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卡尔·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卡尔·马克思《给父亲的信》

给父亲的信[2]

特利尔

[1837年]11月10—[11]日

于柏林

亲爱的父亲:

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象是表示过去一段时期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明确地指出生活的新方向。

在这样的转变时机,我们感到必须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而世界历史本身也喜欢把视线投向过去,并回顾自己,这往往使它显得是在倒退和停滞;其实它只是好象坐在安乐椅上深思,想了解自己,从精神上了解自己的活动——精神活动。

个人在这样的时机是富于抒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诗篇——它力图使辉煌的、仍然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具有持久的形式——的序曲。但是我们还是要给一度经历过的东西建立起纪念碑,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情上重新获得它在行动上已失去的地位。不过对于我们经历过的东西来说,

哪里有比父母的心这个最仁慈的法官、这个最体贴的至友、这个爱的太阳——它以自己的火焰来温暖我们愿望的最隐秘的中心——更为神圣的珍藏之所!而那些应受责备的坏东西,如果不是作为本质上必然的状态的表现暴露出来,又如何能够得到很好矫正和宽恕呢?至少那种经常倒霉的意外事件和精神迷惘,又如何能够不被责备为心灵的缺陷呢?

所以,当我在这里度过的一年行将结束,回顾一下其间所经历的各种情况,以便回答你,我亲爱的父亲,从埃姆斯寄来的那封极其亲切的信[注:见本卷第866—868页。——编者注]的时候,请允许我象考察整个生活那样来观察我的情况,也就是把它作为在科学、艺术、个人生活方面全面地展示出来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来观察。

当我离开了你们的时候,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爱的——,而且起初是热烈追求的、没有希望的爱的世界。甚至到柏林去旅行我也是淡漠的,要是在别的时候,那会使我异常高兴,会激发我去观察自然,还会燃烧起我对生活的渴望。这次旅行甚至使我十分难受,因为我看到的岩石并不比我的感情更倔强、更骄傲,广大的城市并不比我的血液更有生气,旅馆的饭食并不比我所抱的一连串幻想更丰富、更经得消化,最后,艺术也不如燕妮[注: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编者注]那样美。

到了柏林以后,我断绝了从前的一切交往,有时去看人也是勉强的,只想专心致志于科学和艺术。

对我当时的心情来说,抒情诗必然成为首要的题材,至少也是最愉快最合意的题材。然而它是纯理想主义的;其原因在于我的情况和我从前的整个发展。我的天国、我的艺术同我的爱情一样都变成了某种非常遥远的彼岸的东西。一

切现实的东西都模糊了,而一切正在模糊的东西都失去了轮廓。对当代的责难、捉摸不定的模糊的感情、缺乏自然性、全凭空想编造、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修辞学上的考虑代替了富于诗意的思想,不过也许还有某种热烈的感情和对蓬勃朝气的追求,——这就是我赠给燕妮的头三册诗的内容的特点。无边无际的、广泛的渴求在这里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使诗作不够紧凑,显得松散。

但是写诗可以而且应该仅仅是附带的事情,因为我应该研究法学,而且首先渴望专攻哲学。这两门学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一方面,我读了——不加任何批判地,只是按学生的方式——海奈克齐乌斯和蒂博的著作[3]以及各种文献(例如,我把罗马法全书[4]头两卷译成德文),另一方面,我试图使某种法哲学体系贯穿整个法的领域。我在前面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的原理作为导言,并且把这部倒霉的作品写到了公法部分,约有三百印张。[5]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6]的那一套,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数学独断论的不科学的形式从一开始就成了认识真理的障碍,在这种形式下,主体围绕着事物转,这样那样议论,可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多方面展开的生动的东西。三角形使数学家有可能作图和论证;但它仍然不过是空间的一个概念,并没有发展成任何更高的形式;需要把它同其他某种事物对比,这时它才有了新的位置,而对同一对象采取的不同位置,就给三角形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关系和真理。在生

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例如,在法、国家、自然界、全部哲学方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在这里,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

第二部分是法哲学,按照我当时的观点,就是研究成文罗马法中的思想发展,好象成文法在自己的思想发展中(我说的不是在它的纯粹有限的规定中)竟会成为某种跟第一部分所应当研究的法概念的形成不同的东西!

此外,我又把这第二部分分成关于形式法和实体法的学说;其中关于形式法的学说,应当叙述体系在连贯性和联系方面的纯粹形式,它的分类和范围;关于实体法的学说,相反地,则应当叙述体系的内容,说明形式怎样凝缩在自己内容中。这也就是我后来也在冯·萨维尼先生关于占有权的学术著作[7]中发现的那种错误,区别只是萨维尼认为概念的形式规定在于“找到某学说在(制定的)罗马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而实体规定是“罗马人认定与这样规定的概念相联系的成文内容的学说”[8],我则认为形式是概念表述的必要结构,而实体是这些表述的必要性质。错误就在于,我认为实体和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各不相干地发展,结果我所得到的不是实在的形式,而是象带抽屉的书桌一类的东西,而抽屉后来又被我装上了沙子。

概念也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中介环节。因此从哲学上说明法时,形式必然从内容中产生出来;而且,形式只能是内容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把材料作了其作者至多为了进行肤浅的和表面的分类所能够作出的划分。但这时法的精神和真理消失了。整个法分成契约法和非契约法。为了醒目起见,我冒昧提出了一份包括公法——其形式部分也经过整理——的分类的纲目。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中特在浙江》多选题题库(更新)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中特在浙江》多选题题库 1.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浙江省委先后提出了下列战略()。 A“八八战略” B“两创战略” C“两富战略” D“两美战略” 答案:ABCD 2.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浙江大地涌现出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浙江市场经济发展新态势,创造了闻名全国的()。 A义乌模式 B温州模式 C绍兴模式 答案:AB 3.中共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两富”战略是指()。 A物质富裕 B精神富有 C国家富强 D国富民强 答案:AB 4.2011年以来,浙江积极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和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再创浙江新一轮领先发展优势,浙江依托的国家战略平台有()。 A《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B《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 C《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D《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答案:ABCD 5.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历史性跨越是()。A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 B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 C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D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答案:ABC 6.浙江省委总结实行了“三个允许”、“五个不”的领导方法,这“三个允许”是()。A允许试 B允许闯 C允许犯错误 D允许改正错误 答案:ABC 7.浙江公有资产的数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A浙江公有资产在资源性资产中居独占优势 B浙江公有资产在公益性资产中占绝对优势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88)列宁曾用一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的历史时曾指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5](P768-769)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3](P78)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人类交往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呈现为世界历史的最重要趋势。经济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在当代世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的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现代产品的成本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交往程度。正是在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中,才会使产品的成本效用降低。 二是资本的国际化。国际资本已成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走向。资本在国际交往中得以优化集中,将大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化。 三是世界贸易的比重增强。世界贸易的繁荣是建立在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的基础上的。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是反映世界开放的综合性标志。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和资本的优化配置,推动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它们控制和操纵国际经济组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并力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它们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以不等价交换关系,迅速获取最大利益;它们还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利用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造成他国利益的损失,自己从中获利。 不难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有着很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就是资本主义向整个世界展示其“资本文明”的过程。黑格尔认为,历史并不是人的各种意志相冲突的无序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主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中特在浙江》单选题题库(更新)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中特在》单选题题库 1.2009年省创设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日,日期为()。 A每年6月30日 B每年7月30日 C每年8月30日 D每年9月30日 答案:A 2?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是()。 A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B皮革城 C柯桥纺织品市场 D四季肯市场 答案:A 3?被誉为“中国鞋都”蜚声海外的城市是()。 A乐清 B永嘉 C瓯江 D苍南 答案:B 4.2006年在全国首次提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鬲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省是()。 A B C D 答案:C 5.首富村是指()。 A华西村 B航民村 C村 D滕头村 答案:B 6.以“千村示、万村整治”工程推进了()。 A和谐社会建设 B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工业化进程 D城乡一体化 答案:B 7.1980年12月11日,21岁的农村妇女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

A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 B第一个合法的私营企业主 C第一个合法的万元户 D第一个最美人 答案:A 8?“敢为人先”,1984年,苍南龙岗镇集養建起了第一座()。 A中国农民城 B中国工人城 C中国丈化城 D中国富裕城 答案:A 9?人们常常用一个词形容自然条件先天不足() A穷山恶水 B七山一水二分田 C青山绿水 D好山好水 答案:B 10.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确定、等39个城市(城市群)为2014年度“宽带中国”示城市(城市群)。省首个“宽带中国”示城市是()o A市 B市 C市 D市 答案:C 11.2005年出台的《中共省委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争取使成为全国领先的()。 A科学大省 B教育大省 C体育大省 D文化大省 答案:D 12?在线已纳入日报报业集团借壳上市进程,成为实现全员彻底转企的新闻,这在全国是()。 A首家 B第二家 C第三家 D绝无仅有 答案:A 13.1997年通过国家“两基”总验收,成为全国()个基本普及9年戈务教育的地区。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使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个重大课题。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分析,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些方面、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而是更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从历史观上加以说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研究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方面:“始终从人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出发,来考察全球化发展趋势;转换视角,从狭窄的、封闭的仅仅从一国或单个民族的视野向开放的、宽阔的世界历史的角度转移,来思考全球化问题;坚持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全球化,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全球化;坚持运用辩证的历史发展观来分析全球化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有关“世界历史”的基本立场、观点来分析、审视全球化,才能对全球化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和实质,指出全球化发展的最终和最本质的要求,是世界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对于全球化如何走向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具有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出它所需要的全球性场所。并且,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资本关系最终将会被推到顶点而引起变革,人类社会将走向共产主义。无论是全球化,还是它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都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受到极大关注的同时,全球化既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也使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再一次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在当今世界上,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任何一种分析框架能够更好地回答全球化给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日益为人们所运用。二是全球化现象和趋势最直接、最深刻地确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比如,经济全球化凸显了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全球化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性两极分化等,更加凸现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全球化还在继续确证着马克思人的存在和发展理论等。所有这些都为

卡尔马克思

不断的求知之路 据说,少年的马克思不知抽象是指从复杂的事物中排除非本质属性,透过现象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 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 马克思心领神会地“唰唰唰”在作文簿上写了:“今天早上我起来,看见我具体的妈妈,在烧具体的早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抽象的新鲜空气……”马克思从小便有一颗求知进取的心,他孜孜不倦地吮吸着他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一切知识。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进行探索,不管再苦再累也决不放弃。如今的马克思家喻户晓,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已然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但是在他的时代里,他却是风雨飘零,历尽波折,流亡、贫困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可他却没有退缩,继续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马克思曾是唯心主义者,后来转为唯物主义者,这也证明了他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在唯物观点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费尔巴哈,他很是推崇费尔巴哈,但并没有盲从费尔巴哈的观点,而是通过不断的验证推敲提出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一生写下几十卷鸿篇巨著,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众多领域都有独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说明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历史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它本身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凭借这些方法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并且深入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所蕴涵的原则、规律、本质以及根本矛盾,阐述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些都是马克思的贡献,但我认为,他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观,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精神更值得鼓励。他是一个不断战斗的英雄。 提出问题,探索,求知,验证……唯有如此不断的追寻,才能寻到心中的真理。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我所了解的卡尔马克思 虽然作为理科生对历史政治了解的很少,但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政治课,就频频在书中看到“卡尔-马克思”这个名字,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了解。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眼中的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卡尔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确的哲学,才能有效带领无产阶级脱离矛盾社会的恶性循环并获得解放。哲学,本身应具有不可被挑战的真理。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了有计划的劳动生产,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

了社会的基本架构,并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力量。可见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劳动阶级的生产劳动之上的,劳动阶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规律。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是无神论和唯物论。 卡尔马克思追求平等,并相信世界终有一天会平等,也因此发生过有趣的故事: 某次,有个绅士问马克思,在将来的国家里谁来擦皮鞋。马克思愤怒地回答他:“你来擦!”那位冒失的绅士困惑地哑口无言。这大概是马克思失去耐性的唯一的一次。那位绅士走后,我母亲直爽地说:“博士先生,我不想为那位提出愚蠢问题的先生辩护,但是,在您回答他的时候,我想,他默不作声还比较好,如果他说自己不适宜于擦皮鞋,那就更糟。”马克思也认为是这样,我母亲接着又说:“我不能想像您能在彻底平等的时代中生活,因为您完全具有贵族的情趣和习惯。”马克思回答说:“我也有同感,但这时代必将到来,不过那时我们肯定已不在人世了。”(摘自弗兰起契斯卡〃库格曼《伟大的马克思的二三事》。该文应苏共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之约写于1928年。) 马克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有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目《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 人》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9151010E06 姓名(学号) 9151010E0613 指导教师朱国芬 年月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读书报告本书作者乔纳森.斯珀伯系密苏里州大学教授,19世纪欧洲社会及政治史学家,著有多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历史的作品,其中马克思传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成长、斗争、遗产,以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进化为线索,讲述了马克思的一生。身为历史学家,应当致力以历史的本来面貌理解过去,避免用现在的观点做出批判,乔纳森.斯珀伯深感当今很多马克思传记的通病,在自己的作品中达到了上述要求。 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说道,以往马克思的传记作品大所关注的是他的思想及其哲学、历史和经济理论,这本传记也不能免俗。确实,书中用了较多笔墨解释马克思的理论,但作者不仅会把这些理论放入当时的环境中去讨论,交代了马克思各个思想的萌芽之因及其发展,并能使书中的马克思融入到当时的思想家们所进行的批判与争论中去,这也是马克思自己所自豪的批评家的身份。所以,在书中,我们会发现在马克思生命的各个时期都会出现马克思有所影响的人物,作者不分巨细的给我们讲述他们和马克思相交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树根最终汇聚于一点一样,塑造出了马克思最终的样子,他们是马克思思想方方面面的影响者和推动者。这让我了解到马克思非凡的成就和令人高山仰止的思想有那么多因素在一起促成,以至于我们害怕其中一些人的缺失就会像蝴蝶效应般导致马克思走向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读完这本书,充分了解了马克思的一生后,让我最惊讶的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就是,马克思在刚接触共产主义的讨论时,竟然是一个很反对共产主义的人。1842年,他曾通过《莱茵报》分辩称,共产主义不会有任何“理论上的现实意义”,

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 https://www.360docs.net/doc/d34602939.html,/pic/1/11455359728251295.jpg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1883年3月14日逝世于英国伦敦,德国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卡尔·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有几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在50和60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

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德国犹太人,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逝世于英国伦敦。伟大的哲学家,革命理论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的作者。 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在马克思的家里,有较为富裕的条件和充满文化气氛的环境。他的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荷兰人,贤淑善良,善于持家,对马克思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父亲也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马克思到了波恩大学后,生活很惬意。除了喝酒、决斗之外,还写了大量的诗,但也欠下一些帐,最后,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将其转学

到柏林大学。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如“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就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明显呈现出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地学习,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可以说,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伊壁鸠鲁也是古希腊哲学家,他快乐就是善(古希腊哲学主要就是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分析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分析: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 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不能作简单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经济全球化研究中的非社会性、非制度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是当前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根源之一”。③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方法论启迪。 (1).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必须从总体上而不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理解。从历史发展中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视域下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理论等丰富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给予我们的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2).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方面所体现的自然属性,而且揭示了其资本扩张的社会阶级内涵或它的社会属性。 (3).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社会主义具有世界选择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明确地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之上,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中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明确指出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年柏林弗兰茨·敦克尔出版社版 一 德国人早已证明,在一切科学领域内,他们与其余的文明民族不相上下,在大部分领域内甚至胜过它们。只有一门科学,在它的大师们当中,没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原因很清楚。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而在德国,这种关系自从宗教改革战争和农民战争46,特别是自从三十年战争47以来的几百年间,都没有可能产生。荷兰同帝国的脱离48,把德国从世界贸易中排挤出来,使它的工业发展一开始就限于极小的规模;当德国人如此艰辛如此缓慢地从内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时候,当他们把从来就不很大的全部市民精力耗费于毫无结果的斗争,以反对每个小邦主和帝国小贵族强加在他们臣民的产业上的关税壁垒和专横的贸易条例的时候,当帝国城市在行会习气和贵族骄横中衰落下去的时候,荷兰、英国和法国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了首要地位,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使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达到最高度的繁荣,直到最后,英国由于蒸汽使它的煤铁矿有了价值,站到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前列。但是,陈腐可笑的中世纪残余直到1830年还束缚着德国资产阶级的物质发展,当还需要同这种残余进行斗争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只是随着关税同盟49的建立,德国人才能够理解政治经济学。从这时起,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学才实际上开始输入,以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不久,学者和官僚就抓住了输入的材料,用一种并不替“德意志精神”特别增光的方式把它加工改造。于是,从那些耍笔杆的投机家、商人、学究和官僚的杂凑班里,产生了德国的经

济学著作,这种著作就其乏味、肤浅、空洞、冗长和抄袭情况来说,只有德国的长篇小说才能与之相比。在那些讲求实际的人们当中,最先形成了产业家的保护关税派。他们的权威是李斯特,虽然他的全部洋洋大作是从大陆体系50的理论创立者法国人费里埃那里抄来的,但是总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51。同这一派相对立,在40年代产生了波罗的海沿岸各省份商人的自由贸易派,他们怀着幼稚的然而自私的信仰,重复英国自由贸易派52的论据。最后,在从理论方面研究这门学科的学究和官僚中,有像劳先生那样子瘪而无批判能力的采集家;有像施泰因先生那样把外国的原理译成没有弄懂的黑格尔语言的自作聪明的思辨哲学家;或者有像黎尔先生那样在“文化史”方面舞文弄墨拾人唾余的人。从这一切最终得出的是官房学53,这是一种浇上了一些折衷主义经济学调味汁的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对于准备应考官职的人倒是有用的。 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①。这篇序言的主要部分已经在《人民报》54上刊载过,因此我们请读者去参看一下。下面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社会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它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也不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而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前者观点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而后者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但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

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三点: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信息革命技术以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降低了信息运送成本,打破了地域及国家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各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国际范围内,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其成员对本国或地区市场的控制大大放松,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启示

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这一命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过去我们常常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话,当成“圣旨”。这是造成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产物,而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和探讨,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如何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它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成果。 现代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在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实在性。对马克思主义就好比,我们不能说数学中的勾股定理过时了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往往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课书在研究,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社会科学在研究,这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差距的关键。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的。 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客观规律,只能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可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结果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还完全没有条件实行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实行了全面地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指出:新的社会还会存在它脱胎出的那个旧的社会的痕迹。而这些痕迹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可是我们想人为地去消除这些“痕迹”。正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实践中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让我们走了许多的弯路。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恢复了市场经济体制,这只是还原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来客观实际。可是我们还用是否符合我们所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相符,怀疑它是不是社会主义。其实,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的分配制度。这本身与实行市场经济还是实行计划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决定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根本因素,是现实中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社会分配制度,它们不仅能适应计划经济,同样也能适应市场经济。为什么一定要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独有的理论,这种认识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发现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未来一定历史阶段中的方向。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的论点。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明和创造。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也不是马克思个人的发明和创造,而是人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而形成的最能反映客观实在和客观规律的理论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客观规律,最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当前,有一些人打着“与时俱进”和“创新”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其实这种认识本身就说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马克思主义不是预言,也不是单纯的什么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但无法否定它。这也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人能系统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往往人们否定的,只是人们“认为”的马克思主义。这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有了解,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而只是教条地背几句马克思主义中的谋些话。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常常被一些人为自身的目的而编成的解释,就更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了。也有一些人,为了自身的谋种目的,而找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经过断章取义后进行批判,以提高自身的名利。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能够真实地、本质地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原理》单选题题库(更新)

“卡尔.马克思杯”省赛《原理》单选题题库 1.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A、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文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 C、《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D 2.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其中,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提和基础是()。 A、科学社会主义 ;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C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理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答案:D @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B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A、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 B、—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 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答案:D 6.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现实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 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 C、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答案:C

7.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B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 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 答案:A ] 9.早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自发性,导致这种自发性的根本原因是()。 A、工人捣毁机器,烧毁厂房 B、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 C、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 D、缺乏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答案:D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 A、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C、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D、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答案:A 11.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是()。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髙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普遍性的统一 C、直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D、规范性和开拓性的统一 答案:A 12.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答案:A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精)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特征 张建新 2013-03-07 09:53:33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6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理论成果的总和。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列宁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以冈德?弗兰克为代表的依附理论。作为一个发展概念,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其科学内核,帝国主义理论是其经典表述,依附理论是其当代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依附理论 作者简介:张建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030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根据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定义,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①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迄今已形成了比较丰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等人主张在理论上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分为三种范式(paradigm,即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又称为重商主义或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当前,三大范式“正朝着建立各自理论边界的方向发展”。②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谓“第三次论战”中,作为论辩双方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早已为人熟知,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观点却鲜有学者论及。显而易见,缺少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将是不完整的。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肯定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学理地位,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

卡尔马克思读后感

初识马克思 非常愧疚地承认,直至大二,我才第一次好好认识了马克思。 从小到大12年的教育中,其实和马克思早已有过很多交集。不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16岁的青年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还是高中政治里背得滚瓜烂熟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但从来没有主动去了解过这位伟人。 马原课上,老师娓娓道来他普通却又不朽的一生。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他是一根不仅会思考,还会把握方向的芦苇。风往那边吹,或许碍于力学,他不得不往那边偏,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火焰。不管社会大势有多膨胀,他依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热忱和劝诫。 一个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依然活着,并将永远活着,活得比那些活着的人还要耀眼。而能达成这样的成就,只有思想:面容老去,肉体腐烂,唯有思想代代相传。有幸习得了一些马克思思想的零头,甚是觉得,他的光辉不管多少年后依然可以照亮年轻人迷茫的内心,依然可以给这个混沌无厘头的世界一个认真的答案。 就我自己而言,一方面觉得他的思想和很多宗教、古哲学的思想息息相通,另一方面,他总结的规律:对立统一、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道理……无一不使我受益无穷。坦白说,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是有很多坎过不去,无法完全消化外界的事件。昨天的考试没发挥好,今天的时间没充分利用……很多对自己的谴责慢慢侵蚀了我的热情与自信,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螺旋式上升笃定地告诉我,世界万物、历史社会都是那样发展的:并不完美地向前走着。甚至大方向也可能会不对,但那又怎样呢?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有那样神奇的魔力,它的不可回溯性让你承认,当回头看时,会发现一切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你永远都无法绕过已走完的弯路。 马克思的伟大,不单在他的思想,更在于他的行动。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的律师家庭,在那个文化资源稀缺的时代,一帆风顺地上到大学,毕业后当了《莱茵报》主编。眼看着优渥的生活就在眼前,他却勇敢地发表了批判俄国沙皇的文章,于是失业、流离失所接踵而来,最后连国籍都没有了。聪明如他,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社会希望他干什么。但他偏不。当世界的风向都吹向资本主义时,他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并提出了现在依然适用的资本论等理论。不论处境多么艰难,他心中所想的都是世界大众,他脑中担忧的从来都是苦难人民。 由此,引出了我最佩服他的第三点:虽然他是个社会思想的异类,但他从来都不孤独。友情上有恩格斯的合作和共鸣,爱情家庭上也有燕妮不离不弃的支持与追随。这些从精神情感,延续到肉体折磨上的宽容与忍耐,绝不只是因为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一定有些更深层的共鸣力量在他们灵魂中指引。我羡慕马克思可以拥有这样珍贵的情感,而我更应承认:他值得。单单是我们这群200年后的芸芸众生,就已经被他的思想所折服。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和心灵力量一定更加强大。 零零散散写了一些对马克思的拙见,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祝他生日快乐,感谢他一直坚持发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