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建立隋朝②灭掉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灭掉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掉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掉陈朝

2.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想要去观赏。可是首都到扬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便发动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大运河。你对于这段材料的看法是()

A.材料是假的,不足以为证

B.正确说明了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原因

C.材料是真的,可以作为对隋炀帝考察的依据

D.材料的真假无法判断,但是开凿大运河是真实的

3.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名句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汴水》)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唐?皮日休《汴河铭》)

D.“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元?脱脱《宋史》)

4.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5.电视剧《贞观长歌》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下列现象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

是()

A.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B.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C.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不已

D.唐太宗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6.唐太宗形成“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吸取了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事件)的教训()

A.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B.唐末出现藩镇割据

C.北魏孝文帝厉行改革D.隋朝暴政二世而亡

7.“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唐太宗这一理念下的受益者是() A.唐高祖B.武则天C.宋璟D.房玄龄8.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赞扬的人物是() A.唐高宗B.唐高祖C.唐太宗D.武则天9.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分别开始于()

A.秦朝、唐朝B.唐朝、唐朝

C.隋朝、隋朝D.隋朝、唐朝

10.他不仅极有胆量和魄力,而且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也很善于发现人才。他起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朝政充满朝气。他在位时期出现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D.贞观之治

11.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创造发明。下面体现隋唐时期创制的有()

①曲辕犁②筒车③科举制④耧车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2.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

的商店;胜业坊有商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D.经济重心南移

13.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 A.强大的军事能力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具有“天可汗”的素质

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14.下列有关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B.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C.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D.改变了吐蕃的民族习俗

15.作为唐朝主要文学表达形式的唐诗,反映了唐朝历史的全景。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是()

A.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A.《金刚经》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D.《史记》

17.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③都为完成自己的

使命历尽艰辛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8.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下列各项中,呈现唐朝由盛转衰的景象的诗句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9.易中天指出:“如此盛世,让日渐年迈的唐玄宗志得意满,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痴迷于和杨贵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边地胡人……起兵范阳,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击,平叛之路漫长而又艰辛。”该事件() A.导致了唐朝的直接灭亡

B.阻碍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推动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完成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0.下面是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②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延续③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21题10分,22题18分,23题14分,24题18分,共60分) 21.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隋朝大运河简图

(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

(2)隋朝大运河以A__________为中心,北抵B____________,南至C__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对应的地名)。(3分)

(3)假如你是隋朝的一位商人,要通过大运河把粮食从C地运到A地,请你观察

此图,按先后顺序写出你要经过哪几段运河。(3分)

(4)大运河的开通在当时有怎样的影响?(2分)

22.综合探究。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大、自信开放的时代,具体体现在它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达、民族和睦、中外交往活跃等。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之盛,始于贞观年间,开元时达到极盛。

(1)为了实现“唐朝之盛”,贞观和开元年间,两位皇帝在政治上都采取了哪些较为

开明的措施?(2分)

材料二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唐)杜甫《春水》材料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2)材料二中“连筒灌小园”指的是哪种灌溉工具?(2分)材料三描述了唐朝哪一行

业的成就?(2分)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从数量上看,仅清

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改编自《中国审美文化史》(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五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了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由于开放,各国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4)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唐朝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史实各一例。(4分)

(5)由以上材料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2分)并说明出现这些时代特征的重要

前提是什么。(2分)

23.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 300多年,发挥过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

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8分)

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

材料三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2分)

24.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社会和谐

(1)社会经济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4分)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对相处融洽的君臣。(4分)

(3)社会制度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2分)

(4)人与自然的和谐: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工程。(2

分)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请根据提示,举出两个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5)因暴政而导致亡国的君主。(2分)

(6)因贪图享乐而导致唐朝衰落的君主。(2分)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创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

(7)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分)

答案

一、1.A

2.D:依据材料“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想要去观赏……开凿了一条大运河”,因为是“相传”,所以无法判断史料真假,A、C不正确。但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开凿大运河”是真实的,D项正确。材料所说的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原因与所学知识不符,B不正确。

3.A

4.B:由题干中信息“进士”判断,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正式创立于隋炀帝时期。

5.B

6.D:题干材料中“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说明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为先。联系所学知识,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政治上勤于政事,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人事上任用贤才,虚心纳谏。D项符合题意。

7.D8.D9.D

10.B:结合题干中信息“他起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分析,“他”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是开元盛世。

11.B

12.B:依据题干信息“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的商店;胜业坊有商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可知,这一记载表明唐朝长安商业经济繁盛。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B

14.D:结合所学可知,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丰富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并没有改变吐蕃的民族习俗,故选D。

15.D:A项“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反映了安史之乱,不符合题意;B项“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反映了胡汉交融,不符合题意;C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不符合题意;D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反映了唐朝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符合题意。16.B17.A

18.B:A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呈现盛唐时期的大好河山,不符合题意;B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呈现唐朝由盛转衰的景象,符合题意;C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符合题意;D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不符合题意。

19.C20.B

二、21.(1)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洛阳涿郡余杭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2.(1)都完善制度,整顿吏治,善于用人等。

(2)筒车。手工业或制瓷业。

(3)科举制的推动;开放的社会风气等。

(4)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玄奘西游或鉴真东渡。

(5)特征:繁荣与开放。前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3.(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

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现象:科举制已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原因:科举制为西方国家选拔人

才提供了借鉴。(意思相近即可)

(3)原因: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意思相近即可,可按材

料回答)

24.(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唐太宗—魏征;唐玄宗—姚崇。

(3)科举制度。

(4)隋朝大运河。

(5)隋炀帝。

(6)唐玄宗。

(7)国家应该创造人与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国家要注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要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填空题精选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_它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在位时修筑的。 2.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__(人物)时,__的创立,标志着__的正式确立。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__。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4.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_______和,重视兴修水利。 5.唐朝手工业:_______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_______,造型精美;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6.唐朝商业: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都城_______规模宏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 7.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_______”。8.唐太宗时,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_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_______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_______年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_______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1._______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______。 12.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______ _的局面。 13._______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__年,朱温建立了_______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4.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_______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_,史称“_______”。 15.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_局面的延续。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6.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赵匡胤夺 取政权,建立北宋,以为东京,作 为,他就是。 17.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解除______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在中央,宋太祖采取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派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_____ ,

2020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

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2016·四川自贡)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 A.隋朝 B. 唐朝C.北宋D.明朝 2.(2016·湖南张家界)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底蕴。隋朝时开通的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B) 3.“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C)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4.司马光评价唐太宗:“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下列对于唐太宗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D) A.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任用了魏征等著名的谏臣 C.以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奉为“天可汗” D.统治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史称“开元盛世” 5.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B)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辣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6.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D) ①房玄龄②杜如晦③魏征④姚崇⑤宋璟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③D.④⑤ 7.(2016·湖北天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书称这一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他是(D)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B) A.戒奢从简B.重视人才C.整顿吏治D.平定叛乱 9.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D)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分类专题复习 【一、时代特征】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宋元: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盛世危机) 【二、统治措施】 一、隋朝: 隋炀帝奢侈、残暴。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 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在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 1.唐太宗统治措施: (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 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称为“贞观之治”。 2.武则天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3)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整顿 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影响: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 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日益 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三、宋朝: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a.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 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长 官,并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重现; 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四、元朝: 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 2.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来源于元朝。 五、明朝: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4.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六、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撤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 1.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政 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目的、影响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1.统治者认为…… 2.当时西方殖民者…… 实施只开放广州,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与评价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6、隋唐明清时期的著名帝王及活动

统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目的是,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积极作用有,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初一历史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制定了这个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本学期收获进步。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

“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精编答案

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贯穿 1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的创立,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④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⑤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文成公主唐蕃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那些? (1)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2)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6、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答:(1)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2)意义:①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④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作出了伟大贡献。 ★7、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③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8、中国历史上四次禁锢思想的事件是什么? 答: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朝的八股文;④清朝的文字狱。 ★9、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一)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二)闭关锁国原因:(1)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殖民者侵犯(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三)主要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四)影响:(1)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导致国家的闭塞,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启示: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变得落后,最终导致中国被侵略。我国当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主动的与国外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10、清朝“文字狱”的影响有哪些? 答:清朝的文字狱,①摧残了人才。②造成了社会的恐怖,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③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1)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通西域。(2)西汉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3)唐代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4)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2.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答:①唐朝与吐蕃和亲,密切了吐蕃的关系;②元朝时宣政院管辖。(3)清朝设驻藏大臣,管辖西藏。13、材料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句话是谁说的?答:唐太宗; (2)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 答:唐太宗;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答: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答: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②提倡节俭,革除弊政;③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 积极: 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学期时间轴

2020年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 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隋朝建立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 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③隋589年,隋朝灭陈隋的统一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 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 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繁荣“开皇之治” 隋朝(隋文帝在位时,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605年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制 618年隋朝灭亡(暴政亡国) 唐朝建立李渊唐高祖长安 626年李世民(唐太宗) “贞观”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统治 唐朝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55年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灭亡 朱温后梁政权 五代十国 (907-979)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开封北宋 北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契丹(辽)上京临潢府(宋辽澶渊之盟) 1125年金灭辽 西夏1032-1227 兴庆府成吉思汗灭西夏(1227)宋夏和约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赵构(宋高宗) 临安南宋 1115-1234金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会宁1234年蒙古灭金 1134—1140 岳飞抗金 南宋 1260年 忽必烈继汗位 1271年忽必烈 元大都 1276年元灭南宋

1279年元统一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行省制度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明应天府 1405-1433(明成祖)郑和7次下西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抗倭 明朝 1616年努尔哈赤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1636年清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崇祯自缢 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 1661年郑成功到达台湾 1662年荷兰投降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省 1727年设驻藏大臣 强化君主专制 文学艺术《红楼梦》昆剧与京剧 1912年清朝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