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

教师队伍建设心得体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我国广大教师队伍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在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和服务国家上作出的重大贡献。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教师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关键作用。明年,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收官之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业已印发,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反思教师队伍建设,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以新的姿态跟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

教师日益成为更加专业、更具自主、更受人尊重的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教师与工农群众一道被纳入工人阶级队伍中,成为中国革命队伍中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这一时期,教师不仅要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的立场,还要坚持思想改造,“每个教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自己的头脑”。

1977年,针对“文革”中出现的不公正对待教师的做法,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他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劳动,并提出要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使数以万计的教育界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得到平

反。同时,邓小平强调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采取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此为标志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可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本校课程的开发,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空间。相比以往强调教师对教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培训,此次改革更加强调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他们不但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理想,阐释自己对一些基本教育概念、教育观念、管理理念和行动伦理的理解,还获得了更大的专业自主权。进而,基于宏观的指导和个人对课程的理解,不断寻找课程实践的理论基础,不断提升参与课程改革的正当性和专业性。

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其中,特别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与国家公务员持平,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除此,《规划纲要》还首次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

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兴国必先强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战略。文件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理论体制机制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框架。在同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

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与问题反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政治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每一次进步和飞跃,无不是以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为重要支撑的。可以说,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师制度的建构史。这些制度,承载着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发展的战略引导和价值定位,也镌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