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三、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第二节穴位贴敷作用特点

一、作用直接,适应症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二、用药安全,诛伐无过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

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三、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取材广泛,价廉药俭

穴位贴敷法所用药物除极少数是名贵药材外(如麝香),绝大多数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花椒等。且本法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五、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第三节三伏贴和三九贴

“三伏贴”与“三九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可以说“冬

病夏治”配合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冬病夏治”对于哮喘病、老慢支、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采取三伏天外贴敷药方法,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夏天是一个不应放过的最佳治疗时机。冬季因为气温、气压偏低,这类病特别容易复发。冬季治疗以治标为主,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在夏季,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达到痊愈的目的。

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夏治”是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的发挥扶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些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亦可配合针刺、汤药、磁药叠加等方法,可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

1.三伏贴日期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三天,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来施行贴药治疗。

2.三伏贴治疗疾病原理

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夏季治疗则以补肾、健脾、养肺为主要法则,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使功能恢复平衡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真正彻底改善体质。根据最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贴敷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免疫的各项指标,调节免疫蛋白的功能,减轻β受体的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

依据“春夏养阳”的原理,三伏贴于农历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开展治疗。此时肌肤腠理开泄,经络气血流注最为旺盛。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并通过经络血脉直达病处,获得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激发脏腑功能的最佳效果。

3.三伏贴功效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4.三伏贴适应症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

5.贴药方法

三伏贴就是三伏期内,在患者背部特定治疗哮喘的部位上,贴上化痰定喘的益气贴,以减缓气喘的发作,对于常年受气喘、过敏病所苦的病患,就能有所改善。

在这期间,过敏、气喘等疾病症状较轻,毛细孔张开,易由皮肤吸收药效,将元胡、细辛、麝香、白芥子、甘遂等中药磨粉后,姜汁煳丸,敷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即完成三伏贴。

6.禁忌事项

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

二、“夏病冬防”三九贴

三九贴是一种穴位贴药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经几个小时取下,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选择在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是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扶正祛邪,调补阴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三九贴日期

“三九”是一九、二九和三九的统称,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三九”即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在节令上为“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九贴”指在每年三九天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已达到祛除和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一种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冬季用药物敷贴穴位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2.三九贴治疗疾病原理

三九贴是祖国传统中医具有代表性的“不知已病治未病”疗法,三九贴通过利用全年中最冷的时候,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治疗,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九贴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九贴是依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的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是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一方面,药物经皮肤和穴位的吸收,随经脉的循行,导入脏腑,直达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另一方面,输布于全身,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达到疏通表里、沟通经络,促进气血流畅,脏腑安和,阴平阳秘。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治愈慢性虚寒性疾病或抑制其复发之目的。再者,贴敷多采用温热辛散、芳香透络,气味俱厚,祛毒拔邪之品,芳香化浊,醒脾透络,振奋人体阳气,而驱邪外出。此外,贴敷后散出芳香药味,通过鼻窍吸入肺,由肺脏吐故纳新而使药物的气味随血液循环而输布于全身,发挥作用。同时,中药穴位贴敷还能令人体阳气充足,增强冬季抗严寒的能力,减轻发病或者彻底根治原发病。所以说顺应天气和时节的变化,将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在夏天防治,在夏天易于滋生的疾病在冬天防治,是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息息相通的。三九天贴药是三伏天贴药的补充,前者是冬病冬防,重在养阴;后者是冬病夏治,重在养阳。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

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冬季天气寒冷,因此选在“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三伏贴的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3.三九贴功效

(1)夏病冬防,冬病冬治

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经常在冬季、春夏反复发作,甚至常年不愈。三九贴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的理论,采用中草药,以气相应,以味相感,加以穴位贴敷相应穴位,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

(2)冬病冬防,补虚扶弱

三九贴对于身体虚弱,易反复感冒的免疫力低下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后,对于冬季常发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妇产科等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祛邪与扶正相结合,在预防的同时,兼顾治疗身体慢性病,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来年疾病发作,抗转移,增强体质。

(3)秋冬养阴,健康调理

许多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胃炎、痛经,各种颈、肩、腰、腿痛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阴虚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调理的重要原则,三九贴沿用中医千余年的药材名方,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类阴虚疾病,坚持贴敷,调和好机体内外平衡,保持身体气血通畅,可有效改善阴虚体弱等亚健康状态。

(4)抗衰延年,强身健体

在疾病的调理以及保健养生中,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特点有机结合,则有事半功倍之效。中医三九贴实为中药调理,重在益气养阴,在治病的同时可调动人体的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共奏治病、强身双重功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4.三九贴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2)消化系统疾病:

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

(3)妇产科疾病:

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等。

(4)风湿骨病:

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同时,本疗法能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保健强身的作用,调节亚健康状态。

5.贴药方法

在农历的一九、二九、三九中各选择一天,采用特制中药药膏贴敷大椎、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共3次,每次2-3小时。

另外常用的方法是三九天内连续使用益气贴10-15贴。每日1次每次3小时。

医生会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在不同的穴位贴,正所谓“辨证选药,辨病选穴”。不管是三九贴或三伏贴,每一九或一伏当天是最佳贴敷时间,因此最好按时贴敷。一般贴敷时间:小儿0.5-2小时,成人3-5小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也可适当调整延长,如果贴敷部位出现痒、疼,可以减少贴敷时间。

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忌食海鲜;注意保暖。

6.禁忌事项

三九灸虽然好,但是仍有一些人群不适用。

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烧期间不能贴敷;皮肤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不宜贴敷;特殊体质及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不适宜贴敷。另外,2岁以下的孩子、孕妇、对胶布过敏者要慎用。

另外,接受三九灸治疗后,要忌食辛辣发物,尤其是海鲜,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三、“冬病冬治”善调摄

1.加强深呼吸锻炼。患者取仰卧位,两手重叠放在脐部,经鼻吸气后缩唇缓慢地将气呼出,两手稍向腹内加压。用口呼气时做吹口哨样动作,按节律进行,尽量将气呼净。每次练习3-5分钟,每天练习数次。

2.学习有效的咯痰方法。坐位或站立,身体向前倾斜,采用缩唇式呼吸方法做几次呼吸,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同时用手压在腹部。深呼吸、屏气,然后用力进行两次短而有力的咳嗽,将痰从肺的深部

咯出。咳嗽时间不要太长,宜在早晨起床后或餐前半小时及睡前进行。

3.起居有常,防止感冒,注意背部和颈部保暖。羊毛、鸭绒、动物毛皮衣物及化学纤维衣料,易引起过敏、荨麻疹、哮喘发作,故咳喘病人的内衣以纯棉织品为宜。

4.注意根据疾病寒热选饮食。少吃辛辣油腻及海鱼、虾、蟹、秋茄等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每日大便通畅。中医辨证属寒性哮喘者,不宜多食性偏凉的食物,如生梨、菠菜、毛笋等,而应进食性温食物如羊肉、姜、桂等;而热性哮喘则正好相反。荸荠、白萝卜、胡桃肉、红枣、芡实、莲子、山药等具有健脾化痰、益肾养肺之功效,对防止咳喘发作有一定作用。

5.多补充水分,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洒水以增加室内湿度。

6.适当增加耐寒锻炼。如游泳、用凉水洗脸等以增加抗寒能力,减少发病。但要注意晨练不宜过早,另外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雾天及空气不好时不宜室外锻炼。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其适应症有哪些? 穴位贴敷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治疗作用。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贴敷后经透皮吸收进入穴位深部,再经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在局部组织器官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再随经络及体循环到全身各部。其优点是药物经透皮吸收,不同于经消化道内服吸收,没有被分解和破坏,它同静脉注射一样都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外周循环,不需经肝脏解毒,作用直接,局部组织器官内浓度较高,能“直达病所”,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间接作用表现为药物对穴位的理化刺激,与针灸类似但比针灸更为持久,通过经络系统反射性地对内脏系统及病灶组织器官产生调节效应,可以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实验表明,药物通过体表穴位吸收和经络传导,药效有放大作用。可以认为,药物放大作用是由于经络区域的导向性,直接把药物送到相关脏腑组织中,从而提高了疗效。与内服法相比,中药外用作用迅速,简、便、廉、验,使用安全,容易推广,毒副作用少,易为病人接受,尤其是老幼虚弱之体,或服药困难之病,更具优势。 现在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疾病,多达几百种。如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胃病、痢疾、泄泻、关节疼痛、前列腺肥大、湿疹、疮疡、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冻伤、痛经、小儿高热、麦粒肿、目赤红肿等病症。目前我科集多年经验开展了贴敷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颈肩腰腿关节痛、便秘、失眠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冠心病? 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通过经络的络属关系,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统一为有机整体,生理情况下能运送全身气血,起到濡润滋养协调阴阳,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状态下脏腑的病证又可在相应的腧穴经络上有所反映,通过司外揣内可以推测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即是根据经络理论,通过患者主观感觉和疼痛部位的描述,明确病位,为确定诊断指导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在体表腧穴上施以各种外治方法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进而治疗所属经络脏腑的疾病.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阴阳气血亏虚,标实包括痰饮瘀血寒凝等,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以胸中阳气不通则痛为其转归,治疗当以“通”字立法,或补而通之,或泻而通之,使其“通则不痛”是最终治疗目的。临床上可以根据脏腑经络的络属关系,各经腧穴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及腧穴的主治范围,结合患者的证候差异,选取有治疗针对性的腧穴进行药物贴敷,通过将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属性作用于体表经络腧穴,影响人体各经经气,进一步调整体内脏腑虚实,以营运胸中阳气,使胸中阳气得通,则胸痹心痛自可缓解。 如何选则穴位治疗高血压病? 涌泉穴(足心)为肾经穴,具有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头晕、昏厥等多种病症,作用广泛,取穴方便,易于操作,为穴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疗法 【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适应症】 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 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 2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方法是贴敷前,应用温开水将局部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棉球擦净。在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敷的药物,擦干后再涂上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药物贴敷时间及疗程视疾病与贴敷部位而定。如敷脐,一般都是1~5天换药1次,有些药粉气味俱厚,不需水、酒或药汁调敷,直接将药粉填脐者,也可5~10天换药1次。至于敷脐疗法的疗程,急性病多为3~5天,慢性病多为5~10天,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5天。伏贴每次敷药2~3小时,共三次。

儿科中药贴敷

儿科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 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三伏贴”。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 重点推荐: 1、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操作步骤 (一)施术方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二)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贴敷二次。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冬季农历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天的第

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九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三)贴敷时间 1、患儿贴药时间为2-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儿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儿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脾俞、心俞、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等。 五、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儿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儿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儿家长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文章目录*一、穴位贴敷注意事项1.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2. 穴位贴敷适应范围3. 穴位贴敷作用及机理*二、穴位贴敷操作方法*三、不宜穴位贴敷的人群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穴位贴敷注意事项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 和有无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皮肤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2、穴位贴敷适应范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

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3、穴位贴敷作用及机理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敷贴用药与针灸疗法一样,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循行出入的通道,无论病从外入,抑或病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而经络上的穴位则是经气运行通路 中的交汇点。运用敷贴疗法,将药物敷贴于皮肤穴位之上,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药气透到经脉,通过药物的刺激,从而达到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的预防保健作用。 调理五脏、扶正祛邪 药物敷贴于体表穴位,该穴位的组织结构、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等均发生相应变化。某些中药能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穿过毛孔, 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药理作用。还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机体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技术操作规程 一、艾条灸 (2)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5)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5) 隔物灸技术 (7)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10) 二、拔罐法 (11) 拔火罐疗法操作流程图 (15)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16) 三、耳穴贴压技术 (17)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19) 耳穴贴压操作评分标准 (20) 四、穴位贴敷疗法 (21)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 (23) 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24) 五、穴位按摩疗法 (25)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28) 六、中药热奄包(热熨)法 (29) 中药热奄包(热熨)操作流程图 (32) 中药热奄包(热熨)法操作评分标准 (33) 七、中药湿敷法 (34) 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图 (36) 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37) 八、中药涂药法 (38) 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40) 中药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41) 九、中药熏洗法 (42) 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44) 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45) 十、中药塌渍疗法 (46) 中药溻渍操作流程图 (48) 中药塌渍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49) 十一、红外线照射治疗 (50)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流程图 (53)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54) 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55)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58) 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59)

一、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艾灸气味的耐受、接受程度。 4、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5、心理状况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3、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然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艾条、打火机、弯盘一套(内有无菌纱布)、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每隔3天贴治1次。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最新穴位贴敷试题

1. 哮喘治疗阐述错误的为(E) A .穴位贴敷法选肺俞、膏盲 B. 穴位贴敷法选膻中、定喘、丰隆 C. 穴位埋藏法选膻中、定喘、肺俞 D ?穴位割治法选膻中 E.穴位贴敷法所用穴位禁止起泡 2. 穴位贴敷法治疗面瘫可选择哪些穴位(ABCD) A ?阳白 B. 颧醪 C. 地仓 D .颊车 3?下列哪项不是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症?(C ) A.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 B.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 C.呼吸道急性感染期 D.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者 4. 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禁忌症?( D ) A. 哮喘持续状态 B.精神病患者 B. 糖尿病 D.4岁儿童 5. 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B ) A. 贴敷不分老少,时间均限制在10分钟 B.贴敷期间忌辛辣、海鲜等食物 B. 贴敷起泡效果较差,需紧急就医 D.贴敷后若皮肤无反应,可持续贴敷12小时 6. 下列哪项对穴位贴敷技术描述是错误的?( B ) A. 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现象 B.贴敷比例可根据患

者医生手指来测量定穴

C. 贴敷当天避免冷水浴,禁食冰冷食物 D.起泡较小, 一般无需处理,可用碘伏涂于患处 7. 风湿性关节炎需同以下哪几种疾病相鉴别?( ABCD ) A. 类风湿关节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 .骨 性关节炎 8. 下列哪项不属于穴位贴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技术的禁忌症? ( A A. 年龄8岁以下儿童 B.精神病患者 C.妊娠期、 哺乳期妇女 9. 下列哪项属于穴位贴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技术的注意事项? ( B B. 严格把握贴敷药物时间,不能延长或者缩短 D. 贴敷当天可行冷水浴 ABCD )。 D. 熨贴法 37. 在进行穴位贴敷法时,出现水泡的处理正确方法是 (ABC ) A.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B.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C.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D. 水泡无论大小均要处理,处理的方法是刺破,待水流尽即可。 38. 在进行穴位贴敷法换药时,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AD )。 A. 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 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B. 贴敷部位起水泡禁止再贴敷。 C. 贴敷部位起水泡破溃者,禁止贴敷。 D.强制性脊柱炎 ) D.糖尿病患者 ) A.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可正常使用 C ?贴敷后有明显色素沉着属于正常反应 36.以下都属于穴位贴敷法的操作方法( A.贴法 B.敷法 C.填法

穴位贴敷(材料相关)

穴位贴敷 【目的】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贴敷于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其剂型有膏贴、饼贴、药膜贴等 【适应证】 1双支沟、双涌泉(药:吴茱萸):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用于治疗失眠、眩晕、呕吐、咳嗽、咽喉肿痛,神经性耳聋、腹痛、泄泻,症2、天突穴、膻中,双定喘(药:止咳贴):呼吸困难、咳嗽、呃逆、喘咳病 3神阙、气海、双天枢(药:大黄):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禁忌症】 1 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 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 2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3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流程】 一、评估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贴敷部位皮肤情况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纸胶或绷带、遵医嘱配置的药物、棉球、灭菌注射用水,必要时备屏风 三、基本操作 1洗手、带口罩,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贴敷穴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穴位处皮肤,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用棉球清洁皮肤 3遵医嘱取穴,将药物贴敷予穴位上,避免药物溢出污染衣物及床单位,可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症状,有无皮肤红肿、出疹、溃烂,贴敷是否牢靠等。 5协助衣着,安排舒适卧位 6整理物品,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1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2敷药后避免过多出汗,贴敷时间一般4-6h,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 3第2次涂药前,需用消毒干棉球蘸上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穴位贴敷技术基本操作 一、概述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得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就是穴),用来治疗疾病得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就是中医治疗学得重要组成邓分,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得一套独特得、行之有效得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得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得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就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得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得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就是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共同发挥得整体叠加治疗作用、首先就是药物得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得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得功效,多具辛味得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得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得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得整体作用。 二、适应症 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急性腰扭伤、痛经、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阳痿、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不孕症、妊娠恶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位不正、习惯性流产、产后尿潴留、乳汁不通、回乳、

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 三、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她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得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得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得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四、穴位得选择 1、颈椎病(痹证) 主穴:颈夹脊、风池、大椎、阿就是穴; 配穴:肩井、曲池、外关、中渚、合谷、后溪、百会。 2、落枕(痹证、项强) 主穴:风池、大椎、阿就是穴、后溪、悬钟; 配穴:落枕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外关。 3、肩关节周围炎(漏肩风、冻结肩、肩凝证) 主穴:肩髃、肩贞、臂臑、肩髎、阿就是穴; 配穴:曲池、天宗、外关、合谷、条口、肩井、中渚、承山。 4、肱骨外上髁炎(肘痛、肘劳、伤筋) 主穴:阿就是穴;

中医儿科规培技能操作

儿科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技能操作培训资料

琼海市中医院:王俪淇

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2、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3、捏脊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物理降温技术操作规程五、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规程6、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七、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一、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目的】 穴位帖敷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咳嗽、肺炎喘嗽、发热、便秘、厌食等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药物、药勺、油膏刀、穴位敷贴贴纸、胶布或绷带。 常用药物:咳喘贴1、2 号、发热贴、便秘贴、厌食贴。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观察原敷料的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穴位敷贴贴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穴位敷贴贴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配合处理。 8.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针刺四缝穴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还可以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古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 %碘伏、棉签、弯盘等。 【穴位定位】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在手指食、中、无名、小 4 个指头的第一、二指节横 纹中,通于大肠、心包、三焦、心、小肠5 个经。 【操作方法】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 分钟,或煮沸20 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 2、3、4、5 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 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 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 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中药穴位贴敷 ——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咳喘宁贴敷散1号: 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 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 痰多加丰隆穴 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咳喘宁贴敷散2号 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 3.咳喘宁贴敷3号 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 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 二、眩晕(高血压) 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

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 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 2.眩晕停2号: 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 3.眩晕停3号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 1.胃痛1号 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 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 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适应症】 我科的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各类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 2、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辅助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辅助治疗。 4、各种原因导致的眩晕的辅助治疗。 5、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用物准备】 自粘性无菌敷料、75%乙醇、药物(失眠外贴膏、眩晕外贴膏、高血压外贴膏、慢性咳喘外贴膏,均由我院药物研发中心制作。) 【操作程序】 1、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 2、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5、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6、贴敷时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1-2天,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颜面部慎用。 3、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康复科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概述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概述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穴位贴敷的操作规范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9部分:穴位贴敷 1、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穴位贴敷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穴位贴敷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都分的条款,凡要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量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数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3.1 穴位贴敷medicated plaster applied to a point 在穴位上贴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 贴敷疗法medicated plaster applied to the navel 将药物贴于脐部的治疗方法 3.3 助透剂penetration enhancers 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4 巴布剂cataplasm 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药物制成的外用贴敷剂 3.5 赋形剂exclpients 赋予药物以适当的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操作步囊与求 4.1施术前准 4.1.1 药物 药物常用剂型参见附录A 4.1.2部位 根据患者病情,按GB/T 12346的规定选选相应的穴位

4.1.3体位 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1.4 环境 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4.1.5 消毒 4.1. 5.1 部位 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4.1. 5.2术者 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4.2 施术方法 4.2.1 贴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似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六位贴牢 4.2.2 敷法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剂时,可用棉或沙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现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2.3填法 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敷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2.4熨贴法 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4.3施术后处理 4.3.1换药 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合后再贴敷 4.3.2 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5、法意事项 5.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2 孕妇、幼儿慎用 5.3 颜面部慎用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穴位贴敷疗法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讲稿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就是中医治疗疾病得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依据祖国医学得经络学说。选取一定得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与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得吸收,发挥明显得药理作用。它属灸法得延伸。药物组方多选生猛燥烈,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得药物,如“消喘膏”等制剂,具“天灸”、“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咳喘、痹症、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接得相应穴位敷贴。局部选穴如,肾衰 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就是穴贴药阿就是穴就是指病变得局部或内脏病理现象在 体表得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3)选择针灸学中得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得有效经穴,就是前人在实 践中发现并验证有效得穴位。如肺 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嗽、哮喘; 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 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

取穴法相同,需辨证选用,灵活掌握,因其施药范围略大,所选取之穴就是 一个片而不就是点,即使选穴不十分 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收。(5)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 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得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就是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得透皮吸收,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

得作用。有人作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理瀹骈文》中得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得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得组方特点——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