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金黄的稻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

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

分析归纳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

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

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

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

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

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

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

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

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

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

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3、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跃,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

人零乱、费解的感觉?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

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

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

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

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

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

“稻束”与“疲倦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

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

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

自己却丧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认识,通过稻束

──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

了出来。

(二)语言品味

1、有“声”有“色”的语言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

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

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

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而三

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

时无声胜有声。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

重感。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烈的主观态

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

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

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

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分类作业A类:熟练朗读课文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第五单元

板书设计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母亲

课后反思

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

[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 设计意图: 秋天是一个五彩缤纷、果实丰收的季节, 孩子们在秋天里是快乐的,他们有数不清的发现:形状各异的秋叶、五颜六色的果实、金色的稻穗、红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等等,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经过孩子们的一系列观察、制作,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围绕“金色的秋天”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孩子们去大自然寻找秋天,利用孩子们带回来的秋天的自然物标本,进行剪剪、切切、拼拼、帖帖等各种操作技能,选择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大胆想象、创作秋天丰收的景象、田野的美景,感受秋天的丰富性。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综合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梳理秋天看到的景色,热爱大自然。 2、能把观察到的秋天的特征,大胆的运用各种美术方式和材料表现出来。 3、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秋天的一些主要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秋天的认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及光碟。 图片:大树、苹果、梨子、柿子、树叶。 字卡:金灿灿,红彤彤,果实累累。 三、活动过程: 一、歌曲《小树叶》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 那你们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来去寻找多彩的秋天吧!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欣赏画面,感知秋天的变化,教案《大班教案《多彩的秋天》》。 1.欣赏第一幅图感知枫叶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幅图表现的是哪一个季节吗? 那请你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小树叶都有什么变化呢? 有没有小朋友见过它,知道它的名字呢? 小结:枫叶的叶子很小,到了秋天叶子就会变成红色,像我们的手掌。 2.欣赏第二幅图感知梧桐树叶的特征。 师:你们在这幅图中,观察到了什么呢? 小结:梧桐树叶的叶子很大,秋天到了树叶会变枯变黄,像手掌一样。 秋天有各种各样的秋树和秋叶,它们到了秋天就会变得枯黄,然后飘落下来, 秋天呀!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各种各样的水果都成熟了。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全册教案

Unit 1 Living well 知识目标 1.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eyesight,ambition,disabled,beneficial,in other words,clumsy,adapt,microscope,out of breath,absence,stupid,fellow,annoyed,all in all,industry,tank,make fun of,encouragement,adapt to 2.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 能力目标 1.Let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Marty's Story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know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also live well. 情感目标 1.By talking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make sur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positive stories of the disabled. 2.Help them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challenging life can be for the disabled. 3.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高二英语选修7 Unit5教案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I.单元教学目标

I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travelling abroad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和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学会表达和支持个人观点,能用所学的有关travelling abroad的词汇描述在国外居住生活的情况,在国外旅游时能根据所给的信息选择恰当的旅游线路,能推测什么事情可能会发生,哪种情况不会发生,会正确使用非限制性定于从句。 1.1W ARMING UP 提供了四个有关旅行的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在国外居住或旅行会遇到什么问题,并且该如何来解决这 些问题。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活动。提供了两个问题,它要求采用与同学讨论交流的方式谈论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READING是一篇介绍中国女孩谢蕾在伦敦学习的情况。使学生对比在国内学习与在国外学习的不同。Try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benefits and difficulties she has in London. 1.4 COMPREHENDING 练习1通过四个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细节的理解。 练习2以图表的形式来分析在国外学习的利与弊。 练习3设置了五个讨论题,通过这些话题的谈论,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激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 练习4是概括能力训练题,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其中,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训练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词汇的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动词变化形式的意识。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是关于非限制性定于从句,旨在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通过语法练习加以巩固。 1.8 USING LANGUAGE中的第一部分Listening要求学生先根据秘鲁的地图谈论有关秘鲁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 然后完成三个相应的任务型练习。首先是要求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完成听力练习1的任务,即:选择那些是Lia喜欢做

14.驿路梨花 优秀教案

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文导入】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

说集《驿路梨花》等。 2.背景透视:《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相关资料: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Unit1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英语 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熟悉课相关的重要词汇,本文的话题是围绕“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展开 的介绍残疾人积极进取的生活,紧扣了本单元“身残志坚”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论对“残疾”这一话题的看法,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取得的成就进行讨论,通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 意让学生了解F amily Village网站的基本情况。借助标题和图片讨论该网站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I、让学生掌握以下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ambition,absence,beneficial,adapt,annoy,access,in other words, all in all,cut out, in many ways,resign, congratulation II、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下重点句型: 1.She was proud to have recently presented her country in an athletics competition. 2.F o r d i s a b l e d c u s t o m e r s i t w o u l d b e m o r e c o n v e n i e n t t o p l a c e t h e t o i l e t s n e a r t h e e n t r a n c e t o t h e cinema.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带领学生讨论问题2、阅读全文,找出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加以分析讲解,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3、学习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 4、引导学生去体会马蒂菲尔丁的情感变化,提高他们关心、理解、帮助他人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Reading部分,由残疾人Marty Fielding 在网页上叙述自己的故事,他患了至今无法认识的 肌肉疾病,身心倍受摧残,但痛苦的磨练也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好地认识人生,决心要过好人生的每一天:“Live one day at a time”他展示了他复杂的情感变化过程:希望破灭后的迷惘、焦虑、恐惧、对同情和理解的渴望,以及自我接受、被人接受后重新燃起的希望和喜悦。 教学重点: 1、重点的单词、词组及句型用法 2、训练学生总结归纳段落大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意识,激发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 1、重点单词短语的用法 2、学习正式信件的写法和用语 3、深入理解和进一步运用语法动词不定式 教学之前确定教学重难点,上网搜索Family Villaged的资料,了解其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与参考资料。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出有关课文的录音与图片,让学生熟读读课文,培养英语语感。看到相关的图片之后,提高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意识,同时学习以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毅力面对人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训练法、课堂讨论法 1、讲解重点的单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2、演示经典句型例子,播放相关图片

金黄的稻束教案

课题序号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讲读授课章节 名称 金黄的稻束 使用较具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背诵,抄写,综合拓展 教学后记1、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 2、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 3、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应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应该使他们懂得提高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应试更重要。

授课教案No: 授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一)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 2、围绕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 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雕像 3、“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金黄的稻束教案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2008-09-29 教学目标: 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理解、讨论、背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调整意见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郑敏的早期作品《诗集》内容分抒情诗;对历史及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为一幅画、一尊雕塑、

一首乐曲所写。 郑敏对中国的新诗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她主张诗要含蓄、朦胧;主张诗要有丰富的意向和多样、浓重的色彩;主张写诗切忌平铺直叙,诗要有高潮。作品有《九叶集》《八叶集》《寻觅集》《心象》。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 熟练朗读课文, 基础训练:一、二 (简单介绍“九叶诗派”以扩大学生对新诗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金黄的稻束

水稻插秧技术教案

水稻插秧技术 学习目标:向学员讲授适合当地的水稻插秧方法,提高水稻主量。 学习重难点:插秧前对地的平整要求,水稻种植后的管理。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耕种方式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整地: 高性能插秧机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因而对大田耕整质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cm,表土硬软适中,田面无杂草、杂物,麦草必须压旋至土中。大田耕整后需视土质情况沉实,沙质土的沉实时间为1天左右,壤土一般要沉实2~3天,黏土沉实4天左右后插秧。若整地沉淀达不到要求,栽插后泥浆沉积将造成秧苗过深,影响分蘖,甚至减产。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现在多用机器整地了。 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金黄的稻束赏析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诗歌是艺术和思想的集中表现,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在诗歌,诗歌的精髓都是在于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是一首极具张力的现代诗,在诗的风格上,不再是单纯的咏物抒情,单纯地描绘所看到的稻束、满月、大山,而是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提炼用以支撑自己的思想,以跳跃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历史的感悟浸入景物中,以一种抽象的概念来表达诗人的内心。这种同时驾驭形象描绘与抽象思维的诗歌风格使得诗歌中的意象“思想知觉化”。 诗人郑敏的这首小诗描述的是秋天的稻田收割后的景象,其深意是思想的表达。通读《金黄的稻束》,展现在脑海里的是一片开阔的视野,从稻田到满月再到群山,由近到远,层层展开。诗人对于景物的描述仅仅是用一种跳跃的方式进行组合,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其表达的思想却是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所以,我们可以说,诗人是要借景物的描绘来引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我们从头看起,前部分是围绕稻田展开的,中间是以大山为出发点,最后以稻束和大山作为收尾,借以来引出对历史深沉地思考。

在思想层面上,静心赏析,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和稻束一起的,他们一起“站在”稻田里凝望满月大山,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诗人说:“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想起无数位母亲的辛劳,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黄昏的路上一位位疲倦的母亲劳累了一天甚至一个收割季节的疲劳的模样。然而疲倦掩饰不去母亲的喜悦,这是丰收的喜悦,所以诗人说这是“美丽的脸”。诗人将稻束和母亲关联在一起是有深刻寓意的。稻束和母亲这两个意象都是平凡的默默无闻的,可他们都是人类生命繁衍生息的根基,他们暗指一种力量,一个群体。这种力量这个群体在延续着我们的生命与历史。 我们接着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由满月到大山的视角上的转移,也是诗人所表达的思想的转折。满月、大山把诗人拉入了沉思,凝望着“伸向远远的一片”的大山,诗人沉思了,在暮色中,一切都是静默的,静默是否也是一种力量,抑或它是一种无言的述说?诗人说,大山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在诗人眼里,什么才可以被称作伟大的疲倦呢?疲倦仅仅是疲惫倦怠之意吗?结合上下诗句,我们似乎可以揣摩到当时诗人的心绪。只有历史和那些在历史中的默默无闻的贡献者才可以是伟大的。疲倦不是仅仅疲惫倦怠,而是历史的沉重感。稻束是静默的,母亲是静默的,大山亦是静默的。他们不语,可他们却传承着生命,记录着历史。 最后部分,是整篇诗歌的思想爆发,诗人说“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大山不言,自是一股无法超越的力量。人类的历史在大山面前,渺小得犹 如“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历史流逝,大山依然延绵不止,依然群山屹立,稻束依然站在稻田上,无数的辛劳的母亲依然在稻田上收割稻束与喜悦。“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岁月会流逝,光阴未曾止,而稻束,在这历史中却站立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成了一代代传承的永恒的思想。 最后,再读《金黄的稻束》,诗歌似乎是清晰隽永的,却隐隐之中我们感觉到的还有一种思想的厚重与积淀。

【教案集】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全册教学设计 Unit 1 Living well 知识目标 1.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eyesight,ambition,disabled,beneficial,in other words,clumsy,adapt,microscope,out of breath,absence,stupid,fellow,annoyed,all in all,industry,tank,make fun of,encouragement,adapt to 2.Help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 能力目标 1.Let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Marty's Story to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know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also live well. 情感目标 1.By talking about disabilities and life of the disabled,make sure students can learn some positive stories of the disabled. 2.Help them understand more about how challenging life can be for the disabled. 3.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教学重点 Get students inspired by positive stories of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教学难点 1.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七)教案

设计方案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残疾及残疾人的生活为话题,介绍了一些残疾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社会的关爱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先讨论行动困难的人在电影院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然后引出Alice Major写给the new Bankstown cinema的建筑设计师的一封信,在信中她给建筑设计师提出一些建议,请求建筑师充分考虑残疾人的需求。这封信后有说和写的练习题,通过不同的语言技能训练,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读这封建议信,要求学生学会写建议信。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围绕残疾、残疾人的生活展开的,在阅读了残疾人Marty Fielding的故事和聆听了盲人Barry Minto攀爬Mount Kilimanjaro的故事之后,学生对残疾人以及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下,笔者水到渠成地引出此封建议信,增强学生们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的意识。同时,通过阅读这封建议信,让学生熟悉建议信的格式并尝试写建议信。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及运用以下单词: architect,adequate,access,accessible,handy,basement,row,outwards,exit,approval,dignity,profit,community (2)学生掌握下列词组的意思并能在句子中熟练运用: have access to;enjoy the company of;in comfort;meet with one's approval;make profi ts 2.语言技能目标:强化学生通过略读、查读理清文章脉络结构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3.语言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1)教育健康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使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 (2)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分享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难点:掌握建议信这一应用文体的格式,并尝试写建议信 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以读前、读中、读后三大版块展开阅读教学,任务明确,活动面广。同时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的教学策略,通过仿写建议信,使学生学以致用,学到生活中真正的语言。 教学过程 Step 1Pre-reading Show pictures of a cinema,including inside and outside facilities and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problems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ight have in a cinema. [设计说明] 该部分作为读前的热身活动,通过全班讨论使学生关注残疾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阅读接下来的建议信作好准备。 Step 2While-reading

秋天教案(3篇)完整版

《秋天教案》 秋天教案(一): 《秋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透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三、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能够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取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2.检查自读状况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为诗歌标出小节。(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取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够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资料?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完成。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思考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 2.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 3.体会诗歌有“声”有“色”,明净、饱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特点。学习时应首先找出体现诗歌发展脉络的关键词语,理解各部分表达的内容,分析“稻束”与“母亲”在本质上的相同点,体会诗歌由具体的意象到深邃的哲理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劳动和收获、生命和价值的意义。学习时应结合作品写作的起因,理解“疲倦”“皱”“美丽”“伟大”“静默”等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体会作品传达的深层含意。 一、导入 《金黄的稻束》是“九叶派”诗人郑敏写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一首诗歌,是诗人看到一个随处可见的农村生活景象后,触发的一种诗情和沉思。这首诗把鲜明的形象、深邃的哲理、隐秘的诗意交融在一起,给人带来情感的冲击力和哲理的沉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家作品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九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流派名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九位诗人合出了影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后来被称作“九叶诗人”。九叶诗派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这种艺术与政治的近缘性比他们的上代诗人来得更加深刻而浑然。他们努力在社会与自我、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的交错中寻求某种平衡,形成了一个思想与艺术上都极具张力的诗群。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

金黄的稻束 教案

金黄的稻束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授课内容: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向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的融为一体的。 二、简介诗人 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 三、朗诵课文 标记节奏和重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多种方法练习朗读, 四、初步理解内容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诗人用金黄的稻束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五、研读诗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标出既让你喜欢有令你难懂的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一)问题探究 1、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金黄的稻束 2、围绕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 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远山、小河、雕像 3、“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

高中英语选修七教案:Unit4+Sharing+grammar+

Unit 4 Sharing Period 4 Grammar 教案 I. Teaching aims: 1. To learn the kinds of Atributive Clause. 2. To learn the usage of who, whose; whom; which; that; how; when; why等。 3.Do some practice. II.Procedures Step1. Find 5 sentences used attributive clauses from the text: 1. I’ve included some photos which will help you picture the places I talk about. 2. The boys who had never come across anything like this before started jumping out of windows. 3. Sometimes l wonder how relevant chemistry is to these students,most of whom will be going back to their villages after Year 8 4. But last weekend another teacher, Jenny, and I did visit a village which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boys, Tombe. 5.When we arrived at the village, Tombe’s mother, Kiak, who had been pulling weeds in the garden, started crying “Leee, leee”. Step2. What is attributive clause? 在复合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被修饰的名词

(完整版)乡村四月公开课教案

(主题阅读:读写联动) 执教:湖村中心学校陈显平2015.5.22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情境诵读,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本单元主题,学习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结合本单元主题,学习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体验乡村美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 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 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真是令人陶醉!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写下了描写乡村美景

的不朽诗文,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生卒年不详。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市)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没有做过官。他一生为了诗歌游走四方,擅长写山水诗,也创作出了一些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曾经隐居在一个深山村里,在那里搭了三四间小茅屋,种了些高粱和树木,安心自闲地写诗。六十岁左右去世)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议一议,要读出怎样的节奏。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师:你看到的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案1

六现代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两首诗歌,了解穆旦、郑敏两位诗人,以及“九叶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习欣赏新诗的几方法。 3. 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穆旦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面对民族危亡的苦痛,以及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2. 体会诗人郑敏如何运用联想,由眼前丰收的稻束,想到人类的一个思想”,表达对生命的感慨,并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联想构思。 教学难点 1. 理解穆旦诗歌中的思考,体会诗人痛苦中隐含希望的爱 国之情。 2. 理解“稻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 看——查良铮,有谁知道?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 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 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 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 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 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 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鉴赏诗歌。 1. 解。 从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 年仅23 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2.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 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 方法指导。 同学们都知道,诗歌往往借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李白的床头明月抒写着思乡之情;杜甫的花溅泪、鸟惊心传达着忧国之痛;徐志摩将怀念之情寄托在康河的柔波里;叶赛宁把自己的同情寄予在刚做妈妈就忍受骨肉分离之痛的狗妈妈身

高中英语选修7 unit3教案

一、词汇&短语 1.目击v.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暂停vt./n. 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的adj. _________________ 4.拖,拉vt. __________________ 5.催促vt.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深(度) n. ____________________ 7.协作n.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住所n.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逃离v.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弃vt. ____________________ 12.帮助(某人)摆脱困境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 瞄准 13.________________ 优于;在……前面 15.________________ 靠近 16.________________ 在此期间;与此同时 17.帮助(某人)摆脱困境或危难 二、知识详解 1. 【原句】that this was just a story but then I . 当时我以为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但是后来亲眼看见了,而且见过多次。 witness vt 当场见到;目击n 目击者;证人;证据 be (a) witness to sth 目击,看见 witness sth 见证,目击,作证 bear/give witness to 为…作证,为….的证人 witness to doing (在法庭上)作证 1).His good health is a to the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他身体健康证明这种疗法是成功的。 2).Police have appealed for anyone who to contact them. 警方呼吁凡是目击这一事件的人与他们联系。 3).He seen the man enter the room.他证明看到那个人进了房间。 4).She the case, but didn’t want to give/bear witness. 2.【原句】On the afternoo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 I heard a loud noise coming fr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