。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说理的必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学会初步说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以及利用“S.A.S”判定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次知识的飞跃,也为下面几节课的探索做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领会“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会正确运用“S.A.S”判定基本事实,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的方法。同时 通过作图,论证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操作---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怎样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呢?。(图见课件) 2、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复习提问构成全等三角形的六个元素,列举单独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要三个元素有S.S.S、S.A.S、A.S.A、A.A.S、A.A.A、S.S.A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判定经典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 B C D E F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表示 方法:如图所示,在△ABC 和△DEF 中,AB DE AC DF BC EF =?? =??=? , ∴△ABC ≌△DEF (SSS )。 例1. 如图所示,AB =CD ,AC =DB 。求证:△ABC ≌△DCB 。 A B C D 分析:由已知可得AB =CD ,AC =DB ,又因为BC 是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所以根据SSS 可得出△ABC ≌△DCB 。 证明:在△ABC 和△DCB 中, ∵???AB =CD AC =DB BC =CB , ∴△ABC ≌△DCB (SSS ) 评析:证明格式:①点明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②列举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注意写在前面的三角形,条件也放在前面),用大括号括起来;③条件按照“SSS ”顺序排序;④得出结论,并把判断的依据注在后面。

“ASA ”。表示方法:如图所示,在△ABC 和△DEF 中,B E BC EF C F ∠=∠?? =??∠=∠? , ∴△ABC ≌△DEF (ASA )。 例2. 如图所示,AB ∥CD ,AF ∥DE ,BE =CF ,求证:AB =CD 。 A B E F C D 分析:要证明AB =CD ,由于AB 、CD 分别是△ABF 和△DCE 的边,可尝试证明△ABF ≌△DCE ,由已知易证:∠B =∠C ,∠AFB =∠DEC ,下面只需证明有一边对应相等即可。事实上,由BE =CF 可证得BF =CE ,由ASA 即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证明:∵AB ∥CD , ∴∠B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F ∥DE ,∴∠AFC =∠DEB (同上) ∴∠AFB =∠CED (等角的补角相等) 又∵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在△ABF 和△DCE 中, ()() ()B C BF CE AFB CED ∠=∠?? =??∠=∠? 已证已证已证 ∴△ABF ≌△DCE (ASA ) ∴AB =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精美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松江区民乐学校征丽 一、内容和内容辨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今后研究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方法,因此,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本单元共安排了六课时,其中三课时讲述四种判定方法,另三课时讲述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甚至以此达到证明边或角的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课时。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三角形的三元素画三角形(即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三边、两角及其对边)。借此,学生已知道如何确定三角形的 形状和大小,事实上,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则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所以,通过四种画已知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过程,可以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二是重点学习“边角边” 的判定方法,掌握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并由简至难,了解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种方法。 、熟练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熟悉有关基本图形,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 、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目标解析: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概念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了解四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边”、“角”、“边”是如何先后确定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的,进而掌握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一一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其一,会规范书写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表达能力;其二,在基本图形中找到需要的条件,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判定方法的目的,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和观察一些基本图形,结合给定条件,发掘基本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找到证明全等的三大条件,从而说明全等。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多问题的解答是不唯一的,且有些题目是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经典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全等三角形概念:两个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性质:(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全等判定一: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2)全等判定二: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3)全等判定三: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4)全等判定四: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专题一、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对应角、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相等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 B.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C.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D.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例题2:如图1,折叠长方形ABCD ,使顶点D 与BC 边上的N 点重合,如果AD=7cm ,DM=5cm ,∠DAM=39°,则AN =____cm ,NM =____cm ,NAB ∠=. 【仿练1】如图2,已知ABC ADE ???,AB AD =,BC DE =,那么与BAE ∠相等的角是. 【仿练2】如图 3,ABC ADE ???,则AB= ,∠E= _.若∠BAE=120°,∠BAD=40°,则∠BAC= . 、 图4 E D C B A 图2 图3 M D N B C 图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SS ) 相关几何语言考点 ∵AE=CF ∵CM 是△的中线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或 ∵AC=EF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AB=AB ( ) 在△ABC 和△DEF 中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 ≌△DEF ( ) 例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 例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 求证△ACD ≌△CBE . B F E C A F E D C B A C M B A B A

全等三角形边角边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公理说课稿 武威十三中杨发鑫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 章《全等三角形》第2节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一边角边》。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而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知识结构上,它是同学们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要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的学习以及学习第一种识别方法“SSS”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学好全等三角形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以后的学习是至关关重要的。 1.教学目标: (1)探索并正确理解“SAS”的判定方法。 (2)学生会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3)了解“SAS”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目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边角边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它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边角边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边角边”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记住课本上给出的判别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从而调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知识,发现掌握,主动探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通过合作交流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从而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卓尔教育教师教学辅导教案编号: 授课教师日期时间 学生年级科目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课前检查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要点诠释: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三角形全等判定(1)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是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课,主要讲的是如何利用“边边边”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后展开的,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学生只有很好的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它,才能为以后学习《四边形》、《圆》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已学过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又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做好了准备。学生只要对“边边边”的判定条件掌握好了,并能运用它进行推理论证,那么再学习其它的判定条件就不困难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学生实际,依据教学大纲,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目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思想目标。 ⒈知识目标: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⒉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思想目标: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新课阶段以启发谈话法为主,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过程,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这个阶段还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这样做也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新)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说课稿 授课教师:曾琴芬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为将来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和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他们已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对探索事物有求知的热情和愿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是重点。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的分析和探索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主要采用“探索发现”的教学方法,并与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相结合,将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结合起来,通过画一个三角形和已知三角形全等,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交流探究,从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其稳定性:并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并通过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做一做,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现学现用巩固新知、再创情景联系实际、反思小结提炼规律、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引入新知 活动内容: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设计意图: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怎样才能画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引入了本课的课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探索的过程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平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教学突破点】: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图1) 如图1,AB=DE,BC=EF,AC=DF,证明△ABC≌△DEF 如下图,AC=EF,BC=DE,AD=BF,证明△ABC≌△FDE(提示:AD+BD=BF+BD 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 即: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的补充、概括,以本节知识目 标的要求进行把关,确保基础知识的当堂落实。 课后练习: 1、如图1,在△ABC中,AD=ED,AB=EB,BD是△ABD和△EBD的边,∠A=80°,则(1)依据

边边边 可判断图中的 △ABD ≌ △EBD ;(2)这时,∠BED= 80° 。 2、如图2,AB=DB ,BC=BE ,要使△AEB ≌△DCB ,则需增加的条件是( C )。 (A )AB=BC (B )AC=CD (C )AE=DC (D )AE=AC 3、如图3,直角三角形ABC 沿直角边BC 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 )△AB C ≌△DEF (B )∠DEF =90° (C )A C=DF (D )EC=CF 4、如图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 ,EH=FH ,求证:△DEH ≌△DFH 。 (由DE=DF ,EH=FH ,DH=DH 得△DEH ≌△DFH ) 5、如图5 ,AB=DF ,AC=DE ,BE=CF ,BC 与EF 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ABC ≌△ DFE ,理由是:AB=D ,AC=DE ,BC=FE ) 6、如图6,在五边形ABCDE 中,AB=AE ,BC=ED ,AC=AD ,求证:∠B=∠E 。 (由AB=AE ,BC=ED ,AC=AD 得△ABC ≌△AED ,所以∠B=∠E ) ,BE=CF ,B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 上,求证:AB ∥CD 。 证明:∵BE=CF ∴BF=CE 又∵AB=DC AF=DE ∴△ABF ≌△DCE ∴∠B=∠C ∴AB ∥CD 7、如图8,已知AD=BC ,AB=CD ,试说明:∠B=∠D 。 证明:连结AC ∵AD=BC AB=CD AC=AC ∴△ABC ≌△CDA ∴∠B=∠D 9、已知:如图,AD=BC ,AB=DC ,求证:∠A=∠C 图5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边角)_说课稿

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边角)》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第2节第三课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角边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知识结构上,它是同学们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要素、全等图形的概念的学习以及学习第一种识别方法“S.A.S”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学好全等三角形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A.S.A”公理和推导出“A.A.S”定理。 (2)使学生会运用“A.S.A”公理和“A.A.S”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目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角边角公理”及其推论,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A.S.A”公理和推导出“A.A.S”定理并灵活运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发现归纳→运用与拓展”来展开,并用多媒体辅助演示和训练,在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别方法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发现课本上给出的判别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从而调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师给于充分肯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知识,发现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通过合作交流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从而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教学方法: 明确探究方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其内容本身有一定难度,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在七年级时曾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都进行了学习和应用,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掌握的很好,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知识的储备量有限,甚至有的同学对前面的知识有可能已经忘记了或者有些混淆,更有的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已经失去兴趣或信心,但对八年级的学生却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回顾与探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典型例题

③ ② ①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典型例题 1、如图1,已知∠A=∠D ,∠1=∠2,那么要得到△ABC ≌△DEF ,还应给出的条件是( ) A 、∠E=∠ B B 、ED=B C C 、AB=EF D 、AF=CD 2、如图2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C 、BC 上的点,若△ADB ≌△EDB ≌△EDC ,则∠C 的度数为( ) A 、15° B 、20° C 、25° D 、30° 图(1) 图(2) 3.如果△ABC 和△DEF 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 如果△ABC 和△DEF 不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或“一定不”) 4.若△ABE ≌△DCF ,点A 与点D ,点E 与点F 分别是对应顶点,则AB =_____,∠A =______,AE =______ . 5. 如图,已知AB ⊥BD 于B ,ED ⊥BD 于D ,AB =CD ,BC =DE ,则∠ACE =____. D A C F E B D A C O E B 第8题图 第9题图 6. 如图,某人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去碎片中的第______块。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B.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 C. 形状相同的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D.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8.如图,已知△ABC ≌△DEF ,且AB =4,BC =5,AC =6,则DE 的长为( ). 第5题 C B A D E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张市高新区东辛庄中学郭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材分析。 针对教材,我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位于新课标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之后引入的,它先介绍了一般图形的全等,再从一般到特殊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是用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证明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本节内容也是后面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奠基石,它对知识的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基本方法。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寻找对应边与对应角的方法。 (2)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增强审美意识;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强自信,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证明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所以把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准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接触到全等三角形,对于全等三角形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还不能准确熟练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所以探究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方法,是一个难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与总结(教案)

A D B B D C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等三角形复习 [知识要点] 一、全等三角形 1.判定和性质 一般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判定 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 角角边(AAS )、边边边(SSS ) 具备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HL ) 性质 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对应中线相等,对应高相等,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注:①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 ② 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2.证题的思路: ? ? ? ?? ??? ???? ? ???????? ? ?? ?????? ????? ??)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 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二、例题讲解 例1.(SSS )如图,已知AB=AD ,CB=CD,那么∠B=∠D 吗?为什么? 分析:要证明∠B=∠D ,可设法使它们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再证它们所 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本题中已有两组边分别对应相等,因此只要连接 AC 边即可构造全等三角形。 解:相等。理由:连接AC ,在△ABC 和△ADC 中,??? ??===AC AC CD CB AD AB ∴△ABC ≌△ADC (SSS ),∴∠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点评: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往往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有时根据问题的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SSS )如图,△ABC 是一个风筝架,AB=AC,AD 是连接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证明:AD ⊥BC.分析:要证AD ⊥BC ,根据垂直定义,需证∠ADB=∠ADC,而∠ADB=∠ADC 可由△ABD ≌△ACD 求得。 证明: D 是BC 的中点,∴BD=CD 在△ABD 与△ACD 中,?? ? ??===AD AD CD BD AC AB C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对全等、对顶角、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能够熟练掌握,并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②能够利用尺规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③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够运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师生共同摸索判断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①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运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几何题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3. 学情分析:(说学法) 1、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索,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学生在在讨论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讨论交流的友好氛围,让学生更有机会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4. 教学程序: (1)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经典全等三角形判定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 .如图,已知AC和BD相交于0,且B8 D0,A3 CO,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A.只能证明厶AOB^A COD B.只能证明厶AOD^A COB C.只能证明厶AOB^A COB D.能证明△ AOB^A CO併口△ AOD^A COB 2 .已知△ ABC的六个元素,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 中和△ ABC全等的图形是( ) A.甲和乙E.乙和丙C.只有乙D.只有丙 3.如图,已知MB= ND,/ MBA F Z NDC下列不能判定△ ABMP^ CDN的条件是() A.Z M=Z N B. A吐CD C. AM= CN D. AM// CN 4.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也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 5.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C.一条直角边和它所对的锐角对应相等 D.—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 6.A ABC中,AB = AC,BD CE是AC AB边上的高,则BE与CD的大小关系为( A. BE>CD B. BE= CD C. BEv CD D.不确定 7.如图,是一个三角形测平架,已知A吐AC,在BC的中点D挂一个重锤,自然下垂.调整架身,使点A恰好在重锤线上,AD和BC的关系为___________ . 8 .正方形ABCD中,AC、BD交于O,/EOB 90°,已知AE= 3,CF = 4,则EF 的长为_____ . 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 带①和②去 第3题第4题

9、若厶ABC的边a,b满足a2 12a b2 16b 100 0,则第三边c的中线长m的取值范围 为___________ 10. “三月三,放风筝”,如图1—24—4是小明制作的风筝,他根据DE= DF,EHhFH,不用度量,就知道/ DEHk/ DFH小明是通过全等三角形的识别得到的结论,请问小明用的识别方法是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