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飞机技术发展简史

高速飞机技术发展简史
高速飞机技术发展简史

高速飞机技术发展简史

文章简要回顾了世界主要航空强国高速飞机领域的发展历史,将高速飞机的发展历史分为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技术高原阶段和技术复兴阶段等4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典型飞机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标签:高速飞机;发展阶段;简史;启示

1 概述

更高、更快是飞机设计师永恒的追求。随着SR-72飞机、Manta飞机等高超声速飞机逐步出现,又将人类征服天空的激情推向了更高的高度。“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超声速飞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人类一直在追求技术的进步。本文重点简述高速飞机技术发展史,探索技术发展脉络,以期对未来高超声速飞机的发展有所裨益。

2 发展历程

高速飞机技术6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型号角度来看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居多,成功的寥寥可数;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持续进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突破,大致经历起步、高速发展、高原期3个主要阶段,目前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复兴,人类进入高超声速飞机的时代马上来临了。

2.1 起步阶段

由于冷战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欧美和苏联等航空强国针对水平起降高速飞机开展了大规模的研究,主要用于战略轰炸和截击,并提出了诸如TBCC发动机、钛合金制造、面积律设计等关键技术。这个阶段主要处于技术探索时期,欧美、前苏联均研制了相关飞机,但由于技术或经费的原因,所有项目最终纷纷下马。

2.1.1 Leduc 0.22

该机是法国1956年M2战斗机竞标的一种原型机[1],由Breguet公司的RenéLeduc设计,是由冲压发动机试验机Leduc 0.10、Leduc 0.16和Leduc 0.21发展而来,其动力系统采用串联TBCC概念,在冲压发动机的流动管道内串联布置涡轮发动机。该机于1956年12月首飞(仅使用涡轮动力),1957年5月实现冲压飞行,共试验飞行80次,仅生产了1架原型机。由于法国军方最终选择了采用常规涡轮动力的幻影III,该项目下马。由于机身设计没有考虑面积律分布,该原型机被证明不能实现超音速飞行。主要参数见表1。

2.1.2 Avro 730

飞机的发展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制作木鸟,以此寄托人类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从古人的许多著作中,会发现制作能飞木鸟的众多记载。古书中称木鸟为木鸢、鹊、鹄等名。《韩非子·外储说》记载着: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在《墨子·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墨子是鲁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公输班就是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鲁班。有关他们制作木鸟的历史,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间。除他们二人外,还有如张衡、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太平御览·文土传》中就有张衡制造木鸟的记载。所存史料确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竹木在尝试制作能飞的原始器械了。这一点,得到世界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坠地而亡的先行者们 公元前9世纪,古英国的布拉德国王自造的一副飞翼,并试图从伦敦阿波罗宫出发,当他飞越出城时,坠地驾崩了。这可能是有关人类模仿鸟类飞行的最早记录之一。1503年,意大利的丹蒂也用自制双翼飞行,虽然幸免一死,但也落下终生残疾。1507年,英国的达米安从苏格兰的斯特林城堡纵身跃起,想要飞往法国,结果在城堡下摔断了大腿。达米安并不服输,他把失败归罪于使用了鸡的羽毛。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风筝的起源可能与木鸟有关,它也起源于中国。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中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比木鸟丰富。唐朝的《事物纪原》记载了汉初的韩信是风筝的发明人。唐朝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宋朝的传说为:刘邦征伐陈烯,韩信打算里应外合,便用风筝测量距离,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宫。 《事物纪原》和《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将军羊侃用风筝送出求援诏书。不料风筝被侯军误为妖术而射落,求援因此失败。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大杀“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为元韶制作风筝,他们二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关于飞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来仍然很有趣味。 ■传说戴达罗斯发明“人翅”飞出克里特岛 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对飞行的渴望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传说雅典的戴达罗斯擅长雕刻,他的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热衷工程技术,特别对建筑格

世界航空简史

世界航空简史 航空是20世纪发展最迅速、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实现了自古以来就有的翱翔兰天的理想。航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空的历史。航空又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回顾世界航空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20世 纪以前的飞行探索及气球和飞艇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活塞发动机飞机时期和40年代中期以来的喷气发动机飞机时期。 (一)飞行探索及气球和飞艇时期(20世纪以前) 自古人类就有飞行的理想,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只能在神话 和传说中寄托自己的渴望。从中世纪以来,不断有人对飞行作过勇敢的试验,他们用羽毛作成翅膀,从高处跳下,试图模仿鸟的飞行, 但都未能成功。17世纪后期意大利的G.A.博雷利探讨了人类肌 肉与飞行的关系后,证明:“人类靠自己的体力作灵巧的飞行是绝 对不可能的。”只有在发明了气球和飞艇后,才开始逐步实现空中 飞行的理想。 在18世纪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蒙哥尔费兄弟于1783年6 月4日首次进行了热气球放飞表演,轰动一时,标志着人类航空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同年11月21日法国人F.P.罗齐埃和M.达尔朗德乘热气球升到约1000米的高度,用25分钟飞行了约12公里。这是人类乘航空器的第一次空中航行。

气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乘气球飞行的热情。1785年1月7日法国著 名飞行员布朗夏尔和布雷利奥乘氢气球从英国多佛尔顺风飞越英吉利海 峡到达法国加莱,这是人类乘航空器首次飞越这个海峡, 实现了最初的国际航空飞行(1909年,也是这两位飞行员驾驶飞 机首先从法国加莱逆风越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多佛尔,实现了人类 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国际飞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气球主要用于军事、体育运动和科学试验。 气球随风飘流,不能控制前进方向。人们就开始研究在气球下面的 吊蓝中安装动力装置和方向舵,于是飞艇诞生了。最早的飞艇是法国H.吉法尔于1852年制成的蒸气气球,其气囊形如雪茄,下悬吊舱,装有蒸气机,带动三叶螺旋浆,并有方向舵。9月24日,吉 法尔驾驶这艘飞艇由巴黎飞到特拉普斯,航程约28公里,速度约每 小时10公里。在飞艇方面,德国的F.齐柏林伯爵获得最大成就。 1894年他完成硬式飞艇的设计,1900年制成LZ-1号飞艇,长128米,容积约11300立方米。1909年,齐柏林创建 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用飞艇载客在法兰克福、巴登和杜塞多夫之间作定期飞行。这是最早的空中定期航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飞艇发展的鼎盛时期,德国建立了齐柏林飞艇队,用于海上巡逻、 远程轰炸和空运等军事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齐柏林公司又造了两 艘巨型飞艇“齐柏林伯爵”号和“兴登堡”号,在欧洲到南美和美国 的商业航线上飞行。“兴登堡”号是当时最大的飞艇,长245米,容 积达200000立方米,内部设备豪华,可载75名旅客,速度13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世界航空发展史

民航运输机发展史 前言 飞机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发明的主要资助者,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信兵团,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被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the first eleven)。直到一次大战結束后,随着軍事需要的剧然減少,才开始将之应用于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搭乘飛機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險性的時尚方式,直到60年代后期,隨著噴射機飛行高度高過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萬英呎左右)、同時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穩舒適的旅程,搭机旅行才逐漸广为大众接受。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飛機的旅客約有16亿人次之多,還在逐年不断成長。 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飛機的優點是快捷與机动:快捷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時間。其次是机动,飛機不受高山、河川、沙漠、海洋的阻隔,且可根据客貨源数量隨時增減班次。而在众所瞩目的安全性上来說,拜科技進步之賜,世界民航定期航線失事率已大幅降低,目前西方国家設計製造飛機的平均百萬操作小時(飛時)失事率僅約0.37,遠較陸路運輸为低;但因为空難事件的单一死亡率較高,故其安全性仍为輿論關注與质疑焦點。

依照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七號附約規定,航空器依其升力來源之不同可归类为(1)飛機(2)旋翼機(3)滑翔機(4)气球或飛艇等4個類別。根據「白努利原理」,飛機的升力來自依本身前進時行經翅膀的氣流所產生,旋翼機(或俗稱的直昇機)則利用「旋翼」的圓周運動產生升力,改變旋翼的運動即能改變其飛行狀態。滑翔機本身不具有動力,需靠外力拖曳運動後再利用長長的翅膀產生升力,然後順著地表的上升氣流「御風而行」;前述三種航空器都比空氣要重,氣球或飛艇則比空氣要輕,完全利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浮於空中,除了供作交通工具外,在一次大戰時曾被廣泛運用作為對敵方城市轟炸或戰線觀測的載具。 第二節、展翅初飛 在飛機大量使用之前,1909年11月16日,德國發明家齊伯林創辦了德國航空有限責任公司(簡稱DELAG,後來轉為國營DZR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質的民航運輸業者。該公司自1910年開始用飛艇載客收費,到1913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該公司在德國各城市間運送了34000旅次,無一傷亡,確立了「航空公司」的基本經營型態。一次大戰結束後,該公司及其後續者的齊伯林飛艇繼續用於客運並成為新興粹納政權展示國力的標誌;直到1937年5月,填充氫氣的飛艇「興登堡號」在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時,於紐澤西州降落場地不幸著火失事,事件照片及目擊者驚悚證詞被當時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

飞机的发展历程

飞机的发展历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飞机的发展历程》的内容,具体内容:飞机(Fixed-wing Aircraft)指具有机翼、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靠自身动力驱动前进,能在太空或者大气中自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航空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飞机(Fixed-wing Aircraft)指具有机翼、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靠自身动力驱动前进,能在太空或者大气中自身的密度大于空气的航空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飞机是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有人将它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关于世界上最早的飞机到底是由谁发明? 争议 法国人认为世界最早的飞机是由法国人克雷芒阿德尔(Clment Ader)发明,于1890年10月9日在法国试飞成功,部分人认为他发明了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美国人认为飞机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莱特兄弟(Wilbur Wright和Orville Wright),于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试飞成功。 巴西人认为是巴西人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Alberto Santos-Dumont)发明了飞机,1906年10月12日桑托斯-杜蒙特的"14 bis"飞机成功地飞至60米高空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动力飞行,之前的飞行并没有达到真

正意义上"飞"的标准。 一般普遍认为是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有部分人认为是由克雷芒阿德尔或阿尔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发明。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已用于作战,当时飞机的速 度已达180~220千米/时,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轰炸机载弹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速度达到750千米/时,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吨左右。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发动机由活塞式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性能显著提高;80年代飞机的升限已超过30000米,最大速度超过3倍音速,航程超过20000千米,最大载重量超过100吨。 莱特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天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 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飞机发展史

飞机发展史 1、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有文字记载的至少有数千年。《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明朝万户因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进行飞行而名垂青史;1891年,滑翔机之父奥托—李林塔尔制成一架蝙蝠状的弓形翼飞行器,成功进行了滑翔飞行;1903年。莱特兄弟制作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上天了, 自此人类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 2、飞机的发展历程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飞机的诞生颠覆了人们常规的思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气,同时增设一个加力燃烧室,使燃气在尾喷管中充分膨胀,以此来增大反推力。这就是最早的喷气发动机。 1911年,英国的肖特兄弟申请了多台发动机设计的专利。他们的双发动机系统,能使每一个飞行员都不用担心因发动机停车而使飞机下降。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人们把按照肖特专利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称为“3·2”型飞机。这个名字告诉人们,这种飞机装有3副螺旋桨,2台发动机。这种飞机还装有两套飞行操纵机构,因此,两名驾驶员都能操纵飞机而不必换座位。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驱动的螺旋桨飞机的最大平飞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俯冲时已接近音速。音障的问题日益突出。前苏、英、美、德、意等国大力开展了喷气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德国设计师,奥安在新型发动机研制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奥安获得离心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专利。1939年8月27日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He-178喷气式飞机。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

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

中国飞机的发展史

(一) 2000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支持研制和发展我国新型涡扇支线飞机。 2000年11月,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将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进入设计阶段。 2006年,ARJ21飞机项目从详细设计阶段转入全面制造。 2006年9月,首架前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实现交付。 2007年3月7日,首架ARJ21机翼和中机身部件在一航西飞成功交付。 2007年3月30日,ARJ21在沪开铆总装。 2007年9月底完成首架静力试验机总装。 2007年12月底首架试飞机总装下线。 (二)中国一航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胡问鸣任董事长,东方航空集团副总裁、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曹建雄任总经理。公司成立之初,将以“新舟”60为主力机型,以后还将使用ARJ21“翔凤”飞机。公司计划在未来8年内达到100架飞机的机队规模,并以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主运营基地,采用成本优先的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西部支线航空运输业务,为旅客提供优质方便的航空旅行服务。 (三)10月19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今天上午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成功首航,从而打破了中国民航运输业长期由外国飞机垄断的局面。 新舟60首航视频新舟60首航视频 消息称,首航由奥凯航空公司执飞,20多名首批乘客来自媒体和业界,飞行区域位于机场上空,时间持续十分钟左右。在机舱里能感受到的是飞行比较平稳,噪音也不是很大。 飞机设有48个经济舱和2个公务舱,座位间距和大型客机的同等。由于巡航高度较低,飞机起降时,感受到耳鸣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消息说,首航后,新舟60主要在天津、大连等环渤海城市之间飞行,据计算,仅燃油费加机场建设费比同航线的要便宜40%。目前航班实行隔天一飞,之后将逐步实现每天、多班。随着新舟600明年入市,由国产飞机飞行的航班将在更多城市开通。 资料图:2008年6月29日,首架“中国造”新舟600支线客机在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装下线。中新社发刘胜君摄

中国民航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即建国前和新中国时期。而新中国以后是主要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一建国前的民航发展史 建国前,我国民航业在北洋军阀政府和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有了一定发展,截止到抗日战争前(即1937年6月),我国境内先后有过4个航空运输机构,合计约有15,000公里国内航线以及一条通往河内的国际航线。1936年“中航”和“欧亚”的客运量达到了28,000人次,货运量250吨和邮件运量118吨。相比1931年,客货运量均有了大幅增长。这个时期所有使用的民航飞机均为活塞螺旋桨型,主要包括德制:容克型飞机、容克F-13、容克G-24、容克W-33-34、容克JU-52;美制:史汀生型飞机、DC-2型飞机。 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争局势的推移,中国民航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其转折点就是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事变。事变前,中国民航运输事业在挣扎中求生存,业务日益衰落,“欧亚”已濒临绝境;而事变后,“中航”在驼峰空运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并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一时期,除老机型外,我国还引入了美制DC-3、C-46、C-47等新机型。 抗日战争结束后,“央航”和“中航”获得了一定的喘息之机。抗战后期改组的“央航”公司因缺乏运力,要开展航空运输已是困难重重,实际可供使用的飞机只剩下两架。1945年11月,“央航”通过向银行贷款等措施,买下了美军在印度的一批剩余物资,包括C-45型和C-47型运输飞机8架,再加上后来购买的CV-240(即“空中行宫”)飞机,到1949年10月,央航已拥有42架运输飞机,运力已与“中航”旗鼓相当。 二新中国民航事业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初创时期(1949—1957年)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 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

飞机的发展史

飞机的发展史 ——王永婧马丽安黄淑坤 目录: 1:研究原因 2:正文 3:研究结果 4:研究感悟

1.研究原因 自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一架有动力、可操纵的飞机,并驾驶它飞到空中起,人类就进入了航空时代。乘坐飞机,在蓝天展翅翱翔,可以说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一直梦寐以求的向往和追求,当我们回顾20世纪的历史时,飞机的发明可以说是其间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如今航空力量已经发展成为各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飞机让我们的天空变得五彩缤纷,飞机的发展贯穿了人类探索自然的艰辛历程。这就是我们小组为什么要研究飞机的发展史的原因了。

2.正文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上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 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有一架飞机在表演时坠毁。驾驶员被抛出燃烧的机舱。但是,这架飞机却引起人们很大关注。因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发动机。设计者就是飞机驾驶员本人,他是罗马尼亚人,名叫亨利·科安达,毕业于法国高等技术学校。他设计 的发动机是用一台50马力的发动机使风扇向后推动空

从民航发展史认识中国民航发展前途

从民航发展史认识中国民航发展前途 摘要: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 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 初创时期(1949—1957年) 2.1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2.2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 调整时期(1958—1965年) 3.1 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 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3.2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3.3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3.4 为了适应机型更新和发展国际通航需要,在此期间,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4. 曲折前进时期(1966—1976年) 4.1 在这一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1年9月后,中国

航空材料发展史

航空材料发展史 第一章远古的梦 人类有史以来就向往着能够自由飞行。古老的神话故事诉说着人类早年的飞行梦,直至1900年10月的一个傍晚,当威尔伯.莱特趴在易碎的滑翔机骨架上,迎着海风飘了起来,直至1903年12月17日,“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开始了征服蓝天的旅程。100多年间,航空领域迅速发展,各式的飞机层出不穷。人类对飞机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早期的木质‘飞行者一号’早已经进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他们制造的飞行器员进行首次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飞行) 最早的飞机机翼是木质骨架帆布蒙皮,其根本是由于材质轻盈。这样才足以达到升力大于重力而飞行的最基本要求。由于材料过于轻

便,导致天气因素对于飞行影响较大,天空中总是存在风的,这就使得实现飞机飞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调节飞机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受力平衡,特别是飞机的重心和升力受力点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平衡和操纵问题就成了阻碍人类飞行的第一个难题。尽管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被一阵狂风掀飞遭到严重损坏,但是这已经促进了航空商业事业的萌发和未来的发展。 第二章战争的催化 之后德国人和法国人注意到了飞机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飞机逐渐发展为装备有手枪、手榴弹而后发展成为机枪、炸弹而颇具攻击性得战场杀手。这就是歼击机的鼻祖。限于当时技术的影响,飞机的材料仍然局限于木质和帆布。之后硬铝的出现给机体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1910~1925年开始用钢管代替木材作机身骨架,用铝作蒙皮,制造全金属结构的飞机。金属结构飞机提高了结构强度,改善了气动外形,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提高。飞机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都没有停止对全金属结构的战斗机的探索,在二战中,飞机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人们此时更加致力于寻找材料可以使飞机的行动更加敏捷。40年代全金属结构飞机的时速已超过600公里。

中国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李永健陕西西安西安航空学院 710077)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飞机的发展史

飞机的发展史 在前几架滑翔机的基础上,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有动力的飞机——“飞行者一 号”,这是一架双翼飞机,前面有两片升降舵,后面有两片方向舵和两个推进螺旋 桨,操纵索集中连在操纵手柄上。发动机由莱特自行车公司的技师查理·泰勒设计 制造。 1939年8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上了天空,这架飞机是德国制造的。而成功试飞的则是1942年7月18日由文德尔在德国的莱普海姆机场的一架ME262型号的喷气式飞机,该飞机在后来的实战中被证实不适合当轰炸机从而大多数被改为歼击机或者战斗机,并且因为后来的一些型号速度过快,为螺旋桨(老型号的飞机)的瞄准镜已经不适合ME262型号的飞机,从而又是飞机工具史上的一大变革。

S-300是一架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装有三片桨叶的旋翼,旋翼直径8.5米,尾部装有两片桨叶的尾桨。这种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构型成为现在最常见的直升机构型。

1930年,波音公司开始了全金属客机的研制,这就是航空史上著名的波音247型客机。它具有全金属结构和流线型外型,起落架可以收放,采用下单翼结构。飞机的巡航速度为248千米/小时,航程776千米,载客10人,并可装载181千克的邮件。机上座位舒适,设有洗手间,还有一名空中小姐。波音247于1933年首次试飞成功。波音247飞机的乘座条件大大改善,速度较一般客机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很受各航空公司的欢迎,成为美国民航运输史上的功臣 客机广义即民用飞机。民用飞机是指一切非军事用途的飞机。民用飞机也称民航飞机。按各自的用途,民用飞机又分为执行商业航班飞行的航线飞机和用于通用航空的通用航空飞机两大类。客机狭义指民航客机,是体型较大、载客量较多的集体飞行运输工具,用于来往国内及国际商业航班。民航客机一般由航空公司运营。 按飞机的航程远近分,有近程、中程、远程飞机之别。远程飞机的航程为11000公里左右,可以完成中途不着陆的洲际跨洋飞行。中程飞机的航程为3000公里左右,近程飞机的航程一般小于1000公里。近程飞机一般用于支线,因此又称支线飞机。中、远程飞机一般用于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又称干线飞机。我国民航总局是采用按飞机客坐数划分大、中、小型飞机,飞机的客坐数在100座以下的为小型,100-200座之间为中型,200座以上为大型。航程在2400km以下的为短程,2400-4800Km之间为中程,4800KM以上为远程。但分类标准是相对而言的。短航线的飞机一般在6000米至9600米飞行,长航线的飞机一般在8000米至12600米飞行,现在的普通民航客机最高飞行高度不会超过12600米,有一些公务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5000米.

直升机的发展历史

直升机的发展历史人类有史以来就向往着能够自由飞行。古老的神话故事诉说着人类早年的飞行梦,而梦想的飞行方式都是原地腾空而起,像现代直升机那样既能自由飞翔又能悬停于空中,并且随意实现定点着陆。例如哪阿拉伯人的飞毯,希腊神的战车,都是垂直起落飞行器。其中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玩具“竹蜻蜓”和意大利人达·芬奇关于垂直起降航空器的画作。? 竹蜻蜓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于晋朝(265年—420年)葛洪所着的《抱朴子》一书中。它利用螺旋桨的空气动力实现垂直升空,演示了现代直升机旋翼的基本工作原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写道:“直升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达·芬奇,但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比中世纪的欧洲人更早做出了直升机玩具。”这种玩具于14世纪传到欧洲。“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1773年-1857年)曾制造过几个竹蜻蜓,用钟表发条作为动力来驱动旋转,飞行高度曾达27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直升机的发展史由幻想时期进入了探索时期。欧洲产业革命之后,机械工业迅速倔起,尤其是本世纪初汽车和轮船的发展,为飞行器

准备了发动机和可供借鉴的螺旋桨。经过航空先驱者们勇敢而艰苦的创造和试验,1903年莱特兄弟(Wright?brothers)制造的固定翼飞机飞行成功。在此期间,尽管在发展直升机方面,航空先驱们付出了相当的艰辛和努力,但由于直升机技术的复杂性和发动机性能不佳,它的成功飞行比飞机迟了30多年。? 20世纪初为直升机发展的探索期,多种试验性机型相继问世。试验机方案的多样性表明了探索阶段的技术不成熟性。经过多年实践,这些方案中只有纵列式和共轴双旋翼式保留了下来,至今仍在应用。双桨横列式方案未在直升机家族中延续,但在倾转旋翼飞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俄国人尤利耶夫另辟捷径,提出了利用尾桨来配平旋翼反扭矩的设计方案并于1912年制造出了试验机。这种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成为至今最流行的形式。? 20世纪初的努力探索为直升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使直升机的设计取得了显着进展,有多架试验机实现了短暂的垂直升空和短距飞行,但离实用还有很大距离。? 飞机工业的发展,使航空发动机的性能迅速提高,这为直升机设计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旋翼技术的第一次突破,归功于西班牙人Ciervao,他为了解决固定翼飞机的安全问题创造了“不失速”的飞机,这种飞机采用自转旋翼代替了机翼,自转旋翼机由此诞生。旋翼技术在自转旋翼机上

中国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闫瑞瑞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省西安市710077) 摘要:本文以时间顺序为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源起|、发展、突破与展望。重点在突破与展望。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历史上在发展航天技术方面的利弊得失,我们才能在今天不蹈历史的覆辙,为国人撑起历史的天空。 引言: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脚踏地面之实,头顶天空飘渺,无论在古今中外,无论是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莫不对我们头上的这一天空怀有敬畏之情。而敬畏转变为好奇之时,人类的探索“头顶一方天”之旅也拉开了其序幕。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航空发展的利弊得失,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一、源起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

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二、迈入近代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曲折、反复和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为80年代以后的改革发展和90年代的起飞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