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教案

雨巷戴望舒教案
雨巷戴望舒教案

雨巷戴望舒教案

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

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雨巷戴望舒教案一、活动目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诗歌。大家知道古诗词可分

为豪放、婉约两大派,请同学为大家诵读你所熟悉的豪放派

与婉约派诗词。

(有的学生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有的学生朗诵李清照的《如梦令》,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通过朗诵,大家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诗词充满豪情、

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而婉约派诗词情感细腻、缠绵,有一种深沉、委婉的美。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

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你晶

师:首先听老师朗诵这首诗歌,同学们可以不看作品,

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沉浸到诗歌的情景里去。

(和着舒曼的《梦幻曲》),教师以伤感、失落之情,以较舒缓的节奏朗读《雨巷》,学生听时神情专注,听完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诗歌朗读完了,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 :这首诗写得很苦,诗中充满了失落、惆怅的情绪。

生2:这首诗好像写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

心上人,但是,最终还是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

生3:这首诗虽然写得很凄苦,但感觉很优美,尤其是那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而不可及,令人伤感。

生4:这首诗写"我"在苦苦地追寻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梦幻般的事物。

师: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

凄美、感伤的基调?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

生5:第三节的"彳亍"和第五节中"颓妃"的"把"怎么读?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大多数学生都读不准这两个词,大家在忙于查字典。) 生6:"彳亍"念“chì chù”,是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妃"念"pǐ" ,是毁坏,倒塌的意思。

生7: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8: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生9: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师:大家听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

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有句话叫"知人论诗",只有了解了诗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幻灯:简介作者生平、经历,学生齐读)如下:

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

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

他遭到国民党通缉,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

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

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最初刊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当时接到戴望舒寄来

的《雨巷》诗稿时,极为欣赏,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

新的纪元。作品发表后引起诗坛震动,戴望舒也因此获得了

"雨巷诗人"的称号。

师:原来《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

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

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

称之为意象。现在,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诗歌,大家边听边

欣赏幻灯上打出的根据《雨巷》的意境而制作的一些黑白照

片,多些感性认识。

(幻灯:屏幕显示出10张江南雨巷的黑白照片,同时,

再次响起《梦幻曲》,让学生融入诗歌所创设的情景中去。) (朗读完毕,课堂上再次响起掌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久久地企盼着。)

四、内容理解

师:10张旧照片,仿佛带我们走进了旧时的江南小巷,

使我们对诗歌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

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1 :"雨巷"

生2:"丁香般的姑娘"

生3:"我"

生4:"油纸伞"

生5:"颓圮的篱墙"

生6:"太息一般的眼光"

(学生似乎对"意象"这个术语不甚了解,畅所欲言,答

案多且杂。)

师: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

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

的细节。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

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你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

(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学生似乎对丁香不了解。)

生1 :丁香可能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幻灯:介绍丁香及其在古诗词中的喻意。)

师: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以丁香喻愁:如李商隐在《代赠》中作过如此沉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又如南唐李煜在《洗溪沙》中写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所以,诗歌中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

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师: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

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

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

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

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主题的

多元性,让学生们充满兴趣,跃跃欲试。)

生1:"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生2:"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生3:"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生4:"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生5:"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

子形象。

生6:"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生7:"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

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8:"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生9:"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生10:"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

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

心情。

生11: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

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生12: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

寻的心路历程。

(学生的联想丰富多彩,三个意象及主题的多层含义尽

情地得以显现。)

五、总结

师: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

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

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

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

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

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

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为准确、合理。"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音乐第三次响起,幻灯再度打出江南雨巷的旧照片,

全班齐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主题,在配乐

朗诵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课后反思

1.现代诗歌一一尤其是抒情诗歌的教学,师生有感情的

吟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朗读,能起到很好的示

范作用,优美的诵读,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沉浸到诗

歌的意境中去。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反复诵读,对诗

歌理解更为深刻,感受更加丰富。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配乐诵读,犹如催化剂,催生语文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2.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一多媒体的运用,起了很

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饶有趣味,若配以

动画、音乐,则在如歌如画的氛围中展现诗歌的意境情韵,

让课堂教学充满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

其境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欣赏诗歌的

热情。

3.现代诗歌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往往是运用象征手法,

诗歌艺术形象本身极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同时,诗歌欣赏

又总是要受到欣赏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

条件的制约,各人的情况不同,往往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鉴赏

结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免带有明

显的主观色彩,甚至有时会超出作者创作时的初衷,发掘出

作者未曾意识到的东西。对于学生的这一鉴赏现象,教师应

该给予肯定。因为当代青年人的世界观,以及生活、知识结

构与前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应该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去积极地鉴赏前人的作品,发掘出前人所未有的新东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