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学制: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育法规: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法规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

人生全程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全程。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班级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知觉过程中,人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识对象做

出某种解释,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计划的进程;狭义的课程指的是一门学科,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班级授课制:指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苏格拉底产婆术:又称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教育方法。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

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帮助新生命的诞生。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引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陶冶教育法: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遗忘曲线:又称保持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揭示的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的现象。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

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自我强化:是对自己表现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来分析自己,从而作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观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课程管理: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情况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各种答案。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关联的过程。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的作用。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规范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发面的小结和评价。

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的准则。

社会态度: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头脑风暴训练:是指通过集体讨论,是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和不受损害的发展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学科发面的知识,它是教师

成功地经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知识。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导形式。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研究: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

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

的总称。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建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

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品德: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

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定性研究旨在理解教育现象,并不强调在开始研究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基础。

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

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气质: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同化: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图式:图式是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的心理关系。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的自我奖励。

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

般方法和技巧。

表征学习:表征学习是指对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垂直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归因: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角色: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归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教育立法: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指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教师侵权行为:教师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正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因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场依存型:场依存型是指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而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场独立型:场独立型是指很容易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

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学概论试卷

1 浙江大学2008 –2009 学年 夏 学期 《电工电子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将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6分) 1.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流过电感的电流在变小,说明电感向外部提供能量 (b) 当流过电容的电流在变小,说明电容向外部提供能量 (c) 当流过电阻的电流在变小,说明电阻向外部提供能量 2. 双极型晶体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 )。 (a)单向导电性 (b)电流放大作用 (c)稳压作用 3. 数字电路中的工作信号为( )。 (a)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b)脉冲信号 (c)直流信号 4.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的输入电流等于零,其原因是( )。 (a)同相端和反相端的输入电流相等而相位相反 (b)运放的差模输入电阻接近无穷大 (c)运放的开环电压放大倍数接近无穷大 5. 某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接成星形时线电压为 6.3kV ,若将它接成三角形,则线电压为 ( )。 (a) 6.3kV (b) 10.9kV (c) 3.64kV (d)4.46 kV 6. 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转速n 1与极对数p 和电源频率f 的关系是( ) (a)160 f n p = (b)1602f n p = (c)160p n f = (d)1260p n f = 7. 两台变压器的容量以及一次绕组的匝数都相同,变压器A 的二次绕组匝数比变压器B 的 匝数少,在满载运行时,两台变压器二次绕组的电流是( )。 (a) A>B (b) A=B (c) A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教育学名词解释(20200524071808)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 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 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大一电工电子考点总结

电子电工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KCL:即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任一瞬时,流入某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也叫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或节点电流定律。 KVL:即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任一瞬时,沿任一回路环行一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也叫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或回路电压定律。 8421码:是一种二进制数字编码形式,用二进制数编码的十进制代码。 中性线|火线:三项发电机的3个绕组一般采用星形(Y)联结,如图,即将三个绕组的末端连在一起接地,该点称中性点或零点,用N表示,从中性点引出的导线称为中性线(零线);从三个绕组的始端引出的三条导线U,V,W称为相线或端线(火线)。 稳压二极管:它是一种特殊的面接触型半导体硅二极管。其外形,内部结构及伏安特性曲线都与普通二极管相似,只是经过特殊的工艺使稳压管 的击穿电压比普通二极管低得多(几到几十伏),且反向击穿的特性曲线比较陡。(如图) 稳压管正常工作于反向击穿区,因其反向击穿特性曲线比较陡,也就是说,当电流在很大范围内变动时,其两端电压几乎不变,即具有稳压作用。与普通二极管不同的是,稳压管在反向击穿时不会损坏,当去掉反向电压,稳压管就恢复正常。但这是在反向电流没有超过允许值的条件下,否则管子被烧坏。所以必须在电路中串联适当的电阻来限流。 双极型三极管:因其内部存在两种极性的载流子(自由电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而名。简称为晶体管。晶体管按结构分为NPN型(商业称8050)和PNP型(8550)。结构图及电路符号如下。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都有三个区(基区,发射区,集电区)和两个PN结。基区和发射区之间的PN 结称为发射结;基区和集电区之间的PN结称为集电结。从每个区分别引出一个电极为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不论是PNP型或NPN型晶体管,其内部结构都具有以下特点:(1)基极非常薄,且掺杂浓度很低。 (2)发射区的浓度很高。 NPN(9013)型和PNP(9012)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类似,只是使用NPN型管时接正电源,而PNP型接负电源。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 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7耳蜗微音器点位: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局部的电位波动,此电位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型和频率相一致。 18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9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20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2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23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4分节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25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26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管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7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浆中去的过程。 2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除腺体分泌物的现象成为内分泌。 简答题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膜上的L型钙通道 2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激活连接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连接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及各期离子机制: 1特征: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明显不对称,分为0、1、2、3、4期5个时相 2离子机制:0期去极化是快Na通道开放形成,Na+大量内流;1期K+外流;2期平台期为Ca+持久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缓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Na+—K+泵启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为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取决于静脉回心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博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后负荷加大时,心肌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相应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力:为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4心率:以40次/分和180次/分为分界点,通过处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调节心输出量 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液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中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输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留存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增高不多,因此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故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培训资料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2、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13、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攒在和运行的一整套原则) 14、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位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积分标准和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15、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矿山电工学模拟考试题

《矿山电工学》monikaoshiti 一、单项选择 1.凡因突然中断供电,将造成生命危害;导致重大设备破坏且难以恢复;打乱复杂的生 产过程并使大量产品报废,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者,属于()。 A 一级负荷 B 二级负荷 C 三级负荷 D 四级负荷 2.凡因突然中断供电,将造成大量减产,产生大量废品,大量原材料报废,使工业企业 内部交通停顿的,属于() A 一级负荷 B 二级负荷 C 三级负荷 D 四级负荷 3.电源线路较长(线路故障概率较大)的变电所,适合()结线。 A内桥B外桥C全桥D空桥 4.一般认为距离电气设备接地极()米以外的地方土壤电位为零,称为电气上的“地”。 A 10 B 20 C 30 D 40 5.在我国,现行规定在有高度危险的条件下允许安全电压值为()。 A 65V B 36 V C 12 V D 5V 6.为了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应在线路上装设。() A并联电抗器B并联电容器 C 串联电抗器D串联电容器 7.煤矿井下煤电钻使用的电压为()。 A 660 B 380 C 1140 D 127 8.接触器可用来进行() A、电动机主回路的接触或切断 B、主电路的短路保护 C、主电路的过负载保护 9. 交流接触器的短路环有何作用()。 A 动作迅速B提高灵敏度C提高可靠性D减小振动和噪声。 10.如下设备不需要进行动稳定校验的是()。 A 断路器 B 负荷开关 C 隔离开关D电压互感器 11.本质安全电路的工作特点为() A电路永远可以保证安全工作B只是在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保证其能安全工作 C 12.如右图电路,合闸操作顺序是( A QS1,QS2,QF B QS2,QS1,QF C QF,QS1,QS2 D QF,QS2,QS1 13电力电容器的补偿方式中三种补偿方式补偿区的大小关系是()。 A 高压集中补偿> 低压成组补偿> 分散就地补偿 B高压集中补偿< 低压成组补偿< 分散就地补偿 C高压集中补偿= 低压成组补偿= 分散就地补偿 D高压集中补偿> 低压成组补偿< 分散就地补偿 14.电力设备的经济运行是使()最小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运行方式 A有功损耗 B 无功损耗C 有功负荷 D 无功负荷 15. 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周围空间辐射出的,使人眼睛产生光感觉的能量称为() A 光通量 B 发光强度 C 照度 D 色温 断路器中灭弧介质SF6气体的作用是() A、绝缘 B、灭弧 C、绝缘及灭弧 17.矿山供电系统中有两条进线电源线,两台变压器,中间有母联开关的结线称为()结线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 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 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 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 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中的社会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5.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6.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8.个体发展:广义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狭义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9.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10.环境: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11.个体的能动性:是人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活动的倾向和能力。 12.白板说: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快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13.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 14.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能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诸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 4、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 膜电位。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threshold):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9、★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10、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1、★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3、★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驾驶群体内部或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 5、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6、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7、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9、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10、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 11、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盒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2、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13、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攒在和运行的一整套原则) 14、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以百分位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积分标准和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15、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1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7、隐性课程:(也成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18、教学设计: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的一切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