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11), 1752-1762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2677/ap.2018.81120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dult Women’s

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and Mental Health

Xueping X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Nov. 7th, 2018; accepted: Nov. 22nd, 2018; published: Nov. 29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marital attitudes of adult women in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 questionnaire on marital attitudes of adult women was prepare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rriage at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was explored.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preliminary interview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dimensions of marriag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single women were conceived; a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 and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ere prepared an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atti-tudes, marital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with the tool of SCL-90, SWLS was tested. Results: ① the marit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adult women included attitudes toward fear of marriage, ideal marriage attitude, independent marriage attitude and essential marriage attitude. The ac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48.402%. ②Th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4-dimension 1-order model (χ2/df = 2.545, GFI = 0.897, CFI = 0.842, IFI = 0.844, RMSEA = 0.062) fitted better; ③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of each dimension is 0.695, 0.731, 0.658 and

0.710 respectively. ④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single and married women in

terms of mental health except factor terror of SCL-90, lower level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fear of marriage attitude and SCL-90 and SES, other dimensions of marriage atti-tude didn’t correlate with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①the marit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adult women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ment tool for researches on marital status and attitude of adult women. ②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ingle and married women in respect of marriage attitudes. ③ No significant gap exists between single and married women in terms of mental health, fear of marriage attitude may be an indicator of unhealthy mental status.

Keywords

Questionnaire Preparation, Marriage Attitude, Marital Status, Mental Health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习雪苹

习雪苹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9日

目的:以探查不同婚姻状态下成年女性的婚姻态度差异性为目的,编制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同时探究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初步访谈和专家指导构建成年女性婚姻态度初始问卷,随机发放问卷给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成年女性,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使用正式问卷,再次对北上广三地的成年女性进行实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SCL-90和SWLS 检验婚姻态度、婚姻状态(单身–已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①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包括畏惧婚姻态度、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和必需婚姻态度,累计方差贡献率48.402%。②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4维1阶的模型拟合度较好(χ2/df = 2.545, GFI = 0.897, CFI = 0.842, IFI = 0.844, RMSEA = 0.062);③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95,0.731,0.658,0.710。④ 除了SCL-90的恐怖因子,单身–已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畏惧婚姻态度与SCL-90多因子之间呈低度正相关,与SWLS 之间呈低度负相关,其余婚姻态度与SCL-90多因子及生活满意度之间无显著关联。结论:①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成年女性婚姻状态和婚姻态度相关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单身女性与已婚女性在婚姻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② 不同婚姻状态(单身–已婚)的成年女性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心理健康差异,畏惧婚姻态度具有心理不健康倾向。

关键词

问卷编制,婚姻态度,婚姻状态,心理健康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婚姻态度是个体对婚姻的主观看法,既包括个体对一般婚姻关系的普遍看法,也包括对自我婚姻的评价和期望(Braaten & Rosén, 1998; Willoughby, 2010)。以态度的范畴来定义,婚姻态度指主体根据以往经验所形成的对婚姻的意义、功能等方面的认知判断,以及在这些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情感倾向和自我行为倾向(夏燕,2012)。

婚姻态度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原生家庭对主体婚姻态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相较于在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父母离异的青年容易持有反对婚姻的态度(Mcloughlin & Whitfield, 1984; Gabardi & Rosen, 1993; Kinnaird & Gerrard, 1986)或较为复杂的情感(Amato, 1988),并且他们会担心自身的婚姻是否成功(Schwartzberg, 1981);也有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父母的婚姻状态并不影响子女对婚姻的态度,而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格特征(Demo &Acock, 1988)、对父母婚姻的主观感知(Long, 1987)、家庭凝聚力(Coleman & Ganong, 1984)等原生家庭的特点对其婚姻态度的影响更为显著。2) 年龄是婚姻态度差异性的显性指标,具体表现为年龄越长者持有传统的婚姻态度,对婚姻的态度较为积极(Cherlin & Walters, 1981),而较为年轻的一代经历了更多的父母离异(King, 1999),因此对婚姻持较为负面的态度。

Open Access

习雪苹

3) 受教育水平会显著影响婚姻态度。具备高学历的女性较易晚婚或不婚,这与他们的经济收入更有保障,

以及对婚姻质量要求更高有关(Newman & 白学军,2005)。4) 作为婚姻生活的重要内容,性生活在主体婚姻态度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身为处女者会比过往有多名性伴侣者持有更加积极的婚姻态度(Salts, Seismore, Lindholm, & Smith, 1994)。5) 媒体的宣传导向影响个体的内隐婚姻态度。浪漫的爱情剧有助于观看者产生对婚姻的渴望,同时也让观看者形成对婚姻不切实际的期待(Segrin & Nabi, 2002)。

6) 人文环境是婚姻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崇尚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对基于承诺的婚姻容易持否定态度

(Poortman & Liefbroer, 2010);离婚高发地区的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感知到婚姻的脆弱性,因此对婚姻持有不同寻常的态度(Glenn & Kramer, 1987)。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虽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一致(张红涛& 王二平,2007),但有研究认为,婚姻态度能有效预测婚姻行为,对婚姻持有不良信念会促使态度主体在认知加工和评估婚姻活动时出现偏见(Linda Kurtz & Derevensky, 1994),对婚姻抱持积极态度者则因其对婚姻的正向评价容易实施婚姻行为(Clabkberg, Stolzenberg, & Waite, 1995; Sassler & Schoen, 1999)。

因此,进行婚姻状态的相关研究工作,对婚姻态度的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的。

现有的婚姻态度测量工具涵盖了一般婚姻态度、婚姻目的以及婚姻期待等诸多面向,但缺少针对单身女性婚姻态度的量表。例如:Stacey和Rosén (2013)编制了包含自身婚姻目的与期待以及一般性婚姻态度的综合性量表。这些量表不限被试的婚姻状态,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国内学者贾黎斋针对已婚者编制婚姻态度问卷(Marriage attitude Scale, MAS),涵盖了婚姻心理准备、家庭关系态度和婚姻控制态度,此量表适用于婚姻态度与婚姻质量的研究(王宇中,2011)。鉴于现有婚姻态度量表中缺乏有效评估成年女性的婚姻态度工具,本研究拟编制一份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量表,用以测评成年女性的婚姻态度,为未来婚姻态度或婚姻状态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测量工具。

既有关于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态度会影响主体心理健康,如体育态度(李嫱& 任文芳,(2009)、锻炼态度(霍方文,2011)、金钱态度(洪雷,曹慧,& 方格,2009)影响主体心理健康,由此推测,婚姻态度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呢?既有研究认为,已婚者通过婚姻获取更多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控制的资源(Mastekaasa, 1992),婚姻赋予已婚者更多社会支持,从而已婚者较单身者心理更为健康(Gove, Style, & Hughes, 1990),由此推测,当下成年女性的婚姻状态是否依然能显著预测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基于此,本研究将在编制婚姻态度问卷的基础上,探究成年女性婚姻态度、婚姻状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样本1:用于初步访谈,研究通过百度云平台(下同)向生活在北京的成年女性发放和收集开放式问卷。

成年女性包括单身且无固定伴侣和已婚女性两组,两组被试各25名。有研究表明,女性最佳结婚年龄在26至29岁(刘凌& 朱艳新,2009),而女性在45岁以后进入婚姻的概率显著降低(刘爽& 蔡圣晗,2015),因此,本研究将被试的年龄限定为30~45岁(下同),此年龄段单身-已婚的婚姻态度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样本2: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回收20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9%。其中单身女性100名,已婚女性101名。

样本3: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回收40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9%。其中单身女性200名,已婚女性201名,用于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样本4:用于婚姻状态(单身-已婚)、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究。回收20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9%。其中单身女性102名,已婚女性101名。

习雪苹

2.2. 研究工具

1) 正式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包含必需婚姻态度、畏惧婚姻态度和理想婚姻态度。问卷中的题项以自陈方式表述,采用5级评定法,从“1”到“5”计分,分别对应“非常不同意”、“有点不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和“非常同意”,共21条题项。

2)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最早由Derogatis编制于1973年,1984年由王征宇翻译成中文。量表共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习惯等多项精神症状学内容。量表采用5分评分制,常模标准是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单项分≥ 2的项目数)、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须考虑进一步筛查是否阳性。

3) 生活满意度问卷(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由Diener等人编制,测量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问卷共5个题项。生活满意度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身心健康(周厚余& 周莲英,2008)。

2.3. 研究过程

2.3.1. 问卷编制过程

本研究初始问卷的编制建立在既往研究及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之上。通过开放式问卷,发现大龄单身女性所持有的独特的婚姻态度,大部分单身被试持有理想化和自主性的婚姻态度,他们内心怀有美好却不现实的择偶标准,并且不会因择偶难度或周围人的催婚而降低自身择偶标准,而有些单身被试表示婚姻对他们来说不是人生必需的内容;还有单身被试表示对婚姻充满焦虑和畏惧的情感,而已婚被试在这些维度方面有明显相反的倾向。对收集到的婚姻态度进行梳理,发现单身-已婚在婚姻态度的差异性体现在婚姻的必需性、理想化和畏惧性和自主性四维度上,这四维度能有效区分单身与已婚女之间的差异。结合专家指导和既往研究,将初始问卷的结构拟定为必需婚姻态度、理想婚姻态度、自主性婚姻态度和畏惧婚姻态度。

初始问卷共28题项,拟定畏惧婚姻态度、必需婚姻态度、理想婚姻态度和自主婚姻态度四维度。问卷项目以自评或自陈的方式表述,采用5级评定法,从“1”到“5”计分,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选择。将初始问卷发放至样本2,进行婚姻态度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在此基础上,将正式问卷发放至样本3,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获得正式问卷。

2.3.2.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4.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初始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

采用临界比值法与同质性检验进行项目分析。通过高低分组对单一题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第7题未达到显著性水平(t = 0.245, p = 0.807);第20题的CR值未达到3 (t = 2.769, p = 0.007),因此将第7题和第20题这两题删除。同质性检验发现第10题(r = 0.085, p = 0.001)与总分的相关太低,故将第10题删除。

3.2. 正式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对剩余25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启用主成份分析法(PCA)和斜交旋转法,Bartlett值为1351.237,

习雪苹

df = 300,显著性水平p为0.000 (<0.001),表明25个题项之间显著相关,取样适当性度量值KMO = 0.769,接近于0.80,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素数目设定依据以下原则:共同因素特征值大于1;碎石图中坡线突然剧升点为截点,删除坡线平坦的因素;共同因素题项数至少有3个。通过碎石图(图1)发现,从第5个共同因素后出现平坦的曲线,因此保留4个共同因素;同时,通过因子间相关矩阵发现,四因子间彼此相关非常低,因此改用正交旋转法重新进行因素提取。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发现11题与其所在共同因素内容不一致,予以删除;删除后再次进行因素提取,相继删除与所在共同因素内容不一致的19题、在两个共同因素上因素负荷均大于0.40的13题以及与所在共同因素内容不一致的15题,最后再次进行因素提取,发现剩余21条题项,因子负荷均大于0.4,各题项间内容一致,累计方差解释率48.402%。对各因素内容进行定义,因素1体现了被试对婚姻的畏惧情绪,如“一想到结婚就令我头痛”或“一想到结婚总有点莫名的焦虑,因此将其命名为畏惧婚姻观;因素22包含了题项“如果两个人相处不来,我觉得是不能结婚的”、“如果对方在性格上不符合我的标准,我觉得是不能作为结婚伴侣的”等题项,体现了被试的理想化婚姻期待,因此命名为理想婚姻观;因素3包括了如“如果此生不能结婚,人生就不美满”、“不结婚的人生我觉得不正常”等题项,体现了被试在观念上认为婚姻是人生必需项目的程度,因此命名为必需婚姻观;因素4包含了如“婚姻是我自己的事,别人影响不了我”等题项,体现了被试自主决定婚姻事宜的态度,因此命名为自主婚姻观,详情请参见表1。

Figure 1. Scree Plot of marriag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图1.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碎石图

3.3. 正式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anbach’ s Alpha系数和分半信度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658到0.731,分半系数从0.580到0.729,均达到较好的信度水平。详见表2。

习雪苹Table 1. The factor loading of official marriag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of adult women

表1. 正式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因素负荷表(n = 401)

题项

共同因素

共同度1 2 3 4

22.一想到结婚就令我头痛。0.753 0.586

23.一想到结婚总有点莫名的焦虑。0.729 0.547 16.提起婚姻,有点不知所从。0.647 0.435 9.我担心结婚会影响自己的生活。0.625 0.417 2.我担心婚后发生诸多矛盾。0.561 0.402 1.对于现代人来说,婚姻已经过时。0.482 0.346 8.婚姻成可贵,自由价更高。0.468 0.283 18.如果对方在性格上不符合我的标准,我觉得是不能作为结婚伴侣的。0.684 0.485 25.如果对方不会体贴照顾我,我觉得是不适合结婚的。0.683 0.473 4.如果两个人相处不来,我觉得是不能结婚的。0.666 0.461 24.只有遇到有感觉的人,我才结婚。0.636 0.484 17.我等到遇见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再结婚。0.623 0.461 3.如果没有遇到非常理想的人,我宁可单身。0.622 0.511 21.如果此生不能结婚,人生就不美满。0.784 0.624

27.不结婚的人生我觉得不正常。0.738 0.563

28.拥有婚姻的人生才是美满的人生。0.725 0.550 14.我一直都渴望婚姻。0.549 0.400 6.为了不遭别人评价,我还是会结婚的。0.524 0.374 12.婚姻是我自己的事,别人影响不了我。0.812 0.666 26.我结婚与否,跟别人没有关系。0.721 0.586 5.婚姻是个人的事情,没必要考虑别人的评价。0.649 0.511

特征值 3.82 2.526 2.376 1.442 累计方差解释率18.191 30.22 41.535 48.402

Table 2.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among dimensions of marriage attitude (n = 401)

表2. 婚姻态度各维度的信度检验(n = 401)

Cranbach’s Alpha系数Guttman Split-half系数理想婚姻态度0.731 0.692

畏惧婚姻态度0.695 0.693

自主婚姻态度0.658 0.580

必需婚姻态度0.710 0.729

习雪苹

3.4. 正式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效度检验

3.4.1. 内容效度

本问卷的初测题目结合了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的简单访谈和一名教授的指导而拟定。其内容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基础,并且结合了现实生活中成年女性的婚姻态度特征。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4.2. 结构效度

1) 通过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理想婚姻态度与自主婚姻态度之间呈中度正相关,这说明理想

婚姻态度与自主婚姻态度之间具有中等水平的一致性;畏惧婚姻态度与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之间均呈较低正相关,这说明畏惧婚姻态度与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之间具有较低水平的一致性;

必需婚姻态度与理想婚姻态度之间呈低度负相关,说明必需婚姻态度与理想婚姻态度具有反向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必需婚姻态度与自主婚姻态度和畏惧婚姻态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 说明必需婚姻态度与自主婚姻态、畏惧婚姻态度为独立的婚姻态度结构。详情参见表3。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matrix between dimensions of marriage attitude

表3.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n = 401)

相关因子r p 畏惧婚姻<--> 理想婚姻0.22***0.000

理想婚姻<--> 必需婚姻?0.17*0.017

理想婚姻<--> 自主婚姻0.49***0.000

畏惧婚姻<--> 自主婚姻0.20*0.026

必需婚姻<--> 自主婚姻0.00 0.992

畏惧婚姻<--> 必需婚姻0.22 0.601 *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如图2),所获得的拟合指标基本都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说明理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所获得的各项拟合指标如表4。

Table 4. The model fit summary of CFA

表4. 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总结

拟合指标

χ2df χ2/df GFI AGFI CFI NFI IFI RMSEA

465.741 183 2.519 0.897 0.871 0.843 0.766 0.845 0.062

3.4.3. 实证效度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单身被试与已婚被试在婚姻态度的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单身被试在自主婚姻态度、畏惧婚姻态度和理想婚姻态度维度均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单身被试在必需婚姻态度上显著低于已婚被试。具体结果请参见表5。

3.5. 婚姻态度、单身-已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发现,畏惧婚姻态度与SCL-90总分、抑郁、精神病性、强迫性、人际关系

习雪苹

Figure 2. CFA model of marriage attitude

图2.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Table 5. T-test on each factor of marriage attitude between single and married

表5. 婚姻态四维度在单身-已婚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n = 401)

检验变量单身M(SD) 已婚M(SD)

t d

n = 200 n = 201

畏惧婚姻23.36(4.39) 20.15(5.30) 6.59 0.00

必需婚姻14.02(4.18) 14.99(4.30) ?2.28 0.02

自主婚姻10.38(2.89) 9.71(3.04) 2.24 0.03

理想婚姻21.14(3.66) 20.07(3.63) 2.93 0.00

敏感等多因子(除了敌对、躯体化)均呈低度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低度负相关,说明畏惧婚姻态度具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性。理想婚姻态度与躯体化和焦虑呈低度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无显著相关;自主婚姻态度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生活满意度均无显著相关;必需婚姻态度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无显著相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低度正相关,整体而言,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和必需婚姻

态度不具有明显的心理异常倾向。详情请参见表6。

习雪苹

Table 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rriage attitude and mental health indicators

表6.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畏惧婚姻态度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必需婚姻态度敌对0.121 ?0.094 0.094 ?0.059 人际关系敏感0.201**?0.051 ?0.003 0.003 其他0.144*?0.136 0.026 ?0.080

偏执0.187**?0.119 ?0.015 ?0.073

精神病性0.218**?0.137 0.032 ?0.028

恐怖0.200**?0.036 0.061 ?0.094

焦虑0.188**?0.150*0.085 ?0.083

躯体化0.062 ?0.231**0.035 ?0.038

强迫0.204**0.020 0.125 ?0.053

抑郁0.232**?0.103 0.072 ?0.112 SCL-90总分0.216**?0.126 0.065 ?0.074

生活满意度?0.265**0.021 ?0.014 0.204**

2)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单身-已婚之间仅在SCL-90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62, p <

0.05),在其他所有SCL-90因子及生活满意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而言,单身–已婚的心理健康

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4. 讨论

4.1. 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编制

问卷在开放式问卷和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备选条目库,并结合专家指导确定了初步问卷的题目;

经过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形成正式问卷;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和实证效度检验,验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终得到包括4个因子、21个题项的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可作为成年女性婚姻状态、婚姻态度相关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单身女性在自主婚姻态度、畏惧婚姻态度和理性婚姻态度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已婚被试,而在必需婚姻态度上显著低于已婚女性,说明不同婚姻状态(单身-已婚)的成年女性所持有的婚姻态度是有差异的。

从行为与态度的关系来分析,婚姻态度与婚姻状态之间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如下几种情况,以必需婚姻态度为例加以讨论:单身被试原本持有较低水平的必需婚姻态度,这一婚姻态度会显著降低个体进入婚姻的可能性;行为对思维和情绪产生强有力的作用(Westbrook, Kennerley, & Kirk, 2014),所以,长期处于单身状态的个体可能会逐渐适应单身生活方式,导致其必需性婚姻态度降低;认知、情绪、行为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长期处于单身状态可能会诱发主体逐渐适应单身状态,导致其必需婚姻态度降低,而个体对婚姻的必需性降低进一步促进主体保持单身状态。从理论上分析,这三种因果关系似乎都有可能性。

4.2. 单身-已婚、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单身-已婚的心理健康无显著差异。有研究提出,已婚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婚姻质量的显著影响(Hughes & Gove, 1981);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常态、选择性因素、社会支持在个体的婚姻状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Spiker, 2014),因此,单身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低于已婚女性。本研

习雪苹

究发现,除了畏惧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较低的正相关以外,其他婚姻态度维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基本没有显著相关。一项针对已婚者的研究显示积极的婚姻态度有助于主体积极应对婚姻问题,提高夫妻心理健康水平(贾黎斋,王宇中,张海涛,& 许宪伦,2012),这说明婚姻态度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畏惧婚姻者在择偶方面持有消极态度,这可能会继发性引起其在亲密关系建立和维持中出现问题,长此以往引起主体的主观感受度下降,甚至发展出心理症状,因此,畏惧婚姻态度呈现出心理不健康倾向。其他婚姻态度因子未呈现与SCL-90之间出现显著相关,说明这些因子不具有心理异常倾向。必需婚姻者对婚姻怀有美好的期待,有研究发现,希望作为调节情绪和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能显著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何露& 朱翠英,2013),这可能是必需婚姻者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的原因。单身-已婚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基本无显著差异;婚姻态度四因子中,仅畏惧婚姻态度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由此说明,婚姻状态不能预测主体的心理健康,而个体的畏惧婚姻态度能显著预测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5. 结论

相对于Stacey和Rosén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婚姻态度问卷,成年女性婚姻态度问卷的目标人群为成年女性,旨在探查不同婚姻状态下成年女性的婚姻态度差异性,发现不同婚姻状态(单身–已婚)的成年女性在婚姻态度的必需性、理想化、自主性和畏惧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婚姻状态(单身–已婚)的成年女性之间基本不存在心理健康的差异,成年女性的畏惧婚姻态度具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理想婚姻态度、自主婚姻态度和必需婚姻态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无显著关联。

参考文献

Newman, 白学军(2005). 发展心理学.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15-417.

Westbrook, D., Kennerley, H., & Kirk, J. (2014). 认知行为疗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1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02/9781118410868.wbehibs256

何露, 朱翠英(2013). 大学生希望水平, 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No. 3, 77-79.

洪雷, 曹慧, 方格(2009). 金钱态度,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3), 297-299.

霍方文(2011). 在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理论下的男大学生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贾黎斋, 王宇中, 张海涛, 许宪伦(2012). 夫妻婚姻态度, 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39(13), 3276-3279.

李嫱, 任文芳(2009).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12), 1473-1475.

刘凌, 朱艳新(2009). 未婚单身女博士生婚恋观调查——基于对5位女性博士研究生的访谈.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6), 714-716.

刘爽, 蔡圣晗(2015). 谁被“剩”下了?——对我国“大龄未婚”问题的再思考. 青年研究, No. 4, 76-84.

王宇中(2011). 心理评定量表手册(页576-579).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夏燕(2012). “奔三”单身女性婚姻态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

张红涛, 王二平(2007).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 15(1), 163-168.

周厚余, 周莲英(2008). 城市居民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7), 806-808. Amato, P. R. (1988). Parental Divorce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0, 453-46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352010

Braaten, E. B., & Rosén, L. A.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arital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29,83-9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300/J087v29n03_05

Cherlin, A., & Walters, P. B. (1981). Trends in United States Men’s and Women’s Sex-Role Attitudes: 1972 to 1978.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6,453-46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2095264

Clabkberg, M., Stolzenberg, R. M., & Waite, L. J. (1995). Attitudes, Values, and Entrance into Cohabitational versus Marital

习雪苹

Unions. Social Forces, 74,609-63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93/sf/74.2.609

Coleman, M., & Ganong, L. H. (1984). Effe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Family Relations, 33,425-43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584713

Demo, D. H., & Acock, A. C. (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0, 619-64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352634

Gabardi, L., & Rosen, L. (1993).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vorced and Intact Familie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18,25-5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300/J087v18n03_03

Hughes, M., & Gove, W. R. (1981). Living Alon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7, 48-7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86/227419

King, A. E. (1999). African American Female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Jeffrey Black Studies, 29,416-43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177/002193479902900306

Kinnaird, K. L., & Gerrard, M. (1986). Pre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Divorce among Young Women as a Function of Their Mothers’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48,757-76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352568

Linda Kurtz, L. & Derevensky. (1994). The Effects of Divorce on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Control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20,75-9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300/J087v20n03_06

Long, B. H. (1987).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Discord and Parental Sepa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ffects on Daughter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Courtship Progres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7, 573-582.

Mastekaasa, A. (1992). Marriag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ome Evidence on Selection into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4,901-91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353171

Mcloughlin, D., & Whitfield, R. (1984). Adolescents and Their Experience of Parental Divorc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7, 155-17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16/0140-1971(84)90006-X

Poortman, A. R., & Liefbroer, A. C. (2010). Singles’ Relational Attitudes in a Time of Individualiza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 938-94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16/j.ssresearch.2010.03.012

Salts, C. J., Seismore, M. D., Lindholm, B. W., & Smith, T. A. (1994).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 Adolescence, 29, 775-779.

Sassler, S., & Schoen, R. (1999). The Effect of Attitudes and Economic Activity on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1, 147-15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2307/353890

Schwartzberg, A. Z. (1981). Divorce a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Overview. Adolescent Psychiatry, 9, 119-132.

Segrin, C., & Nabi, R. L. (2002). Does Television Viewing Cultivat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bout Marriag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247-26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111/j.1460-2466.2002.tb02543.x

Spiker, R. L. (2014). Mental Health and Marital Status (pp. 13-15).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Health, Illness, Behavior, and Society.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Ltd.

Stacey, S. P., & Rosén, L. A. (2013). The Marital Scales: Measurement of Intent, Attitudes, and Aspects Regard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54, 295-31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80/10502556.2013.780491

Willoughby, B. J. (2010). Marital Attitude Trajectories across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39, 1305-13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10.1007/s10964-009-9477-x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d211216930.html,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 ___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 ___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 ___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 ___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二级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报关A1401 学号:0309140152 姓名:曾月 指导老师:程利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钟媛媛曾月熊欣黄凯琴 报关与国际货运 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和心理素质,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我将大学生心理状况作为此次专题调研。此问卷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统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前出现的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如何以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已经成为了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包括情绪、学业、感情等等因素,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情况。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大一学生共120人。 (2)问卷发放过程: 按上述要求,我们采用分性别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本次发放问卷共120份,回收问卷108份。问卷发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解除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确,以减少答题时发生差错。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法为主,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概述

第九课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九课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1.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是心理最困惑的时期,让他们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内容分析:在体育课程标准中,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五大学习领域目标中设立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以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3教学目标: 1) 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4.教学难点分析: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教案 课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四、板书设计

1.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2.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3.板书要写清楚 五、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一提到“健康”,很多同学便会脱口而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呗。”其实这种理解是不 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二)身心之间的关系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有影响 当我们身体健康时,就能够愉快的生活;反之,会引起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例如心脏病人常常惶惶不安;癌症病人会感到生活无乐趣,甚至产生死亡将临的恐惧。 2. 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人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率提高。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因而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和月经失调等症状的产生。最新研究还发现:65%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情绪不好引起的。 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2.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3.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县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课堂活动的 指导的研究实施方案 桦甸市第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执笔人:丁仁凯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时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矫治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行为,应当成为当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则是整个 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教育中尚未明确规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有人专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面临代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需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尽管我国也开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还只是刚起步,尤其是农村,更是薄弱。 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体验,这一方面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好的启发,另一方面对我们也是一个压力和挑战。 (三)理论依据 1.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自主发展能力的生长和成熟,教育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而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的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最直接的途径,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唯物主义理论依据。 2.人的心理是一方面是先天造成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学 校、社会中的诸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终在发展中实现解决。《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旨在透过差异与差别的学生心理现状,确定教育的内容,把握教育的最佳的切入点与方法,这是本课题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3.当代中国教育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学 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落实,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俞来俞紧迫的任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解决心理问题个别化,以避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后出现的负面效应,如:不敢管、不会管等不适应现象,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新形势的适应,这是本课题提出的教育学依据。 4.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中学生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小学到中学,从儿童到青少年角色转换迟缓和低度发展造成的。《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尽快地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宝塔区杜甫川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

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二、课题界定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二)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

青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赵敏雅 调查:肖静李琴任燕琴韩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赵敏雅宋启迪 指导教师:李家华王丽娟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内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活动是针对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我们共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抽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是:天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转楼一中赵举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课堂。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求新颖,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就我校而言,由于师资短缺,非专业的老师上体育课学生就感到枯燥无味,而我是与游戏方式给学生上课,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从而使这些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无形中大多数的孩子们对体育有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不同教师的对比,使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关键,首先,让学生从心里上接受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锻炼身体。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教师)“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学生)。“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 2、板书课题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二、讲授 1、健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健康的三个层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补充:健康的十项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及情况分析报告 一、调查概况: 本次进行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主要由夏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完成。本次调查共成功向学生发出问卷45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45份。通过调查研究,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承受挫折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目标,提供了客观和主观上的依据。 二、调查目标和方法: (一)调查目标:了解本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现状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三、问卷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各位同学:你们好!下面这份问卷是为了对大家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作个了解,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这可不是考试哦,请放心作答。 班级性别年龄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 ) A.过大 B.过小 C.还可以 2、对于目前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 A.是 B.有时觉得 C.从没有 3、你认为目前你的压力来自于( ) A.老师的期望 B.家庭的期望 C.自己的期望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 ) A.会 B.极少 C.不会 5、考试时,如果监考人来回走动注视着我,我便无法答卷。( ) A.会 B.有时会 C.不会

6、一次考试失利,对你会有怎样的影响( ) A.情绪波动很大 B.和以前一样 C.更加努力 D.认为自己很无能 7、你经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8、你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 A.完全可以 B.只能完成某几门 C.只能选择性地完成每门部分作业 9、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 ) A.是 B.没想过 C.从没有 10、你认为怎样学习效果会好点( ) A.共同学习 B.孤军奋战 C.没想过 11、你在学习上的时间分配( ) A.对喜欢的科目下狠功夫 B.平均分配 C.对不喜欢的放任自流 12、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会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 A.会 B.有时会 C.不会 13、你最佩服的人物是( ) A.伟人 B.明星 C.父母 D.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 14、当大家注视你时,你会( ) A.不好意思 B.无所谓 C.自豪 15、对着镜子时,你注意的是自己的( ) A.优点 B.缺点 C.没想过 16、别人批评你时,你会( ) A.接受批评 B.为自己辩解 C.不知所措 17、你的好友获奖了,你会感觉( ) A.和他一样高兴 B.不舒服 C.与自己无关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哪个重要辩论赛

立论 反方:我方认为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第一,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最影响人体健康的不是疾病,而是不良的心理。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身体健康已有医学保障的今天,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因为心理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由于自私,由于贪婪,由于野心,多少战乱出现在蔚蓝的地球之上,又有多少无辜的人葬身战火之中,面对这般景象,难道您一点也不心寒吗?而那些侵略者,那些野心家又哪个不是身强体壮却心理极度扭曲的道德败类呢?空有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只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更为重大的灾难!人类追求健康身体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人类文明之火传承的过程,本是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更重要 正方:我方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你说基础重不重要呢?而且我方也不赞同把身体健康提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是认为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高那么一点点,从现实的角度来展开对孰重孰轻的论述:首先,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身体健康比心理健康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在世界死亡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1心脏病、2中风、3肺炎、4艾滋、5支气管炎和肺气肿、6腹泻、7胎儿、8结核、9癌症、10交通,有9种都是死于身体健康。而12月13日,也就是今天的《郑州晚报》A14版整版刊登最新的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结果堪忧啊!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医学已经不断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被为世人所关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身体是否健康不但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唯有更加重视身体健康,未成年人保护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我们青少年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反方:对方辩手认为身体健康如同房屋的基石和架构,而心理健康如同屋顶砖瓦,而我却认为正好相反。首先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人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对生命、对身体的尊重。在已经论述的这几十秒时间内您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因心理不健康而自杀吗?如果您再坚持您方观点,全球每秒就不止有40人自杀,终有一天人类都会灭亡,到时候那卑微的肉体不是您想留就留得住的。其次心理健康又可以弥补不健康的身体。有人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去对待,最终战胜病魔。而更多的人还是失去了生命,这并不是病魔有多么可怕,而是人们的心魔在作祟啊!没有健康心理的身体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健康心理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智慧星火”获奖课题论文选登]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摘要) ——基于九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研究 论文撰写:肖静琴任燕琴雪方洁敏雅 调查:肖静琴任燕琴雪方洁虞涛房启志黄宇敏雅宋启迪 指导教师:家华王丽娟 容提要: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国的9个省(市、自治区)做了这次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调查报告包括六个主要容,分别是:调查背景、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对策研究、调查感言。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调查背景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良好

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 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容。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这两项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当今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从当今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主要由学校和父母承担。但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以分数为重点,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年轻人的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年轻人的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使用现实的评价框架进行复杂公共健康主题的事例研究 背景:公共健康问题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并且是带有局限性的和含糊不清的明显的问题。这篇文章论述和反映了我们在研究年轻人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关系的本质中带有明显的评论的过程。 方法:采用一种批判性的文学评论和广阔领域的概念上的研究 结果:通过一系列不是很恰当的标准来支持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了论证方法的狭隘性。采用一种更广的调整体系,运用Pawson 和Tilley’s的现实评价框架进行深入研究——什么是关联的本质,为什么可能有关联,如何利用这种潜在的关联进行干预调整。 结论:论证总体上支持了身体活动会潜在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的假设。我们认为越来越多的情况具有可利用性。即,最好的方法不是视这种关联作为一种已存在的关联,因为这样很难达成,而只有在一些可建构的改变机制的关系中才能实现。 1.前言 美国作者Paul Anderson说:“我已经明白了任何问题,然而问题是复杂的。当你以正确的的方式对待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会变的更复杂。”他的观点可能是一种解释当代健康和实践的名言。同时,对于完成确定性的基础论证是具有建设性的和现实的意义的,其他问题被认为是会引起尴尬的。在这种背景下,Faulkner and Taylar (2009)认为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理论上的关系有着潜在的复杂性,需要寻求更广泛的资源去理解和进行论证。这些视角倾向于承认这种复杂性和一种促进总体的健康和专门的身体活动的整体的生态方法。更有甚的是,采用一些专门的改进智力和社会心理流行病的方法;系统的论证方法和不断的实践干预方法;健康情况的实现就被认为是源于对这种基础的运用。 这篇文章的目标是用一些概念上的资源去探索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更专门的是,我们考虑到我们进行评论研究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相对地致力于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工作单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并日渐为全社会所关注。一般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约10%-15%,而在一些特定的职业、年龄人群中,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学校是高发场所,教师、学生则是高发人群。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成才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把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于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

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门提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关心儿童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可以看出,我们党和政府已经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现在,我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一认识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族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解决对策设计研究_开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邢台市西仓巷小学高雪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比较强烈。人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愈来愈多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如小学生责任心差,缺乏感恩,加上信息时代社会上大量不健康的媒体冲击着孩子的生活,使愈来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西仓巷小学位于邢台市桥东老城区,学生结构复杂,大多数是乡里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多。单亲和重组家庭也不少。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正式工作和稳定收入,有些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父母陪孩子一起吃饭娱乐的时间少,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教育,极少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使得部分孩子心理很脆弱,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另外少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受到诸多因素,很多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本书中就提出心理教育的问题,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完人”,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序幕。 在当代,胡锦涛总书记在有关小学教育讲话中提到,在小学阶段,“文化育人”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学校来说,“文化育人”首先要化育学生。“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而我们开展青少年心理品质研究,就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广大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的开设心理辅导。基于此,我校政史教研组确定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研究以开封市XXX幼儿园为例,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该园大、中、小班各随机选取50名幼儿家长为被试,以全面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神经症和违纪两个维度上;3~4岁、4~5岁和5~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征存在差异。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如今,幼儿健康不仅指幼儿生理卫生方面的健康,还包括幼儿心理层面的健康。2001年9月起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找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开封市XXX幼儿园3~6岁的幼儿为调

查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样本,从3个年龄班各选取50名幼儿为被试,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75.33%。研究工具采用张喜转的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量表。问卷总体重测信度为0.601,分半信度为0.935。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 从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年级中各选取50名幼儿家长填写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113份有效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对象情况如表1所示。 2.幼儿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主要测查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项目共分为三类因子:神经症因子、违纪因子和生活习惯因子。其中,神经症因子的内容包括上学哭闹、难以静坐、坐立不安、心烦意乱、一人独处、易怒、负面情绪、做事无主意、惧怕新事物、表现特殊、睡眠困难;违纪因子的内容包括不听管教、说谎话、欺负其他幼儿;生活习惯因子的内容包括身体或面部作态、吮吸手指、口吃、言语转述困难、进食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