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中药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社会稳定;②“礼”就

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

时,逐步改良政治。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舟民水

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主张变法革新。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4)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思想上接受: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兴办: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政治上启用: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影响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综合运用补充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禁锢了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明显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较多。神学迷信色彩较浓。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程朱理学提出背景(原因/条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汉语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④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⑤:他们冲破了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北宋“二程”的主张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南宋朱熹: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②:“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对程朱理学的评价(影响/地位)

影响:①: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

地位:①: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陆王心学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是“理”;

2.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的本性;

5.“知行合一”:说明知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陆王心学的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的传播。

4.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积极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强调主观意识,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 挑战权威、正统思想的李贽(背景、主张、评价)

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冲击;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③思想: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纲常礼教腐朽,西学东化);

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的正统地位,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等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内容、评价)《明夷待访录》

内容: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的爱国主张和经世致用思想(内容、评价)

内容:“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内容、评价)《读通鉴论》

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④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影响: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权威;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补充:为什么明清思想没有形成西欧运动的景象: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

2.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西方思想文化

(1)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普罗泰格拉:1. “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

1.强调人的价值。3.否定神的权威,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价值。4.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忽视了道德。

苏格拉底: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

3. 教育可以认识自身的灵魂之美。

4.使哲

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著有《理想国》

1.主张人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2.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生活,强调在自然界中认识最高级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2)(14~17世纪)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简单应用)

①经济因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与教会、贵族产生深刻矛盾;

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

核心:人文主义。

内容:1.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2.抨击教会,提倡追求自由。3.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实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历史意义:

①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的私欲膨胀和社会的混乱。

(3)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与《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表示憎恶;彼特拉克----《歌集》,率先提出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

(4)欧洲宗教改革(16~17世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开始标志: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

(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理解)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

作用: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6)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原因(理解)

①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②封建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提出反对专制制度的要求;

③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依据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7

(8)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性质和意义(简单运用)

1、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即科学方法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

2、具体内容: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法治等思想,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

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补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

异:涉及领域:前者属于文艺领域,后者属于宗教领域;

社会层面:前者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

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

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异: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

自由。

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

的浪潮。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

(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的发明,促进了世

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

朝鲜、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①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综合运用补充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四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不能对科技发展提出要求和需要。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⑤科技结构的自身缺陷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五.16—18世纪的四大发明在中西方为什么产生不同的影响:

经济上: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西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增长,封建经济日益瓦解。政治上:中国:受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西方:封建制度日益瓦解。

思想文化上:中国: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和思想阻碍了科技发挥作用。西方: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2)科学著作

《九章算术》:东汉成书,采用的十进位值制技术法被称为“最美妙的发明”。标志着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石氏星表》:唐朝后人根据石申原书所编写,是古老的星表。

《授时历》:元朝郭守敬,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对农业有很大帮助。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强调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中医学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称为“万世宝典”

《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3)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诗经》的地位

内容: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奉为“儒家经典”。

战国—楚辞,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汉朝—汉赋,表现出恢弘的文化气度。司马相如《上林赋》等。

唐诗繁荣的条件(理解)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山水诗(王维、孟浩然)

李白: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圣”。白居易:平实浅近,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宋词的代表人物(理解)

代表: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明清小说(专职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峰)

②“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闻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汉字发展脉络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②成熟—商代甲骨文③西周——“金文”④秦始皇统一文字:

小篆;后出现“隶书”。⑥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代表: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笔画简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代表:王羲之、张旭、怀素。

行书:兼具楷书和草书的特点,代表: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文征明。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被称为“书圣”。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古代绘画发展

魏晋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提出“以形写神”,注重人的精神气质。

隋唐时期:吴道子(画圣)等画家吸取外来风格,创作出《游春图》《送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辉煌一时。两宋时期:风俗画为最大亮点,《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元明清:写意画最流行。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墨兰图》郑板桥

(6)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②道光年间:“京剧”形成。③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④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补充清朝皇帝顺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雍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时期。

近现代科技

(1)伽利略:1.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2.开创了以实验室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经典力学主要贡献

诞生: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意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3)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的提出

提出:①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②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

度上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发展了经典力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4)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00)1.爱因斯坦利用此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论。 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他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5)拉马克早起生物进化思想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6)达尔文进化论创立的标志及意义

诞生:1859年《物种起源》

观点: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意义: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创学说。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7)瓦特和蒸汽机带来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18C60—19C50 英国)

诞生:1875年,制成“万能蒸汽机”

意义:①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②改变了工业布局,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③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法拉第的贡献和电器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60、70—20C20 )

诞生:1831,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表明工业革命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意义:1.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生活日益丰富。3.出现垄断组织,世界形势开始改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进步性:引导人们关注形势,对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迈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局限性:缺乏具体实践;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1860--1895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目的:对外制夷,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在与列强友好的情况下,徐图自强。

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号:“自强”、“求富”

作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进步性:冲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学习只停留在器物方面,没有涉及到政治。

(3)维新变法:1860—1870

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2.资本主义的产生3.外国侵略不断加深,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康有为:1.创办万木草堂。2.撰写《新学伪经考》,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组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3.编写《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梁启超:1.《变法通议》,抨击封建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守旧,宣传变法图存思想。2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进步性:①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标志着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到政治制度的层面。

局限性: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期没有完全抛弃儒学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新文化运动: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派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

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限性:①脱离广大群众;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注意的主要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21.中国共产党产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6)三民主义

背景: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改良运动失败。2.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3.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历程:1894.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 孙中山黄兴等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并提出纲领。

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民族革命)实质:反封建统治。

进步性:1.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2.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局限性: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口号,资产阶级本身存在一定的软弱性。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政治革命)实质:夺取政权。

进步性:1.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2.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3.是民主共和观念更深入人心。

局限性:1.只重视了国家政权,忽视了人民的地位2.对汉族地主阶级仍存有幻想。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与发展(社会革命)实质:建立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认识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局限性: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缺乏群众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三民主义的实践:1911.辛亥革命;1912.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三大政策内容(识记)

(8)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作用

背景:①孙中山的多次挫折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

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发展成民族自求解放与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凡是反帝者均享有民权。民生主义:耕者有其田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 1.地位上:旧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中华民国约法》的理论基础,是旧民主革命的旗帜。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运动的发展。2.进步性: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

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解决了革命力量的依靠问题。3.局限性: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纲领,缺乏群众力量。新三民主义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

萌芽:1921。 1.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2.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发飙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述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提出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19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发展:1949.七届二中全会,

1.指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已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政权性质,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3.《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建设方针,阐明了社会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

(4)邓小平李伦主要内容:

(总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为: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产生)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和国情相结合。(首次

提出:特色论)

③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④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⑤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战略三步走”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初级论)

⑥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实

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工作的标准。(成熟标志:本质论)

⑦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完整体系)

⑧1997年“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导意义: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的问题。

确立为指导思想:2002年“十六大”重要地位: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补充(1)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什么?三个伟人是谁?(2)三位伟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点?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答:(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3)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二、两弹一星(简单应用)

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意义(简单应用)

评价:①“东方魔稻”;②“第二次绿色革命”;③中国“第五大发明”;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⑤中国的“水稻之父”;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简单应用)

评价: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国家的独立(保障);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经济实力的增强;

④科学家的努力;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双百”方针的内容

①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②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的三个面向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积极追求理想世界。

②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拜伦——英国,代表作是《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英国,“天才的预言家”,主要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③雨果——法国,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④海涅——德国,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特点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

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3.现代主义文学

特点: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反传统;②人物语言颠三倒四、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突现人的丑恶、痛苦、绝望。

代表: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

1、古典主义音乐

2、浪漫主义音乐

4.印象派音乐

代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代表作《牧神午后?前奏曲》。

5.现代主义音乐

二、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时间: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

特点:内容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表现形式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代表: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等。

2.浪漫主义美术

代表:德拉克洛瓦(法)的《自由引导人民》和哥雅(西)《枪杀马德里市民》等。

3.现实主义美术

时间: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

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代表:米勒(法)的《拾穗者》和列宾(俄)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

4.印象画派

代表:早期印象画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期印象画派塞尚的《埃斯泰克的海湾》、凡高的《向日葵》等。

5.现代主义美术

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约翰施特劳斯和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汇总

------------------------------------------------------------精品文档-------------------------------------------------------- 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概念: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空间单位 2.区域的属性: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边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区域的特征:差异性(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东北平原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可变性(行政区边界明确,干湿地区边界具有过渡性).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松嫩平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共 位于北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北43地地理位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环区中部,长江入海差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气候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土地条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矿产资源条矿产资源贫 水田耕作人旱地耕作耕作方 活主要粮食作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差等作 一年两熟至三一年一作物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较为发达备注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其他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工业 业:产活动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 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5.长江中下游平原由若干平原组成,水系密布,土质黏重,影响早期的农业生产,由于船的使用,稠密的水系反而促进了发展 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转型期—人地矛盾尖锐;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7.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8.遥感(RS):a原理:不同的地面物质和地面物质的不同状态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应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9.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3)地位:GPS卫星星座由21无论是在何时何卫星。GPS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4颗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3颗工作卫星和 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提供准确的三维信息(经度、纬度和高度)和时间。四颗卫星可确定运动物体速度。(4)组成:空间部分— CPS卫星星座、用户部分— 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10.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 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11..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如110指挥系统、119火警指挥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

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全图

高二一部政治2015.09.18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知识框架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基础工程: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主要内容地位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内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加强(地位主要内容作用) 加强修养追求目标 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 交汇、融合中,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 发展先Why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 进文化展的必然要求。 ③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 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 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How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 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 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 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⑤ How 思想道德修养与 知识文化修养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知 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 识文化修养的关系 什么是知识文化修养?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者关系 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 德目标 ①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文 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 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 期过程。(树立正确的“三观”, ③划清四个“界限”→就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 主义,坚定共同理想,树立远大理想) ④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 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 当代文化生活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表现(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支撑,为人们提供大批量的文化产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 面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形成原因 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增强辨别和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的 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 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的含义、表现、对策 腐朽文化的内容、影响、对策 我国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对策:奏响主旋律国家政府 文化经营着 公民个人 当 代 文 化 生 活 多 样 性 如 何 发 展 大 众 文 化 就 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在 当 代 中 国 ,

最新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 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 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 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 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 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 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 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 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 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 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 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篇二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等文化因素,是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但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 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 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有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 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因为世界各民 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 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 界的。) (4)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 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 可少。

(完整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大纲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血 的 ○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体液之间关系: 举 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细 胞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生 活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的 内 环 境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血浆 人 细胞内液 淋巴 体 3、细胞外液的成分 内 ○ 1 环 境 2 与稳态 、血浆::水 90%,无机盐约 1%,蛋白质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 Na +和 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 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 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 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 2、神3 4、反 5 、神 6、反 7、 兴 奋一、传 神导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8 9、大纤 的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细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特点:双向传导 神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经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维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上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传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导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奋 在 神b) 过程 经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刺激 释放递质 元 之 间 的 传c) 特点递兴奋→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W、H、V 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测试卷及答案2套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测试卷及答案2套 测试卷一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事件中不是随机事件的是( ) A.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奖 B.从10个杯子(8个正品,2个次品)中任取2个,2个均为次品 C.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沸腾 D.某人投篮10次,投中8次 2.某班有男生25人,其中1人为班长,女生15人,现从该班选出1人,作为该班的代表参加座谈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选出1人是班长的概率为 1 40 ; ②选出1人是男生的概率是 1 25 ; ③选出1人是女生的概率是 1 15 ; ④在女生中选出1人是班长的概率是0.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则出现两个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1 2 B. 1 3 C. 1 4 D. 1 8 4.把红、黑、蓝、白4张纸牌随机地分发给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事件“乙分得红牌”是( ) A.对立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互斥但不是对立事件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在编号为1,2,3,4,5的5名火炬手.若从中任选3人,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相连的概率为( ) A.1 10 B. 3 10 C.7 10 D. 9 10 6.从装有红球、白球和黑球各2个的口袋内一次取出2个球,则与事件“两球都为白球”互斥而非对立的事件是以下事件“①两球都不是白球;②两球恰有一白球;③两球至少有一个白球”中的哪几个?(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7.矩形长为6,宽为4,在矩形内随机地撒300颗黄豆,数得落在阴影部分内的黄豆数为204颗,以此实验数据为依据可以估计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约为( ) A.16 B.16.32 C.16.34 D.15.96 8.在区间(15,25]内的所有实数中随机取一个实数a,则这个实数满足17

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 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殷周时期:对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国时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朝时期:儒学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期 宋元明:推动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见证者:汉字与史书典籍) 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 新的辉煌。怎么做:全面认识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数学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 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政治知识点 自己整理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文化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文化活动也是文化的形式。 4、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总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文化的作用: (1)总的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影响) 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9、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限定)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

地理必修 3 复习提纲(一)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定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_地理位置,是一个___可度量_____ 的实 体。 (2)划分: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__(如自然、经济、社会),或者是___综合的__。(3)类型:均质区(如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方言区、农业区) 功能区(经济区、贸易区、旅游区) (4)特征:整体性性、差异性性、层次性性、开放性性。 [练习]: 1、区域(C ) A.都有明确的界限 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 2、区域的特征有(D )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A )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D )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⑥ 5、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C ) A 区域都有明确的界限 B 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 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D 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2、区域差异 (1)划分自然区域依据的5 个自然地理要素是_地形、_气候、水文_、_土壤_、_植被_。其中地形和_气候_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_土壤__和__植被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在于_东部季风区_、_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_青藏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2019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第3章 7 习题课 含解析

[A 基础达标] 1.下列抽取样本的方式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有( ) ①从无限多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②箱子里有100支铅笔,今从中选取10支进行检验.在抽样操作时,从中任意拿出一支检测后再放回箱子里; ③从50个个体中一次性抽取5个个体作为样本.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解析:选A.①不满足总体的个体数有限;②不满足不放回抽取的特点;③不满足逐个抽取的特点. 2.把样本容量为20的数据分组,分组区间与频数如下:10~20,2;20~30,3;30~40,4;40~50,5;50~60,4;60~70,2.则在区间10~50上的数据的频率是( ) A .0.05 B .0.25 C .0.5 D .0.7 解析:选D.由题知,在区间10~50上的数据的频数是2+3+4+5=14,故其频率为14 20 =0.7. 3.某工厂的一、二、三车间在12月份共生产了3 600双皮靴,在出厂前检查这批产品的质量,决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若从一、二、三车间抽取的产品数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满足2b =a +c ,则二车间生产的产品数为( )

A .800 B .1 000 C .1 200 D .1 500 解析:选C.因为2b =a +c ,所以二车间抽取的产品数占抽取产品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分层抽样的性质可知,二车间生产的产品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为3 600×1 3 =1 200. 4.甲、乙两名运动员在某项测试中的6次成绩的茎叶图如图所示,x -1、x -2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这 项测试成绩的平均数,s 1、s 2分别表示甲、 乙两名运动员这项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 .x -1>x -2,s 1<s 2 B .x -1=x -2,s 1=s 2 C .x -1=x -2,s 1<s 2 D .x -1=x -2,s 1>s 2 解析:选C.因为x -1=15,x -2=15,s 21=373,s 22=53 3,所以x -1=x -2,s 1 <s 2. 5.一组数据的方差为s 2,平均数为x -,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乘以2,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为( ) A . 1 2 s 2, 12 x - B .2s 2,2x - C .4s 2,2x - D .s 2,x - 解析:选C.将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乘以a ,则新数据组的方差为原来数据组方差的a 2倍,平均数为原来数据组的a 倍,故答案选C.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2)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列举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和非可再生能源类型 2. 煤炭开发利用易产生的问题和治理措施?(生态破坏 问题如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地面 塌陷、工程性缺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酸 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措施:生态保护措 施:回填采矿区,保护地表土层和植被,进行复垦和 再种植,营造矿区防护林带,美化矿区环境开展煤矸 石的综合利用,回灌地下水等;污染治理措施:调整 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治理三 废) 3. 简单评价山西煤炭的优越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位 置和交通) 4. 陕西省建设能源基地建设措施 5. 列举输煤和输电对山西省的利弊(输煤之利:对当地 环境污染小,水资源消耗少;输煤之弊:需要建设铁 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且在运输中会有损耗,成本较 高。输电之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低,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输电之弊:造成当地大气污染,加剧 水资源短缺) 6. 煤炭综合利用的途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资源 优势构建三大产业链) 7. 露天采煤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 3.10)中各种工 程及生物措施的作用?(见课本P47页) 8. 决定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利用方向的自然背景有哪些 方面? 9.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的自然原因? (地形起伏大,水量大,水能丰富) 10. 田纳西河综合开发以梯级开发为核心产生的综合效 益有哪些方面?(见图 3.18,防洪、灌溉、养殖、 发电、航运、旅游等) 11.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基础知识回顾: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组成部分—重要性—保护重点)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1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2、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 13、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丰富的水电结合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发展。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全章教案

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教学重点: 了解随机试验的三个特征: 1.在不变的条件下是可能重复实现的; 2.各次试验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每次试验前不能预先知道是哪一个结果会发生; 3.所有可能的试验结果都是预先明确的. 教学难点: 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观察下列现象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 (1)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加热到100℃,沸腾; (2)导体通电,发热; (3)同性电荷,互相吸引; (4)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浮起; (5)买一张福利彩票,中奖; (6)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二、学生活动 (1)必然发生(2)必然发生(3)不可能发生

(4)不可能发生 (5)可能发生 (6)可能发生 三、建构数学 3 .对于某个现象,如果能让其条件实现一次,就是进行了一次试验 . 而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都是一个事件. 试判断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无特殊情况,明天地球仍会转动 必然发生 (2)木柴燃烧,产生热量 必然发生 (3)煮熟的鸭子,跑了 不可能发生 (4)在标准大气压0oC 以下,雪融化 不可能发生 (5)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6)两人各买1张彩票,均中奖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定义1: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定义2: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定义3: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随机事件. 以后我们用A ,B ,C 等大写字母表示随机事件,简称事件. 四、数学运用 (一)随机现象 例1 试判断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明年将3次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 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 必然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