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精神

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精神
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精神

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序论

读金庸,能都出很浓郁的中国古味来。金庸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富深邃,他小说中的悲歌豪士,风尘侠客,慧质少女,柔情佳人,都是极古典的。他用一种经历世情的眼光,看着这一切,也写着这一切。金庸武侠小说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但完全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金庸武侠小说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说透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文化传统及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本文将国传统文化为切八点.选取其经典作品,从中分析文本所体现出的缔结在金庸心中的英雄、身世、情爱等传统文化情结以及现代思想。

二.本论

金庸小说的传统精神:

1、儒家之“正义”;

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主持正义,打抱不平;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救仪琳,与田伯光死缠。

《碧血剑》中袁承志救焦公礼全家与金龙帮斗。

②为国为民,奋不顾身

《神雕侠侣》中郭靖坚持抗元,死守襄阳城,一守几十年,明知失败,绝不放弃。黄蓉原想借汗血宝马脱身,郭坚拒。此为金之小说第一大侠。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当契丹人身份暴露后,辞去丐帮帮主,但发誓决不伤汉人一条性命,劝阻帮内分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目睹宋辽人民苦难,到辽国后,反对辽侵宋,迫使辽皇帝收回成命,自己在雁门关自尽。丐帮吴长老大哭。2.道家之“超迈脱俗”“自在无为”

①人物形象之“畸”“神”

一是畸人。武功非凡,远胜常人,《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

洪七公,九指神丐;柯镇恶、梅超风都是瞎子;欧阳锋,疯子。

杨过,武功本平平,但砍了一手后,武功突进,庄子重德行不为俗世所囿,而与天地相合。

二是神人。

《神雕》中小龙女:“面容秀美绝俗”

《射雕》中黄药师住在长年桃花盛开孤岛上。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②武功之“自然”

武功艺术化、审美化,诗、词、书、画、乐等一一化成武功打斗形式。

其一,内功胜外功

内功是一种气,内气养成,身轻如燕,坚如钢铁。

其二,“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

《笑傲》中,风清杨向令狐冲传“独孤九剑”。学招时活学,讲究出手无招,高手招再高,终究有迹可寻,但无招,则无法破。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向张无忌传太极剑法,张无忌不记招式,只重剑感,张三丰练完,张无忌已忘了一半,张三丰再练一遍,张无忌已忘光。随即,张无忌运用此剑法,战胜了八臂神剑的“东方白”。

以无胜有,不求形,只求神。

3.佛家之“禅悟”

佛家排斥理性与逻辑,对人生问题的探讨,表现在修行方式上,建立在“悟”的基础上。

悟针对迷而言,有觉悟之意。悟而日妙,是形容其觉悟之精妙。妙悟即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的观照。

其一,妙悟的突发性。

即突然出现的心智顿开。《天龙八部》中,萧远山,慕容博和鸠摩智三人,一味贪图修炼武功而走火入魔,三人目的各不相同,萧远山欲报家仇,慕容博欲兴国事、鸠摩智想称霸武林,灰衣老僧将恶战不休的萧、慕击倒,又让二人四手相握,内息相应,在互相救治中死而复生,让二人领悟到王霸宏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义父谢逊自废武功,请求少林寺方丈空闻予以收留,空犹豫,比空闻高一辈的渡厄愿收其为徒,谢逊因一下子与空闻平辈而犹豫,渡厄曰:“师父是空、弟子是空”的佛语,谢始自在。

其二,妙悟的自然性

禅宗求悟,讲究自然

江湖就是侠客的大自然。

《笑傲江湖》中的莫大先生,衡山派掌门人,武艺超群,在荒山铲除奸恶高手费彬,船蓬静察令狐冲与恒山女弟子言行,一曲《萧湘夜韵》,言尽其从容自在。

禅以为幸福不在幻觉中而在现实里,幸福在你身边、脚下、手上。赵州问其老师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曰:平常心就是道。临济义玄教育自己的学生说:

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

其三,妙悟之超越。超越物质欲望和个人功利。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无欲无求,无名无我”。

金庸小说的现代意识:

(1)个性自由思想

对传统女性观的背叛(从一而终)

《飞狐外传》中南兰,苗人风救之,南由于感激嫁给了苗,但苗不体贴、温柔,整天板着脸。

南后遇上风流潇洒的田归农、南与之私奔,但后来又对田失望,再次不满。

(2)民族平等思想

《书剑恩仇录》中以老英雄木卓伦为代表的回疆少数民族英雄集团。

《碧血剑》中崇祯、大顺朝、满清二件小事,海外学子张朝贵来中国赴考(礼义之邦)第一次遇上明朝官兵抢劫。第二次遇上李自成溃兵抢劫。二是崇祯杀了袁崇焕这位抗清名将,致明亡,李自成逼死大将李岩,致败。

与之对比的,是清朝军队,广罗人才,斗志昂扬。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赵敏、小昭、周芷若、殷离,前二者为少数民族,心理更健康。

赵与周芷若,赵认识张最晚,又是蒙古公主,还得罪过张之师伯、叔。

但她一是敢表达,二是视荣华为粪土,三是爱情至上,但周一是怯于表达,二是不敢违师命,三是贪图功名、掌门人,明教教主夫人。

(3)反战思想

旧式武侠小说普遍观念是“快意恩仇”。为了报仇,可以滥杀。《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一家十五口,金否定这种观念。

《射雕》中郭靖怀家国双重悲痛对完颜洪烈复仇后,却因为复仇杀了许多人不安。

《神雕》中杨过为父报仇,却一次次为郭靖夫妇以国为先精神感动,深责自己念念不忘父仇私怨,后来知道父亲死因,更是惭愧,放弃复仇念头。

《雪山飞狐》中借苗若兰之口道出其父苗人风的想法,自他以后,苗门子孙不许学武,这样,即使他被仇人杀了,苗家子弟也不能给他报仇。

《笑傲江湖》中,林平之这个复仇狂,报仇这天,穿锦锈衣,薰香,猫戏鼠地杀了青城派余沧海,并杀了妻子岳灵册。

(4)辩证思想

突破非此即彼的道德思维模式。传统武侠小说采取黑白分明的简单二分法。

《笑傲》中衡山派刘正风金盆洗手,但正派中嵩山派站出来坚决阻挠和干预,

不许他金盆洗手,给刘正风按上结交魔教长老曲洋的罪名,杀了刘正风全部家属,最后连受伤,逃出来隐居的刘正风,以及曲洋的十二、三岁的孙女都不放过。

金避免抽象谈武林人物的正与邪、地位的不同,可以使人变化。

《笑》中任我行刚从东方不败的监狱中出来时,对东方不败的个人迷信十分不满,上官云一见他,就说:教主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任我行挖苦,什么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当我是秦始皇吗?但重当教主后,又觉这规矩好,沿袭下来。

《倚天》中的周芷若原是个单纯姑娘,但灭绝师太让她发誓并让她做了掌门人后,野心愈大,欲当武林霸主。一次,韩林儿对张无忌说,让张推翻元朝后做皇帝,周作皇后,周喜,张说不可后,周脸色变。

(5)无根感(身份的混杂)

存在根据的缺失。

《射雕》中郭靖:“我这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活着呢?还是早些死了?”

江湖世界的飘摇——社会动荡的乱世。

《射》宋与金的对抗,《神雕侠侣》写宋元对抗,《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在元末,《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清初。

“家”的缺失——父亲的缺席。

胡斐(《雪山飞狐》)郭靖、令狐冲、杨过等人出生时就无父,陈家洛、张无忌(《倚天屠龙记》)、袁承志(《碧血剑》)年幼时丧父、石破天、乔峰、段誉(《天龙八部》)、韦小宝有亲生父亲,但无法断定。

身份缺失的危机,韦小宝:我的老子到底是谁?郭靖是汉人却在蒙古成长。萧峰为契丹人,却成长在大宋。

金庸小说人物大全

金庸小说人物大全 《飞狐外传》人物(共有112人)马行空马春花徐铮商宝震何思豪阎基田归农苗人凤南仁通补锅匠脚夫车夫蒋调侯店伴钟兆文钟兆英钟兆能南兰苗若兰商老太平四胡斐张总管王剑英王剑杰陈禹古若般殷仲翔福康安赵半山孙刚峰吕小妹钟四嫂易吉钟小二钟阿四胖商人瘦商人凤南天凤七俞朝奉蛇皮张邝宝官凤一鸣大汉孙伏虎尉迟连杨宾中年武师程灵素同桌后生袁紫衣刘鹤真崔百胜曹猛蓝秦王仲萍张飞雄慕容景岳姜铁山薛鹊王铁匠姜小铁田青文张管家聂钺上官褚轰汪铁鹗周铁鹤曾铁鸥秦耐之姬晓峰张九任通武相国夫人蔡威汤沛无青子海兰弼大智禅师欧阳公政西灵道人文醉翁周隆郭玉堂齐伯涛陈高波安提督宗雄桑飞虹倪不大倪不小常赫志常伯志上官铁生哈赤大师心砚石双英刘之余童怀道李廷豹石万嗔木文察陈家洛无尘道长德布李沅芷余鱼同司徒雷谢不当黄希节 《雪山飞狐》人物(共有25人) 于管家田青文左书僮右书僮平阿四阮士忠刘元鹤杜希孟周云阳郑三娘宝树苗若兰苗人凤范帮主殷吉胡一刀胡夫人

胡斐陶子安陶百岁曹云奇琴儿熊元献静智大师赛总管 《连诚诀》人物(共有37人) 卜垣丁典万震山马大鸣万圭水福水岱水笙孙均冯坦平工头刘乘风血刀老祖言达平汪啸风张姓老者陆天抒吴坎沈城花铁干狄云宝象和尚周圻空心菜鱼贩头子桃红耿天霜高管家教书先生铁匠凌退思凌霜华菊友梅念笙戚芳戚长发鲁坤 《天龙八部》人物(共有169人) 刀白凤丁春秋马夫人马五德小翠于光豪巴天石不平道人邓百川风波恶甘宝宝公冶乾木婉清少林老僧太皇太后天狼子天山童姥王语嫣乌老大无崖子云岛主云中鹤止清白世镜包不同本参本观本相本因出尘子冯阿三兰剑古笃诚过彦之平婆婆石清露石嫂司空玄司马林玄慈玄寂玄苦玄难玄生玄痛叶二娘竹剑左子穆华赫艮乔峰李春来李傀儡李秋水刘竹庄朴者和尚祁六三全冠清阮星竹西夏宫女许卓诚朱丹臣努儿海阿碧阿洪阿胜阿朱阿紫波罗星陈孤雁鸠摩智来福儿孟师叔宋长老苏星河苏辙完颜阿古打耶律洪基耶律莫哥耶律涅鲁古耶律重元吴长风吴光胜吴领军辛双清严妈妈余婆婆岳老三张全祥单伯山单季山单叔山单小山单正段延庆段誉段正淳段正明范禹范百龄范骅苟读和里布何望海易大彪郁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

金庸武侠小说侠义精神解读 摘要:金庸的武侠人物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之美,尤其是儒家文化之美。侠义精神是金庸武侠小说表达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武侠小说;金庸;侠义精神 侠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审美模式,一种特有的人格典范。武侠亦是民族文化中的智慧与愿望的化身,而侠义是武侠小说独特主题,也是武侠小说刻画的主体。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游侠精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亡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此乃武侠精神之本质。在金庸的小说中,圉绕侠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金庸先生认为:侠与英雄是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这些笔墨体现了作者传统的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精神,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侠义精神山此而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思想。 一、传统侠义观在金庸作品中的体现 “义”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在金庸看来“义”的内涵在于英雄人物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贫,不畏强暴,这些特点无不表现了传统侠义之士应具备的个性特征,这些内涵被充分融入了金庸的作品中。《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殷素素因为觉得有负于三师兄俞岱岩,夫妇双双自尽,壮烈之极;宋青书害死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得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低,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 [1]。这句话说得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胡斐在佛山镇上为钟阿四一家打抱不平,敢于和闵天南较

金庸小说的爱情观

金庸小说的爱情观 陈曦 外国语学院 1308班 【摘要】:恋爱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现当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他的小说不仅是武侠也是言情。金庸每本著作都会有关于男女间的爱情,在人的一生当中,最令人痛苦和幸福的可以说是就是爱情,在其爱情故事中,人物个性的缺点、人性弱点的制约、人性机缘的巧拙以及人类命运的悲欢交织在一起。所以,对于金庸的爱情观,我们大致有了了解,在不断深读中可以慢慢体会出来。 【关键词】:爱情观;金庸;武侠 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在华人世界中的流行和风靡可谓是文坛奇迹。他的小说之所以受人欢迎不仅由于触及侠义、生死的人生话题,更因为他笔下的情爱世界精彩纷呈,具有独特魅力。从而体现了他的爱情观。 一、浪漫主义爱情观 所谓浪漫主义爱情观,就是物质不会决定爱情的最终结果,但绝对会决定爱情的走向。没有物质的爱情纯粹,但虚渺。有物质做基础的爱情。从古至今,我们知晓凡是文学人的爱情观点都是不现实的,带有空想的浪漫主义爱情观。金庸一生结过三次婚,说明金庸现实中爱情不是完美的。金庸年轻时的抱负就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一见钟情的,能从一而终与白头偕老的漫主义爱情观。可人不是生在真空的,现实中金庸爱情生活是不如意的,金庸的大儿子为了阻止金庸与母亲的离婚,而以自杀来抗争。加之金庸又是性情中人,而且也是多情之人,用现代派的的观点来说他是感情用事的人。 金庸追求的是浪漫主义的爱情,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例如《鹿鼎记》中的“美刀王”胡逸之对阿珂之母陈圆圆痴情不已,为了能看上陈姑娘一眼,他扮成农夫去三圣庙做了伙计,二十三年中他只与陈姑娘说了三十九句话,而陈姑娘却蒙在鼓里。 可以说,金庸的这种爱情观不仅不现实而且容易支离破碎,仿佛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他体现在小说里就是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调,梦幻般静美真实。 二、完美主义爱情观 金庸在武侠作品中的爱情描写完全是完美主义的爱情观。他的小说始终以完美主义爱情为线索。例如,郭靖与黄蓉(《神雕英雄传》),令狐冲与任盈盈(《笑傲江湖》),段誉与王语嫣(《天龙八部》)。在金庸作品中,完美主义爱情观是作品的主线,也是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命脉。他的十多部小说中,可以说每部都涉及完美主义爱情观点。 同时,金庸在作品中用完美主义的爱情观表写手法来体现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韧意志,金庸作品中描写男女的爱情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千古绝唱的。金庸塑造的“侠骨柔肠”的男人形象来突出完美主义爱情观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对黄蓉的爱的产生,首先是基于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正是秀才造反,十年难成;秀才恋爱,误人误己!其中虽提到道家之“庄子”,更从庄子的《逍遥游》中领悟了高超的武功,但从陈家洛所领悟的角度来看,也仅是从儒生对庄子文章的角度欣赏其神思华美、虚灵缥缈而已,并未入门。如此十足儒生气的主人公,在其后作品中再未出现。其后的《碧血剑》、《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系列,一直到《射雕英雄传》之前,都是儒家思想为主导的阶段,不过是从小儒到大儒,从文彩飞扬的小儒生如陈家洛,到近乎文盲的朱家、郭解之流的大侠客胡一刀、苗人凤、胡斐,其间小说主题包含较多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忠义思想,尤其是陈家洛在《书剑恩仇录》里仅仅是为了汉人的江山而反清,如在第十一回“高塔入云盟九鼎,快招如电显双鹰”中陈家洛对乾隆道:“正是,做汉人的皇帝,不是满清的皇帝。”正明明白白体现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碧血剑》中李岩对李自成的失望和尽忠义之死,尤其是在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中李岩叫道:“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张,万岁爷待我不薄,‘造反’二字,万万不可提起。”然后从容

浅析金庸小说中的爱情世界

爱恨嗔痴——浅析金庸小说中的情爱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1201 张瑶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初读金庸小说,摄我心魄的是其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江湖诡谲,侠客囿于刀光剑影;世事变幻,义士斗在人心险恶。然则再读之时,却又生出另一种痴醉的情愫。醉心于回环缜密的行文结构,醉心于世俗和人性的描写,也醉心于小说中关于情爱的展露。 细细读来,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多半是关于单恋和失恋的。痴情人儿心恋的对方,却是早已心有所属,他们并非是与爱无缘,却恰恰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他们于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地点,遇到了那个“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人罢了。到最后,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了结悲剧,让人感伤叹惋。 纵观当下,如今的红尘有多少唯美的爱情故事,又有多少倾其一心弄得一身鳞伤的失恋。是否每个人都能找到那携手一身的幸福,我不敢说,也不知道。可是那珍藏锁于心中轻易不得触碰的失恋只怕每个人都有过。平日我们浮现笑容,而一旦思恋泛起涟漪,那种噬心之痛便溢于言表,终究知道寂寞和痛楚是会相伴一生的。“于是那些害单相思,恋爱失恋的人便着手写下情辞感人的诗句,或把这段幽情化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才能够读到这么多缠绵悱恻,伤离别,想从前,魂牵梦萦的诗篇和歌曲。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那心愿已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人写下来的歌曲几乎是寥寥无几。”1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单恋失恋之人数不胜数。 《越女剑》中越女阿青对人到中年的范蠡暗自倾心,却未料到范蠡的心中有的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西施,再也容不下他人。 《飞狐外传》中程灵素对胡斐是情深意切,从初时相赠蓝花,到末了临死时仍想出办法救了胡斐一命,她至始至终是这样默默爱着胡斐。胡斐却是糊涂心遇上犹豫人。他之于程的爱毫无察觉,满拟遇上心爱之人,却不知袁紫衣身处红尘佛国之间

解读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

解读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 “江湖”作为一个泛指五湖四海的巨型空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武侠小说对之尤为嗜好。 “江湖”作为一个尤其是与朝廷相对的另类空间,或真实,或虚幻,或有所确指,或无处可寻。晚唐杜牧《遣怀》一诗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①的妙句,颇能体现走“江湖”者背离朝廷、流浪四方的野味,以及相关的失意情绪。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却将江湖与朝廷的抗衡姿态统一为作者一以贯之的世俗关怀。“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寂寞岁月,其实隐含着两种极端化的姿态,要么飘然逃逸而无所牵挂,要么暂时逃逸而不忘归返红尘,亦有为数不少的贤臣隐士用“穷”、“达”两际不同的举措,在两种姿态间摇摆不定。不过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与古典诗词小说中的“江湖”相比,既有所继承,也有所不同。 在某种意义上,金庸小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乌托邦,这里在如下两层意义上存在的:其一是在“空间”与“人”的意义上,金庸小说特征之一便是要营造虚构的“江湖”和“武林”,而“江湖”和“武林”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 和代表正义与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充满凶杀和

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其二是在心态的意义上,“归隐”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江湖世界的人物往往葆有一以贯之的归隐情节。他们向往并最终归隐于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是短暂出现的田园美景和神秘而不知所终的诗意归隐方式;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便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 作为神出鬼没、武艺高强之侠客的行动场所,“江湖”具有一定的“幻设”成分和理想色彩。理想化江湖世界最为充实的表达,无疑当属“水泊梁山”。 有论者将《水浒传》的水泊梁山视为一个受压迫者的政治乌托邦,一个苟延残喘的下层劳动者在朝廷与地方双重恶势力的宰制下“梦寐以求的乌托邦”,而梁山泊所提供的理想空间和自由规则是“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一样穿稠锦,成翁吃酒,大块吃肉”③。在那里,天地的无常、政治的不公、社会等级的区分与歧视、贫困无依的乱世生活,全部荡然无存。 在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侠义之士,除盗平叛……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的模式④,并没有继承《水浒传》理想化江湖世界这一传统。如果说弹丸之地的“梁山泊”尚且不能被组织成一个理想化的空间,那么,20世纪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其范围之宽广远远超过小小的“梁山泊”,

金庸笔下的爱情爱情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也许正是受这种传统理念的影响,金庸笔下的爱情,但凡经历悲剧的打造,就变得悲情丛生,震撼人心。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金庸作品虽然多“大侠”,却处处辜负女人。 60年前,1955年2月8日,香港,“金庸”出生。刚过而立之年的查良镛把“镛”字拆成金庸二字,化作笔名,开始在《新晚报》连载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此后数十年,从《天龙八部》到《鹿鼎记》,他瑰丽博大的武侠世界,让文化生活为其缠绕,话语体系为其敞开,至今不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金庸作品侠和义的背后,爱情可谓最是唯美动人。“人生匆匆数十载,唯一不变的唯有一个情字。”犹记神雕侠侣结尾两鬓已斑白的杨过如此感慨。 杨过和小龙女最终做了神仙眷侣,也许他知道,也许他不知道,也许他装作不知道,程英和陆无双为他负尽青春抛尽韶华,公孙绿萼为他刹那芳华无悔殉情,他们背影远去的尽头,还有一个情窦初开的郭襄为他呓语:“相思相见知何日?”从此,为他天涯思君,念念不忘…… 从此,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武林中有多了一个武林大派——峨眉派! 哈哈哈、、、、、、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作品,如果算上短篇《越女剑》是为十五部,但其笔下的爱情却有千般形态,引人万般思索。细读每一部,爱情的描写,不是只有两情相悦、郎情妾意,更多的时候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些爱情的主人公们,或为爱孤独一生,或为爱牺牲成全,或为爱青灯古佛,最终的结局大多总是令人神伤的,那些悲剧的爱情和错爱,总是让人为之心疼而又心酸。 单恋——相忘江湖梦平生 情生痴,痴生怨,怨成仇。 我们无从得知,金庸的内心究竟经历过怎样的一种情感煎熬,可以如此洞彻世间之情。有人说,是因为夏梦。夏梦是谁?下面让我们谈谈夏梦这个女人! 夏梦,原名杨蒙,是1950-19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名冠当时“长城三公主”之首。 甫时的香港,她是公认的唯一一位可与奥黛丽.赫本相媲美的女明星,姿艳绝代, 容华无双,清丽卓伦……外形艳而不媚,贞静平和,娴雅大方,兼之身材高挑。 “上帝的杰作”是人们赋予她的美誉,也曾是金庸心中最美好的那个女子,他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但人间事常难遂人愿,金庸虽仿唐伯虎入华府之故事,委身长城做一名小编剧,但夏梦早已名花有主,恨不相逢未嫁,最终未能携手。 三毛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金庸作品中的爱情,在俠之大义下,或离别,或悲伤,或牺牲,或错爱,即使圆满结局,依然未必与幸福同等。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除了无言的退出离开,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 孔庆东 可能有的朋友听了会觉得惊讶,说金庸,那不是写武侠小说的吗?借助武侠小说来谈爱情,这合适吗?在很多朋友看来,武侠小说不就是写那些英雄豪杰们没日没夜地打架、杀人、喝酒,不就写这些的故事吗?从这些故事里边要探讨爱情,是不是好像是让李逵来绣花,让张飞来画画,让窦尔敦唱小曲,是不是不合时宜?其实我告诉大家,历史上的张飞他还真会画画,而且专画美人,张飞是以画美人见长的。在杀场上能够浴血奋战,给人一个非常粗豪这样形象的人,他同时也可以非常秀雅,非常文雅。 而上述我所提出来的这种担忧,其实正是我们社会上很多人对武侠小说误解的一种反映。很多人以为武侠小说就是武打小说,我们很多中学老师没收学生的书就说不许看武打小说,所谓武打小说在他们理解起来就是暴力文学,教孩子怎么打架的教科书,就是粗制滥造的低俗文学。而这些朋友不了解,武侠小说也好,通俗小说也好,其实只是我们给文学分的类,只是文学中的某一个类别,这些类别只是说它们有不同的特点,而不是说它们在艺术价值上有高有低,通俗小说不见得它不高雅,不见得不严肃,而那些所谓的非通俗小说,我们想想发表在所谓严肃刊物上的那些小说,它们都是精品吗?它们都高雅吗?不是说你写某一种类别的东西,就决定了你的高下,就好像我们大家从事的工作,当教授就一定高雅吗?在木樨地卖馒头就一定低俗吗?这可不见得。所以类别只是一种特点上的划分,而不能决定它的高下,看文学作品跟看人一样,不能看表面上的名目。比如大家看我今天穿这衣服,不能代表我就会武功,其实我不会打架,我连我的夫人都打不过,我可能只能打过我家那只猫。所以不能只看这个表面现象,武侠小说里面它就不能写出非常精彩的爱情吗?我想读过武侠小说的人,会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清楚的认识,特别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当然是一流的武侠小说,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人会对这个提出疑问。但是,我们不去讲他的武侠,就看金庸小说里边的爱情,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说金庸的小说是一流的爱情小说。今天我们可以说金庸写爱情之广,写爱情之深,写爱情之奇,可以跟世间任何言情大师一决高下。所以今天我们《百家讲坛》的这一讲,就来看看金庸笔下爱情的深广性和它的典型性。 金庸小说的爱情模式之一 英雄美人式 一般的武侠小说都是以男性为绝对中心的,《射雕英雄传》也不例外。它的主要人物是男性的,郭靖,这是它所要塑造的成长的一个大侠,周围有什么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加上江南七怪,还有全真派,一大堆人。但是我们看,从小说主人公郭靖的成长历程来看的话,郭靖比较笨,主人公比较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智商大概是三四十、五六十,就是他学东西非常慢,人家学一遍、几遍就会,他几十遍都不会,他的好处就是永远地学下去,永远地练下去,直到会。如果不是他后来认识了黄蓉,如果不是靠着黄蓉一路引领他,帮助他,甚至是护导他,郭靖就不可能后来武艺大成,成为一代大侠。作为一个英雄人物,郭靖是远远没有诸葛亮的智慧,岳飞那种胆略,排兵布阵这些方面他都是外行,大事小事都是黄蓉领导着丐帮,或明或暗地指点他,一到紧急时刻都是黄蓉帮他想出一个奇妙的招数,化险为夷。所以说没有黄蓉,郭靖就不能正常地成长。所以说黄蓉在小说中的作用实际上是郭靖的“精神辅导员”、“政治导师”,很像一个班里边,一个学习比较差的男生,这老师给他安排一个学习很好的女生,是班里的学委加团支部书记,所以这个郭靖才能正常地成长,而这种描写是此前的武侠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说郭靖与黄蓉两个人的合作是力量与智慧的合作。而力量与智慧哪个重要?智慧当然要比力量更重要,所以郭靖这个人物是在黄蓉的映照下完成的。 我们再从人物语言上进行分析,《射雕英雄传》中女性的语言压倒男性的语言。因为在

金庸小说人物评价

郭襄: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她是金庸小说中最寂寞的人。 也许只有找不到对手的独孤求败、隐居华山侧的风清扬,这两人的孤寂内心、凄凉情怀才差可仿佛。 郭襄出生之时,正值元兵围攻襄阳之际,初履人世,便受尽磨难,被杨过抢走,落入赤练仙子李莫愁之手,饮豹乳,困死人墓,又险些在绝情谷遭毒手,后来一度又被金轮法王绑架。作为峨眉派开山祖师的郭襄,武功如何不知道,从其传人灭绝师太身上看,可能也是一代高手,况且她还和张三丰、无色和尚一起听过《九阳真经》。但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她的武功不值一提,智谋也不过尔尔,她的智勇还不到她的父母的智勇加起来除以二,行走江湖是靠了父母的威名。但她行为言谈之中,神定气闲,从容不迫,自有一种只可远观的清芬淡雅。她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开创了峨眉一派。 郭襄是一个落寞的人,她的结局只能是出家,因为她的眼界实在太高了。她的外公是目无余子的东邪黄药师,父亲是号称一代大侠的郭靖,母亲是机变无双的黄蓉,心仪之人又是神雕侠北狂杨过,就连她的敌人也是一代宗师金轮法王。她心地善良,人缘不错,有时甚至憨态可掬,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别人只怕也无以入她眼中,即使是琴棋剑三绝的昆仑三圣何足道如此人物,在她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你能要她嫁给谁去?母亲黄蓉的身世与她相似,但黄蓉更清醒,更入世,所以她嫁给了傻小子郭靖,恐怕普天之下古往今来只有李太白能与郭襄匹配(苏东坡只会说说健身气功,不会剑法,呵呵)。 郭襄用情之深之苦,在金庸小说中是无出其右的。她不会像李莫愁用杀人的方式渲泄,也不会如公孙绿萼一死了之,又没有仪琳从小就青灯黄卷的心如死灰,更没有令狐冲和段誉的运气,一个有任盈盈补缺,一个最终如愿以偿。她的情若浓若淡,其实是浓极而淡,丝丝缕缕,无以化解。相比之下,生死相许的爱情也许更容易些。因此,金庸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对话,就是她在少林寺和无色互相打听杨过消息时说的:“郭襄望着远处山峰,自言自语:…几时方能见着他啊。?” 郭靖黄蓉在桃花岛诀绝,黄蓉对自己说:“蓉儿,蓉儿,你可千万别寻死啊!”读到这里,令人涕泪沾襟,不可自抑。可面对郭襄,如在夜深人静之际,洞箫响起,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你只能悄悄合上书本,惘然自失,惆怅无比。 郭襄客串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着墨并不多,但她却是最使我难以释怀、最使我挂念的人物。她是镜花水月,其人其情,美艳不可方物,只能把酒向青天,永远无处着落。 令狐冲:浪子风姿英雄本色 西晋皇族欲向阮籍提亲,阮籍大醉三个月,媒人不得与言,废然而返。令狐冲拒绝当日月教副教主,情形与阮籍相似。只是令狐冲是正面跟任我行发生冲突,情势更加惊人。是以《笑傲江湖·拒盟》中任我行与令狐冲的言辞交锋,是金庸小说中最惊心动魄、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一段对话。 令狐冲得上官云赠“寿比南山,福泽无穷”四字,忍不住嗤一声冷笑,“委决不下”之心,“突然一片明亮,再无犹豫”,说出两件事:一是决不能将恒山一派带入日月教,二是求教主将其女儿盈盈许配给他。而任我行也是非常之人,竟然全部答应,眼看可以两全其美,令狐冲却还是拒绝加入日月教,并决心与任我行“誓死周旋”,说得斩钉截铁,绝无半分转圜余地。“一时朝阳峰上,群豪尽皆失色”。 当时任我行扫平五岳剑派,“炙手可热势绝伦”,要恒山派全军覆灭只是举手之劳,但他

对金庸小说中爱情模式的解读

第32卷第1期Vol.32No.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2年3月20日Mar.20201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2.01.009 摘要:金庸小说以写侠为主,但往往用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贯穿,有的短小精悍,有的洋洋洒洒数百万 言。归结起来,金庸小说中的爱情不外乎英雄人格、爱情至上、复仇、单相思等模式。 关键词:金庸;爱情小说;英雄人格;人性;复仇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2)01-0034-03武侠小说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就有武侠小说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唐传奇还是明清小说如《水浒传》、《七侠五义》甚或现当代的许多武侠小说,都鲜有对爱情故事的描写。只是从梁羽生以来,爱情描写才成为武侠小说中的常情常态。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创造了中国武侠小说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尤其是他武侠小说中的爱情描写,从日常的卿卿我我到绝境中的生死相依,从本能冲动到因情入魔,不一而足。通过这些或者清丽爽劲或者哀婉凄凉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约略把握金庸先生大侠爱情观的基本特征。 一 与古龙的浪子风流和梁羽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观不同,金庸笔下的爱情是真实的、健康的、活泼的生命本能,不需要压抑,也不需要掩饰。而且在金庸的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总是交错着各种爱恨情仇,冲突不断。在爱情与诸多因素的冲突中,往往总是情占上风。总结一番,有如下几种冲突直接体现了金庸的爱情观。 (一)情与礼的冲突 这个古老的主题在金庸笔下发掘得更深,杨过竟然要娶自己的“师父”,公然向世俗挑战。更惊世骇俗的也许是纪晓芙,她早被父亲配与武当六侠殷梨亭为妻,但未过门就被杨逍擒去,生下一女,虽然是为杨逍所逼失身,虽然对殷梨亭心怀歉意,但她却倾心于杨逍的男性魅力,对这段孽缘全无悔意。情为何物,真令人难以琢磨,但可以确信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备受推崇的“性情中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尊重 自己的心灵,珍惜心灵流露的真情,不必担心别人的目光,不必以情博礼。 (二)情与仇的冲突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大侠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德报怨,最常见就是“以情消怨”。最值得评说的也许是《雪山飞狐》留下的那个悬念:胡斐的那一刀会劈下去吗?也许不劈的可能性更大,虽说胡斐和苗人凤有杀父之仇,但人间有更重于狭义恩仇的事情,且不说两人都是豪气干云的大侠,自会惺惺相惜,单说胡斐为了心上人也绝对不会亲手杀死她的父亲。 (三)情与理的冲突 金庸笔下的侠客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郭靖不顾师父反对,爱上“小妖女”黄蓉;张翠山与黑道上的天鹰教主之女殷素素对天起誓:“倘若你没好下场,我也跟你一起没好下场”。情与礼的冲突是道德层面上的,情与理的冲突是心理层面的,几千年的道德积淀为一种审美心理,以理制情是美,退让是美,牺牲是美。因此,侠客在爱情生活中的适情任意、敢作敢为、我行我素,才更让无力挣脱中庸之道、道学面孔的读者快意销魂。 (四)情与义的冲突 在侠客的感情生活中,这是最深刻的矛盾。也许情和义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该压倒谁。张翠山发现爱妻殷素素正是害得师兄俞岱岩终身残废的责任者之一,他若成全手足之义,就要杀妻为师兄报仇,但殷素素既与自己恩爱多年,情义不能两全,所以他既不肯割舍情也不能抛弃义,只有自杀一途,摆脱这解不开的死结。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杨紫玮(1984—),女,河南开封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对金庸小说中爱情模式的解读 杨紫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34 ·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道、佛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十七八年的时间里金庸老先生笔耕不辍,写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中篇)共十五部武侠小说,成为武侠小说史上一座新高峰。作品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不缺读者,上到学者教授,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知,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也被一部分人视为难登大雅之堂之物。然而,老先生从七十年代封笔到今天也已四十余年的时间了,可喜的是十五部作品耐住了岁月的洗礼和考验,近些年来也被不同程度地写进了文学史,实至名归。 在很多人看来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除了可读性之外并无他长,但是仔细分析推敲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单以老先生的几部作品来说吧,比如作品中对儒释道三教内涵的深刻阐释和领悟。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射雕英雄传》是阐释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主要体现在“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身上,而且这一传统也延续到了《神雕侠侣》中杨过这一形象身上;《笑傲江湖》阐释的是道教内涵,主要表现在令狐冲对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行我素的潇洒豪迈精神的渴望与追求之中,当然除此之外《笑傲江湖》还有其独特而又深刻的政治寓意。而对于佛教的阐释则具体体现在《天龙八部》一书中。

翻完《天龙八部》之后仔细体会一番似乎就会觉得这几乎是一部罪孽之书,不说别的,单从乔峰、虚竹和段誉这哥仨的身世就可见一斑。乔峰刚满周岁就遭逢大难,侥幸不死但也为他的一生埋下了诸多隐患,而虚竹和段誉这哥俩就更惨了,说得好听一点叫原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难听一点他俩就是两个孽种。虚竹——玄慈方丈与叶二娘的儿子,和尚的儿子,罪过罪过,阿弥陀佛(那时候的和尚得守清规戒律,不像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了);段誉的身世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可以说正是段正淳的风流成性为段誉的降生提供了可能,大理段氏的那些事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也难逃因果报应。下面咱们就通过作品中几个关节性的人物来理一理这其中的孽缘。 一、慕容博:始作俑者,罪孽之源 老先生在作品中对慕容博这一形象着墨并不多,但这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关节性人物,甚至是个关键人物,众孽皆因此人而起,可以说没有此人就没有后来的乔峰,更没有之后的一系列恩恩怨怨,很多麻烦事都是由他引起的。三十年前他假传情报引起了雁门关外乱石谷的一场大战,乔峰生母被杀,生父跳崖,独留刚满周岁的乔峰,这就为后来乔峰与中原武林乃至因宋辽两国矛盾而起的恩恩怨怨埋下了一个伏笔,也注定了乔峰的一生将是一个悲剧。 慕容博之所以假传情报目的是想挑起宋辽两国的矛盾,他好从中

侠义精神之——观点

观点: Form article 1 单个的“侠义精神”体现在救助困难群体,而放大了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态度。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侠义精神”不是对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的自我陶醉,而是对于民间力量对于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努力补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Form article 2 侠义精神的传统内涵,是见义勇为,除暴安良;侠义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它凝聚着人民的愿望,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当今中国,尤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侠义精神正义性、社会原因和游侠与暴徒的区别 《游侠列传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正面阐释侠义精神的文章,它所肯定的侠客必须具备的仁、义、诚信、谦让等美德,成为后世侠客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今日学界普遍认为,墨子所说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就是最早的武侠的精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小说横空出世,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如凤凰涅槃,金庸小说在旧武侠小说的灰烬中腾空而起,使武侠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崭然一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大侠总是身怀绝艺的武士,但金庸小说超越了这一思维定式。襄阳大战前夕,郭靖和杨过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郭靖说:"你想中国文士人人都会做诗,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他忧国爱民之故。"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郭靖说:"人生在世,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当郭襄提出丐帮帮主鲁有脚"算不算大英雄"时,杨过说:"此人武功并不怎么,也说不上有什么大作为,但瞧在'锄奸杀敌,为国为民'八个字上,算他是一号人物。" 要之,不论出身、职业、身份、地位,也不论文人武士,更不论武功高低,只要"为国为民",便可成为大侠,就算是真好汉、真豪杰。金庸小说的这种侠义观,无疑是传统

金庸小说中男女婚恋关系所折射的价值观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金庸小说中男女婚恋关系所折射的价值观研究 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是现今公认的文学大师,其武侠创作涉及历史,人文,医学,爱情,哲学等诸多领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一经问世便在华人世界备受推崇。在其后的几十年流传过程中,其作品影响日益深远,而专门研究金庸作品的“金学”亦随之诞生。 一、“金学”的发展历程 专门研究金庸作品的“金学”,始于港台。最早提供相关信息的是章巽在1988年4 月30日《文艺报》发表的《台港“金学”一瞥》,其后有古远清的述评《台湾的“金学”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1 期) 和《香港的“金学”研究》(《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丁进在《“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一文中谈到:金庸研究的相关学科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新武侠小说、通俗文学和红学(《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 1 期);他在《金庸小说研究史略》一文中,第一次描述了金庸研究的发展过程(《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陈墨的《“金学”引论》一文,从雅俗之辨、名实之辨、冷热之辨三方面谈到“金学”的学科建设(《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 3 期)。朱寿桐也写有《谈金庸研究的学术建构》(《嘉兴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一文。赵汀阳的《能成“学”的文学作品》,用不长的篇幅揭示出一个规律:要构成“学”,就必须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而且可以不断扩展谈论范围,以至形成一个路路相通、层层相关的“话语网”。这种“学”虽然可以有学术的成份,但其主要性质是一个广义的文化交流场所,并不是非常专业的学术。像莎士比亚的戏剧,《红楼梦》和金庸的武侠系列就可能成为“学”(《博览群书》1996年第9 期)。王一川《文化虚根时代的想象性认同——金庸的现代性意义》一文则认为:金庸为处于现代文化虚根危机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认同模式,金庸小说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价值系统的现代性风貌,为现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价值建构确立了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范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 5 期)。作家研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应该和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纵观20世纪中国学术史,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的作家研究实在很少。而像金庸这样的优秀作家的研究,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金庸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繁荣通俗文学创作,框架20世纪中国文学史,而且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建构21世纪的文化形态。 二、大陆“金学”研究现状和瞻望 近几年来大陆的金庸研究确实出现良好的征兆,也发生某些内在而深刻的“质变”。诸如人们的文学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金庸被排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之列,并从大众读者中走上神圣的学术讲坛。1999年3月,金庸还被浙江大学文学院聘为院长。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仍存有很多的问题。虽然金庸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名榜上名列第四,虽然把金庸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提并论,称之为“金学”,可当代出版的那么多文学史,为什么不把他写进去,难道武侠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陈旧观念依然是那么根深蒂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谈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笔下融为一炉。儒释道墨法,皆为中国先秦诸子思想文化的最高结晶,让我们通过《天龙八部》,一览其悠久绵长的魅力。 “天龙八部”之名出自佛经,包括了八种神道怪物,这也注定了天龙八部成为一部佛教思想宣传片。天龙八部通过萧峰命运的转折变化,传达了佛家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思想。萧峰是生于辽国长于大宋的契丹人。从佛家的思想来看,中原群雄的行为就是属于过分执着于对世俗的追求,拘泥于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排斥外族,简单认为本民族绝对是正义的,而少数民族一定是凶残嗜杀的。这注定了萧峰一生的悲剧性。当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时,江湖群雄马上把各种恶行都归到这本是大仁大义的英雄身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纠集起来对他进行追杀,原因无他,只因他是契丹人。这正是儒家正统观念“夷人性恶”,“尊夏贬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表现。萧峰为了民族大义,自杀身亡。这些形象,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光辉所在。 《天龙八部》里,武功最高的,大约要算那扫地僧了吧,须臾间制服两大不世高手,令慕容博萧远山死而后复生终于将其点化,却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称得上是金庸小说里一等一的高人,其胸怀之博大,早已经看破名利生死。诚然,金大侠是无法给这位高僧取任何名字的,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实在是真正的美只能由人感受,却不好描述。扫地僧隐居於少林藏经阁,日常功课是扫地。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不就是道家思想的最高体现吗? 虚竹无心争斗,不想成为武林高手,反而最后能够天下无敌。虚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少林和尚,他对武艺看的很淡,只是把武艺看成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从来没有想过要提升武艺,成为绝顶高手。他对一切采取的都是淡然的态度,最后却得到了一切别人挖空心思、拼上老命都得不到的福报。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虚竹没有威仪,不会处理政务,但他德性厚重。灵鹫宫九宫部署都愿意为他而死,对他心悦诚服——这是天山童姥做不到的。最后,所有人都联合起来,造了她的犯。虚竹的德性就像大地一样,所以能够无言而教、不令而行。这不是德行德性的力量。虚竹因为一念救人,所以胡乱解开珍龙棋局;又因为一念救人,所以救走了天山童姥,学会了天山折梅手和天山六阳掌;又因为没有分别心,坚决救人,又从李秋水那里学会了小无相功。并因吸取了二人的内力,成为天下内力最强的高手。 段誉出身大理皇室,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宋朝时期,推崇儒家文化,官方哲学以理学和心学为主,因此,作为大理世子的段誉,一直以来就受到很多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个人来说,他又对一些儒家经典,比如《周易》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次,大理国本身崇尚佛学,还有万佛之国之称,历史上,又有很多代皇帝放弃帝位出家为僧。而段誉从小就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他本人也十分崇尚佛学。这样一来,就造成他性格中软弱迂腐的一面,就比如他想以和平之理规劝神农帮,反被胁迫服下断肠散。同时,也使他产生了儒家的仁人之心,佛家的戒杀戒嗔,慈悲为怀。 反观慕容复,被上一代的因果缠身,最后因复国屡屡受挫而发疯。他一心一意以祖传训诫为重,欲兴复大燕的国家大业,为人心机颇重、城府极深,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继承家传绝招“斗转星移”,是以此招而立下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名。逆势而为的结果只能是最后众叛亲离,千方百计条条不成,以至于精神失常。老子说:道法自然。他妄想以一人之力实现一国之复兴,忙碌半生,目标仍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有一痴情表妹却又难以相爱,可以说是事业爱情两头空。 金庸小说深受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传统文化共同在金庸小说中营构出了一种睿智而和谐的人生。

22-金庸小说中的武学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 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这话无疑是不错的,但忽视了“武”在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性。金庸小说中的“武”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以及阐明作者思想都有重要作用。 金庸笔下的武器 金庸小说中的绝顶高手是不用武器的,这代表 了金庸对武器的态度:武功和武器之间,武功是第一位的,武器再强也只是辅助工具。这与其他武侠小说家颇有不同。云中岳常在武侠小说中提到高手过招,若武功只在伯仲之间,武器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金庸则在《射雕英雄传》中写到:高手之间过招,是否有武器根本没什么区别。金庸的这种写法充分体现了高手对自己身体的极大自信。 武侠小说中的主流武器不外乎刀剑。刀和剑绝对是不同类型的武器。长期的战争实践证明,刀才是最适合实战的攻击性武器。云中岳等小说家都擅长写刀客,出刀刚猛霸道、无坚不摧。剑则不然,剑更多是一种装饰品,代表主人的贵族地位。不过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大多数江湖人物都是使剑的。 剑乃百兵之祖,金庸笔下的剑法五花八门,其中最富深意的当属剑魔独孤求败的藏剑。独孤求败应当算是金庸笔下的剑法第一人。他不但剑术通神,而且常有人认为其剑道的境界也代表了人生的境界。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是独孤求败的第一个境界。20岁前,他初生牛犊不畏虎,仗剑独行,初入江湖。这也代表了每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年少气盛,只凭一腔热血闯天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此时的独孤求败剑术已有小成,但仍未能收发自如,以至“误伤义士”。这似乎展示出一个青年虽已闯出一片天地,却尚未能真正领悟人生、把握生活。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此时独孤求败已经初悟剑道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也用此剑。文中写他练剑是在海边与海潮相抗,练到随心所欲,神功大成。步入中年后终于做到举重若轻、大巧若拙。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此时的独孤求败才算剑道大成。不受武器所限而发挥剑法威力,甚至摘叶飞花,身边一切无一不是伤人的武器。这也喻示着一个人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经历之后,终于渐渐进入人生最高境界,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金庸小说中的武学文/ 吴俊逸 /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金庸侠义精神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