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概论
概论

第一章:国际法导论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

◆一、国际法的名称及其演变

◆二、国际法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三、国际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国际法的名称及其演变

◆Jus gentium 荷兰学者格老秀斯1625年著《战争与和平法》提出万民法

◆Law of nations (law between nations\law among nations) 万国法

◆International law 1870年英国学者边沁正式提出国际法

◆中国:1864年最初译为“万国公法”,清未后从日文译为“国际法”

二、国际法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

◆国际法是国家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特征: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国际法是通过国家间的协议制定的;

◆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力量。

三、国际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国际法与国际私法

◆国际法与国际经济法

◆国际法与国际法学

第二节:国际法的发展

◆一、古代与中世纪国际法

◆二、近代欧洲国际法

◆三、现代国际法

一、古代与中世纪国际法

◆国际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国家间的广泛交往和主权观念的确立。

◆古代与中世纪由于缺乏这两个前提条件,因此没有形成系统的国际法体系。

◆虽然有一些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但具有分散性、地区性和宗教性的特征。

二、近代国际法

◆1600年以后,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首先发生并迅速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和欧洲海外殖民。

◆人类逐渐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体(一体化逐步形成)

◆欧洲结束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

◆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是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欧洲国家,即所谓的“文明国家”——欧洲国际法;

◆国家享有“诉诸战争权”;

◆国际法的部门法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如国家领土、海洋法律制度、外交制度、中立制度、战争规则、条约制度等)

◆主权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得以确立,进步与反动的规则与制度并存。

三、现代国际法及其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后,国际法在近代国际法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其特点: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禁止侵略战争、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主体扩大到所有的主权国家;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大量出现,并对国际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合作领域的拓展,国际法有了重大的突破。

第三节:国际法主体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

◆三、自然人和法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国际法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并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法律人格者。

◆国际法主体应具备三个条件: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和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一般包括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1)

◆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二战以前,一般认为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原因:

◆“欧洲国际法”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针对罗马教廷;

◆国际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民族独立运动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2)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间的或非官方的国际组织大量出现,殖民地人民也纷纷争取独立。现代国际法主体包括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国家具有主权,因此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和完全的主体。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3)

◆国际组织根据其组织章程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如派遣与接受使节、主持或参加国际会议、调解有关国际争端等);

◆在一定范围内有同其他国际法主体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能力;

◆有直接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及要求赔偿的能力。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4)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一种有限的、派生的特殊国际法主体:

◆国际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其组织章程的制约;

◆国际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由成员国赋予的,而并不是它本身所固有的。

二、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类型(5)

◆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特别是二战后才被逐步承认的。

◆民族自决权是一切争取独立的民族建立国家的政治法律基础。所以,民族自决权决定了争取独立的民族是国际法的主体。

◆对内:争取独立的民族有权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建立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制定自己的政策;

◆对外:进行相应的国际交往,派遣使节,参加谈判,出席国际会议,缔结国际条约等。

◆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享受战争法的保护,请求或接受外国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等。

◆民族自决权不等同与国家主权。因此,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一种过渡性的,

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节: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二、国际法渊源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一)关于法的渊源概述

◆1.实质渊源,即法是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还是神的意志、君主意志或是人民的意志。

◆2.形式渊源,即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宪法、法律和法规。

◆3.效力渊源,即法产生于立法机关还是其他主体。

◆4.材料渊源,即形成法的材料来源于成文法,还是来源于习惯、政策、宗教、礼仪、道德、或理论与学说。

◆——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阅读第六章第一节《法的形式》

(二)国际法渊源的不同表述

◆国际法是由一系列调整国际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组成的,这些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就是国际法的渊源。—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国际法》(第二版),端木正主编,第三节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形成的过程、程序。——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第一章第四节

(三)国际法渊源的定义(1)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方式。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各国国际法最高权威的学说、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是国际法的辅助渊源。

(三)国际法渊源的定义(2)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

◆“(一)法院对于陈述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裁判时应适用:

◆(1)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则者;

◆(2)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4)在五十九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则?裁判案件。”

二、国际法渊源的基本内容

◆(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习惯

◆(三)一般法律原则

◆(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

◆(五)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六)“准条约”和“软法”(略)

(一)国际条约(1)

◆国际条约是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缔结的,确定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一般而言,凡是符合国际法,对缔约国有拘束力的条约都可以视为国际法的渊源。

◆有的学者根据条约的性质,把条约分为“契约性条约”和“造法性条约”。

(一)国际条约(2)

◆“契约性条约”是指为缔约国之间规定具体权利义务的条约,如通商航海条约、互助合作条约等。

◆有的学者认为契约性条约只能在缔约国之间构成“特殊国际法”,不能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般国际法。

◆“造法性条约”是指对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起到创立、修订或补充作用的条约。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造法性条约规定的是普遍接受的原则和规则,是一般国际法。

(二)国际习惯

◆国际习惯是指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国际习惯的形成要有两个要素:物质要素,即各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反复”和“前后一致”的实践。“心理要素”,即对这一惯例确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或对该惯例具有“法律确信”。

◆为了证明惯例是否存在和是否接受为法律,必须寻找证据。

◆国际习惯是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

(三)一般法律原则

◆一般法律原则是指各国国内法,尤其是国内私法中所共有的法律原则。

◆前苏联学者认为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原则。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来自“一般法律意识”的原则。

◆一般法律原则能否构成国际法的渊源,理论界有争议。

◆一般法律原则并没有创新国际法渊源的作用,38条的规定只是说明国际法院在审判案件时,从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都找不出适用的规范,可以比照适用一般法律原则。

◆一般法律原则在裁判中通常被作为补充渊源适用,不是一项独立的法律渊源。

(四)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者学说

◆38条规定,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者的学说是法律原则的补助资料。因此,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者的学说并不是国际法的渊源,而是一种证据或证明材料。

◆59条规定:“司法判例对当事国就本案外无拘束力。”但判例中蕴含的某些法律原则可能会被援引。

◆权威国际法学者的著作的作用主要在于证据价值,例如可以证明某些法律规范存在。但国际法院的裁决中很少直接援引国际法著作。

(五)公允及善良原则

◆基本的含义就是在当事国同意的前提下,本着“公平”和“善意”对案件进行裁判。

◆这也就意味着国际法院在裁判案件时,不必严格依照国际法,只要当事国各方同意,可以本着公平和善意进行裁判。

◆从实践看,国际法院还没有按这一原则裁判过的案件。

(六)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如果宣布习惯国际法的或正在产生中的国际法规则,则不仅仅是确定国际法规则的重要“补助”资料,而应按具体情况视为习惯法的证明或将导致习惯法的产生。

◆38条中没有提到国际组织的决议,原因之一是国际组织的作用还没有现在这样突出。二战后,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像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其决议是不是国际法的渊源呢?这一问题要具体分析。联大的决议一般是建议性质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而安理会的许多决议具有拘束力,但不一定包含一般法律规范。

第五节: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概念

◆二、国际法编纂的历史

◆三、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概念

◆国际法的编纂是指国际法的法典化,一是把现有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规则条文化和系统化;二是把正在形成的国际法规则以法典的形式明确化和系统化,以促进国际法的逐渐发展。

◆国际法的编纂的意义:

◆缩短或直接完成习惯规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弥补习惯规则缺乏明确性和精确性的不足;

二、国际法编纂的历史(民间编纂)

◆最早提出国际法编纂的是18世纪英国学者边沁(Bentham),他主张把现行的国际习惯规则制定成一部法典,并把争议之点制成法律。

◆随后,一些民间团体和学者开始国际法编纂的尝试。如1795年,法国神甫格雷瓜尔向法国提出《国家权利宣言》,1872年,美国法学家发表《国际法典纲要草案》等。国际法学会、国际法协会等等学术团体也编纂过《国际仲裁程序条例草案》(1875)、《陆战法规手册》(1880)、《国际人权宣言》(1929)、《国际仲裁程序规则》(1895)、《交战与中立法》(1905)等。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法研究部也编纂过几个草案。

◆个人和学术团体的编纂属于非官方编纂,没有法律拘束力,但可作为习惯规则存在的证据,对促进国际法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国际法的编纂(官方)

◆19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外交会议开始了官方的国际法编纂工作。

◆1815年维也纳会议和1818年的亚琛会议在禁止奴隶贸易、国际河流制度、外交代表制度等方面达成了国际协议。

◆1856年巴黎和会签署了《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

◆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战争法规的公约,是历史上大规模编纂国际法的两次国际会议。

◆国际联盟成立后,进行过国际法编纂工作。国联主持下的第一次国际法编纂会议于1930年在海牙举行,并也制定过一些战争法方面的公约。但总的来说,国联在国际法的编纂方面成效并不显著。

三、联合国与国际法的编纂

◆(一)概述

◆二战结束后,国际法的编纂工作主要是在联合国的主持下进行的。

◆《宪章》19条:联合国大会的职权之一是“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及编纂”。为此,联合国系统内有一些常设或临时性的赋有国际法编纂职能的机构。

◆国际法委员会、联大第六委员会(法律委员会)、根据联大决议成立的特别委员会、联合国专门机构和联合国主持下召开的一些外交会议。

(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1)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ILC)

◆国际法委员会于1947年正式成立,从1949年开始进行国际法的编纂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国际法的逐渐发展和编纂。

◆国际法的逐渐发展是指“对尚未为国际法所调整的或在各国实践中法律尚未充分发展的问题拟定公约草案”。

◆国际法的编纂是指在“已有广泛的各国实践、先例和学说的领域内对国际法规则进行更精确的制定和系统化”。

国际法委员会的组成

◆国际法委员会最初由15名委员组成,1956年委员增至21名,1961年又增到25名,从1981年开始由34名委员组成。委员任期5年,得连选连任。

◆委员的总体构成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

◆亚洲7名,拉美6名,非洲8名,西欧8名,东欧3名,另2名中的1名保留给亚洲和拉美,另1名保留给东、西欧。

◆委员由各国政府提名,经联大选举产生。委员是以个人身份而非以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工作。

◆中国担任过委员的有倪征燠、黄嘉华、史久镛、贺其治。

国际法委员会编纂国际法的程序

◆委员会向大会提出选题或由大会提出选题,由委员会草拟公约草案,然后提交大会讨论通过。公约草案一般由大会召开外交会议讨论通过,开放给各国签字。

◆1949年以来,委员会拟定的公约草案和条款草案有:国家权利义务宣言、纽伦堡法庭宪章及法庭判决所承认的国际法原则、危害人类和平及安全治罪法、消除未来无国籍状况公约、仲裁程序示范规则、最惠国条款、1958年海洋法四公约、减少无国籍状况公约、外交关系公约、领事关系公约、特别使团公约、条约法公约、国家在普遍性国际组织中代表权公约、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公约、关于国家在财产、档案和债务方面的继承公约、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两个以上国际组织间条约法公约。

◆有些草案已通过生效。

第六节: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一、概述

◆二、传统学派

◆三、现代学派

一、概述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指国际法为什么对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有法律拘束力。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区分国际法学派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统的学派有自然法学派、实在法学派和折衷学派(格老秀斯学派)

◆20世纪又出现了新自然法学派、规范法学派、政策定向学派等。

二、传统学派主要观点

◆1.自然法学派——“半神学”

◆法律本身就是自然法,或者说,制定法、习惯法这样的实在法的效力来源于自然法。

◆自然法是普遍的、绝对公正的、恒久不变的。自然法只能通过人类的理性发现,而不需要国家的同意。

◆自然就是本性、理性、正义,是人或事物的本性,而法律就是从这些本性中产生的。

2.实在法学派

◆该学派认为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条约是基于国家的共同同意,习惯是基于国家的默示同意。

◆条约和国际习惯都是人定法,而不是自然立法。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就是体现于习惯和条约的国家的共同同意,即各国的共同同意就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3.折衷法学派(格老秀斯学派)

◆格老秀斯把国际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万国法”,即习惯国际法,属于意志法,万国法“见之于被信守的习惯和那些精于此道的人们的阐述”。所以,万国法从所有国家的意志得到拘束力。

◆另一类是关于国家之间的自然法,即自然国际法,其根源在于人类的理性。

三、新近各学派主要观点

◆1.新自然法学派

◆这一学派的特点是把某种价值观或法律观奉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其主要观点:

◆人的尊严和理念是至高无上的,是自然法或上帝法;

◆法律观念和法律标准是超越时代法的;

◆显然,这种观点贬低了国家主权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地位,也否定了一些国际法规则的意义。2.规范法学派

◆规范法学派认为次一级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于更高一级的法律规范,而最高级的法律规范就是法律的“基本规范”。

◆国际法的效力规范来自“条约必须遵守”这一基本规范。

◆“条约必须遵守”这一规范的效力根据“是从法律角度解释国家行为时假设的”

◆代表人物为美籍奥地利人凯尔森(1886—1973),王铁崖译《国际法原理》,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政策定向学派

Policy-oriented approach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麦克杜格尔(Mc Dougal,他认为政策是政治的根本,决策是权利的核心,因此国际法是一种决策的循环,一种决策的过程。

◆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而国际法就是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其效力最终取决于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机构和个人的心态与决定。

第七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municipal law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二、主要国家的实践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国际法如何在国内实施。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国际法和国内法是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还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二是如何使国际法在国内产生法律效力。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一元论、二元论等学说,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需要了解各国的实践。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1.一元论:国内法优先说

◆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耶利内克等人提出的一种观点。

◆基本观点: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于一个法律体系,二者都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但国家意志主要体现为国内法,国家的对外政策应以国内法为依据。因此,国际法的效力来源于国内法。2.一元论:国际法优先说

◆20世纪初的法国学者狄骥等人就提出了国际法优先的理论,但形成系统的理论并有重大影响的是美籍奥地利学者凯尔森等人为代表的“规范法学派”。

◆基本观点:国际法与国内法处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内法的效力根据来自国际法,国际法中的最高规范是“约定必须遵守”。

3.二元论

◆二元论在19世纪末提出,德国学者特里佩尔(Triepel)和奥本海(Oppenheim)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各有不同的主体和调整对象,其法律渊源也不相现,因此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或法律秩序,但国际法的有关规则通过“采纳”、“纳入”或是“转化”,即可成为国内法。

二、主要国家的实践

◆国际法在国内实施的措施包括立法措施、行政措施和司法措施。

◆条约在国内实施的有关国际法规则:

◆1.条约必须遵守;

◆2.一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国家有义务使其国内法与与依国际法承担的义务相一致;

◆在遵守有效国际义务的条约下,国家可以决定其履行国际义务的方式方法;

◆一国的行为或不行为构成违背国际义务,应承担国际责任。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国家实践(1)

◆习惯国际法规则若不与现行国内法相抵触,可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适用。(如英、法、德、美、日等国采用这一做法,卢森堡等则要通过立法纳入。)

◆习惯国际法规则与国内法发生抵触时,或采用习惯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做法(如德、意),或采用国内法优先的做法(如荷兰、比利时)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国家实践(2)

◆通过国内立法使其在国内有法律效力;

◆条约是国内法的一部分,在国内有效力,不需要经过特别立法程序;

◆条约与国内法抵触时,各国作法不一致。

◆中国的实践:中国宪法中无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的规定,实践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直接适用和立法机关采取必要措施(如确立管辖权、修改或补充法律以及制定专门法律法规)。

第八节: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蕴含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文献介绍

◆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并具有强行法性质的法律原则。

◆特征:各国公认;具有普遍约束力;构成国际法基础;具有强行法性质。

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及文献介绍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时期

◆17—18世纪,资产阶级提出了一系列民主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宣示了主权独立原则:“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成立“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享有全权去宣战、媾和、缔结同盟、建立商务关系,或采取一切其他凡为独立国家所理应采取的行动和事宜”。

◆1793年法国宪法宣示了主权在民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主权属于人民,它是统一而不可分的,不可动摇的和不可让与的”,并宣布法国不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法国的事务。

◆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针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再次重申了不干涉内政原则:美国不干涉欧洲的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干涉美洲各国的事务。—门罗主义或称孤立主义政策。

(二)逐步发展时期

◆19世纪未,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迫使一些国家于1899年和1907年召开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签订了两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条约,提出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盟约对主权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原则方面有所发展。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提出了一系列和平民主的国际法原则,谴责为瓜分弱小民族而进行的侵略战争是“反人类的莫大罪行”,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和平共处思想。

◆1928年8月签署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白里安—凯洛哥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确立了互不侵犯原则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三)广泛和深入发展时期

◆1.《联合国宪章》提出了七项原则:

◆(1)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主权平等

◆(2)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

◆(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相符之任何其他方法,

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使用威胁和武力

◆(5)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集体协助

◆(6)本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7)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不干涉内政2.1970年联大《国际法原则宣言》

—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

◆(1)各国在国际关系上应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之目的的或以与联合国宪章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威胁或武力之原则。——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

◆(2)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之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各国依照宪章有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

◆(4)各国依照宪章彼此合作之义务。——国际合作原则

◆(5)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原则。每一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规定,以共同及个别行动,促进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之实现。——民族平等和自决原则

◆(6)各国法律地位平等,各国均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各国均有义务尊重他国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和政治独立不得侵犯,各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主权平等原则

◆(7)各国应一秉诚意履行其依宪章所负义务之原则。——履行宪章义务原则

3.联合国其他文件

◆1960年12月《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

◆1962年12月《自然资源之永久主权》的决议;

◆1965年12月《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

◆1970年12月《加强国际安全宣言》;

◆1974年5月《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1974年12月《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

◆1979年12月《国际关系中不容推行霸权主主义政策的决议》

◆这些文件,有的是重申《联合国宪章》的原则,有的提出新的原则,还有的是对原有的原则作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如《各国经济权利义务宪章》首次提出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之永久决议》把主权拓展到经济和自然资源领域。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见于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同年6月,中印、中缅两国总理先后发表声明,重申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并认为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适用这些原则。

◆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大量的双边条约和有关文件所确认,成为指导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宪章》规定的原则高度一致,但有其特色;

◆第二、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原则,起到了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强化和推动的作用;

◆第三、五项原则准确地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的特点;

◆第四、五项原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一套完整的原则体系。

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主权原则(sovereignty)

◆1.主权的定义

◆主权是指国家固有的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

◆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是在国土以内或在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

◆主权原则构成整个国际法体系的奠基石。

2.主权原则体系

◆主权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国家主权必须要有领土作为其物质基础,从而引申出:国家领土完整原则、禁止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互不侵犯原则);

◆第二、主权的对外独立权引申出平等(互利)原则;

◆第三、主权的对内最高权,引申出不干涉内政原则。

3.当代主权的发展趋势

(二)人类共同利益原则

◆1.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起源

◆人类社会出现民族与国家后,民族和国家利益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尖锐的民族国家间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构成了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历史的核心篇章,并积淀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

◆早期社会,各国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少有国际交往,也谈不上什么人类共同利益。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国家的出现,主权国家更多地依赖国际社会,全人类共同利益问题愈益显现出来。

2.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发展

◆20世纪的两次大战,提高了人们的觉悟:联合国人民兹同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制止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发展。

◆战后,对战犯的审判,就是人类共同利益观念的具体体现。

◆随后,战争罪行从狭义向广义发展,除包括违反战争法规的战争罪行以外,还包括了破坏和平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

3.人类共同利益原则的形成

◆(1)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共产党宣言》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生产力的进步、世界性的依存与交流,是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形成的物质基础。

(2)经济全球化——一体化

◆——全球化既是指世界的压缩(多元),又是指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扩散,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扩大,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趋势。

◆“全球问题”广泛地凸显出来,如维护世界和平、缩小南北差距、治理生态环境、打击毒品交易和反对恐怖主义等。这些以全球方式存在而且需要各国共同解决的问题折射出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3)意识形态中立化

(4)集体安全体制的确立

◆集体安全体制(collective security)是指国际社会成员以相互约定,对国家使用武力实施法律管制,并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共同防止侵略,维持普遍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

◆一战结束,建立了国联模式的集体安全体制。

◆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政治基础就是二战时形成的“大国一致”原则。

◆各国为集体安全,应履行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集体协助的义务。有关文献资料及问题

◆1982年12大政治报告:祖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离不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

◆16大政治报告: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及影响。

◆和平崛起的内涵:和平的崛起(Rise in peace)、和平地崛起(Rise peacefully)以及为和平而崛起(Rise for peace)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3年受托于联合国第38届大会,在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系统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相当程度上的认同,尤其在传入中国后,这一概念近乎泛化。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布伦特兰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或引用布伦特兰的定义,但也有不同的解释。

◆如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有的学者认为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有的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只有经济发展,消灭贫困,才能在发展中实现持续。”还有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平等”……

(四)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1.国际义务的表现形式

◆国际法的表现形式或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根据国际法订立的,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协议。

◆国际习惯是指各国际法主体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对其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范。

◆条约是一种约定,国际习惯也是一种默示的约定。

◆约定必须遵守。

(五)国际合作原则

◆1.国际合作原则的发展

◆国家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但在20世纪前,主要局限在双边或地区间的合作。

◆国联成立,明确提出“增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宪章把国际合作列为宗旨之一: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合作化”浪潮,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合作原则的发展。

2.国际合作原则的基本内容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法主体间,尤其是国家间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广泛开展合作。

◆问题:

◆(1)国际合作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即平等互利问题;

◆(2)主权的让渡,或主权的自我限制问题;

◆(3)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与其他国际法主体的合作问题;

◆(4)专业性合作、区域性合作与全球性合作的关系问题。

(六)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发展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争端不可避免,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解决争端。

◆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会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条款和几种解决的方法。

◆国联和国际常设法院开创了司法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

◆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第一次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做为国家的义务。

◆联合国宪章正式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确立为一项法律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内容及方法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指国际法主体应以和平方法解决相互之间的国际争端。包括:

◆(1)通过谈判、调查、调停、和解、仲裁、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办法的利用等方式解决;

◆(2)在争端未能按上述方法解决时,有义务商定以其他和平方法解决;

◆(3)争端当事者有义务避免争端情势恶化;

◆(4)以主权平等并依照自由选择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 1.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 A )。 A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 W·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 C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 贺拉斯的《诗艺》 2.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是( A )。 A 康德 B 休谟 C 黑格尔 D 博克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是( B )。 A 以模仿植物为美 B 以模仿动物为美 C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 图腾崇拜 5. 美感的生理基础是( D )。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感觉器官 6.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7. 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A )。 A 现实主义文艺 B 古典主义文艺 C 浪漫主义文艺 D 现代主义文艺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9.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10.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11.西方美学一个重要传统是( B ) A 探讨美的本质 B 反功利性和反功利主义 C 现实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 D 探索美的目的 12.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 1.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观念”的代表有( AB )。 A 吕荧 B 蔡仪 C 高尔太 D 朱光潜 E 李泽厚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4.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5.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给艺术定义的有( AC )。 A 游戏说 B 模仿说 C 集体无意识说 D 教化说 6.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

电子资源概论.

电子资源概论 实习报告书 (一) 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日期:成绩:联系方式:(以便有事及时联系)合肥工业大学文献检索教研室 2011.3

1目的与要求 1.1实习目的 《电子资源概论》是一门以电子资源及其检索工具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为研究对象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熟练掌握常用中外文数据库、图书、电子期刊、网络免费数据库等的使用方法,通过检索实习,培养学生针对专业课题使用电子资源的实际操作能力。 1.2实习要求 (1)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熟悉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选择合适的专业课题。 按照实习内容和步骤,做好记录,完成各项检索实习并按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2)所写报告步骤合理清晰、内容正确、格式规范。 A、检索年限取近三至五年。如果文献量太少,可以放宽检索年限。 B、本报告中的题录格式书写要求:第一作者、文献标题、文献出处(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检出篇数指按检索词或检索式实际检出的篇数,而非经人工筛选的切题篇数。 D、检索式包括使用的检索功能(简单或高级检索等)、检索字段、检索词、使用的检索技术 如: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找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相关文章,要求检索词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 简单检索;检索字段:篇名检索词: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 检索技术:逻辑“与” 2 实习报告撰写 实习报告是每次实习过程详细记录并经过组织的检索内容,须按照规定的格式完成。 3 实习报告的提交 报告用Word文档完成,文件命名为“学号+姓名+1”,如“20100001张三1” 用附件形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给教师e-mail: lihyhfut@https://www.360docs.net/doc/d29277448.html,。提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16、B 17、B 18、B 19、B 20、A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参考答案:21、A 22、C 23、B 24、B 25、A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

美学概论试题库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历史就是很 的,但就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就是十分 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著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

朱光潜为代表的与以李泽厚为代表 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就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5、在她的美学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 出要辨析“什么就是美”与“什么东西就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24)《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本复习思考题仅供题型参考,不是模拟题,期末考试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准,与这里的复习思考题不是对等关系。期末考试卷面70分,平时作业20分,出勤10分。中期直播与课件上均有期末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指导。请不要完全按照这个复习思考题来准备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A.期待视界 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学原理题目和答案

什么是美学? 1.“人类最高的幸福就在于纯理论”————伽达默尔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大学生学习美学的原因:完善人格修养;完善自身理论修养;扩大知识视野 4.美学的作用:完善人格修养;完善自身理论修养;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5.“人类求知出于本性”————亚里士多德 6.蔡元培曾经发表“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8.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否) 9.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美是什么? 1.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经验 2.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是意象 3.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 4.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B.美学和每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5.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具有现代形态的美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否) 6.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7.美感不因时代阶级种族有差别(否) 8.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 什么是美? 1.“自我并不是实体”————康德 2.王国维的作品包括:《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B.美学是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C. 京剧是一种写实的艺术D.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4.关于中国美学说法正确对的是(C)A.意象是一个真实的世界B.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 的 C.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D.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真实 5.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 6.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7.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1.下面美感与生理快感的描述正确:生理的快感可以加强美感;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分不能绝对化;美感可以引起生理快感;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生理快感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所支配,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

美学原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 第一套 ★单选题:> 当艺术形象具有了()时,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 A、美好的形象 B、内在的情感 C、独特的思想 D、深刻的意义 ★单选题:> 最早的史前壁画是()。 A、拉斯科岩洞壁画 B、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C、沧源司岗里崖画 D、撒哈拉地区壁画 ★单选题:> 绘画与雕塑相比有更多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寓意性 D、写实性 ★单选题:> 在审美创造中,直接决定作品价值的是()。 A、审美联想力 B、审美知觉力 C、审美理解力 D、审美想象力 ★单选题:> 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寓教于乐”思想的是()。 A、贺拉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单选题:>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 B、悟 C、观 D、品 ★单选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单选题:>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单选题:>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 B、民族性 C、阶级性 D、地域性 ★单选题:>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人类的审美需要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单选题:>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单选题:> 《庄子·达生》中讲了“佝偻者承蜩“的故事,说佝偻者“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可以用来说明直觉()。 A、直接性 B、突然性 C、专注性 D、透明性 ★单选题:>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美学概论试题答案

美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3、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4、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5、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二、简答题 1、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怎样理解审美的历史性?首先,审美现象中的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历史性;其次,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与认同更是不断变化,更具历史性,如人对美、艺术的理解,如美学核心的演变和转移。 3、试述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理论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美学思想是主体较自觉的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追求。但尚不是整体或独立的思考。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非全部)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为美学。因此,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是美学的构成部分和基础,美学则是它们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4、简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概况。 ⑴、本体论阶段(古希腊到16世纪)用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起一套追求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纯粹原理。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⑵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奠定了美学的基本旨趣,赋予美学一种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主要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德国古典主义。 ⑶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始)美与感性都不再是自明的,也不再是先在的学科基础性概念,需要在丰富复杂的人类生存现象中去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的价值与意义也需要重新加以考察。有维特根斯坦、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诸流派。 三、论述题(此类问题,如不能展开或举例,将只有一半的分数)

2020-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美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86)

2020-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美学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86)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3.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4.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另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人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三个方面。 6.生活环境的美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的美。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居室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指社会风尚。 7.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追求视觉形式、具有瞬间延展性、形神兼备性。 8.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戏剧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种。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墨5分.共10分) 9.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大自然本身的美。 不对。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 10.“时空自由性”是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之一。 对。电影和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实现时空自由转换的主要手段是蒙太奇。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 与其他美学形态相比,自然美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 (2)自然美偏重于形式。 (3)自然美具有联想性。 (4)自然美具有变易性。 (答出其中任意3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及其解释5分)

电子商务概论复习资料全

《电子商务概论》复习资料(自设课) 一、单项选择题 .信息流是指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流程及相关信息。 .文件.单据.文书.单证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商务技术、()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信息 .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是()。 .企业、商家、网上银行、服务中介平台、政府监管部门、认证机构。 .消费者、企业、商家、网上银行、认证机构和物流配送中心。 .企业、消费者、服务中介机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和物流配送中心。 .消费者、网上商店、服务中介平台、网上银行、认证机构和物流配送中心。 .()是防止商业在网上传送时泄露的有效方法。 .身份认证.信息隐藏 .数字认证.信息加密 .电子货币是以()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 .电子数据.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电子货币 .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以采用()技术。 .数字签名.信息摘要.数字认证.加密技术 .信息存储量最大的电子货币存储介质是()。 .存储器卡.光卡.智能卡.磁条卡 .电子钱包存放的是()。 .数字证书.用户资料.电子货币.认证资料 .利用()可以在网上查找二手资料。 .新闻组.搜索引擎.. .()是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的依据。 .市场调查.市场调研 .信息收集.信息处理 .在线问卷的问题越()越好。 .详细.精炼.难答.轻松 .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不包括()。 .激发需求.收集信息.比较决策.申请注册 .具有()的网络消费者,往往是某一站点的忠实浏览者,一般也是某个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交流动机.感情动机 .理智动机.惠顾动机 .网络整合营销理论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以()为中心。 .顾客.企业.商家.顾客和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