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罕见类型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两种罕见类型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两种罕见类型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两种罕见类型前列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3-05-23T08:24:11.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蔡启亮牛远杰[导读] 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癌,临床极其罕见。

蔡启亮牛远杰(通讯作者)(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泌尿外科研究所> 300211)【摘要】前列腺癌中罕见亚型的组织学报道越来越多,临床工作遇到此罕见疾病时,诊断常较困难,根据近几年文献报道,探讨前列腺泡沫状腺癌、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综述如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关键词】前列腺泡沫状腺癌前列腺小细胞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1 概述

据统计,2008年美国有超过186,320例前列腺癌新增患者,大约90%被归类于传统的腺癌,而不同组织病理学变异的前列腺癌如泡沫状腺癌、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黏液癌、导管癌占其中的5%~10%[1]。

2 前列腺泡沫状癌 1996年Neleson和Epstein[2]首次描述,其肿瘤细胞以富含泡沫状或黄色瘤样胞质,核质比小,缺少典型前列腺癌患者细胞中的核仁,但常伴随拥挤和渗透为特征,并认为这种组织学变异类型应归为中级前列腺癌。2001年Tran等[3]报道6例具有侵袭性行为的前列腺泡沫状癌。目前国内文献共报道10例前列腺泡沫状腺癌,其中2003年蒋智铭等[4]报道了7例前列腺泡沫状腺癌。2005年邓伟等[5]报道2例,2007年韩明等[6]报道1例。前列腺泡沫状腺癌(Foamy gland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又称黄色瘤样癌(Xanthoma of the Prostate),是以丰富的泡沫状细胞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恶性前列腺癌,是近年来从经典前列腺癌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组织类型。其细胞学结构多表现为良性特点或低级别肿瘤特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

2.1 临床病理特征

前列腺泡沫状腺癌好发年龄多为50岁~73岁(平均65岁),术前血清PSA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多在2.7ng/mL~20.7ng/mL(平均15.2ng/mL)[7]。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经典型前列腺癌相比无特殊性。前列腺泡沫状腺癌的病理特征是癌细胞胞质丰富,呈泡沫状,腺体相互拥挤,常存在于正常腺体之间,呈浸润性生长。泡沫状腺癌胞质丰富,细胞核小,核浆比例小,核异型性不明显,细胞核染色质丰富,罕见明显增大的核仁,因其常具有良性细胞学特征,因此容易被误诊为低级别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良性病变而延误治疗。

2.2 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列腺泡沫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组织学上,癌细胞内含丰富泡沫状胞质,细胞核小而浓染,罕见明显增大的核仁,呈浸润性生长。胞质内不含脂质和黏液,呈透明空泡状,胶体铁及Alcian蓝染色呈阳性反应。腺腔内可见致密的粉红色无细胞分泌物。免疫组化染色:CK34βE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底细胞缺如是其重要特征。前列腺泡沫状腺癌细胞形态学常表现出良性的特点,容易误诊为良性前列疾病或低级别前列腺肿瘤,临床诊断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 前列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前列腺透明细胞筛状增生多表现为拥挤的复杂腺体的增生,呈结节状。筛状腺体胞质透明,腺腔多呈圆形,其内不含粘液和类结晶体,均匀一致。筛孔中央可见立方形或矮柱状的分泌细胞,胞内间质丰富、透明,胞核无异型,基底层细胞明显。而泡沫状腺癌一般腺体较小,混杂在正常的腺体之间,腺腔内可见致密的粉红色无细胞分泌物、类结晶体和腔内蓝染的黏液,基底层细胞缺失。(2) 前列腺硬化性腺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大量拥挤的腺体组成,通常为小腺体但形态不一,聚集于富于细胞的、水肿样的间质中。腺腔内有时可见类晶体和黏液。无浸润性生长,境界清楚。存在增厚的嗜酸性基底膜是前列腺硬化性腺病的一个重要特点。34βE12免疫组化有助于显示基底细胞,基底细胞可有肌上皮细胞化生,表达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和MSA(HHF-35),S-100也可为阳性。而泡沫状腺癌腺体混杂在大的良性腺体之间,肿瘤性泡沫状腺体与邻近正常腺体相比丰富的泡沫状胞质非常明显,且不存在增厚的嗜酸性基底膜。(3)前列腺黄色瘤前列腺黄色瘤为泡沫状组织细胞在前列腺组织内的瘤样增生性结节,不具有浸润性生长特征,泡沫状组织细胞CD68阳性,低分子量CK、PSA、PAP、P504 s和雄激素受体标记阴性,不同于泡沫状腺癌。(4)前列腺透明细胞癌大多数发生于前列腺中央带,由背靠背紧密排列的高分化腺体构成,腺上皮呈高柱状,胞质透明,类似于肾透明细胞癌,胞质透明反映了胞质内为脂质和糖原。而泡沫状腺癌多位于前列腺的外周区,肿瘤细胞质呈丰富的泡沫状,胶体铁和Alcian 蓝(pH 2.5)染色阳性。

3 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3.1 概述

Wenk于1977年首次描述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约占人前列腺恶性肿瘤的0.5%~2.0%[8]。由小而均一的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分化程度低,侵袭性强而容易转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预后极差。

3.2 临床病理特征

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癌,临床极其罕见。文献报道其发病年龄为24岁~90岁,高发年龄为61岁~70岁[9]。疾病早期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类似,病情中晚期时会出现相应症状。肿瘤生长迅速,体积巨大,常表现为严重迅速进展的下尿路梗阻症状,可伴会阴部疼痛和血尿,肿瘤侵犯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进行性加重,少数患者在未出现肾积水时便出现了肾衰竭[10],特别是年轻患者应警惕此病的可能。此病病情发展迅速,局部进展和淋巴转移快,病程短[11]。Oesterling等报道96%的病例在诊断时已为C、D期,Machey等发现55.2%的病例在诊断时已为D期,40.4%有远处转移。Aygum等报道肿瘤确诊时70%有转移,主要为骨、肺、肝、区域淋巴结及软组织。此外,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属APUD瘤,因其合成和分泌5—羟色胺和多种调节肽,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副肿瘤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Cushing综合征,高钙血症等[9]。

组织病理学特征特征为癌细胞小,胞质少,核染色深,核仁通常不明显,且常伴有凝固性坏死。Cai等[12]对95例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标本组织形态和和免疫组化研究显示:57%的病例完全为小细胞癌,其余为小细胞癌与腺癌混合存在,但后者都以小细胞癌灶为主(平均面积>80%),其中20.5%的病例中小细胞癌灶与腺癌癌灶有明显分界,85%的病例癌灶中腺癌成分Gleason评分≥8;免疫组化染色:散在、微弱表达PSA(19%)、P501S(28%)和PSMA(25%),超过60%的病例完全不表达这三种该标记物,但超过88%的病例至少表达一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75%的病例表达嗜铬粒蛋白(CgA),84%表达突触素(Syn),92%表达CD56,85%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症状 前列腺癌除发生于前列腺被膜之内造成局部症状外,最重要的是转移到全身其它部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骨骼及内脏,和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 癌细胞有很强大的转移能力,其中前列腺癌骨转移就比较常见。而且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还是比较明显的,只要我们了解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晚期时的表现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任何骨骼均可被侵犯,常见的转移部位是盆骨、腰椎、股骨,其次是肋骨、胸椎及颅骨等。 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为持续性骨痛,静卧时更明显,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或截瘫。内脏转移可出现肝脏肿大、呼吸困难、咳血;脑转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他有皮下转移性结节,髂窝淋巴结肿大压迫髂静脉出现下胶水肿,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或局部病变浸润输尿管口,引起一侧或两侧输尿管梗阻,出现腰痛,甚至肾功能受损、少尿、无尿。 晚期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全身情况恶化,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出现恶液质。 骨骼转移依次为骨盆、腰椎、骶骨、胸椎、肋骨。胸腰椎转移时,可引起脊髓压迫。癌分化愈差,骨骼转移愈多。骨转移灶多表现为成骨性改变,但也有溶骨性或混合型改变者。 内脏转移主要是肺、肝和肾上腺,以肺转移多见,但临床上一般无症状。 由此可见,前列腺癌骨转移症状表现是很明显的,并不难发现,关键还是我们有没有留心。 确诊癌症要尽早治疗,癌症治疗上也是中西医结合比较好,中成药人参皂苷rh2效果是不错的,1983年,北川勋首次从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的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前列腺癌科普文章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的位置示意图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目前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在欧洲,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1]。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50岁以下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长,在我国,城乡发病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在大多数病例中,前列腺癌在年龄较大的男性中发展缓慢,并不会导致死亡。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明确,已经被确认的包括;年龄,种族和遗传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此外其他可能的高发因素有:高动物脂肪饮食等。雄激素在前列腺的发育和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前列腺癌发病的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 前列腺癌的病理类型 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前列腺癌约75%起源于外周带,20%起源于移行带,5%起源于中央带 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 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由于肿瘤局限大多数前列腺癌病人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也可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解析前列腺癌相关知识

英文名称carcinoma of prostate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 就诊科室肿瘤科 多发群体70~80岁 前列腺癌简介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前列腺癌病理类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 前列腺癌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龄、种族、家族遗传背景、地理位置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前列腺癌的发生,比如:前列腺癌多发于老年男性、黑色人种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白色及黄色人种、前列腺癌家族史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如此高病发率的状况下,前列腺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了解。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差别很大,最高如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达150/10万,而最低的东亚地区为1/10万,相差百倍。在美国,2009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约19.23万例,死亡2.74万例,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位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于第二位。在欧洲,每年新确诊前列腺癌病例约26万。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55岁的患者占4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着人民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明显西方化、筛查及诊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呈逐年升高,已位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3位。1993我国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约为1.71/10万,到1997年升高至2.0/10万。我们再来看一下部分代表性地区的统计学数据:1985~1987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41/10万和1.91/10万、1995年升高为4.55/10万和2.36/10万、2002年进一步升高至7.9/10万和3.0/10万,可见从1985至2002年,北京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升高2~3倍;2002年上海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5/10万,死亡率为4.9/10万,是上海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虽然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如发病率最高的北京、上海地区为7.9/10万,而发病率最低的地区为0.2/10万),但总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

前列腺MRI

写在课前的话 磁共振(MRI)检查是前列腺癌影像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于前列腺癌研究的深入以及MRI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前列腺MRI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除了对于分期的预测外,辅助前列腺癌的诊断、对肿瘤恶性程度的预测、对治疗选择的影响以及MRI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均是目前泌尿外科关注的方向。本次课程就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前列腺解剖 (一)前列腺形态 前列腺形态似倒置的锥形,位于膀胱和盆底之间,尿道穿越其中。前列腺底部邻接膀胱颈,尖部向下位于尿生殖膈上,两侧有前列腺提肌绕过。底部和尖部之间为前列腺体部,其后面平坦,中央有一纵行浅沟,称为前列腺中央沟。直肠指检时,可扪及前列腺沟。 上图为前列腺结构示意图,可见上面是膀胱,在前列腺后方为直肠。神经血管束在前列腺的后外方自上而下走行。前方和两侧为前列腺静脉丛,尿道自前列腺穿越而过。 (二)前列腺组成 前列腺是由腺组织、肌组织及纤维成分构成的不均匀的实质性器官。表面包有筋膜鞘,称为前列腺筋膜囊。前列腺静脉丛位于前列腺筋膜囊与前列腺之间,主要围绕在前列腺外侧及前方。神经血管束沿前列腺周围组织的后外方自上而下走行。 上图可见前方两侧有前列腺静脉丛林,两侧为肛提肌。 (三)前列腺被膜 前列腺没有真正的被膜,所谓被膜,是指前列腺外周一层较致密的纤维肌肉间质,包绕在前列腺的后外表面,前列腺炎肿胀时压迫该处,引起疼痛,如前列腺脓肿破溃,一般向

上溃入膀胱。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带的末段腺泡与被膜相邻。被膜是前列腺有无腺体外侵犯的重要标志。 (四)前列腺分区 前列腺分为四区。 中央区位于膀胱颈下方,前列腺前括约肌后方及后外侧面,正常约占 1/3 ,呈楔形,尖段为精阜。 周围区正常约占 3/4,在精阜以上包绕中央区,在精阜远端与下段尿道直接接触,形成前列腺尖部。 移行区较小,占 5%-10%, 在精阜以上水平围绕尿道前列腺部的两侧及腹侧,末段腺泡与前部的纤维间质紧密相接。 尿道周围区仅指尿道周围组织。 上图为前列腺分区示意图。可见前方主要是肌肉和纤维间质成分,体内腺体很少。在尿道周围有尿道周围区,两侧是移行区。前列腺中央带后外方是前列腺后外周带。 上图可见围绕尿道的是尿道周围区。尿道自前列腺穿过,在这里还有输精管。 二、前列腺恶性肿瘤分类 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分为上皮来源肿瘤和非上皮来源肿瘤。其中上皮来源肿瘤包括腺癌、鳞癌、和移行上皮癌。非上皮来源肿瘤包括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 前列腺癌特指来源于前列腺腺泡上皮的腺癌,约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 95% 。前列腺癌常呈多灶性生长,肿瘤呈明显异质性,约 75% 发生在外周区, 15% 发生在中央区, 10%-15% 发生在移行区。 三、前列腺癌的概述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罕见。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可以预见,前列腺癌发病率将进一步增高,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前列腺癌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每年应进行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1次的相关检查以监测前列腺癌。专家建议前列腺癌症状早知道,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四期。而前列腺癌转移扩散症状也就是骨转移。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 目前临床上普遍接受的有效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方法是直肠指诊检查加血清PSA浓度测定。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怎么回事? 骨转移是前列腺癌晚期的主要表现,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病灶可见于髂骨、椎体、肋骨、颅骨和长骨近端等,大多发生在骨骼中轴线血运丰富的部位。最常见的也是最早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是骨骼的疼痛。持续的钝痛,常常影响患者的食欲及日常的生活节奏,以致病人日渐消瘦,痛苦不堪。其次,由于骨头一点一点地被肿瘤细胞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

(2)前列腺偶发癌:临床以良性前列腺增生为主要症状,在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中,组织学检查发现前列腺癌。其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腺癌,以管状腺癌和筛网状腺癌为主,少数为低分化腺癌,在国外前列腺偶发癌的发病率为10%~30%。国内发病率有报道为5%左右。 (3)前列腺隐匿癌:患者无前列腺疾病的症状体征,但在淋巴结活检或骨穿的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并可再经过前列腺穿刺活检得到进一步证实。这类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增高。活检组织做PSA和(或)PAP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 (4)前列腺临床癌:临床检查(指诊、超声、CT或磁共振等)诊断为前列腺癌,并可经过活检证实。也可通过患者血清PSA和PAP增高来协助诊断。多数患者肛门指诊可摸到前列腺结节,超声检查提示前列腺结节外形不规整,回声不均匀且回声偏低。 前列腺癌临床表现 差别很大,与肿瘤分型有关。潜伏型、隐匿型皆无局部症状。临床型局部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症相类似。 早期无症状。当癌肿引起膀肮颈及后尿道梗阻时可出现症状,血尿较少,部分病人以转移症状就诊,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故对男性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应排除前列腺癌。 侵及膀肮颈后尿道,有尿道狭窄炎性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 患者有慢性消耗症状,消瘦、无力、贫血。 在早期阶段,病人并没有一点特征。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可能会注意到以下情况: 1、尿频、尿急 2、尿潴留 3、排尿时有辛辣的感觉 4、难以形成尿流 5、血尿 6、排尿疼痛 7、骨头疼痛 已到前列腺癌晚期的病人可能还带有以下复杂情形: 1、骨髓压抑症 2、骨瘤转移 3、副肿瘤综合症 4、含钙量高 5、疼痛 6、高尿酸 7、胸膜渗漏 8、腿部肿胀

前列腺癌MRI诊断

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北京医院放射科陈敏 【临床概述】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高。在美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2位,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0%,仅次于肺癌;居男性肿瘤死亡构成的第3位。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北京市1964年登记,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47%,居第29位。上海市1958年登记14300例恶性肿瘤,仅有13例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0.23%,居第26位。近年来前列腺癌有增多趋势。北京医院1964~1983年19年中诊治前列腺癌56例,而1984~1988年4年中即有25例,年龄自44~98岁,平均71岁。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69年18年间诊治前列腺癌37例,而1970~1984年14年间收治82例。 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周围带(70%)。在病理解剖上,前列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占95%,起自边缘部的腺管及腺泡。其余有移行细胞癌、大导管乳头状癌、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均很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在腺体的被膜下,其中后叶占75%,侧叶占10%,前叶占15%。多发病灶约占85%。 前列腺的播散途径如下: 1.直接蔓延前列腺位于膀胱及精囊的下方,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及膜部。肿瘤常直接蔓延侵犯膀胱、精囊及尿道。由于坚实的前列腺会阴筋膜将前列腺后部和直肠前壁分隔,故很少直接侵犯直肠。 2.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的淋巴引流途径有:(1)经精囊内侧的淋巴管引流至髂外组淋巴结;(2)沿中痔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3)经骶孔内侧淋巴结至骶岬前淋巴结;(4)沿内阴动脉引流至髂内组淋巴结。 闭孔内淋巴结是最常见的单组淋巴结转移。腹膜后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也很常见。肿瘤分化越差、体积越大者,越常发生淋巴结转移。 3.血道转移前列腺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与椎旁静脉丛相连,血道转移十分多见,以骨转移占首位,尸检25%有肺转移,20%肝转移。北京医院81例前列腺癌中,16例发生转移,其中骨转移1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2 例。 【MRI检查技术】: (一)临床适应症

前列腺癌系列

前列腺癌 现病史:进行性排尿困难一年余,发现PSA异常增高一月余。 患者一年余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频尿急,夜尿不明显,无尿痛和血尿,无发热,未重视,症状持续无缓解;一月余来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尿线细,尿淋漓不尽。一月前患者在当地医院彩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42*28*29,中叶向膀胱腔内突出;T-PSA:6.58ug/ l,f-PSA:0.933ug/ l,F/T:0.15;泌尿系核磁共振(2015-04-06):提示前列腺增大伴中央腺异常信号影。15-4-16进一步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3+3=6。门诊以“前列腺癌”收入院。拟行前列腺癌根治术。 实验室器械检查 腹部彩超(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5-02-10):右肾皮质区偏高回声结节,直径14mm. 肿瘤标记物(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未见明显异常。 肝肾功能(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CT(常熟市医学检验所 2015-02-10):右肾低密度占位病变直径17毫米,有明显强化,考虑MT。SPECT-CT示(仁济医院 2015-02-16):双肾GFR正常。 双肾核磁共振(仁济医院 2015-02-14):AML可能,但不能除外RCC。 尿常规: 尿培养: 治疗措施:1.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行择期、限期手术治疗。 2.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 注意事项:术前详细交代病情、手术风险,告知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根据术后病检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尿量、引流量等。 术后六小时病程:患者现无头晕黑曚、胸闷胸痛、恶心呕吐、腰酸腰痛,无腹痛、腹胀等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保留导尿通畅,尿色清,尿量正常。右侧负压引流引出淡血性液体少量。处理:继续抗炎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密观各项生命 体征变化和引流量、尿量情况。 术后1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敷料少量渗出;负压引流畅,色淡红,处理:伤口换药;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 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尿量变化 术后2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敷料少量渗出;负压引流畅,色淡红,处理:伤口换药;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 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尿量变化 术后3天 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无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昨日尿量可,色清;敷料少量渗出。处理:拔导尿管;对症支持治疗,密切关注患 者生命体征变化 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伴下尿路症状的鉴别诊断:1.前列腺癌:前列腺增大,可出现与增生相似的症状。但直肠指检前列腺部位有质地坚硬、无弹性的结节;血清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PSA 可增高;前列腺活检可以发现癌细胞;B型超声检查示前列腺增大,包膜反射不连续,界限不清,可发现低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那彦群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副主编孙颖浩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登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 高献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 胡志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牛晓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 谢立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徐 勇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周爱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朱 刚 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朱清毅 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 秘书 张 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任善成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 七.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 八、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九、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1-7]。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美国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人数将达到238,590人,占男性中所有恶性肿瘤的28%,但死亡人数有轻微下降,从2010年的32,050人降低到2013年的29,720人[2]。在欧洲,2008 年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382,000人,2008年造成90,000余名患者死亡[3]。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2002年为4.36/10万人口[5]。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09年的发病率达到9.92/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19/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6,7]。根据2012年世界范围的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出现了显著上升,1988年-1994年期间中国每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长率为2.1%,而到了 1994-2002年间,前列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13.4% [1]。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2008年、2009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前列腺癌发病率之比分别为3.7:1和4.4:1,而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更是分别达到19.30/10万、32.23/10万和17.57/10万[6,7]。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我国,小于60岁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超过六十岁发病率明显增长[4]。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岁,50岁以下的患者很少见,但是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呈指数增长。年龄小于39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0.005%,40-59岁年龄段增至2.2%(1/45),60-79岁年龄段增至13.7%(1/7)。

E诊断:医学影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 男,62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及排尿困难,伴尿急、尿痛、尿频以夜间为著,并逐渐加重;无血尿,发热及下腹部憋胀不适;TPSA:98.74ng/ml. MRI扫描如下图: 根据影像、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以下诊断为前列腺癌,前列腺左侧可见菜花样软组织肿块,T2WI成低信号,突破前列腺包膜;结合TPSA水平升高,考虑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中阳性率高达30%~86%,其升高水平与肿瘤密切相关。两侧神经静脉丛不对称、前列腺直肠角的脂肪内出现低信号区、前列腺精囊角消失、左侧输尿管扩张均提示前列腺周围结构侵犯。 前列腺由周围带、中央带、纤维基质带和移行带组成 前列腺癌好发于老年,发病率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 病理 前列腺癌多为腺癌,70%起源于周围区,20%起源于移行区,10%为中央区,常为多病灶,

单个结节仅占10%以下。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有时有局部疼痛。直肠指检可触到前列腺硬结节,质地坚硬,表面不规则。 防范误区与鉴别诊断 早期前列腺癌如仅限于包膜内,可无任何异常CT表现,或仅表现为前列腺普遍增大,与前列腺增生难以鉴别。当前列腺癌发生外侵时,需同直肠、膀胱和盆腔恶性肿瘤侵犯前列腺作鉴别,通过观察肿块的主要部分的位置大致可进行鉴别。MRI显示前列腺癌,尤其T2WI抑脂序列明显优于CT,MRI增强扫描可进一步定性及观察病灶范围 CT表现下述情况需考虑前列腺癌可能:1、相当于外周带增强后局部强化灶或两侧程度不等,要以窄窗观察才能发现。2、前列腺轮廓局部隆起,需薄层及仔细观察有无轻微隆起和强化; 3、前列腺未见病灶,而患者PSA值持续升高在15~20ug/L以上,排除指检等因素所致; 4、前列腺病灶向膀胱内明显不规则隆起,精囊出现肿瘤侵犯表现。应随访或必要时穿刺活检。另要注意精囊三角闭塞也有假阳性,也可见于前列腺增生压迫明显者。若精囊内出现异常病灶时,应考虑前列腺癌侵犯可能。当前列腺增生显著,压迫外周带并突入膀胱,若精囊受压而未见形态密度改变时则肿瘤可能相对较小。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MRI首选,但中央区起源的小病灶不易显示,与前列腺增生鉴别困难。磁共振波谱技术(MRS)对定性有帮助。DWI、MRS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Mosharafa AA, Torky MH, Ragab Y, et al. Prostate cystadenoma presenting with obstructive azoospermia. J Androl. 2011 Jul-Aug;32(4):364-6. Chang et al. Unusual tumours involving the prostate:radiological-pathological findings.BJR.2008;81(971):907-915. e诊断医学社区(ezhenduan521)

前列腺癌诊断要点有哪些

前列腺癌诊断要点有哪些 *导读: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一周后进行。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的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明确诊断主要依据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或前列腺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其他为辅助性检查。诊断要点有以下几点: (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可表现为前列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样坚硬肿块,如波及精囊则高度可疑。肿块大小不一,应与前列腺结核和结石鉴别。 (2)酸性磷酸酶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24小时后 进行,80%有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无远处转 移者20%有酸性磷酸酶增高。因此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3)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 检查一周后进行。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4)X线检查骨盆、腰椎摄片是诊断癌肿是否转移的一个重要检

查,有时也可作精囊输精管造影。前列腺癌的膀胱尿道造影显示,缺乏正常的前列腺曲线,伴有尿道僵硬、狭窄。当膀胱受侵时,膀胱底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形态改变、移位,包膜反射不连续、不光滑,腺体内部出现光团、暗区等。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 (6)CT及磁共振检查其图象清晰,分辨率高,且安全无痛苦,是一项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7)活检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 如何早期诊断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发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当出现排尿不畅等膀胱出口阻塞症状时也往往被认为是前列腺增生症,而得不到足够重视。当转移症状出现时疾病已到达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对治疗及病人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最简便且有效的方法是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癌的硬结区,认真仔细的直肠指诊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意义。如指诊发现可疑硬结便可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约70%的病人可得到确诊。 目前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非常有意义的检查为经直肠前列腺B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前列腺癌呈显著上升趋势,正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首要问题。2009年,全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已经达到9.92/10万。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大城市,前列腺癌发病率更高。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分别达到19.30/10万、32.23/10万和 17.57/10万,最新的2015年中国肿瘤年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是近些年来我国男性癌症发病率升高的6种癌症之一,位居人群十大恶性肿瘤的第9位和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预计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增患病人数为6.03万人。此外,我国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 差异。以美国为例,其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临床局限性病例占81%,淋巴结转移病例占12%,远处转移病例仅占4%。而我国的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仅1/3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属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初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的现状,导致了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要远远差于西方国家的患者。为了改变当前我国前列腺癌的诊治现状,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 叶定伟教授带领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 前列腺癌学组的20余位专家教授(魏少忠、朱刚、邢金春、

潘铁军、徐勇、袁建林、胡志全、靳风烁、齐隽、邓耀良、朱绍兴、高平生、陈捷、李军、邹青、何朝宏、王晓民、孙兆林、李传洪、居正华、史本康、廖洪、郑祥义)制定了“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戴波教授执笔,经过2轮网上专家修订和1轮现场讨论修订,共识编写组专家在综合考虑国外最新文献报道和我国前列 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后,形成以下“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1、前列腺癌筛查主要目的是降低筛查人群的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并且不影响筛查人群的生活质量;2、筛查可以增加人群的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发现更多的早期前列腺癌;3、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是定期的PSA检测;4、不常规推荐将PCA3检测、P2PSA检测、4K score、前列腺健康指数(PHI)、MRI检查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5、需要对患者详细阐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之后才能 开展PSA检测;6、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至少10年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7、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高危人群包括:(1) 年龄>50岁的男性(2) 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3) 40岁时的基线PSA>1ng/ml的男性8、前列腺癌筛查期间需要每2年随访1次PSA检测,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现场共识会讨论结束时,叶定伟教授总结道,当前我国的情况与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