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引论

社会学引论
社会学引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社会学”

这个术语。

?韦伯科层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功能主义的视角: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功能主义既作为文化人类学也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视角,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而通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衡运行。

冲突论的视角: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

变迁的主要源泉。冲突论者源于马克思。强调社会秩序(常常是十分短暂的)源于社会的一部分

统治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自然合作。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

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穷的。

这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首先关注宏观社会,或大规模的社会结构,研究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互动论的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的。

这三种视角所显示地差异性并不是起源于矛盾或对抗,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特征: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文化反哺)、文化的变

迁性(文化堕距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

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文化的构成:符号(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语言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象征组成的

体系,它包含两个要素:意义、物质形式。)价值观(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规范体系(社会学家把对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想、如何体验的期望叫规范。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

态——机器、书籍、衣物等叫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实质是技术水平、可开发资源和人类的需求

三者的结合。物质文化的功能:储存非物质的价值观和该文化中的规范。物质文化与人:人创造

了物质文化并改变它,但它一旦产生又成为社会中一个固定的部分而对人产生影响。)

?规范的构成:包括习俗(习俗即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意念,日久相沿而成的习惯。内容:做事的方式、仪式、禁忌。传统社会,习俗对社会的约束力十分强大。现代社会,习俗的约束力没有

那么强烈。)道德(道德是与社会利益有关的习俗。类型:与社会利益有关、与基本价值体系有

关)宗教(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内容方面有重合之处、宗教统一道德守则、宗教加强

道德的威慑力。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流于僵化。)法律(法律是由国家

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的行为守则。法律的特点:强制性、法律是大人群

社会的产物、法律是普遍的,抽象的)

?文化的分析(重要性):功能主义的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甘斯冲突论视角:从

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文化生态

学视角: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

人的自由。

?社会结构地位: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首要地位是指用来

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地位。

?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腾尼斯区分了公社和社会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后者指的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

化的、专门化的这样一种社会类型。

?构成社会的三种关系:血缘(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业缘(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

社会关系)。

?冲突论:所有冲突理论的共同点就是:社会总是处在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之中。其中最重要的稀有资源之一即是权力。冲突论者的主要思想: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强力来

维持的,而并非是通过共同价值观将他们粘在了一起。

帕森斯的胶水论: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能满足4个基本需要,该社会就能保持自己的秩序和稳定,这4个需要即: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社会整合功能、模式维系功能。他认为只要做到社

会整合功能,即社会成员接受社会的共同价值观,那么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就像胶水一样,把整个

社会粘在一起。

默顿的机能失调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

阻碍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时,它则是反功能,即是机能失调的单位。

?社会化:(郑)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类型:1)初次社会化(初始社会化)(儿童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

预期的社会化(青年期):内容是人格、生活技能、社会知识技能。3)发展社会化(继续、次

级、成人社会化):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继续学习、掌握原有的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不断地学习

新产生的知识以继续适应社会的需要。4)逆向社会化:是老年人从年轻人那里学习知识、规范

的过程。5)再社会化:是一种能产生与以前的社会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广义

再社会化:一个人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是一种全新

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自愿的和强制的。狭义的在再社会化: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其教化对

象是那些有越轨行为危害社会利益的人。

?研究社会化的角度:“镜中我”理论查尔斯库利;角色扮演理论乔治米德;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同危机)埃里克森;生命历程理论(认知发展)

让·皮亚杰

?养育孩子的方式:专制型和放任型(极端)、权威型(最为有效的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的孩子的父母)

?社会化主体:家庭(家庭社会化的特点:成人的支配性;成年人对孩子的绝对权威。家庭的教育形式:独裁主义和温和宽容)、学校与日托中心(特点1、传授技术和知识的场所(1)教人

识字(2)训练技能2、学校训练儿童适应广泛的社会3、培养公民意识)、同龄群体(特点:自

愿性;以玩乐为主,具有吸引力;关系对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常常形成一种亚文化)、大

众传媒(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 1)它在儿童早期就对儿童发生影响2)它是最为普及的大众

传媒3)它对儿童最具有吸引力,可以促进儿童的知识积累,拓宽他们的视野。消极作用1)电

视的庸俗性,虽然电视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却没有相应的教育意愿2)电视对孩子的学习潜力有

消极的影响3)电视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都不同,它基本上是单程的通道,孩子不能发问,

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4)不适合儿童的节目会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

?同龄群体: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自然形成的社会群体,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指传到了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

?社会角色理论:角色过程理论 ( 乔治·米德)、结构角色理论(林顿)、拟剧论,或角色表演理论(戈夫曼)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特征:(1)规范性;(2)期待性;(3)发展性;(4)基础性。

?社会角色类型:根据人们对一定社会角色的理想要求与担任该角色的人们的实际表现划分,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理想角色指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所要求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

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实际角色,也称实践角色,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

的行为。);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

是指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可分为先天性和制度性两类;

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或自获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在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划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

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

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

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根据角色规范是否明确划

分,规定性和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得权利

和义务有明确的规定;开放性角色,是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角色承担者可以根据自

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不同目标划分,功利性

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

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

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划分,正式和非正式角

色(正式角色是指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非正式角色: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或出现新的社会地位而发展了一种新的角色,但这类新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首先是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即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其次是角色领悟,又叫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角色实践,又叫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戈夫曼以游乐

场上的电动旋转木马为观察对象,阐述了角色距离的思想。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三原理:赫伯特·布鲁默总结了社会互动的三个原理。1)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

义而对其采取行动;2)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景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托马斯定理(共享定理):他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

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这就是人们有时所说的“托马斯定理”。

●符号互动论:乔治·赫伯特·米德、赫伯特·布鲁默、威廉·托马斯

拟剧论:戈夫曼

本土方法论:哈罗德·加芬克尔

交换理论:霍曼斯、彼得·布劳

参照群体理论

●个人空间: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以传达某种意义。

爱德华·霍尔将个人空间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社会互动类型:1)按互动全体划分有人际互动和群际互动,人际互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

群体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2)按社会互动引起的原因划分有血缘互动、业缘互动、地缘互动、趣缘互动(兴趣爱好)和机缘互动(偶然因素引起的互动)。3)按社会互动主体在互动合作上划分,有合作式互动与冲突性互动,合作式互动-指互动各方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采取协同行为;冲突式互动—指互动各方追求各自目标而采取对立行为。

●暗示类型:1)直接暗示。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2)间接暗示。

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3)反暗示。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4)自动暗示。也就是自我暗示。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内部的暗示作用。

●集体行为:集体行为又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

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

●集体行为类型:群众(群众指的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

不确定感以及结构松散和所处情况的模糊不清是群众的重要特征。群众分为表意群众、行动群众、团结群众)大众行为(在分散的大众中集体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时尚与恐慌。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具有新颖、从众、珍贵的特点。恐慌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反应,不合作和不合理是恐慌行为的重要特征。)信息传播中的集体行为(传闻、谣言、舆论)

●与时尚密切联系的另外两个概念是时髦和时狂:时髦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失的生

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

时狂是某种生活方式追随者的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

●传闻与谣言的加工过程:在传闻与谣言的传播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种方式的“加工”。①磨

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从全部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品味与兴趣的内容加以渲染,而其他的就舍弃或淡化了。②削平。重新安排某些情节,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播,又易于吸引他人。③同化。再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的的信息“添油加醋”,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

●舆论:又叫做公众舆论,它指的是公众对某一个问题的态度或意见。特征:1)舆论是社会上一般人

赞同的意见。 2)舆论是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见。3)舆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4)舆论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关系到公众中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即舆论的产生总是在人们共同关注的事情上。

●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

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群体角色:菲利浦·齐默巴多“狱警”和“囚犯”实验群体中有两个主要领导类型:工

具型领导(任务型领导)力图指导群体朝它的目标走;表意型领导(社会情感型领导)寻求创造群体的团结和维持群体的协调。

●群体决策有四个阶段:第一,定向阶段,群体被引到问题上来,并对一些事实进行分析;第二,评

价阶段,成员对问题作出估计,并对其他人的观点作出反映;第三,群体开始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群体试图重新回复到开始时的和谐关系。

●遵从:是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谢里夫“亮点”实验、所罗门·阿施“知觉”实

验。可分为:信息遵从、规范遵从(包括来自他人的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服从(即认同于现实的或者想象中的领导期望。斯坦雷·米尔格朗“电击”实验)、风险转移(群体决策时,风险承担者不再是个人,而是作出一致的群体决策的群体,这一现象叫做“风险转移”)、群体意见

(群体意见即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之中,群体的一致性需要压倒了任何批评性意见的一种普遍方式)

●群体界限:内群体和外群体。群体界线经常以某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出来,它有助于群体成员形成团

结感,并且与其他群体成员区分开来。“强盗海湾”研究

●组织的类型:阿米泰·埃斯欧尼发展了组织的三种理想类型:强制型;功利型和规范型。(强制型

组织主要依赖于实际的或潜在的物质性力量来确保组织控制之下的成员的服从。如监狱、集中营等。

功利型组织主要依靠金钱刺激来获取服从。如商业组织。规范性组织,其成员参加组织主要是因为

将组织目标当作了个人自己的目标,此时成员感到自己融入了某一组织之中,假设组织成功了,他们会真正地感到是他们自己成功了。如志愿者协会)

●志愿者协会: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某种追求社会目标的机制。在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和个人之间构建桥

梁。

●弹性组织:弹性组织提倡新的产品设计和系列产品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由科层组织所提供标准化产

品。两个构成要素:弹性时间和工作分享。

●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

失调现象。具体讲,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界定过程: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

呼唤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第一阶段是遏制社会问题的发展。(治标阶段);第二阶段是治理社会问题。(治本阶段)

●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W.F.Ogburn)指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

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人的生物本性中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他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

●行为偏差论:代表人物罗伯特·墨顿。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或状况脱离规范

者即是偏差。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墨顿认为,社会问题是指社会标准与社会现实之间被视为无法接受的差距。解决偏差行为最好的办法是重新社会化。而重新社会化的较好对策是生活机会的重新分配。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的区别:1)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它是社会成员的疑

虑点、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2)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范围不同、推动的媒介不同。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 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 、 2.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 B.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C.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D.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 E.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

3.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4.在目前的医学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 , A.条件反射 B.肌丝滑行 C.心脏射血 D.防御反应 E.基础代谢 5 .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6.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 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 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7.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 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 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 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 8.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9.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脑脊液 E.房水 10.内环境的稳态 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 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 C.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E.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课后答案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如何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工作性定义: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外观点不一,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 第一.侧重于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传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这也形成了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侧重于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有传统的马克思,韦伯等人,在中国以孙本文为代表,形成了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中国大多数学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但又试图将二者综合,因此形成了第三种观点。 孙本文观点:(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 (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 (9)社会行为的科学。 美国人观点(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 (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 (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 总体来说,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尤其要研究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规律性,以便服务社会。b 2.简述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从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以及运行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1)整体性: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调整。 2)综合性: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因素加以分析。 3)实证性:其研究的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4)除此之外,还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宏观性 等特征。 3.社会学有哪些基本功能?社会学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本功能: 1)、描述功能(认识社会是什么?) 2)、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

社会学概论

A. B. D.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是( A. B. D. A. B. D. 对错 对错 社会的基本关系是( A. B. D.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 A. B. D. A. B. D.

对错 对错 A. B. D.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 A. B. D. 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 B. D. 成人教育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社会化过程。(对错 对错 A. B. D. A. B. D. 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等属于(

A. B. D. 对错 对错 A. B. D.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B. D. A. B. D. 科层制的提出者是韦伯。( 对错 对错 A. B. D.

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 B. D. 对错 对错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 A. B. D. 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是( A. B. D. 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天的( A. B. D. 对错 对错

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可以把它分为 A. B. D. 婚姻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属于( A. B. D. 家庭制度的基本功能包括繁衍人口、禁止乱伦、提高人口素质。(对错 对错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指的是( A. B. D. 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 A. B. D. A. B. D.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对错 A. B. D. A. B. D. A. B. D. 对错 水土流失可以称为“灾害”。( 对错 对错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历史性、 对错 社会保障模式一般有社会安全模式、福利国家模式、国家包办模式和储蓄

第一讲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讲绪论(13级临床1-10班、麻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试题1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遗传病最基本的特征是() 先天性 家族性 遗传物质改变 罕见性 不治之症 [参考答案] 遗传物质改变 [我的答案] 遗传物质改变 试题2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遗传病特指() 先天性疾病 家族性疾病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不可医治的疾病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参考答案]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我的答案]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试题3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有些遗传病家系看不到垂直遗传的现象,这是因为() 该遗传病是体细胞遗传病 该遗传病是线粒体病 该病是性连锁遗传病 该遗传病具有传染性 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 该遗传病是体细胞遗传病 [我的答案] 以上都不是 试题4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种类最多的遗传病是() 单基因病 多基因病 染色体病 体细胞遗传病 线粒体病 [参考答案] 单基因病 [我的答案] 单基因病 试题5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下列发病率最高的遗传病是() 单基因病 多基因病 染色体病 线粒体病 不能确定 [参考答案] 多基因病 [我的答案] 多基因病 试题6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关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遗传性疾病 家族性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 大多数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疾病,且往往表现为家族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但不一定是家族性疾病 遗传性疾病一定是家族性疾病,但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参考答案] 大多数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疾病,且往往表现为家族性疾病 [我的答案] 大多数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疾病,且往往表现为家族性疾病 试题7 满分值:1.0分状态:已答实际得分:分 试题: 先天性疾病是指() 出生时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先天畸形 遗传性疾病 非遗传性疾病 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 出生时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城市生态系统 B、城市社会问题 C、城市化 D、城市社会关系 2、( C )开创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A、沃思 B、默顿 C、涂尔干 D、帕克 3、在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是( A ),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被几个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取而代之。 A、人类生态学与社区学派 B、芝加哥学派与马克思学派 C、城市化学派与亚社会学派 D、经济学派与环境学派 4、下列学派中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形态的是( B )。 A、亚社会学派 B、城市化学派 C、生存学派 D、经济学派 5、下列学派中主张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在城市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城市中的各种亚文化因素决定的是( C )。 A、生存学派 B、经济学派 C、亚社会学派 D、技术学派 6、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客观的社会事实的是( B )。 A、人本主义学派 B、实证主义学派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在城市的起源上,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导致城市出现的是(B )。 A、防御说 B、集市说 C、私有制说 D、地利说 8、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 C、自然条件 D、社会条件 9、城市发展的中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以人为中心、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高准则,体现了城市( C )的发展趋势。

社会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定这一点是不对的。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服务 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服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同时又要注意吸取,借鉴外国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既要注意防止一切照搬,又注意避免一切拒斥。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社会运行条件是为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注意创造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 [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142答案

《城市社会学》模拟试卷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人文生态学模型最为关注的是(选择最好的答案)__________. A. 政府官员的决策 B. 城市的空间形式和结构 C. 城市居民的财产 D. 城市居民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t 2. 芝加哥学派人文生态学理论家认为城市的变迁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 A.联邦政府的经济决策 B.本地官员的发展计划 C.随机和不确定的事件 D.“入侵”和“替代”的过程 3. 传统的人文生态学强调__________. A. 社会因素 B 城市规划 C 竞争 D 政治权力 4、农业革命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 A 对于城市人口的数量影响有限 B 推动了劳动分工 C 创造了比游牧社会更简单的社会组织形式 D 发生在公元前7,000年 5、城市人口的年龄特征会影响______ A 城市的大小 B 城市中酒吧的数量 C 城市政府的特点 D 城市的形态 6、下列哪项出现在戈登.纪尔德的城市革命的要素中? A 永久而相对密集的居住地 B 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C 民主的政府 D 城市排污系统 7、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A 马克斯. 韦伯 B 罗伯特. 帕克 C 罗伯特. 默顿 D 埃米尔. 涂尔干 8. 政治经济学派对于人文生态学派的批判是因为后者__________. a. 忽略了在城市发展中掌握权力的主体所发挥的影响 b. 单纯倚赖于经验的考察 c. 过分重视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和世界总体趋势 d. 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过于密切 9. 下面哪个理论认为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中心__________. a. 区域分隔理论 b. 伯杰斯的同心圆理论 c. 多核心理论 d. 扇形理论 10. 伯杰斯的理论对__________ 解释力最强 a. 前工业时期的欧洲城市 b. 美国的老的大城市

社会学概论第1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引言 文化:詹姆斯.汉斯林的“摩洛哥纪实 服装、病菌、排队。《社会学入门》P38 婚恋:好朋友以及婚姻中的个体之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是“异类相吸”形成的。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汉斯林,序言P7) 其中摩洛哥案例实际上是从文化角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进行了研究。或者是对摩洛哥的文化本身进行了研究。所以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一个角度就归纳被为“社会文化说”。 “社会文化说”。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 “婚恋”案例实际上是社会学家们对人们行为(即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进行解释或者说明。这个案例实际上社会学的另一类研究对象“社会行动说”的体现。 社会行动说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是社会行动说的奠基者,他认为: 社会学“是一门旨在对社会行动予以解释性理解,以便获得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性说明的科学。” 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研究主题就应该是行动,且是有意义的、有动机推动的行动,可以通过解释性的理解来研究它。 虽然韦伯认识到并非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均为理性活动,但他认为最具有研究意义的社会活动主要为工具理性行动,即行动者为实现某一功利性目标而选择最有效行动方式的社会活动。 舒茨批评韦伯把有意义的行动仅限于理性行动的看法,他进一步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 “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的直接生活经验组成的,我们应当,也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真正理解行为的动机,从而对行为做出解释性理解。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家会利用社会学视角对各个领域进行研究,甚至会探索当事人不想让探究的隐秘角落。 例如人们如何做出犯罪的决定?如何做出对配偶不忠的决定? 因为社会学家是要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会因为人们感到不舒服就停止他们的研究。 例如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率的研究等等。 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是可以被探究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也会打破人们的一些“常识”观念。 我们可以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 “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第二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小测试1: 当面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会惊慌失措,社会组织解体。 小测试2: 依赖社会福利的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并且等待别人的救济,如果他们想工作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答案 1、假。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会齐心协力形成社会组织来应对灾难。 2、假。以来社会福利的人大多是儿童、老年人、病人、精神和身体残障人士、没有技

城市社会学部分章节课后问题答案

前八章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群体发展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城市社会学: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 ·社会控制:利用社会或文化工具,对个人或集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依附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以促进社会或群体的协调和发展。 ·社会变迁: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发生的任何社会制度或人们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能创造和扩展经济机会,社会所有成员均等获得这些机会,参与并受惠于经济增长模式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的发展评价方法,是用来对各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比较排序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科学性 ·马洛斯需求层级理论五层级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 ·社会控制的类型和方式: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积极和消极。权威系统,法律,条例,规程,奖状奖金奖章,死刑坐牢流放,习惯风俗,道德法律,艺术,社会制度,军队,法庭,监狱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构成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城市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及其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7城市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齐美尔)社会关系形式。(韦伯)各种文化要素形成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结构。 ·社会角色差距:由于个人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理想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社会群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 ·邻里: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社会群体,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社会组织:城市中人们为了合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共同活动的群体 ·城市社区: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活动的社区。 ·城市群:特定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家庭的功能: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基本群体,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求,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网络的主要类型:1亲缘社会网络2地缘社会网络3业缘社会网络4泛缘社会网络 ·邻里的社会功能:1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会化3社会控制4交流 ·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2人口3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地缘感 ·社会问题:社会的正常运转出现了问题,即社会中发生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不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而且必须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改进 ·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人口从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从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工业人口需要集聚,使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半城市化: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化。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按照自然演化规律,在城市化早期发展阶段,首先出现收入不均问题。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优越,会进一步导致这样的趋势加剧,最终导致空间不均衡。 ·巨型城市区域: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上相互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10-50的城镇聚集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城市中心周围,通过新的功能性劳动分工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域,再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联结起来。 ·就业: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非正规部门:一种组织形式,即一批“有工作的穷人”,他们的经济活动没有得到政府承认、保护和管理。主要指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以及独立个体劳动者等。·贫困的循环:现时的贫困将带来健康恶化、失业、不良居住环境等恶劣状况,导致贫困者未来处境的进一步恶化。贫困会孕育贫困,不但会在社会个体身上发生积累循环,而且会通过家庭、文化、制度和空间等更为广泛的途径实现自我延续,从而形成贫困的循环。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社会学概论(专)网络形考作业(最全)

社会学概论网络形考作业 第一章:绪论 判断题: 1. 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孔德在《社会学的想象》一书中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一概念。(×) 3. 韦伯并提出要建立社会学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4.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5.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社会学研究生、第一个社会学专业学会和期刊,都是出现在美国。(√) 单选: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 C )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是什么》 C.《实证哲学教程》 D.《社会学原理》 3、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5、“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A、严复 B、章太炎 C、梁启超 D、孙本文 6、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C ) A、涂尔干 B、韦伯 C、孔德 D、斯宾塞 8、严复将斯宾塞的( C )译作〈〈群学肄言〉〉。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学大纲 多选:

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ABCD ) A.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B. 社会是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C.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 劳动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根本标志 2. 关于社会学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B.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C.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D.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单一性 第二章:社会需要 判断: 1. 马斯洛首先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2.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3. 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4. 马斯洛认为,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单选: 1.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B.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 2.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哪一种( D ) A.自尊的需要 B.求知的需要 C.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多选: 1.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社会需要可以分为( ABC ) A.物质需要 B.精神需要 C.规范需要 D.生理需要 2.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法正确的有( ABCD )

城市社会学第1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城市社会学》第一章至第三章(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城市生态系统 B、城市社会问题 C、城市化 D、城市社会关系 2、()开创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 A、沃思 B、默顿 C、涂尔干 D、帕克 3、在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流派是( ),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被几个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取而代之。 A、人类生态学与社区学派 B、芝加哥学派与马克思学派 C、城市化学派与亚社会学派 D、经济学派与环境学派 4、下列学派中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形态的是()。 A、亚社会学派 B、城市化学派 C、生存学派 D、经济学派 5、下列学派中主张把人视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认为人在城市时间和空间中的位置是由城市中的各种亚文化因素决定的是()。 A、生存学派 B、经济学派 C、亚社会学派 D、技术学派 6、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客观的社会事实的是()。 A、人本主义学派 B、实证主义学派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在城市的起源上,认为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导致城市出现的是()。 A、防御说 B、集市说 C、私有制说 D、地利说 8、城市产生的经济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 C、自然条件 D、社会条件 9、城市发展的中心转移到“人的发展”上,以人为中心、全面满足人的需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高准则,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趋势。 A、国际化 B、分散化 C、人本化 D、知识化 10、沃思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为()。 A、现代性 B、城市性 C、异质性 D、合理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C、相邻学科 D、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下列能反映城市社会学研究特点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